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山頂禪寺在哪裡
㈠ 中國佛教四大聖地
佛教四大聖地,佛教是在印度產生的,卻在印度沒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羅。而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中文名
佛教四大聖地
外文名
Four Buddhist holy sites
包括
蘭毗尼 菩提伽耶 鹿野苑拘屍那羅
中國稱
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菩薩四大菩薩排名四大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佛界所有佛的排名佛教菩薩排名佛教大乘佛教佛教四大道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藍毗尼園
藍毗尼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於尼泊爾西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蘭毗尼是梵文"可愛"之意。這里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因而得名。相傳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歷正月月圓之夜,歸寧途中,在蘭毗尼花園里的娑羅雙樹下,手扶娑羅雙樹,生下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尊稱,為"釋迦族聖人"之意)。在釋迦牟尼誕生處,今建有白色方型兩層的摩訶摩耶夫人廟,庄嚴肅穆。廟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鏡,相傳是摩耶夫人沐浴處。池邊長著一顆娑羅雙樹,樹身粗約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態華敷。
初轉正法地--鹿野苑
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和唐代玄奘分別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瞻禮,在《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均有記述。法顯是最早來此訪問並留有真實記錄的第一個外國人。由於歲月悠久,勝跡淪堙,正是憑借他們的記述,近代才得以勘明蘭毗尼的原址,並加復建。原池邊的娑羅雙樹,在玄奘來訪時已"枯悴",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聖時所立石柱。廟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牆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中學、賓館、馬亨德拉國王紀念碑等。
佛陀出生地--尼泊爾藍毗尼園
每年尼歷正月望日釋迦牟尼誕生日,這里要舉行盛大廟會,佛教徒雲集朝覲。尼泊爾王國政府為了保護歷史古跡和發展宗教旅遊,從1968年開始了蘭毗尼的復興建設,擬建面積約為七、八平方公里的蘭毗尼花園,周圍有65平方公里的陪襯地帶。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聖地,位於印度東北部恆河支流帕爾古河岸,比哈爾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處,東距加爾各答約150公里。因相傳這里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地,故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聖地。
菩提伽耶·正覺塔
據說,城內著名的佛塔寺為阿育王所建。佛塔寺它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高50米。底層是邊長15米的方形,從中部開始,層層上縮,頂部為圓柱狀,上立一銅制螺旋圓頂。塔身第一層四角有四個小塔,形似主塔,呼應而立。塔上供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寺內供有金身佛像一座,光彩照人,佛像不是很大。大菩提寺盡管在印度寺廟中算不上巍峨博大,但其獨特的構制充滿了庄嚴和壯麗。
在塔寺西面不遠處有一棵菩提樹,樹下有一紅砂石,即佛教的"金剛座"。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這棵樹下悟得真諦,創建佛教的。周圍有中國漢地及西藏地區、日本、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佛教組織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遺址和釋迦牟民留影窟遺址。近代曾在此發現五方北宋前期的漢文碑刻,現存加爾各答博物館。
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過這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內寫道:"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鹿野苑
鹿王古字為沙朗那 (Sarang nath) 後簡稱沙那 (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譯。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道後,首先來此傳教並收度了5個門徒。
當然,鹿野苑之所以成為佛教勝地,並不只是因為這一傳說。佛陀在離此地不遠的菩提伽耶證了正覺之後,首先來到這里進行他第一次傳教,並在這里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經講法。佛陀也是從這里開始,住世說法四十五年,凡講經三百餘會,化度弟子數千人。從那時起至今兩千多年來,他所倡導的佛教教義已經傳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經超過5億人之多。
據說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來過此地,鹿野苑當時的勝景在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記載。玄奘描述這里是"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他在這里還看到了30所寺院,3000名僧人,以及真人般大小的佛祖銅像。
鹿野苑
鹿野苑現主寺正門是座菩提伽耶式的現代建築,四周配以花圃草地樹林和鹿園,是個花園式的寺院。據說最早的寺院修建於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笈多王朝時曾於重修,莫卧爾時期阿克巴大帝曾於再修。寺廟建於1931年。寺廟東北面有一棵碩大的菩提樹,樹高數丈,青蔥而濃密,據說還是從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成的。傳說佛陀當年就是在這棵樹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講經的,樹下有一佛陀向5弟子講經的群雕,周圍掛滿了信徒們送來的花環、流蘇。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圓桶似的高大建築,這是這里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跡----達曼克塔。此塔高33米,下層石築,上層磚砌,內為實心。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描寫此塔時曾寫道:"精舍(即寺院)西南有石翠堵坡(即達曼克塔。),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
許多亞洲的佛教國家在這里建有寺廟,中國的中華寺也是其中之一。原來是這里唯一的一位中國僧人。他叫羽清,自稱是青海塔爾寺人。36年前與人結伴來印度取經,不幸半路得病,留下這半身殘廢。由於行走不便,通郵又不便,他與國內的親人失去了聯系。他36年來一直住在鹿野苑,既沒有回過中國,也很少見到中國人。他說,中國使館曾經派人看過他。只是他年歲已老,沒有想頭了,只望客死他鄉,與佛陀為伴了。
阿育王石柱
拘屍那迦
庫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聖地,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之地,位於印度與尼泊爾邊界附近。
拘屍那羅
佛在80歲時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從毗舍離城向西北走。從方向上看是想回家鄉(今尼泊爾的藍毗尼)。但走到拘屍那羯羅,病情加重。涅盤的那天,他在河裡洗了澡,在一個長滿娑羅雙樹的小樹林里安了繩床。他枕著右手側身卧著,頭朝北,腳朝南,背朝東,面朝西,離世而去。所以,後來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這樣的。佛涅盤後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當時有8位國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這樣起源的。
中國唐朝高僧玄奘曾到過迦夏。據記載,他渡過佛祖洗澡的阿恃多伐底河,到了婆羅雙樹林。他還在那裡見到阿育王建的涅盤塔,雖已傾陷,尚高200餘尺。如今,這座涅盤塔已不復存在,代之以1923年由緬甸佛教徒集資修建的新塔,塔頂部呈饅頭形,上有傘蓋。塔前有座小廟,裡面有佛涅盤的雕刻 。
國內分布
聖地概述
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觀世音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五台山
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庄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五台山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中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盤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
峨嵋山
位於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嵋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嵋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峨眉山
印度朝聖
去印度朝聖,佛陀聖跡有很多,而且有很多聖跡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封之中,眾生福慧淺薄,無緣再看到。現有的印度尼泊爾朝聖十八大聖跡線路,是根據蟬友圈·佛旅網創始人衲木錯,在多年的印度尼泊爾帶團朝聖實踐和朝聖體悟中,創新性地開辟了一條由順時針方向的佛陀朝聖線路。這條朝聖線路查閱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徵求許多國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這條朝聖路線成功地開辟,對於印度尼泊爾佛教朝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圓滿朝聖佛陀,體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義。
1、出 生--藍毗尼園: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時的腳印和沐浴的聖池;
2、成 長--佛陀祖國迦毗羅衛國的遺址和佛陀舍利塔;
3、出家--拘屍那羅森林南丹格爾
4、成道--菩提伽耶:娑婆世界的中心,最堅硬的地方。苦行林,尼連禪河,賢劫千佛成道的金剛座、菩提樹,正覺塔和佛陀親自開光的25歲等身像,480多座佛塔群,全世界佛教徒最嚮往的地方。
5、初轉法輪--鹿野苑。佛陀三轉*輪地,為五比丘宣說了四聖諦、八正道,成立最早的佛教僧團。佛陀舍利塔和最庄嚴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國徽以此為標志)。
6、涅 盤--拘屍那羅。佛陀最後度弟子須跋陀羅和涅盤後金剛力士放金剛杵處,佛陀最後說法處,佛陀荼毗塔,佛陀涅盤塔,佛陀6.1米最為庄嚴之涅盤像,拘屍那羅八王分舍利之地,佛陀舍利塔,佛陀聖體停放七天供人天瞻仰之地。
7、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精舍,佛陀洗浴的聖池迦蘭陀池;在此宣說諸多經典,如《佛說般舟三昧經》等。
8、只園精舍--佛教第二座精舍,《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阿含部等經典均在此宣說佛陀宿舍-健陀俱提精舍,佛陀講經台,阿難菩提樹;央掘摩羅塔、給孤獨長老塔等。
9、西天靈山--靈鷲山。佛陀講成佛之經典《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重要經典之靈鷲凈土,佛陀依然在此講經說法;隋朝時,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10、降凡處--桑克希亞。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後(《地藏經》)乘金色天梯降凡處,帝釋天、大梵天陪伴左右;佛教第一尊佛像產生之地;曲女城大法會玄奘大師辨經處。
11、神變處--吠舍離。(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佛陀在廣嚴城外示現神通降服96種外道,佛陀預告涅盤處,佛陀舍利塔,阿難尊者舍利塔,首位比丘尼出家地,維摩詰大士故居,第二次經典結集之地。
12、世界佛教中心--那爛陀大學,蓮花生大士、寂天菩薩、玄奘大師等高僧大德曾在此參學講經。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玄奘法師求學、辯經弘法地;規模宏大的佛教遺址。
13、玄奘大師紀念館--玄奘大師頭蓋骨舍利、佛陀腳印(千幅輪)、妙法蓮華經血經。
14、經典結集--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之七葉窟,五
㈡ 南山寺在哪裡
海南省三亞市南山寺,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以西40公里南山文化旅遊區內的「佛教文化公園」中。整個建築氣勢恢宏,為中國近五十年來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場,也是中國南部最大的寺院。
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風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南山寺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臨選址,經國家宗教局批准,於1995年11月11日奠基,1998年4月12日建成。現有仿唐建築仁王殿、天王殿、鍾樓、轉輪藏、東西爬山廊、東西配殿、金堂等建築群,總建築面積5500㎡。
南山寺第二期工程已啟動。按照規劃設計,第二期工程遵循古代大型佛教寺院方正劃一、主次分明的特點,將主要建築集在中軸線上,在兩側設置12個不同功能的四合院。二期工程完成後,整個南山寺東西寬188米,南北長416米,共8個台階總高差49米,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
(2)緬甸山頂禪寺在哪裡擴展閱讀:
南山寺佔地四百畝,仿唐風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鍾鼓樓、轉輪藏、法堂、禪堂、齋堂、觀音院、方丈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庄嚴肅穆,清凈幽雅。入其境也,正如《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此真觀音菩薩說法之大道場也。南山寺於佛歷2539年(1995年)十一月十一日奠基動工,建設者真心誠意,費盡周祥,為時兩年半,大雄寶殿、兜率內院、仁王殿大功初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筆題寫「南山寺」和「海天叢林」。恰逢佛歷2542年(公元1998年),乃佛教傳入中國2000年紀念年,觀音南巡,法雲南被,於4月12日,隆重舉行盛大祝聖祈福觀音大法會。
仰仗菩薩加持,普門供養,謀者建者,施者受者,無不解脫,悉入大悲性海,功德無量,普皆迴向。謹志緣起,泐碑頌告:南山建寺,弘揚大悲。生生不息,胎藏仁胚,同等同體,人本所歸,自在無礙,舒人心蕾,行深般若,靡不加被,正法長住,佛日常輝。世界祥和,中國騰飛,供養受益,切行慈悲。
位於南山中樞的三十三觀音堂是一座展示觀音文化、龍五爺財神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佛教文化場所,佔地3300平方米,投資六千多萬元興建,由130餘名工藝師,歷時四載精心打造而成。
院內主要供奉的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種應化法身群像、觀世音菩薩三災八難浮雕全圖、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轉經柱、人間第一財神龍五爺、天下第一聚寶盆、南海第一祈福龍門等等。院內文化項目富有深刻哲理寓意,信眾在參與的同時,能夠啟迪心智、教化人生。使人思想升華,心靈凈化,心情愉悅!
㈢ 緬甸仰光鳳山寺在哪裡
在仰光二十四條街,門牌五十一號,和勝總堂。
㈣ 有關緬甸果敢的提問
果敢作為緬甸撣邦的一個「特區」,當地民眾多是漢族人,用的電話、手機、電視跟雲南省的一樣。 2009雲南網訊 8月27日下午,靠近中國雲南省的緬甸果敢地區發生戰事,引發緬方邊民恐慌並大量湧入我境內,目前湧入人數仍在增加。雲南省從維護兩國友好關系和邊境地區穩定的大局出發,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對進入我境的緬方邊民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劃定區域、妥善安置,提供必要的生活衛生保障。截止至8月28日凌晨,湧入我境的邊民約1萬人。相關資料:果敢南傘,位於雲南西部臨滄市鎮康縣境內的邊境小鎮,是臨滄地區與緬甸的重要邊境貿易口岸之一。距南傘百米之遙就是果敢。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屬於中國,被英國入侵後劃入緬甸,後成為緬甸共產黨的控制區,通過與緬甸中央進行停火談判後,果敢成為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擁有軍隊並自行管理內部事務。果敢與中國內地沒什麼兩樣:使用人民幣,學校教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座機也是雲南區號,當地「果敢族」亦是緬甸的漢族。果敢近15萬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從中國進口,可謂與中國唇齒相依、血脈相連。
㈤ 緬甸有什麼好玩旅遊景點
到茶室和當地人聊天:要感受緬甸最地道的日常生活,就不要錯過光顧一家當地茶室,點一杯緬甸式的奶茶和一些小點心,就能消磨一點炎熱的午後時間。
感受老建築的新魅力:雖然已失去了首都的光環,但仰光依舊是緬甸最發達及飲食文化最多元的城市,無論是你的第一站或最後一站都應該預留一點時間給她。
㈥ 西雙版納景洪大金塔寺,為何也稱緬甸大金塔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滄江新區宣慰大道江北段環島旁,金子般的高塔赫然佇立,金光四射,如眾星拱月般遠近聞名,這便是西雙版納大金塔。想在國內領略東南亞各個國家的異域風情,飽覽具有獨特意義的宗教文化,體會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構思藝術成就,我想,西雙版納這個仙境般的城市,必然是首選。
㈦ 誰知道靈寶禪寺
靈寶寺原名西大廟,始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佛殿3間,關聖殿3間,東西廊房8間,山門3間,鍾鼓樓2座,地積250方丈。主要主持人有顯正、顯修、安邦、安國、化光、顯臣等。靈寶寺為清朝設立琿春協領衙門時期重要的佛事活動場所。咸豐年間曾受御頒「萬世人極」匾額一方,靈寶寺名氣大增。大躍進年間廟宇因故被毀,2001年恢復重建,2006年7月9日開光,這個有著300年歷史的寺廟,又重現在東北亞金三角上。靈寶寺位於琿春市北山,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卧佛壇、靈寶塔等,依山而建,氣勢恢弘,集寺廟、石窟、佛塔「佛教三大建築」於一體,是全省重要的佛教文化聖地。靈寶寺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斗拱,重檐屋頂,桔紅琉璃瓦,呈現出清朝殿堂建築風格。在布局上,沿中軸線整齊對稱、主體突出,體現了禮敬崇高、庄嚴肅穆的宗教教義。
(一)山門殿
山門殿宏偉高大,長141米,高27米,3開間,正門有門神哼哈二將,一層有佛事文化用品流通處,二層與萬佛洞相連,兩側是鍾鼓樓和鼓樓。萬佛洞建在觀光長城裡,供奉著神態各異的萬尊玉石佛像,展示出遠古的故事和神話傳說。
(二)天王殿
天王殿前是蓮花池,周長128米,池上有清秀的凈水橋,池中有古老的圖們江紅蓮,在這優雅的地方供奉著滴水觀音。殿內供奉6尊檀香木貼金大佛,正中是被稱為未來佛的彌勒佛,後面是金盔金甲、威風凜凜的韋陀菩薩,兩邊為4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三)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靈寶寺最高大的殿堂,殿內供奉檀香木貼金三世佛,中間為神態端莊的佛祖釋迦牟尼,佛身5米,通高19米,東側是東方琉璃世界的佛主葯師佛及東方三聖,西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主阿彌陀佛及西方三聖,兩邊排列著釋迦牟尼得力弟子、各有所長的十八羅漢。
(四)觀音殿
觀音殿供奉著一尊緬甸玉噴金的千手觀音,高8米,三面排列,祈禱觀音菩薩現33種化身,解12種大難,救苦救難於人世間。觀音菩薩為美女像,寓意化作美女勸人行善。
(五)法堂
法堂為佛門弟子涌經之處,兩側有2座天然佛像——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還有石林、拜佛台等。在法堂兩側,可以登上靈寶寺觀光長城,信步在環繞寺院的長城上,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寺廟,追索佛教文化,還能夠欣賞寺廟外松林和田園風光。
(六)卧佛壇
卧佛壇坐落於寺院山頂,佛壇高17.3米,卧佛長為21.48米,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卧佛。因靈寶寺在21世紀第一年重建,四月初八為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所以「21.48」寓意21世紀之初和釋迦牟尼誕辰紀念日雙重含義。琿春在地理位置上臨近日本海,是中國大陸最早迎接曙光的地方,所以,位於琿春山峰上的卧佛就成為中國大陸最早沐浴曙光的佛像,每當太陽升起照耀在貼金卧佛之時,佛光閃爍,充滿生機,象徵著人們超越時空,清凈心懷,奔向美好未來,因此,卧佛壇被佛教居士們譽為「中國佛光之首」。
(七)靈寶塔
靈寶塔位於琿春北山峰頂,八角形,邊長6米,塔身7級單檐結構。佛塔通高66米,為東北地區最高的佛塔。清晨登臨塔頂觀日出,當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之際,東方朝霞映入眼簾,紫氣東升,萬象更新,寓意佛光普照、吉祥天地。白天登臨塔頂,琿春平原、圖們江及沙坨子口岸盡收眼底。夜晚登臨塔頂,能夠欣賞琿春市區萬家燈火景觀。環繞靈寶塔的水洞石窟,長500米,洞內流水潺潺,小船悠悠,石窟內供奉著160尊玉石佛像和旋子彩畫,這是省內第一個佛家石窟建築。
(八)觀第一縷曙光首照地——森林山
登上萬佛塔,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照射在琿春森林山時的情景。森林山主峰老爺嶺,海拔1498米,是琿春第一高峰,也是我國臨近日本海的最高山峰,2000年12月10日,中國北京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共同認定,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是琿春森林山,所以,在萬佛塔上觀第一縷曙光首照地——森林山,更加具有神奇的色彩。
㈧ 四川有名的寺廟都有哪些
鐵像寺
第十名:成都鐵像寺,門票免費。鐵像寺位於成都武侯區鐵像寺路66號。據《華陽縣志》記載:明代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掘地得鐵鑄釋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鐵像」命名。寺院內殿堂巍峨,草木蔥郁,屋舍儼然,清新雅靜,安寧祥和。
普照寺
第九名:成都普照寺,門票免費。普照寺位於都江堰市大觀鎮青城外山。普照寺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現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後重建的。寺院風景優美,古木參天,林蔭蔽日,寶剎儼然。
白岩寺
第八名:成都白岩寺,門票免費。白岩寺位於成都大邑縣天白路,在一塊巨大的白色沉積岩下,故名白岩寺。據說在東漢永平十六年,由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尊者創建,現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院內具有濃厚的藏傳佛教風格,銀杏古樹秋天時風景極美。
川主寺
第七名:阿壩川主寺,門票免費。川主寺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213國道上,是一個4A級景區,去黃龍景區時會路過這里,寺院並不大,但卻是藏民心中最神聖的寺廟之一。
聖水寺
第六名:綿陽聖水寺,門票免費。聖水寺位於綿陽市涪城區長虹大道北段357號,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0-870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被視為靈泉,故更名為「聖水寺」。聖水寺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
大慈寺
第五名:成都大慈寺,門票免費。大慈寺位於成都市錦江區大慈寺路,始建年代據估算距今約有1600多年了。唐武德五年(622年)春,唐僧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被譽為「震旦第一叢林」。
石經寺
第四名:成都石經寺,門票2元。石經寺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茶店鎮石經村,始建於東漢末年(220年)前後,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簡州牧宋思仁游寺有感,贈石刻《金剛經》一部,因此得名石經寺,為川西五大佛教叢林之一。
寶光寺
第三名:成都寶光寺,門票5元。寶光寺位於成都市新都區寶光街,寺中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舍利塔,還有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以及從南朝至清朝的眾多文物與佛教聖品。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被稱為「鎮寺三寶」。
昭覺寺
第二名:成都昭覺寺,門票免費。昭覺寺位於成都市成華區昭青路,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寺內一尊近代的「千手觀音」木雕像尤為壯觀。昭覺寺一直都是成都最有名的寺廟之一,是西南地區規模最為宏大、壯觀的寺院之一,號稱「川西第一叢林」。
文殊院
第一名:成都文殊院,門票免費。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街,始建於隋朝,康熙年間重建後稱為文殊院。院內供奉著大小300餘尊佛像,尤以一尊來自緬甸的玉佛最為珍貴。寺內還珍藏有明清以來書畫珍品多幅。文殊院門前的文殊院街,已開辟為號稱「都市禪林」的文殊坊,清一色的仿古建築,眾多老字型大小小吃顯得格外熱鬧。
㈨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寺廟多如雨後竹筍,哪些寺廟能排上中國四大名寺呢
中國四大名寺廟是: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濟南的靈岩寺和湖北當陽的玉泉寺。
一、棲霞寺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凈結廬於此。南朝後梁時,梁宣帝敕玉泉為「覆船山寺」。隋代改為「玉泉寺」。玉泉寺大雄寶殿為中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
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現存的玉泉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玉泉寺為佛教聖地天台宗祖庭之一 ,曾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被譽為「三楚名山」 。1982年,玉泉寺及鐵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緬甸山頂禪寺在哪裡擴展閱讀
棲霞寺佔地面積40多畝,共有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郁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鑒真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國清寺為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靈岩寺,位於泰山西北麓靈岩山腳下。靈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主峰海拔668米。靈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璽,亦稱玉符山。山之陽,是滿月蔥蘢的靈岩峪,曲折起伏的山巒向東西兩側延伸,靈岩寺就坐落在這翠谷之中。
靈岩寺周圍的山嶺,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下層叫結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億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上部稱沉積蓋層,為距今6億年的古生代寒武紀沉積形成的灰岩和頁岩,不整合覆於結晶基底之上,成為山嶺的主體。
玉泉寺的主要建築,布置在一條東西軸線上,由東而西有三大建築:天王、大雄、毗盧三殿,與天王殿隔溪相望的北宋鐵塔和三園門牌坊,都向南偏離了該軸線。 三大建築均是宮殿式的建築。與中軸線建築形成對照的,是南北兩翼的附屬建築,各堂口體量相應減少,一律不用中軸線建築所用的灰筒瓦,而改用小青瓦。
㈩ 光福的主要景點
銅觀音寺,坐落於蘇州吳中區光福鎮龜山南麓下街。原名光福講寺,
始建於梁朝天監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曾作為高僧講經授道之所,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因寺內原供奉有銅觀音像,又名銅觀音寺。保留的建築有大殿、西方殿、寺橋及光福塔。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橋十分古樸。橋長16.1米,寬3.05米,梁式,兩側沿口為武康石質,雕鑿著雙龍戲珠,萬字紋飾,琢工精良,為宋代舊物。作為吳地最古老的寺院,它與寺前宋代的石橋,寺後山頂光福古塔,寺院內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經成為蘇州重要的珍貴文物瑰寶。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黃門侍郎(侍從皇帝、傳達詔命要職)顧野王舍宅為寺。唐代武則天當政時期(685-704年)改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一尊,隨即敬贈給光福寺。由此轟動了吳郡各地,朝拜佛教徒絡繹不絕,人流如海,人們改稱光福寺為銅觀音寺。惜幾經廢興,現存大雄寶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 現光福銅觀音寺及光福寺塔、香花橋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香雪海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鄧尉山,為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
香雪海因康熙三十五年江蘇巡撫宋犖賞梅後題「香雪海」三字鐫於崖壁,
從此香雪海名揚海內。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賞梅,現有乾隆詩碑一座。詩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出自近代吳中工匠,香山幫傳人姚承祖之手。半山腰有聞梅館,遊人在此可品茗賞梅,山頂新建觀梅亭一座。另有「華光萬頃」,「客到無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瓊枝疏影」,「幽姿冷妍」及宋犖詩等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香雪海除了初春賞梅外,每年六月中旬,大片木荷開放,是新景觀。木荷被稱為森林衛士,因其不燃燒,被世界各國用作防火林,又具有觀賞價值。掩映在梅花叢中的古聞梅軒和梅花亭,就像飄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瓊閣。人們沿著曲折幽深的花徑前行,大有「入山無處不花株,遠近高低路不知」之感。登上梅花亭極目眺望,滿山遍野,綿谷跨嶺,雪海盪漾,銀波耀眼,蔚為壯觀。 1986年香雪海被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由於行政區劃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司徒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光福鎮西的澗廊村東南,
是東漢光武帝的大司徒鄧禹的祠廟。又叫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司徒廟始建年代歷史未載,無以考證。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也叫鄧尉廟,廟里有四株古柏,樹齡近二千年。司徒廟現存廟宇殿舍兩進,共二十餘間。布局為傳統院落式。前為牆門,門前分立石獅一對,進門沿主軸為山門、大殿。二者間由院落隔開,兩側有邊廂,廟左附有院子,植有古柏名木,並置賞柏廳,廳後即為聞名於世的四株古柏園。
1986年司徒廟及古柏被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由於行政區劃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聖恩寺,全稱天壽聖恩禪寺。坐落在蘇州市吳中區光福玄墓東南,
柴庄嶺下,面太湖。唐天寶年間創聖恩寺「天壽寺」。南宋寶祐年間又建「聖恩禪庵」,寺庵並列,曾被辟為上、下道場,元天順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賜「聖恩禪寺」匾額。至正初天壽寺毀於火災,聖恩禪庵倖存。為佛教南宗發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駐足於此。至正九年(1349),江南名僧千岩元長禪師之高足萬峰時蔚禪師從杭州入吳,卓息玄墓山。由於萬峰的到來,信徒漸多。明洪武九年(1376)闢地建觀音閣及諸殿室,聖恩寺初顯規模。
大雄寶殿前有巨柏三棵,樹齡一千八百餘年,最粗一棵腰圍5.2米,挺拔勁秀 活化石。康熙帝所題《松風水月》碑,乾隆賦並書寫的一塊詩碑《再鄧尉香雪海歌舊韻》
正月初九為帝釋天(玉皇)誕辰,俗稱「天生日」。蘇城有「齋天」之習俗。聖恩寺「齋天法會」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詔建「萬壽道場」始,由來已久,是日「酬願者駢集,觀者如堵」。每年到聖恩寺參加「齋天」法會的人數達3—5萬人。經常車堵於光福鎮中,人擁在聖恩寺外。自正月初八到初十,歷時三天,熱鬧非凡。每到這個日子,來自各方的善男信女、遊客、商販都會雲集於此。其為佛教聖地,是日宣揚祈福禳災,祈求平安吉祥的心願,保留了眾多的民間藝術活動。 1986年聖恩寺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由於行政區劃調整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嶁庵,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潭山,又稱石嶁精舍。
庵始建年代無考,清初無聲禪師居之。石嶁庵現有民國年間建築數十楹,原供有緬甸信徒所贈玉佛。院中數株芭蕉,一架紫藤,象是一戶書香人家,大殿亦不高大,如民居一般,門上方懸掛的「放大光明」四字一匾。兩側偏殿現為遊人休憩之所。殿後山崖旁,有泉,清冽甘芳,歲旱不竭,脫塵禪師命之「余留泉」,是有餘和留「我」在此的意思。庵左有萬峰台,有明趙宦光題刻「萬峰台」三字,相傳為元代萬峰祖師修煉之所。 台上現有清代至民國年間摩崖石刻多處。站在萬峰台上,可見諸山蜿蜒相向,太湖雲帆上下,七十二峰離立波際,抱攬光福地區青山綠水之美,舊時為鄧尉探梅必到之處。石嶁庵於1986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由於行政區劃現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