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縣和緬甸哪裡接壤
『壹』 中印邊界下察 寓 歸誰
下察隅歸屬中國!
下察隅鎮位於西藏的東南角,處於察隅縣的南部,是察隅縣的邊境鎮之一。東與竹瓦根鎮相鄰,西北與上察隅鎮相連,東南懷緬甸相接,西南與印度接壤。邊境線分中印、中緬兩段(其中印邊境線長達95公里,中緬邊境線長25公里)。全鎮總面積1215.07平方公里,鎮正府所在地距察隅縣城61公里,距上察隅鎮50公里。
全鎮共轄20個村委會,分別是沙瑪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瑪村、塔瑪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窮村(包括沙窮二組)、沙瓊洞沖村、嘎堆村(含嘎美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農場直屬林芝地委。
『貳』 察隅谷地在哪裡
察隅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東臨雲南省德欽縣和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左貢縣南面與緬甸和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北與左貢縣、八宿縣、波密縣毗鄰,距地區所在地八一鎮537公里,距邦達機場397公里,距拉薩960公里,邊境線長588.64公里。
察隅縣屬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過渡地帶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梅里雪山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軟縣和西藏的察隅縣交界處,地處橫斷山脈中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之腹地。它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位列藏區八大神山之首。它北連西藏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接,冰峰接踵,雪巒桓亘,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 察隅縣地勢向南傾斜,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沿溝谷直接伸入。有著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 察隅依山處谷,對面也是一座差不多高度的大山,兩山之間一條河流向東奔瀉而下,名為察隅河。
『叄』 察隅縣的介紹
察隅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東部的伯舒拉嶺地帶,屬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過渡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東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昌都市左貢縣,南面與緬甸和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相鄰,北與昌都市相接。面積31659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積3.5萬畝,森林面積864萬畝。總人口25823人(2003年)。轄3鄉3鎮。1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1察隅縣是西藏自治區重要邊境縣之一。距市政府所在地巴宜區537公里,距昌都邦達機場397公里,距拉薩960公里,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佔全市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其中中印邊界401公里,中緬邊界187.64公里。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
『肆』 上、下察隅等地真的被印度實際控制嗎
上察隅完全在中國控制之下,下察隅中國控制一部分,下察隅的瓦弄等地為印度控制。眾所周知,藏南地區包括門隅、珞瑜、下察隅,當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主要在門隅進行,下察隅也有小的戰斗,珞瑜基本平靜。
『伍』 誰知道獨龍族分布在什麼地方
獨龍族,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與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 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獨龍人 民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正式定名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地區北接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貢雪山,西南與緬甸接壤。曲折延綿的獨龍江水奔騰呼嘯在崇山峻嶺之中。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濕,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使當地的植物生長和氣候變化都呈現出垂直分布的顯著特性。
【民族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盡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制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民族飲食】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煙。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民族建築】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獨龍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輕巧地構築在陡峻的山坡地上。為使山洪從屋下流走,臨江一面都是懸空的。勤勞的獨龍人民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綵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民族宗教】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把一切天災人禍、疾病等都視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舉凡山嶺、河流、大樹、巨石等,都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師,獨龍族稱之為"納木薩"或"奪木薩",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長兼任的,他們還不是專職從事宗教活動,平時也參加一定勞動。現有部分獨龍族信仰基督教。
【民族服飾】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服飾簡朴,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
新中國成立以前,獨龍族的服飾非常簡單。男女均用麻織布幅——獨龍毯裹身為衣。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2米許。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系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獨龍毯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當被。一直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以後,從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國家每年都調撥大量棉布衣褲發放給獨龍族人民。後來,隨著獨龍族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等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時裝更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獨龍族地區。但很多獨龍人無論穿什麼衣服,仍喜歡在衣外披飾獨龍毯。形成一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獨龍毯用手工腰機織成。過去多用純麻線紡制。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內地的棉、毛線陸續進入獨龍江地區,因此,婦女們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棉、毛線與麻線一直混織獨龍毯,使其質地更加柔軟,條狀紋飾更加美觀、大方。
【民族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夥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背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夥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准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夥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民族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遠去的黥面遺俗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綉腳」、「綉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跡。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發都要征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斗爭形式。
刻木記事,結繩計時
獨龍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國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記事或傳達信息,用結繩來計算時間。
獨龍族的刻木記事使用廣泛。刻有各種符號的木刻起著與普通文字、文書相同的作用。可記載和傳達土司的命令、民間債務、聘禮清單等。政府(土司)所發的木刻較大,形如木劍,寬20厘米左右,長約七八十厘米。中間略厚,兩側扁平,頂端呈斜尖狀,下端有把。不同的內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線段、圖形等。如用於傳達土司征稅派款的木刻,左上邊刻一個大缺口,下刻幾個小缺口,就表示要來一個大管事,幾個隨從。右邊刻一個大缺口,兩個小缺口,則表示要求來一個頭人、兩個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時還附帶箭頭、辣子、雞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頭表示很快抵達,辣子表示如不服從必嚴厲制裁,雞毛表示迅速傳遞等。這種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邊送邊作解釋。
民間使用的木刻較小。常用於記載債務和財禮等事項。如某家祭鬼無牛,從親友家借牛時,須測量和記下牛的大小。具體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圍,然後用拳頭測量竹篾的長度,並將拳頭數對應地刻在一塊木片的兩邊。最後將木片從中間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還牛時如法測量,出現差額用糧食找齊,多退少補。然後將木刻投入火中焚毀,絕無紛爭。
結繩計時使用也很廣泛。它是指用一根細麻繩打結計時,每一個結代表一天。如外出辦事,走一天打一個結。回來時則一天解一個結,這樣能准確計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節,是獨龍族人民最歡樂的時刻。但因沒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臨時約定。約定的辦法也多靠結繩來完成。如決定10天以後過節,便准備若干條打有10個結的繩子,送給親友,過一天解一個。待最後一個結解完,便表示節日來臨,大家殺豬宰牛,載歌載舞,歡度新年。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地區民風純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何人,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來尋找,或設法打探失主去向,盡量及早物歸原主。人們遠路出門,常將隨身攜帶的糧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掛於樹上或放於岩洞等處,留待回程時食用。過路人無論怎樣飢餓,也絕不會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隨時隨地放於路邊,只要上壓一塊石頭,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別人是不會拾取的。
獨龍人路不拾遺,更從不偷竊。他們的糧倉大都建於房後,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無被盜之虞。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獨龍族的傳統美德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幫的團結互助的美德;尊老愛幼、撫貧濟困的美德;禮貌待人、熱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陸』 西藏哪個地方和緬甸近
西藏唯一與緬甸接壤的縣是林芝市察隅縣。
『柒』 與西藏接壤的國家有哪些
西藏這9個邊境小城,一不小心就出國
西藏北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連接青海省,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接壤。
而西藏這些邊陲小城,散發著獨特魅力,靜靜等候遊人前來。
1. 三國交界的邊境縣之一——普蘭屬於中國西藏阿里的普蘭,是青藏高原的西南門戶,是阿里地區中"雪山環繞的地方"。
普蘭與尼泊爾、印度相鄰,是阿里從古至今通往尼泊爾、印度進行經濟、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鎮,對外貿易的通道,也是中國12個3國交界的邊境縣之一,中國邊境貿易和陸上運輸口岸。又是西藏自治區2個邊境口岸之一,為國家二類口岸。因為有神山,聖湖而廣受旅行者青睞。
2.「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察隅西藏自治區重要邊境縣之一的察隅 ,屬西藏林芝,東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昌都市左貢縣,南面與緬甸和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相鄰,北與昌都市相接。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佔全市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
察隅縣擁有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觀,贏得了 「西藏小江南」的美譽。
3.年無霜期僅42天——錯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端的錯那,是西藏山南市下轄縣,東接印占珞瑜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
喜馬拉雅山脈橫貫錯那境內,南部印占區屬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中北部喜馬拉雅山區屬於高原性高寒氣候。年日照時數2589小時,年無霜期僅42天,年平均氣溫-0.6℃,常年天氣寒冷,是典型的高寒縣。
4.南方大懸崖——洛扎藏語里意為「南方大懸崖」的洛扎,因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而得名,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東南與措美縣和錯那縣為鄰,西北與浪卡子縣相連,南與不丹王國接壤,為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
洛扎縣自然景觀獨特,有高達 1000 米的列讓溝瀑布,有山南地區最高峰、國內外著名登山點庫拉崗日峰,以及縣境南部亞熱帶特點的原始森林風景區。
5.與尼泊爾交往通商的要道——吉隆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市西南部的吉隆,南面和西南面與尼泊爾王國相鄰,北面以雅魯藏布江為界與薩噶縣相鄰,東面與聶拉木縣搭界,自古就是西藏與尼泊爾交往通商的要道。
吉隆縣是西藏同緯度地帶自然條件比較獨特的地區之一,自然生態環境結構復雜,北部為湖盆草原地帶,中部為湖盆河谷地帶,南部為高山峽谷地帶。境內有高達8012米的希夏邦瑪峰;有神奇的佩枯湖、白湖、黑湖、紅湖和冰湖;有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有水溫高達60-70度的溫泉10多個。
6.著名的古格王朝遺址——札達至今屬於阿里管轄的札達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部、象泉河流域,西接印度喜瑪偕爾邦,南鄰印度旁遮普邦,北為克什米爾地區,北、東北是日土、噶爾縣,東連普蘭縣,是邊境縣之一。境內著名的古格王朝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藏語里札達的意思是「下游有草的地方」。
象泉河兩岸土山林立,蜿蜒曲折數十里,形成獨特的地貌結構。在土林中有藏族先民遺留的400多座洞窟,形成了以象泉河流域為主的古建築群。
7. 被綿綿雪山環繞——崗巴位於我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緊靠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的崗巴縣,被綿綿雪山環繞。與亞東、白朗、定結等縣相鄰,南與錫金雪山接壤。
崗巴縣交通便利,拉日鐵路已經建成運營,崗巴縣至日喀則市距離307公里,從日喀則火車站可乘火車前往拉薩。
8.西藏的「西雙版納」——墨脫墨脫縣是西藏東南部比較偏遠的一個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境內居住門巴、珞巴等少數民族。
墨脫,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與印度毗鄰,意為「隱秘的蓮花」,「墨脫」一詞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可見,很早以前就有人把墨脫比作「花」了。的確,墨脫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景色秀麗,四季如春,氣候宜人。這里到處是莽莽林海,山花怒放,高山湖泊,飛流急瀑,被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過去墨脫也稱 「白瑪崗」,是蓮花聖地之意。
9.西藏小江南—亞東亞東縣地處祖國的西南邊境,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冬與不丹接壤,西與印度相鄰,境內居住著藏族、漢族、加族、夏爾巴人,還有部分不丹、尼泊爾等國僑民居住。
『捌』 三江明珠是雲南哪個城市
雲南三江明珠是在怒江州貢山縣, 地處滇西北怒江大峽谷北段,東與雲南省德欽、維西兩縣相連,南與怒江州福貢縣相鄰,北與西藏察隅縣接壤,西與緬甸聯邦毗鄰。
『玖』 三江明珠的是雲南哪個州市
雲南三江明珠是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地處滇西北怒江大峽谷北段,位於東經98°08′—98°56′,北緯27°29′—28°23′之間,東與雲南省德欽、維西兩縣相連,南與怒江州福貢縣相鄰,北與西藏自治區察隅縣接壤,西與緬甸聯邦毗鄰,國土總面積4379.24平方公里。
地勢地形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地處滇西北怒江大峽谷北段,位於東經98°08′一98°56′,北緯27°29′—28°23′之間,東與雲南省德欽、維西兩縣相連,有怒山山脈,南與怒江州福貢縣相鄰,北與西藏自治區察隅縣接壤,西與緬甸聯邦毗鄰,國境線長達172.08公里。
貢山縣地勢呈「三山夾兩江」高山峽谷地貌,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1170米,海拔高差達3958米。國土總面積4379.24平方公里。
『拾』 獨龍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獨龍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雲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獨龍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境外主要聚居於緬甸北部的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流域。
我國獨龍族總人口為6930人(2010年),居於雲南省的有6353人。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是獨龍族唯一的自治縣。
其中,處在獨龍江河谷的獨龍江鄉又是縣內獨龍族最主要的聚居區,獨龍族佔全鄉總人口的98.87%。其餘則散居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的俅扒卡村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的察瓦龍鄉。
(10)察隅縣和緬甸哪裡接壤擴展閱讀:
龍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時至今日還沒有較為清楚的脈絡及線索,但從語言系屬上來看,作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獨龍族,應當來源於氐羌族群。
歸納其民族內部所流傳的傳說,則主要有兩種:一認為獨龍族是土著民族。二認為獨龍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帶,後因出獵偶然來到獨龍江河谷,看到這里不僅有寬闊的獵場,而且還有較為平坦的台地,便陸續遷居至此,並逐步由北向南發展。
在獨龍族約15個氏族中,有8個氏族的傳說都說來自怒江。而且從語言以及過去曾有過的文面習俗等文化特徵來看,獨龍族與貢山的怒族也很相近。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後一種說法比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