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傈僳族為什麼沒有武裝
⑴ 這次緬甸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國與印度因藏南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其實,主要就是為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鬧得不可開交。
而據麥克馬洪線簽約,還有」麥克馬洪線緬甸段」。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就包括了果敢這片土地。而今,緬甸見中印度關系因麥克馬洪線的問題不可開交,自然覺得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即「緬北」與「果敢」有被 否認的可能!所以用軍隊先駐入此地,奪取實佔主權為重!
原來緬甸曾長期隸屬英國印度殖民地的一部份。直至1937年才成立英緬殖民地政府,緬甸才脫離英印殖民地。故在1910年代英藏兩政府背著中國中央政府所劃定的麥克馬洪線是包括有緬甸段的, 即緬甸克欽邦北部Kachin Race Distribution Map克欽邦大部份(北部)是英國在民初侵佔雲南顥頗族聚居的江心坡和孟養土司地區, 中緬邊界條約割讓與緬甸的麥克馬洪線緬甸段。 此也為何招致印度政府振振有詞的說,中國既然可以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為何不能承認麥克馬洪線印度段, 使印度侵佔藏南合理化。
這次緬甸新一輪的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緬甸新政府後面實際掌權的全國最高委員會在新憲法通過後,借口民族武裝抗拒整編已超過了規定期限,並從2010年9月1日起,把這些民族武裝宣布所謂的非法武裝。新政府成立前後,對這些「非法民族武裝」的軍事圍剿,當作是新政府顯示權威和行使新憲法的首要任務
⑵ 為什麼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
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原因:民族復雜各有武裝,且和解進程實現未果。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按地理劃分為8個大族群。緬甸共有7個省和7個邦,緬族占緬甸人口的六成左右,主要生活在緬甸的7個省,剩下7個大的少數族群分別生活在7個邦。撣族主要生活在撣邦,而撣邦中又有33個民族,包括果敢族。
緬族掌握國家的主要政治和經濟資源,少數民族多數生活在邊境地區,那裡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滯後,不少少數民族擁有武裝力量並各自占據一片地盤,有的還建立特區實行自治。
比如,果敢族在果敢地區建立了「撣邦第一特區」(現果敢自治區),其軍隊稱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
另外一支由克欽族人在上世紀60年代為爭取獨立而組建的反政府武裝名為「克欽獨立軍」。1994年與政府停火,成立「克欽邦第二特區」。
隨著緬甸民主進程的推進,2008年緬甸通過了新憲法。為保證2010年大選順利進行,緬甸中央政府著手收編少數民族武裝。
有些武裝比較順利地與中央政府達成和解,有些則進行了強烈抵抗。
(2)緬甸傈僳族為什麼沒有武裝擴展閱讀: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在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英國殖民緬甸時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措施,曾造成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分裂。
1947年2月,為了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成立幾個國家的圖謀,緬族與主要少數民族在彬龍會議上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但殖民者留下的陰影還是讓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與中央政府對抗。
在緬甸,緬族雖然是主要民族,但並不佔絕對優勢,其他的主要勢力是南方的孟族,北方高原的撣族(就是傣族),西北地區的克欽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北部的佤族,此外還有欽族、克耶族、克倫族和若開族等等,很多部族都割據一方,並不服從政府領導。
1988年以來,緬甸軍政府實行新的民族和解政策,截至2011年年初,先後有40支武裝與政府實現和解,有的完全放棄了武裝,有的被改編成民兵或編入中央領導的邊防軍。
⑶ 中緬邊境小澳門果敢到底是怎麼回事
緬甸北部,中國的西南部臨滄地區,有緬甸的一個自治州,叫撣邦自治州,有四個特別行政區:第一是果敢、第二是佤邦、第三是撣人邦、第四是克欽。果敢,取自漢文成語:果斷勇敢,現任主席為彭家聲(四川人),其長子彭德仁有一支武裝力量,叫果敢同盟軍。
撣邦(中國傈僳族),自古是中國領土。明未崇禎皇帝帶著死忠臣民逃避到這里避難,被吳三桂抓獲,絞死在落鬼坡(今落馬坡),這是漢人第一次大規模逃亡於此地居住,也形成了第一次大移民。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英國佔領該地區,大量種植鴉片,為發動鴉片戰爭做准備,臭名昭著的金三角,就是這個地方。二戰結束後,作為同照國,1946年英國歸還中國國民政府,蔣介石一心要發動內戰,拒絕接受,1947年英國撤軍,再次歸還中國,蔣介石再次拒絕接受,英國無奈交付於聯合國,聯合國託管於緬甸政府。
這個州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為漢人,講漢語、寫漢字,郵編為中國雲南臨滄編碼,車牌號碼為雲南牌號,通信是中國移動,經濟發展模式,部隊軍事化訓練,均克隆中國,被譽為「袖珍版中國」。
自金三角全面禁毒以來,從世界頭號毒犯的彭家聲,開始經營賭博業、色情業,毒梟變成了賭王,果敢孟勘拉從此稱為「小澳門」。彭家聲為地道四川人,一直渴望回歸中國,1969年到北京會見毛偉人時曾提出過回歸的意願,考慮到國際形勢,中共拒絕了他的要求。回歸無望的彭家聲,回到果敢,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果敢同盟軍。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回歸抗爭,也造成了緬甸五十年的內戰。
由於果敢為漢人,又有一部分為抗日英烈遠征軍的後人,全球華人紛紛資助這個華人武裝,加上與中國交界,戰時只要靠近中國邊境一側,緬甸政府就無可奈何,因為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道不可觸碰的鋼鐵長城。
果敢同盟軍,只不過三千人,之所以緬甸政府屢剿不絕,並且屢剿屢多,其資金來源於全球華人,集一大國之力,支持一隅,自然不在話下。而戰時,人馬驟增,兵力為中國內地的退役軍人,台灣退役軍人,香港僱傭軍,新加坡僱傭軍,不差錢的果敢,有十幾億華人後盾,是剿不滅的。
回歸之路太漫長,我們虧欠果敢人民太多。
⑷ 緬甸的果敢和佤邦,為何會使用中文作為語言呢
一、果敢人、佤邦人均使用漢語。
果敢人的語言是西南官話(漢語北方方言)和緬語。
佤邦人的語言是西南官話(漢語北方方言)和佤語。居住在果敢的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雜居,其語言、生活、文化,已與漢族相同。
二、兩者之間的聯系:
果敢和佤邦歷史上都是中國領土,現在均屬於緬甸的領土,受緬甸政府的管轄。在果敢當地總人口中有90%人口為果敢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果敢在明、清兩朝屬於鎮康州之地,楊國華在1840年被清廷冊封領有果敢縣,領原鎮康州西部的上中下六戶地。
果敢曾經(1989年-2009年)有高度的自治權。2015年3月26日緬甸軍方宣布已控制整個果敢地區,對果敢地區採取了融入緬甸的政策,大力引入緬語教師,採用緬語教學。
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佤邦轄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北佤與南佤地區之間隔著撣邦第四特區和政府軍控制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⑸ 景頗族的緬甸克欽族
緬甸,這個因為昂山素季和政治改革備受世界關注的東南亞國家,再次因為誤射到鄰國中國的幾發炮彈而吸引了媒體的目光。在中國邊境爆發的戰火,暴露了這個一心推動改革、希望發展經濟走向世界的國家的多年頑疾——少數民族地區離心趨勢和武裝問題。記者連線居住在戰火發生地及鄰近的雲南省盈江縣居民,講述他們經歷的緬甸邊境戰事。
「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
雲南盈江縣那邦鎮,距離中緬邊境的國門只有100米左右。趟過一條河,就到了緬甸境內的拉咱。正在與緬甸政府軍作戰的地方武裝克欽獨立軍總部就在那裡。連日的槍炮聲,打破了這個邊陲小鎮的寧靜。 國境兩頭 同一民族不同境遇
「每天都能聽到炮聲。我們盡量少出門。」雲南盈江縣那邦鎮邊陲賓館工作人員、來自緬甸克欽邦的董麗艷對新京報記者說,這個賓館由10名緬甸人負責運營,老闆是中國人,但並不在這里。
從12月底開始,連日的炮聲,令原本閑適的邊陲小鎮,變得不再平靜。12月30日,隨著緬甸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的戰事吃緊,3發緬方炮彈落入那邦鎮,損毀了一座房屋,幸好沒有人員傷亡。
「這些天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每五六分鍾就能聽到炮聲。聲音很大,像打雷一樣。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著覺,炮聲一響,就起來看一看。」那邦鎮居民楊正文向記者講起這幾天的經歷,也很無奈,「我認為不會打到中國來,現在對生活影響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幾天有一顆炮彈打到傈僳族的村子裡面,他們還以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楊正文的老婆說,「還是挺恐怖的,以前從來沒有這種情況。我們沒什麼防護措施,也不知道怎麼防。」
盈江縣一家賓館的工作人員管小姐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她們的住處不在國界線附近,也沒有聽到槍炮聲,但是大家都在議論這事兒,非常擔心炮火燒到中國來。「這個可說不定,但還沒有想到預防這么遠。」管小姐稱,安檢比較嚴,剛剛接到通知,只要外國人來住宿,就要通知邊防人員。「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這段時間查得嚴,可能就是因為那邊打仗的關系。」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楊正文對記者透露說,10日那天,那邦鎮上來了很多中國景頗族人,要求緬甸雙方停火。如果不停火,他們就要去幫緬甸那邊的克欽族。
中緬邊境 拒絕妥協的「獨立軍」
克欽邦的地方武裝在抗擊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便已存在。1947年,緬北撣邦、克欽邦等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國父」昂山政權簽訂了《彬龍協議》,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享有充分自治,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1947年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彬龍協議》的原則也有體現。這成為緬地方武裝長期存在的重要歷史淵源。當然,有了槍,也就為緬甸少數民族地方與中央的長期對抗埋下了伏筆。
克欽獨立軍1961年成立,與緬甸中央政府軍在當地的武裝沖突持續了33年。克欽獨立軍是緬北最有勢力的民族武裝之一,最高政治訴求是獨立。1994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此後十多年來,雙方基本相安無事。
2008年,緬甸通過新憲法,遭致一些少數民族的反對,認為新憲法沒有賦予其充足自治權。2009年4月,緬甸軍政府擬定了全緬民族武裝的整編計劃,同樣遭到絕大部分民族武裝的拒絕。其中就包括克欽獨立軍。
2011年6月9日,由於整編談判破裂,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協定,戰火再燃。直到沖突激化,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糾結的緬甸民族認同
「民族本不存在,他只是想像的共同體」,在史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眼中,上世紀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是政治家們創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神話,因為歷史證明,人類對於身份認同的感情是非常強烈的。像其他殖民地國家一樣,緬甸的精英們也創造了自己的「民族國家」概念,一個是兼顧少數民族的「Burma」,一個是大緬族主義的「Myanmar」,過去60多年來,這兩種概念的碰撞留下了緬甸至今難以解決的民族沖突。
國名背後的民族沖突
「Burma」還是「Myanmar」,這是緬甸至今仍未停止的國名之爭,民盟領袖昂山素季一直堅持使用代表多元緬甸意味的「Burma」。緬甸國內有135個民族,主體民族是緬族,佔全國人口2/3,其他主要少數民族為撣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在緬甸獨立前,這些少數民族原則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民族自治。
二戰結束後,緬甸開始了民族獨立進程,為了打破英國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圖謀,國父昂山將軍身穿克欽族服裝來到克欽邦首府,勸說克欽一起建立聯合國家。其他各少數民族紛紛響應,並於1947年簽署了《彬龍協議》,決定在聯邦國家體制下實行民族自治,各族平等,並依此協議形成了《緬甸聯邦憲法》,其中規定了撣邦和克倫尼邦在十年之後有權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彬龍協議》對緬甸民族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今日很多少數民族仍表示要在這個協議框架內與緬甸政府談判。
然而,5個月之後,緬甸聯邦的締造者昂山將軍被暗殺了,繼任者沒有沿著昂山的路繼續走下去,他們修改了昂山國父制定的憲法,對於這種根本的轉變,負責修憲的緬甸法學家吳強吞說,「我們國家,理論上是聯邦制國家,實際上是單一制國家。」
單一民族還是多元緬甸?
在宗教政策上,繼任政府也背離了昂山國父的意願。緬甸有句諺語,成為緬族人就是成為佛教徒,但其他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1961年,緬甸將佛教定為國教,1962年,軍政府執掌緬甸後,國家概念變成了——在一個種族(緬族)、一種語言(緬語)、一個宗教(佛教)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實現民族同化。
這一舉動的直接後果就是促使少數民族選擇武裝起義抵制中央政府,其中最大的起義運動就是由克欽獨立軍發動的。克欽族多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為佛教成為國教是沙文民族主義的體現,因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與政府對抗的歷史。《緬甸:起義與種族政治》一書作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今後的許多年中,像克欽族一樣,起義成為緬甸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
緬甸現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隱秘的民族武裝,多年沖突沒有讓民族武裝,也沒有讓政府軍取得勝利。緬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沙空認為,60餘年的民族武裝沖突證明,在「一個宗教、一種語言、一個種族」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而實施的同化政策,不適合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緬甸。
隨著緬甸宣布改革,迎來了新契機,緬甸政府已經同多個少數民族簽署停火協議。但簽訂停火協議遠非長遠之計,動亂沖突仍時有發生,雲南省社科院緬甸問題專家熊麗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只要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存在,沖突就不可能真正平息。緬甸現有政策無法讓少數民族相信能夠得到平等的權利。如果不從國策上改變,就很難徹底解決沖突問題。」
⑹ 緬甸打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緬甸內戰始於1960年,當時軍事強人奈溫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政府,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開始緬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這場內戰,截止到現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在緬甸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緬甸現在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裝,僅撣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裝經常活動。在這些武裝當中,有一些是當年國民黨遠征軍的遺老遺少,是中華民族遺落在他國的武裝;有些是由緬共演變出來的武裝。但是,這次和緬甸政府軍打得最激烈的卻不是和中國源源較深的那些武裝,而是和美國源源頗深、受美國支持較多的克欽獨立軍。而這次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戰爭,美國在其間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美國智庫(CSIS)最新提出的、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版的政策建議中,關於東南亞布局的內容提到的第一個國家就是緬甸。考慮到近幾年緬甸的政治改革、緬甸反對派昂山素季的出獄並恢復議員身份,以及美國政要頻繁訪問緬甸,可想而知緬甸已經成了美國在地院戰略上准備遏制中國的重要布局。考慮到中國和緬甸現政府的關系,美國的目標一直是推動親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競選中上台,這一點從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並與昂山素季密談可以窺斑見豹。但是,緬甸現政府顯然沒有給昂山素季和美國機會,昂山素季最終因憲法所限未能獲得競選總統的資格。這使得美國通過競選途徑贏得緬甸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了。於是,美國開始選擇內戰方式。
事實上,為了使得昂山素季獲得更多支持,美國一直在努力促使克欽獨立武裝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從而使昂山在緬甸獲得軍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還得從緬甸克欽獨立武裝的歷史說起。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先後發動3次侵緬戰爭,並於1886年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和在印度一樣,英國人在緬甸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並有意識地將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時間推移,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系不斷惡化,緬甸的民族分離主義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受英國殖民者影響,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拋棄了傳統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1948年緬甸獨立,那時候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已經很明顯。到了1962年後的奈溫軍政府時期,矛盾開始激化。克欽獨立軍就是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緬甸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武裝力量。克欽獨立武裝是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數十年來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國防軍打打停停,戰爭不斷。事實上,克欽獨立軍與美國淵源頗深。早在上世紀緬甸獨立前,可親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國傳教士奧拉·漢森幫忙編制的,並把第一本用克欽文翻譯成的《聖經》交給克欽民族,克欽族就是在那時候開始改變了信仰。目前,克欽邦超過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二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了全緬甸,由於初期盟軍還處於劣勢,所以希望能在緬甸動員更多本土力量對抗日本侵略軍,於是美國就與克欽族合作成立了擅長山地作戰的「克欽101突擊隊」(Force 101 Ranger)。這一突擊隊參與了不少美軍對日軍的作戰,扮演了諸如偵察、突襲和炸毀日軍彈葯庫等任務。克欽101突擊隊發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來2000人發展為2萬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隊,部分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得到了美國總統和國防部的嘉獎。戰後,美軍撤離緬甸,但在美軍中一直保留了101突擊隊的番號和101部隊基金會。
緬甸獨立後,101克欽突擊隊以五個營兵力轉入了新成立的緬甸聯邦國防軍。當時,緬族軍隊僅有三個營。由於昂山繼任者沒有兌現「彬龍協議」中關於尊重少數民族自治意願的條款,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的矛盾沖突加劇惡化。1949年,實力強勁的克欽部隊應時任總理吳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圍攻仰光的克倫族軍隊,擊敗克倫族軍隊後可親部隊又在勃固山區打垮了緬共力量。
但是,隨後克欽部隊發生分裂,一部分軍隊進入克倫族軍中,並於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克欽獨立軍,次年回到克欽邦,成了反政府軍武裝。緬甸獨立後即和美國建交,與美國關系的惡化則始於軍隊接管政權後。在奈溫建立軍政府後,美國即將駐緬使館降為代辦級,停止對緬甸提供經濟援助和進度援助,撤消了對緬甸的貿易普惠政策,對面實施了武器禁運,並對緬甸實施了金融制裁,組織國際機構對緬提供援助。
事實上,自那時開始緬甸被美國封鎖了。美國和緬甸關系的改善是從2009年9月開始,奧巴馬政府公布對緬新政策,在維持現有制裁同時,恢復與緬直接接觸並有條件擴大對緬人道援助,目的是換取親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新加坡與包括緬總理吳登盛在內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兩次訪緬。作為和西方改善關系並實施內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被釋放後,美國政客即開始頻繁訪問緬甸。2010年12月,美國務院助卿幫辦約瑟夫·雲訪緬。2011年5月,約瑟夫·雲再次訪緬。2011年6月美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訪緬。2011年8月,美參議院批准關於米德偉(Derek Mitchell)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特使,米德偉先後於9月和10月訪問緬甸。9月29日,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和緬甸問題特使米德偉分別在華盛頓會見緬外長吳溫納貌倫。11月30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多年來第一位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此後兩國關系開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減輕對緬甸制裁,准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奧巴馬此行使其成為首位在位期間訪緬的美國總統。2013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美,成為47年來首位訪問美國的緬甸國家元首。
美國和緬甸改善關系,目的是為了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並推動緬甸改革,從而試圖在後面的選舉中贏得緬甸選舉,從而完成對緬甸的政權演變。對緬甸政府來說,以釋放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來換取美國對緬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改革,並擴大緬甸與外部的經濟合作與聯系。兩國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奧巴馬訪問緬甸達到頂點,之後開始回落。
奧巴馬在訪問緬甸時,與昂山素季進行了會見並有密談。在會面後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參選總統。這一變化顯然突破了緬甸政府的底線,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拉鋸,最終緬甸聯邦議會議長吳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內比都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下屆政府時期方可修改現行憲法,明年底大選依然依據現行憲法舉行。
這也意味著昂山素季將不可能擁有總統競選資格,美國針對緬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為了推動改革,緬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但緬軍和政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誤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並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後沖突次數減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沖突再次加劇。由於政府已經與多個少數民族簽署了停火協議,所以這之後的沖突雙方主要在克欽獨立武裝與政府軍之間展開。2014年4月,緬甸政府雋星新一輪人口普查,這遭到了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域的抵制。由於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條件就是要緬甸境內的獨立武裝解散軍隊,緬甸只能允許「一國一軍」的存在。連續3年的戰爭使得克欽獨立武裝壓力過大,經濟也面臨崩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克欽獨立武裝也在不斷尋求外援。
考慮到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克欽獨立武裝能夠尋求最大的幫助就只能是美國。2014年4月中下旬,緬甸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訪問。在美國,桑魯甘茂會見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湯姆。馬林諾夫斯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開發署及國防部的一些官員。另外,甘茂還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欽民族國際組織、其他克欽組織等代表。而早在這之前,在奧巴馬執政後不久,克欽邦的「101突擊隊」的老兵就曾聯名向白宮寫信,希望美國能對克欽予以幫助。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有必要幫助克欽,表面上理由是克欽曾幫助美國軍隊打過日本軍隊,事實上則是因為在美國對緬新政策下克欽獨立武裝對美國有了新的利用價值和意義。
不過,那時候美國還需要和緬甸官方進一步緩和關系,所以只是態度上表示支持,並未提供實質性援助。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支持,美國還是給了克欽獨立武裝一個建議,即發展和緬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關系,通過與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合作來獲得美國的幫助。這實際上是美國在給昂山素季策劃軍事支持力量。當然,由於這個選擇牽扯到大國利益,克欽獨立武裝不敢得罪中國。
因此,克欽獨立武裝並沒有很快敢下決定,雙方並未達成利益一致。但是,2014年4月甘茂訪美,希望美國政府能夠作為見證者參加緬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停火協議簽訂儀式。這實際上是克欽獨立武裝試圖將美國拉入到緬甸內戰調停當中,將克欽問題國際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緬甸政府讓步,實施聯邦制,並允許克欽等少數民族保留獨立武裝。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對緬甸《伊洛瓦底江新聞雜志》表示,緬甸內戰已經打了60年,這個問題已不是雙方能夠處理的;中國是強大的鄰居,同時美國是一個認真開展對緬交流的超級大國,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參與進來,克欽民族的和平才能實現。
克欽獨立武裝的這種行為,在大國角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順著美國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緬甸問題國際化,那麼就將影響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戰略實施就將受到影響。所以,對中國來說,並不希望美國插入進來,特別是在中國越來越需要打通從緬甸到印度洋的陸路通道的時候。客觀上,中國反對克欽的想法。然而,由於緬甸政府確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參加本屆總統選舉,美國試圖借昂山素季勝選或敗選後發動對緬甸的和平演變的計劃破滅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需要搞亂緬甸。與此同時,作為緬甸政府,為了繼續贏得美國的信任,從而試圖得到美國的諒解,也在盡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國的胃口。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要求考察緬甸人權。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國國務院人權特使訪問緬甸,與緬方舉行人權對話。美方代表團中還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數名軍方高官,他們低調訪問了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權」的同時,了解緬北武裝沖突現狀。據報道,人權對話前,克拉奇菲爾德等美軍高級將領9日低調前往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與緬甸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人員、密支那軍區指揮員及旅級前線軍官會晤。
除了探討緬甸軍隊建設和改革前景,美軍將領還專門聽取了緬北武裝沖突現狀、緬北各支「民地武」當前的情況,以及首批受訓緬軍回前線後的表現,並商討第二批緬軍少壯派軍官赴美受訓的事。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托馬斯·哈維是負責戰略構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軍高層此次訪問緬北前線和內比都目標明確,那就是爭取緬甸軍人集團、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說白了,美國一方面試圖在緬軍中扶植親美勢力,同時還向將昂山素季和緬北的武裝力量糅合在一起,並最終挑起緬甸的大規模內戰。
中國希望周邊穩定,以便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美國,希望破壞中國周邊的穩定,破壞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於是乎,緬甸就成了中美較量的一個新區域。而緬甸內部的各方,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試圖謀得利益最大化。
事實上,中國在盡力試圖說服各方坐下來談判,避免緬甸最終發展成大規模的內戰,上了美國的當。然而,由於緬甸政府和緬北武裝的矛盾難解,被美國利用恐怕是定了,只是到底會利用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引發大規模、全國性的大戰,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署名:緬甸中文網)
⑺ 緬甸有哪幾種民族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 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人口約3400萬(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65%。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緬族在緬甸7個省的人口比重占絕對優勢,在極少數民族邦中也有廣泛分布。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在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都起著主導作用。緬族人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個頭不高,膚色呈棕色,講緬語。緬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是一種孤立語,語序和虛詞的地位非常重要。
(7)緬甸傈僳族為什麼沒有武裝擴展閱讀:
緬族有9個分支,即緬(巴瑪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約(Yaw)、耶本(Yabein)、克都(Ka)、格南(Ganan)、薩隆(Hsalon)和蓬(Phon)。
緬族在緬甸的歷史上,先後三次統一了緬甸,對於推動緬甸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緬族在緬甸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遠比其他民族發達,對其他民族有著很大的影響。緬族主要從事農業耕種,種植水稻技術較為先進,此外,還種植棉花、花生、豆類、芝麻等作物。
緬語有7種方言,各方言間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緬語通行緬甸全國,是緬甸的國語。緬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創立於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由輔音字母與母音符號相拼而成。
⑻ 緬甸135個民族,哪個
緬甸的主要民族共有8個,即緬族、克倫族、撣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和克耶族 。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其他為緬甸的少數民族。
但按照目前我國學者和世界上大多數學者的意見,緬甸民族大約有50個。緬甸政府實際上是把上述8大民族支系內的所有民族全部按照獨立的民族來計算的。
按照語言譜系分類法,可分成三大語族:即屬於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屬於漢 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和漢泰語族。
屬於孟高棉語族的民族有孟族、佤族、布朗族、德 昂族等。
屬於藏緬語族的民族有緬族、若開族、克欽族、欽族、克倫族、克耶族、那加族 、傈僳族等。
屬於漢泰語族的民族有撣族、布朗族、勃歐族等。
⑼ 緬甸景頗族在哪裡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緬甸的景頗族被稱為克欽族,約200餘萬人,緬甸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分布地區緬北克欽邦、印度阿薩姆邦及雲南。
即緬北的密支那、八莫、傑沙、興威、臘戍、孟拱、果當、葡萄、戶拱河谷、瓦扎等地,此外還分布在瑞麗江流域、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匯合處的三角地帶、中緬邊境地區、撣邦部分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緬甸的景頗族和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歷史淵源和相同的傳統文化習俗,但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受周邊民族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是生活在不同的國度里近現代所經歷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所以形成了景頗族文化的區域差異。
中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僳僳族即是克欽族的分派。緬甸境內的克欽族人,則組成武裝反政府組織爭取民族獨立自主。
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西藏東部青藏高原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接受緬甸文化。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法與緬語完全相同,基本詞彙中有60%與緬語一致。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