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有多少留在緬甸
❶ 漂泊緬甸70多年,一直拒絕入外籍的最後一個遠征軍,如今怎麼樣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生活在安定社會的人們,很難了解艱難的抗日戰爭,但我們也時常聽到老一輩講述他們的故事,1941年,一支遠征軍出國抗戰,又譜寫了一曲令人動容的故事。
那一年,他93歲,十五從軍,八十始得歸,這些年的辛苦,也只有他一個人能夠了解。
❷ 93歲抗戰老兵在緬甸呆了70多年,一直牽掛祖國,後來怎樣了
中國遠征軍在我們心裡的形象一直都是高大偉岸的,在幾年前也總有紀錄片和電視劇表達出了遠征軍的偉大,在面對日軍侵略的時候他們拚死奮殺在一線,很多都為了祖國犧牲了,這也能看得出遠征軍心中的那份信仰,他們很有民族精神,不少人都會遠征軍心懷感恩,那1941年的時候,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終於讓戰爭出現反轉局面,這個時候日本把矛頭指向了東南。
後來老伴去世了,他的孩子也因為是在緬甸出生的,並不能認國籍,2015年的時候才有了希望,當時因為要尋找當年的抗戰老兵,就找到了李光鈿,這個時候他在政府的幫助下,讓這個流浪了七十多年的老兵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當時他93歲了,十分激動眼含淚水地說自己回來了,我們在這里向這位老人致敬。
❸ 二戰時好多遠征軍留在了緬甸嗎
是的,活得和死的都有好多留在了緬甸。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其中,在1942年的緬北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遭受重大傷亡,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其中有大量離散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其中,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就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
❹ 9名緬甸遠征軍詳細資料~~!!
這是一個長達半世紀的尋親故事,93歲的重慶遠征軍老兵朱凱在緬甸已病入膏肓,今年5月第一批遠征軍戰士回國,他因找不到在重慶的親人而放棄。昨日,在記者的多方聯系下,終於找到了他在重慶的親人。朱老在緬甸的女婿藺以富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他最近生病了,快死了,真的想回家。」
「我打死過很多日本兵」
昨日上午,緬甸密支那南堤(音),當女婿將話筒遞到朱老手上時,朱凱自顧自地用鄉音對記者說:「我快死了,可能真的回不來了。」記者聽出他的口音是川東口音。
朱凱的女婿藺以富說:「他聽力下降得很快,最近老說自己要死了,回不來。」朱凱會說緬甸語和四川方言,這么多年來,他堅持收看收聽中國電視頻道和廣播。朱凱總說:「怕自己到家了,家鄉話都不會說,找不到家人。」
朱依稀記得自己的部隊番號,他是國民黨第五軍第22師第66團第二營第二連重機槍手。女婿藺以富用很不流利的中文說,他是被國民黨軍隊當時抓壯丁抓去當兵的,早年隨第五軍在廣西昆侖打過仗,1942年進入緬甸在密支那和印度邊境打仗。朱至今還保存了當年國民黨發的遠征軍勛章。他對女婿說:「我在密支那打死了很多日本兵。」這段經歷,藺以富也是最近才聽他說的,此前根本不知道這個拄拐杖的瘦弱岳父竟然是個重機槍手。
緬甸遠征軍戰斗尾聲,朱凱由於撤退時和部隊失去聯系就留在緬甸印多舉,這一留就是60餘載。從20年前開始,70多歲的朱凱就開始找尋國內的親人,他當時寫了一封信寄回重慶,也收到了回信地址為「合川縣尖山鄉朱家場武街(音)」的家鄉信,這讓老人十分興奮。
目前老人手上僅有的信息是一系列親人名字,哥哥朱紹雲(榮)、侄兒朱中良、朱中林。而這些人究竟在哪?今年5月,緬甸第一批遠征軍老兵回國,他因沒有找到親人而失去了回國的機會,女婿記得那天他一直念著:「回不去了,這輩子回不去了。」
尋親川女想給他一個家
而就在這個老人尋找家人的同時,家在四川眉山但在無錫打工的女子鄒璐也在尋找她的家人。
鄒璐說:「自己有家人參加過國民黨軍隊,也出國打仗。」她指出自己的家人跟老人的家人提供的名字一模一樣,鄒璐丈夫的爺爺名叫朱中林,家人中也有叫朱中良的。她找的也是朱凱。鄒璐得知朱凱在緬甸時欣喜若狂,她說:「那天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終於找到了。」第二天,鄒就通過緬甸遠征軍老兵找到了朱凱的電話號碼,而這次通話並不十分愉悅,鄒說:「他說自己是重慶的,不是四川眉山,也沒有去過眉山。」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鄒璐真錯了,鄒昨日對記者說:「我不知道是對是錯,如果錯了,我想如果老人能夠回國,我願意去圓這個善意謊言,給老人一個家。」
67年來首和重慶家人通話
記者昨日在網上只搜到合川尖山鎮,而朱家場武街則無法查找,隨後記者致電合川政府部門,一工作人員稱,如今的尖山鄉已合並到大石鎮,而大石鎮工作人員稱,時隔這么多年,地名肯定有變,這個地名沒聽過。
記者隨即通過合川戶籍民警查尋,尋找到一個1924年生的朱紹雲,但已過世,他的後人否認曾有家人到緬甸作戰。經多番尋找,大石鎮方面終於傳來消息,朱老侄兒朱中林就在大石鎮玻侖村二社,朱中林和朱凱終於通上電話,這是他到緬甸67年後第一次聽到重慶家人的聲音。
❺ 在緬最後的中國遠征軍老兵逝世,他的生平是怎樣的
8月15日,居住在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李光鈿於當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李光鈿先生追悼儀式將於17日9時舉行。
李光鈿,雲南宣威人,中國遠征軍老兵,1939年報名參軍離開家鄉。經過了一年的封閉訓練,他隨部隊去了曲靖,又去了永平。1942年,他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在中國和緬甸的邊境同日軍作戰。1943年,他已經是少尉炮兵排長,被調往怒江前線守江。隨後參與滇西大反攻,那一年打得最慘的,就是松山戰役。他後腦有個細長的傷疤,是戰場上被彈片擦傷的。1944年遠征軍大反攻的時候,他不幸負傷,後來留在了龍陵黃草壩軍部。1945年,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李光鈿要從騰沖回到宣威。走到一半想起,自己國民黨兵的身份,怕是回不去了。又原路返回,無路可走,進了緬甸。
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把勛章轉交給他,他因此得到了安慰。他一心念著自己的故鄉,但是活著的時候卻沒能回去。戰爭的殘酷讓人無法想像,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保衛我們的國家,並且還是遠離家鄉去往別國作戰,那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❻ 為甚麽9名遠征軍老兵流落緬甸60餘載終踏上回鄉路
這幾年,遠征軍的事跡得到國人的重新審視。
再說,落葉要歸根,如果再不回去的話,恐怕這輩子都沒時間看看祖國了!
❼ 二戰時的中國遠征軍去海外作戰最後有多少留在當地和當地人結婚過一輩子的這樣算是陣亡還是失蹤上級
據二戰流落緬甸遠征軍老兵楊伯方回憶,二戰期間,有超過上千的中國遠征軍流落在緬甸,而如今,剩下的僅有十多人了,且年齡都在90歲左右。「絕大多數老兵在臨死之前,都沒有和他的家人聯繫上。
當時杜聿明率領重兵和日軍交戰,連連受挫,被迫撤回印度,那時候雨季剛來,那不叫下雨,那就天漏了。」張富鱗說,「穿越原始森林,簡直是恐怖,瘧疾、螞蟥、毒蛇,加上飢餓,45000人的大軍,最後只剩下7000多人。」
對於失蹤或沒有找到的士兵,作犧牲看待。比如遠征軍韓天海,1944年5月,反攻騰沖的戰鬥打響,韓天海和被俘的其它士兵一起,趁亂殺掉三位哨兵後,逃出俘虜營。部隊以為他死了,在雲南還為他修了墓。
❽ 國民黨退到緬甸多少部隊
1950年4月有兩個團退往緬甸境內:
278團,團長譚忠。
709團,團長李國輝。
兩個團共計約1700人。
他們在中緬邊境逗留了二十多天,人數增加到約3000人。
這一方面是因為當年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有很多失蹤人員留在了這里,見到國軍特來歸隊。另一方面是其他零散潰散的國民黨軍也陸續越境,見到有比較大股的潰兵便來相投。這3000人僅僅是軍人的人數。此外他們還有一部分軍官帶著老婆孩子。
另外,1951年在滄源縣成功策反了田興武的3000民兵。至此,李國輝所部在雲南迅速擴大到5000餘人。此外,還收編了一些當地武裝,在對付緬軍圍剿時有1萬多人的部隊。加上家屬(很多在當地娶妻生子,達到5-6萬人)
❾ 為什麼會有大量的抗日遠征軍沒有回國
因為他們指望在這里長期潛伏下去,等待國際局勢和國內局勢的變化,以「復興」國民黨政權。可是最終卻被台灣所拋棄,他們不能回國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個歷史問題。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派遣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後來他們又被台灣的「中華民國」完全的拋棄,這是不得不提的!這些在海外寄人籬下的所謂「老兵」的政治歷史背景,都是長期受到國民黨的政治洗腦,對新中國懷有深深地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少人是國民黨「反攻大陸」騷擾邊境的「反共游擊隊」。
他們受到台灣的洗腦宣傳,長期甚至敵視新中國。他們人生的悲劇,不少是受到蔣介石國民黨的政治洗腦的造成的歷史悲劇!台灣的國民黨、「民國」,早已經無情無義的拋棄了這些老兵,可是他們這些人還對「民國」充滿一絲幻想。
可是台灣早已經忘記了他們在九霄雲外,這就是他們人生悲劇的原因。
中國遠征軍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十萬人出,四萬人回。回國一部分,一部分作為守備不對留在了當地。後來解放戰爭國民黨丟失了政權,這些留守的遠征軍害怕政治原因而不敢回國。原來回國的部分遠征軍在戰敗後又通過雲南回到緬甸。
❿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10)抗戰老兵有多少留在緬甸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