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信仰的是什麼動物
『壹』 我要去緬甸,尋求建議
前面這位朋友說的,在緬甸會英語的不多。這個說法並不確切,其實只要你的水平ok那一般的交際就不會有問題,緬甸多數老百姓都會一些英語的。
航班等具體情況寫在下面,請參考!-真累啊我用拼音打的!!
***緬甸概況
△面積
緬甸因其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古時被稱為「黃金之地」,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毗鄰孟加拉、印度、中國、寮國和泰國,領土總面積約為六十七萬六千五百七十七平方公里,相當於美國得克薩斯整個州的面積,或英國和法國領土面積的總和,南北跨度兩千零九十多公里,東西超過九百二十五公里。沿印度洋的海岸線長達兩千八百三十二公里,森林面積占總領土面積的一半以上。
△氣候
緬甸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全年分為三季:暑季、雨季和冬季。平均氣溫北部高地21℃,為最低,中部地勢較低地區32℃,為最高。
△人口
緬甸聯邦共有4900萬人口,擁有135個種族群落,主要有克欽族,克雅族,克耶族,欽族,孟族,緬族,若開族及撣族等。
△宗教文化
90%的緬甸人信仰佛教,其餘的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泛靈論。緬甸有著自己的獨特文化,居民保持著尊重老人的優良傳統,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密切。
△服裝
純棉、輕便的服裝,全年皆適宜。在涼季參觀北部地區時,建議穿開襟毛衫和小馬夾;在雨季最好帶上傘。穿便鞋或拖鞋會比較方便,因為參觀佛塔和寺廟時要求衣裝得體,赤足(脫去鞋襪)。遊客最好不要穿著熱褲或短褲。
△語言
官方語言是緬甸語,英語應用也很普遍。
△經濟
在經歷了二十六年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之後,緬甸經濟正向市場經濟轉型。在國內和對外貿易中,政府鼓勵和發展私有成分,在幾乎所有的經濟部門中都允許外商投資。農業仍然是經濟的主要成分,以農基工業為基礎的緬甸工業優先發展中小企業。從長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緬甸有著巨大的潛力。
△旅遊
緬甸四個主要的旅遊中心是:首都仰光、緬甸王朝的最後京都和緬甸的文化中心曼德勒、緬甸考古地址最豐富的景點蒲甘和人們用腿劃船的茵萊湖。
△時差、電力
比北京、新加坡、香港時間晚一小時三十分鍾。230伏交流電,50赫茲
△營業時間
銀行 9:30-15:00 周一至周五
辦公室 9:30-16:30 周一至周五
商店 6:00-22:00 周一至周五
△緬甸食品
緬甸的基本食品主要是米飯和咖喱,拌有沙拉的魚醬有許多種形式,米飯、其它菜餚與湯一起食用。米粉和魚湯做成的魚粉湯,椰子、雞肉咖喱加面條做成的椰奶面條都是緬甸人最喜歡的早餐和便餐食品。
緬甸也盛產海鮮,在仰光和其它城市中大部分的緬餐和中餐館中,螃蟹、對蝦、龍蝦和其它貝類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菜餚。
典型的緬餐館供應肉類和蔬菜食品,大部分的緬甸餐館還可以做中國菜和印度菜,其它風味的亞洲菜包括泰國、越南、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風味的菜餚在緬甸也可以品嘗到。西餐主要是在賓館飯店中才有,在仰光有一些餐館提供義大利菜。
緬甸有許多茶葉店,在仰光和曼德勒有幾家快餐中心和快餐吧。
△購物
由於仰光的免稅店、零售店、超級市場和便利店中貨物品種繁多,進口的或本地的都是統一標價,所以購物的真正樂趣就只能在著名的昂山市場中才能獲得了,在那裡購物簡單而有趣,還可以還價。昂山市場位於仰光市中心,有兩千家店鋪,出售各種各樣獨特的當地特產和昂貴的貨物,包括黃金珠寶、銀器、工藝品、漆器、油畫、傳統木娃娃、曼德勒絲綢、特色肩帶手提包、食品、化妝品和裁縫手工做的衣服,都是可購買的貨物。
緬甸的工藝品大多是手工製造的,價格合理,是最好的紀念品,漆器、木雕和牙雕、掛毯銀器、銅器、絲綢和棉織品、以及傳統服裝、肩包,都是受歡迎的物品。在緬甸珠寶中心和其它有許可證的珠寶商店中可以買到世界聞名的緬甸紅寶石、翡翠、藍寶石和珍珠。
昂山市場的店鋪每天上午九點半營業至下午五點,星期一和政府公告的假日除外。
△娛樂
傳統音樂和舞蹈(格勒衛皇城飯店、大湖飯店、雅達那公園、龍瑪蕾餐廳)
音樂酒吧、卡拉OK、迪斯科舞廳等。
△緬甸風俗禁忌
緬甸人習慣每天吃兩頓飯,上午十點吃一頓,下午五點吃一頓,早起洗澡後,只喝杯茶,吃些點心或炒米飯、煮豆等充飢。緬甸人的主食是米飯、面條。副食有雞、魚、蝦、雞蛋、豬肉以及洋蔥、空心菜等。緬甸人不吃牛肉,不買活雞、活魚吃。吃魚只喜歡吃淡水魚。緬甸人每餐必吃的一個菜是炸蝦醬, 他們說:「沒有魚蝦醬,就不吃飯。」緬甸的飲食有六大特點:辣味濃、油膩大、炸食多、拌菜多、酸菜多、椰子和棕糖食品多。
緬甸人一般不在星期二出門辦事,認為在這一天出門辦事,一次不能成功,至少辦兩次才行。如在星期二有急事要辦,出門前,邁出幾步之後,必須再退回屋內,然後才上路,以示反復兩次。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星期二把事情一次辦成功。送物:緬甸人崇拜佛教,樂善好施,但送給他人物品時,有一定的規定。一般來說,送物必須在星期一到星期六期間,星期天忌送他人物品,尤其禁止把衣服、沙籠送給別人。在星期一,緬甸人禁忌送牛給他人或向他人借牛使用;星期二,禁忌把木頭、竹子等送給別人;星期三,禁忌把稻穀贈給他人;星期四,禁忌向他人索借金銀製品。此外,緬甸人還禁忌在星期二、五、六借錢給別人。用手在緬甸、印度,有一個禁忌常會被初到者忽視,即當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潔凈的。這是因為他們上廁所時用左手(緬甸的廁所里,不論檔次高低,都有洗手設施,或是面盆,或是水龍頭,亦或只有一個筒易水池,加上一把水勺),所以平時送茶、上菜、接物、遞東西都不允許用左手,見面時更是禁忌用左手握手。
男人必須當和尚。緬甸的男人雖然生活悠閑,但他們一生必須出家一次,出家次數不限,時間可長可短,有的終身當和尚,更多的則是幾年、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星期。除信仰因素外,出家的理由也千奇百怪:窮人為了有個地方吃住,富人為了長命百歲,體弱者為消災去病,強壯者為福上加壽,運氣好要當和尚高興些日子,運氣不好也要當和尚去去晦氣,婚前為婚後幸福要出家,婚後為重溫婚前獨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
△婚俗。依照緬甸歷來的習俗,一個小夥子想娶某位姑娘,要將心事告訴自己的父母,他們便到女家去,告訴女方的雙親。如果老人們都同意這門親事,年輕人便在一起過日子。但是這不等於就開始了夫妻生活,這還是「認識階段」。兩三年後青年男女雙方初衷未變,這才談到舉行婚禮的事情。緬甸人婚俗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婚禮沒有宗教色彩,婚後新娘獨立自主,不更改名字,對自己的財產擁有所有權,萬一離婚可以帶走。經濟上平等。因此,在這個號稱"亞洲第一女權國"有這樣幾句俗語:"和尚是瘦的時候好,水牛是胖的時候好,男人是聰明的時候好,女人是出嫁的時候好。"
緬甸是非常注重禮節的民族,行止坐卧、進食、就寢、接待客人都有一整套的禮節。對老年人特別尊敬。緬甸人多行合十禮,在外交場合行握手禮,在重要場合,城裡人均用刀、叉、勺進食。緬甸佛家人絕對不能殺生,但可以食肉滋養身體,這是與其他佛國所不同的。緬甸以烏鴉為神鳥,不能捕捉和傷害,牛在緬甸也被視為神物,任其遊逛,不得傷害。
*********以上是在網路中搜索到的資料匯總。
因為搭乘航班去緬甸的遊客人數不多,自今年5、6月份航班銳減。
現在中國到緬甸的航空路線是國航周四和周日的兩個航班,北京8:30到仰光13:55(當地時間)是CA905,仰光14:55回北京22:30是CA906,在雲南昆明經停一小時。建議訂購OT票,打折多一些(折扣率視各地市場行情),國內轉機有很大優惠,從我們當地到北京只收取100元的機票費用。
個人建議最好隨團前往,畢竟出了國境人生地不熟。安全問題暫時看還okay,就是去了之後你會發現緬甸的落後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的貧窮在社會各個角落都體現的出來。
當然不管在哪裡都不缺少富人,仰光局部地區也會很繁華。
去的話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1、那裡很熱,40多度。2、環境,有些地方尤其公共聚集區氣味會很難聞-人多汗味就多。3、吃的不一定習慣等等吧。
btw,辦理簽證需要預留5個工作日的時間。
回答被採納的話,可以分享7月份緬甸最新照片,保證不忽悠!
%%%%%%補充回答:城市裡方便,郊區肯定有影響,涉外酒店ok
『貳』 舉例說明東南亞民俗的特點
• 柬埔寨:
柬埔寨佛教是國教,佛教徒佔全國人口85%以上,其中絕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寺院遍及全國,僧王及僧侶普遍受到尊重。通常,男子無論社會地位高低,一生都要出家一次,但可隨時還俗。進佛寺參觀時,要衣著整潔,免冠脫鞋。忌用手摸人頭頂。
全國通行合什禮,即以兩手掌合並立於胸前,稍微俯首,指尖高度視對方身份而定,對方身份較高,指尖高度越高。社交場合也行握手禮。
柬埔寨人衣著較樸素,很多人光腳或穿拖鞋,在社交及正式場合則較為講究。民族傳統服裝主要有:紗籠、筒裙、鳳尾裙、水布等。柬埔寨人喜愛宮廷古典舞蹈和傳統戲劇,民間舞蹈及民間音樂也很流行。
當地百姓以食米飯為主,喜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蔥、姜、蒜、薄荷等,還喜吃生菜和腌魚等。進餐時多用筷子或刀叉,農村還保持手抓飯的習慣。
傳統住房多為竹木結構的高腳屋,距地面二米左右,上面住人,下面拴牲口,放雜物或停放車輛。城市建築物具有多種風格。
除國際性節日外,當地主要節日有柬歷新年、御耕節、國王生日、亡人節、立憲日、巴黎協定日、獨立節、送水節。
• 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為穆斯林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有許多宗教習俗,如禁酒、禁食豬肉。國民每天祈禱5次,分別是日出、正午、下午3至4點間、日落、晚上。期間商店停業15分鍾。
馬爾地夫人遵從宗教習俗,淳樸好客。婦女們的社會地位受相當保障,但一般不主動與別人握手。朋友到家,主人會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款待。他們相見時互相拉住對方的手問好。馬爾地夫的家庭以男人為主,男子可以擁有4個妻子,一夫多妻的丈夫供養每個妻子和子女,子女在血統上隨丈夫,都有財產繼承權。
馬爾地夫地處熱帶,氣候炎熱潮濕,一般居民住宅均就地取材,用椰樹干做柱,用樹皮、樹葉編織成席子蓋房頂,用珊瑚碎石砌牆。穿著比較簡單,男子一般穿白色襯衫,長裙圍腰,婦女服裝色澤鮮艷,一般不戴面紗,常穿輕質的上裝,長長的裙子。人們持傘上街,既遮日擋雨,又表明身份。
馬爾地夫人從來不患牙病,因為他們大都起床後跑到海灘上用海沙磨牙。
• 緬甸
緬甸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佛教之國緬甸人,崇拜烏鴉奉為神;榕樹極為受寵愛,喻為佛塔民族魂;宗教習俗「右為上」,「左賤」、「女卑」根很深;「過午不食」為教規,恪守教義方為純;國民待人講友善,禮貌盛情心忠懇。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緬甸人歷來非常尊敬僧侶,黃色的袈裟是人們心目中庄嚴、崇高、聖潔、不可侵犯的象徵。乘船坐車,人們見到和尚要起立讓座;宴會、集會等場合,和尚都坐最好的位置;任何人,包括國王,謁見和尚教要跣足膜拜;大法師有事見緬王時,緬王要主動讓開寶座,以示尊敬。
緬甸的「潑水節」是人民傳統的新年佳節,於每年公歷4月13日前後,一般要慶祝4天。在「潑水節」期間,佛教徒清晨要先趕赴附近的寺院,參加浴佛儀式,念育吉祥經。向菩薩灑香水,祈求保佑。家家戶戶在門前缸桶里盛裝貯滿清水,潑灑來客和過往行人,以表示衷心祝願。人們都以被潑得多而興奮。緬甸佛家人可以食肉,這是與有的佛教國不同的。但佛家人是不可殺生的。
緬甸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有個「男右女左」的習俗。據說這表示「右為大,左為小」、「右為貴,左為賤」的意思。在信奉佛教的緬甸人心目中,榕樹是非常神聖的,榕樹就是佛塔,他們在崇拜烏鴉之俗。並視其為「神鳥」,對其倍中愛護。他們一般便後都不願意使用手紙,他們的習慣是用水罐裝水,用左手來沖洗。
緬甸中部勃叨族婦女的審美觀很奇特。她們都以預長為美的標志。為了讓脖子變長,他們從小便在頸部套上一圈圈類似脖套的黃銅環,銅環高達30厘米以上便被視為美貌。在她們的手臂和腳、腿上也都愛戴這種飾物。緬甸的緬族人以紋身為美。男子紋身較為普遍,一般從十幾歲就在背、腹、腿外紋以花草鳥獸;有些女子也喜歡在身上刺花作裝飾。緬甸人偏愛東亞蘭花,人們視其為美好和吉祥的象徵,並喻其為國花。他們喜愛孔雀。人們視其為美好和幸福的象徵。他們在生活上,習慣使用紅、黃和鮮艷的色彩。常以其裝飾自己或美化環境。
禮節禮儀:
緬甸是個多禮節禮儀的國家。緬甸佛教徒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慣施合十禮。施合十禮時,如果戴有帽子,要摘掉夾在左腋下,然後雙手合十施禮。並說「給您請安了!」緬甸人見到不太熟悉和不經常見面的老人、領導、學者時,如他們正坐在地板上,則要施跪拜禮。若見到上述人員是比較熟悉的人,則施坐拜禮。他們凡來到僧、父母、師長面前時,都要施大禮,即「五體投地禮」。他們路遇老人、領導、學者時,一般施鞠躬禮。
信仰忌諱:
緬甸人大多數信奉佛教,有「過午不食」的教規;還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他們特別忌諱左手遞送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骯臟,右手才是潔凈的。因此,用左手遞送物品是不禮貌的。緬甸和尚忌諱有人送給他現金。因為佛教的戒律包含著此項內容。緬甸人認為鞋是最骯臟的齷齪的物品。所以,凡神聖的地方都不能穿鞋進入,否則就會玷污聖地,受到報應。他們忌諱星期日剪指甲,認為這天剪會失盜;忌星期一剪,認為在這天剪會經常忘事;忌星期三、四、五剪,認為在這些天剪不吉利,會招來禍端;所以緬甸人只能在星期二、星期六兩天內剪指甲了。
緬甸人送給別人東西時,必須在星期一至星期六,星期天禁忌送物,尤其禁忌送給別人衣服、沙籠等。緬甸撣族人忌諱客人上樓不脫鞋,或是未經主人允許就坐到男主人固定的座位上;忌諱客人拒絕主人待客的茶水和食物,否則會認為你是野蠻或不懂事理;忌用竹筍、蘑菇、生菜、甜飯團待客,認為食用這些會生病。緬甸克欽族的男人,一般不願在樓下走動,尤其是樓上有女人時,因為他們認為男子是絕不能低過女子的。他們認為,頭是不可以觸摸的,即使頭巾也不能隨便玩弄。如果有人撫摸他的頭或玩弄他人頭巾,便認為是對他莫大的侮辱。
緬甸人不喜歡吃豬肉、動物內臟、還有些人不吃四條腿的動物肉。緬甸克欽族人不多食豬尾巴,認為食會獃痴;不多食烏鴉肉,認為多食會膽小;小孩子忌食雞蛋,認為吃雞蛋會手、腳長不大。
飲食習慣: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煙斗。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馬來西亞「伊斯蘭」,定為國教重尊嚴;生活習俗忌諱多,昵愛綠色很普遍;傳統禮節和禮儀,「真主保佑」為祝願;待人熱情心忠厚,講求信義守時間;性格善良又純朴,民風和睦萬代傳。
生活細節:(略)
禮節禮儀:
馬來西亞在社交合同客人見面時,一般是施握手禮。他們年輕人見到老年人時,一般要相互緊握雙手,然後再雙手朝胸前作抱狀,身體朝前彎下(如鞠躬)。他們同一般熟悉的人相見,男子之間,一般要互相接角一下右手,然後各自用右手捫胸示禮。馬來西亞婦女見到男子,施禮前要先用手巾蓋住手掌,再同男人的手掌相接觸,然後把手伸至胸前作抱狀,同時身體稍向前彎下鞠躬。這是馬來西亞女人對男人的一種傳統禮節方式。此外,他們還有一種奇特的施禮方式:雙方見面時,要先互相朝前稍微靠攏,然後再相互伸出手掌交叉角摩,再用手從臉部由上而下輕輕一抹,再向胸前一點,與此同時彼此互相說:「願真主保佑你!」。
信仰忌諱:
馬來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少部分人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馬來西亞人恪守宗教的教規,會賓宴客從不備用酒水,而是以茶或其他飲料來代酒干懷。他們的頭部、背部是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若有他人觸摸他們的頭部或拍打後背等,是不會得到好言相待,甚至會鬧出亂子的。他們忌諱雙腿分開坐和翹著「二郎腿」,他們忌諱左手遞送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卑賤和不潔凈的。賓客若在主要家不吃不喝,是對主人的不尊敬,並會引起主人的反感的,有的甚至會被視為不受歡迎的人。馬來西亞人忌諱烏龜。認為這是一種不吉祥的動物,給人以「色情」、「春葯」和「污辱」的印象。馬來人不但禁吃豬肉和狗肉;也不吃自死的動物肉和血;他們還忌諱使用豬製品。
飲食習慣:
馬來西亞人食物一般以米飯、糕點、椰漿、咖喱為主;喜歡帶有辣味的菜餚。用餐一般都以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會時,才偶爾用匙和叉。
• 新加坡
「華裔之國」——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華人從事的職業無所不包,但一般都繼成了祖先的傳統,經營飲食業、釀酒業的多是廣東籍華人,從事貿易業的多為福建籍華人,而廣東潮州集團和海南省籍華人,則以從事工廠勞務或廚師等職業的居多。
海外華人的鄉土意識極強,不少人這邊有父母,那邊有兄弟,心系兩地,他們很樂意回祖國經商。同甘共苦,不畏強暴是他們代代相傳的民族風格,但卻很顧面子,正因為面子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商談中,「面子」對談判的技巧起決定性的作用,常常到磋商行重大的實質性問題時,也輕易簽守立據,似乎有一種讓對手「口說無憑」的意思。但「面子」的另一方面,卻是他們在簽訂合同以後,為了不恥於人,總是格守信譽,認真履約,因而在國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奮、誠實、謙虛、可靠的美德。與新加坡人談判,不僅必須以誠相待,更重要的是考慮給對方面子,不妨多說幾句「多多指教」、「多多關照」的謙言。值得一提的是,與海外華人進行貿易,採用方言洽談,有時可以起到一種獨特的作用。碰上說潮州話的商人,首先獻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氣」的潮州鄉音,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其他象粵語、滇語等同樣有助於談判的進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裡,進屋也要脫鞋。由於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於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裡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新加坡居民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徵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獨立前,野草叢生,蚊蠅遍地。26年後的今天,被譽為「美麗的花園城市」。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到這里觀光的遊客達四五百萬。在高層建築物之間,都留有較大的空地布置綠化,設有花架、花壇,並廣植花草。因此,市區地面除了柏油馬路和鋪磚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樹木覆蓋,可以說做到了「黃土不見天」。新加坡除了園林綠化舉世矚目外,城市環境衛生也很出色,空氣清新宜人。市內街道非常清潔,馬路上很本看不到垃圾,就連建築物上也極干凈,確是一塵不染。街頭嚴禁亂扔煙頭及雜物,亂扔紙屑、煙頭罰500新加坡元。隨地吐痰的現象根本沒有。新加坡政府規定,市民中凡是種花較好的,可以享受減免房租的優待。因此,新加坡人人愛花,家家養花,不但地上種花,連屋頂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還有「花園之國」、「花園之都」、「公園國家」的美譽。
國會議員民選,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個文明的國家,講究禮貌已成為他們的行動准則。在新加坡進行貿易談判時,不要翹二郎腿,否則將破壞成交機會。假如不知不覺把一月腳顛來顛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對方,這筆買賣就要告吹了。那怕是無意中稍為碰了對方一下,也會被認為是不可忍受的。
為了使人人都講禮貌,新加坡政府對禮貌還做了一些規定:店員禮貌:顧客臨門,笑臉相迎;顧客選購,主動介紹,百挑不厭;顧客提問,留神聽取,認真解答;顧客離去,熱情歡送,禮貌道別。鄰里之間的禮貌,鄰居見面要互相問候。逢年過節要邀鄰作客。幫助鄰居照看房屋。利用公共場所,要時時為別人著想。新加坡待人接物總是笑臉相迎。如用完公用電話,就會笑著對等候的人說:「對不起,讓您久等了」。甚至街頭宣傳文明禮貌的宣傳畫上面也都印著一個笑容可鞠的人物像和一些口號,如:「處世待人,講究禮貌」、「人人講禮貌,生活更美好」、「真誠微笑,處世之道」。夜晚,五顏六色宣傳禮貌的幻燈標請不停地閃動。內閣部長和議員們也經常到人民群眾中去演講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就連警察對違反交通規則的人處以罰款時,也總是笑咪咪的。因此,新加坡人詼諧地說:「就怕警察微笑」——他一笑就得掏腰包。因為到處都有笑臉,所以外國人到新加坡總有「賓至如歸」之感。
商務活動一般穿白襯衫,著長褲,打領帶即可。訪問政府辦公廳仍應著西裝、穿外套。新加坡大部分人為華僑或華裔,因此他們也很愛飲茶。農歷新年,一盅清茶,佐以檄欖,稱為「無寶茶」,寓意恭榜發財。應邀赴宴宜注意言行,予對方穩重、可倍賴之惑。
新加坡人非常討厭男子留長發,對蓄鬍子者也不喜歡。在一些公共場所,常常豎有一個標語牌:「長發男子不受歡迎」。新加坡對嬉皮型留長發的男性管制相當嚴格,留著長發,穿著牛仔裝,腳穿拖鞋的男士,可能會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輕人,出國時必須穿得清清爽爽,不要把頭發留得長可及肩。
• 越南
由於越南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大,因此越南人養成了「沖涼」的習慣。不但洗澡很勤,而且連衣服、被褥也換得很勤。越族人愛清潔,農家飲水與一般生活用水分開,取泉水用公用竹筒,習慣接水於缸中飲用。一般洗滌用井水或河水。
越南人非常喜歡狗,認為狗忠實、可靠、勇敢。越南人厚愛紅色,認為紅色是吉祥、喜慶之色。他們也很愛桃花,認為桃花鮮艷、美麗,是吉祥之花。
越南人的家庭和親屬觀念很重,認為這是維護文化傳統與社會倫理的最穩定因素』。丈夫在家庭中的作用很重要,他們承擔供奉祖先、家庭經濟和子女未來的責任。
鋸齒。越南人有鋸齒的習俗。所謂鋸齒,是用鈍物打磨門牙,鋸短鋸齊,以此來標志男子已經成人,可以開始尋找伴侶,然後再用葯物將唇、齒塗染成黑色,並視黑亮者為美。
染齒。染齒是越南古人流傳下來的遺俗。染齒者多為婦女,為了染齒,越南人還要忍受疼痛。古時認為牙齒潔白象徵作風不正派,有「白齒如犬齒」的說法,誰要保留白齒將被天下恥笑,人不論多麼美麗漂亮,齒不烏黑發亮,姿色就會大為減低。過去,越南人無論男女,到了十六七歲都要染齒。染齒工藝很復雜,所以產生了一批「專業戶」。雖然現在染齒者已大為減少,但在農村中年以上的婦女中,仍可常見到有一口黑亮的牙齒者,遊客對此風俗應予以尊重。
嚼檳榔。檳榔樹是一種喬木,果實如棗,可食用或作葯。越南的京族、岱族和泰族人嗜好嚼檳榔。因其味先苦後甜,回味悠長,故易成癮。檳榔汁有提神、生津、利尿、消暑等功能,有刺激性,可使人興奮,臉頰潮紅。他們嚼檳榔果時,把一種叫「萎」的藤類植物葉子和蚌灰一起放在嘴裡,嚼到三種東西起化學反應,變成血紅色汁後,再把渣子吐出來。這三種東西的結合,』象徵著骨肉之間的團結和睦,久食牙齒和雙唇會變成黑紅色,被視為傳統美的標志。
關於嚼檳榔習俗的來歷,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從前,有兩兄弟,一個叫檳,一個叫榔,相貌酷似,父母過世後,兩人相依為命,但哥哥成親後,對弟弟曰漸冷淡,於是弟弟出走,途中有一條河,因無船擺渡,弟弟獨坐號哭而死,化成一棵樹。哥哥不見弟弟,外出尋找,見弟已死,便弔死在樹上,變成一塊石頭盤在樹根上。嫂嫂不見丈夫歸來,也追尋到此,見丈夫已死,便抱石而亡,變成一根藤纏繞在樹幹上,此樹即檳榔樹。不久國王尋訪到此,聞知此事,即令人取樹上果子,咬嚼後氣味芳香,美味可口。於是,國王令人將石頭燒成灰,把果子、藤葉拌人,待熟後食之。從此,檳榔果成為婚配嫁娶的禮物。至今,在農村中求婚時,仍以檳榔果為信物,如果對方收下,即表示滿意。婚禮中人們嚼檳榔,緬懷骨肉之情,祝願新婚夫婦白頭偕老。
越南城市的男子多西裝,婦女穿花色窄袖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婀娜多姿,下擺舒展,開衩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鐲、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對群眾稱鄉親們、父老們、同胞們(只在本國人之間用)。京族人不喜歡別人用手拍背或用手指著人呼喊。外人到他們家時,不能用腳指物,席地而坐時不能用腳對著人,不能從坐卧的人身上跨過去,不能睡在婦女的房門口和經常來往的過道上,不準進入主人的內房。在少數民族家中,絕對不能到姑娘住的房間里。有些少數民族住竹木高腳屋,習慣在樓上席樓坐卧。進屋要脫鞋,否則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年青人對老年人特別敬重。在北方京族家裡,由最老一輩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由最老一輩的女人當家,凡事一般都得徵求他們的意見,只要他們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會表示異議。和老年人同行,如要超過去,應先打個招呼,表示先行走一步。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敬老的習慣,如傣族、佬族家中有一條凳子專供老人坐,青年人和外人不準坐。
有些少數民族很好客。客人來到他們的家中,常用本民族最喜愛喝的酒和愛吃的生冷酸辣等食物待客。因此,客人即使不合胃口,也要盡量地吃,否則會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喜歡在節日喜慶時邀請客人一同喝壇酒,即輪流用管子從酒壇里吸酒喝,第一輪(即輪流吸的第一口)不能拒絕,否則認為是掃興、失禮。第一輪以後,如不想喝,以雙手抱拳向右肩舉一舉,表示謝謝不再喝了(吃飯時也是這樣)。
不要隨意摸別人的頭部,包括小孩。當村寨路口懸掛有綠色樹枝時,是禁入的標志,外人不得進入。南部高棉人忌用左手行禮、進食、送物和接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
• 泰國
泰國95%的居民信仰佛教,佛教為國教,國王是佛教的最高贊助人,通行佛歷。泰國人民的禮儀都沿用佛教的禮儀,全國有26萬多和尚,一殷每個20歲左右的男子都要當3個月的和尚,最短也要出家3天,才能取得成年人的資格,王族亦不例外。泰國有寺廟四萬多,佛塔10萬多,寺廟之多在東南亞首曲一指。
現泰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內閣制。內閣掌行政權,由40位閣員組成。1978年12月22日,泰國實施新憲法,國會為兩院制,參院225人由總理及參院主席提名,由泰王任命。眾院324人,由民選產生。泰國是東盟(ASEAN)成員國。
泰國人喜愛紅、黃色,忌諱褐色。人們注意到廣告、包裝、商標、服飾都使用鮮明顏色,並習慣用顏色表示不同日期:星期日為紅色,星期一為黃色,星期二為粉紅色,星期三為綠色,星期四為橙色,星期五為淡藍色,星期六為紫紅色。群眾常按不同日期,穿著不同色彩的服裝。過去白色用於喪事,現在改為黑色。泰國的國旗由紅、白、藍三色構成。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錶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俗話說,「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凡是初到泰國訪問,經商的人,必須注意遵守泰國人的風俗禮節,不然很容易發生誤會。泰國人認為門坎下住著神靈,千萬不要踩踏泰國人房子的門坎。
歷史上,泰國人經商一般不喜歡冒險,小心謹慎,寧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積少成多地發展,也不願大刀闊斧,大數額地貸款,大范圍地投資。由於過分地謹慎,不輕易相信別人,故很多企業部帶有濃重的家族色彩。泰國商人十分注重人際關系,在他們看來,與其你爭我斗,費盡心思才獲得一些利益,倒不如把這些利益讓給給那些誠實而富於人性的對手。對於商品,他們重視質量甚於牌子,只要商品貨真價實,既使是名不見經傳的產品,也能獲得認可。此外,同大部分的華人一樣,同樣很考慮面子,十分重視別人對自己的外觀看法,如能讓對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疑可以使洽談在十分融洽的氣氛中進行。
人們說泰國是「微笑之國」,他們對外國人特別和藹可親。生意對象幾乎都是華僑系統的企業,和其他國家的華僑一樣,做生意要基於對個人的信賴,形式上的契約書依然有被輕視的傾向。市區大道混雜紊亂,早晚不用說,即使白天也經常是擁擠不堪,行動上相當費時。
在泰國,在眾目睽睽之下與人爭執,咄咄逼人的表現會被泰國人認為是最可恥的行為。由於左手被視為不潔凈,所以交換名片,接受物品,都必須使用右手。
訪問政府辦公廳宜穿西裝。商界見面著襯衫,打領帶即可。拜訪大公司或政府辦公廳須先約會,准時赴約是一種禮貌。宜持用英文、泰文、中文對照的名片當地兩天即可印妥。
• 菲律賓
菲律賓的政府機關、商業界和學校都使用英語。日常見面,無論男女都握手,男人之間有時也拍肩膀。在菲律賓,拜訪商界或政府辦公廳,宜穿保守式樣西裝,須事先須約時間,由秘書安排。菲律賓人的時間觀念不很嚴格,但客人最好准時赴約。菲律賓人天性和藹可親,善於交際,作風大方,所以,工作後的應酬也很多。稍為正式一點的宴請,請帖上就會註明「必須穿著無尾禮服等正裝」。這時,假如沒有無尾禮服,便可以穿上當地的正裝——香蕉纖維織成的「巴隆塔卡樂庫」襯衣,任何宴請都適用。據說,出席宴會時,尤其是家庭宴請,要盡量學著菲律賓人,放得輕松自在些,否則,若是顯得很嚴肅,或者老是一本正經的話,反而會使女主人擔心,因而,就失禮了。菲律賓人的家庭觀念很強,他們喜歡別人談論他們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菲律賓人不那麼喜歡美國那一套。有一些菲律賓家庭,進屋要脫鞋,客人要看主人怎麼做。如果你帶了禮物,到主人家時再送,過後最好寄上一封簡短的感謝信。
菲律賓市場基本上仍在美國控制之下。許多大工業產銷公司為美國人所設。菲商人多在美國受過教育。近年來,菲律賓的公司多采合資合作方式,公司管理人員的組織形式採用美國式,擁有所有權的董事會與實際經營公司業務的公司管理人員要嚴加區別,權力集中在董事長身上。沒有附加Director(董事) 之頭銜的公司管理人員,即使是總經理、副總經理,也幾乎沒有訣定權,他們比較量頭銜。華僑有60~70萬,華僑商人勢力較大。菲律賓商人喜歡依照美國方式邀請你到家中進晚餐。而華商則較喜歡邀你外出進餐夜遊。菲律賓屬基督教國家,生活極為西方化,相處時勿提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會說中國話。馬尼拉治安較差,警察往往不管事 ,除了銀行飯店之外,在市內還有中央銀行核可外匯兌換處所,但常會欺騙外來客。除非必要,晚上不要單獨行走,並避免搭計程車。萬一遇到強盜,最好百依百順,否則對自己不利。不要輕易服用成葯(在歐美、日本等地販賣的葯品,此地市場均有售)。所准備的葯物,常會被認為嗎啡之類,所以應隨身攜帶醫師的處方證。
菲律賓人,一般較隨和。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顯得偷快樂觀,好像從不如到憂愁為何物。跟這些人打交道,你就不能「面無表情」,或是「三緘其口」。你若是面無表情或一聲不發,他們會認為你不懷好意,或是不願意跟他們打交道。
菲律賓由於受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他們飲食習慣上,大多數人(約占人口的70%)以大米為主食,少部分人以玉米為主食。許多地方的人用手抓飯進食,食前先要把手洗凈。副食有肉類、海鮮、蔬菜等。他們的胄口一般偏於清淡,味鮮。早餐愛吃西餐,午、晚餐愛吃中餐,但中上層人士愛吃西餐,就餐時,他們一般喜歡用香辣調味品,但不宜太辣在菲律賓,深受歡迎的名萊有咖喱雞肉、蝦子煮湯、肉類燉蒜、用炭火烤的整隻小豬和抹上新鮮白乾酪的米餅等。他們在飲食上還有一個特點,即男女都特別喜歡喝啤酒。菲律賓的內庫利特人,索有黥刺的習俗。無論男女,內庫利特人的小孩長到十二、三歲時,都要舉行黥刺儀式。他們認為。黥刺花紋,男子就會更加勇敢,女子就會更加美麗。
『叄』 緬甸的十二生肖與中國不同嗎
在緬甸,如果你聽說有人是屬「妙翅鳥」的,不必驚奇,因為和中國的十二生肖不同,緬甸的屬相只有8種,而且內容不同。更有趣的是,每個人屬什麼是按他出生在星期幾來決定的。
『肆』 緬甸人長什麼樣子圖片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總人口5141.9萬(2014年),主要民族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中文名
緬甸人
主要民族
緬族、撣族、克倫族、克欽族
主要宗教
佛教
人口
5141.9萬(2014年)
有道翻譯知乎緬甸華人緬甸特產緬甸豆瓣寮國緬甸人長相緬甸疫情緬甸疫情最新消息
民族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
宗教
緬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約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僧人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入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經常參神拜 佛,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能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舉動,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入寺廟當一段時間 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民風淳樸、 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
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服飾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伍』 緬甸人信仰什麼佛教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緬甸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原始拜物教和神靈崇拜、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影響最為廣泛並為絕大多數緬甸人信仰的宗教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緬甸佛教屬上座部佛教,是緬甸國教。
長期以來緬甸佛教與緬甸政治緊密結合。同時,它還對緬甸文化施予極深的影響,無論語言文字、文化教育,或是文學藝術、建築藝術、手工藝等,都吸收和融入大量佛教文化。所以,緬甸人常說,佛教即緬甸文化。
(5)緬甸人信仰的是什麼動物擴展閱讀:
現今緬甸佛教僧團主要有哆達磨、瑞景、達婆羅三派,在教學上對於所遵奉的三藏聖典大抵是一致的,只有在戒律上,特別是對於所持的用物、著衣法及生活儀禮等,有著若干差別。前二者是傳統的宗派組織龐大僧眾較多;達婆羅派成立最晚,約在19世紀末葉由舊哆達磨派改革而成,戒律上主張嚴格實踐僧眾最少。
依照緬甸的一般習俗,男子在十四、五歲時,須入寺短期出家。在各國佛教中,以緬甸僧侶的測試制度最為嚴格,通過律藏測試的人為持律者;三藏全部通過的人為三藏師,這是緬甸僧侶的最高榮譽。
『陸』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1、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2、服飾
緬甸是一個將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
3、稱呼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
(6)緬甸人信仰的是什麼動物擴展閱讀
緬甸的宗教信仰及禁忌:
緬甸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其中影響最為廣泛並為絕大多數緬甸人信仰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信徒約佔全緬87%的人口。基督教約在16世紀初傳入緬甸,目前影響最大的是新教浸禮會和羅馬天主教派。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不喜歡別人觸摸自己的頭。婦女的筒裙被視為不潔,嚴禁晾曬在頭部以上的高度,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走過。進入佛教寺廟和參觀佛塔時應脫鞋、脫襪,不應與僧侶「平起平坐」,女士不能隨意碰觸僧侶袈裟或身體。
進入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場所前,應事先詢問是否可以進入,如對方不歡迎非信徒進入,請勿強行參觀。此外,緬忌諱隨意撫摸兒童頭部,用腳做指示、踢東西或觸碰人也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柒』 東南亞地區的風土人情有什麼特點
1、越南
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越南的傳統節日與中國相似。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和送灶王節等。春節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
夏歷正月初一日為春節。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就算進入春節了,屆時,各家女主人都要趕制新衣,連日准備年貨,還要清掃房屋。除夕晚上,全家吃團圓飯,燃放鞭炮。春節主要吃用葦葉包的糯米粽子。
2、寮國
寮國是一個以小乘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90%以上的國民信仰佛教。佛教的影響滲透到寮國民眾的日常生活,許多風俗禮儀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年中的多數時候,寮國的成年男性一般上穿長袖襯衫,下著長褲,女性上穿長袖對襟褂子,下著具有民族風味的筒裙。
因為紫外線強烈,所以即使再熱的天氣,許多寮國人還是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不過,這並沒有改變寮國人較深的膚色。寮國女士一般都有多套正裝行頭,面料看起來明顯出自於手工紡織。
3、柬埔寨
柬埔寨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用左手拿東西或食物是不懂禮貌的表現。他們還認為頭是人的神聖部位,因此別柬埔寨民族舞蹈——祝福舞人不能觸摸他們的頭部,也不能隨意撫摸小孩的頭。
4、泰國
泰國的儀式繁多,禮節也很復雜,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儀式和禮節。泰族是泰國的主要民族,因此泰族的禮儀基本上也是泰國人的禮儀。
泰國人的服裝,總的來說比較樸素,在鄉村多以民族服裝為主。在泰國的公眾場合,不要做出有損風貌的舉動,如擁抱、親吻或握手,這被認為是不符合當地風俗的。
另外,僅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曬日光浴,在其他地方,泰國人不喜歡這種行為,盡管未構成犯法,但是違背泰國人的佛教理念。
5、緬甸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
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捌』 緬甸人的生活習慣、風俗
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服飾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拓展資料
緬甸人: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總人口5141.9萬(2014年),主要民族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民族: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
宗教:
緬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約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入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經常參神拜 佛,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能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舉動,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入寺廟當一段時間 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民風淳樸、 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人
『玖』 緬甸的宗教是什麼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緬甸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原始拜物教和神靈崇拜、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影響最為廣泛並為絕大多數緬甸人信仰的宗教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緬甸佛教屬上座部佛教,是緬甸國教。長期以來緬甸佛教與緬甸政治緊密結合。同時,它還對緬甸文化施予極深的影響,無論語言文字、文化教育,或是文學藝術、建築藝術、手工藝等,都吸收和融入大量佛教文化。所以,緬甸人常說,佛教即緬甸文化。
緬甸人最早接觸到基督教是在16世紀初。目前緬甸基督教影響最大的是新教浸禮會和羅馬天主教派、全緬設有緬甸教區紅衣主教,仰光和曼德勒地區設有主教。全緬甸共有5200多座教堂。
伊斯蘭教13~14世紀從孟加拉地區傳人緬甸若開地區。現在,全國有6個擁有獨立組織、清真寺等機構的伊斯蘭宗教團體,即緬甸穆斯林聯盟、若開穆斯林聯合會、全面毛拉同盟、緬甸穆斯林大會、全緬穆斯林學生聯合會和穆斯林中央基金會,有3100多個清真寺。
現在緬甸的印度教徒約有40多萬人,主要為印度移民,也有少數若開族人。緬甸的印度教組織主要有印度教友誼協會等,有1000多個印度教神廟。著名的印度教神廟有斯利濕婆克里希那寺和斯利杜爾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