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克欽會說什麼話
㈠ 緬甸最近暴動那個地方話說以前是中國人現在還說普通話
國軍被打跑跑到緬甸的,這么多年了,不過現在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緬甸政府有親美傾向,雖然和中國也有來往,中國不會讓部落武裝消失滴,除非緬甸親華!
㈡ 克欽邦說漢語嗎
NO.他們(克欽族,我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即是克欽族的分派,「克欽」是緬甸和國際社會對他們的稱呼,他們的語言里也自稱為「景頗」)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叫景頗語(及其所屬方言)、景頗文。緬甸人中說漢語的民族主要是果敢人(明末隨明皇室逃亡到緬甸北面的漢人)、國軍在緬甸的後人及上世紀赴緬甸支援緬甸革命的知青、近年去緬甸的中國人。
㈢ 緬甸克欽邦它們學的語言是緬甸語嗎
緬甸語是緬甸聯邦的國語,全緬甸都得學緬語。
㈣ 果敢、佤邦人說漢語嗎他們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一、果敢人、佤邦人均使用漢語。
果敢人的語言是西南官話(漢語北方方言)和緬語。
佤邦人的語言是西南官話(漢語北方方言)和佤語。居住在果敢的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雜居,其語言、生活、文化,已與漢族相同。
二、兩者之間的聯系:
果敢和佤邦歷史上都是中國領土,現在均屬於緬甸的領土,受緬甸政府的管轄。在果敢當地總人口中有90%人口為果敢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果敢在明、清兩朝屬於鎮康州之地,楊國華在1840年被清廷冊封領有果敢縣,領原鎮康州西部的上中下六戶地。
果敢曾經(1989年-2009年)有高度的自治權。2015年3月26日緬甸軍方宣布已控制整個果敢地區,對果敢地區採取了融入緬甸的政策,大力引入緬語教師,採用緬語教學。
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佤邦轄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北佤與南佤地區之間隔著撣邦第四特區和政府軍控制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三、果敢和佤邦有3點不同:
1、兩者行政區類別不同:
(1)果敢的行政區類別:緬甸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
(2)佤邦的行政區類別:緬甸第二特區或者撣邦第二特區。
2、兩者的地理位置不同:
(1)果敢的地理位置:位於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北面和東面緊鄰中國雲南省。北面是中國雲南省龍陵縣、芒市,東面與中國雲南省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接壤。
南面以南定河為界限與佤邦南鄧特區相對,西臨薩爾溫江與木姐市的勐古鎮和貴概鎮相峙,西南方向交界的是滾弄鎮,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
(2)佤邦的地理位置:佤邦通用漢語與中文,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首府為邦康市。
3、兩者的人口民族不同:
(1)果敢的人口民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
(2)佤邦的人口民族:以佤族為主體民族,同時也居住著傣族、漢族、景頗族(克欽族)、拉祜族、苗族、德昂族(崩龍族)、傈僳族、布朗族、緬族、回族等16個民族。
㈤ 緬甸克欽他們說什麼話有會漢語的嗎
克欽族就是景頗族,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
㈥ 用中國的景頗語和緬甸的克欽人可以交流克欽人不會漢語
本來就是一個民族吧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叫法
㈦ 是那個國家在戰緬甸 為什麼難民營里的緬甸人都會說漢語 還使用人民幣
是緬甸內戰。緬甸戰亂地點和雲南很近,所以會有有文化接近的特點。緬甸的官方語言是緬甸語,只有在緬甸的華人才說的是漢語(有一部分已經不會說漢語了)。如果是緬甸撣邦或者果敢地區的閱兵,他們有很多漢人並且會學會說漢語,特別是果敢地區,那裡基本是漢人,說的是漢語雲南方言,用地是人民幣,手機都是中國移動信號,區號都是雲南的區號,就連官方新聞播報都是漢語。在這兩個地區,漢語漢字隨處可見。
㈧ 緬甸說漢語的地方有哪些
主要是果敢(原撣邦第一特區,現撣邦果敢自治特區)、佤邦(撣邦第二特區)、小勐拉(撣邦第四特區)、克欽第一、二特區廣泛使用中文
另外,臘戌以北的廣大緬甸地區,特別是中緬邊境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多人都會說雲南方言
㈨ 緬甸人說什麼語言
使用緬甸語為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流域和三角洲地區。使用人口約2800萬。仰光話是現代緬甸語的標准話。
緬甸的首都是仰光(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緬甸語既然是緬甸的官方語言,這就說明了緬甸語翻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使用還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國際應用
緬甸聯邦是我國的友好鄰邦,與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壤,兩國的共同邊界有2100多公里。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和睦相處,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可以說中緬兩國友好關系源遠流長。
緬甸聯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0多個民族(1983年緬甸政府公布緬甸8大主要民族外,還有其支系,總共有135個民族),主要的民族有:緬甸族、撣族、克倫族、若開族、克欽族、欽族、孟族(亦譯「汶族」)、克耶族等8大民族。
緬甸族人數最多,佔全國總人口的68%。緬甸語是緬甸族的母語。1948年緬甸聯邦擺脫了英國殖民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民族獨立後,新憲法規定緬甸語為緬甸聯邦的通用語。現使用緬甸語的人口約5400萬左右。
漢藏語系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歷史文獻最為豐富的語系之一。漢藏語系(Sino—TibetanFamily)早期稱為「印支語系」(Indo—ChineseFamily),也有的稱為「藏漢語系」(Tibeto—ChineseFamily),現通稱為漢藏語系。漢藏語系一般認為包括漢語和藏緬、壯侗、苗瑤三個語族。壯侗語族在國外有的稱為侗台語族或台語族。
最早提出這一譜系分類法的是李方桂先生,他在《中國的語言與方言》(1937年)一文中就提出漢藏語系分漢語、侗台語族、苗瑤語族、藏緬語族的論點。
㈩ 克欽族的簡介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稱。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12萬餘人,據20世紀70年代的統計,在緬甸的克欽族總數約56萬人。緬甸的克欽族主要要居住在克欽邦山區,瑞麗江流域、撣邦山區以及景棟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克欽族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是一支與占緬人有著淵源關系的緬族親屬民族。「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意為「人」)或「班陽」。據考,緬甸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至今克欽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轉省臘崩」(平坦的山頂)的傳說。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文化受到影響。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克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克欽語是緬語的親屬語言,語法與緬語一致度較高,基本詞彙中有50%與緬語一致。克欽語與古漢語在語法和詞彙方面也有明顯關系。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制,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采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平原和梯田種植比較固定。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豆類、麥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種植較為粗放,多以刀耕火種、輪歇丟荒的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早稻、玉米以及套種的瓜果蔬菜。克欽族人飼養牛、豬、雞等動物。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婚喪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欽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萬物有靈,上層知識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欽人心地善良、性格強悍、豪爽倔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