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鐵椿木怎麼樣
A. 鐵春木木材
是鐵椿來的
B. 鐵椿木材是什麼
鐵椿木材就是鐵椿樹的木材
鐵椿是一種落葉喬木,又稱紅櫻桃,產地東南亞,緬甸,我國的雲南也有產。硬度適中,易於加工;木質穩定,紋理美觀大方,細膩精緻,原木的淡雅自然,中性色極易搭配傢具;表面光潔,油漆性好,環保健康材質是造木門的理想用材。
C. 傣族的風俗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鋩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釒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痴,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干節」。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潑水節來臨,4月13日開始,一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
潑水的傳統習俗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一年。現在的潑水節則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時到泰國,若被潑的全身濕淋淋的,千萬可別生氣喔!其實潑水節的傳統,並非只有泰國才有的。像是鄰近的國家如:緬甸與柬埔寨等,也都同時慶祝這個節日。
在這一天男女老幼都會穿著新衣,並帶著食物供品前往寺廟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還是家庭主婦,在新年前夕忙著打掃住家內外的環境,家中的舊衣物或舊東西則放火焚毀,因為根據傳統,若不將舊東西或無用的物品丟掉的話則會帶來壞運氣。到了4月13日下午,人們會清洗佛像,同時年輕的一輩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長輩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對父母長輩的尊敬,並祈求保佑。
在芭達雅每年都會在此時舉辦一些慶祝活動,像是食品展、花車遊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而在清邁則會舉辦選美和遊行等活動,在泰國慎終追遠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時人們也會攜帶祖先的骨灰壇前往寺廟里舉行祭拜儀式祈福。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 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D. 新買的鐵椿木菜板使用前前怎麼處理
需要放在鹽水裡煮20分鍾,晾乾,以後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E. 鐵椿木是怎樣的木材用作大床會不會變形,吱吱咯咯響
是木門和木地板的好材料,一般不用作大床的生產。
鐵椿是一種落葉喬木,又稱紅櫻桃,產地東南亞,緬甸,我國的雲南也有產。鐵椿木,邊材白色的,心材紅色透一點點白,氣干密度在0.6~~0.8左右,變形系數一般。木材直徑一般在一米以下。多用於實木地板的生產。硬度適中,易於加工;木質穩定,紋理美觀大方,細膩精緻,原木的淡雅自然,中性色極易搭配傢具;表面光潔,油漆性好,環保健康材質是造木門的理想用材,多用於實木地板的生產。
F. 傣族民風民俗
(一) 飲食.習慣早、晚兩餐.有嗜酸之癖好, 各種蔬菜均要加入特製的酸汁, 然後曬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湯中加入少許, 便酸味十足, 幾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飯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歡飲酒.愛嚼檳榔, 拌入石灰膏、蘆子、切碎的草煙, 嚼至滿口流涎, 猶如噴血.
竹筒飯.把米裝進香竹竹節里, 灌水後將筒口塞緊燒烤.竹筒表層燒焦時, 飯也熟了.竹筒飯特別清香.
(二) 傣家竹樓.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 凡翠竹圍繞, 綠樹成蔭的處所, 必有村寨.竹樓可避濕、避熱.傣家竹樓充滿熱帶的田園風味, 步上木梯坐在涼台金黃色的篾席上, 可以觀賞寨子里和諧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會端出一張小竹篾桌, 擺上用芭蕉葉包著的糯米飯和用竹筒盛著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 趕擺.傣族將大大小小的節日都叫做」擺」.按傣語原意, 趕擺即盛大的節日或集會活動.擺場上琳琅滿目的貨攤上放滿了食品和用品, 特別是傣家獨具一格的筒帕、銀手飾、軟耳絲等更吸引遊客.
(四) 潑水節.每年傣歷六月十二 (清明節後7 天) 開始為傣歷新年, 為期3~5 天.從清晨開始就舉行堆沙、潑水、丟包和賽龍船等活動.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數潑水.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歡.清早, 先採來鮮花作花房.然後挑來清水潑到佛像上為之洗塵.接著大家便互相潑水, 往往潑得渾身濕透.傣族認為以清水互相潑灑,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應節氣.因此潑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潑者都報之以笑臉.這一嬉戲,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為止.
民族概況
我國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居住山間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傣族人口數為1158989。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盡相同。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綳」等。漢晉時稱之為「滇越」、「撣」、「擅」、「僚」或「鳩僚」。唐宋時稱「金齒」、「黑齒」、「茫蠻」、「白衣」等。元朝時「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後稱之為「擺夷」。解放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歷史悠久,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區是益州郡的西南邊疆。公元六十九年,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郡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曾多次派遣使者,帶著音樂師和魔術家來到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奉獻樂章,表演新穎的技藝。博得了東漢王朝的贊賞與歡迎,被賜予金印、紫綬,其首領還被封為「漢大都尉」,從而和東漢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傣族地區先後隸屬於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雲南南詔蒙氏政權和大理段氏政權。元代,傣族地區隸屬於雲南行省。元代開始在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在雲南西部傣族地區設置金齒宣撫司,管轄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區設置徹(車)里軍民總管府,管轄西雙版納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礎上加以鞏固,在西部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在南部設車里軍民宣尉司,並設較小土司區,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廣大傣族地區任用世襲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強了元、明王朝對傣族地區的統治。清代,基本上沿襲元明舊制,但在社會經濟較為先進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委派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在邊疆傣族地區成立縣和設治局,繼續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難。
G. 哪種木材實木門好
材質,一般都是雲南的鐵杉做的,注意了,雲南鐵杉做的門檔次也不同,一般來講,刷聚脂漆的對色差要求小,因而就門的成本而言,每扇門要便宜30元左右,刷清漆的門要求木材沒有色差,廠家要選木材,因此要貴一些。一般的實木門每套要2000元以上,黑胡桃等材質的一般要4000以上。其實沒必要買成品門,成品門的利潤太大了。找一個好一點的裝修公司,設計門套,一定要自己買木材,並且要求他們不能直接在門洞上做門套,而要求他們做好後再套上去,這樣做出的門套一則用料扎實(否則容易被主人家看到),二則是成型門套(沒有依著門洞做,做時也就沒有依靠和支撐,做不好就是翹的)和以後的門是一體的系統,不會變形。門板可以找個門廠,要求他們用黑胡桃等硬質細木材做(要看著他們下料做門,一般一天時間就夠了)。這樣用料就很實在。至於成本:做個最好的門套,工費約300元,材料費200元(用黑胡桃全實木不太容易做,當然材料費就不只這些了,至少要500元),黑胡桃實木門,成本約800元(含工錢)。再加上用白色聚脂漆的成本,漆好一點,每扇門約需330元(華潤漆,含工錢),這樣一套純正的黑胡桃實木門就做成了,成本約在1600多,如果是鐵杉的實木門,全套(含木材、工資、油漆)不到1000元(門板一般在280左右,沒有色差的一般在310左右),如果框子也用黑胡桃實木,整套門約在2000元,質量完全趕得上5000以上的黑胡桃實木門。另外鎖是另加的,要用純不銹鋼的門鎖(現在門鎖有合金刷清漆、樹脂的、金屬鍍鉻的、純純銅鍍鉻的和純不銹鋼的,不銹鋼還有光面和拉絲的兩種),刷漆的兩三年後就會掉漆,樹脂和鍍鉻的久了後要氧化起泡,然後露出黑色的銹漬,很難看,如果要換鎖,因鎖洞不同,可能也只有連門一起換了,損失就大了,因此選好鎖很重要,不銹鋼的鎖一般批發價格在140以上,千萬不要相信現在會有幾十元的純不銹鋼鎖。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