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收復緬甸
㈠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㈡ 1762年,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當時清朝強大綜合國力為何會鎩羽而歸呢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總體而言,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並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再加上緬甸的惡劣氣候讓清軍忍受不了,這才導致清軍沒有達到乾隆皇帝的戰略預期。
㈢ 清朝緬甸戰爭
清朝乾隆年間發生的對緬戰爭,是因為當時緬甸剛又重獲統一,想要與中國爭奪現在邊界一部分地區的勢力和資源的控制權,緬方率先對清政府守軍發動了襲擊,並進入轄區騷擾。清政府為反擊,先後兩次調動軍隊深入緬甸境內。緬甸的中央勢力主要是在緬甸南方,清朝軍隊要長途經過各部族分立布滿山林的緬北地區。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又沒有得到當地部族的足夠幫助,兩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當時暹羅進攻緬甸,並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緬甸無暇威脅邊疆,維持了之後的長時期和平。
㈣ 為什麼清朝收服不了緬甸
清朝為什麼征服不了緬甸?
首先,自雲貴高原往西和往南,中原王朝直接統治疆域很少突入到東南亞,首要原因就是地理和氣候因素。
在東南亞,由於氣候、山地地形等原因,交通不便,一直是支離破碎狀的,至今東南亞和印度東北部都還是世界上民族最多最復雜的地區之一。
別說緬甸,中原王朝實質性掌控雲南也是在元明之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中原王朝無法輕松越過雲貴高原。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北上的過程中沉降在緬甸北部,所以這片區域降水量一直很充沛,再加上東南亞炎熱的氣候,毒蟲和微生物就先於人類成了這里最早的主人。直至今日,緬甸都是全球瘧疾高發區,比常年喝恆河水的印度還高。
其次,清朝時期建立的貢榜王朝是緬甸歷史上少有的擴張性王朝,先滅了西邊的曼尼坡,又在乾隆年間攻打暹羅和寮國,甚至攻破暹羅國都阿瑜陀耶城,致使阿瑜陀耶王朝滅亡。
地形造就氣候,氣候又影響植被,你再強盛的王朝也拿它沒轍,所以就會出現清軍雖然在清緬戰爭中一度佔有戰術優勢,但還是解決不了疾病和後勤問題,再加上對手是個遠在中原核心區的小霸王。
而且,這次戰爭中,清朝的軍事裝備也不佔多大優勢,緬軍所用的西洋武器比清軍先進,清軍損失數萬,耗費了一千萬兩白銀的軍費,不可能靠國力硬壓倒對方。所以只能講和。
但是說句公道話,清朝在戰術層面沒有獲得勝利,但是在戰略上獲得了勝利,至少維護了東亞的朝貢體系,震懾了周邊小國,將緬甸重新拉回了朝貢體系。
清軍的進攻,也在一定戰略上配合了暹羅的反擊,造成了暹羅的崛起,從此東南亞出現緬甸和暹羅二強的局面,不再是緬甸一家獨大。
㈤ 乾隆時代遠征緬甸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結局怎樣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㈥ 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在邊疆的官員上報錯誤,導致乾隆以為只是簡單地剿匪,所以並未認真對待,加上邊疆軍隊軍紀渙散,根本不懂得如何作戰,導致鎩羽而歸。
㈦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