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中國為什麼不吞並緬甸

中國為什麼不吞並緬甸

發布時間: 2022-04-30 13:46:30

㈠ 如果說征服緬甸有難度,那麼中國多次征服越南,卻為什麼最終也失去了呢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征服緬甸是有難度的,這並非緬甸有多強大,要知道緬甸統一其實正處於中國的北宋時期,可以說非常的晚。

緬甸和越南一樣,在中原王朝的眼裡,屬於一片荒野,一方面這里非常遙遠,交通不便,另一方面翻山越嶺,和北方草原一樣,並不太適合農耕。

當然了,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越南自從獨立建國後,並不老實,而是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實力也並不容小覷。

盡管大明可以直接出兵吞並,但其實大明的這種強勢是不能持續的,一旦大明羸弱,越南再次反抗走向獨立是必然的。

㈡ 為什麼中國不收回佤邦

有中國的軍事戰略
緬甸作為中國一個鄰國,與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關系。歷史上緬甸也很強大,歷時7年的清緬戰爭,清朝並沒有佔到便宜,這是乾隆皇帝臨死前很遺憾的一件戰事。近現代以來,緬甸也是世界上內部戰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該國獨立前及獨立後,內戰就從沒有停止過。有時短暫停止是下一場大的沖突醞釀。

緬甸之所以內戰沖突不斷,主要還是緬甸特殊情況所造成的,因為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歷史上原因,加上英國殖民統治造成的「後遺症」,分布在緬甸邊境的地區民族反抗意識很強烈。為了平定緬甸國內民族武裝,緬甸也想了很多辦法,招撫打壓都用了不好使。有些民族武裝表面上服從緬甸政府,但不久蓄積能量後又會鬧出亂子,因此讓緬甸政府很頭疼。不過近幾年,緬甸政府基本平定了國內民族武裝,很多武裝勢力被收編或者招撫。比如2009年,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的果敢同盟軍,就在緬甸政府的分化打擊下解體,之後果敢同盟軍的領導人彭家聲雖然露過面,但只是反抗一陣,還沒有招撫果敢軍,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次蓄積實力。

從緬甸這些民族武裝勢力來看,當初實力都很強,他們擁有先進武器,能與緬甸政府直接對抗,但後來剩下為數不多武裝勢力,比如佤邦聯合軍就是一支很強大的武裝,至今仍獨立存在,是佤邦自治特區武裝力量。雖然名義上與緬甸政府和解,也歸附了緬政府,但佤邦聯合軍至今拒絕被緬甸政府收編整編。為何佤邦聯合軍敢於拒絕緬甸政府,不僅僅因為佤邦力量強大,主要還有以下這幾個因素:

第一,身份認同感不同。
無論是果敢還是佤邦,在古代都是中國領土。佤邦的形成只有70多年。抗戰時,英國為了討價還價打擊日本,要求中國在雲南把佤邦劃為英國在緬甸殖民的土地。而果敢本是中國地盤,後來給了緬甸。佤邦與果敢同屬我國西南邊疆的漢文化圈,這些地區都有共同漢文化的認同感。特別是果敢無論族源血統與中國最為密切,但近一百年來的果敢地區戰爭來看,此地被稱為「九反之地」,大大小小戰爭不斷,即使到現在還偶爾還有沖突。從歷史上戰爭來看,果敢人內部構成來源復雜,在戰爭中有時是敵,有時是友,有時敵友不分。因此,果敢人在主觀上的民族身份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來。現在果敢人雖然都是漢族,而且對中國都有共同認同感,但並沒有法律身份,果敢人對緬甸給的法律身份又不認可,因此就沒有一種族群共同認可。

而佤邦中佤族也有過血緣、歷史、文化等身份與中國分離狀態。古代佤邦實行的部落制度,大大小小的幾十個部落,部落中的土官、頭人都是世襲統治,歷史上就屬於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比如明朝屬於孟定府、孟璉司及孟奶府土司,清朝時有些地區脫離土司控制,成甌脫地。佤邦在歷史和文化認同上也深受中國的影響。英國強迫中國把佤邦劃為英屬緬甸區域,但這種血緣、歷史及傳統關系沒斷。只是形式上分開了,但現在佤邦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很強,也很明確,他們認為不是緬甸人。

另外,佤族族群認同感也強,因為佤族占總人口的70%,其他小民族也都能團結在一起,他們平等互助,而且也認為是大家庭中一員。

第二,具有堅定的信念。
佤邦聯合軍自從1989年在鮑有祥的重新組織下,該武裝力量延續了1989年前的信念,鮑有祥在這支部隊中師、團、營、連、排等各級都建立相同的D組織,而且制定了聯合黨章程及法律。佤邦軍與果敢同盟軍一樣,基本上保持全民皆兵狀態,但這支軍隊中無論佤族還其他民族的將士都有著共同信念和理想,基層組織基礎牢固。而且在鮑有祥的帶領下,聯合軍還有崇高理想與目標,這些東西並不是虛化的事物,有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種領導模式得到聯合軍上下擁護。有句俗話叫「強大信念很難戰勝」,聯合軍這種團結一致的合力,緬甸軍想完全戰勝很難,因此,緬甸政在歷次想收編該武裝時,都被拒絕。

第三,既民主又堅強的領導。
佤邦軍與果敢同盟軍雖然都於1989從緬北脫離出來,但兩者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從果敢同盟軍內部來看,雖然有號召力較強的彭家聲領導,但彭家聲在統治中,卻採取任人唯親的統治,他的兄弟及兒子都在政府及果敢軍中任要職,這種家族式統治並不牢靠。而鮑有祥接管聯合軍後,既採取堅強的統治,也實行民主式管理,不僅有佤族領導,也有其他族的領導。而且各個民族的領導都有著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的下的武裝很穩固,緬甸政府軍不敢打這樣「鐵板一塊」的武裝。

㈢ 縱觀中國歷史地圖,為什麼古中國沒有將緬甸 越南 寮國這些國家統治過呢.

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所以攻打周圍這些小國認為於禮不符,你說的這三個國家中的越南,在秦朝的時候,越南中北部屬於南越國趙佗,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屬領土,越南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北屬時期」或「郡縣時代」。據說,遠古越南人的兩個腳趾相交,因此被中國人稱為「交趾」。越南在歷史上的稱呼幾經變更,最早被稱為「交趾」。
東漢末年(公元192年),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令,占據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區,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林邑國(後稱占婆國),與東漢以順化為界。隋朝時被隋煬帝派兵滅國,置三郡,唐朝時復國,與中國以橫山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臘佔領,後復國。
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國明朝應陳朝遺臣的請求推翻了胡氏政權。明軍順勢佔領了越南,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進行了直接統治,即「安南屬明時期」。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將明軍驅逐出越南,但承諾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之後,恢復了獨立,建立了後黎朝

㈣ 中國歷史上為何未能吞並如下國家

可能我的回答有點玄,但他是真實存在的。


龍脈。有山的國家大多有有龍脈。歐洲山脈眾多,一個小山脈孕育一條龍脈。有的龍脈強有的龍脈弱。沒有山的國家就容易被吞並。英國和日本是海龍,海軍強。


龍脈在戰爭中會產生巨大的作用。法國和德國入侵俄國,會遇到歷史上最冷的冬天,元朝打日本,會遇到海龍發威。日本侵華戰爭,會遇到連續8年黃河不結冰。咆哮的黃河讓日本根本無法進攻延安。否則你以為日本人為什麼不打到延安。


中國的歷史版圖,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就是沿著龍脈進行擴張的。姬軒轅和蚩尤的戰爭是在東龍發生的。一直延續到周朝。秦始皇,雄才大略,給南下的軍隊下令,即使國亡也不得歸。南下的軍隊即使秦朝滅亡也沒有回去,死死地佔據了南龍。而楚漢相爭,主要集中在中龍。


之後的歷朝歷代,始終占據這中國的3大龍脈。否則的話,中國很容易就被分裂成3個國家。


天下龍脈出中國。龍脈產生的氣巨大,而分支產生的氣小。占據天下氣運自然就是國家的國策所在。另外國家占據的面積大小是和科技有關的。主要在於交通和通訊。


在周朝時期,通訊差自然必須分封。到了秦朝,天下造直道,才可以存在郡縣制,不過那也存在不了多久。到了唐朝,馬鞍馬鐙的成熟,可以控制龐大的國家。但是唐朝太敗家了,北邊的契丹族從游牧民族變成了半農耕半游牧民族。沒有一個農耕民族是能輕易被滅國的。到了宋朝,沒有關鍵的馬場,自然無法打敗北邊的遼和金。


蒙古的北龍脈壯大,橫跨亞歐。但是他不懂龍脈,中國三大主龍脈註定無法被壓制,所以明朝出現,而蒙古根據北方和西方無數小龍脈被風格成無數小國。最終由於沒有主龍脈而沒落。


明朝朱元璋實在是太……說他聰明也好說他愚蠢也好,他派劉伯溫挖斷天下龍脈,讓整個天下只歸他一家。結局就是中華大地無龍脈,一旦朱家龍脈弱了,就被外國壓制。你無法想像,一個那麼龐大的中國,就像一條巨龍,居然被滿清,不到10萬人的小民族壓制整整300年,就是那種美國被墨西哥侵略,並且被統治300年的概念,你能想像嗎?朱家挖斷中原龍脈,而沒挖東北的野龍。導致清兵入關統治中國300年。一直到日俄戰爭在滿清的北龍脈上,傷了滿清的龍脈元氣,才有漢人的生機。


這就是中國歷代版圖擴張和龍脈的關系。

***********分割線,上面說的如果你無法接受,下面再回答你的問題*************************

越南當時和蘇聯簽訂的是軍事協定,是同盟國的關系。就是類似二戰期間,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的那種,就像現在的日美聯合防禦條約。中國和越南的戰爭,蘇聯竟然沒有參戰實在是在國際上大大的丟臉。當然也是中國退的快,如果不退的話,蘇聯因為條約是必須向中國宣戰的。


中亞地區,我不知道你說的中亞是什麼。怎麼會沒有天險。帕米爾高原,也就是中國古代所說的不周山,你讓古代的軍隊怎麼飛過去?如果說的是東南亞,南部的十萬大山,如果沒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估計沒有一個皇帝有決心能占據南龍,更別說那邊越南、緬甸、泰國那麼多的小龍脈,你真當龍脈是開玩笑嗎?就算占據了,如果沒有大決心大毅力,那邊也會獨立,造反,孕育他們自己的王。歷史上也是如此,數次占據,數次分割獨立。如果說的是遠東地區……那邊對於古代的中國有什麼用?放牧還是種田?放牧……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種田,那時候的糧食能在那些地方種出來嗎?那時候中華大地上還沒有那麼多人口,自己國家已經夠吃了,當明朝不夠吃的時候,已經沒有能力打敗北方的蒙古和滿族了……,至於滿清,他們能入關就已經偷著樂了,對於他們來說富庶的中華大地足夠他們奴役和享用了,他們還打算要北方寒冷不適合居住的地方干什麼?


至於日本,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我不知道你和日本人打過交道沒有。你為他們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們就點頭哈腰,實在是讓你很難恨他……另外中國古代估計沒有那個朝代繪制過超過大興安嶺的地圖吧。沒有那邊的地圖,誰能知道從庫頁島進攻?元朝倒是進攻了,日本的海龍脈發威,全沉了。進攻幾次沉幾次,就沒後話了。

************************下面說一點政治和國家的知識,個人愚見**************************

另外國家不是越大越好,要讓所有人生活的更好。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看這個國家的土地有多少,不是看這個國家有多少錢。看的也不是所謂的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看的只是一個詞語戰爭潛力。看一個國家老百姓生活的好不好,看的也是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占據了多少的全球資源。在古代,中國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秦漢隋唐宋元明,都是最強大的國家。哪怕是清朝,葡萄牙和西班牙掠奪了全球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貿易也都全部流入了中國。中國人占據了全球大部分的資源。無所謂要更多的地盤,他們為的只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只要佔據龍脈,佔了龍氣就可以了。世界上蘇醒最早的是中國的秦嶺淮河龍脈,其後蘇醒的是英國的海
龍。最後蘇醒的是美國的安第斯山脈。那些山川地脈所孕育之人,冥冥之中都會有一種使命感,要做出大事的使命感。每當山川地脈所孕育之人被殺,江河必然變紅。而且你無論怎麼查江河水的物質變化都查不出為什麼會變紅。


滿清結束後,因為中華大地的龍脈還沒有復甦,所以軍閥混戰,直到毛_太祖誕生,從抗日戰爭黃河8年不結冰,可以看出,中華龍脈應該是承認他是中華大地選出的天子。今天的中國,龍脈逐步復甦,又被挖礦拖累。很難說現代工業好,照我的觀點,中國應該封存大部分的工礦,進口礦產,進行加工生產,保護龍脈。否則中華民族的復興,很可能遙遙無期。


不要小看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裡面有著很大的道理哦。西方古代也有八卦的二維圖片,但是只有中國流傳了古文明。中國的古文化將所有的變化歸納為五行和風雨雷電等變化,是一種精簡的極致。這不是簡單的現代科學可以做得到的。中國是繼承一個高等文明的文化,你學的越多,越發現自己渺小。政治,經濟,軍事都在其中。我所說的只是涵蓋其中一部分理論和概念,不全,除了那張圖,其他全是有感而發。現在鑽研國學的人太少了。

㈤ 古時候的中國為啥無法征服緬甸,直達印度洋

緬甸作為我們的近鄰,在古代時就與我們多有摩擦,有的朝代甚至差點將其亡國。那麼,緬甸又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呢?正所謂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我們也許可以輕易征服一個地區,但是卻難以使其歸心。緬甸地勢復雜,高低起伏,若是反復離心,征伐的成本會很大,所以採取懷柔政策。

所以,因為徹底掌控雲南的苦難程度以及緬甸自身地勢特殊的原因,朝廷軍隊很難政府緬甸,強行為之只會得不償失,甚至可能一敗塗地,故而中原王朝對待緬甸只能採取懷柔政策。

㈥ 古代中國那麼強大,為何沒有吞並富饒的東南亞

文/寂寞的紅酒

東南亞,古稱南洋,位於中國的南部,是一塊面積遼闊,物產富饒的地域。古代中國國家強大,東南亞像一塊肥肉就在中國嘴邊,但中國卻一直沒有吞並它們,只是讓它們作為藩屬,結果最後白白便宜了西方殖民者。那麼為何古代中國沒有將東南亞納入版圖?

第一,古代東南亞經濟落後,居住條件非常差。當地炎熱潮濕,蚊蟲遍布,瘴氣彌漫,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澤,不是居住生活的好場所。宋元時期,嶺南地區還比較荒涼,往往被作為流放之地,西南地區甚至沒有設置有效的行政機構,一直游離於中央王朝之外。南洋荒僻落後,條件又差,連嶺南都比不上,中原王朝當然不放在眼裡。中原王朝被認為南洋是番邦化外之地,白給都不願意要。

第二,古代中國是農業國家,實行的是農業經濟。南洋雖然盛產熱帶物產,但從農業的角度講,當地山多林密,耕地有限,沒有太大農業價值,遠不如讓其做藩屬年年朝貢來的實惠。事實上,東南亞的大開發和農業的大發展也只是近代的事。亞洲東部適合大規模耕種的地方幾乎都在中國,要是東南亞和中原一樣肥沃富庶,早就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了。在古代,東南亞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不要也罷。

第三,地理因素。東南亞和中國雖然山水相連,但從越南到緬甸不是深山叢林就是大河沼澤,加上當地炎熱潮濕,熱帶病流行,在當時缺乏奎寧等有效的抗瘧疾葯物之前,軍隊非戰斗減員太多,中國移民也不適應當地的環境,傷亡率非常高。事實上,不僅中國人不適應,即使在當地生活了千百年的土著人也同樣傷亡率很高。因此雖然東南亞稻米一年三熟,但人口少的可憐,開發程度非常低。

第四,古代東南亞部落眾多,且桀驁不馴,不容易馴服,統治成本非常高。等到越南、緬甸等形成民族國家後,想吞並和消耗更是難上加難。宋朝、元朝試圖收復越南,但均以失敗而告終。明朝雖然征服了越南,但由於佔領成本和開發費用太高不得不放棄。明朝在越南可是賠了不少錢,就是拿下越南,明朝也養不起他們。佔了這些地方不僅收不到多少賦稅,反而要倒貼錢,所以中原王朝哪個都不願意接盤。

㈦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㈧ 中國歷代王朝為什麼都吞並不了緬甸

從地形圖看,中原王朝明明已經控制了雲南山區,把最難走的山口都拿到了自己手裡,為什麼到了平原地形反而停下,不再前進到沿海地區

揭秘發現青蒿素的神秘「523任務」

據說,當時的越共總書記胡志明親自到北京,向毛澤東提出請中國支援抗瘧疾葯物和方法。在革命戰爭時期曾感染過瘧疾、深知其害的毛澤東回答說:「解決你們的問題,也是解決我們的問題。」隨後,親自布置了抗瘧疾新葯的研發。

這段故事未見文字記載,但在此後參與抗瘧疾葯物研發的醫葯工作者中口口相傳。曾參與過中越瘧疾疫情調查的軍事醫學專家方輝(化名。尊重當事人意願,隱去實名。)告訴記者,毛澤東的這句話是有現實依據的。瘧疾在當時的中國也是一種惡性傳染病,1969年到1971年是高發年,其中1971年就有4000多萬人感染瘧疾。

不過,1967年開始的集全國醫葯科研力量進行抗瘧疾研究,確實是發端於「援越抗美」。這項研究由此成了一項帶有軍事色彩的緊迫任務。

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和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了抗葯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組織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並制定了三年科研規劃。防治抗葯性惡性瘧疾被定性為一項援外戰備的緊急軍工項目,以5月23日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一直沿用下來。

古代亞洲人沒有青蒿素,沒有奎寧(金雞納霜是美洲新大陸土產),平民也買不起蚊帳,所以緬北積水地區的蚊蟲瘧疾無法克服。中原王朝如果強盛,控制高海拔的雲南山地不難(起碼駐紮下來不回病死),要是企圖穿越緬北再擊敗沿海的文明國家,就算成功也必然出現統治「斷裂帶」,進而導致分裂。所以緊靠中國的緬甸平原區從來沒有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㈨ 吞並蒙古好還是緬甸好

第一,蒙古那叫回歸,第二,緬甸才是吞並。第三,吞並緬甸比吞並蒙古從戰略上很有利,事想,如果吞並緬甸,中國就不只有太平洋,還有印度洋,從昆明興建一條到皎泊港的鐵路,和油氣管道,解決馬六甲海峽沒有問題,到時候經營南海,緬甸,以及巴基斯坦,整個東南亞,印度,亞洲都不在話下。但是想想就行啦,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1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