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哪些部隊入緬甸作戰
A. 抗戰時期桂系,川軍,湘軍誰打仗最厲害
桂軍。
桂軍善打硬仗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西甌國君夷吁宋,就帶領五萬桂兵,讓秦軍伏屍數十萬。就連將整個大清折騰得風雨飄搖的太平天國運動,其最初的3萬人馬,也是清一色的廣西兵。他們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所向披靡。
後來太平軍士兵在江浙招兵買馬,其戰鬥力遠非以前的廣西兵所能比擬。就連曾國藩都說:長毛後期30萬之戰鬥力,遠不如剛出廣西之3萬之眾。
民國時期,新桂系戰鬥力也非常強悍,特別是桂軍第七軍,有著「鋼軍」的美譽。在國民政府北伐戰爭和軍閥混戰時,幾乎從未敗過。
在桂唐戰爭中,以彪悍勇猛著稱的湘軍,十幾萬人馬被桂軍幾萬人打敗並收編。中原大戰時,十萬湘軍面對三萬桂軍,也是一敗塗地。此後湘軍、滇軍、粵軍12萬人佔領廣西,但桂軍2萬餘人兵分兩路,將各路人馬趕出廣西。
抗戰初期,桂軍表現也非常英勇。在淞滬會戰陳家行戰役中重挫日軍,其精銳第7軍和第48軍損失慘重。黃梅廣濟戰役,還打垮了日軍最精銳的第6師團。
編入國軍抗戰主力的湘軍:
相比於帶有濃厚地方軍閥色彩的川軍和桂軍,湘軍的名頭似乎並不響亮。這是因為在抗戰爆發之前,湖南地方軍閥之間矛盾不斷,各自為戰。絕大部分湘軍都被並入了國民政府中央軍,只剩下四路軍一根獨苗。可即使這支隊伍,也在抗戰首次大會戰的淞滬會戰中損失殆盡。
淞滬會戰開打前,湘軍士兵以及早已編入中央軍的三湘子弟們見面,都會說上一句「來生再見」。會戰打響後,湘軍打出了自己的風采,在10個受嘉獎的師中,湘軍第15師、第16師、第19師名列其中。堅守楊行21天的第8師,也是由湘軍改編的中央軍。
淞滬會戰之後,湘軍損失殆盡,番號被撤銷,其主力全部被編入中央軍,湘軍的名號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是湖湘子弟們作為國軍精銳,仍然繼續拼殺在最前線。
作為抗戰的主戰場,湖南一共進行了七次大會戰,殲敵數量佔了八年抗戰殲敵數量的一半。在這些會戰中,三湘子弟前仆後繼,投入一場又一場戰斗。最為善戰的王牌第74軍、第5軍,以及入緬作戰的遠征軍第6軍,都是從湖南招募兵源進入補充的。平均每15個湖南人中,就有一人參軍上戰場。
尤其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後,連日軍都哀嘆:湖南民風強悍,征服中國必先滅湖南。
B. 中國軍隊赴緬甸作戰的部隊有哪些
1942年2月,中國政府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調遣3個軍10個師共10萬多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軍進入緬甸,不久,又增調第66軍進至緬甸北部的重要城市曼德勒地區作戰。這一仗,一打就是半年多。
C. 1942年中國赴甸作戰的是什麼軍隊
遠征軍第一路
當時日本南方總軍第15軍從毛淡棉殺入緬甸,應英國要求
中國派出部隊到緬甸參戰,試圖保衛滇緬公路
包括:5軍,6軍,66軍
D.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都經歷了什麼
1942年3月初,中國遠征軍接替英軍仰光至曼德勒鐵路以東至泰、老越接壤地區的防務。不久,第66軍進入曼德勒地區,中國戰區參謀長J·W·史迪威中將到達緬甸,第1路司令長官羅卓英於4月進入緬甸。正當中國遠征軍日夜兼程,向緬甸戰場挺進時,英軍卻於3月8日輕易放棄了緬甸首都仰光。當時,中國軍隊的1名參謀在英軍指揮部擔任聯絡工作,但英軍對於撤出仰光這樣重大的軍事行動,竟然不通知中方。對此,蔣介石很惱火。
3月9日,蔣介石召見史迪威,嚴厲指出,英軍沒有與中國軍隊真正合作。蔣介石已經看到,英軍沒有在緬甸認真作戰的打算,不能與中國軍隊協調作戰。為此,蔣介石不同意再讓英方指揮中國遠征軍,建議由史迪威將軍統一指揮中英兩國的軍隊。
3月10日,日軍第5師團從仰光北面的勃固出發,沿鐵路北上,向東吁推進。沿途的英緬軍隊見日軍進攻,紛紛北撤。
3月18日,第5騎兵團在彪關以南約20公里的一座大橋附近接應英軍時,遭到日軍第55師團先遣隊的攻擊,中國官兵與日軍激戰,掩護英軍安全撤離。當日軍2個營孤立冒進,汽車隊行至彪關河大橋北端時,預先設伏的騎兵團官兵突然把大橋炸毀。日軍遭到中國軍隊的猛烈打擊,大部分被殲滅。
彪關河一戰,中國遠征軍初露鋒芒,沉重地打擊了侵緬日軍。首戰的捷報,揭開了東吁保衛戰的序幕。
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從繳獲的日軍文件中得知,日軍第15集團軍兵分3路,以曼德勒為主要目標,繼續北上。當面之敵,最多不超過2個師團。杜聿明為了擊破當面的日軍,並協助英軍收復仰光,決定集中主力組織東吁會戰。這時候,日軍加快了北上的速度。3月18日,40多架日軍飛機分3批連續轟炸東吁。一時間,東吁全城起火,大火整整燒了一天,這個美麗的城鎮被燒成一片瓦礫。
3月28日,第22師進至東吁以北的南陽車站時,遭到日軍的阻擊。日軍得知中國遠征軍的增援部隊已經到達,竟釋放糜爛性毒氣,使中國軍隊遭到嚴重傷亡。遠征軍增援部隊與日軍連續激戰兩天兩夜,未能突破日軍的阻擊。守衛東吁的第200師糧彈缺乏,戰斗非常艱苦。這時候,日軍的增援部隊第56師團搜索團於29日夜間加入戰斗,該師團主力也接近東吁。而中國遠征軍第5軍的預備隊第96師還在輸送途中。
在這種態勢下,杜聿明看到,第5軍無法集中主力與日軍會戰,無法解東吁之圍。為了保存軍力,杜聿明果斷決定放棄東吁,命令第200師於29日晚突出東吁,退往彬文那。
3月30日清晨,第200師安全渡過錫唐河,連傷病員也全部順利轉移。日軍佔領東吁後,分兵兩路,發展攻勢。事後,戴安瀾師長深有感慨地說:下令沖鋒,原本是步兵打仗的口頭禪;緊要關頭,敢於下令撤退,才是指揮官的真功夫啊!
4月1日,曾經指揮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將軍驅車來到中國遠征軍第5軍司令部駐地漂貝,特意會見杜聿明。這位英國上將稱贊在東吁作戰的中國軍隊英勇善戰,對中國軍隊在東吁掩護英緬軍第1師安全撤退表示感謝。
4月14日,英緬軍第1師和英裝甲兵第7旅在仁安羌被日軍第33師團一部包圍,情況緊急。下午2時,亞歷山大將軍當面告知中國遠征軍代表侯滕,要求中國遠征軍迅速給予援助。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得知這一緊急情況和英軍的請求後,孫立人師長趕到英軍第1軍團長史林姆將軍的指揮所,研究援救英軍的作戰方案。
這天下午5時,遠征軍長官部命令唯一的裝甲兵團、第66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緊急前往支援。第38師受命後,副師長齊學啟和第113團團長率領部隊,星夜趕往皎勃東地區。亞歷山大將軍看到戰場形勢嚴峻,l個團難以解圍,再次要求中國遠征軍增派部隊。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命令第38師再派1個團前往增援英緬軍。孫立人師長也親赴戰場指揮。
4月16日,日軍進至仁安羌以東5公里,派出1個營直趨凱敏,師團主力向仁安羌東北挺進。17日,日軍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第33師團主力逼近仁安羌。這時候,英緬軍第1師全部、坦克營1部在仁安羌東北地區被日軍包圍,面對優勢日軍的圍攻,英緬軍官兵驚恐萬狀,把突圍的希望寄予中國軍隊的救援,不斷向中國遠征軍呼救。上午11時,中國遠征軍第113團進至賓河北岸,迅速進行向日軍攻擊的戰斗准備。
4月18日拂曉,中國軍隊在英緬軍12輛坦克和3門火炮的支援下,向該地日軍發起攻擊。激戰數小時,日軍被擊潰。第113團右翼營士氣高昂,渡河追擊,但受到賓河南岸的日軍阻擊。英緬軍第1師師長斯高特看見中國軍隊到來,如獲救星,直言不諱地說:「本師飲水及食糧斷絕已兩日,困難萬分,官兵無法維持,勢將瓦解。」孫立人師長趕到前線後,得知英緬軍的艱難處境後,連夜調整部署,集中兵力支援英緬軍突圍。
4月19日,天剛蒙蒙亮,第113團向日軍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激烈的戰斗進行到下午2時,中國軍隊終於攻克了501高地,擊破了日軍的包圍圈,解救出包括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在內的被圍英軍7000多人,美國教士、新聞記者500多人,汽車100多輛,戰馬1000多匹,全部收復了油田區。戰斗結束後,中國軍隊掩護英緬第1師向賓河北岸陸續撤退。
英緬軍官兵「3天的苦熬,已使他們狼狽不堪」,當他們被中國軍隊解救時,「個個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眼眶中竟都含有感激的淚水。」
4月下旬,日軍調整部署,加強攻勢。4月29日,臘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陷落。5月~8月,中國遠征軍陸續撤退,部隊官兵歷盡千辛萬苦,先後回國。
第961師和第5軍炮兵、工兵各1部撤退途中,進入山高路險的野人山,部隊所至,毒蛇、蚊蚋遍地,糧葯斷絕,官兵行軍艱難,死亡慘重。途中遭到日軍伏擊時,副師長胡義賓在督戰時不幸陣亡。這支部隊經過千辛萬苦,終於翻過高黎貢山,於8月中旬抵達滇西劍川。
第38師在孫立人師長率領下,抵達印度的英帕爾。
中國遠征軍在極為復雜的國際背景下,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等戰斗中,表現得英勇頑強,受到廣泛的贊譽。但是,由於喪失了最佳出國作戰的時機,加之指揮頭緒多等諸多原因,遠征軍出征中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總兵力達10萬人的遠征軍,8月先後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隊,只有4萬人。
E.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第二次大戰的過程是什麼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阿薩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區出發,向日軍展開攻擊。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部隊毅然開入道路崎嶇、人跡罕至的野人山。這兒蚊蚋遍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被稱為「死亡之路」,又被稱為「絕地」。有膽量走入「死亡之路」的中國駐印軍,必然已經抱定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信念!他們英勇地在胡康河谷拉開了緬甸反攻的序幕。
駐印軍作戰英勇,連克頑戰,連續攻取新平洋、於邦等地。12月28日,駐印軍分兵左右兩路向緬北進軍,開始全面反攻。孟買、瓦魯班、孟拱、密支那、南坎、八莫等地相繼被我軍收復。日軍雖然負隅頑抗,但終究不是我軍對手。
為了策應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在滇西開始對怒江以西的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拉開了滇西反攻。
龍陵,松山、騰沖、平戛是日軍利用滇西高黎貢山的險要地形構築的四個主要據點。經過兩年多的苦心經營,日軍在據點周圍修築了大量的半永久性工事,封鎖了一切道路,儲存了充足的糧食、彈葯、飲水及所需器材。中國遠征軍面對易守難攻的敵軍堡壘,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擊。
松山攻堅戰是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戰斗。松山扼滇緬公路之咽喉,是怒江之西的制高點。日軍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中國遠征軍連續發動5次攻擊,將松山外圍日軍據點全部攻佔。但是,其核心據點卻屢攻不下,遠征軍傷亡很大。在此情況下,遠征軍秘密挖掘地道,安裝炸葯,終於炸毀了山上的碉堡。經過3個月的連續攻擊,我軍全殲守敵,攻克松山。
1945年1月收復畹町,1月27日,駐印軍與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國西南國際交通補給線完全打通,雲南省領土完全收復。緬北、滇西作戰,從1943年12月起到1945年3月止,歷時1年多。中國軍隊在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艱苦奮斗,挺進2400餘公里,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多座,殲滅日軍2萬多人,繳獲步槍1萬多支、輕重機槍600多挺、汽車600多輛。中國駐印軍、遠征軍也損失4萬多人。
中國軍隊的勝利,不僅殲滅和消耗了日軍的重要力量,更為減輕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上的壓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遠征軍終於在勝利的日子裡凱旋迴國。
F. 1941年中國入緬作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向西南太平洋發動進攻,企圖一舉攻佔當時英屬殖民地緬甸,並切斷盟國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的滇緬公路,進而由緬入滇,迫使中國屈服。因此緬甸的得失在戰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41年底,日軍又開始向緬甸進攻。12月23日,54架日本轟炸機第一次空襲仰光,滇緬公路上戰雲密布。為阻止日軍的瘋狂進攻,中、英、美三國政府及軍方首腦經過反復磋商,決定由中國派軍隊迅速入緬作戰。
擔任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的蔣介石決定組建中國遠征軍,下設3個軍,約10萬人。由衛立煌、杜聿明分別擔任遠征軍正副總司令,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並兼任第五軍軍長。美國則委派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參與指揮。
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應英軍請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揮師出征那天,空中有盟國的飛機掩護,地上則車輪滾滾、馬達轟響。上千輛各式各樣的車輛,坦克車、炮車、彈葯車、步兵輸送車、救護車、通訊車、輜重車,就象一條鋼鐵巨龍,浩浩盪盪,沿著滇緬公路向南挺進。
對中國遠征軍來說,緬甸是一個既陌生又充滿危險的戰場。這兒地形極其復雜,高山環列,河流交錯,茂密的熱帶叢林遍於全境,交通對機械化部隊運動作戰極為不利。
1942年3月19日,戰斗在同古外圍打響。我軍初露鋒芒,打得非常漂亮,第一天就殲敵300人。馬上增援,包圍了同古。他們還出動飛機,摧毀了英國在緬甸的全部空軍,掌握了制空權。守衛同古的是中國遠征軍第200師的官兵,師長是戴安瀾將軍。到3月24日,同古保衛戰已打了整整5天。
日軍的步兵雖然被擋在外圍,但敵人憑借猛烈的炮火和制空權,已將同古城內炸得天翻地覆,瓦礫遍地。我軍第一次在國外作戰,地形不熟,聯絡不暢,加上天氣酷熱,飲水缺乏,戰斗頗為艱難。當晚9時,戴師長召開各團長及直屬營長會議。他坐在指揮所悶熱的掩體里,仍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他說:「今天的會,沒有別的,就是四個字:『准備死戰』」。給部隊下達完戰斗任務,他緩緩站起身來,用低沉的聲音一字一句地說道:「余奉命固守同古,誓與城共存亡。余戰死,以副師長代理;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理。」聽到此言,軍官們個個神情肅穆,紛紛當場留言,指定自己的代理人,作好了拚死沙場的准備。
第二天,全師官兵繼續投入血戰,與四倍於自己的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日軍不僅用飛機轟炸,用大炮轟擊,更是喪失人性,施放糜爛性毒氣彈數百發。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他們仍頑強堅守陣地,決不後退半步。經過多日血戰,第200師在重圍中孤軍奮戰,已經精疲力竭。到了3月28日,同古城已陷一半,眼看著第200師將與同古城同歸於盡。
杜聿明和蔣介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支王牌部隊遭到滅頂之災,於是命令他們撤退。3月30日凌晨,戴安瀾率領第200師數千名殘兵,趁漫天濃霧,悄悄撤離同古城。同古一戰,中國軍隊殺傷敵人三四千人,而第200師也付出了傷亡2500人的代價。
此後,中國遠征軍第38師在師長孫立人指揮下又取得仁安羌戰役的勝利。4月中旬,包括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在內的7000餘英軍,被日軍圍困於仁安羌。師長孫立人率領38師兼程馳援,與日軍激戰2晝夜,殲敵1200餘人,攻破了日軍的包圍圈,解救了處於困境中的英軍。他們的英勇行為揚威異國,轟動世界。
中國遠征軍雖然作戰勇敢頑強,而且在局部戰斗中取得勝利,但整個戰略態勢卻對遠征軍日趨不利。日軍具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加之掌握了緬甸制空權,所以作戰進展迅速。相反,盟軍方面軍事行動步調混亂,各行其是。英軍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而遠征軍內部高層指揮在作戰方面也有嚴重錯誤,史迪威作為最高長官,在軍事部署方面,常常失之於全盤考慮。在戰局危險時,他也未能及時調整軍力,致使中國軍隊被各個擊破。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一直處於被動,最後終遭失敗。失敗後的遠征軍分成兩路撤退,一路撤入印度,另一路則撤回國內。部隊在撤回國內的途中,不僅要抵禦敵人的圍追堵截,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他們歷盡人跡罕至的崇山密林,行動困難,加之雨季來臨,氣候炎熱,蚊蟲成群,疫病流行,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歷時半年,轉戰1500多公里,損兵折將,不僅未能完成作戰任務,反而使我西南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敵完全切斷,日軍入侵雲南境內。遠征軍由出征時的10萬之眾,到最後僅剩4萬多人,軍械也丟棄大半。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第93師副師長胡義賓、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壯烈殉國,大批士兵的鮮血灑在撤退途中,令人扼腕嘆息。
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不僅使中國損失了大量精銳部隊,更造成滇緬公路的中斷,從此美援華物資只能依靠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運,補給量十分微弱。
為配合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攻勢,同時也為了改善中國戰區軍需物資的運輸狀況,從1942年7月起,中、美、英三國又開始磋商反攻緬甸問題。從1942年秋開始,中國在印度的軍隊及撤回雲南的軍隊分別接受了美國教官的訓練,裝備及戰鬥力大大加強,為第二次緬甸作戰作好了充分的准備。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阿薩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區出發,向日軍展開攻擊。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部隊毅然開入道路崎嶇、人跡罕至的野人山。這兒蚊蚋遍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被稱為「死亡之路」,又被稱為「絕地」。有膽量走入「死亡之路」的中國駐印軍,必然已經抱定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信念!他們英勇地在胡康河谷拉開了緬甸反攻的序幕。
駐印軍作戰英勇,連克頑戰,連續攻取新平洋、於邦等地。12月28日,駐印軍分兵左右兩路向緬北進軍,開始全面反攻。孟買、瓦魯班、孟拱、密支那、南坎、八莫等地相繼被我軍收復。日軍雖然負隅頑抗,但終究不是我軍對手。
為了策應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在滇西開始對怒江以西的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拉開了滇西反攻。
龍陵,松山、騰沖、平戛是日軍利用滇西高黎貢山的險要地形構築的四個主要據點。經過兩年多的苦心經營,日軍在據點周圍修築了大量的半永久性工事,封鎖了一切道路,儲存了充足的糧食、彈葯、飲水及所需器材。中國遠征軍面對易守難攻的敵軍堡壘,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擊。
松山攻堅戰是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戰斗。松山扼滇緬公路之咽喉,是怒江之西的制高點。日軍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中國遠征軍連續發動5次攻擊,將松山外圍日軍據點全部攻佔。但是,其核心據點卻屢攻不下,遠征軍傷亡很大。在此情況下,遠征軍秘密挖掘地道,安裝炸葯,終於炸毀了山上的碉堡。經過3個月的連續攻擊,我軍全殲守敵,攻克松山。
1945年1月收復畹町,1月27日,駐印軍與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國西南國際交通補給線完全打通,雲南省領土完全收復。緬北、滇西作戰,從1943年12月起到1945年3月止,歷時1年多。中國軍隊在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艱苦奮斗,挺進2400餘公里,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多座,殲滅日軍2萬多人,繳獲步槍1萬多支、輕重機槍600多挺、汽車600多輛。中國駐印軍、遠征軍也損失4萬多人。
中國軍隊的勝利,不僅殲滅和消耗了日軍的重要力量,更為減輕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上的壓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遠征軍終於在勝利的日子裡凱旋迴國。
G. 中國遠征軍共幾次赴緬甸作戰及每次最高指揮官是誰
先後共兩次。
第一次:1942年2月16日,第5軍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入緬。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思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掌史迪威指揮。
第二次:1943年2月1日,陳誠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思令官,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由衛立煌接任遠征軍思令。
H. 中國遠征軍哪支部隊入緬作戰的
戴安瀾
I. 川軍66師是誰
電視劇《正者無敵》中川軍66師師長是馮天魁。
J. 川軍團遠征緬甸詳情
歷史上的滇西(包括緬印)抗戰,無論是1941年底第一次出國入緬,還是從1943年後期開始的兩路夾擊,基本上都是嶄嶄新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川軍是享受不到這個殊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