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派遣精英有哪些
① 精英的人物列表
神風烈士(先知之刃)Arbiter
神風烈士 Arbiter,是星盟宗教上的最高等級,這個等級是暫時性的。通常是有辱使命的精英戰士,被派遣執行自殺式任務,他們必須穿上已經很有年代的 Arbiter 護甲,在自己最後一次的任務中以死明志。野豬獸視 Arbiter 為救世主,它的出現代表了先知的意志,稱為「先知之刃」。
歷史上共有 169 次派出 Arbiter 執行自殺式任務。神風烈士曾經成功鎮壓了野豬獸族的叛亂、馴服獵人加入星盟等。最近一次就是星盟艦隊超級指揮官遭到先知的貶謫,派往氣礦實驗室剿滅不利星盟宗教團結的精英「異教徒」。
Arbiter 護甲的右肩上雕刻著一個代表 HALO 游戲傳奇難度的骷髏頭雙刀標志。
先知之眼 Ossoona
先知之眼 Ossoona,與神風烈士一樣是暫時性的精英等級。被先知派遣深入敵方搜集情報,但是避免與敵方直接交戰,因此身穿有隱形功能的護甲,不過這套護甲沒有能量防護罩,因此執行任務的精英只能依靠隱形功能和個人的潛入技巧。
先知之眼一般由高級精英擔任,初級精英的經驗不足勝任,派遣超級精英則代價太高。精英覺得這項潛入任務並沒有多大的榮耀,不過只要先知派遣,都會服從。
先知之眼沒有在 Halo 1/2/3 中出現。
議員 Councilor
精英議員 Councilor,是星盟精英的政治首領,也是精英的最高等級。他們在最高議會與先知一同參政,權力只在三名高等先知之下,是星盟的重要角色。
精英議員護甲為銀白色,頭飾高大而華麗,在非戰斗狀態時穿著紫黑色長袍。他們也是極其出色的戰士,揮舞光劍如入無人之境,偶爾也手持電漿沖鋒槍。在近戰搏鬥時,議員是唯一被打中後沒有短暫硬直的精英。
Halo 3 中沒有出現精英議員。
帝國艦隊司令 Imperial Admiral
帝國艦隊司令 Imperial Admiral,是星盟的艦隊首領,指揮全部星盟艦隊,相當於司令。
光環小說《奧星的幽靈》中首次提到帝國艦隊司令、名為 Xytan 'Jar Wattinree 的精英。他在星盟內戰後,率領全部精英艦隊伏擊了鬼面獸艦隊。得到人類艦隊前往奧星的消息後,他在星盟殖民星球 Joyous Exultation 集合了 1 艘超級母艦、2 艘巡洋艦和 18 艘驅逐艦准備前往奧星。就在艦隊執行空間躍遷時,他的超級母艦上的一隻野豬獸好奇地打開了星盟工程師正在研究的稱為行星終結者的 Nova 中子彈原型。這枚炸彈是星盟在致遠星戰役中獲得的,由 UNSC 海軍中將 Witcomb 製造,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某一天星盟在致遠星甚至自己的母星上意外引爆。炸彈摧毀了躍遷層中的部分戰艦、星球的四分之一和衛星,帝國艦隊司令生死未卜。
Halo 1/2/3 中沒有出現精英帝國艦隊司令。
艦隊最高指揮官 Supreme Commander
艦隊最高指揮官 Supreme Commander ,是星盟艦隊的高級指揮官,掌控一支或數支艦隊,相當於副司令,位於帝國艦隊司令之下。
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位艦隊最高指揮官是神風烈士 Arbiter。他率領的終極正義艦隊在 Halo 1 中未能殲滅秋風之墩號和士官長、使得光環被毀,而且之後他的旗艦 Ascendent Justice 也被士官長和約翰遜等人劫持。Halo 2 中他回到星盟首都博愛之城後被降階和剝奪了權利,被賦予 Arbiter 稱號執行自殺式任務,以死明志。
指揮艦隊作戰時,最高指揮官身穿紫色護甲、紫色披風。在回到博愛之城後,他身穿精英狂徒特有的金色護甲,因此可以認為最高指揮官也是狂徒的其中一個等級。狂徒等級的精英都是高級指揮官。
高級指揮官(狂徒)Zealot
狂徒 Zealot,是星盟艦隊和軍隊的高級指揮官,相當於將軍。
狂徒可以看作是所有身穿金色護甲的精英的通稱。他們的護甲更強,能夠抵禦 M6C 手槍一個彈夾子彈、或者狙擊槍 2 槍命中頭部的攻擊。狂徒是星盟軍隊除帝國艦隊司令外的最高等級,他們擔任以下軍職:
艦隊最高指揮官 Supreme Commander:指揮全部艦隊或數支艦隊。
艦隊指揮官 Fleet Master:指揮一支艦隊。
戰艦指揮官 Ship Master:指揮一艘戰艦。
戰地指揮官 Field Master:指揮步兵作戰。
特種部隊Special Operations / Spec Ops
精英特種部隊 Elite Spec Ops,是星盟的戰斗專家,負責執行特別行動。
特種部隊指揮官 Rtas 'Vamee 的護甲是銀白色,他被認為是超級精英,但是與狂徒平級或者更高。
特種部隊隊員的護甲是深藍紫色、特種部隊軍官的護甲是深藍黑色,一般認為他們的等級在超級精英之下、高級精英之上。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戰士,被派遣執行最危險和困難的軍事行動。他們通常以小分隊作戰,遠程射擊和投雷都很精準。特種部隊的護甲比高級精英要強些,而且裝備了短時間的隱形系統,他們只在潛入時才使用。
Halo 3 中也出現了精英特種部隊,在第五關『蟲族大門』可以看到,護甲仍然是深藍紫色,不過將戰斗型護甲改為突擊型護甲,採用渾圓封閉式頭盔相信是為了空投、近戰以及避免吸入蟲族孢子。這一小隊特種部隊空投到戰區與蟲族作戰,但是他們由一名手持光劍的暗紅色護甲的高級精英率領。這與以前特種部隊級別要高於高級精英、只有更高等級的精英才能攜帶光劍的認知所矛盾,只能解釋成 Bungie 為了劇情隨意安排。
飛天精英 Ranger
飛天精英 Elite Ranger,可以認為是星盟特種部隊的分支。
飛天精英的護甲是淺藍色,一般認為他們的等級在高級精英之上,也可能不是一個等級、只是特殊裝備的步兵。飛天精英裝備了全封閉頭盔和噴射裝置,以適合在艦外的零重力太空環境作戰,他們移動迅速和靈活,對地面部隊威脅很大,不過護甲防禦力稍弱。
Halo 3 也出現了飛天精英,在第五關『蟲族大門』中可以看到已經陣亡的,沒有裝備噴射裝置。(資料未確認)
隱形精英 Stealth
隱形精英 Elite tealth,可以認為是星盟特種部隊的分支。
隱形精英的護甲是鐵灰色或鐵褐色,一般認為他們的等級在高級精英之上,也可能不是一個等級、只是特殊裝備的步兵。隱形精英裝備了全時間隱形系統,但是沒有裝備能量護盾,防禦力較弱,鐵褐色的比鐵灰色的稍強,可能隱形精英也細分兩個等級。執行伏擊和潛入任務時,他們通常兩三名一同行動,裝備兩支電漿沖鋒槍和光劍。
Halo 3 中沒有出現隱形精英。
侍衛 Honor Guard
精英侍衛 Elite Honor Guard,是星盟議院中負責保護先知的近身侍衛,是精英族的榮耀。
侍衛的護甲是深紅色,頭盔、手臂、肩膀和腿部還帶有橙黃色配黑邊的裝飾護甲。作為精英侍衛保護先知是精英族引以為傲的榮耀,他們的等級稍低於指揮官,與超級精英則是同級別。戰斗中使用光劍,偶爾使用電漿沖鋒槍和卡賓槍。在守衛時,他們手持與護甲顏色匹配的侍衛長矛。
Halo 2 由於程序有 Bug,在博愛之城、屍腦獸等關卡中會出現了身穿侍衛護甲的議員精英、超級精英,有些還沒有頭盔。他們本應該是金色護甲的狂徒,卻由於程序原因選擇錯了護甲,有時候還沒有頭盔。詳細解釋查看:Halo 3 中沒有出現精英侍衛,因為已經不需要保護先知。
超級精英 Ultra
超級精英 Elite Ultra,是星盟軍隊的軍官,相當於校官和尉官。
超級精英的護甲是白色,一般認為他們的等級與精英侍衛平級。他們的戰鬥力突出,在戰場上率領和指揮規模較小的部隊作戰,而他們的上級是狂徒,負責指揮艦隊、戰艦和大規模部隊。超級精英的護甲相當強,防禦能力是高級精英的兩到三倍;在戰斗中他們通常手持重武器或者雙槍,例如燃料炮和電漿沖鋒槍,並且攜帶能量光劍作為副武器。如果敵人太過靠近或者能量護甲被破,他們會發出嗥叫,然後拔出光劍沖向敵人。他們和議員都能夠承受近距離霰彈槍直接射擊或者一枚電漿手雷的爆炸。
部分超級精英還會在星盟部隊中擔任其他指揮官的角色,例如戰艦指揮官、艦隊指揮官、特種部隊指揮官。半嘴精英 Rtas 'Vamee被認為是身份特殊的超級精英,雖然他的的等級一直不明,一般認為他與狂徒平級甚至更高。在 Halo 2 中統領星盟特種部隊指揮官、Halo 3 中擔任艦隊指揮官。
Halo 3 也出現了超級精英,在第五關『蟲族大門』、第八關『Cortana』中可以看到已經陣亡的。 高級精英 Major
高級精英 Elite Major,是星盟的主力戰士,相當於軍士長。
高級精英的護甲是紅色。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戰士,在戰場上率領初級精英和其他星盟種族作戰。他們的作戰能力與斯巴達戰士相近,彈跳力和速度都更優勝。電漿沖鋒槍和電漿手雷是他們的標志性武器,擅長各種武器和駕駛載具。
Halo 3 中也出現高級精英,在第五關『蟲族大門』、第七關『星盟』中可以看到,護甲有暗紅、酒紅、銅紅等多種紅色。『蟲族大門』出現的中級精英率領著一小隊精英特種部隊,而且手持光劍,與前兩作的等級設定有所差異。
② 1944年發生的豫湘桂大潰敗是否與國內精英部隊派到緬甸作戰有關
這個,以中國大陸的觀點,注意是大陸觀點,豫湘桂大潰敗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迫近二戰末期,國民黨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反共而與日本人消極作戰,日軍接連在太平洋戰爭受挫,所以期望在支那戰場進行反攻贏取優勢,國軍則一觸即潰,收復的失地再次淪陷。
當然仔細分析的話肯定主要的潰敗原因還是在國民黨內部,但八路軍新四軍譴責國民黨的同時也會暗中擴充自己勢力,國共合作本來也是摩擦不斷才給了日軍可乘之機。
緬甸毗鄰中國腹地雲南和英國的重要殖民地印度,如果緬甸完全陷落,印度也將不保,中國將會被全麵包圍,盟軍將處於很危險的境地。當時遠征軍號稱國軍最精銳部隊,但在緬甸也是一敗塗地、退入野人山,在經過史迪威等盟國將領的訓練後才轉變為擁有新型美式裝備的世界一流部隊。
所以綜合來說,派遠征軍入緬的確是必要的,而這件事與豫湘桂大潰敗並無直接關系。
③ 緬甸金三角
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因這一地區盛產鴉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而使「金三角」聞名於世。「金三角」的范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寮國的琅南塔省、豐沙里、烏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鎮3000多個。總面積為19.4萬平方公里。
由於「金三角」地區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的生長,再加上這里叢林密布,道路崎嶇,交通閉塞,三國政府鞭長莫及,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
清盛縣位於昔日著名毒源地「金三角」的泰國一側。20世紀60年代,這里已成為以盛產鴉片聞名世界的四大毒品產地之一,這里成了罌粟種植、提煉、販運和走私的黃金地帶。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故又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自從替代種植政策推行後,當地罌粟種植大幅下降。為了幫助當地農民就業,泰國有關部門還大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
雖然三國歷屆政府都曾做過禁毒工作,但均未能有效地阻止這一地區罌粟種植的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採取收購,20世紀50年代這里形成了第一個鴉片生產高潮,接著出現60年代的「黃金時代」,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80年代初,產量已達700噸左右,1988年增至1200噸,1989年翻一番,產量達2400噸,1991年已突破3000噸大關。
此外,「金三角」地區有許多海洛因加工廠,大多設在深山密林中,有大批技術人員操縱著先進的機器設備日夜工作。由於「金三角」地區的鴉片質量上乘,多被加工成精製毒品海洛因,「東南亞海洛因」(SEAHEROIN) 當前已成為高質量海洛因的專用名詞,銷往世界各地。
在泰國境內的「金三角」地區,居住著祖祖輩輩擅長種植罌粟的苗族、瑤族和僳僳族。種植罌粟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發財致富的一條捷徑。因此,從事種植罌粟的人越來越多,毒品產量也越來越大。
緬甸是「金三角」地區罌粟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這里居住的主要是緬甸的少數民族,世代靠種罌粟維持生計。為了與政府對抗,保護自己的鴉片種植業,當地居民把自己武裝起來。在這些武裝中,規模最大的是前緬泰邊境的坤薩(一譯坤沙)集團。他們有著一支實力強大、受過軍事訓練的近3000人的武裝部隊。這支部隊身著軍裝,配備精良武器,富有作戰經驗。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幾年,由於緬、泰兩國軍隊加緊了對坤薩集團的進攻,摧毀了一批罌粟種植場,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穀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罌粟產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亞地區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基地。然而,自1986年以來,「金三角」的罌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產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再次成為世界頭號鴉片生產基地。
每年經「金三角」地區販運的海洛因佔世界總量的60%~70%,而該地區海洛因的年生產能力能滿足全球海洛因消費量兩年的需要。1996年1月,坤薩領導的武裝向政府投降。但這一地區毒品生產並未停止,仍是僅次於「金新月」的世界第二大鴉片產區。
罌粟並非金三角地區的原生植物,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與這個地區的政治和國際關系的不斷變化息息相關,正是由內外政治勢力的影響,才導致鴉片經濟的不斷強化和發展,最終成為了世界最主要的毒品帝國之一。 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的日益嚴重。從歷史、地域、毒品數量和毒品質量的發展上看,我們可以交將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發展簡單地分為幾個階段:殖民時代(以1954年奠邊府戰役的結束為標志),國民黨殘部時代(大至為1950年代10年時間),越南戰爭時代(跨越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近20年的時間)、坤沙時代(1980年代前後10多年時間)、坤沙後時代(坤沙投降到現在):從鴉片主產地域的變化看則是:寮國時代、泰緬邊境時代、緬北邊境時代;從數量上看是毒品的種植面積和鴉片的產量的跳躍式的增加;從質量上看則是毒品種類的不斷發展,經歷了由傳統的「鴉片王國」過渡到「海洛因王國」和「冰毒王國」的轉變。
④ 景頗族的緬甸克欽族
緬甸,這個因為昂山素季和政治改革備受世界關注的東南亞國家,再次因為誤射到鄰國中國的幾發炮彈而吸引了媒體的目光。在中國邊境爆發的戰火,暴露了這個一心推動改革、希望發展經濟走向世界的國家的多年頑疾——少數民族地區離心趨勢和武裝問題。記者連線居住在戰火發生地及鄰近的雲南省盈江縣居民,講述他們經歷的緬甸邊境戰事。
「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
雲南盈江縣那邦鎮,距離中緬邊境的國門只有100米左右。趟過一條河,就到了緬甸境內的拉咱。正在與緬甸政府軍作戰的地方武裝克欽獨立軍總部就在那裡。連日的槍炮聲,打破了這個邊陲小鎮的寧靜。 國境兩頭 同一民族不同境遇
「每天都能聽到炮聲。我們盡量少出門。」雲南盈江縣那邦鎮邊陲賓館工作人員、來自緬甸克欽邦的董麗艷對新京報記者說,這個賓館由10名緬甸人負責運營,老闆是中國人,但並不在這里。
從12月底開始,連日的炮聲,令原本閑適的邊陲小鎮,變得不再平靜。12月30日,隨著緬甸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的戰事吃緊,3發緬方炮彈落入那邦鎮,損毀了一座房屋,幸好沒有人員傷亡。
「這些天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每五六分鍾就能聽到炮聲。聲音很大,像打雷一樣。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著覺,炮聲一響,就起來看一看。」那邦鎮居民楊正文向記者講起這幾天的經歷,也很無奈,「我認為不會打到中國來,現在對生活影響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幾天有一顆炮彈打到傈僳族的村子裡面,他們還以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楊正文的老婆說,「還是挺恐怖的,以前從來沒有這種情況。我們沒什麼防護措施,也不知道怎麼防。」
盈江縣一家賓館的工作人員管小姐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她們的住處不在國界線附近,也沒有聽到槍炮聲,但是大家都在議論這事兒,非常擔心炮火燒到中國來。「這個可說不定,但還沒有想到預防這么遠。」管小姐稱,安檢比較嚴,剛剛接到通知,只要外國人來住宿,就要通知邊防人員。「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這段時間查得嚴,可能就是因為那邊打仗的關系。」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楊正文對記者透露說,10日那天,那邦鎮上來了很多中國景頗族人,要求緬甸雙方停火。如果不停火,他們就要去幫緬甸那邊的克欽族。
中緬邊境 拒絕妥協的「獨立軍」
克欽邦的地方武裝在抗擊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便已存在。1947年,緬北撣邦、克欽邦等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國父」昂山政權簽訂了《彬龍協議》,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享有充分自治,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1947年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彬龍協議》的原則也有體現。這成為緬地方武裝長期存在的重要歷史淵源。當然,有了槍,也就為緬甸少數民族地方與中央的長期對抗埋下了伏筆。
克欽獨立軍1961年成立,與緬甸中央政府軍在當地的武裝沖突持續了33年。克欽獨立軍是緬北最有勢力的民族武裝之一,最高政治訴求是獨立。1994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此後十多年來,雙方基本相安無事。
2008年,緬甸通過新憲法,遭致一些少數民族的反對,認為新憲法沒有賦予其充足自治權。2009年4月,緬甸軍政府擬定了全緬民族武裝的整編計劃,同樣遭到絕大部分民族武裝的拒絕。其中就包括克欽獨立軍。
2011年6月9日,由於整編談判破裂,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協定,戰火再燃。直到沖突激化,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糾結的緬甸民族認同
「民族本不存在,他只是想像的共同體」,在史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眼中,上世紀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是政治家們創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神話,因為歷史證明,人類對於身份認同的感情是非常強烈的。像其他殖民地國家一樣,緬甸的精英們也創造了自己的「民族國家」概念,一個是兼顧少數民族的「Burma」,一個是大緬族主義的「Myanmar」,過去60多年來,這兩種概念的碰撞留下了緬甸至今難以解決的民族沖突。
國名背後的民族沖突
「Burma」還是「Myanmar」,這是緬甸至今仍未停止的國名之爭,民盟領袖昂山素季一直堅持使用代表多元緬甸意味的「Burma」。緬甸國內有135個民族,主體民族是緬族,佔全國人口2/3,其他主要少數民族為撣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在緬甸獨立前,這些少數民族原則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民族自治。
二戰結束後,緬甸開始了民族獨立進程,為了打破英國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圖謀,國父昂山將軍身穿克欽族服裝來到克欽邦首府,勸說克欽一起建立聯合國家。其他各少數民族紛紛響應,並於1947年簽署了《彬龍協議》,決定在聯邦國家體制下實行民族自治,各族平等,並依此協議形成了《緬甸聯邦憲法》,其中規定了撣邦和克倫尼邦在十年之後有權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彬龍協議》對緬甸民族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今日很多少數民族仍表示要在這個協議框架內與緬甸政府談判。
然而,5個月之後,緬甸聯邦的締造者昂山將軍被暗殺了,繼任者沒有沿著昂山的路繼續走下去,他們修改了昂山國父制定的憲法,對於這種根本的轉變,負責修憲的緬甸法學家吳強吞說,「我們國家,理論上是聯邦制國家,實際上是單一制國家。」
單一民族還是多元緬甸?
在宗教政策上,繼任政府也背離了昂山國父的意願。緬甸有句諺語,成為緬族人就是成為佛教徒,但其他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1961年,緬甸將佛教定為國教,1962年,軍政府執掌緬甸後,國家概念變成了——在一個種族(緬族)、一種語言(緬語)、一個宗教(佛教)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實現民族同化。
這一舉動的直接後果就是促使少數民族選擇武裝起義抵制中央政府,其中最大的起義運動就是由克欽獨立軍發動的。克欽族多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為佛教成為國教是沙文民族主義的體現,因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與政府對抗的歷史。《緬甸:起義與種族政治》一書作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今後的許多年中,像克欽族一樣,起義成為緬甸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
緬甸現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隱秘的民族武裝,多年沖突沒有讓民族武裝,也沒有讓政府軍取得勝利。緬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沙空認為,60餘年的民族武裝沖突證明,在「一個宗教、一種語言、一個種族」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而實施的同化政策,不適合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緬甸。
隨著緬甸宣布改革,迎來了新契機,緬甸政府已經同多個少數民族簽署停火協議。但簽訂停火協議遠非長遠之計,動亂沖突仍時有發生,雲南省社科院緬甸問題專家熊麗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只要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存在,沖突就不可能真正平息。緬甸現有政策無法讓少數民族相信能夠得到平等的權利。如果不從國策上改變,就很難徹底解決沖突問題。」
⑤ 荊棘谷有哪些精英LRBB
看你多少級了,在初期聯盟地區的黑海岸有13級的影爪,不怎麼好抓,攻擊力很強的,很多時候還沒抓到他他先把你打死。部落地區有23級的獅王修瑪,挺帥的
更高一些在荒蕪之地有37級的斷牙(我帶的就是^^),很多人搶,攻擊速度1.0
在荊棘谷有43級的虎王邦加拉什和豹王
60級的時候去冬泉谷的霜刀石能抓到霜刀石守護者,很漂亮的紫色豹子
13
影爪
黑海岸
<40,39>
<39,36>
<39,35>
<41,36>
<39,37>
23
獅王休瑪
貧瘠之地
<62,34>
<62,33>
<61,33>
<61,34>
<62,32>
37
斷牙
荒蕪之地
<43,37>
<44,37>
<47,39>
<54,17>
<45,37>
43
虎王邦加拉什
荊棘谷
<38,37>
技能方面……如果你還沒有滿級的話嘲諷+撕咬+突進+隱身基本可以適應野外打怪下副本以及PK,尤其是NE的獵人種族特長的隱身+寶寶隱身偷襲很好的
60級以後的寵物爪擊+撕咬+突進+隱身,在PK戰場等等方面可以用,另外撕咬+畏縮+突進+隱身可以教給用來下副本的寵物
⑥ 緬甸敏昂萊有多高
敏昂萊身高多少,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身高165cm
敏昂萊(Min Aung Hlaing,1956年7月3日-),出生於緬甸聯邦德林達依省土瓦市,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長期從事特種部隊建設,習慣動用重武器配合進攻游擊隊據點,被稱為「鐵血司令」,曾擔任緬三角軍區司令員,第二特戰局局長等職。2021年2月1日,敏昂萊接管緬甸國家權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敏昂萊
外文名
Senior-General Min Aung Hlaing
性別
男
目錄
人物履歷
1972至1974年,於仰光大學讀法律專業。
1974年,敏昂萊第三次嘗試申請轉入緬甸國防服務學院,終於取得成功。
曾擔任緬軍輕步兵第44師作戰參謀。(當時該部隊的指揮官是後來成為緬甸軍政府領導人的丹瑞。敏昂萊以丹瑞為人生導師,並在他手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2002年,任緬甸三角軍區總司令。
2008年,任緬甸國防軍第二特戰局局長。
2010年8月,任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
2011年,時任緬甸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政府時期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主席、緬軍總司令丹瑞任命總參謀長敏昂萊接任總司令一職,敏昂萊隨之成為緬甸政治轉型後首位新上任的軍方總司令。
2016年1月,緬軍方宣布敏昂萊退休年限延長5年。
2021年2月,任緬甸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
2008年至2009年間升為少將;2009年底升為中將;2011年初升為上將;2013年3月晉升大將。
政治生涯
開啟臉書
敏昂萊
2013年,敏昂萊在社交網站「臉書」開設了個人網頁,至今吸引46萬用戶點贊。網頁的背景照片是敏昂萊坐在小型飛機里並豎起大拇指的形象,最新貼文包括他慰問傷兵、參觀軍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與民盟領袖昂山素季會面。
中緬友誼
10月16日,中國領導人會見了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雙方傳達了繼續增進兩國「胞波情誼」的意願,同時就保持中緬邊境持久和平穩定進行了探討。作為緬甸軍界政界均有深厚影響力的人物,敏昂萊向中方表達了樂意增進緬中傳統友誼,發展兩國兩軍關系的強烈願望,並承諾為維護與中國接壤的緬北地區的安定做出更大努力。
致力推進中央權威
1956年,敏昂萊出生於德林達依省的土瓦市,早年畢業於緬甸聯邦軍事國防學院,學院位於彬烏倫,是一所專門負責培養緬軍高級指揮人才的學校。據同學回憶,敏昂萊在學生時期為人謙和,性格比較內向,但一旦受領任務,就表現出「火山爆發般的熱情」。畢業後,敏昂萊受命來到孟邦的薩通,擔任第44輕步兵師作戰參謀。該師是緬甸東北軍區(今歸屬北部軍區)的骨幹力量,主要與當地活躍的少數民族游擊隊作戰,在作戰中,敏昂萊習慣動用重武器配合進攻游擊隊據點,以至有人將其形容為「鐵血司令」。
2002年,敏昂萊被提拔為三角軍區司令,專門對付活躍於金三角地區的販毒武裝和號稱「獨立王國」的兩大少數民族勢力。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敏昂萊一改以往「只硬不軟」的行事風格,改采懷柔方式平靖轄區內的動亂因素,結果整個三角軍區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很少有大規模軍事調動,這在以往是非常罕見的。2007年,緬甸數萬名民眾走上仰光街頭,要求政府放鬆管制。面對示威風潮,敏昂萊拒絕接受頂頭上司登盛的看法,堅持「大棒加胡蘿卜」的策略,支持軍警對示威人群實施彈壓,但同時又向願意合作的民間勢力發出緩和信號。經過這場風波,掌握緬甸政權多年的大將丹瑞對敏昂萊刮目相看。
2008年6月,敏昂萊被擢升為緬軍第二特戰局局長,該局主要針對克倫邦和撣邦的軍事事務。在緬甸軍事事務安全主席耶敏少將的協助下,敏昂萊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地方武裝的「統一化」,即原歸私人或部落頭人掌握的武裝都納入國家領導的邊境武裝序列,接受緬甸國防軍的領導。有意思的是,2009年8月,果敢地方武裝拒絕加入緬甸政府的邊境武裝改組計劃,中央政府讓敏昂萊親自上陣,指揮兩個師的兵力在三天內將其摧毀。這次軍事行動後,一些西方國家以「敏昂萊所率軍隊違反人權」為由,將其列入外交和金融制裁的黑名單。
但西方國家的敵視,並不影響敏昂萊在緬軍內部的升遷。2010年,敏昂萊接替瑞曼,成為緬甸國防軍總司令。2012年4月3日,緬甸總統登盛為敏昂萊授予准大將軍銜,這是緬軍第二高的軍銜。根據緬甸憲法,掌握緬軍實權的敏昂萊在組織軍事行動時享有司法豁免權,他有權處置任何國家緊急情況。
維護軍人政治地位
盡管緬甸政治改革進行多年,但軍隊仍對國內政體乃至國家經濟政策有著巨大影響力。根據2008年緬甸通過的新憲法,議會25%的議席不經選舉仍由軍方人士占據,剩下議席的80%則被「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獲得,該黨成員很多是剛剛脫下軍服的政治家。
據英國《簡氏情報評論》介紹,緬甸軍隊不僅能從政府拿到大量經費,還擁有隱性預算和創匯機構。知情者透露,根據《特別基金法案》,緬軍總司令敏昂來理論上有權支配國家財政資金,沒有數額限制,而且也不必事先通知或經過聯邦議會批准。其次,緬甸雙匯率制也使軍方受益匪淺,因為按照非官方浮動匯率(即市場匯率),美元與緬元的兌換率是1:830,但進入緬甸的美元卻是按照1:6的固定匯率兌換。另據報道,緬甸軍方掌控的社會經濟資源遠超外界想像,緬甸兩大企業集團——緬甸經濟控股公司和緬甸經濟公司將其出售自然資源、近海原油和天然氣所獲得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給了軍方。
正是在敏昂萊治軍時期,緬甸軍人地位之高讓人印象深刻,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個國家像緬甸這樣賦予軍人如此高的待遇。據悉,緬甸絕大多數官員都是軍人出身,軍人在國內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無論平時執勤還是戰時執行任務,國家都給予軍人一定的特權。
值得一提的是,敏昂萊長期從事特種部隊建設,對特種兵青睞有加。據報道,緬軍最出名的是一支連級特勤隊,共有120餘名官兵,他們都是從全軍30萬人中選拔而來,80%以上具有實戰經歷,堪稱軍界精英。該連設連長、副連長、軍需官三名軍官,指揮機構精幹高效。下屬10個戰斗班,其主要任務是保護國家首腦。此外,因為作戰英勇,他們還常常被派往邊境地區,對付武裝毒販。正是由於特勤隊肩負著特殊使命和任務,其所有軍需後勤,均由政府直接保障。外界普遍認為,在敏昂萊的領導下,緬甸軍人的生活和待遇不會有任何下降。
⑦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7)緬甸派遣精英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⑧ 緬甸軍方是親中還是反中
當然是果敢族武裝了 ,因為果敢地區大部分是漢族,在緬甸屬於少數民族了,外來做生意的緬甸其他地區的商人比較少,相反,內地的商家倒是挺多,在果敢在部分地區都能收到中國移動的信號,緬甸通信信號覆蓋的倒是很少,果敢也一直都是民族自治區,現在果敢族武裝的頭彭家生以前是果敢地區主席,五年前被政府軍趕下台...歷史上明朝據說有一支皇族因為戰亂來到這里,直到現在仍然有人自稱是皇族後人,不過果敢地區一直被當地的幾個大家族控制著。有一些方面可以看出他們是親中的,當地的小學課本是在內地買的,書上寫的首都當然是北京了,老師教的時候還得現解釋...
在東盟國家中緬甸因為受到西方的制裁,所以對中國的倚賴也比較大,所以和中國軍隊的關系還可以.
中緬兩國是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稱。兩國於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緬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六十年代,兩國本著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精神,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國與國解決邊界問題樹立了典範。長期以來,中緬堅持睦鄰友好,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良好合作,雙邊關系穩步發展。
緬甸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緬甸政府是一個民族主義政府。
⑨ 中國當時在抗日期間為什麼還派遠征軍去緬甸
為了打通滇緬公路獲得國際援助。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 ,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
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派遣軍隊入緬與英軍協同作戰。
(9)緬甸派遣精英有哪些擴展閱讀:
滇緬公路的價值意義:
第一,從戰略意義上看,滇緬公路在抗戰初期搶築成功,對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妄想是一個有力的回擊,而對於中國來說,滇緬路成了維系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大批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打破了日軍的封鎖戰略。
第二,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從物資上給抗戰巨大的支持。據統計,縝緬公路貨量1939年為27980噸,1940年為61934噸,1941年為132193噸。
在運入外國援華物資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為償還物資的鎢、銅、錫等有色金屬及桐油等物資,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三,滇緬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於後方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戰時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內遷的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第四,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
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遠征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滇緬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