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潑水節在什麼地方
Ⅰ 潑水節是什麼時候,幾月幾號
潑水節,亦稱宋干節、浴佛節,是4月13日—4月16日進行的少數民族節日。
(1)緬甸潑水節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潑水節起源: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中國大網路全書·民族卷》列出的潑水節起源時,提到「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其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
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潑水節》寫到:「此節日起源於印度,後隨小乘佛教傳播,經緬甸、泰國和寮國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
《車里》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後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
這段記載雖不盡其祥,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上文所說的「元旦」並非公歷的1月1日,而是傣歷新年來臨之日。
參考資料:潑水節網路
Ⅱ 緬甸也有潑水節,它和傣族的潑水節有什麼不同
在4月13日——4月16日期間的潑水節,是一些民族最盛大、隆重一個的節日,像傣族更是把潑水節當作新年。很多以傣族和德昂族為代表的亞洲民族會各自熱烈的慶祝潑水節,這些民族的人們都要用干凈的水相互潑灑,這也寓意著洗去過去一年的各種不順利,迎接嶄新的、順利的一年。那麼,同樣是潑水節,緬甸和傣族又有什麼差別呢?
不過,雖然因為文化的差異,讓不同民族的慶祝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潑水節的意義只有一個,就是除舊迎新,這也是各個民族期盼的。
Ⅲ 潑水節是哪裡的節日
潑水節(Songkran Festival),4月13日至4月16日,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
每年傣歷六月作為一年的起始大約是中國清明後的第七天,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相當於中國的新年。
潑水節在泰國原名「宋干節」(Songkran),在緬甸稱為「達降」(Thingyan),源自梵文,意為「運轉」。潑水節之所以命名為宋干,是因為東南亞居民相信,太陽轉入黃道星座中的第一宮--牡羊宮,當天代表新一年開始。太陽入牡羊宮應該是三月,將節日訂在四月中是計算錯誤所致,但人們都無意推翻約定俗成的觀念。
近代的潑水節起源於中國雲南,在泰國尚未成立之前,他們的祖先都聚居在中國雲南一帶,後來逃避蒙古人入侵,一部份人向南逃走;沒有逃走的,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族。「潑水節」是傣族的重要節日。中國境內的潑水節稱為「桑乾比邁」,「桑乾」發音與「宋干」(Songkran)相同,而「比邁」則與泰國的「新年」(Bee Mai)同音同義。
Ⅳ 潑水節是哪一天是在哪裡舉行
潑水節並不是單指哪天,而是一個時間段,在我國的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舉行。
潑水節節日時間:4月13日—4月16日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Ⅳ 難忘的潑水節在哪個城市
不一樣的 雲南 —— 芒市 :難忘的潑水節
原以為潑水節只存在小學課本里,而今天這個傳說中的節日卻離我很這么近。
Ⅵ 潑水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賽龍舟是潑水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潑水節的歷史意義:
潑水節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潑水節
Ⅶ 潑水節來源於哪裡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英文:Water-SplashingFestival潑水節,亦稱宋干節,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願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潑水節也稱宋干節(泰語:????????,Songkran),4月13日至4月16日,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最歡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