緬甸為什麼還有戰爭
Ⅰ 緬甸為什麼總打仗
其實,緬甸的問題其實並不復雜,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緬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矛盾無法解決。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緬北地區如果敢、佤邦、撣邦少數民族區域等,長期是以一個割據的形態出現。這些地區控制了緬甸近一半的國土,有著較強的經濟和政治獨立性,甚至於一些地區還有這獨立的工業體系,這使得他們有了和緬甸政府分庭抗禮的資本。
這也是為何當這些區域罌粟種植業泛濫的時候,緬甸政府卻沒能做出有效的管控,原因就是他們管不了,這些地方的人不聽政府的。而罌粟種植由於其暴力,在一些地區內部甚至成為了支柱型產業,當地的政府不僅不管,還會適當的給予保護,這無疑是導致了武裝販毒集團的滋生和蔓延。由此可見,緬甸政府在緬北影響力有多弱!
這也是各方爆發沖突的原因的前提,因為如果緬甸政府軍能夠占據絕對的優勢,問題早就解決了。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一個歷史原因了。
首先在歷史上,緬甸就是一個相對分裂的形勢,占據著平原河谷的緬族,因為其豐富的資源和宜居的環境,在人口上處於優勢。而在緬北地區撣族、克倫族、克欽族等少數民族。雖然人口處於劣勢,但依靠著山地優勢,他們一直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
誰也不能征服誰,即使是在英國人來後,這樣的矛盾依然沒能解決。當然,英國人巴不得這樣的矛盾存在呢,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控制緬甸嘛。挑起民族矛盾不就是英國人最喜歡乾的嗎?當初的「印巴分治」害死多少人?
所以英國殖民時代,這樣的民族矛盾不僅沒能解決,反而還加大了。
後來緬甸為了尋求獨立,由昂山將軍提倡組建聯邦政府,這原本是解決雙方矛盾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因為首先昂山將軍是當時獲得各方勢力認同的唯一領袖,而且聯邦政府和極大的保持緬北地區各方勢力的獨立性。但是不幸的是,昂山將軍被刺殺。雖然此時的緬甸相對比較統一,那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英國,他們都想獨立。
在英國人走後,矛盾再次爆發,分離主義在緬甸大行其道。緬族控制的中央政府當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於是軍政府出現了。接下來就是武力征服與鎮壓,緬族希望通過武力來獲得國家的統治權。而邊緣少數民族勢力也不憚一戰,因為或許只有戰爭,才是保證其存在下去的最好方式。因為在工業化時代,他們只會被占據了更好地域的緬族逐漸的而拉開距離,最終被碾壓。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一直打下去,一次來延緩雙方差距拉開的速度。說不定他們能在失敗之前,拿到自己想要的權益。
如此一來,緬甸內戰便已不可避免,著一打就是幾十年。當然了,至於為何會打這么就,主要還是緬甸政府內部不團結,軍政府和昂山素季領導的民主派至今還在明爭暗鬥。國家遲遲不能走上正軌。不然,以雙方的地緣差距來看,緬北是堅持不了多久的。至少在中國停止支持緬共武裝力量的時候,緬甸就應該可以實現和平。
所以,當今緬甸亂局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國家意識形態不能統一,各大勢力盤踞,分歧太多。當然,緬甸軍隊也是菜,數十萬軍隊面對總人口不過十餘萬的果敢地區,這么久了都搞不定.
Ⅱ 為何緬甸一直在打仗,二戰後過了幾十年還沒能實現太平
緬甸是內陸國家,恰處在印支半島,靠近中國的最里側,所以就成為外國勢力覬覦東亞的戰略立足點,所以此處各股政治勢力,角斗不斷。
Ⅲ 緬甸已經70多年內戰,為何還無法停止
戰爭的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外作戰,屬於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戰爭。而另外一種形式則是內部作戰,通常發生在政府和人民之間,可以延續很長的一段時間。現如今,緬甸的內戰已經持續了70年的時間,到現在都沒有得到解決,這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另一方面,政府對於人民的歧視,加深了人民的怨念。在英國的統治期間,曾經有大量的緬甸人湧入英國。然而,這些人在政府的眼中,通通變成了賣國賊和叛徒,到後來,竟然不允許他們回到自己的民族。緬甸的所作所為,讓那些人感到非常的氣憤。
於是,他們便定加入果敢這個民族,誓死要跟政府斗爭到底。所以,要想實現民族之間的融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Ⅳ 為什麼緬甸常年戰爭不斷
緬泰戰爭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吁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沖突。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佔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1584年 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佔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並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第三階段(1665~1759) 這一時期,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四階段(1759~1810) 1752年,緬甸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泰國的獨立。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漸次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緬甸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泰國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沖突,其影響和范圍日益縮小。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
Ⅳ 緬甸發生戰爭是局部的還是緬甸全國發生內戰了大致起因為何
是局部戰爭。
果敢這片地區人口以華人移民為主,本身在文化和傳統上對緬甸政府的認同度就不高(這一點和佤邦很像)。果敢地區過去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罌粟,隨著罌粟被禁止種植,地區經濟有很大下滑。這些算是導致果敢和緬甸政府不和的大環境。
而彭家聲果敢武裝,其根基據稱是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事力量,在1992年起事,曾一度控制果敢地區。2009年彭家聲勢力遭到排擠,選擇與緬甸政府武裝對抗至今。也就是最近雲南這件事情的誘因。
因為基本上算是半個同胞,我國邊防對彭家聲部態度還是友好的。而果敢武裝在不利的時候也有繳械進入中國暫避風頭的情況。可以說,果敢武裝作戰地點由於接近國境線(更安全),和緬甸政府軍的戰斗鬧大了對當地中國百姓是有危險的。
Ⅵ 2019年8月20日前後,緬甸戰爭打響,這場戰爭的原因及背景是什麼
此次大規模襲擊的直接導火索是在2019年7月25日和8月5日政府軍在緬甸撣邦查獲兩起毒品和武器彈葯走私案,其幕後主使是北方聯盟中的若開軍,因為其巨大的損失而引發了這次大規模襲擊,據稱案值超過千萬美元。
2019年上半年,是緬軍自2018年12月21日宣布在北部軍區、東北軍區、東部軍區、三角軍區、東中部軍區階段性「停火」的時間點(期間緬軍數次宣布延長停火期限),在此期間,緬軍雖然未對果敢紅岩解放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但卻對駐江西地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各部滋擾不斷,蓄意製造摩擦,更是數次主動挑起戰火,違背其「停火聲明」對同盟軍發動軍事進攻。
(6)緬甸為什麼還有戰爭擴展閱讀
自從2018年11月若開邦戰事升級以來,若開軍已經成為與緬軍交戰次數最多的民武,無論是交戰的頻率之高,還是交戰的范圍之廣,都是近年來緬甸內戰所罕見。
軍方與若開軍針對一些戰略要地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戰,北至欽邦百力瓦鎮孟緬邊界地帶,南到民壁鎮附近。在交戰中,政府軍經常動用武裝直升機參戰,但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軍方與若開軍的戰事遠遠沒有結束,若開邦的戰事已經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Ⅶ 緬甸為什麼要打內戰
很復雜,首先,緬甸有16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佔了70%的人口並且占據了緬甸的中央平原,其他各少數民族分布在周邊山區。緬族受大民族主義影響長期以來壓制其他民族政治、利益訴求,以維持統治,因而緬甸各民族獨立主義、分離主義嚴重。「緬甸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反政府武裝。」
其次緬甸在歷史上經歷過三個封建王朝以及英國殖民統治和日據統治,1945年日軍戰敗,緬甸重回英國統治。戰後民族獨立浪潮席捲亞非拉殖民地,受此影響,緬甸獨立浪潮頓起,1947年緬甸自治,1948年緬甸正式獨立,在緬甸獨立斗爭中各民族因各自利益不同,因而對獨立斗爭態度並不相同,且緬甸歷經數十年戰亂,民間武器泛濫,各民族皆有自己的武裝,故民間武力紛爭不斷。
緬甸獨立後成立緬甸社會主義聯邦。1958年發生軍事政變,奈溫將軍為首的軍政府上台。緬甸在軍政府執政時期對其他少數民族鎮壓俞發變本加厲,緬族的大民族主義也最嚴重,因而在軍政府時期緬甸反政府活動最為活躍。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緬共,緬共於20世紀90年代分裂為四部分,相互對立爭奪地盤,又相互聯合對抗緬甸政府的討伐。
毒品的爭奪,緬北地處金三角,毒品種植歷史悠久,而緬北同樣也是緬甸內戰的主戰場。緬北也是世界上武裝派系最多的地方,國民黨殘兵、佤邦、克欽獨立軍等等。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而爭斗,爭斗導致擴軍,擴軍需要軍費,為了籌集軍費種植毒品,然後爭奪地盤,繼續擴軍,陷入惡性循環。
當然最根本的就是貧困,緬甸發生過多次軍事政變,局勢動盪,政府官僚腐敗無能,經濟發展長期滯後。就連緬族人民都難以生存更何況其他少數民族。貧困導致民眾對國家沒有歸宿感,為了生存自然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總而言之,緬甸局勢混亂原因有5:貧困、毒品、軍閥割據、中央政府對各少數民族鎮壓導致民族獨立分離主義盛行、政治派系之間的爭權奪利。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最主要還是以上五點。
Ⅷ 為什麼緬甸那麼窮,還會有戰爭
主要是因為緬甸這個國家沒有錢……
緬甸是一個內陸國家,國土面積不大,內部以山林為主,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年處於戰亂中,歷史上也是,戰亂居多,影響經濟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窮富,還和她的資源狀況有非常大的關系。伊拉克,科威特這個國家歷史上都曾經富過,因為他們有石油。伊朗,沙特,也都是比較富裕的。沙特的一幫人甚至富得流油。相比這些國家,緬甸主要的資源除了翡翠,似乎也就是鴉片了。而這些,很難支持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
還與這個國家的政治有極大的關系。就像前邊兒說的,國內長期和平,經濟就會快速的發展,財富就會不斷的積累。反之如果是內亂頻仍,那麼影響將會非常非常的大。
Ⅸ 有誰知道緬甸為什麼一直沒停過戰爭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據調查統計,緬甸全國有四十二個民族,135支系。但是主要由八大民族組成,它包括緬族、吉仁族、揮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和克耶族。
其中的緬族是緬甸的主要民族,達到總人口70%左右。其它民族佔比不高,第二大民族的吉仁族才8.4%。
但是,由於緬甸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未被少數民族地區所接受,造成政府與少數民族關系緊張。少數民族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常互相聯合起來共同抗禦政府的壓迫。
不能不說的是在中緬邊界地區有一個果敢地區。這個地方原本應屬於中國,由於種種原因歸緬甸管轄,而果敢地區一直為獨立而在進行著不懈的斗爭。
這就是緬甸內部至今無法平靜的基本原因。
Ⅹ 為什麼緬甸總是經常發生內戰
緬甸內戰不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緬甸的土地上存在著太多的民族,這些民族對於利益的分配始終沒有達成統一,因此緬甸核心和北部的少數民族長期發生戰爭。
由於緬甸北部都是高原、山地,緬甸政府的軍隊始終沒法徹底消滅這些盤局在復雜地勢里的武裝力量,在內戰後期,西方列強和印度的不法分子也對北部的少數民族力量投入了金錢、裝備上的支持,面對這樣的局面,緬甸軍隊始終沒有拿下內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