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哪些地區鬧獨立
『壹』 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鬧獨立
台灣
車臣共和國(俄羅斯) 首府:格羅茲尼
南奧塞梯共和國(喬治亞) 首府—— 茨欣瓦利
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喬治亞) 首府——蘇呼米
果敢(緬甸) 首府——老街市
北愛爾蘭(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首府——貝爾法斯特
巴斯克地區(西班牙,法國) 首府——維多利亞
加泰羅尼亞地區(西班牙) 首府——巴塞羅那
科西嘉(法國) 首府——阿雅克肖
科索沃(塞爾維亞) 首府——普里什蒂納
威尼斯(義大利)
亞齊(印度尼西亞) 首府——班達亞齊
琉球/沖繩(日本) 首府——那霸市
卡利斯坦國(印度) 首府——古吉蘭瓦拉
泰米爾(斯里蘭卡)
北奧塞梯共和國(俄羅斯) 首府——弗拉季高加索
達吉斯坦(俄羅斯) 首府——馬哈奇卡拉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俄羅斯) 首府——納爾奇克市
布里亞特共和國(俄羅斯) 首府——烏蘭烏德市
柯尼斯堡/加里寧格勒州(俄羅斯) 首府——加里寧格勒市
巴伐利亞(德國) 首府——慕尼黑
等...轉自網頁鏈接希望對你有用
『貳』 在緬甸,現在的反動勢力集中在哪個地區
在緬甸,現在的反動勢力集中在哪個地區呢,現在給大傢具體的介紹一下,由於緬甸反抗勢力主要有三個,因此分布的地區並不非常分散,因此給大傢具體的介紹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下面的回答:
三、果敢同盟軍控制兩千七百平方公里土地:
果敢同盟軍是泰國一個非常出名的武裝組織,甚至前幾年我們還聽說果敢同盟軍和緬甸部隊交火的新聞,果敢同盟軍實力很強,因此一直是緬甸政府的心頭大患。
『叄』 緬甸撣邦有幾個特區與中國是什麼關系撣邦幾個特區中,哪個特區最有實力哪個特區管轄區域最大
摘要 緬甸撣邦的四個特區及與中國的關系:
『肆』 緬甸克欽地區是怎麼回事,是緬甸內部鬧獨立嗎
克欽獨立軍的新兵正在訓練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t Army 或 Kachin Independence Army,縮寫 KIA)是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同年的反政府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武裝力量。為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武裝,緬北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勢和漫長且復雜的緬中印邊境線為其提供了肆意作為的土壤,為了建立自己的「克欽政府」,數十年來他們與緬甸政府的國防軍戰爭不斷。主要活動於緬甸北部的中緬邊境的胡岡谷地(Hukawng Valley),1994年前一直與各類仰光中央政府戰斗尋求獨立
『伍』 除了果敢,緬甸還有其他獨立區嗎
還有不少,如克欽,佤幫等,緬北少數民族區域很多都處於獨立狀態
『陸』 果敢地區有從緬甸獨立的可能嗎不能獨立的原因有哪些
緬甸果敢地區,緊連著我國雲南省的臨滄市,總面積約為270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25萬,這一塊地區面積算不上不廣闊,人口也不繁盛,資源也難言豐富,經濟更是十分落後,除了與中國毗鄰,似乎與緬甸其他地區並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這個地區卻以絕對優勢,成為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緬甸地區,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果敢地區雖屬緬甸境內,自古以來卻與中國關系密切,或者說,這塊地區原本是中國的領土,土地上的人,自然也與中國有著極為密切額聯系。
早在350年前,南明永樂帝從雲南逃往緬甸,這個逃難的落魄皇族的一直部將,就是當地果敢族的雛形。清朝年間,由於當地逐漸壯大的楊氏一族被道光皇帝封為“世襲果敢縣令”,楊氏一族擁有了合法的土司統治權,果敢地區開始擁有了一定的獨立性,當然毋庸置疑的是,這個土司之地,當然也是中國的領土。不過這一情況在近代發生了變化,果敢地區最終成為了緬甸的一部分。
從以上2點來看,由於果敢地區對於緬甸的認同感較低,同時緬甸政府又推行不合理不公平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導致少數民族的武裝勢力與政府的信任感不斷下降,矛盾日益累積。所以如果從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果敢地區走向獨立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如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一樣,果敢的命運其實並不能由自己決定,而是由地球上的大國們左右。果敢地區固然有獨立的傾向,但是這種傾向最終能否成功,或者如許多人期待的並入中國,歸根結底還是大國較量的結局。
如今面對世界一超多強的格局,由於美國從中作梗,果敢地區獨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當然,隨著中國的復興和崛起,一旦中國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和勢力范圍,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向外擴張,終究有一天,與中國關系極為密切的果敢地區,將有機會迎來中國最想看到的結局。
『柒』 緬甸在印度獨立之前就是一個省,為啥獨立後卻被劃出去了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佔領緬甸全境後,將其作為一個省,並入英屬印度管轄。印度獨立時,在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方案”領土劃分中,卻不見緬甸的身影。
獨立之後,印度倚杖龐大的體量,以英國繼承者自居,四處出擊,吞並了大量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卻為何放任緬甸獨立,沒有將其合並入印度領土呢?
(印度總理尼赫魯)
四、沒有國家歷史底蘊的印度實力不濟。
由於英屬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並沒有國家歷史底蘊。1947年印度獨立時,宗教矛盾頻發,英國人不得不實行印巴分治。再加上印度的種姓等級制度,各個民族間的權力並不平等,英屬印度內部矛盾重重。
因此,印度雖然占據了南亞的大片領土,但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統一整個南亞。在失去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後,時至今日,印度和緬甸間的幾個東北邦也時常鬧獨立,分裂傾向明顯。
連英屬印度原有的領土都難以保全,印度想把緬甸納入自己版圖,也只能想想而已。
其實,印度在獨立前夕,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經提出,讓緬甸作為印度的一個省,和印度同時獨立出來。如果如願以償,那今天的印度,可就不僅僅只是南亞霸主了。不過這個提議,被向來與印度不和的緬甸一口回絕。
印巴分治後,印度除了吞並周邊一些小的土邦公國外,主要重心放在和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的問題上。再加上內部矛盾重重,面對實力雄厚的緬甸,自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放棄整合緬甸的想法。
『捌』 緬甸反政府勢力分布
半個世紀以來,緬甸反政府勢力也就是少數民族武裝(簡稱「民地武」)問題一直是緬甸政府的一塊心病。緬甸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其中又以面積最大的兩個少數民族邦撣邦和克欽邦(通稱緬北)為甚。自1948年緬甸獨立以來,緬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先後組建了數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裝。
緬北六大武裝
1、撣邦武裝
撣邦擁有超過360萬人口,占緬甸人口總數的7%,信仰佛教,從300年前起就長期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沖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其中最出名有3隻,第一是撣邦軍(SSA),上世紀70年代,成為緬共最有利的同盟軍。
第二個為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殘留緬甸國軍聯合,從事搜集情報,走私毒品活動。
第三個是撣邦聯軍(SUA),其規模最大時,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雖然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但現在仍有相當力量在緬北活動。
2、佤族武裝
佤族生活在緬甸阿佤山一帶,靠近中國滇西南。該民族在1967年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數十個世襲部落首領統治整個社會。60年代,緬共來到佤邦建立根據地,大批佤族青年加入緬共軍隊,從而緬共為佤邦培養出大批軍政人員。
1989年4月,緬共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第12旅旅長趙尼萊突然包圍緬共中央總部,成立佤邦聯軍。
佤邦聯軍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聯軍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和大佤邦的戰略構想。
佤聯軍現在可以說是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主要軍官包括,田家新,李老二,陳祥,趙岩祥,魏學榮,扎老布,李祖烈,賽堂,三不勒等等,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聯軍還辦有4所軍事學校,並重金聘請解放軍和台灣退役軍官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改變過去緬共陳舊的作戰方式。
3、果敢武裝
果敢特區面積5200平方公里,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軍的最後一戰,失敗後流亡緬甸的明軍及其家屬。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果敢自衛軍與日軍作戰百餘次,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勛章。果敢民風強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稱謂。
現在果敢最大武裝是果敢同盟軍,最早為1989年脫離緬共的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隊。果敢同盟軍控制面積較小,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
4、克欽武裝
克欽是緬甸第六大民族,人口125萬,與中國境內景頗族是同一民族。
克欽獨立軍,現在控制區域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克欽在其控制區實施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制度,現擁有7000武裝力量和5000名民兵,實力僅次於佤聯軍。
為獲得武器,克欽武裝想盡辦法從印度,緬甸,泰國走私M-16步槍,M-24沖鋒槍,M-79型火箭筒及子彈。
克欽新民主軍,該武裝最早為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保山地區邊境外,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4%,擁有大量珍貴木材。其武裝力量包括1500名常備軍和民兵,武器包括,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
5、克倫族武裝
克倫族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布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
克倫族自古代起就與緬甸中央政府作戰,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又協助英軍進攻緬軍。二戰期間,更是在英國幫助下,猛烈進攻親日的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始創於1945年,目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6、克耶解放軍
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泰緬邊境但仍然在其控制區(泰緬邊境)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參考:網易軍事--獨家詳解緬甸六大武裝:聘解放軍與台灣教官
http://war.163.com/15/0119/07/AGAB6V2600011MTO.html
『玖』 現在還有那些國家的那些地區在鬧獨立
俄羅斯的車臣共和國;喬治亞的南奧塞梯自治州希望獨立或與俄羅斯的北奧塞梯共和國組成奧塞梯自治共和國加入俄羅斯聯邦,此外該國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 (首府:-{zh-cn:蘇呼米;zh-tw:蘇古米}-)和阿扎爾自治共和國**(首府:巴統)也希望獨立 ;亞塞拜然的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希望獨立,還有喬治亞人聚居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也希望獨立或加入喬治亞;英國的北愛爾蘭地區,最近蘇格蘭地區也有獨立趨向;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希望獨立並且和法國的巴斯克地區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還有加泰羅尼亞地區;法國的科西嘉地區;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及撒丁島;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加里曼丹,依里安查亞等海島政區;斯里蘭卡的泰米爾地區;菲律賓及泰國南部信仰伊斯蘭教地區;緬甸單幫及克欽等少數民族地區;美國的佛蒙特州;巴基斯坦的信得省等少數民族地區
『拾』 水呢給我介紹一下緬甸獨立戰爭的詳細經過,謝謝
伊洛瓦底江飲恨在英國鐵蹄下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
標。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後,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
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
張做准備。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
的聯系,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
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里,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
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佔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
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
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
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
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
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
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
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
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唯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
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
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
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
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
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
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
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
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
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
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
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
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
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
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
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
攻仍遭失敗。
1826年2月,英軍長驅直入,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
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至此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
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
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
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第二次英緬戰爭起於1852年。英殖民當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緬戰爭勝利後,侵略野心
惡性膨脹,不但不滿足於割地賠款,還想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在與緬甸進行多
次締結商約的談判未果後,以緬甸整治仰光港口,懲處英商違法犯罪活動「虐待英商」
為借口,派分艦隊進至緬甸沿海地區,掠走緬甸商船,殺害緬方船員,炮擊岸防工事,
進行海上封鎖。同時,還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挾緬方作出更大讓步。緬方拒絕
了英方無理要求,英國將領戈德溫遂於4月初率2萬餘人從丹那沙林向緬甸發起進攻。此
次緬甸政府沒有像第一次英緬戰爭那樣組織積極抵抗,英軍僅用了8個月就侵佔了下緬
甸地區。不堪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各族人民展開了長期頑強的斗爭,英殖民當局用
了5年時間才控制了這一地區。1862年,英國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個地
區合並組成「英屬緬甸」,加強了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
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
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防止別國插手,
於1885年10月22日,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
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部分答應了英
方要求。盡管如此,早已准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1月14日,裝備精
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發起進攻。由於緬甸政府沒有必要的思
想和軍事准備,英軍未遇多大抵抗,僅用了14天就佔領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緬
甸被宣布為英屬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各地
抗英斗爭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佔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
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斗爭鎮壓下去。中國人民曾協助緬
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
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斗爭,最後戰死疆場。
英緬戰爭對緬甸的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斷了緬甸封建專制王朝獨立
發展的進程,使緬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英國大量掠奪緬甸資
源,擴大殖民侵略,打開了通路。縱觀3次英緬戰爭,緬甸之所以失敗,固然有其是一
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技術上都比不上英國殖民主義者等原因。但戰爭指
導上的失誤則是緬甸失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緬甸統治階級內部缺乏堅持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未能組織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尚能積極備戰,組織抗擊英軍入侵,雖然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很大,但在3個方向上均給英軍以重創,迫使敵進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戰爭,付
出了慘痛代價才佔領了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地區。而這次戰爭的失利也在於,緬甸統治集
團內部對戰和問題始終未形成一致意見,總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軍進攻的緊要關頭,主和派就佔了上風,使緬甸政府喪失繼續抵抗的信心,被迫簽
約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表現得更為軟弱,既無必要的思想和軍事
准備,又無實際組織大規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協苛且偷安。結果,英軍在兩次戰爭中分
別只用了8個月和14天就佔領了下緬甸和上緬甸。而戰後英軍用了10年的時間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擊戰爭,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規模浩大的抗英斗爭能有一個堅
強統一的領導,緬甸一定能夠打敗英國侵略者的。
其次,緬甸統治者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缺乏統一運籌能力。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英
軍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在戰略上採取聲東擊西,先在阿薩姆挑起戰火,吸引緬軍主力於
西線,而後乘緬甸南線兵力空虛,利用海上優勢,以1萬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陸,輕而易
舉地拿下了仰光。此時,緬軍在西線集結了6萬多人的部隊,並在班都拉的率領下主動
出擊入侵之敵,一舉攻佔了吉大港地區的兩個重鎮,引起了敵極大恐慌。
這時緬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隊在南線牽制英軍,阻敵北上,並指揮主力部隊乘勝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進攻,必將扭轉被動局面。可緬甸統治者卻舍近求遠,急將主力調
回南線。6萬大軍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用了4個月時間,行程500多公里,趕到仰
光前線,對英軍發起總攻。而英軍則利用這段時間調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優勢武
器裝備,以逸待勞,很快就擊退了緬軍的進攻。此役,緬軍傷亡5000多人,英軍只損失
不到400人,使緬方在軍事上遭受嚴重挫折,已無力挽回敗局。
第三,緬甸統治者對英國殖民者的侵略企圖缺乏警惕和戒備。英殖民當局為擴大殖
民統治,總是以談判、經商、探險等和平手段為掩護,深入對方境內進行偵察、間諜活
動,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做准備。對此緬甸政府缺乏應有的防備,給了敵以可乘之機。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國就通過東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進入緬甸,一方面企圖誘迫緬
甸當局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緬甸社會各方面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殖
民擴張出謀劃策;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
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
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英印政府佔領下緬甸後,即加緊向上緬
甸滲透,英印駐緬甸總督親自率代表團到上緬甸訪問。他們在上緬甸逗留長達兩個月,
雖未達成任何協議,卻收集到了大量緬甸的政治、經濟、交通、資源、氣候等重要情報。
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拿著事先繪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緬軍要塞分布和地形圖
作戰,掌握了戰場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