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布施節是什麼

緬甸布施節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2 01:42:39

㈠ 在緬甸送人東西為什麼必須在星期一到星期六,為什麼星期天禁忌送東西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紗、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10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現在已縮短為7夭。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

緬甸人認為在星期二做事情必須做兩次才能成功。所以,一般人都避開在星期二做事,緬甸人有個風俗,每逢星期五這一天,忌諱乘船渡河。緬甸人送給別人東西時,必須在星期一至星期六進行,星期天禁忌送物。尤其禁忌送衣服、紗籠等。避諱母雞在布上下蛋,以防破財。避諱旅途遇蛇,若遇蛇,則應返回並推遲行期。忌在「安居期」(從緬歷4月15日至7月15日)結婚、宴請、遷居、娛樂,僧人亦不得外出。

㈡ 潑水節的含義是什麼

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2)緬甸布施節是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全國歡度潑水節

緬甸2017年4月13日迎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許多城市的街道擠滿載歌載舞的人們,大家相互潑水,露出開心的笑容。

當天,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市內設置了近60個不同規模的潑水台。仰光市政廳前搭起巨大的潑水台,舉辦了規模宏大的潑水節開幕式,仰光省省長吳漂敏登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活動開始後,身穿緬甸各民族服裝的舞者在潑水台前表演不同風格的歌舞,大家互相潑水嬉戲。

經過潑水節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後,緬甸民眾將於17日迎來緬歷1379年的第一天。在13日潑水節的前一天,緬甸若開族人在仰光舉行磨黃香楝粉比賽,迎接緬歷新年。

來自不同團隊的若開族姑娘用力將黃香楝樹的樹皮在石磨上磨成粉,磨得最多的團隊獲勝。磨好的黃香楝粉被收集到一起,在潑水節當天用來浴佛。

黃香楝粉是緬甸傳統化妝品,人們把沾水稀釋後的黃香楝粉塗在皮膚上,會感覺到清涼,也有防曬功效。

潑水節是緬甸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在緬甸,水象徵著清潔和吉祥。緬甸人認為,慶祝潑水節可以洗刷過去種種罪惡,迎來美好的一年。在潑水節假期,當地信奉佛教的人們前往寺廟和佛塔拜佛、布施,還會製作一些緬甸年糕贈送給鄰居。

往年,緬甸潑水節假期為10天。2017年,緬甸政府做出調整,將潑水節假期縮短為5天。

㈢ 寮國很多人為什麼一直以來堅持布施,什麼是布施

布施一般來講就是幫助別人。比如說看到乞丐我們給他點錢,這就是財布施。布施就是給予人生最大的力量,就是給予別人,當你內心沒有要求回報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給予才是真正的布施。當你這種心態的時候,那麼回到你身上的將是成倍成倍的回來。佛家還有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其實最終都是要以無畏布施來進行布施的。無畏布施就是你的心中沒有所謂的要求回報的這種心理,那麼這種布施是最好的。一個人他如果是個窮光蛋,那麼很多人就認為他沒有辦法布施,其實他也可以布施,比如說贊美別人,稱贊別人。這種也是一種布施,所以說不要把布施認為都是給別人錢財,教別人的方法給予別人的幫助都是布施。

㈣ 緬甸人有沒有中秋節這個習俗

沒有,因為中秋節是中國人的節日。

㈤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1、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2、服飾

緬甸是一個將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

3、稱呼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

(5)緬甸布施節是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的宗教信仰及禁忌:

緬甸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其中影響最為廣泛並為絕大多數緬甸人信仰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信徒約佔全緬87%的人口。基督教約在16世紀初傳入緬甸,目前影響最大的是新教浸禮會和羅馬天主教派。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不喜歡別人觸摸自己的頭。婦女的筒裙被視為不潔,嚴禁晾曬在頭部以上的高度,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走過。進入佛教寺廟和參觀佛塔時應脫鞋、脫襪,不應與僧侶「平起平坐」,女士不能隨意碰觸僧侶袈裟或身體。

進入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場所前,應事先詢問是否可以進入,如對方不歡迎非信徒進入,請勿強行參觀。此外,緬忌諱隨意撫摸兒童頭部,用腳做指示、踢東西或觸碰人也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㈥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

緬甸有14個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著27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墠邦省東枝Taunggyi,因為海拔高所以氣候涼爽,加上萊茵湖的魅力,使它成為近年來緬甸最吸引人的避暑勝地。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隻,游湖的馬達船船身很長,船頭高高翹起,重心落在後半段,觀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個人;當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我們由湖北岸的良瑞碼頭進湖去,長長水道上一路迎面而來的船隻多是載著湖中浮田出產的蔬果,還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㈦ 亞洲其它國家中秋習俗

韓國

家團圓,品松餅

韓國陰歷的八月十五稱為「秋夕」,也就是中國的中秋節。秋夕可以說是韓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一個豐收和感恩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陰歷新年)更隆重。

韓國的秋夕源於中國,但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變化。中國人過中秋,主要是家人團聚,不能團聚的也講究千里共嬋娟。韓國人過秋夕,除了全家團聚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祭祖和掃墓。

秋夕的清晨,韓國家家戶戶都會擺好新谷、水果酒、松餅、芋頭湯和各式各樣的水果祭拜祖先。韓國傳統上是由長子繼承家族的正統,因此秋夕祭拜祖先時,均是兄弟們到大哥家裡祭祖。祭典開始時,男人們都要恭敬地站立在祭桌前,主祭的家族長子要先把家裡的大門打開,意指請老祖宗進到家裡來。然後回到祭桌前,燒香、獻花與獻酒,率領家庭成員行叩禮。在祖宗們享用祭品的時候,主祭者要向家人介紹祖宗的光榮事跡,然後卜問祖宗是否已享用完祭品。完畢後,主祭者再率領家族成員對祖宗行叩禮,恭送祖宗。祭祖儀式完畢後,大人們將祭酒喝掉,然後開始吃團圓早飯。

除了祭拜祖先外,秋夕還有掃墓的習俗,一般是在秋夕前一天或前兩天舉行,近代則多在當天舉行。因為韓國人的祖墳一般都在山上,所以祭掃祖墳被稱為「上山」。秋夕「上山」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即使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誤了「上山」。

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松餅。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製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時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

2/6
越南

兒童提鯉魚燈出遊玩耍

越南人也在農歷八月十五過中秋,但是節日由孩子「當家」。當晚,孩子們會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說。相傳阿貴得到仙樹後,未遵仙訓,用污水澆樹,結果仙樹騰空飛上月宮,阿貴手拉樹根,被帶上月宮受罰。到了晚上彩燈齊放。傳說曾經有一條鯉魚成精後害人,有人為除害用紙扎了鯉魚燈鎮住了此妖。因此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台上、院子里,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嘗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嘻鬧。

近年來,在中秋節,許多年輕人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了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合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3/6
新加坡

親朋在中秋節互相饋贈月餅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每年中秋,各個住宅小區都會舉行由一些商家組織的中秋晚會,在那裡,可以免費品嘗各種式樣的月餅和參加有趣的游園活動。另外,在一些華人聚居地還會組織舞龍舞獅表演及放河燈、踩高蹺、彩燈展示等活動。

4/6
馬來西亞

提燈籠遊行慶中秋

據了解,馬來西亞的華人在中秋節時必定要做的三件事情是賞月、吃月餅、提燈籠遊行。和北京一樣,中秋節前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型大小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也鋪天蓋地。

吉隆坡一些地方會舉行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非常熱鬧。

5/6
泰國

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

八月十五,泰國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人們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禱,拜觀音菩薩和八仙。桌上還擺滿了「壽桃」、「月餅」之類美食。據泰國傳說,中秋祈月,八仙會帶著壽桃到月宮給觀音祝壽,神仙們就會「降福」。

泰國華人華僑過中秋節保留了許多潮汕人的傳統。比如,潮汕人在中秋節之夜要「拜月娘」,合家給嫦娥燒香祈福,並且要祭祖先、上供品,以保佑子孫福壽安康。

泰國人在中秋節必吃的水果是柚子,一來中秋節前後正好是柚子最好吃的季節,錯過可惜;二來柚子又大又圓、象徵「團圓」。

另外,月餅也是節日食品,其中,榴槤餡的月餅,在中國是很少見的。泰國的月餅製成禮盒的較貴,4塊一盒的通常要人民幣40元以上。不過,泰國很少有賣6塊一盒的,因為泰國人認為「6」不吉利。

㈧ 德昂族有那些節日

德昂族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

1、潑水節:(當地人稱「澆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時間在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節日一共有三天。儀式開始這天,德昂群眾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從井裡打來的清水,帶上自己准備好的各種食物,手捧一束束鮮花,匯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過節。

儀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並致祝詞。致罷祝詞,男青年們敲響了象腳鼓,跳起了象腳鼓舞。女青年合著鼓聲,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舉過頂,依次往雕龍畫經的水槽里倒水,為象徵佛祖化身的佛像沖浴,意即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

其間,人們還提著空竹筒,爭先恐後地去接從佛像上淌下來的水,或喝進肚,或洗臉洗手,以示避開病魔,來年吉祥。潑水首儀過後,人們開始將所帶食物置於供盤上,供於佛像前,齊聲朗誦祭詞,然後讓參加潑水節的人們品嘗。

以上儀式過後,人們便以象腳鼓隊為前導,排成長隊,翻山越嶺,來到井邊、泉邊、河邊取水,以取水來歡度自己的節日。其間,每取一次水,都要舉行取水儀式和供物儀式。還要舉行傳煙和對歌的儀式。取水的程序有一定的規矩。

第一天只能分別在寨邊的井裡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邊取,第三天再到河邊取水,先近後遠。意即要靠自己的雙手開發水源,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賜。潑水有著嚴格的規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澆水,再為佛爺、和尚洗手,不能澆到身上。群眾之間更不能相互潑水。

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著竹水筒,分別到長老們的家中,為他們洗手、洗臉,意即感謝他們所作的奉獻,預祝他們健康長壽。從第三天開始才以花束著水灑在對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澆水,而澆水的主要對象又是新婚夫婦,意即祝賀他們和睦相處,永遠幸福。澆水時,新婚夫婦不得隨意拒絕或反抗,否則,將會被人們視為不懂規矩的人。

2、關門節:德昂語稱「進窪」。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歷六月中旬)始,為期3個月。關門節是農業生產最忙的時候,它要求青年男女們自我約束,集中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即關起愛情、婚姻之門,節日期間不準談情說愛,不準男娶女嫁,也不準僧侶們到村寨中留宿,他們要凈居佛寺,專心念經,提高德性。

關門節中的前3天,眾人到佛寺賧佛,不下地勞動,青年男女們則集中在一起唱「別桿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過後,每7天眾人都要用花、香、燭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聽佛爺誦經,祈禱佛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3、開門節:德昂語稱「出窪」,是在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農歷九月)舉行,為關門節最後一天,節期3天。開門節即啟開愛情婚姻之門。這時,農忙已經結束。頭天,德昂村寨舉行宗教儀式,慶祝糧食豐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燒香敬佛,感謝佛爺開禁愛情婚姻之門。最後一日早晨,青年男女們要聽佛爺講經佈道,而後當地群眾進行趕擺(集市)和賧佛。

4、做擺:也就是做大貢,又稱「趕擺」,一般在農歷二、三月份農閑時間里擇日舉行。做擺是以村寨為單位。在做擺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備好糧食、經費和黃牛、肉等用品,以便為遠近其他寨子趕來參加者提供食宿。頭一天為迎佛,次日拜佛後,眾人聽佛爺講經。

最後一日,客人離開,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據說做擺可以使本村寨群眾清潔平安,免遭災禍,並能驅鬼邪。

5、燒白柴:德昂語稱「孔通」,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四日晚舉行。所謂白柴就是一種無皮、表層為白色的樹木。節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狀架在村寨附近。

節日當天晚上,吃完晚飯,眾人到佛寺將佛像「請」到白柴堆旁,點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們都圍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侶當夜也要參加燒白柴,為大家誦經祈禱,願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眾人待到柴堆燒盡,才將佛像抬回寺院,各自散去。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爺將炭灰置於土罐中,供於神壇,以示給佛祖取暖。

(8)緬甸布施節是什麼擴展閱讀:

德昂族的婚姻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戀愛自由,女子在選擇對象上有一定自主權。本民族內部沒有嚴格的等級婚,只要對方願意,貧富人家可以聯姻。

男青年到十四五歲時開始串姑娘,晚上他們到女青年家門外吹蘆笙,引出姑娘來談戀愛。雙方建立感情後,互贈手鐲、腰箍、項圈、篾籮、織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後再請寨中老人往女家說媒。

德昂族盛行的「毫味尼別」(串姑娘)制度,大體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男青年頭頭「叟包腦」帶領一群小夥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體對歌,一般多在婚禮晚上或節日活動中進行;另一種是小夥子單獨「串姑娘」,一般是當夜幕降臨時,小夥子攜帶蘆笙或蕭到所選定的姑娘家的竹樓後門,輕吹蘆笙,以作試探。

若姑娘有意,就把小夥子請進家,此時,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迴避,之後男女即對唱情歌小調,互相傾吐衷情。經過一段時期的戀愛後,若雙方情投意合,願意結為終身伴侶,小夥子就贈給姑娘一包茶葉或其他禮物。姑娘將茶葉掛於床頭,父母也就知道女兒有了對象。如果同意女兒婚事,即將茶葉取下,否則,便叫女兒將茶葉退回。

同時,小夥子也把找到對象之事告訴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內物色兩位有聲望的老人去說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長一般是不反對的,他們認為姑娘愛著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於女婿是不是稱心如意,那是女兒命定的,父母無能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對,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聘禮,德昂族稱為「奶水錢」,習慣上不給是不行的。數量根據男家經濟情況決定。娶親時還要給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數量的茶葉、砂基、蘆子、草煙、鹽巴和雞蛋。若姑娘屬外寨,還要給寨里送些穀子。新媳婦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請全寨人來進餐,客人送些煙草、蔬菜和木材作為禮物。

㈨ 緬甸最壯觀的「僧人聚會」,場面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直以來,東南亞旅遊都是我們國內非常熱門的旅遊路線。

從早期“出國游”興起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有能力走出國門,去到海外旅遊,東南亞旅遊依舊是一個很大的熱點。

緬甸,便是其中之一。

法新社報道位在緬甸中部歷史悠久的瓦城是佛教重鎮。今天在瓦城附近的機場舉行的布施大會,除了有眾多赤足僧侶參加,還有來自12個國家的佛教高層人士聚集。

當太陽升起時,著藏紅色和栗色僧袍的僧侶在足球場大小的場地形成一片壯觀人海,他們冥想、祈福及接受布施。

根據一份聲明,這場活動是為了加強“(緬泰)兩國僧侶及佛教徒之間的關系”,並強化區域的僧侶文化。

這場布施大會是2015年來第3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24歲緬甸僧侶吳蘇南達(U Thu Nanda,譯音)說:“我希望未來幾年可以繼續舉辦更大的活動”。

㈩ 緬甸也有潑水節,它和傣族的潑水節有什麼不同

在4月13日——4月16日期間的潑水節,是一些民族最盛大、隆重一個的節日,像傣族更是把潑水節當作新年。很多以傣族和德昂族為代表的亞洲民族會各自熱烈的慶祝潑水節,這些民族的人們都要用干凈的水相互潑灑,這也寓意著洗去過去一年的各種不順利,迎接嶄新的、順利的一年。那麼,同樣是潑水節,緬甸和傣族又有什麼差別呢?

不過,雖然因為文化的差異,讓不同民族的慶祝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潑水節的意義只有一個,就是除舊迎新,這也是各個民族期盼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1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