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風情是什麼樣的
1. 緬甸國家的風俗禮儀有哪些
1、緬甸為佛教國家,視佛塔、寺廟為聖地。因此,任何人上至國家元首、外國貴賓,下至平民百姓,進入佛寺一律要赤腳(脫鞋、脫襪),否則就被視為對佛教不敬。
2、緬甸人忌諱撫摸小孩的頭。小孩兩手交叉胸前,是表示對大人的尊敬。
3、緬甸人時間概念比較強,每場活動前請提前或准時到場,千萬不要遲到。
2. 緬甸旅遊有什麼特色
因緬甸境內種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飲也呈現包羅萬象的特色,尤其以撣族、緬族、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調的魚、肉和蔬菜以及葫蘆湯,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咸但較不辛辣。 緬甸粽子:粽子是有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緬甸的基本食品主要是米飯和咖喱,拌有沙拉的魚醬有許多種形式,米飯、其它菜餚與湯一起食用。米粉和魚湯做成的魚粉湯,椰子、雞肉咖喱加面條做成的椰奶面條都是緬甸人最喜歡的早餐和便餐食品。 緬甸也盛產海鮮,在仰光和其它城市中大部分的緬餐和中餐館中,螃蟹、對蝦、龍蝦和其它貝類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菜餚。 典型的緬餐館供應肉類和蔬菜食品,大部分的緬甸餐館還可以做中國菜和印度菜,其它風味的亞洲菜包括泰國、越南、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風味的菜餚在緬甸也可以品嘗到。西餐主要是在賓館飯店中才有,在仰光有一些餐館提供義大利菜。 緬甸有許多茶葉店,在仰光和曼德勒有幾家快餐中心和快餐吧。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我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萊。如把芒果切成片,拌隊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緬族人占緬甸人口的大多數,遍居於緬甸全國。遵照佛教習俗,緬人每日只進兩餐,進餐時間約在上午9時與下午5時。由於緬甸是大米之邦,所以緬人素以大米為主食,菜餚很簡單,慣以咖喱為佐料。進餐時,大家圍於矮桌四周,或蹲,或盤腿而坐,桌上放一碗咖喱菜湯,一碟魚蝦醬和幾杯清水,人們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把米飯抓進口中。有時,湯碗里放一把湯匙,以備公用。一般而言,各家用餐都禁酒,但在酒店裡可以飲酒。飯後,人們到水缸邊洗手,然後喝水、吸煙或嚼檳榔。 緬甸飲食文化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煙斗。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食甜、酸、辣味。 ③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④副食: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喱粉等。 ⑤製法: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 ⑦菜譜: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沖成怪味茶飲用)。 ⑨果品: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因境內種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飲也呈現包羅萬象的特色,尤其以撣族、緬族、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調的魚、肉和蔬菜以及葫蘆湯等。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咸但較不辛辣。 ·爽口香脆炸素菜:把胡蘆瓜切段及豆芽蘸炸漿入油鑊炸,前者炸起來十分爽口;豆芽則以脆口取勝,蘸自家調制的辣醬,酸甜又香口。 ·茶葉沙律:緬甸的沙律沒有沙律醬,而用清香茶葉去提香,拌菜絲、蝦米、緬甸珍珠豆(花生),蠶豆,用來佐酒或茶俱佳。 ·魚粉湯:把魚拆肉,以香茅和姜去調味,除去俗稱的「泥臭味」,再用炒香的馬豆熬湯,米粉盡收魚湯的鮮味之餘,伴菜有入口香而爽的香·蕉樹芯、炸制, 魚湯底濃到化不開。 ·咖喱蟹:主要以咖喱粉調味,拌洋 提香,辣度可隨口味增多減少,肉蟹味濃郁又香口。 ·緬甸大蝦:緬甸運來的大蝦以多膏見稱,烹調以姜油、蒜及咖喱粉,芫荽味很香,身長而肉嫩,入口如吃龍蝦肉。 到緬甸旅遊,最值得看的有5大特色 1\東西方文明的並存:在人文景觀方面,緬甸保存著許多東方社會的傳統,但由於曾經長期被西方殖民者統治,又有許多西方的特色.在那裡,你可以看到許多亞洲特有的東西---男人和女人的穿著長裙,走在金色的寶塔旁邊.但離此不遠的地方,卻又聳立著已被損壞的殖民地建築物. 2\佛教建築與佛教文化 3\熱帶風光 4\自然風光' 旅遊景點: 1\仰光的大金塔,素麵佛塔.皇家湖.翁山公園.百年火車站.茵雅湖. 2,曼德勒,爬曼德勒山. 3\蒲甘,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它曾是一個古代王國的中心.被損壞了的3000座廟宇分散在圍繞該城的田園里,而它的影響是跨越時代的. 路線:有民用航空可以直達緬甸首都仰光的明哥拉郭機場. 公路交通也十分發達,有滇緬公路與中國雲南相通,緬甸有幾萬公里的公路,但大部分都沒有鋪設柏油路面. 在緬甸國內有鐵路與公路客運.仰光與曼德勒之間有計程車.曼德勒到蒲甘可坐船游覽,沿伊洛瓦底江欣賞兩岸風光. 緬甸緬族人飲食習慣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煙斗。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食甜、酸、辣味。 ③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④副食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喱粉等。 ⑤製法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 ⑦菜譜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沖成怪味茶飲用)。 ⑨果品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緬甸民俗風情 緬甸是佛教國家,全國人口中有89.4%為佛教徒,全國各地處處是佛塔,有(金之都)美譽,尤以仰光之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舉世聞名,入佛寺須脫鞋、襪,女性入佛亦不得穿絲襪,同時不宜穿短褲。 由於篤信佛教,緬甸人性情各,心地善良,也很好客,上朋友家作客,通常會備小禮物饋贈. 有趣的是,緬甸人有名無姓,男士名字前冠以U(念烏),女前冠以DAW(念道)。 緬甸人重視教育,緬文及英文普遍使用,如必須找華文翻譯員,亦不難找。 緬甸夜間無娛樂,旅客在晚餐之後,就無處可去。團體在仰光旅遊可請旅行社安排傳統歌舞。一些較新的旅館有卡拉OK及酒廊等設施。 緬甸之服飾極有特色,無論男女老少下身都著棉布"沙龍",男生打結於前,女生則打結於腰側。在一般場合,男生上身穿長袖襯衫,下身穿沙龍,遇正式場合則外加一件長袖短外套,外套上縫有中國布約,腳穿塑膠拖鞋。緬甸有許多政府官員為軍人,接見外賓會穿軍服。女生則上身穿縫制的貼身衣服,遇正式場合外加顏色鮮艷亮麗的圍巾,同樣是足穿拖鞋,惟已有一些年輕時髦小姐穿高跟鞋。 緬甸之平均為攝氏32度,在最炎熱的季節,中部乾燥地區溫度相當高。男性穿襯衫即可,若遇正式場合宜系領帶或穿西服。女性則建議穿棉質洋裝。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雨季,宜帶雨傘。10月下旬至2月中旬則為較涼的季節,可攜一件上套備用,冬季至曼德勒及北部的SHAN州,則須攜帶冬裝。
3. 緬甸人的生活習慣、風俗
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服飾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拓展資料
緬甸人: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總人口5141.9萬(2014年),主要民族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民族: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
宗教:
緬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約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入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經常參神拜 佛,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能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舉動,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入寺廟當一段時間 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民風淳樸、 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人
4.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
緬甸有14個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著27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墠邦省東枝Taunggyi,因為海拔高所以氣候涼爽,加上萊茵湖的魅力,使它成為近年來緬甸最吸引人的避暑勝地。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隻,游湖的馬達船船身很長,船頭高高翹起,重心落在後半段,觀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個人;當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我們由湖北岸的良瑞碼頭進湖去,長長水道上一路迎面而來的船隻多是載著湖中浮田出產的蔬果,還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5. 緬甸是不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風俗習慣,當地女人都很愛穿筒裙
緬甸是一座文化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雖然經濟不是很發達,但卻有很多值得一去參觀的景色。當地也有很多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比如當地的女人都很愛穿筒裙。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緬甸溫度高。緬甸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的平均氣候基本上都在二十七度左右,並且紫外線比較強烈。當地的女人為了防曬,筒裙很長,穿起來能起到一定的防曬作用,避免自己的皮膚受到傷害。有些腿型不好看的女性穿上筒裙還能掩蓋這一缺點。腿長的女性穿筒裙會很顯氣質,優雅姿態盡顯無遺。
筒裙是緬甸的一種特色,當地女人穿上它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尊重,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緬甸的筒裙各式各樣,大家去旅遊的時候可以嘗試一下緬甸的筒裙哦!
6. 緬甸的街頭非常獨特,我國的遊客為何都不好意思看,更難以接受
現如今,人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消費水平也是水漲船高。原來可能更加註重物質生活的享受,喜歡把更多精力放在美食上,但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已經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那就是出門旅遊。舉個例子,每年的五一小長假和國慶節大長假,國內很多人都會選擇出門旅遊,盡管人山人海,但這依然擋不住人們對異域風情的嚮往。當然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越來越高,很多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國內旅遊,而是把眼光伸向了國外,其中泰國、緬甸、韓國和日本等地方,成為了很多人願意去的地方。因為國外的風土人情跟國內不同,所以有時候,咱們國家的遊客去國外,可能會遇上比較尷尬的一面。舉個例子,如果你去緬甸旅遊,在街頭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比較香艷的畫面,導致一些人都不好意思看,更別提要入鄉隨俗跟他們一塊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7. 刷新 翻看 我 緬甸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吃的,住的。穿的,包括禮節來說跟國內都有很多區別
8. 緬甸的風土人情
緬甸人一般不在星期二出門辦事,認為在這一天出門辦事,一次不能成功,至少辦兩次才行。如在星期二有急事要辦,出門前,邁出幾步之後,必須再退回屋內,然後才上路,以示反復兩次。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星期二把事情一次辦成功。 送物:緬甸人崇拜佛教,樂善好施,但送給他人物品時,有一定的規定。一般來說,送物必須在星期一到星期六期間,星期天忌送他人物品,尤其禁止把衣服、沙籠送給別人。在星期一,緬甸人禁忌送牛給他人或向他人借牛使用;星期二,禁忌把木頭、竹子等送給別人;星期三,禁忌把稻穀贈給他人;星期四,禁忌向他人索借金銀製品。此外,緬甸人還禁忌在星期二、五、六借錢給別人。用手在緬甸、印度,有一個禁忌常會被初到者忽視,即當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潔凈的。這是因為他們上廁所時用左手(緬甸的廁所里,不論檔次高低,都有洗手設施,或是面盆,或是水龍頭,亦或只有一個筒易水池,加上一把水勺),所以平時送茶、上菜、接物、遞東西都不允許用左手,見面時更是禁忌用左手握手。我是左撇子,心中暗下決心,定要刻骨銘心記住這點,以免狂忌。 建塔、拜塔的傳統風俗 緬甸素以「萬塔之國」著稱,在這里,到處可見大大小小金光燦燦風格各異的佛塔。據緬甸學者考證,古代在蒲甘地區實際有佛塔5000多座,這些佛塔,全是緬甸人捐款修建的。虔誠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願。他們平日捨不得吃穿,臨終前把一生辛苦的積蓄捐獻出來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正如緬甸人自己說的:「我們緬甸人在施捨時手決不會發抖」。不過,緬甸人修建佛塔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積德,以便擺脫苦海,來世升入天堂。 緬甸人無姓氏,只有名字,一般人在自己名字前冠一稱號,以區別其性別,輩分。男人或晚輩自稱為「貌」,稱前輩為「吳」,稱平輩為「郭」,女人通稱「瑪」,年齡大的稱「杜」,緬甸人喜歡扎素色頭巾,稱為「崗包」。 緬甸人為了適應當地炎熱的氣候,不論男女老幼,下身都喜歡穿著五光十色的紗籠,就象我們說的圍裙一樣,穿起來看似有些邋遢,但卻方便涼快。如果是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男子穿的紗籠還講究配套,即是用一條布巾以一定格式扎在頭上,這叫戴「崗色」,上身則穿沒有衣領的對襟式長袖短衫。女子穿的紗籠看起來比較薄,但多配有底裙,腰間還會繫上銀帶或安上紐扣作裝飾。 取名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吳昂基」(U Aung Gyi)。 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Thakin,意為主人)、「波」(Bo,意為軍官)、「耶波」(YeBo,意為同志)、「塞耶」(SaYar,意為教師和醫生)的。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Ma),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Daw,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稱「瑪丹敏」(Ma Tan Min)。 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 生活禁忌 緬甸人有「右為貴,左為賤」,「右為大,左為小」的觀念。因此,緬甸人有「男右女左」的習俗。此外女人不能枕著男人的胳膊睡,否則男人就會失去「神力」,整日萎靡不振。 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觸摸他人頭部,即使是十分可愛的孩童也不能撫摸其頭。 與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給長者遞接物品時,不能用右手,右手被視作是不潔凈的。 緬甸人視太陽升起的東方為吉祥的方向,認為東方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緬甸人家裡的佛龕都供在室內東牆上。因此睡覺時,頭必須朝東忌諱朝西,否則是對佛的玷辱,會招致不幸。緬甸人還認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緬甸國王斬殺犯人時,都是出宮殿西門,所以睡覺絕對不能頭朝西睡。緬甸人把東面和南面稱為頭頂部,把西面和北面稱為腳尾部。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的座位在腳尾部。 在緬甸,女子穿的筒裙(緬語稱「特敏」(TaMane))被視為不吉祥之物,不充許晾曬在超過人頭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諱在晾著衣服的繩索或桿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則男子身上的「神力」會丟失,並會倒霉一輩子。故此,到佛塔寺廟朝拜的信女,不得登攀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許願,如要向佛塔、菩薩身上貼金,需交由男子代辦。
9. 緬甸風情。急!急!急!下午就要!
緬甸風情與習俗: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意為主人)、「波」(意為軍官)、「耶波」(意為同志)、「塞耶」(意為教師和醫生)的。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10. 緬甸風情
緬甸是個佛教國家,城鄉處處表現出佛國的特色。在城市,一座座雄偉的佛塔、寺院使居民的房舍黯然失色。在鄉村,金碧輝煌的佛塔廟宇,與鄉村簡陋的高腳茅屋形成鮮明的對比。全國有30多萬僧人,在大街上、公園里、小路上,常常可以碰到舉止端莊、偏袒右肩、披著黃色袈裟的僧尼。在仰光,我雇計程車去某處會張居士,在一位僧人面前計程車忽然急剎住,司機問清僧人去什麼地方後,對我說:「先生,我先把師父送去極樂寺再送你行嗎?如果不同意,就請您下車雇別的車。」我同意司機的要求。車到了極樂寺司機下車恭敬地向和尚合掌道別,分文不取。我問司機,僧人的法名?司機說:「從不認識。」
在緬甸,所有的火車,汽車票出售窗口,無論所排的隊伍有多長,僧人總是被群眾護送在前購票,然後才是群眾購買。有的僧人無論乘坐海、陸、空一切運載工具都享有終身免費優待的。原來,緬甸每年緬歷3月(相當公歷6月)國家對僧人舉行經典大考試,僧人獲得「三藏法師」稱號後,就可獲得這種優待。
一日,在阿瓦城玉佛廠,女老闆邀我下飯館,路遇不認識的僧人便一同邀去。僧人另席設座,每菜先供奉僧人後才與我們端來。我們待僧人食畢去了,才開始進餐。女老闆數著念珠高興地說:「今天機會太好了,供養了僧人,獲得了功德。」若遇僧人講經都要跪著聽,部長也不例外。
吉祥樹
在棒賽市,每見客、貨汽車頭上兩旁均插有青翠的樹枝,太常見了以致視而不見。後來在緬甸各地但見所有汽車都新插有兩束油綠的樹枝。這小小的樹枝不能遮蔭,何必要插它呢?一伺才知道插在汽車頭上兩旁的樹枝作用可大呢。經介紹得知,這是一種叫「昂得別」的樹。樹尖嫩葉有點紅棕色。從前,將士們在前方打了勝仗,人們用它歡迎英雄的凱旋。後來人們把它插在車上或家中以求吉祥。我常常出入於緬甸數千公里路程中,沒有看見發生一起車禍,哪怕緬甸公路路況比不上我們國家的公路狀況好。大家一議,這除了司機禮貌行車外,大概與「昂得別」吉祥樹枝時刻警醒著駕駛員分不開。
市場無活鮮
緬甸副食品市場,雞、鴨、鵝、魚沒有活鮮賣,都賣死的。因為市民信佛,不自殺亦不叫他殺。偶爾有一隻活雞活魚出售,賣上兩三天也賣不掉,如果是死的就容易賣了。緬甸人大都信佛,一般的人心地善良。一次,汽車在路上休息,見一同車姑娘向著一個拿著鳥籠的老漢走去。我正想,到仰光還有兩天路,買了鳥怎麼帶?只見姑娘付了錢。雙手從籠中取出小鳥舉過頭頂,慢慢松開了手,小鳥展翅高飛,啊,原來姑娘是買鳥放生。
出家是大喜的事情
在緬甸,男孩子都必須到寺院當一個時期和尚,少數家庭也有送女孩去當尼姑的。緬甸人送子去當和尚被視為家庭中一件大事,祝賀儀式辦得比婚喪嫁娶還要隆重排場,往往遍請親朋好友,大宴四天。有的人家搞送子出家這項活動,要花上一兩萬元。孩子去寺廟,還要隆重送行,讓他穿太子服、王冠,騎白馬(或乘車)遊街串村。吹笛子、擊芒鑼、打法鼓、象腿鼓。在寶蓋、孔雀扇護送下,載歌載舞,非常熱鬧。備不起馬的,就由家長把孩子托在肩頭一直送到寺院。最後由寺院主持為孩子剃發、披上袈裟,出家儀式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