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佤邦族為什麼是遠征軍的後代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邦族的具體來歷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
「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其中「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㈡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有些留在了緬甸
部隊打散了就只好留下來,還有一些是不願意回國參加內戰的,有一些是雲南兵敗後逃出去的
㈢ 現在緬甸瓦幫漢人是明朝過去的還是遠征軍後代
網上有很多說法,實際上,是一個逐漸遷徙的過程。
網上,有說是明亡時候,遷徙去的。有的說是遠征軍,等等,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遷徙的過程。當日的漢人,是漸漸的增多。固然,在特定的時期,增加來到一個高峰。
但實際上,緬北的漢人,是逐漸增多。
同時,也是清末的時候,劃定邊界,倒是一些漢人聚居區,被劃到緬甸。
從歷史習俗上,他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明代遺民的特點。這個說法,只是一種推測和傳說。
㈣ 佤邦祖先到底是緬甸的還是中國的
都不是,是當地的土著坐地戶,正好被中緬給分開了。佤族是跨國境而居的民族。國內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及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縣,滄源和西盟兩縣是佤族主要聚居縣。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境內的佤族有人口38.3萬多;國外主要分布於緬甸,人口比國內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區,山嶺重疊,平地極少,故又稱阿佤山。
中國的民族學研究者多數認為,佤族是現今雲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書的記載中,漢朝所稱的「閩濮」、 「裸濮」唐朝所稱的「望蠻」、「望苴子」,明清所稱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㈤ 佤邦人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代嗎
佤邦不是遠征軍後裔,跟遠征軍沒有一點關系,遠征軍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派出到緬甸一帶抗日的軍隊,也叫「中國赴緬遠征軍」,指揮官是羅卓英將軍,共計9個師,約10萬餘人。
佤邦的地域在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佤邦族的人是中國和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佤邦人都學會了漢語,在當地漢語成為了通用語言之一。

因地理位置處於中緬邊境,歷史上與中國的文化、商業交流密切,所以很多佤邦人都會講漢語,這一點成為了他們營銷的巨大優勢。
他們利用相對流利的漢語成功混入國內各大平台,或用才藝、或者用「美人計」與國內網友打成一片,然後給自己安上「遠征軍後代」的身份,誆騙不了解歷史的國人前往佤邦,一旦你上了他們的當,無異於自己邁入了無盡深淵。
㈥ 緬甸果敢戰爭多次爆發究竟是為什麼
歷史上遺留的問題,這個問題無解,直到緬甸把吃到吐里的東西吐出來,以和平回歸的方式歸還中國。
緬北有四個特區:果敢、撣人、佤邦、克欽。原為中國領土,一直被英國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作為盟國的英國向國民政府歸還土地,蔣一心想發動內戰,拒絕接受。1946年,英國完全撤軍,第二次歸回,蔣再次拒絕。無奈之下,英國託管聯合國,而聯合國也無瑕管理,便無限期地授權緬甸政府託管。
這四個特區全為華人,與我們同文同宗,自然不甘屈居他人之下,從此開啟了七十多年的緬北內戰。
四個特區的行政主席,除克欽為輪流外,其三個為固定。果敢,主席彭家聲,四川人,擁有一支武裝力量:果敢同盟軍,總司令為其長子彭德仁;佤邦:主席鮑有祥,雲南人,擁有一支武裝力量:佤邦聯合軍;撣人:主席林明賢,擁有一支武裝力量:撣人民主同盟軍。緬甸政府之所以剿了幾十年還剿不了,其背後有一道銅壁鐵牆:中國。其所需要的戰爭物質,可以由全球華人組織無限制提供,其戰斗人員來源於:中國內地退役軍人,台灣退役軍人、新加坡退役軍人。隨著戰斗的規模,可以無限增加,軍備物資無限提供,剿之不絕,反而越剿越多,就是建立在他們背後有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
每次緬北戰事開啟,全球的華人都會關注。一是他們是我們的親血同胞,二是中國政府虧欠他們太多,三是遠征軍英烈的後代,四是原本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同胞。可以這樣斷言,緬北不歸還我們,永無寧日。
㈦ 二戰時好多遠征軍留在了緬甸嗎
是的,活得和死的都有好多留在了緬甸。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其中,在1942年的緬北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遭受重大傷亡,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其中有大量離散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其中,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就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
㈧ 佤邦族是遠征軍後裔嗎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各地佤族雖然對「司崗里」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這說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遠的歷史,或者就是當地的最早居民。「司崗里」可能是佤族對他們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

(8)緬甸為什麼有遠征軍的後代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佤族和各族人民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入侵雲南,以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支援滇西南抗日部隊,並組織「耿馬滄源支隊」、「阿佤山區游擊支隊」、「阿佤山特區自衛支隊」、「班洪自衛支隊」等游擊隊與侵略者展開武裝斗爭。
1944年,又配合抗日部隊在班洪、班老等地痛擊日寇,收復失地,將日軍驅逐出孟定。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大多數人民的意願,確定稱為佤族。
㈨ 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 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戰功。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詳細可以查一下網路。
㈩ 中國遠征軍有那麼多留在了緬甸,為什麼
艱苦歲月,條件有限,青山處處埋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