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府軍兵源哪裡來
1. 緬甸佤邦軍打了這么多年仗,領地又小,那麼軍費從哪來的呢
這主要是因為緬甸地區擁有非常多的礦石資源,這也使得緬甸的地方武裝能有足夠的軍費來應對緬甸政府軍。當然緬甸的地方武裝非常的繁雜,這也使得緬甸政府軍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而且有些地方武裝的實力非常的強大,甚至有足夠的能力和緬甸政府軍進行對抗。有一些地方武裝甚至會通過販賣毒品來賺取經費。
而且這些地方武裝的所在地都有一些礦石資源或者是毒品種植地,這也使得這些地方武裝有足夠的經費開支來應對緬甸政府軍。不過現在由於緬甸政府軍的強力打擊,使得這些地方武裝選擇投降政府軍。
2. 緬甸果敢同盟軍是隸屬於政府軍,還是地方武裝
屬於地方武裝,也就是反政府軍,是果敢地區最大的武裝勢力。
緬甸政府軍即緬甸軍隊成立於1941年12月27日,當時稱「緬甸獨立軍」。1945年3月27日被定為建軍節。1988年以後,調整國防體制,取消總參謀部,建立軍種司令部。
緬甸政府軍的最高決策機構國防安全總司令部。國防總司令部和國防部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國防部為最高軍事機關,設部長一人。國防部下設:總參謀部、第一特戰局、第二特戰局、軍務局、軍需局、任命和授銜局、軍檢局、軍法局、軍事情報局、軍訓局、炮兵和裝甲兵部、民團和心理戰部、國防工辦、采購處、軍械修理部、軍械局、工程兵部和軍醫局。
緬甸國防軍現有總兵力37萬人。年軍費約4億美元。實行志願兵役制。
2009年8月29日,有媒體報道佤邦聯合軍加入果敢軍。佤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簡稱:佤聯軍-正規部隊總數約3萬人左右,總部設在邦康,在南方的泰緬邊境還設有一個軍區叫做佤聯軍171軍區;為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組織。
3.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3)緬甸政府軍兵源哪裡來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4. 緬甸的政府軍很壞嗎他們是不是軍閥性質
對於緬軍而言,長期執政絕非上選。事實上在1988年後,緬軍也一直在尋求還政於民,自己可以置身復雜的民事管理事務之外,間接對民選政府進行監督和控制。緬甸軍方不是軍閥,他們自詡為緬甸完整與統一的保護者,他們自己受教育水平一點不低,他們很清楚軍隊不幹政的價值和民事治理的復雜性。不論是2008年還是2021年,不論是蘇貌、丹瑞還是敏昂萊,這一基本路徑並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他們要的是保持軍隊的利益,但也認為還政於民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換言之,緬軍很清楚,如果全面接管治理權等於將所有社會矛盾引向自己,而讓民事政府負責可以將很大一部分治理責任推給政府,自己仍然可以保持著許多隱蔽的利益網路。同時,由於緬軍直接獨立於民選政府同時還控制諸多資源,民選政府治理社會的資源量是不充分的,他們要麼選擇配合緬軍,要麼選擇支持率下跌,緬軍橫豎不會倒掉,這才是對緬軍更為聰明的控制方式。
從此次政變來看,軍隊的訴求並不太多,談判空間仍然存在,並且軍隊也沒有取締民盟等黨派,因此預計他們尋求的仍然是有限的目標,即確保符合軍隊利益的2008體制不被動搖而不是再度取代民選政府全面接管治理權。因此,只要大選符合緬軍的要求,緬軍還政應該就是時間問題。否則,緬軍可能會直接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不滿,最後直接動搖2008體制也並非不可能。
但是對於緬甸來說,這種軍隊-民選政府雙軌政治對於緬甸的長治久安不利,民選政府要想奪回權力,要麼就要使用武力,要麼就是等待軍政府自行放權。目前來看,緬甸的民選政府都不可能有武力可以使用,緬軍已經在20世紀60年代基本壟斷了控制區內的暴力,有太多辦法可以阻止民選政府掌握自己的武裝。同時,民選政府治理能力也較為不讓人放心,他們如果真的奪權、軍方重回不幹政的狀態時真的能實現有效治理,而非如同50年代那樣引發內斗和腐敗也是令人懷疑的問題。緬甸要想獲得穩定的政治秩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的雙軌制,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緬甸政治發展合乎邏輯的暫時結果。
當然,對於中緬關系而言,暫時問題並不太大,不論是民盟還是鞏發黨,與中國的關系都較為友好,也都希望能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這是任何緬甸執政者都必須考慮的問題。雙方也許有點波折,但整體穩定向好的態勢不變。同時中國也奉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這點也有利於避免被軍隊與民事政府雙方的斗爭所波及。不過此次軍事政變完全可能引發美歐對緬甸軍政府的制裁,可能還從側面推動緬甸進一步向中國靠攏。緬甸局勢的後果還要保持持續觀察。
能塑造緬甸前途的終究只有緬甸自己,雖然不順利,但緬甸還是有一定的希望與前途。
5. 緬甸僱傭軍的緬甸僱傭軍的淵源
緬北的僱傭軍,在東南亞的歷史相當悠久,16世紀已有不少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僱傭軍的面目出現,混跡於東南亞各國。在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當時有個阿拉干國,國王軍隊里就有不少葡萄牙僱傭軍,他們表面上效忠國王,暗中卻從事著海盜和擄掠奴隸的罪惡活動。
1953年春天,緬甸政府不惜重金雇來原英屬印度國際軍團(多為錫金與尼泊爾裔),向國民黨殘軍發起了一場名為「旱季風暴」的攻勢,雙方投入10萬兵力進行搏殺,成為迄今為止金三角最大的戰事。最後國際軍團全軍覆沒,總指揮丹尼爾開槍自殺。而國民黨殘部為了生存,後來也從昔日的抗日軍隊淪落為金三角地區一支組織較為嚴密的武裝販毒集團或臨時僱傭軍。
除了外來的雇傭兵,在緬甸北部山區,當地的男人也有當兵打仗的「歷史傳統」,甚至有不少緬籍華人的後裔參加了緬甸的各種戰爭。在新中國成立以前,許多在國內難以謀生,或者在國內犯了事、欠了賭債的人都習慣性地往緬甸跑,而許多人為了吃飯都選擇了當兵,在兵匪成群的緬北,加入這樣的行當要求不高且很容易糊口。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部分國民黨殘軍逃入緬北和金三角地區活動,也不斷吸引了一些不明真相和反對新中國政權的人出境參軍。而後來國內的「大躍進」和「文革」等政治運動又使得大批人遷居緬甸,許多人參加了包括國民黨殘軍在內的各種武裝。
尤其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時期,大批來自上海、北京、四川和昆明的「知青」,在中緬邊境地區的鄉鎮、山寨「紮下了根」。當時,境外的緬共武裝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於是從1970年底至1971年,成百上千名「知青」跨出國門成為緬共戰士。這一批被後人稱為「精神僱傭軍」的中國年輕人加入緬共後,很快參加了各種戰役。在與緬軍和其他武裝的對峙沖突中,剛學會打槍的知青們真正嘗到戰爭的苦頭,許多人在戰斗中犧牲、失散。少數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賣肉體維持生計。
現在,在距緬北「果敢國門」不遠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著一座鮮為人知的「烈士陵園」,是當年「緬甸共產黨果敢縣委員會」為「緬共人民軍」死亡官兵所建。當地人告訴記者,其中不少死者是來自中國的知青。
1970年代後,隨著金三角和緬北地區毒品種植、加工和販運量的擴大,各種大小武裝也紛紛成立。此外,盡管緬共於1989年垮台,但其主要武裝力量分裂成為緬北的四支地方武裝,經與緬甸政府談判後形成各種「特區」,一直割據至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緬甸山水相連的中國,儼然成為緬北各民族和派系武裝的重要兵源地。
6. 緬甸政府軍是什麼族的跟中華民族同宗嗎 還是另外的民族
緬甸主體民族是緬族,占人口的70%。政府軍主要是緬族的。
緬甸的少數民族包括克欽族、克倫族和果敢族。其中果敢族就是漢族,主要居住在果敢特區,占人口的3%。
7. 緬甸軍方是親中還是反中
當然是果敢族武裝了 ,因為果敢地區大部分是漢族,在緬甸屬於少數民族了,外來做生意的緬甸其他地區的商人比較少,相反,內地的商家倒是挺多,在果敢在部分地區都能收到中國移動的信號,緬甸通信信號覆蓋的倒是很少,果敢也一直都是民族自治區,現在果敢族武裝的頭彭家生以前是果敢地區主席,五年前被政府軍趕下台...歷史上明朝據說有一支皇族因為戰亂來到這里,直到現在仍然有人自稱是皇族後人,不過果敢地區一直被當地的幾個大家族控制著。有一些方面可以看出他們是親中的,當地的小學課本是在內地買的,書上寫的首都當然是北京了,老師教的時候還得現解釋...
在東盟國家中緬甸因為受到西方的制裁,所以對中國的倚賴也比較大,所以和中國軍隊的關系還可以.
中緬兩國是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稱。兩國於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緬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六十年代,兩國本著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精神,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國與國解決邊界問題樹立了典範。長期以來,中緬堅持睦鄰友好,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良好合作,雙邊關系穩步發展。
緬甸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緬甸政府是一個民族主義政府。
8. 緬甸佤邦軍打仗多年,領地較小,軍費是怎麼來的
從緬甸脫離英國控住開始,緬甸國內就一直沒有真正的完成統一。目前在緬甸國內存在著多股軍閥勢力,這些軍閥勢力主要分布在緬甸的邊境地區,他們和緬甸政府的關系十分的微妙,如果緬甸政府給出的條件比較合適,這些軍閥就會聽從緬甸政府的調遣,擔任一些地方上的官職,假如緬甸政府給出的條件不合適,這些軍閥也隨時會發動叛亂。
緬甸佤邦的武器基本都是輕武器為主,這些武器的造價低廉保養容易,消耗的軍費十分少。而且緬甸佤邦的士兵都是當地百姓,他們的工資並不高,即使是4萬士兵一年消耗的軍費,也不會超過一架B2轟炸機一年消耗的軍費。只能說佤邦能夠堅持這么多年,主要還是由於緬甸的特殊國情導致的,因為緬甸政府軍在人數和軍費上都占據絕對優勢,假如未來緬甸政府軍和佤邦軍的實力差距被拉大,那麼佤邦軍肯定難以長期堅持下去。
9. 緬甸果敢軍及其它地方武裝的歷史由來,及和政府軍的矛盾由來
·彭家聲1968年帶兵打敗緬甸政府軍統治果敢
彭家聲1968年帶兵打敗緬甸政府軍統治果敢
彭家聲(左)與緬甸政府前總理欽紐一起。
在這張拍攝於近年的照片中,彭家聲與當地一群孩子一起,看起來與一般老人無異。
點擊瀏覽更多最新圖片
果敢亂局當前 傳「果敢王」彭家聲已逃離
近日,位於中緬交界處的緬甸華人特區果敢縣發生了一系列緊張事件。8月8日,緬甸政府軍與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地方武裝)發生對峙事件,引發市民大面積恐慌,超過萬人向中國邊界逃離。本來在各方協調下,事態有所平息,然而,8月27日,緬政府軍開始對果敢展開全面的搜查,查禁槍支與毒品。傳言果敢特區領導人彭家聲也已經逃離。
這位年近八旬的「果敢傳奇」在沉寂多年後,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祖籍四川18歲入伍
彭家聲是何許人也?他身逢亂世,半生戎馬,幾度沉浮很具傳奇色彩,有人說他是毒梟,也有人說他是豪傑。有目共睹的事實是,他是第一個與緬中央政府達成和解的地方武裝力量首領,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布將在自己的轄區內實行全面禁毒的金三角地方武裝領導人!
現任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的彭家聲祖籍中國四川。1931年,他出生於果敢紅石頭河。父親彭積昌共生七子,彭家聲是長子。除了夭折的次子,彭家兄弟六人全部在果敢身居要職。
1949年,在當時的果敢土司楊振材開辦的進修班裡惡補了不到一年的軍事知識後,年僅18歲的彭家聲開始在土司公署自衛隊但任分隊長,數年後升為副大隊長,直至1965年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土司政權結束才解甲回家。
好鬥善勇亂世突圍
這種日子沒有持續多久。果敢在緬政府軍進駐後陷入混亂,同年6月底,44歲的彭家聲帶著幾十名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與緬政府軍打起了游擊。
在邊境,常聽人們講彭家聲一生坎坷,多災多難,幾次差點送命。與緬政府軍作戰的那幾年,讓彭家兄弟驍勇善戰之名馳譽緬甸。1967年,緬甸共產黨邀請彭家聲加入。次年元月,經過嚴格訓練和重新准備後,彭家聲的部隊以「緬甸人民解放軍」的名義進入果敢。
據說,當時在與緬政府軍作戰時,人民軍處於下風,在前線指揮所准備下撤退命令之際,不怕死的彭家聲卻坐著一輛吉普車直往前線沖。他一腳蹬在踏板上,身子伸出車門外,一個勁喊司機:「往前開!往前開!」如此狠勁居然在最後扭轉了戰局。
率先停戰禁毒「洗底」
1969年4月,果敢立縣,彭家聲任縣長。佔領果敢初期,他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減少稅收,對部下和平民百姓都比較愛護。所以這段時間果敢社會較為安寧。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緬共內部分化嚴重,彭家聲也隨之沉浮,從1977年開始,一直隱居賀島。直到後來舊部逐漸控制了果敢的局勢,他才復出主持局面。
1989年,彭家聲成立民族民主同盟軍,與緬政府達成停戰協定,成立了高度自治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緬甸境內其他17支武裝紛紛效仿。
根據協議,他們可保持現有武裝力量和管轄地盤,緬政府向他們提供部分經費及其他物資援助,並給予了開發礦產、森林資源,開放邊境口岸和減免進出口稅收等特權。
1990年,任特區政府主席的彭家聲同意在果敢進行改種禁毒。2002年底,果敢根除了罌粟種植。從進入和平年代至今,果敢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發展。
毒王?梟雄?眾說紛紜
據說,雖然作為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從來不去特區政府辦公地點辦公,緬政府的常駐官員與聯絡員有事都得上他家匯報。
彭家聲也很少參加政府召開的會議,都是派代表去參加。他不到緬甸縱深地區和其他國家,一是怕被緬政府「翻舊賬」,因為他曾是政府通緝的戰犯;二是為鞏固地盤,擴充軍隊,他曾暗中採取了「以軍護毒,以毒養軍」的政策,結果被國際禁毒署列為了世界通緝的十大毒梟之一。
按當地人說法,他是「不受國際歡迎的人」。彭家聲的一生,評價歷來爭議多多。有人說他是毒梟,是繼坤沙之後新崛起的一代毒王,但他卻是果敢提出禁毒主張的第一人。因此對彭家聲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一直堅持維護果敢的民族利益,抗擊政府軍達數十年之久,也因此得到了果敢人的尊敬。
新聞背景 果敢原屬中國 對峙打擊邊貿
南傘,位於雲南西部臨滄市鎮康縣境內的邊境小鎮,是臨滄地區與緬甸的重要邊境貿易口岸之一。
距南傘百米之遙就是果敢。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屬於中國,被英國入侵後劃入緬甸,後成為緬甸共產黨的控制區。通過與緬甸中央進行停火談判後,果敢成為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擁有軍隊並自行管理內部事務。
果敢與中國內地沒什麼兩樣:用的是人民幣,說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連座機也是雲南區號,當地「果敢族」亦是緬甸的漢族。果敢近15萬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從中國進口,可謂與中國唇齒相依、血脈相連。
在果敢做生意、打工的中國人多達數萬,老街店鋪90%以上由中國人投資。對峙事件嚇走了大多數中國商人,果敢從未如此凋敝冷清。
果敢軍與緬甸政府軍已經停火20年。果敢軍通過新成立的「緬甸和平和民主陣線聯盟」發表聲明稱,緬甸政府軍正在向他們施壓,要求他們在2010年緬甸大選前,加入由政府控制的邊境安全部隊,以避免他們對大選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