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徵服緬甸
❶ 為什麼當時蒙古帝國在埃及戰敗,沒有攻進非洲
蒙古帝國是極具侵略性的,而越是侵略,他們這種征戰和征服的慾望就越強烈,統治者的野心也越大。以上的幾次失敗,可以說都是蒙古帝國在最為強盛時期的失敗。其原因在路衛兵看來有三點:一,氣候偏差不佔天時。蒙古人生長在北方乾旱荒漠地帶,而安南緬甸地處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又頻臨海洋,氣候濕熱,士兵水土不服,多染疾病,戰鬥力銳減;二,環境所致不佔地利。蒙古是草原騎兵,征戰利於平原而不利於南方的丘陵山險,其優勢在安南緬甸多山地帶得不到發揮。更不善長海戰,東征日本只能是如虎落平陽,任人宰割;三,狂妄自大不佔人和。蒙古軍隊經過數十年戰無不勝的輝煌,滋生驕橫狂妄,難免輕敵冒進。並且廣樹強敵,必會遭到被征服地區的聯合抵禦反抗,對埃及的戰事就很說明問題。四,四處征討疲於戰爭。蒙古帝國四處開花全線作戰,戰線太長兵力分散,後勤也不能保障,征伐安南緬甸時就出現糧草不濟和糧草被劫的情況。
蒙古帝國創造了攻城略地的神話,妄圖統治全世界,然而既使再強悍的民族,和全世界比起來也是極其渺小的。天時地利人和或許只限於一隅一地,而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吃敗仗也在情理之中。
❷ 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為什麼沒有統一全世界
1 當時蒙古人已經統治了歐亞大陸的絕大部分版圖,空前絕後。但是因為版圖實在太大,強有力的控制和邊遠地區如果叛亂或者造反復國那隻能看國力決定。畢竟你作為一個侵略的草原部落,燒殺搶掠容易,但實際上統治那就難了。
2 元朝的首都在北京,所以中國人都覺得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那中國人首次知道地球是圓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是明朝時的歐洲傳教士來中國後繪畫世界地圖,才知道的。所以就算蒙古人有能力征服全世界,也得有地圖或者知道有那些地方吧。
3 蒙古是游牧民族。而了解世界的大航海時代是之後的15世紀和16世紀,另外蒙古人擴張是靠鐵騎,也就是騎兵。。像攻打日本也是因為早就知道有這么個國家,另外日本離東亞大陸很近。
4 阿拉伯是沙漠,馬沒草吃,人沒水喝,宗教信仰也不同。印度隔著喜馬拉雅山,除了佛教其他也沒有相同的。至於非洲。。我不知道,也許因為忙著打南宋和日本,也許因為西亞,中東地區抵抗強烈,也許因為蒙古的汗把目光轉向其他地方,又或者元朝內部發生了統治階級爭權。
5 也許侵略南宋帶來的掠奪和激烈抵抗吸引了元朝的絕大部分軍事主力,再加上適合人生活的漢地環境,和漢文化,對蒙古人產生了漢化影響吧。
6 元成宗即位後,停止對外擴張戰爭,整頓國力財政。
7 遠征東南亞很多國家都失利,連年戰爭,巨大的軍費導致國庫空虛,國家政局動盪,社會經濟發展呈倒退狀態。
8 歷史時局造成的際遇以及各個地區的統治者不同的統治狀況帶來的歷史碰撞導致了蒙古人的版圖,最後也帶來了退出歷史舞台。
❸ 蒙古帝國究竟有沒有侵略距離其政治中心十分遙遠的東南亞一帶國家呢(如泰國、緬甸,越南、印尼等國家)
去過,但是不遠。元朝的雲南行省,已經佔了現在越南緬甸泰國的一些土地。而且在征戰中,安南、爪哇、占城都被元軍征服。(占城:北起今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里地區。)如果不是風大,連日本都得滅了。但是印度一代沒有去過,地形不好,過不去。
❹ 蒙古帝國那麼強,為什麼沒有徵服東南亞
蒙古人平定雲南後,便派使者到越南去(那時叫安南)讓越南人納貢。結果越南人竟然將使者給殺了!所謂即使兩國交戰也不斬來使吧,何況人家只是讓你納個貢,反正越南一直給中國人納貢啊,之前的朝代不都這個規矩嗎?
斬了使節,蒙古人就火了,發兵去征服越南。兩次打到安南的都城了,後來又都退了兵。其實退兵的原因就跟印度差不多,也是因為蒙古士兵受不了濕熱的東南亞氣候,甚至比印度的情況還差,東南亞的濕熱、瘴氣那可是印度沒有的,一不小心就得了瘧疾,拉肚子拉死了。好多蒙古士兵都染了兵,損失慘重,不退兵不行。
除此之外糧草後勤保障方面也跟不上啊,戰線拉的太長了。包括蒙古人兩次征服緬甸失敗也是這種情況。再說,你讓習慣了飛馳在寬廣草原上的鐵騎去熱帶叢林打仗也夠難為的了,能跑起馬來嗎?東南亞那地方河道又多,不適合騎兵作戰。
❺ 蒙古人戰無不勝,滅國無數,為何卻滅不了一個小小的緬甸
十三世紀時蒙古人的世界,整個世界都在蒙古人的鐵蹄下瑟瑟發抖。公元1206年,蒙古族歷史上最傑出的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
三.元朝內部不穩。
元朝庭對漢人實施殘酷的統治,絕大多數漢人始終沒有歸附。再加上吏治的腐敗,橫征暴斂,收刮民脂民膏,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時常有起義發生。元朝不得不派出軍隊鎮壓起義軍,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征戰東南亞諸國。
❻ 蒙古帝國如何書寫征服世界史
(郭靖)忽聽得遠處傳來成千成萬人的哭叫呼喊之聲,震天撼地,驚心動魄。……成吉思汗笑道:「沒事,沒事。這狗城不服天威,……須得大大洗屠一番。大家都去瞧瞧。」……一出城門,只見數十萬百姓奔逃哭叫,推擁滾撲,蒙古兵將乘馬來回賓士,手舞長刀,向人群砍殺。……當成吉思汗率領諸將前來察看時,早已有十餘萬人命喪當地,四下里血肉橫飛,蒙古馬的鐵蹄踏著遍地屍首,來去屠戳。
以上出自金庸武俠名著《射鵰英雄傳》,描寫的是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率軍攻佔花喇子模國都撒馬爾汗的場景。
實際上,當時花刺子模有40萬軍隊和精良武器,而蒙古軍隊不過20萬,還包括那些後勤的……作戰的更少了。
除了蒙古帝國軍隊作戰勇猛外,不得不說他們還碰上了「好運氣」。
1260年,蒙古軍攻陷阿勒頗和大馬士革。
1287年征服緬甸。
1292年攻佔爪哇,南洋各部落和部族全被征服。
❼ 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現在變的這么衰敗了
你好:
因為當忽必烈做為蒙古帝國大汗的繼承人准備繼位時他的弟弟旭烈兀已經渡過奧克蘇斯河,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1258年,阿拉伯阿撥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淪陷,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該城的60萬居民被屠殺殆盡,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為了不讓皇族的血玷污戰刀,不幸的哈里發被裹在一張地毯里被馬活活踩死.在一同樣的方式攻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以後,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蒙古人繼續向埃及和北非進擊,從而完成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政府.
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裡打敗了蒙古人.失敗的一個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汗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旭烈兀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繼承空缺的王位,但卻遭到堂弟,俄羅斯金帳汗國大汗別兒克的反對.實際上,別兒克已皈依了伊斯蘭教,對旭烈兀消滅哈里發政權極為憤慨,以至兩人漸漸開始公開對戰.作為防禦措施,旭烈兀再次度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而在巴勒斯坦只留下了一支筋疲力盡的部隊,其中絕大部分是非蒙古人.這支軍隊的失敗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志著蒙古帝國衰亡的開始.
盡管在巴勒斯坦吃了敗仗,但這時的蒙古帝國仍是一座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龐大建築,除成吉思汗最初征服的地區外,它還佔有俄羅斯、中東和中國南方。蒙古陸軍在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緬甸一帶活動,而海軍則在進攻日本和爪哇。不過,這個龐大的帝國這時確已開始崩潰,實際上僅幾十年後,它便不復存在。
當然,其原因並不僅在於敗給了馬木魯克軍隊。捲入那場戰斗的蒙古軍隊很少,蒙古人仍在期望能迅速前去報復;這種報復,是以往少數贏得個別戰斗勝利的對手所逃脫不了的。然而,這種情況這次卻未再發生,其原因是帝國的崩潰過程已經開始。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崩潰與過分的擴張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擴張到歐亞大陸兩端之後,即使是具有高度機動性的蒙古人,這時也發現他們正陷入困境。除在歌利亞發源地的失敗之外,1285年至1303年,蒙古人對印度的進攻也被德里的突厥人蘇丹所擊退。在緬甸和越南,蒙古人還發現森林作戰完全不同於平原上的騎兵襲擊。蒙古海軍的海外征服也未能奏效。1291年,派去進攻琉球群島的艦隊甚至連這些島嶼都沒有找到;一支派往爪哇的遠征部隊,兩年後,損失慘重地撤了回來。最大的海外征服是進攻日本,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遠征軍。日本人頑強抵抗,最後被一股西南台風所營救;這股台風吹毀了敵人的船隻,日本人感激地稱它為"神風"。這樣,在海上如同在森林裡一樣,蒙古人的擴張受到了限制。
然而,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兩端和海上諸島難以征服,對蒙古人來說,更嚴重的是他們發現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首要的問題是:同屬國人民相比,他們人數太少,太不開化。正如普希金所說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你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並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將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里進行統治,舉行復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將成為中國式的皇帝。作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於中國。最初,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曾與他爭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斗爭,忽必烈才取得勝利。後來,他的堂弟,控制著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爭位,於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內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於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於王朝內部的爭斗。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他以大不里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於大汗)。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著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並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不久以後,只有蒙古本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著純蒙古血統;在那裡,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❽ 蒙古帝國戰敗哪裡
兩次打日本被神風擊敗。攻打安南因時候不適應失敗。旭烈兀西征因蒙哥去世,留下怯的不花和埃及作戰,慘敗。
蒙古軍隊是極具侵略性的,而越是侵略,他們這種征戰和征服的慾望就越強烈,統治者的野心也越大。以上的幾次失敗,可以說都是蒙古帝國在最為強盛時期的失敗。其失敗原因大概有三點:①氣候偏差,不佔天時。蒙古人生長在北方乾旱荒漠地帶,而安南緬甸地處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又瀕臨海洋,氣候濕熱,士兵水土不服,多染疾病,戰鬥力銳減。②環境所致不佔地利。蒙古軍是草原騎兵,征戰利於平原而不利於南方的丘陵山險,其優勢在安南緬甸多山地帶得不到發揮。更不擅長海戰,東征日本島只能是如虎落平陽,任人宰割。③狂妄自大不佔人和。蒙古軍隊經過數十年戰無不勝的輝煌,滋生驕橫狂妄,難免輕敵冒進。並且廣樹強敵,必會遭到被征服地區的聯合抵禦反抗,對埃及的戰事就很說明問題。④四處征討疲於戰爭。蒙古軍四處開花全線作戰,戰線太長兵力分散,後勤也不能保障,征伐安南緬甸時就出現糧草不濟和糧草被劫的情況。
蒙古軍隊創造了攻城略地的神話,妄圖統治全世界,然而即使再強悍的軍隊,和全世界比起來也是極其渺小的,吃敗仗也在情理之中。
❾ 元朝征服了東南亞了嗎
元代曾經政府過安南,緬甸等東南亞一些國家,但是蒙古大軍不適應東南亞的濕熱氣候.最終是以失利告終,結果那幾個國家都是實際獨立的.
鞭長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臘月,忽必烈攻佔大理後,留大將兀良哈台鎮守。兀良哈台平定雲南各部之後,於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者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制。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求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制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余勢力後,開始討論對安南的用兵問題,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斷起義而作罷。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帥,進行戰事准備。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佔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恆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布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佔領安南國都後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扎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
元朝軍隊暫時獲得了勝利,但對這個崛起於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亞濕熱的氣候嗎?
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佔領的安南京城,於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乾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恆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准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制。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佔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
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病疫頻發,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只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布防百餘里,准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時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系。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國王去世,子繼位,又對元朝採取了不卑不亢之態。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沖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系。
損人耗己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教化的、唆都等出使占城國,要求占城國王入朝。占城國王(保寶旦)派使者至元朝進貢,奉表歸降。貢物包括大象。至元十八年十月,元朝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調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萬人,准備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給軍糧。不久,占城王子補的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決心討之。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調集淮、浙和福建、湖廣駐軍5,000人,海船100艘、戰船250艘,由唆都統率水陸兩軍循海道進攻佔城。當年十一月,唆都率軍從廣州出發,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歸仁)登陸。占城國王(孛由補刺者吾)拒絕了元朝的招降。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軍分三路從北、東、南三面乘船攻擊木城。第二天早晨兩軍交戰,中午,元軍攻入木城。占城國王率部逃入山中。接著,元軍進兵大州,占城國王聞訊求降。元軍開到大州東南,准許占城國王投降,赦免其罪。但要求占城國王親自來營中納降。
占城國王一面派國舅寶脫禿花為使節應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結2萬餘人,並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臘等國借兵。二月十九日,元軍進攻雅侯山,占城軍拚死抵抗,並利用地形切斷元軍歸路。唆都率軍苦戰,才得以突圍。隨後,唆都在舒眉蓮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攻擊占城郡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協助脫歡大將進攻安南,率軍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國王見安南不支,遣使求降。當年,元朝曾再度策劃派兵討伐占城,因安南戰事擱淺。元成宗時,與占城恢復了和好關系。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通過元大理、鄯闡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派遣奇得脫因等出使緬甸,詔撫緬王。緬國蒲甘王朝那羅梯訶波帝派使者價博到達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訪緬國。兩國間建立了初步聯系。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馬拉史里、奇得脫因等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王室子弟或顯貴大臣來京朝貢。未料,元使一去不歸。據緬甸史籍記載,元使是因為晉見緬王不肯脫馬靴而被處死的。雲南行省見使臣久久不歸,緬王毫無表示,便向朝廷建議出兵征討緬國。忽必烈沒有批准,示意先觀其動向。
忽必烈此時可能也是有些力不從心了,沒有主動發起戰爭,然而,兩國之間會相安無事嗎?
正當元朝在是否出兵問題上猶豫不決時,緬國卻先發動了戰爭。至元十四年(1277年),緬國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占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征緬大軍統帥。至元二十年(1283年),征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區)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但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並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說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約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鐵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國國王,信合八為緬國世子。
大德年間,緬甸權臣、木連城(今緬甸叫棲縣)首領阿散哥殺死緬王及元朝留駐緬國的信使從人百餘人。另立其子鄒聶為王。朝中大權盡操於阿散哥之手,緬王成為傀儡。元成宗聞訊,決心派兵懲罰阿散哥。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闊闊、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圖魯米石等出兵干涉,圍攻木連城,遭到守軍抵抗。次年二月,由於阿散哥以重金賄賂闊闊以下元軍將校,元軍將領以暑熱為由撤兵回國。元軍班師後,阿散哥派其弟弟哲迪到元上都請求寬恕。成宗赦免了阿散哥的弒君之罪,下詔停止征緬,默認了緬甸國內的現狀。此後,直到大元末期,緬甸一直保持著對元朝的朝貢及臣屬關系
❿ 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土爾其幾乎同時建立,為什麼兩者沒有打過仗
蒙古帝國內訌,分裂,迫使西征停止。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是在13世紀由蒙古乞顏部鐵木真建立的的政權。包括中國元朝、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等,廣義的蒙古帝國還包括之後的北元和其他蒙古政權。
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蒙古帝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1260年,蒙古帝國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國隨之解體。
1264年忽必烈奪得汗位後,原屬蒙古帝國的術赤後王封地、察合台後王封地、窩闊台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後蒙古人建立的政權被西方統稱為「蒙古帝國」。
(10)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徵服緬甸擴展閱讀:
遠征四方:
參見:蒙古第一次西征之戰、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戰、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1162~1227)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
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擊退了蒙古軍的進攻,這也是蒙古軍隊在歐洲第一次被擊敗,由於1242年窩闊台的死訊傳來,拔都以爭奪蒙古大汗汗位的繼承權為借口,率軍撤退東歸。
其實如此長的距離,拔都即使趕回去,也未必趕得上汗位爭奪,此時蒙古軍隊已成強弩之末,繼續西進,必將受到歐洲三強英國、神聖羅馬帝國、法國軍隊的抵抗和遍地城堡的頑強堅守(之前這三大國的主力軍隊都未曾參戰,甚至都沒有引起重視),此時找個借口撤軍可避免身敗名裂。
蒙古帝國還曾於1257年進攻越南北部地區。元朝滅宋後,希望把在宋朝失去的原來中國領土安南奪回來,元軍又分別於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佔越南北部的地區,即當時的越南陳朝。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元軍。元軍還曾經進攻佔城(今越南南部)。
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並深入緬甸北部中部東部,部分元軍進入阿薩姆地區,之後在1303年退出緬甸南部地區,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是中國領土,屬元朝的雲南省。元軍於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
1274年和1281年,由於日本鐮倉幕府拒絕忽必烈要日本臣服的要求,侮辱並殺死元朝使臣,忽必烈兩次試圖教訓日本,第一次,1274年,在蒙古大將忻都、高麗大將洪茶丘率領下,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並進攻。
128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派蒙古大將阿刺罕擔任總司令(行省右丞相)、漢人大將範文虎擔任副總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兩路,在對馬島上會師。會師之後,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
可是範文虎企圖由他來完成這件事,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長崎北)登陸,結果不久碰上台風,這次台風歷時多天,好不容易風雨停住,範文虎發現他已無法收拾這個殘局,就把已經登陸駐扎在山下的約十餘萬人的部屬,全部遺棄,自己和一批高級將領,乘上殘余的幾艘戰艦,悄悄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