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佤邦得病毒的人埋在哪裡
㈠ 緬甸政府在10年前瓦解了果敢同盟軍,為何卻不敢動佤邦聯合軍
因為佤邦聯合軍他們武裝力量相當厲害,已經比緬甸厲害很多。
佤邦,由南部和北部兩個地區組成,總面積大約有三萬平方公里,略小於海南島面積,北部在緬甸的東北部,面積有1.7萬平方公里,佤邦的南部與泰國交界。
1989年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將控制區域設置「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駐地為勐拉。
㈡ 一個緬甸佤邦人跑來中國販賣毒品,被中國警方抓住,該如何處置是交由他們國家處置,還是按照我國的法律
這種情況中國法律是有管轄權的,屬於屬地管轄權的情形,
第六條【屬地管轄權】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此外,毒品犯罪屬於國際性犯罪,屬於有關國際條約規定的犯罪,根據普遍管轄權,中國也是有管轄權的
第九條【普遍管轄權】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關於引渡】
引渡的定義一般為:一國應外國的請求,將在其境內被外國指控為犯罪或判刑的外國人,移交給請求國審理或處罰的國際司法協助行為。
可以提出引渡請求的主體有:罪犯國籍國、犯罪行為發生地國、受害國。
罪犯國籍國即緬甸是可以提出引渡請求的,但是需要中國有關部門的審查和批准。
㈢ 我在緬甸佤邦十多年的財產被鮑部長的手下人故意拋去,該怎麼辦
你是不是 犯了什麼錯了。或觸碰了當地的法律法規。
㈣ 為什麼緬甸佤邦強大
緬甸佤邦強大,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緬甸的佤族、佤聯軍、佤邦,在緬甸媒體上,他們經常被描繪成某種中國團體,甚至有人認為,佤邦軍可能效仿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加入俄羅斯,同樣,佤邦也可以在其控制的地區舉行全民公投,然後決定與中國合並。中國人聽了,只能呵呵了~~
緬甸佤族人從此,從一介山民到擁有自己的軍隊、地盤,擁有了只有國家才有的標配,這個發展歷程,是緬甸佤族人積極進取謀民族發展的結果。
㈤ 佤邦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
佤邦雖然是在緬的境內受緬的統制,但是它是高度的自治特區,在zheng和jun事上有著自主權,其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
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跟歷史有很大的關系。
一、佤邦歷史
佤邦與我國雲南交界,歷史上屬於我國ling土,公元225年,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牽線中與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簽盟,歸順蜀漢朝廷,鎮守邊關,永不反叛,蜀漢朝承認葫蘆王地為蜀漢領地,卡那曼卷為佤族人世襲總王,永遠統領佤旗人所有部落佤族,並且當卡那曼卷受到外敵侵犯還得保護救援,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
到了1885年,ying國佔領了緬,開始染指佤邦,到了1934年,ying國派兵佔領瓦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的銀礦,1941年我國內外抗戰困難,ying國以關閉緬滇公路為威脅施壓手段,迫使國zhengfu在阿瓦山地區劃定對他們有利的邊界線,至此,佤邦就成了英屬印殖民地。
直到日投降後,緬才趁機擺脫了英的統治,同時也把佤邦劃入了自己的地界,但是佤邦仍被國民dang殘jun佔領著,當地各種jun、、zheng跟緬jun打來打去,直到八十年代才逐漸停止,與緬達成協議,受緬統治,但是是自治特區。
近年來跟著我國快速發展的列車,在能源市場等有眾多合作,雖然我國深深影響這這里但是網友喊回歸是不可能的,畢竟現在是緬的領土,是受到我國和國際社會認證的,而且我國一向宗旨是不幹涉他國內zheng,而且和緬的關系也不錯,是全面戰略合作夥伴,有著油氣能源等重要合作,而且junshi裝備基本都是我國的,網友們所收回佤邦讓緬作何感想。
㈥ 為什麼緬甸佤邦人的生活那麼像中國
佤邦在經濟文化方面與中國相似,有著其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原因。
從歷史上來說,佤邦1000多年前是雲南滇西「茶馬古道」和緬甸王朝向中國王朝進貢以及中國王朝官軍入緬甸木邦、佤城往返必經地之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不僅在戰時一度控制了邊界大部分爭議地區,抗戰後中國對這些地區仍保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乃至控制力。這個時期的許多爭議地區不僅在中國地圖上劃在中國一側,而且實際上也控制在中國人和認同中國的勢力手裡。
看看佤邦的民族構成,佤邦是多種民族雜居的地區,這里居住著佤、拉祜、撣、克欽、漢、愛尼、僳僳、苗、布朗、回、本、崩龍、阿克、緬、克倫、老棉等十六種民族。其中,佤族佔70%左右,其次是拉祜族和撣族。
可以看出,當地是以佤族華人為主,多種華人少數民族混居的地區。很多人在中國有親戚。比如佤邦和接壤的中國滄源都屬於佤族聚居區。所以文化上,佤邦和中國是天然親近的。在90年代,軍閥坤沙被擊敗後,佤邦收編了一部分土地和部隊,即所謂南佤。該部隊和國民黨殘部關聯很大,這又加強了佤邦在文化上的中國色彩。
㈦ 緬甸佤邦政府槍斃中國人合法嗎
如果觸犯了當地刑法,符合死刑法律,應該是合法的,普通百姓沒有外交豁免權。
㈧ 緬甸佤邦是中國人嗎
緬甸佤邦不是中國人,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或撣邦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佤邦官方語言為佤語和漢語,官方行文為中文。該特區分為「北佤」和「南佤」兩部分,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
(8)緬甸佤邦得病毒的人埋在哪裡擴展閱讀:
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
南部地區位於東經98°~100°、北緯19°~21°之間,東西距離215公里,南北距離91公里,總部萬宏,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東臨寮國會曬。
大其力開始到泰國的密賽橋順密賽河由東向西,順山樑至勐崗,繼續往東至累東,再由北向南至累三哨,以山為界向東拐又改向西南至累蘭至南班河口岸。繼續向偏北到累帕布。
㈨ 為什麼中國不收回佤邦
有中國的軍事戰略
緬甸作為中國一個鄰國,與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關系。歷史上緬甸也很強大,歷時7年的清緬戰爭,清朝並沒有佔到便宜,這是乾隆皇帝臨死前很遺憾的一件戰事。近現代以來,緬甸也是世界上內部戰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該國獨立前及獨立後,內戰就從沒有停止過。有時短暫停止是下一場大的沖突醞釀。
緬甸之所以內戰沖突不斷,主要還是緬甸特殊情況所造成的,因為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歷史上原因,加上英國殖民統治造成的「後遺症」,分布在緬甸邊境的地區民族反抗意識很強烈。為了平定緬甸國內民族武裝,緬甸也想了很多辦法,招撫打壓都用了不好使。有些民族武裝表面上服從緬甸政府,但不久蓄積能量後又會鬧出亂子,因此讓緬甸政府很頭疼。不過近幾年,緬甸政府基本平定了國內民族武裝,很多武裝勢力被收編或者招撫。比如2009年,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的果敢同盟軍,就在緬甸政府的分化打擊下解體,之後果敢同盟軍的領導人彭家聲雖然露過面,但只是反抗一陣,還沒有招撫果敢軍,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次蓄積實力。
從緬甸這些民族武裝勢力來看,當初實力都很強,他們擁有先進武器,能與緬甸政府直接對抗,但後來剩下為數不多武裝勢力,比如佤邦聯合軍就是一支很強大的武裝,至今仍獨立存在,是佤邦自治特區武裝力量。雖然名義上與緬甸政府和解,也歸附了緬政府,但佤邦聯合軍至今拒絕被緬甸政府收編整編。為何佤邦聯合軍敢於拒絕緬甸政府,不僅僅因為佤邦力量強大,主要還有以下這幾個因素:
第一,身份認同感不同。
無論是果敢還是佤邦,在古代都是中國領土。佤邦的形成只有70多年。抗戰時,英國為了討價還價打擊日本,要求中國在雲南把佤邦劃為英國在緬甸殖民的土地。而果敢本是中國地盤,後來給了緬甸。佤邦與果敢同屬我國西南邊疆的漢文化圈,這些地區都有共同漢文化的認同感。特別是果敢無論族源血統與中國最為密切,但近一百年來的果敢地區戰爭來看,此地被稱為「九反之地」,大大小小戰爭不斷,即使到現在還偶爾還有沖突。從歷史上戰爭來看,果敢人內部構成來源復雜,在戰爭中有時是敵,有時是友,有時敵友不分。因此,果敢人在主觀上的民族身份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來。現在果敢人雖然都是漢族,而且對中國都有共同認同感,但並沒有法律身份,果敢人對緬甸給的法律身份又不認可,因此就沒有一種族群共同認可。
而佤邦中佤族也有過血緣、歷史、文化等身份與中國分離狀態。古代佤邦實行的部落制度,大大小小的幾十個部落,部落中的土官、頭人都是世襲統治,歷史上就屬於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比如明朝屬於孟定府、孟璉司及孟奶府土司,清朝時有些地區脫離土司控制,成甌脫地。佤邦在歷史和文化認同上也深受中國的影響。英國強迫中國把佤邦劃為英屬緬甸區域,但這種血緣、歷史及傳統關系沒斷。只是形式上分開了,但現在佤邦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很強,也很明確,他們認為不是緬甸人。
另外,佤族族群認同感也強,因為佤族占總人口的70%,其他小民族也都能團結在一起,他們平等互助,而且也認為是大家庭中一員。
第二,具有堅定的信念。
佤邦聯合軍自從1989年在鮑有祥的重新組織下,該武裝力量延續了1989年前的信念,鮑有祥在這支部隊中師、團、營、連、排等各級都建立相同的D組織,而且制定了聯合黨章程及法律。佤邦軍與果敢同盟軍一樣,基本上保持全民皆兵狀態,但這支軍隊中無論佤族還其他民族的將士都有著共同信念和理想,基層組織基礎牢固。而且在鮑有祥的帶領下,聯合軍還有崇高理想與目標,這些東西並不是虛化的事物,有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種領導模式得到聯合軍上下擁護。有句俗話叫「強大信念很難戰勝」,聯合軍這種團結一致的合力,緬甸軍想完全戰勝很難,因此,緬甸政在歷次想收編該武裝時,都被拒絕。
第三,既民主又堅強的領導。
佤邦軍與果敢同盟軍雖然都於1989從緬北脫離出來,但兩者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從果敢同盟軍內部來看,雖然有號召力較強的彭家聲領導,但彭家聲在統治中,卻採取任人唯親的統治,他的兄弟及兒子都在政府及果敢軍中任要職,這種家族式統治並不牢靠。而鮑有祥接管聯合軍後,既採取堅強的統治,也實行民主式管理,不僅有佤族領導,也有其他族的領導。而且各個民族的領導都有著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的下的武裝很穩固,緬甸政府軍不敢打這樣「鐵板一塊」的武裝。
㈩ 緬甸的佤族和佤邦歷史和現狀如何
緬甸的佤族居住在金三角緬甸撣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西南部邊境接壤。約在北緯22℃~23℃、東徑98℃~100℃,緬甸薩爾溫江和中緬邊界界河南卡江之間的縱山峻嶺地帶。佤原意為「住在山巔的人」,佤族的村寨一般建在山巔的雲海之中,茫茫雲海彷彿把佤族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隔絕開來,千百年來,佤族長期停滯在原始部落社會。佤族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這是這一地區最古老的民族,屬於濮系統,稱呼為「哈刺」、「古刺」、「哈瓦」、「卡瓦」等。據清朝和民國的記載,「卡瓦」分為「熟卡」和「生卡」,「生卡」也稱「野卡瓦」,即保留獵頭祭谷原始習俗的佤族。「熟卡」即接受了中國漢族、拉祜族、傣族等影響,社會生產和社會習俗有所變化的佤族。中緬邊境地區的佤族,歷史上與中國邊境的地方民族政權和內地封建中央皇朝都有聯系,漢語和漢字是中緬邊境佤族地區民族共同通用的語言和文字。現代民族學把佤族列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 緬甸封建時代,靠近薩爾溫江以西接近平原地區的少數佤族與緬甸王朝的關系較為密切。十九世紀中葉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其勢力擴張到薩爾溫江以東的佤族地區,對殖民地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曾在佤族地區建立過佤邦「WA.STATE」。二十世紀中葉緬甸獨立後,由於緬甸政府內大緬族主義抬頭,又因交通不便與緬甸的本土聯系較少,處於自我封閉,自我管理的原始自然狀況,大多數佤族部落沒有統一,缺少強有力的領導和整體的力量等其他的種種原因,佤族要求成立佤邦的要求沒有實現,佤族地區仍然是三不管地區,原始農業的落後生產方式和獵頭的社會習俗沒有改變。 1969年緬共應部分佤族民族武裝的要求,進入該地進行武裝革命,結束了佤族的原始部落時代,統一了佤族地區,建立了中央根據地,使緬甸佤族地區前進了一大步,為緬甸佤族現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緬共時代,原始社會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和毒品種植經濟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 緬甸佤族武裝在1989年4月17日脫離緬甸共產黨,與緬甸政府實現民族和解,成立民族自治政府,提出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緊握自衛的武器,發展經濟。 緬甸佤族地區的和平發展是艱難和曲折的,民族自治政府成立的初期,罌粟種植、鴉片貿易和海洛因加工仍然是經濟的主體。一方面緬甸國內經濟落後,拿不出多少資金幫助地方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緬甸政府,中斷了對緬甸禁毒的援助。緬甸佤族地區只能在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的生產條件下,依靠歷史上遺留的毒品經濟的原始積累來生存和發展。同時,為了爭奪金三角中心的控制權(泰、老、緬邊境地區),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與坤薩長期激戰。緬甸佤族地區成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1995),經濟發展緩慢,但卻獲得了對坤薩販毒武裝集團作戰的勝利。 坤薩覆滅後,緬甸佤族地區的罌粟種植面積佔大金三角種植面積的1/2,產量佔1/3。緬甸佤族地區成為了金三角主要的種毒、制毒、販毒(包括冰毒)地區之一。給周邊地區的國家及國際社會帶來了毒品泛濫的巨大災難。美國稱緬甸佤族地區政府的主要軍政領導人是金三角第三代世界鴉片毒梟,中國警告緬甸佤族地方政府個別領導人向中國境內走私販毒,緬甸政府也認為佤族地方政府走在十字路口。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緬甸佤族地方政府領導層認真地思考了何去何從的問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1996年至2000年)開始加快了發展步伐,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交通、能源、寶石製造、商業、城鎮建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替代種植方面也有進展,地方政府的經濟和民眾的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並沒有改變毒品經濟仍然是佤族地方經濟主要來源的狀況。這種矛盾又特殊的過渡狀況,又使緬甸佤族地區蒙上了一層不散的濃霧,懷疑、威脅、恐懼┅緬甸佤族地區向何處去?受到舉世的關注。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概況 一 地理位置: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23,東徑98—100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思茅地區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 二 歷史: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佤語叫「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了布來吳、岩帥、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這些武裝組織和部落之間互相殘殺械鬥,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第二階段(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戰、各族群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必須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游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群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群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斗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伙。連年戰爭,群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在對待和處理果敢問題上,緬共內部有兩種主張:一是和平解決,二是軍事鎮壓。主張軍事鎮壓的佔了上風。他們組織了指揮部,命令當時任北佤縣縣長、12旅旅長的趙尼來和當時任中部軍區副司令員的鮑有祥,率部隊前往鎮壓。他們倆人都是主張和平解決的幹部。在這即將發生兄弟互相殘殺的危急時刻,趙尼來、鮑有祥左右為難,一邊是上級領導,不執行軍令不行;一邊是20多年同一戰壕的戰友,不忍心互相殘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最後決定:脫離緬共領導。這就是震驚內外的《4.17》事件。 第三階段:和平建設時期(1989—1999年): 1989年4月17日,佤邦舉義旗,脫離了緬其錯誤領導,組建了佤邦聯合黨、佤邦聯合軍。5月18日和政府對話,達成停戰協議。4月17日是佤邦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佤邦進入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