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怎麼建邦

緬甸怎麼建邦

發布時間: 2022-04-27 14:18:31

A. 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民族,請按順序寫出來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據調查統計,全國有四十二個民族,135支系。但是主要有八大民族: 就是緬族、吉仁族、揮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和克耶族。緬甸民族有三大語系:(一)藏緬語系、(二) 汶高棉語系、(三)漢泰語系。根據人類學家的鑒定,緬甸民族多屬於蒙古人種,又都是從中國青藏高原先後進入緬甸的。

緬族 是緬甸的主體民族,佔全過國入口的69%,屬於蒙古人種藏緬語系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蒙古高原邊緣地區,西藏東北部和甘肅南部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在公元前緬族人逐漸向南遷移,大約在7世紀中葉,到緬甸中部叫棲定居,漸漸地散布到全緬各地。主要集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緬甸獨立後工業也有所發展。

吉仁族 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佔全國人口的8.4%,屬於藏緬語系吉仁語支,也是從中國西北羌族分支出來的,南遷時遷徙路線可能是從怒江流域經緬甸東北部,最後定居於薩爾溫江流域一帶。吉仁族分兩支。住在山區高原的叫山區吉仁;住在平原地區的叫平原吉仁。山區吉仁基本上是刀耕火種。商品交換形式,大都是以物易物。
吉仁族的宗教信仰:山區居民大多數信仰原始宗教,他們最信譽奉的是榕樹神、家神和民族創始者神。平原吉仁多信佛教,遷居城市者和上層吉仁人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吉仁族有自己的文學和藝術。每當夜晚群聚火地,彈出優美動聽的琴聲、唱出世代相傳的民歌、故事、歌頌本民族的創始者、部落英雄、一切真善美的神鬼和動物。緬歷10月1日是吉仁族的新年(基督教的吧吉仁人是以公歷1月1日作為新年)。屆時他們便把一年必需的糧食儲藏起來,用一部分糧食釀酒和烹制各色美點佳餚聚餐。按民族習俗,聚餐時要先敬奉老人,長輩和老師,然後同親友們開懷暢飲,歡度佳節。同時他們還要把去年亡故的親人的屍體火化,將骨灰撒向天空,任其在風中四散飄落。43

拇族: 屬於漢藏語系藏泰語支,佔全國人口的8%。大多聚居在緬甸東北部的撣邦境內,其餘則散居和雜居在克欽邦、克耶邦、傑沙和緬甸的幾個縣境內。根據1947年2月彬弄會議的決議,撣族於1948年初建立自治邦,是緬甸最大的一個邦區。原本是以土司制度治邦。1962年緬甸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廢除土司制度。

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與緬族極為相似。全族95%的人信仰佛教。撣族人民勤勞善良,性格溫柔。具有團結互助的精神。一家有難,全寨相幫是他們傳統的民旅美德。撣族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撣族人民能歌善舞,孔雀舞是他們世代相傳的民身間藝術精華。

若開族: 舊稱阿拉干族,佔全國人口的5%。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若開族居住於緬甸西南部沿海地區與(孟加拉國)毗鄰。1973年正式建立若開族自治邦。若開族語言與緬族相似,除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外,其餘均信奉佛教。若開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基本上與緬族相同。賽船節是若開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緬歷的一、二月間(公歷4、5月間)正是收獲季節,也是若開人民一年一度的賽船節。

孟族: 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孟高棉語系,孟語支。先民從康藏高原遷徙西南沿湄公河上游南下,進入中南半島,散居在中、越、柬、老、緬、交界的地方。它是在緬甸南部定居最早的一個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的28%。主要居住在德寧達依省的直通、吉卡米、丹老及伊洛瓦底江三角州。孟族有古老的文化,在基礎建築、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對緬甸文化有較大影響,他們在經濟、生活、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和婚喪禮儀等各方面基本上與緬族相同。日常社交活動中都使用緬語和緬文,但在孟族聚居區仍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保留本民族的傳統和習 俗,以農業耕作為生。

克欽族: 是一個跨居緬、中、印三國邊區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的2。4% 。祖先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羌族系,是藏緬語系景頗語支。主要分布在親敦河上游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緬北克欽邦為聚居中心。古代緬王阿朗悉都出巡當地時受到景頗人民載歌載舞的迎送,當時對他們賜名為「克欽",意為想跳舞,現轉意為能歌善舞的民族。克欽族豪爽開朗、待客如賓、疾惡如仇。客人來訪時,必置酒款待。如受欺侮,則兵刃相見。生活習俗還保留著早期社會的殘余形態,雖然有一部分克欽人改信基督教和佛教,但多數人仍信仰原始宗教,認為萬物有靈,信神不信鬼,為了驅惡鬼、崇善鬼,就舉行經常性的宗教活動和祭典。「木腦眾歌節」就是克欽族的祭典盛會。

欽族: 屬於藏緬語系欽語支。隨著藏緬族的南遷,是較早到緬甸的農民族之一,佔全國人口的2。3% 。大部分聚居在緬西部欽山山脈一帶。也有散居在若開山脈的欽族。1947年召開彬弄會議之後,欽族在獨立後,不建邦,改設特別區。1973年12月才開始改稱自治邦。大部分還是處於刀耕火種的階段。由於環境條件不同,欽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但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原始村社的特點。欽族人多數信仰原始宗教。英國佔領後,少數人改信基督教,也有信奉佛教的。欽族各支系的習俗不盡相同,收種節是欽人共慶的新年。大約在公歷l0月下旬舉行。慶功節被華人稱為「擺功德宴"。欽人一生至少做一次功德。節日期間,家家庭院都樹立著竹柱子,以顯耀主人家的富裕和功德的標記。慶功會主要是表彰為本民族、本部落和本村寨做出貢獻,立過戰功的集體和個人。男子後腦勺留長發。南部女子有紋臉的習俗。欽人熱情好客,性格豪爽,男女老幼酷愛煙酒。

克耶族: 屬藏緬語系吉仁語支。佔全國人口的0.3%,是自治邦中最小的邦。他們和吉仁族是兄弟民族,也稱他們為山區吉仁。主要居住在緬甸東部和東北部,自稱克耶民旅。他們喜歡用兒茶染成紅色上衣而得名。克耶以農耕為本,在山區基本上是刀耕火種,手工業較發達。早在13世紀就出現本民族的鐵匠、銅匠和漆匠等手工業工匠,魏當肩袋行銷緬泰,邦內所產的雲漆是緬甸的精品。風俗習慣與吉仁族大致相間同。「克托博"是克耶族的新年,是主祭兩神的節會,在每年的公歷4月間舉行,含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

B. 克倫族的歷史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克倫族與緬甸族同源,都是從中國西北的羌族南遷的,屬於蒙古人種,進入緬甸的時間比緬族還要早一些,大約於公元1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初期,居住在緬甸中部東吁市東部,後來遷徙至撣邦高原和薩爾溫江流域一帶定居。
蒲甘王朝末期,克倫族曾在東吁立國,後被撣族征服。克倫族在歷史上多次受到過緬族、撣族、孟族的征討,克倫族也曾不斷進行過反抗,彼此曾結下仇恨。1825年,當英國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時,英國殖民主義便利用這種矛盾,誘使克倫族帶領英軍進攻緬軍,曾佔領下緬甸,使克倫族與緬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1942年,日本法西斯也曾利用這種矛盾製造緬族和克倫族之間的流血事件。1947年,克倫族因對建邦問題不滿,隨即組建了克倫自衛軍。1948年7月,克倫自衛軍在直通發動武裝起義,控制了半個緬甸。之後,又被政府軍收復,退守緬甸東南一帶。1951年,建立了克倫自治邦。現在,仍然有一股克倫軍與緬甸政府作戰,是緬甸16股反政府武裝中剩下的惟一一股反政府的少數民族武裝。

C. 印度為什麼不能統一語言

印度目前使用的語言有:hindi,印地語;印度官方語言之一,印度斯坦人的文學語言;bengali, 孟加拉語;telugu,泰盧固語;marathi,馬拉地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tamil,泰米爾語;gujarati,古吉拉特語;Kannada,(印)坎那達語;Malayalam,馬拉雅拉姆語(印度西南部沿海居民講的一種接近泰米爾語的方言);Punjabi,旁遮普語,還有英語。
因為印度是割裂的,長期以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度,即使是最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如此,所以中央的向心力不是很大,這也導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獨立,而現在南印和北印的區別比中國南北方大的多,所以印度中央如果搞推普,勢必會引起強烈的民意反彈,得不償失.況且印度也沒什麼普好推,是推英治的英語還是印地語都是很頭疼的問題.
一、印度語言政策的演變
語言是民族意識與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早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啟蒙時期,印度的進步知識分子們就意識到了語言問題的重要性。他們在進行民族啟蒙教育、傳播民族獨立思想時自覺地使用民族語言,並進一步提出了「國語」的概念,希望把語言作為整合民族意識、爭取民族獨立的武器。1917年聖雄甘地提出了確立國語的五條原則,主張應賦予當時母語人口最多的印地語國語地位。甘地的主張得到了當時大多數國大黨領袖及社會各界精英的支持,盡管他們中很多人的母語並不是印地語,可他們學印地語、講印地語。這場聲勢浩大的「國語運動」,推動了印地語的國語化進程。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此時,印地語正式成為印度的國語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殖民統治者這個共同的敵人消失後,印度內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經濟、社會矛盾卻開始凸顯,語言問題成為印度各種內部矛盾沖突的一個爆發點。在很多母語非印地語的地區,很多人擔心新共和國如果以印地語為國語,會損壞自己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在地方政治勢力的操縱下,在泰米爾納德邦等一些地區甚至爆發了「反印地語運動」,這種勢頭不得不使當時的國大黨領袖在語言問題上做出讓步。1950年,印度的第一部憲法出台,該憲法關於語言問題的表述沒有使用「國語」這樣較為敏感的詞語,而是用「官方語言」來確定了印地語的地位,同時英語也被確定為官方語言。但憲法同時規定: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在印度只能再持續15年。1950年的印度憲法確定了印度「多官方語」的語言政策,相對於獨立運動時期的印度各界在「國語」問題上的努力,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倒退。
印度第一部憲法在語言問題上的妥協助長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義情緒,20世紀50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建立「語言邦」的浪潮。盡管當時尼赫魯對此非常警惕,認為按語言建邦「將會妨礙國家整合的過程,打亂我們的行政、經濟和財政結構,並在我們處在國家的初建時期就釋放出擾亂與分裂的力量。」但由於地方民族主義勢力的巨大壓力,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邦改組法,把國家按語言分布重新劃分為6個直轄區,14個邦。此後,語言成為印度行政區劃變革的重要因素。這種按語言建立「語言邦」的現象是印度語言民族主義的勝利,客觀上,這使印度多官方語的狀態逐漸固化。進入20世紀60年代,英語作為印度官方語言的15年期限將至,按照憲法規定,印地語將正式成為印度的單一的全國性官方語言。但此時由於「語言邦」格局的形成和印度地方語言民族意識的崛起,印度國內反對印地語成為單一官方語言的力量比獨立初更大。在南印度泰米爾納德等邦甚至爆發了激烈的反印地語示威活動。面對這樣的局勢,印度政府不得不再次讓步。1963年印度政府出台了《官方語言法》,這是印度政府對印度地方政治勢力妥協的產物,這部法案規定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將無限期延長,但同時,法案也強調了印地語的官方語言地位。法案規定印度的學校必須教三種語言:在印地語地區教授印地語、英語和其它一種印度語言;在非印地語地區教授本地語言、英語和印地語。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方案」,其初衷是緩和印度的語言矛盾,促進非印地語地區的印地語推廣工作,為印地語未來的國語地位打好基礎。這一方案在表面上看暫時緩和了印度的語言矛盾,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解決印度的語言問題。因為在政策落實方面,泰米爾納德、西孟加拉等語言民族主義勢力強大的邦直接或變相抵制中央政府的政策,使中央政府在這些地區推廣印地語的努力基本落空。此後,印度的語言格局演變為:印度大部分地區通行「印地語+英語+一種民族語言」,少數地區通行「一種地方語言+英語」。
二、印度的語言使用現狀
印度是語言情況最為復雜的國家之一。目前印度的憲法承認兩種全國性官方語言:印地語和英語,此外還承認21種地區性官方語言。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結果,印度超過百萬人口使用的語言有30種,超過l萬人使用的語言有122種,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方言。而作為母語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地語,約占總人口數的41%,而其他母語人口占總人口超過l%的語言有:孟加拉語(8%)、泰盧固語(7%)、馬拉提語(6.9%)、泰米爾語(5.9%)、卡納達語(5.4%)、烏爾都語(5.1%)、古吉拉特語(4.5%)、馬拉亞拉姆語(3.2%)、奧里亞語(3.1%)、旁遮普語(2.8%)、博多語(1.3%)、阿薩姆語(1.2%)、邁提利語(1.1%)。印度目前的語言現狀,與印度建國者們的初衷大相徑庭。「三語方案」雖然規定了印度所有的邦都要教授印地語,可泰米爾納德、西孟加拉等個別邦拒絕貫徹這一政策,抵制印地語教學。所以最終結果是沒有任何一種印度民族語言能夠通行全印度,而英語作為通行全印度的官方語言的地位反而得到了鞏固。在印地語地區,學校除了教授英語、印地語外,通常把梵語作為「三語方案」規定的第三種語言。在多數非印地語地區,學校教授英語、本地語言以及印地語。而在少數非印地語地區,如泰米爾納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三語」教育實際上被縮減為「雙語」(本地區語言+英語)教育,或者「三語方案」中的印地語被梵語替代。這種局面下,英語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由於在當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本身就是一種強勢語言,再加上英語在印度的特殊地位,英語在印度的影響力從獨立後至今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大了。
釐清印度的語言使用現狀是一件艱難的工作,其關鍵在於:相當一部分印度人除了母語之外還通曉一到兩種語言。「三語方案」使英語和印地語成為大部分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印度人的第二或第三語言。印度的歷次人口普查雖然都把語言作為一個重點調查項目,可是只是關注母語使用情況,未把第二、第三語言納入調查范疇。所以,英語和印地語作為第二或第三語言在印度的使用狀況缺乏權威的、精確的統計。所以,印度到底有多少人使用英語或印地語?這是一個難以准確回答的問題,但不回答這個問題則無法說清印度的語言使用現狀,因此下面筆者將對這個問題盡可能地進行推斷。
l.英語。盡管英語在印度有毫無疑問的強勢語言地位,可實際上,印度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非常少,據200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印度母語為英語的人口僅有20多萬。因此,英語對於絕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是第二或第三語言。而他們掌握英語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育。雖然印度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從小學開始就對英語比較重視,可是由於印度的初、中等教育相對薄弱,輟學率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熟練掌握英語必須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缺乏進一步的精確的統計數據的支持下,人們一般把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視作為熟練掌握英語的人群。而在印度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比重約為5%,因此很多學者推測印度熟練掌握英語的人口比例約為5%。同時,雖然印度的初等、中等教育中極其重視英語教育,可由於較高的輟學率,印度約有2/3的適齡人口無法完成中等教育,換句話說,僅有約34%的印度人能完成中等教育,假定印度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夠中等程度地掌握英語,那這一部分人不會超過人口總數的34%。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顯示印度仍有約26%的人口為文盲,可以推測:印度約2/3的人口英語水平僅為初級水平或根本不懂英語。
2.印地語。根據200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印度以印地語為母語的人占總人口的41%,而以烏爾都語為母語的人口為5%,兩者相加佔印度46%的人口。在非印地語地區,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消極推行印地語教學,除了這三個邦,三語方案在其它邦基本能得到貫徹。這三個邦的人口佔印度總人口約18.5%,假設這三個邦的人完全不懂印地語(事實上在卡納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會講印地語的人也不少),而剩下的非印地語母語地區,我們仍假設只有1/3能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較熟練地掌握印地語,那麼也有約12%的非印地語母語地區的人能掌握印地語。這樣,印度能熟練、較熟練使用印地語的人口接近總人口數60%,這已經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印地語和印度其它語言有共同的語言譜系及歷史文化淵源,在同樣的學校教學條件下,大部分非印地語母語地區的人學習印地語遠遠比學習英語容易得多。因而,總體上,以印地語為第二或第三語言的人群對印地語的熟練度遠遠超過他們對英語的熟練度。
三、印度的語言困局
作為一個大國,印度在語言問題上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一種真正能為絕大多數人通曉的共同語(國語)。前文分析過,印度中等程度以上掌握印地語的人口約60%,中等程度以上掌握英語的人口約為34%,除了這兩種語言,其它任何一種語言被通曉的人口比例都不超過10%。「多語共存」、「多語競爭」的語言困局對印度的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1.語言問題影響了印度的民族、國家意識整合。歷史上,由於不斷地受到外族入侵、民族遷徙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南亞次大陸上的民族情況極其復雜,民族融合的進程非常緩慢。在英國人征服印度以前,能涵蓋次大陸大多數本土居民的、清晰的民族觀念在印度尚未有過。18世紀以來英國對印度的征服和統治催生了印度的民族意識,印度的獨立運動中甘地和國大黨力圖用「印度斯坦族」(即所有居住在印度的人民是一個民族)的概念整合印度的民族觀念,為印度的獨立運動的最終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必須強調的是,語言歷來是民族意識、民族觀念的核心要素,甘地和國大黨倡導的「印度斯坦族」的概念中也包括民族共同語的要素,即「印度斯坦語」。然而獨立後,共同的敵人--英國殖民者被趕走後,印度的地方民族主義勢力興起,給印度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統合構成了巨大挑戰。獨立後的印度地方民族主義,大都以語言和語言族群作為確認民族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稱作為「語言民族主義」,語言邦的出現和「多語」語言政策的形成正是印度「語言民族主義」的勝利。正如尼赫魯所指出的,語言民族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印度的民族、國家觀念統合進程中的「擾亂」與「分裂」力量,獨立以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義勢力以語言為借口爭取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這種努力從未停止過。盡管獨立已近70年,印度仍不斷地有以語言為依據改變行政區劃的現象,語言民族主義導致的政治、經濟、社會糾紛在今天的印度仍然屢見不鮮,這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不安,也影響到了作為整體的印度民族凝聚力。
2.印度目前的「多官方語」現狀造成社會行政、教育資源的浪費,妨礙印度國民素質的提高及民族語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按照印度現行的語言政策,僅在印度中央和邦一級行政單位使用的官方語言就有20多種,印度中央政府的重要文件通常至少有20多個語言的版本,大多數邦一級的政府文件也至少有兩種以上語言的版本,這即造成巨大的行政資源的浪費也影響到行政體系運轉的效率。而對教育而言,現行的印度語言政策導致本來就不充足的教育資源分散到幾十種語言的教育中去。這樣,除了英語等少數語言,其它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語言教育都面臨投入不足和質量不高的窘境,其結果就是使得大部分地區的印度人輕視母語教育。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種「輕視母語教育」和「母語教育不力」的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在掃盲、科普、普及基本的公民素質教育等方面常常「事倍功半」,影響到印度公民素質的提高。此外,「多語並存」、「多語競爭」的局面妨礙了印度民族語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以文學為例,除了少數語種,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語言作家的作品必須通過翻譯(通常是英語譯本)才能被其它地區的印度讀者了解,這進一步導致很多印度人輕視母語的傾向。這既不利於印度民族語言的發展,也影響了印度民族融合、共同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
3.英語在印度的強勢地位在深層次上制約著印度社會均衡、健康地發展。在印度目前的語言使用情況下,英語憑借其在印度的特殊歷史地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強勢語言的影響力,成為在印度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語言。雖然,英語對印度的發展的益處顯而易見,印度的「英語優勢」普遍被認為是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實際上,英語對於印度的負面影響同樣也顯而易見。首先,英語作為一種外來語,對印度的本土文化與歷史的表達並不能完全勝任,英語的「濫用」勢必傷及印度民族文化的內核,妨礙印度民族意識的整合與發展。印度的後殖民理論家阿吉茲·阿罕默德曾以英語對印度本土文學的翻譯為例抨擊了英語在印度的地位,「如果這一局面持續下去的話,那麼英語事實上將成為生產『印度』文學知識的語言。目前的困境在於英語恰恰最不適合承擔這一角色。不是因為它是隨殖民主義一道進入印度,而完全是因為它是所有印度語言當中,在結構和氛圍上與其它印度語言相隔最遠的,因此最難以在原文本和翻譯文本之間架起文化橋梁。原語言越口語化、表演化、本地化、習俗化、假定化、沉默化,英語的無能越嚴重。」一種本不能勝任表達印度文化的語言擔任起事實的「橋梁紐帶」語言,其結果必然是制約印度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整合,影響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其次,強勢語言地位使英語成為印度社會階層分化的一道鴻溝,妨礙印度社會的健康、均衡發展。前文分析過,英語對絕大多數印度人來說是需要後天學習的第二或第三語言,通常只有享有較良好的教育條件的人才能熟練掌握英語。在印度這樣一個國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和高等教育對大多數印度中下層民眾來說是難以享用的「奢侈品」。這種情況下,英語成為印度下層民眾在教育、就業等方面面臨的一道難以逾越門檻。英語的強勢地位,導致印度的中下層群眾要想爭取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權利必須要先過「語言關」,英語無形中成為了宗教、種姓之外分化印度社會的又一道鴻溝。另外,宏觀地看,印度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中英語的主導地位甚至是導致印度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英語教育培養起印度的社會精英,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也必然對他們的意識形態、價值判斷、思維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印度的許多精英人士難以擺脫在精神上對西方的依賴,「很多接受英語教育的印度精英和專家把自己定位為西方人,時刻仰望西方模式和技術,渴求西方世界的認同。這些精英控制了教育和文化機構,並不斷強化他們的控制。」比如,印度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的智力成果大都以英語為媒介,並且往往難以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其惡果之一就是印度社會的很多智力成果並不能很好地為印度人服務,同時印度的「精英人士」們主導的印度政治經濟政策和發展模式往往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無法發揮出印度的在各領域的潛力也難以保證印度社會平衡、健康地長期發展。
結語
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印度的開國者們曾經憧憬的那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夢想正逐漸變成現實。但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大國崛起進程中也有很多「隱憂」,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維持印度經濟、社會的公平、協調、可持續發展。而目前印度的語言狀況,卻不利於上述目標的實現。正如前文分析的,印度的語言問題表面上看似並不急迫,但在深層次上妨礙印度民族意識的整合、影響國家管理體系的運轉、加劇印度社會的兩極分化。從另一個角度看,前殖民地國家在政治上獲得獨立相對容易,而在精神、思想以及發展模式上跳出殖民主義的窠臼卻很困難,因此語言問題對前殖民地國家的發展而言實際上是至關重要的。正如印度開國者們曾設想的,國語(單一的民族共同語)應該是解決印度語言問題的最佳方案,可由於獨立後印度地方語言民族主義的興起,再加上民主體制的制約,在語言問題上,印度政府缺乏政治魄力和政策執行力。時至今日,印度的「多語並存」的語言現狀在印度已經逐漸固化,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但不管怎樣,作為獨立的民族國家,印度應該堅持使民族語言成為國語的努力。展望未來,隨著印度民族意識的進一步整合、國家觀念進一步地深人人心,全民族利益共同體不斷深化發展,印度的民族語言依然有可能在社會各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印度社會維持均衡、健康、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努力的方向之一。

D. 緬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軍、佤邦、克欽軍到底怎麼分

在東南亞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就要屬緬甸了,這個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盡管緬甸從英國獨立出來了,擺脫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依舊彌漫著硝煙。由於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像不到。

在薪水這一方面,由於緬甸這一國家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總的來說普遍的工資水平也沒有特別高。克欽軍每個士兵的月薪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幣,而瓦邦軍的會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兩倍。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大米可以領取。這樣看來還可以從士兵的狀態來看是屬於哪一個民族武裝部隊的,畢竟吃的好的總會比吃的不那麼好的,狀態更好一些。

E. 面絢歷史請幫幫忙!

緬甸,國名全稱緬甸聯邦(Union 0f Myanmar),位於亞洲中南半島的西北部,形狀呈長菱形,南北最長約2050公里,東西最寬約850公里,全國面積67658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

緬甸北部和東北部與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寮國泰國為鄰,西部和西北部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毗連。

西南瀕臨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與鄰國的陸地邊界線總長約6000公里,其中與中國的邊界線長約2100多公里。

緬甸地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中間為平原地區。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山脈,西部是若開山脈,東部是撣邦高原,中央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為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猶如一個大斜坡。境內江河眾多,湖塘遍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錫唐河。伊洛瓦底江是緬甸第一大河,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區,自北向南流貫緬甸全境,注入安達曼海,是緬甸民族的搖籃和緬甸文化的發源地。

薩爾溫江是緬甸第二大河,源於中國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上游為中國的怒江,在緬甸境內長約1660公里。錫唐河源於撣邦高原,注入莫達瑪灣,全長560公里。緬甸著名的湖泊是撣邦的茵麗湖,面積約67平方英里。茵麗湖四面青山環抱,湖水清澈見底,風光秀麗,素以「高原藍海」著稱。尤其是世代居住在茵麗湖上的茵麗人用腳劃船的獨特習俗,湖中的「水上人家」、「水上集市」、「水上園田」、「水上佛塔」等更使觀光旅遊者流連忘返。

緬甸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緬甸政府宣稱全緬甸境內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民族有7個,即緬族、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克耶族、孟族、若開族。其他民族都是上述民族的支系。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約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一帶。緬族屬蒙古人種,起源於中國西北蒙古高原的邊緣和西藏東北部、甘肅南部地區,屬羌族的一個支系。公元7世紀中葉南遷至緬甸境內。ll世紀時,建立了以緬族為主體的蒲甘王朝。克倫族是緬甸第二大民族,總人口近200萬,主要分布在克倫邦和克耶邦。

源於中國西北的羌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克耶族與克倫族是兄弟民族,1951年前被稱之為「紅克倫」,屬克倫族的一個支系,1951年緬甸議會決定把克耶族同克倫族分開,單獨建邦。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在緬甸主要集居在撣邦,人口約130多萬人。克欽族也是一個跨境民族,在緬甸克欽族約有4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克欽邦,源於中國青藏高原東部。若開族亦稱阿拉干族,主要聚居在緬甸西部若開邦。族源與緬族相同,語言相似,風俗習慣也大同小異。孟族是緬甸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燦爛的古老文化,主要聚居在孟邦,人口約100多萬。源於中國青藏高原。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民族同源,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友好相處,親如兄弟。據緬甸著名史書《琉璃宮史》記載,早在帝釋時代,太陽神的後裔,與龍公主邂逅相愛,龍公主生下三個龍蛋。一個龍蛋漂至中國,變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後來成為中國的皇後。一個龍蛋沿江漂到緬甸境內抹谷,變成了紅寶石(抹谷是緬甸著名紅寶石產地)。另一個龍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緬甸境內良宇,變成一個英俊的男孩子,長大後智慧超群,力大無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後來成為駙馬,並繼承了王位。這位國王就是蒲甘國的始祖、歷史上有名的驃苴低國王。緬甸人據此稱中國人民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

中緬兩國的正式交往,始自中國的漢代。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緬甸部落國家第一次遣使中國,以後在三國、唐、宋、元、明、清各時期,兩國互派使節頻繁。經貿往來不斷。公元802年,緬甸還派團到唐朝首都長安獻樂。唐代著名詩人自居易曾寫下贊美緬甸樂舞的不朽詩篇《驃國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緬兩國人民,共同修築了著名的《滇緬公路》,攜手並肩抗擊日本法西斯,在世界近現代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解放和緬甸獨立以後,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緬甸是最早承認中國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同中國簽定邊界條約的國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九次訪問緬甸,奈溫將軍13次訪問中國。兩國領導人的多次會晤。為中緬友誼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近年來,中緬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和衛生等方面交往和合作進一步擴大,中緬兩國人民之間的「胞波」友誼揭開了新的一頁。

F. 克倫軍組建於那一年

蒲甘王朝末期,克倫族曾在東吁立國,後被撣族征服。克倫族在歷史上多次受到過緬族、撣族、孟族的征討,克倫族也曾不斷進行過反抗,彼此曾結下仇恨。1825年,當英國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時,英國殖民主義便利用這種矛盾,誘使克欽族帶領英軍進攻緬軍,曾佔領下緬甸,使克欽族與緬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1942年,日本法西斯也曾利用這種矛盾製造緬族和克倫族之間的流血事件。1947年,克倫族因對建邦問題不滿,隨即組建了克倫自衛軍。1948年7月,克倫自衛軍在直通發動武裝起義,控制了半個緬甸。之後,又被政府軍收復,退守緬甸東南一帶。1951年,建立了克倫自治邦。現在,仍然有一股克倫軍與緬甸政府作戰,是緬甸16股反政府武裝中剩下的惟一一股反政府的少數民族武裝。
採納哦

G. 緬甸各勢力與中國關系

緬北六大武裝
1、撣邦武裝
撣邦擁有超過360萬人口,占緬甸人口總數的7%,信仰佛教,從300年前起就長期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沖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其中最出名有3隻,第一是撣邦軍(SSA),上世紀70年代,成為緬共最有利的同盟軍。
第二個為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殘留緬甸國軍聯合,從事搜集情報,走私毒品活動。
第三個是撣邦聯軍(SUA),其規模最大時,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雖然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但現在仍有相當力量在緬北活動。
2、佤族武裝
佤族生活在緬甸阿佤山一帶,靠近中國滇西南。該民族在1967年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數十個世襲部落首領統治整個社會。60年代,緬共來到佤邦建立根據地,大批佤族青年加入緬共軍隊,從而緬共為佤邦培養出大批軍政人員。
1989年4月,緬共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第12旅旅長趙尼萊突然包圍緬共中央總部,成立佤邦聯軍。
佤邦聯軍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聯軍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和大佤邦的戰略構想。
佤聯軍現在可以說是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主要軍官包括,田家新,李老二,陳祥,趙岩祥,魏學榮,扎老布,李祖烈,賽堂,三不勒等等,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聯軍還辦有4所軍事學校,並重金聘請解放軍和台灣退役軍官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改變過去緬共陳舊的作戰方式。
3、果敢武裝
果敢特區面積5200平方公里,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軍的最後一戰,失敗後流亡緬甸的明軍及其家屬。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果敢自衛軍與日軍作戰百餘次,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勛章。果敢民風強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稱謂。
現在果敢最大武裝是果敢同盟軍,最早為1989年脫離緬共的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隊。果敢同盟軍控制面積較小,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
4、克欽武裝
克欽是緬甸第六大民族,人口125萬,與中國境內景頗族是同一民族。
克欽獨立軍,現在控制區域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克欽在其控制區實施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制度,現擁有7000武裝力量和5000名民兵,實力僅次於佤聯軍。
為獲得武器,克欽武裝想盡辦法從印度,緬甸,泰國走私M-16步槍,M-24沖鋒槍,M-79型火箭筒及子彈。
克欽新民主軍,該武裝最早為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保山地區邊境外,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4%,擁有大量珍貴木材。其武裝力量包括1500名常備軍和民兵,武器包括,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
5、克倫族武裝
克倫族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布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
克倫族自古代起就與緬甸中央政府作戰,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又協助英軍進攻緬軍。二戰期間,更是在英國幫助下,猛烈進攻親日的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始創於1945年,目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6、克耶解放軍
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泰緬邊境但仍然在其控制區(泰緬邊境)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2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