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僧人千人吃齋是緬甸哪個市

緬甸僧人千人吃齋是緬甸哪個市

發布時間: 2022-05-14 01:17:54

Ⅰ 緬甸大金塔在哪個城市

緬甸大金塔在仰光,大金塔始建於公元前 588 年,初建時只有 8 米高,後歷代多次修繕。15 世紀的德彬瑞體國王曾用相當於他和王後體重 4 倍的金子和大量寶石,對此塔作了一次修整。

塔的高度是112米,是1774 年阿瑙帕雅王的兒子辛漂信王修建的,本次修建時,在塔頂安裝了新的金傘。

(1)緬甸僧人千人吃齋是緬甸哪個市擴展閱讀

金塔底座周長427米,塔頂有做工精細的金屬罩檐, 檐上掛有金鈴1065個,銀鈴420個,並鑲嵌有7000顆各種罕見的紅、藍寶石鑽球,其中有一塊重76克拉的著名金鋼鑽。塔身經過多次貼金,上面的黃金已有7000公斤重。

大金塔四周有68座小塔,這些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有的似鍾,有的象船,形態各異,每座小塔的壁龕里都存放著玉石雕刻的佛像。

大金塔左方的福惠寺,是一座中國式建築的廟宇,為清朝光緒年間當地華僑捐資建造,成為大金塔地區古老建築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金塔的形狀像一個倒置的巨鍾,用磚砌成,塔身高 112 米,塔基為 115平方米。塔身貼有 1000 多張純金箔,所用黃金有 7 噸多重。

塔的四周掛著1.5 萬多個金、銀鈴鐺,風吹鈴響,清脆悅耳,聲傳四方。塔頂全部用黃金鑄成,上有 1260 公斤重的金屬寶傘,周圍嵌有紅寶石 664 顆,翡翠 551 顆,金剛石 443 顆。整座金塔寶光閃爍,雍榮華貴,雄偉壯觀。

Ⅱ 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拍攝地點緬甸有哪些好玩的

蒲甘熱氣球 烏本橋日落 曼德勒千人僧飯 茵萊湖畔單腳漁夫 仰光大金塔 蒲甘小馬車 最近一檔綜藝節目很是火熱,那就是《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四位女明星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遊,那麼,大家看了幾期節目一定也好奇著這里的拍攝地吧!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吧!
蒲甘熱氣球
首先小艾要介紹的就是四姐妹同款蒲甘熱氣球,緬甸的網紅項目,僅次於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亞,緬甸的蒲甘也是全世界坐熱氣球的熱點地區之一。隨著熱氣球的升騰,俯瞰腳下四千佛塔沐浴在飄逸的晨霧之中,幾分夢幻,幾分神秘,幾分庄嚴,恍若在夢境中飄渺,這是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

相信體驗過的人都會在記憶深處留下那片美景,漫天的氣球,噴薄的日出,或者是昏黃的暖陽。除了熱氣球,蒲甘的佛塔寺廟也是不容錯過的,這里散落著3000多座佛塔和寺廟,「手指之處必有浮屠」,這是最能詮釋蒲甘佛塔之多的形容。

無論朝哪個方向隨手一指,總有數不清的佛塔在眼前,而每個佛塔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

烏本橋日落
烏本橋被緬甸人稱為「愛情橋」,緬甸人戀愛時,會不遠千里來此登橋,祈求永保和睦互敬的精神。這里是觀賞落日的最佳地點。靜靜地坐在湖邊,看遠方的天空由淡淡的粉色逐漸變為深紅,最後一縷夕陽慢慢消失在天際間,感受這里寧靜祥和的氣氛。
曼德勒千人僧飯
在曼德勒,除了看烏本橋日落,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的千人僧飯的盛況也是不容錯過的。每天上午10點15分,僧院准時敲鍾,僧人分兩隊列整齊有序排列著,沿著林蔭道走到餐廳前接受信眾的施捨,他們雙手默默捧著缽,讓施主把飯菜盛進缽里,然後到集體餐廳用餐,除了一些年幼的小沙陀偶爾會笑意盈盈偷偷交頭接耳兩句,大多數僧人全程都保持一種虔誠的靜默,極少發出聲響。正因為僧人眾多,每天一起吃飯的場面非常壯觀,並逐漸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僧院也不避諱,遊客只要守紀律,不擋道,不喧嘩,怎麼圍觀拍照都行。
茵萊湖畔單腳漁夫
一隻腳穩穩立於窄窄的小木舟一端,另一隻腳繞在單木槳上,雙手則撒開一個雞籠狀的漁網來捕魚。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劃船方式已經成為茵萊湖的一道亮麗風景,迎著晚霞,映著碧波,漁夫們依靠捕魚生活,也以捕魚為樂。

仰光大金塔
在緬甸,男女老少,不管身份地位,都會將所得積蓄換做純金葉供奉給大金塔,人們把這看做一種榮耀。在千年古塔和佛祖面前,安心靜坐,耳邊偶爾想起裊裊梵音,彷彿穿越千年,給你的心靈帶來一絲絲平和與寧靜。
蒲甘小馬車
蒲甘小馬車,一定要體驗這一個極具風情的異國體驗,彷彿穿越了幾個世紀,充滿歷史的滄桑感。漫步在佛塔群中,聽著風吹過樹葉,塔頂的風鈴隨風而響,有如置身在幾百年前的童話世界,你會完全沉浸在對佛塔的震撼和唏噓中。

緬甸蒲甘這里有許多好玩的地方,如果大家也想來的話,快點做計劃啊!端午節馬上就要來了啊!

Ⅲ 緬甸有哪些城市

仰光(Yangon)原首都和現最大城市,地處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緬甸內外海陸交通的總樞紐.有12條內河航運線通三角洲各地及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仰光港距海口僅34公里,是緬甸吞吐量最大的海港,緬甸全年進出口貿易的80%的貨物都經過這里.全國的鐵路和公路干線都匯集於此.市區總面積約352.86平方公里.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緬甸遷都後,擁有500多萬人的仰光將作為直轄市,繼續發揮它商業之都的經濟中心作用.
勃生(Pathein)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會,是西南門戶,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左岸,南距河口120公里.東距仰光約150公里.人口14.4萬人(1983).歷史悠久的大米貿易中心.有機械製造、造船、金屬加工、碾米、制陶、鋸木等工業部門.所產緬傘頗有名.出口以大米和柚木為主.萬噸輪船可以進出;有鐵路東北行,在禮勃坦附近與仰光-卑謬鐵路接軌.70年代又修建了通往仰光的高級公路.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現緬甸聯邦首都,是緬甸中部山區的一個戰略重鎮.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現人口約80萬人,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內比都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北依山勢,南望平川,鐵路從其境內通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內比都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內比都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現今被軍政府軟禁的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的父親)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沖及共產游擊隊大本營.主要居民為緬族,另有撣、克欽、克倫、克耶、德努、勃朗、勃歐等少數民族雜居於此.
曼德勒(Mandalay)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中部地區的軍事重鎮.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海拔76米,人口458萬人,地處中部乾燥區,扼守伊洛瓦底江;雍笈牙王朝於1857年興建的新首都,故都位於現城近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古皇城和城樓.工業有茶葉包裝、絲綢紡織、釀酒、玉石琢磨、鑄銅和金箔工藝等,還有造船、食

Ⅳ 去緬甸旅遊僧人隨處可見嗎

緬甸是佛塔之國,而在緬甸,佛塔又以蒲甘最為知名。但是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緬甸西部若開邦的妙烏。妙烏的佛塔數量規模不及蒲甘,旅遊人氣值也遠不及蒲甘,自然也就得不到像蒲甘佛塔那樣的維護程度。但在記者看來,正是這種尚未得到充分商業開發的環境,使得妙烏獨具魅力。

Ⅳ 緬甸最壯觀的「僧人聚會」,場面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直以來,東南亞旅遊都是我們國內非常熱門的旅遊路線。

從早期“出國游”興起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有能力走出國門,去到海外旅遊,東南亞旅遊依舊是一個很大的熱點。

緬甸,便是其中之一。

法新社報道位在緬甸中部歷史悠久的瓦城是佛教重鎮。今天在瓦城附近的機場舉行的布施大會,除了有眾多赤足僧侶參加,還有來自12個國家的佛教高層人士聚集。

當太陽升起時,著藏紅色和栗色僧袍的僧侶在足球場大小的場地形成一片壯觀人海,他們冥想、祈福及接受布施。

根據一份聲明,這場活動是為了加強“(緬泰)兩國僧侶及佛教徒之間的關系”,並強化區域的僧侶文化。

這場布施大會是2015年來第3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24歲緬甸僧侶吳蘇南達(U Thu Nanda,譯音)說:“我希望未來幾年可以繼續舉辦更大的活動”。

Ⅵ 緬甸有哪些重要城市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現緬甸聯邦首都,是緬甸中部山區的一個戰略重鎮。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現人口約80萬人。
仰光(Yangon)原首都和現最大城市,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緬甸內外海陸交通的總樞紐。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
勃生(Pathein)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會,歷史悠久的大米貿易中心。有機械製造、造船、金屬加工、碾米、制陶、鋸木等工業部門。所產緬傘頗有名。
曼德勒(Mandalay)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中部地區的軍事重鎮。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市內有達弗林城堡、故宮、廟宇、寺院以及古老的英國政府大廈等遺跡。郊區曼德勒山海拔260米,山頂廟宇建築精緻,山下白塔林立 山下廣場。是緬甸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旅遊勝地。文化教育中心,市內設有文理科院校,師范學院,技術中學、美術、音樂和戲劇學校,還有博物館和現代化醫院。當地的緬醫、緬葯馳名全國。
密支那(Myitkyina)緬甸聯邦北部城市,是緬甸北部的邊陲重鎮,克欽邦的首府,密支那是緬甸位置最北的河港和鐵路線終點。
東枝(Taunggyi)緬甸東南部城市,撣邦首府。在塔澤以東100公里。人口10.8萬人(1983)。市區位於海拔1436米的高原上,氣候涼爽,東有林木蔥郁的東枝山,西南十數公里處即著名的因萊湖。有鐵路支線通塔澤,轉仰光-密支那干線,橫貫撣邦高原的塔澤-景棟公路也由此通過。
臘戍:緬甸東部重要貿易城市。在曼德勒東北約230公里。人口約4萬人,華人和華僑較多,是中緬陸上交通和貿易的中樞。附近產茶、多種有色金屬礦及紅玉等。鐵路通曼德勒;公路南通東枝,北通中國雲南,與畹町相距約130公里。

Ⅶ 在緬甸,為何要讓所有的男孩子都出家當和尚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886年英國發動戰爭並佔領了緬甸,並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緬甸有「萬塔之國」之稱,全國4800多萬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紅色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

因為男人出家當和尚可以還俗,還俗後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婦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當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

Ⅷ 供養僧人,是果敢地區緬族人的頭等大事嗎

果敢地區的緬族人是非常尊敬僧侶的,所以即使自己不富裕,他們也會供養僧人,的確是頭等大事,這是他們的信仰,而且他們認為僧人可以為他們帶來好運。

其實他們之所以供養僧人,就是因為相信僧人可以為他們帶來好運。供養僧人其實是在為他們自己種福田,也是因為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他們供養的僧人又叫做福田僧。他們供養僧人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種福田。另外他們覺得僧人每天不求回報的度化眾生,幫助大家解決各種問題,因此都非常尊敬僧人,認為他們就是上天派來度化自己的,所以可以說供養僧人是當地的頭等大事。

Ⅸ 千人僧飯是有什麼說法

隱士的香奈爾
攻略號作者
關注
曼德勒
曼德勒必看——壯觀的千人僧飯!
節選自游記《初次遇見緬甸——蒲甘、曼德勒之旅》
馬哈伽納揚僧院壯觀的千人僧飯

位於烏本橋頭的馬哈伽納揚僧院 Maha Ganayon Kyaung
這是緬甸最大的僧院,從10歲的小沙彌到60幾歲的大住持,還有大德高僧,約有2000多僧人。 在各國佛教中,以緬甸僧侶的測試制度最為嚴格,通過律藏測試的人,稱為持律者;三藏全部通過的人,稱為三藏師,這是緬甸僧侶的最高榮譽(摘自網路)。這里的僧侶以學習佛學為主,不需要自己外出化緣。

緬甸男人一生必須要出家一次,出家次數不限,時間可長可短,多則幾年、少則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星期。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承認其成人,才會受到尊重,還俗後才能享結婚的權力,當然也可以從此皈依佛門,不過緬甸女子一旦出家做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

穿著白袈裟的小孩兒相當於見習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勞動,考試合格後才能換上紅袈裟,正式進入寺院修行

進入僧院,會先經過一座小小的鍾樓,從鍾樓拐進去以後,便是很大的一片院落群了,一幢幢樹影婆娑的房屋是僧侶們們的宿舍、教室等。感覺這里像是個幽靜的世外桃源,僧侶在此精研佛學,不聞外世紛擾。

淘氣的小僧人。

所謂的「千人僧飯」,是因為這里的僧侶最多,每天上午10點,千名僧人會聚集起來共同午餐的場景頗為壯觀。

正在准備午飯的僧侶們。

上午10:15,佛學院准時敲鍾,上千僧侶從宿舍、從四面八方陸續走到餐廳外的小路上。

抱著與他們身量不相稱的大木缽的小僧侶。

這座僧院的外觀並不特殊,經過鍾樓前方的甬道,盡頭就是大食堂,甬道兩側是僧人們學習和住宿的地方。

每天10:30,一切就像變成了一場表演,各國慕名而來的遊客,舉著相機圍在僧人隊伍周邊,對著整個儀式狂拍,各種長槍短炮的陣勢,當然我也不例外。久而久之,這里變成了一處著名必游景點,本來是僧侶們正常的生活狀態卻因為遊客的逐漸增多而演變成了一種商業性質的「表演」這也是曼德勒的若干景點中最讓我感覺不舒服的地方。

而僧侶們似乎也習慣了,雖然不排斥,但也不會輕易讓你拍到,走動的僧侶或躲閃、或低著頭、或乾脆背過身,或面無表情地看著前方,總之是不給遊客好臉色看。

看他們的腳,年齡很小的僧侶因每日光腳行走,腳都已經變形,還有緬甸的蚊蟲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的印痕。

托缽赤腳、整齊的排成兩排的僧侶,面無表情的有序緩緩前行。期間,僧侶和信眾沒有任何交流,只是靜默地接受信眾的施捨,僧侶的化緣缽中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糖果、麵包、眼鏡、錢幣、書本等等。

不知道是否不同等級的僧侶用的缽也不一樣呢?

一些富裕的信徒到僧院布施,也有一些免費的志願者提供服務。下圖中不知是當日的施主還是義工,為每位進入食堂的僧人分發食物。

緬甸是小乘佛教國家,僧侶都要嚴格遵守「過午不食」和「托缽乞食」,每天只能吃兩頓飯,一餐在清晨4點鍾,一餐在上午10點鍾,從午後到午夜, 除喝水外, 不再吃任何東西。

佛學院里地位較高的僧侶會單獨吃,不但食物豐富,還有侍者為其服務。地位較低的僧侶就是一排一排地坐在長桌兩側,默默吃飯,沒有一點聲音。很多僧人並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會兒就拿著各自的食物離開。

僧侶開始用餐後,施主、義工會進入食堂繞著餐廳走一圈,雙手合攏以表虔誠。

僧人食堂的門口擁著一群靠施捨討生計的人,無論是遊客還是僧侶會把當天布施的食物分給他們。

小女孩舉著空空的盆等待布施

得到食物的人們,即便是幾塊糖都會露出真實而滿足的笑容。

阿瑪拉普拉,原意為「不朽之城」,卻曾是緬甸短暫的國都,幾乎沒有遺留下什麼古都的痕跡,但它留下了一條柚木製成的堅固長橋,就算烏本橋千百年後還是會腐爛坍塌,但橋邊那座研究佛學的僧院所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還是不朽。無論是獵奇的心裡還是超然眼光去看待,烏本橋和「千人僧飯」都是阿瑪拉普拉古城的「雙艷」。除此之外,他還留下了緬甸最重要、香火最旺的佛寺、佛像和一座名為敏貢的古城,這都是到緬甸旅遊的必去之處。

以上片段來自游記:《初次遇見緬甸——蒲甘、曼德勒之旅》
1
9
60

舉報
隱士的香奈爾
攻略號作者
TA的窩

Ⅹ 「佛教之國」是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緬甸聯邦享有「佛塔之國」的美稱,4200多萬人口中有85%的人篤信佛教,在6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佛塔如林,寺廟如星,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來,可以從緬甸的南疆排到北國邊陲,綿延1500多公里。這正是緬甸燦爛佛教文化之魂。緬甸是東南亞地區佛教文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在位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鼎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過去,到緬甸人家裡作客,都要進門脫鞋,現在這種習俗已漸有改變。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任何人都要脫鞋,就是國家元首也不能例外,否則被視為對佛的最大不敬,有時還可能要招來麻煩。緬甸人對佛極度虔誠。平時,即使天氣炎熱山路崎嶇,赤腳拜佛的人仍絡繹不絕。過去到緬甸人對牛無限崇拜,敬若神明。對「神牛」不準鞭打、役使,更不可宰殺。「神牛」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會拿出最好的食物奉獻給它。在路上或鬧市中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暫時迴避。逢年過節,緬甸人要舉行敬牛儀式。商務活動必須注意,在緬甸,女性地位高,不可歧視女性。認為左手是不潔的。男女不可牽著手走路。遊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舉動,會被視為「罪惡滔天」。跨坐石佛像上拍照,會惹出麻煩,甚至有可能被課刑。一般人決不會坐在高過和尚的坐位,商客必須「入境隨俗」。為了接待和尚,緬甸商人天大的事可不管,約會也只好改期。
到緬甸人家裡去做客,你會看到幾乎每家每戶都供有佛龕。有錢人家供金佛、銀佛、玉佛,收入一般的人家供木雕佛像,家境貧寒的人家供紙佛像。拜佛是緬甸人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人們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場上去買各種鮮花插在佛龕上,然後早拜祈禱。晚上睡前還要進行晚拜。每逢節假日,緬甸人常到寺廟去拜佛聽經,或到遠近有名的佛塔去拜塔。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