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坡為什麼劃給緬甸
⑴ 誰知道為什麼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動放棄江心坡的領土主權
新中國承認江心坡屬於緬甸,是客觀面對歷史和現實。
江心坡地區並非中國固有領土,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克欽族(中國境內叫景頗族)部落頭人統治狀態。明朝時當地土司接受中國冊封,受中國羈縻統治。明朝晚期這一地區被緬甸所攻佔。清朝時當地土司既接受清朝冊封又接受緬甸冊封,實際上不受任何一方控制而處於獨立狀態。清朝晚期英國侵入緬甸,並開始侵入江心坡地區。中英兩國進行邊界會勘,規定江心坡地區為未定界待議地區。英國並不滿足,加緊侵略步伐,到了民國時期英國已完全控制整個江心坡地區,並佔領了中國的片馬等地。民國政府對英國控制江心坡地區採取了默認態度,但不承認英國對片馬地區的佔領。1947年緬甸獨立前夕,克欽族主動與緬甸簽訂彬龍協議,加入緬甸聯邦。1948年緬甸正式脫離英國獨立,江心坡地區成為緬甸的克欽邦。1960年中緬簽訂邊界協議,中國正式承認江心坡地區屬於緬甸,但片馬地區由中國收回。
回顧整個歷史,中國之所以丟失江心坡地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在歷史上我們缺乏對這一地區的實際控制。清朝時期我們並未派官駐軍實際控制江心坡地區,這使得我們缺乏擁有這一地區主權的強有力依據,這給了別人可乘之機。英國就是據此認定這里非中國領土而入侵的。
二、英國的入侵打破了中國將這一地區納入版圖的進程。江心坡地區在當時要麼屬於中國要麼屬於緬甸,如果沒有英國人的入侵和數十年的控制,江心坡地區很可能納入中國版圖,僅憑緬甸是沒有實力和中國爭奪的,但英國人的入侵使天平倒向了緬甸一方。
三、民國政府的不作為等於放棄了這一地區的主權。當英國控制江心坡地區時,如果民國政府積極作為,主張主權、抗議入侵,那這一地區至少可以成為爭議領土。片馬地區就因為民國政府未放棄主權而收回,而江心坡地區由於民國政府放棄了主權要求,中緬劃界談判時我們非常被動。
四、克欽族加入緬甸聯邦使我們收回這一地區的希望徹底破滅。緬甸獨立前是個好機會,當時英國人打算退出,克欽族有很強實力,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但遺憾的是克欽族認同緬甸而不是中國,他們既沒有選擇加入中國,也沒有選擇獨立建國,而是選擇加入緬甸聯邦。等新中國成立後,生米早已煮成熟飯,我們只有面對江心坡早已成為緬甸克欽邦的事實。
⑵ 梁朝是怎麼失去緬北的我看地圖齊的時候還有緬北到梁的時候就沒了
緬北一直都是附屬國,無所謂得失,齊的地圖有,說明不了什麼。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梁的地圖沒有緬北,就說梁把緬北弄丟了。
中國與緬甸的邊界問題
江心坡問題,南坎問題
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即現在的中緬邊界線)究竟是如何劃界的呢?
南段(尖高山以南)基本保持了1841年線以來的走向,中國放棄了對南坎名義上的主權(永租,年租金1000盧比,與完全割讓沒有任何實質區別),但對於1941年線阿佤地區邊界線作相應修改,原被劃給了緬甸的班老、班洪地區重新歸屬中國。
北段,中國承認緬甸對江心坡的主權,雙方基本以高黎貢山脈分水嶺為界,但片馬地區歸還中國。片古崗地區(片馬、古浪、崗房,今屬怒江州)劃界時已明確為緬甸領土,由於中國承認了緬甸對勐卯三角地的實際統治並將其劃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亦把原屬中國的片古崗地區交還中國。「江心坡」指的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以西的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北起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
而江心坡是「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兩江均在高黎貢山以西),不到這塊未定界地區的一半。另外,網上流傳的7萬平方公里說,其實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緬北地區(台版中國地圖中,把它們都劃入中國版圖)。現在多屬緬甸克欽邦。
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頭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盧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熱。炎熱地區的傳染媒介、病原體及動物宿主,均易茲生,因而疾病較多,其地有瘴氣,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
「南坎問題」是指位於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的歸屬,又名南畹三角地區,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勐卯三角地區主權原來屬於中國,這一點沒有疑問。但在1894年前(即第一次中(英)緬邊界劃分),英國人就已經強行修築了從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南坎,中國的這塊領土的管轄權。
⑶ 歷史上中國丟失的領土有哪些越南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嗎
一、外蒙,失去外蒙的史實其實是非常清楚的,是國民黨政府一手丟失的,與共產黨毫無關系,二戰勝利後外蒙要求獨立,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經過談判,1945年8月14日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外蒙古就是否獨立進行公投。公投結果是97.8%的蒙古公民贊成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當時國民政府派出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帶觀察團前往對投票進行監督,公投後國民政府承認公投結果,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並與蒙古建交。1961年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30號決議案,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當時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政府也並沒有反對。由此可知,失去蒙古,中國由桑葉變公雞完全是國民黨的責任,與共產黨無關。
二、海參崴,指責共產黨對失去海參崴負責是所有指責中最荒誕無聊的,如果有人相信此說法可以說此人已經愚蠢到家,徹底沒救了,因為只要在中國上過學,只要學歷是初中水平,就都學過相關內容,初中課本里寫的很明確,在滿清時期沙俄通過《北京條約》《璦琿條約》割走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海參崴就在烏蘇里江以東,1860年11月14日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白紙黑字,瞎子才看不見,所以我懷疑這些傳播相信此謠言的人都是海外反華勢力僱傭的,因為中國人不可能如此無知白痴。
三、唐努烏梁海,此地區位於外蒙北部,與中國並不接壤,外蒙開始走上獨立道路後,唐努烏梁海也於1921年獨立,建立圖瓦共和國,並與蘇聯在1925年建立「外交關系」,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圖瓦共和國參加蘇聯衛國戰爭,1944年圖瓦共和國決定加入蘇聯,正式成為蘇聯領土,中國當時的民國政府對此鞭長莫及無可奈何。失去此領土,有沙俄蘇聯引誘鼓動的因素,也有中國國力衰弱無法實施有效管轄的因素,無論怎樣,失去唐努烏梁海都是在民國時期,與共產黨毫無關系。
四、長白山天池,天池我去過,可惜去的那天大霧彌漫,能見度極低沒有看到美麗的天池,天池確實有一部分位於朝鮮境內,但說共產黨割讓天池給朝鮮就很扯淡了,中朝兩國傳統邊界基本以長白山和鴨綠江為界,但是並沒有明顯細致的劃分,也從來沒有簽署過邊界條約,在滿清時期朝鮮是中國的屬國,中國當然不可能與朝鮮平等的去談邊界問題,隨後朝鮮變成日本殖民地,中國與日本沖突在即,大戰一觸即發,自然也不可能有閑工夫去和日本軍國主義談劃分邊界的事,在朝鮮建國後,雙方的邊界劃分才有可能實現,根據雙方平等友好協商,1962年中國和朝鮮政府在平壤簽訂了《中朝邊界條約》劃分了中朝邊界,對於從來沒有劃分過的邊界進行劃分,自然是各有所得,怎麼能說是喪失領土呢。
五、緬甸江心坡,這是指中國緬甸之間的位於中國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地帶,早在1927年民國期間英國就已經實際佔領了此地區,英國對此進行了有效管制,1941年英國借中國抗戰處境艱難,急需外援,對英國控制的滇緬公路有著很大仰賴的時機,以關閉公路的威脅為施壓手段,於1941年6月18日與民國政府換文,確定江心坡地區歸屬緬甸,此次劃定的邊界線,史稱「1941年線」。國民政府對此線是承認的,在抗戰中的1942年,國軍一部曾進入江心坡建立抗日基地,英國立刻提出抗議,國民政府政府隨即令國軍從江心坡撤出,表明對此土地屬於英國。二戰之後,1947年緬甸獨立,英方向緬甸移交江心坡地區的行政權,對此中華民國政府也未提出異議,說明此已經不是爭議土地。由此可見,這和外蒙一樣,又是國民黨的民國政府的責任,與共產黨毫無關系。
四、中國印度邊界,中國印度邊界爭議主要分東西兩段,西邊是新疆的阿克賽欽地區,東邊是西藏的藏南地區,這里插句題外話,英國這老牌殖民者真是狡猾大大的,無論在什麼地方走人後都留一個爛攤子禍亂他人,印度獨立搞個印巴分治,鬧的幾十年不消停,一場又一場的印巴戰爭,死亡上百萬無辜者,英國人製造麻煩製造分裂的手段真是高明,所以當年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硬是按著英國人的脖子把這塊肥肉吐出來真是不易。
中國印度邊界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一直由中國控制,印度從未染指過,此地是由新疆進入西藏的戰略要地,中國在此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對此多次抗議但也無可奈何。中國印度東段邊界藏南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之南,這是英國人在1914年炮製的麥克馬洪線劃給印度的,但問題是這條線是非法的,因為當時英國人只是與西藏政府代表進行換文,西藏政府並沒有授權給代表劃界的權利,西藏當地政府不承認此線,至於中國的中央政府更是不知道有這條線,從來沒有承認過。中國的建國與印度的獨立幾乎同時,本來雙方關系很好,但由於邊界糾紛鬧的很不愉快,最後在1962年打了一仗,印度慘敗,邊界問題就這么一放幾十年,目前西段阿克賽欽地區由中國實際控制,東段藏南地區大部分由印度實際控制,中印邊界爭端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但雙方都沒有簽署邊界協議,所以並不能說中國失去了藏南地區給印度,印度也不會對中國佔領下的阿克賽欽地區放手不要,就這么維持吧,用鄧小平的話說,讓後代人比我們聰明,讓後代人去解決。為了獲得解決爭端的有利地位,中國必須自強,必須發展,強大了才能維護領土完整國家安全,什麼時候中國強大到世界第一了,邊界領土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五、中越海上的白龍尾島,這個謊言曾經蒙蔽過很多人,事實上在1887年中國與法國簽署邊界條約時,白龍尾島就是在越南一側,後來奠邊府戰役結束,法國戰敗失去了印度支那,越南分裂為北越和南越,白龍尾島在北越一側,中國是支持北越的,當時戰爭剛結束,北越政府無力顧及海島,為避免白龍尾島被海盜或南越侵佔,中國於1955年臨時占據此島,兩年後將此島交還北越政府,所以明白了嗎,白龍尾島從來不是中國領土,丟失一說毫無根據。
六、中越陸地邊界老山法卡山者陰山,以上這些地區全部在中國境內。
共產黨執政後對國家主權和領土問題非常重視,竭盡全力挽回曾經失去的領土,其中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收回香港主權,要知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都是被明確割讓給英國的,讓日不落帝國吐出她吞下去的土地,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收回的領土,比如珍寶島
越南只能說部分是中國的領土,大部分時間只是中國的藩屬國。
⑷ 明朝是怎麼佔領緬北,又怎麼失去的
認為江心坡屬於中國的固有領土的主要根據,是江心坡地區的原主要土司,比如孟養、里麻等地土司(孟養土司的管轄地還要越過江心坡以西)曾受過明、清兩代王朝冊封。土司制實是中國控制邊遠少數民族的一種政治手段,絕大多數原冊封的土司領土,後來成為中國的領土。
中緬邊境地區,數百年來一直有著大小不一的爭奪戰。明代開設三宣六慰,1531年(明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載:「緬甸(東吁王朝)統一的最後完成,是在莽應龍統治時期(1551-1581年)。莽應龍先於1555年佔領阿瓦,1556至1557年建有徵服了北部撣族諸小國,東部國境到達泰國境內。經過三次戰役,先後佔領孟養、孟拱、蠻莫、孟密、伽沙、猛別等地……」
清朝與緬甸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戰爭:第一次是為了消滅逃入緬甸的南明殘餘力量。結果就是緬甸將南明永曆帝交給清軍,李定國病死,南明在緬境內的最後殘餘力量瓦解。清軍達到目的即返回雲南,隨後清廷與西南清軍主將吳三桂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內部權力斗爭上,由於此次戰爭目的本身不在緬甸,所以對於邊境沒有多大影響。第二次是在乾隆年間,清軍再次擊敗緬甸,緬向清廷臣服,成為中國的外藩。這導致英緬第三次戰爭後,緬本部全境淪為英殖民地,但正式的吞並條約是在中英之間簽定的。
江心坡指的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以東的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北起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不過網上流傳的7萬平方公里說,其實是指密以北的大部分緬北地區(台版中國地圖中,把它們都劃入中國版圖)。現在多屬緬甸克欽邦。而所謂「江心坡問題」,其實就是中緬邊界問題,確切的說,主要是北段邊界是如何勘定的。
爭議
江心坡為中華民國政府法定領土的一部分,1941年被中華民國以「永久租借」的方式租借給當時的英國。1949年以後歸於緬甸的地方政府自治。依據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喪失其主權,但中華民國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其與他國簽訂的邊界條約。
香港《開放》雜志執行編輯(自稱「學者」)蔡詠梅指出,江心坡即是位於雲南省高黎貢山以西的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長約2000里,寬約500里;北起西藏察隅縣,南至緬甸尖高山,在清朝乃屬於雲南省騰越州的大塘、止那等由土司控制之地。當地的一支少數民族濮曼族人自承是蜀漢諸葛亮平南時所遺漢兵後裔,至今仍祀奉諸葛武侯。
通常江心坡指緬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即中華民國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版的中國地圖相比西南部多出的地區),約7萬平方公里,現在屬緬甸克欽邦的大部轄境及實皆省的最北境。
⑸ 中國劃地給,緬甸,朝鮮長白山
長白山本來全是我們的,分了一半
緬甸,50年代的地圖,於現在大不同
⑹ 我國曾有一塊領土在別國領土中間,直到1960中國才主動放棄,為何
眾所周知,我國的領土達到96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領土第三大的國家,與十幾個國家相鄰。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邊界的領土一直與其他國家存在爭議問題。盡管有些邊界領土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但是還是有一些領土存在不小的爭議。
在1960年以前,中國就有一塊飛地,處在緬甸的包圍之中,與中國的陸地並不相鄰。在60年,中國和緬甸就邊境問題進行磋商時,中國才將這塊土地主動放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有小編為您細細道來。
這塊飛地就是南坎地區,總面積為220平方公里,環境優美,佛寺古剎遍布,物產豐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南坎位於中國雲南省瑞麗市的南岸,與中國隔江相望,周邊全是緬甸的領土。
當然,對於中國來說也是略有遺憾的,中國因此少了一個瑞麗江南岸的歷史文化名城。各位讀者對60年中國的做法有何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⑺ 中緬為什麼以高黎高山脈水嶺劃界
A 中緬兩國通過置換領土和平解決邊界爭端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國境毗鄰,不僅在歷史、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兩國人民之間更是存在著源遠流長的兄弟般深厚友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6月8日與緬甸建交。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中國和緬甸有約2210公里的共同邊界,尖高山以南的邊界由中英之間的1894年、1897年和1941年的有關協議劃定,但實際控制線與條約規定不完全一致。中緬涉及懸而未決的邊界主要有三段。
第一段是阿佤山區一段:阿佤山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南段部分,英國和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中緬邊界條約對這一段邊界曾作以明文規定,但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英國殖民者為造成既成事實,於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班老兩個部落所轄地區,遭到當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即有名的「班洪事件」。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為壓力,脅迫當時的國民政府在6月18日以換文的方式在阿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國有利的邊界,即所謂的「1941年線」。由於不久爆發了太平洋戰爭,這條線上也沒有樹立界樁。
第二段是南畹河與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畹三角地區):勐卯三角地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段部分,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已明文承認。但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前,英國未經中國同意,擅自通過該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時,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該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後繼承了這一不平等的「永租」關系。
第三段是尖高山以北一段:尖高山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北段部分。這一段邊界過去從未劃定。英國曾在這一地段不斷製造事端,1911年初武裝佔領了片馬地區,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掀起風起雲涌的抗議運動。迫於壓力,英國政府不得不於同年4月10日照會當時中國政府,承認片馬、崗房和古浪三處屬於中國領土。但英緬當局仍然賴在這個地區,毫無道理地繼續侵佔這一地區。
針對中緬邊界存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不久,緬甸方面曾幾次向中國提出邊界問題。但因為新中國成立不久,解決邊界問題尚未提上日程。1954年11月至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中國,席間又談到兩國邊界問題。會談後發表公告指出:「鑒於中緬兩國邊界尚未完全劃定,兩國總理認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此項問題。」1955年11月,中緬雙方邊防部隊在黃果園因誤會發生了一次武裝沖突,兩國開始把解決邊界問題提上日程。從1956年初起,兩國就邊界問題開始進行多次接觸和磋商。
1956年10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應邀訪華。期間,周恩來同吳努就中緬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中緬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中國政府依據調查研究的結果,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就中緬三段未解決的邊界問題說明了情況,並提出了原則性建議。
關於阿佤山區一段:中國政府認為,「1941年線」是英國人趁人之危造成的,中國人民對於此是不高興的。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提出來的要求按照國際慣例應予以尊重。為了促進這個問題公平合理的解決,中國政府准備把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地區,同時,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就此問題達成最後協議並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進駐中國部隊自「1941年線」以西撤出的地區,但緬甸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
關於勐卯三角地區:中國政府指出,緬甸繼承的英國對該地區的「永租」關系,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系是不相稱的,中國政府願意同緬甸政府商定如何具體部署對勐卯三角地區「永租」關系的廢除。
關於尖高山以北一段:中國政府根據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調查,提出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部分,可以按習慣邊界線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應歸還中國以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即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同時,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和古浪撤出,在這一地區最終劃界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緬甸政府可以進行行政管理。
這公平合理地照顧到了雙方的利益,吳努主席對此原則性建議非常滿意。1956年11月9日,中緬在聯合新聞公報中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到1956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撤軍工作順利進行,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後,中國總理周恩來與緬甸領導人不斷進行深入具體的討論。雙方達成一致:鑒於緬甸在勐卯三角地區修建的公路對緬甸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願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把「1941年線」以西的班洪和班老部落管轄區劃給中國,從而糾正兩個部落被「1941年線」分割為中緬兩部分的不合理狀態。
1957年7月,中國第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專門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周恩來作了專題報告,會議就中緬邊界問題作出了決議,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條件日趨成熟。
1958年9月26日,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取代吳努擔任總理。奈溫對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態度積極,並應邀於1960年1月24日至29日來華繼續商談兩國邊界問題的解決。兩國總理於1月28日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上簽字。
最終,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1960年10月1日《中緬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有:
1、根據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和友好互讓精神,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歸還中國;
2、鑒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系,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關系,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同意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里)移交給緬甸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交換,同時為了照顧歷史關系和部落的完整,緬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轄區(面積約189平方公里)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3、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線定界;
4、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放棄1941年中英換文中規定的中國參與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中緬邊界問題的談判及解決,不僅有利於中國邊疆的穩定和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和平,同時也為亞非國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樹立了良好的範例。
⑻ 克欽是1960年代從中國分出去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英屬緬甸時期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與當時的滿清政府簽訂西南勘界條約劃出包括今天緬甸撣邦以及克欽邦大部土地,而撣邦是今天緬甸最大的邦,克欽邦上就有克欽族 而沒有劃過去的土地上的克欽族就是今天中國的景頗族,在1960年的時候中國政府為了與其緬甸建交正式承認這一份不平等條約的有效性。西南的麥克馬洪線正式成為定局 ,而藏南的就是中國不承認中印的麥克馬洪線區域。以上絕對原創 不粘貼 不復制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⑼ 1960年的中緬邊界線究竟是如何劃界的呢
是偉大的周同志將江心坡和南坎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送給了緬甸,占緬甸現有領土1/4強,使得緬甸長期與我國友好往來與合作,促進兩國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