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怎麼戰火連天的
『壹』 最近緬甸怎麼打起來了,是什麼原因
8月7日,緬甸軍方以果敢槍械修理廠製造毒品為由,派出30名警察欲強搜該廠,隨後緬軍、果敢同盟軍處於對峙狀態,造成果敢居民恐慌。8日至12日,近萬名果敢難民越過國境線奔入雲南南傘躲避;經過中方及時果斷的外交、疏散、收容、遣返等努力,果敢事態已經平息,但目前的局勢還是讓果敢人憂心忡忡,也讓南傘口岸很多中國商人損失慘重。 果敢主席尋求避難 據悉,8日至12日,近萬名果敢難民(包括中國人及緬甸邊民)越過國境線奔入南傘躲避。 與果敢做了20多年生意的百貨批發老闆段中和回憶說,「很多人從8日開始涌進來,11日晚上最亂最多,果敢國境線上密密麻麻全是人;那天果敢自治區主席彭家聲自己覺得緬政府要動他了,要求跑到中國避難並且做好開戰准備。」 難民綿延9公里 段中和不少在果敢做生意的朋友就把首飾、手機、摩托車等等商品甚至店鋪賤價賣了跑到南傘,可謂血本無歸;果敢首府老街很快就人去屋空、大門緊閉;11日晚,守在邊境期待出關的果敢人、中國人的隊列整整綿延9公里。 「這兩天每天都會有果敢人跑到南傘來,後來中國政府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成立了前線指揮部,建立了難民營,很多人就從南傘回內地了,絕大部分果敢人也被勸回去了。」 中國商人虧慘了 緬甸果敢特區政府稽查處處長魯正江告訴記者,在果敢做生意、打工的南傘人、內地人多達數萬人,老街店鋪90%以上由中國人投資。對峙事件影響巨大,眼下果敢老街店面頂多恢復了30%,大多數中國商人都走了,果敢從未如此凋敝冷清,往日的繁華恍然如夢。 仍在果敢做生意的南傘人段蓮壽說:「中國人在果敢的投資太大,我就投了100多萬啊,如果打起來,緬甸要賠多少個億啊!緬甸哪來那麼多錢,當然不願打。我們就更不願意打了!都想好好在這邊做幾年生意。」 長期對峙影響邊貿 中緬邊貿經常受緬甸國內沖突影響。據當地人的回憶,上世紀90年代就發生過三次較小規模的難民潮,一批果敢人、中國人紛紛奔入南傘躲避可能爆發的沖突,邊貿一時吃緊。 東南亞問題專家賀聖達認為,「8.8事件」提醒中國,緬甸局勢絕不可能就此徹底平息,一方面,收編特區武裝組織將是緬甸政府的長期國策,而緬甸特區仍要極力維護自身利益,因此雙方的博弈將是復雜的、長期的,這對邊境貿易提出了較大考驗。
『貳』 2019年8月20日前後,緬甸戰爭打響,這場戰爭的原因及背景是什麼
此次大規模襲擊的直接導火索是在2019年7月25日和8月5日政府軍在緬甸撣邦查獲兩起毒品和武器彈葯走私案,其幕後主使是北方聯盟中的若開軍,因為其巨大的損失而引發了這次大規模襲擊,據稱案值超過千萬美元。
2019年上半年,是緬軍自2018年12月21日宣布在北部軍區、東北軍區、東部軍區、三角軍區、東中部軍區階段性「停火」的時間點(期間緬軍數次宣布延長停火期限),在此期間,緬軍雖然未對果敢紅岩解放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但卻對駐江西地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各部滋擾不斷,蓄意製造摩擦,更是數次主動挑起戰火,違背其「停火聲明」對同盟軍發動軍事進攻。
(2)緬甸是怎麼戰火連天的擴展閱讀
自從2018年11月若開邦戰事升級以來,若開軍已經成為與緬軍交戰次數最多的民武,無論是交戰的頻率之高,還是交戰的范圍之廣,都是近年來緬甸內戰所罕見。
軍方與若開軍針對一些戰略要地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戰,北至欽邦百力瓦鎮孟緬邊界地帶,南到民壁鎮附近。在交戰中,政府軍經常動用武裝直升機參戰,但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軍方與若開軍的戰事遠遠沒有結束,若開邦的戰事已經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叄』 緬甸打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緬甸內戰始於1960年,當時軍事強人奈溫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政府,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開始緬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這場內戰,截止到現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在緬甸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緬甸現在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裝,僅撣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裝經常活動。在這些武裝當中,有一些是當年國民黨遠征軍的遺老遺少,是中華民族遺落在他國的武裝;有些是由緬共演變出來的武裝。但是,這次和緬甸政府軍打得最激烈的卻不是和中國源源較深的那些武裝,而是和美國源源頗深、受美國支持較多的克欽獨立軍。而這次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戰爭,美國在其間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美國智庫(CSIS)最新提出的、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版的政策建議中,關於東南亞布局的內容提到的第一個國家就是緬甸。考慮到近幾年緬甸的政治改革、緬甸反對派昂山素季的出獄並恢復議員身份,以及美國政要頻繁訪問緬甸,可想而知緬甸已經成了美國在地院戰略上准備遏制中國的重要布局。考慮到中國和緬甸現政府的關系,美國的目標一直是推動親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競選中上台,這一點從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並與昂山素季密談可以窺斑見豹。但是,緬甸現政府顯然沒有給昂山素季和美國機會,昂山素季最終因憲法所限未能獲得競選總統的資格。這使得美國通過競選途徑贏得緬甸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了。於是,美國開始選擇內戰方式。
事實上,為了使得昂山素季獲得更多支持,美國一直在努力促使克欽獨立武裝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從而使昂山在緬甸獲得軍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還得從緬甸克欽獨立武裝的歷史說起。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先後發動3次侵緬戰爭,並於1886年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和在印度一樣,英國人在緬甸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並有意識地將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時間推移,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系不斷惡化,緬甸的民族分離主義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受英國殖民者影響,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拋棄了傳統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1948年緬甸獨立,那時候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已經很明顯。到了1962年後的奈溫軍政府時期,矛盾開始激化。克欽獨立軍就是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緬甸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武裝力量。克欽獨立武裝是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數十年來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國防軍打打停停,戰爭不斷。事實上,克欽獨立軍與美國淵源頗深。早在上世紀緬甸獨立前,可親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國傳教士奧拉·漢森幫忙編制的,並把第一本用克欽文翻譯成的《聖經》交給克欽民族,克欽族就是在那時候開始改變了信仰。目前,克欽邦超過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二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了全緬甸,由於初期盟軍還處於劣勢,所以希望能在緬甸動員更多本土力量對抗日本侵略軍,於是美國就與克欽族合作成立了擅長山地作戰的「克欽101突擊隊」(Force 101 Ranger)。這一突擊隊參與了不少美軍對日軍的作戰,扮演了諸如偵察、突襲和炸毀日軍彈葯庫等任務。克欽101突擊隊發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來2000人發展為2萬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隊,部分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得到了美國總統和國防部的嘉獎。戰後,美軍撤離緬甸,但在美軍中一直保留了101突擊隊的番號和101部隊基金會。
緬甸獨立後,101克欽突擊隊以五個營兵力轉入了新成立的緬甸聯邦國防軍。當時,緬族軍隊僅有三個營。由於昂山繼任者沒有兌現「彬龍協議」中關於尊重少數民族自治意願的條款,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的矛盾沖突加劇惡化。1949年,實力強勁的克欽部隊應時任總理吳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圍攻仰光的克倫族軍隊,擊敗克倫族軍隊後可親部隊又在勃固山區打垮了緬共力量。
但是,隨後克欽部隊發生分裂,一部分軍隊進入克倫族軍中,並於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克欽獨立軍,次年回到克欽邦,成了反政府軍武裝。緬甸獨立後即和美國建交,與美國關系的惡化則始於軍隊接管政權後。在奈溫建立軍政府後,美國即將駐緬使館降為代辦級,停止對緬甸提供經濟援助和進度援助,撤消了對緬甸的貿易普惠政策,對面實施了武器禁運,並對緬甸實施了金融制裁,組織國際機構對緬提供援助。
事實上,自那時開始緬甸被美國封鎖了。美國和緬甸關系的改善是從2009年9月開始,奧巴馬政府公布對緬新政策,在維持現有制裁同時,恢復與緬直接接觸並有條件擴大對緬人道援助,目的是換取親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新加坡與包括緬總理吳登盛在內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兩次訪緬。作為和西方改善關系並實施內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被釋放後,美國政客即開始頻繁訪問緬甸。2010年12月,美國務院助卿幫辦約瑟夫·雲訪緬。2011年5月,約瑟夫·雲再次訪緬。2011年6月美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訪緬。2011年8月,美參議院批准關於米德偉(Derek Mitchell)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特使,米德偉先後於9月和10月訪問緬甸。9月29日,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和緬甸問題特使米德偉分別在華盛頓會見緬外長吳溫納貌倫。11月30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多年來第一位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此後兩國關系開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減輕對緬甸制裁,准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奧巴馬此行使其成為首位在位期間訪緬的美國總統。2013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美,成為47年來首位訪問美國的緬甸國家元首。
美國和緬甸改善關系,目的是為了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並推動緬甸改革,從而試圖在後面的選舉中贏得緬甸選舉,從而完成對緬甸的政權演變。對緬甸政府來說,以釋放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來換取美國對緬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改革,並擴大緬甸與外部的經濟合作與聯系。兩國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奧巴馬訪問緬甸達到頂點,之後開始回落。
奧巴馬在訪問緬甸時,與昂山素季進行了會見並有密談。在會面後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參選總統。這一變化顯然突破了緬甸政府的底線,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拉鋸,最終緬甸聯邦議會議長吳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內比都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下屆政府時期方可修改現行憲法,明年底大選依然依據現行憲法舉行。
這也意味著昂山素季將不可能擁有總統競選資格,美國針對緬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為了推動改革,緬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但緬軍和政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誤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並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後沖突次數減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沖突再次加劇。由於政府已經與多個少數民族簽署了停火協議,所以這之後的沖突雙方主要在克欽獨立武裝與政府軍之間展開。2014年4月,緬甸政府雋星新一輪人口普查,這遭到了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域的抵制。由於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條件就是要緬甸境內的獨立武裝解散軍隊,緬甸只能允許「一國一軍」的存在。連續3年的戰爭使得克欽獨立武裝壓力過大,經濟也面臨崩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克欽獨立武裝也在不斷尋求外援。
考慮到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克欽獨立武裝能夠尋求最大的幫助就只能是美國。2014年4月中下旬,緬甸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訪問。在美國,桑魯甘茂會見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湯姆。馬林諾夫斯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開發署及國防部的一些官員。另外,甘茂還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欽民族國際組織、其他克欽組織等代表。而早在這之前,在奧巴馬執政後不久,克欽邦的「101突擊隊」的老兵就曾聯名向白宮寫信,希望美國能對克欽予以幫助。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有必要幫助克欽,表面上理由是克欽曾幫助美國軍隊打過日本軍隊,事實上則是因為在美國對緬新政策下克欽獨立武裝對美國有了新的利用價值和意義。
不過,那時候美國還需要和緬甸官方進一步緩和關系,所以只是態度上表示支持,並未提供實質性援助。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支持,美國還是給了克欽獨立武裝一個建議,即發展和緬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關系,通過與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合作來獲得美國的幫助。這實際上是美國在給昂山素季策劃軍事支持力量。當然,由於這個選擇牽扯到大國利益,克欽獨立武裝不敢得罪中國。
因此,克欽獨立武裝並沒有很快敢下決定,雙方並未達成利益一致。但是,2014年4月甘茂訪美,希望美國政府能夠作為見證者參加緬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停火協議簽訂儀式。這實際上是克欽獨立武裝試圖將美國拉入到緬甸內戰調停當中,將克欽問題國際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緬甸政府讓步,實施聯邦制,並允許克欽等少數民族保留獨立武裝。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對緬甸《伊洛瓦底江新聞雜志》表示,緬甸內戰已經打了60年,這個問題已不是雙方能夠處理的;中國是強大的鄰居,同時美國是一個認真開展對緬交流的超級大國,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參與進來,克欽民族的和平才能實現。
克欽獨立武裝的這種行為,在大國角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順著美國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緬甸問題國際化,那麼就將影響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戰略實施就將受到影響。所以,對中國來說,並不希望美國插入進來,特別是在中國越來越需要打通從緬甸到印度洋的陸路通道的時候。客觀上,中國反對克欽的想法。然而,由於緬甸政府確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參加本屆總統選舉,美國試圖借昂山素季勝選或敗選後發動對緬甸的和平演變的計劃破滅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需要搞亂緬甸。與此同時,作為緬甸政府,為了繼續贏得美國的信任,從而試圖得到美國的諒解,也在盡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國的胃口。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要求考察緬甸人權。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國國務院人權特使訪問緬甸,與緬方舉行人權對話。美方代表團中還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數名軍方高官,他們低調訪問了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權」的同時,了解緬北武裝沖突現狀。據報道,人權對話前,克拉奇菲爾德等美軍高級將領9日低調前往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與緬甸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人員、密支那軍區指揮員及旅級前線軍官會晤。
除了探討緬甸軍隊建設和改革前景,美軍將領還專門聽取了緬北武裝沖突現狀、緬北各支「民地武」當前的情況,以及首批受訓緬軍回前線後的表現,並商討第二批緬軍少壯派軍官赴美受訓的事。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托馬斯·哈維是負責戰略構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軍高層此次訪問緬北前線和內比都目標明確,那就是爭取緬甸軍人集團、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說白了,美國一方面試圖在緬軍中扶植親美勢力,同時還向將昂山素季和緬北的武裝力量糅合在一起,並最終挑起緬甸的大規模內戰。
中國希望周邊穩定,以便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美國,希望破壞中國周邊的穩定,破壞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於是乎,緬甸就成了中美較量的一個新區域。而緬甸內部的各方,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試圖謀得利益最大化。
事實上,中國在盡力試圖說服各方坐下來談判,避免緬甸最終發展成大規模的內戰,上了美國的當。然而,由於緬甸政府和緬北武裝的矛盾難解,被美國利用恐怕是定了,只是到底會利用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引發大規模、全國性的大戰,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署名:緬甸中文網)
『肆』 緬甸為什麼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和緬甸中央軍對抗的那些武裝分子是什麼情況
自從緬甸建國以來,北方的各個民族,就一直有分離的傾向,同時,也擁有自己的武裝。緬甸政府軍一直試圖結束這種局面,但各個武裝的抵抗很激烈,尤其是在高山叢林之中。
同時,不可否認,緬甸有大緬族主義,的確對北方各個民族有看法。這也是造成矛盾的原因。
『伍』 為什麼緬甸總是經常發生內戰
緬甸內戰不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緬甸的土地上存在著太多的民族,這些民族對於利益的分配始終沒有達成統一,因此緬甸核心和北部的少數民族長期發生戰爭。
由於緬甸北部都是高原、山地,緬甸政府的軍隊始終沒法徹底消滅這些盤局在復雜地勢里的武裝力量,在內戰後期,西方列強和印度的不法分子也對北部的少數民族力量投入了金錢、裝備上的支持,面對這樣的局面,緬甸軍隊始終沒有拿下內戰的勝利。
『陸』 緬甸怎麼也發生戰爭了
內亂不斷,因為清剿地方武裝才造成的亂炸,因地方武裝也有飛機,政府才有理由推脫,不認賬。
『柒』 這次緬甸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國與印度因藏南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其實,主要就是為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鬧得不可開交。
而據麥克馬洪線簽約,還有」麥克馬洪線緬甸段」。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就包括了果敢這片土地。而今,緬甸見中印度關系因麥克馬洪線的問題不可開交,自然覺得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即「緬北」與「果敢」有被 否認的可能!所以用軍隊先駐入此地,奪取實佔主權為重!
原來緬甸曾長期隸屬英國印度殖民地的一部份。直至1937年才成立英緬殖民地政府,緬甸才脫離英印殖民地。故在1910年代英藏兩政府背著中國中央政府所劃定的麥克馬洪線是包括有緬甸段的, 即緬甸克欽邦北部Kachin Race Distribution Map克欽邦大部份(北部)是英國在民初侵佔雲南顥頗族聚居的江心坡和孟養土司地區, 中緬邊界條約割讓與緬甸的麥克馬洪線緬甸段。 此也為何招致印度政府振振有詞的說,中國既然可以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為何不能承認麥克馬洪線印度段, 使印度侵佔藏南合理化。
這次緬甸新一輪的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緬甸新政府後面實際掌權的全國最高委員會在新憲法通過後,借口民族武裝抗拒整編已超過了規定期限,並從2010年9月1日起,把這些民族武裝宣布所謂的非法武裝。新政府成立前後,對這些「非法民族武裝」的軍事圍剿,當作是新政府顯示權威和行使新憲法的首要任務
『捌』 緬甸果敢為什麼戰火連綿不斷
這個事吧,說起來就長了。其實這是緬甸國內的民族問題。果敢,我們現在叫做果敢,但是他的人民全是漢民,那裡的人基本是漢人的一支,也就是說 是中國的一支。由於歷史的問題,那裡現在是緬甸國的領土,在歷史上那是中國的地方。這樣說來,緬甸政府對其進行統治,當漢人認為不公平時會反抗,會拿起槍來,把敵人打走。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相同的人權。
『玖』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拾』 緬甸在果敢發生戰爭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 為什麼和果敢
1、緬甸先天不足。
例如緬甸主體民族——緬族從未征服過北方的山地民族。
緬甸主體民族——緬族人口在國家中只佔68%。
緬甸有一百多個少數民族。
2、緬甸地緣方面的問題
緬甸在獨立的時候,昂山將軍曾許諾緬甸少數民族都可以獨立建國。
緬甸北部全是山地和熱帶雨林,民族眾多,清繳困難。
3、緬甸北方民族,各個都有武裝,這些武裝叫做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
4、挑起事端的原因如下:
現在由於緬甸進行了選舉,所以是全國民主聯盟執政。而且這個執政黨上台後就要精兵簡政,作為軍隊自然不幹。挑起事端未必不是軍隊顯示存在
中國在緬甸有輸油管道,而民地武挑起事端,未必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中國。
民地武後台就有美國和日本支持的武裝,攪亂局勢,是不是要在中國周圍挑起事端,遏制中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