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紅菇分布在哪裡
① 紅菇一般都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下
紅菇通常生長在海拔為300~1000m山林地帶,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布明顯,坡度10°~45°的紅棕壤或赤紅壤緩坡地至斜坡地。紅菇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我國主要分布於福建、雲南、江西、遼寧、河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紅菇子實體通常為大型,菌蓋直徑6~16cm,扁半球形,後平展至中下凹,菌蓋表面呈深莧菜紅色、鮮紫紅或暗紫紅色,濕時有黏性,邊緣平滑或有不明顯條紋。大紅菇菌肉肥厚,呈白色,味道柔和。
(1)緬甸紅菇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紅菇的營養價值:
1、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成分
紅菇含有多種人體必不可少的氨基酸成分,能夠幫助人們補腎、活血、潤肺等等。
2、抗癌
紅菇中含有多種糖類抗癌成分,不僅能夠幫助血液的循環,也可以縮小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同時它能夠克制體內的癌細胞轉移。
3、輔助治療各種疾病
根據科學家的考察發現,紅菇除了上面的這些功效以外,還能夠治療腰腿疼痛、四肢麻木、貧血、消化不良、四肢顫抖等這些病症。
② 哪裡的紅菇最好呢
紅菇的產地其實是有很多的,在很多地方都有紅菇的分布,主要的就是湖北、福建、廣西、四川、雲南、遼寧、江蘇、陝西等地。
這些都是比較經典的地方之一,很多人喜歡吃,這些地方都很多紅菇匯集,我們要是喜歡吃的話,可以嘗試在這些當地買。
生長習性溫帶氣候、雨水多的季節才有生長的可能,溫差大地域品質佳,海拔高菌紅含量高。3、營養價值富含維生素B、D、E。養肺、抗癌、養血、補血、活血化瘀、祛水腫,可防感冒、消化不良、肝硬化、抗癌和兒童佝僂。
③ 怎樣區分大紅菇與毒紅菇
1、外觀形態不同
大紅茹的子實體一般為大中型,菌蓋直徑約6-16cm,初期呈扁半球形,後期平展而中部下凹,幼時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色深紅至暗(黑)紅,邊緣較淡呈深紅色,蓋緣常見細橫紋。菌肉、菌褶、菌柄均白色。
(3)緬甸紅菇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預防誤采、誤食毒菇的原則
1、在野外採摘蘑菇時,一定要由有經驗的人跟隨並指導,切忌想當然採摘野生蘑菇,以免食用中毒。
2、在市場購買食用蘑菇時,特別是野生菇干品時,如發現異樣者應挑除。
3、對含毒但可食用的種類,一定要嚴格按照這種蘑菇的食用方法烹調和食用。
④ 紅菇適合在哪生長
紅菇最喜歡生長在常綠天然闊葉混交林地,最常見的共生樹是殼斗科的東南錐、絲栗栲、東南栲、羅浮栲、甜櫧、米櫧、煙斗石櫟、水青岡;其次是杜鵑花科、芸香科、杜英科、樟科、山茶科的植物;再者是蕨類植物、五加科、小檗科、松科植物。能出菇的植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林下有1~3cm厚的枯枝落葉層,林木郁密度0.7以上,中下層灌草較少或無。如植被遭砍伐或發生森林火災的林地,幾年內都不會出菇,但植被恢復後經過多年時間,原有的「菇位」又會長出正紅菇子實體,說明正紅菇的菌絲在野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出菇地地形與海拔高度
紅菇分布、發生和坡向有一定關系,一般在陰坡即西北坡、西南坡和西坡「菇場」、「菇位」相對會多一些,其他坡向少些,與坡度大小沒有關系,但與坡位有一定關系,過乾的山頂、過濕的山腳或山坳較少發生正紅菇子實體,中下坡是發生正紅菇子實體最多的地方。海拔一般在200~700m,超過700m正紅菇子實體較少發生。
⑤ 野生紅菇營養價值
野生紅菇是一種比較稀少的野生真菌,多生長於深山野林中濕潤高溫的腐質層中。每年端午節前後紅菇就開始生長了,每次生長期都不是很長,大約一個月不到。一年一般出兩批,第一批比較少量,量多是在第二批。野生正紅菇多產於 湖南炎陵縣、廣西欽州浦北縣、河南省伏牛山地區(方城縣、鎮平縣等)、福建武夷山(以高海拔紅菇著稱)、三明明溪等地; 江西(贛州)、四川、陝西南部、雲南、遼寧、湖北等地。國外分布在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
紅菇為天然野生高等真菌,素有「中國純天然高等野生山珍」之美稱,是聞名世界的食用菌之一,選擇性生長在特殊地方的原始硬木闊葉森林中,純野生採集,產量極低,因此「物以稀為貴」,其營養價值和食療價值都特別高。
營養價值:
純天然野生紅菇含豐富的維生素B、D、E,並含有其他食品中稀少的尼克酸,以及微量元素鐵、鋅、硒、錳等。 食療價值:養肺、抗癌、養血、補血、活血化瘀、祛水腫、補精神、強身體、有益腎虛腰痛、紅蘑菇燉雞蛋對肺部接觸性癌症病變的效果較佳。經常食用有益腸胃,可防感冒、消化不良、肝硬化、抗癌和兒童佝僂。
明溪縣產地主要有瀚仙、夏陽、梓口坊、蓋陽等
推薦食法:
1、「坐月子」的用法:茶子油1兩、老薑沫2兩、土雞蛋2隻猛火炒幾分鍾,加入紅糖1兩、紅菇干品2兩,與烏雞(或鄉下老母雞)1隻一起煲湯食服。
2、補虛及腎虛腰痛的用法:土雞蛋5隻、紅菇干品4兩、桂圓2兩、紅糖1兩,煮湯食服。
3、祛水的用法:紅菇干品2兩與其他食物煮來吃,不入鹽。
⑥ 紅菇生長在什麼地方圖片
林光強(中)和兩個兒子在基地採摘紅菇。
聽說容縣浪水鄉泗河村雲斗村民小組的林光強頭腦靈活,很有想法,使原本產量很低的野生紅菇實現大增產,每畝山地紅菇產值達到3萬多元。為了探個究竟,9月9日早上5點鍾,我們一行4人驅車前往浪水鄉泗河村。一進入浪水鄉的境地,便看見不少農民拿著電筒挎籃上山採摘野生紅菇。在天剛放亮的時候,我們來到了林光強的家。
草菇變成野山珍
林光強是一位年近六旬的漢子,僅有初中文化的他,以超常人的毅力,苦鑽科學文化知識,使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告訴我們,他的兩個兒子已經上山採摘紅菇去了,讓我們馬上隨他進山觀賞紅菇競將生長和採摘紅菇的喜人場面。在進山的路上,他同我們聊起了當地野生紅菇的發展史。他說,浪水鄉的山上,不少林地栽種有紅椎樹,這些林地在雨水多,氣溫高的5─10月便會自然而然地長出一朵朵紅色的蘑菇,人稱野生紅菇。由於野生紅菇人工無法種植,產量不高,屬珍稀野生食用菌。野生紅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及各種維生素,有補血健體、祛濕防癌,抗血脂、心臟病和腦脈軟化的功效,對防治產婦貧血有獨到效果,與雞肉、豬骨一起煲湯,味道更加鮮美。十幾年前,當地一位中年婦女因產後患貧血病面色蠟黃,手腳浮腫,四處求醫均無結果。她家裡人聽說紅菇有補血補氣的功效,遂將從山上採回來的幾公斤干紅菇分做30多次與雞肉或豬排骨一起煲湯讓她喝。慢慢地,該婦女不僅手腳全消,且臉部開始有了血色,身體恢復了健康。自此,人們把紅菇當補血補氣的保健品來食用的越來越多,尤其是農村婦女產小孩後,一般都需喝一個多月的雞肉紅菇湯。因此,廣西及廣東、福建、台灣、馬來西亞等地市場需求量很大,產品供不應求,且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每公斤優質野生紅菇干品的市場收購價在600元左右,高的達800多元。
滿載而歸
科學管理量倍增
大概行走了半個多鍾頭,我們來到了一個坡度較陡且長滿紅椎樹的山頭,用木樁或水泥柱拉起了遮陽網,一塊一塊的圈起來。林光強指著一塊長滿紅菇的山地說,這就是他家的野生紅菇基地,面積有2.5畝。剛開始時,由於不懂科學管理,紅菇產量很低,每年收入僅一、二千元。後來,他仔細觀察紅菇的生長特性和反復試驗,終於找出了紅菇產量低的原因:紅椎樹發布不均勻,紅椎樹多的地方長出的紅菇就多,反之就少;雜樹雜草多,制約紅菇生長;光照度不合理,過強或過弱都不利於紅菇菌絲的蔓延和生長;水利條件差,遇到氣候乾旱或氣溫過高時,紅菇要麼無法生長,要麼長出來的菇體很小;人畜踐踏,踩斷菌絲,等等。
客商上門收購紅菇
找出原因後,他即對紅椎山進行改造。一是移植紅椎樹,將過密的移到過疏處,對大面積的雜木山進行墾荒煉山後重新種上紅椎樹,一般維持在每畝山地種植紅椎樹100株左右。二是將紅椎山的雜樹雜草除掉,營造清純的紅菇生長環境。三是調整光照度,通過對紅椎樹的直升枝壓彎,過密的枝條剪掉等辦法,讓紅椎樹根周邊達到強弱適中的光照度。四是投資近萬元,將電源線拉到紅菇基地,買了備用的汽油發電機,砌起了3個水池,引來了山泉水,安裝了自來水管,天氣過於乾旱和氣溫過高時對林地噴水以保持潮濕和降溫。五是將生長野生紅菇的林地用木樁或水泥柱拉起遮陽網圈起來,防止牲畜踐踏;對采菇道或用火磚鋪墊,或用竹木鋪成棧道,方便采菇和避免行人踩斷菌絲。此外,還在山上建了3個休息室,在采菇大忙季節,他和妻子二人堅持每天24小時駐在山上,每隔6小時採摘一次剛冒出地面不久,菇葉似開非開的紅菇,然後,用烘烤房將菇烘乾後出售。這樣,紅菇質量好,味道鮮美。現在,每朵紅菇已賣到5元錢哩。
這時,我們看見林光強的兩個兒子已採回了滿滿的5大簍鮮紅菇,臉上充滿喜悅之情。林光強告訴我們,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的2.5畝紅椎林地的紅菇生長均勻,連年增產。去年共收干菇65公斤,收入3.38萬元(每公斤約520元)。今年至9月12日已收干菇85公斤,收入6.1萬多元(每公斤約720元)。估計收獲完畢,全年干菇產量可達105公斤,總收入可達7.5萬多元。
傳經送寶富眾人
林光強科學管理野生紅菇獲得成功後,毫不保留地將經驗和做法向附近村民傳授,請大家到他的紅菇示範基地參觀。通過言傳身教,不少村民也像他一樣嘗到了科學管理紅菇的甜頭。毗鄰的浪水村的何業森,全家共有5口人,7畝紅椎山。過去,由於疏於管理,紅菇產量很低,每年紅菇收入僅1萬多元。2009年,他到林光強的紅菇示範基地參觀學習後,將紅椎林中的雜木和雜草清除掉,把樹根過厚的樹葉攤薄,還將山泉水引到林地……去年,他的7畝紅椎山首次收獲干紅菇80多公斤,收入4.1萬多元,今年的紅菇收入可望達到7萬多元。
⑦ 野生紅菇的產地
野生正紅菇多產於福建南平武夷山(高海拔紅菇高山紅)、三明紅菇、 江西(贛州)、廣西、四川、雲南、江蘇、遼寧、河南(南陽伏牛山)、湖北(神農架)等地。國外的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地也產生
⑧ 紅菇的型態特徵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5-12厘米,初扁半球形後平展,幼時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色深紅至暗(黑)紅,邊緣較淡呈深紅色,蓋緣常見細橫紋。菌肉白色,厚,常被蟲吃。味道及氣味好。菌褶白色,老後變為乳黃色,近蓋緣處可帶紅色,稍密至稍稀,常有分叉,褶間具橫脈。
菌柄長 3.5—5厘米,粗0.5—2厘米,白色,一側或基部帶淺珊瑚紅色,圓柱形或向下漸細,中實或松軟。孢子印白色或極淡的灰白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狀體近梭形,51—85×8—13微米。
紅菇種類有:正紅菇 (Russula vinosa )、大朱菇(R. rubra)、大紅菇 (R. alutacea)和紅菇 (R. lepida) 等,野生紅菇 需要做菌絲體分離後才能人工種植 ,產量不高。
生態習性: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或單生。是一種和楮、栲等樹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
食療效用:味甘性溫,有補虛養血、滋陰、清涼解毒、抗腫瘤的功效。
主產地:野生正紅菇多產於福建武夷山(以高海拔紅菇高山紅著稱)、三明、 泉州永春一都(三嶺質量最好)等地; 湖南炎陵縣、廣西欽州浦北縣、廣西梧州藤縣、河南省伏牛山地區(方城縣、南召縣等)、江西(贛州)、四川、陝西南部、雲南、遼寧、湖北等地。國外發布在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
紅菇屬真菌界、擔子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菌蓋寬4—9厘米,扁半球形,後平展至中下凹,不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有時被白粉,珊瑚紅色或更鮮艷,可帶莧菜紅色,邊緣有時為杏黃色,部分或全部褪至粉肉桂色或淡白色,邊緣無條紋。菌肉白色,厚,常被蟲吃。味道及氣味好,但嚼後慢慢有點辛辣味或薄荷味。孢子印淺乳黃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狀體近梭形,51—85×8—13微米。 乾燥後深莧菜紅色、鮮或暗紫紅色。菌肉白色,味道柔和。野生正紅菇多產於湖南炎陵、貴州黔東南、 福建、 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陝西、雲南、湖北等地。國外分布在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地。
⑨ 紅蘑菇誰有種植方法、熟知者探討一下
種植地對紅菇的影響很重要,種植地的選擇決定了後期紅菇的生長度。因為紅菇是屬於菌類的植物,菌類都很喜歡生長在陰潮的生長,所以我們要選擇一處陰暗潮濕的地方,我們要避免種植培育基地會被陽光直接照射,在這樣的環境菌類能更好的生長。
最好要選擇附近有流水的,相對比較濕潤的土壤,土壤狀況不好,可以先用采法特微生物菌劑調理,這樣會讓紅菇在生長時堆肥更方便,但是也不能讓土壤積水,所以要做好排水的措施。最好是選擇土地平整且成條狀,土壤經過堆肥後的菜地。
紅菇因為屬於菌類,所以播種方式不能跟平常的物品播種一樣,菌類不能埋到土裡,我們可以選擇使用玉米桿和水稻干進行混合後,把混合後的墊料放入水中浸泡,等到完全濕透後把混合墊料放置到悶熱的環境中進行堆腐,三天左右就把有明顯軟腐情況的墊料拿到種植基地,把墊料以2-3厘米的厚度覆蓋在土上,最後把菌種放到墊料上面讓紅菇在上面自行的發育。
我們要根據天氣的情況來決定用不用在菌種上面覆蓋上土壤,我們要時刻注意溫度的變化,當氣溫低於15°時就要將土壤以土坑的樣式來包圍住菌種,在菌種上面覆蓋上一層保溫膜,這樣能起到防寒的作用,當溫度在25°以上時就不要進行防寒的准備。在種植過程中我們要全程定期的檢查菌種中有沒有枯萎的菌種,生長環境不能太乾燥,環境中濕度要在70%左右,在長出菌蓋後能看到上面有水分存在,空氣中也有明顯的水分存在。澆水要少量多澆,一般一個月紅菇及能收獲兩次,紅菇的收獲期能持續2-3個月左右。
⑩ 紅菇的產地去哪買
野生正紅菇多產於福建南平武夷山(高海拔紅菇高山紅)、三明紅菇、
江西(贛州)、廣西、四川、雲南、江蘇、遼寧、河南(南陽伏牛山)、湖北(神農架)等地。國外的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地也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