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佔領緬甸
⑴ 中國為什麼不把緬甸的果敢地區劃入中國版圖
19世紀末,由於英國的侵略,果敢被並入英屬緬甸,使果敢成為緬甸境內以漢人為主體的土縣。
⑵ 中國古代為什麼選擇征服緬甸後來為什麼又放棄了
緬甸,一個跟我們一衣帶水的西南鄰邦,曾經多次出現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之中。從今天的雲南省邊陲向西南方向遠眺,這個與我們共享多條重要河流的國家是我國邊疆與印度洋之間的唯一阻隔。
事實上,古代中國政權曾經多次與緬甸交戰甚至將之滅國,但我們卻始終沒能將之變成如內地一般的郡縣體制,進而打開通向印度洋的大門。
⑶ 縱觀中國歷史地圖,為什麼古中國沒有將緬甸 越南 寮國這些國家統治過呢.
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所以攻打周圍這些小國認為於禮不符,你說的這三個國家中的越南,在秦朝的時候,越南中北部屬於南越國趙佗,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屬領土,越南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北屬時期」或「郡縣時代」。據說,遠古越南人的兩個腳趾相交,因此被中國人稱為「交趾」。越南在歷史上的稱呼幾經變更,最早被稱為「交趾」。
東漢末年(公元192年),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令,占據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區,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林邑國(後稱占婆國),與東漢以順化為界。隋朝時被隋煬帝派兵滅國,置三郡,唐朝時復國,與中國以橫山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臘佔領,後復國。
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國明朝應陳朝遺臣的請求推翻了胡氏政權。明軍順勢佔領了越南,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進行了直接統治,即「安南屬明時期」。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將明軍驅逐出越南,但承諾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之後,恢復了獨立,建立了後黎朝
⑷ 古代中國,為什麼只打而不吃緬甸這塊肥肉呢
野心,是古代中國封建階級制度下從來就不屑於遮掩的一種慾望。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強者想要享受更好的生活待遇亘古不變的生存法則。因此,才有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走出那一方依草地而生的狹小天地建立元王朝。而且,古代中國的野心不只內訌,還有對外侵略,因此伊朗、日本、朝鮮、印度都曾是我國的藩屬地。
三,緬甸地形的自我保護
緬甸雖然與中國是比鄰而居的關系,但兩國的地形氣候條件卻是千差萬別。其領土多以山脈丘陵為主,自然的高山連成了一道得天獨厚的屏障,極大地增加了中原王朝進攻緬甸的阻力。又因為土地資源有限,緬甸百姓大都聚集在一處,很容易就能打退已經精疲力盡的中原士兵。
加上,受地形影響能居住的區域一般都炎熱無比,中原士兵因為水土不服戰鬥力大大下降。而且,就算緬甸被中原王朝佔領了,其貧瘠的土地和炎熱的天氣也只有緬甸人自己居住。中原王朝不僅沒法在這里開辟,還要拿錢改善這的經濟條件,得不償失。
⑸ 中國為什麼不吞並緬甸
因為緬甸屬山區,很難管理,再說緬甸對中國也構不成 威脅。
⑹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一直以來都不是因為那個地方環境不是特別好,而且南方的熱帶地區溫度特別高,濕氣特別大,而且有一些傳染病之類的東西。
⑺ 古代人們佔領雲南後為何就止步了,為何不繼續進攻緬甸呢
我國古代征戰大多都止步於雲南,很少進攻緬甸,究其原因,只能說是我們有心無力,而且進攻緬甸對我們並沒有什麼益處。跨過雲南就是緬甸,雖說兩地緊挨著,但進攻緬甸卻並非是一件容易事,雲南本就地處中國邊陲,管轄起來也不容易,而且歷史上雲南多紛爭,內地對雲南的管轄效果並不理想,可想而知,進攻緬甸更是一件難事。再者,我國與緬甸歷史差異較大,語言不通,即使成功征服緬甸,對緬甸的管理也很難進行,可能還會勞民傷財,這都是不值得的。
古人們征戰到雲南就停止了,這未必不是一種遠見,沒有能力管理,對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價值,這似乎就註定了這一現象。這樣來看,不進攻緬甸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⑻ 古時候的中國為啥無法征服緬甸,直達印度洋
緬甸作為我們的近鄰,在古代時就與我們多有摩擦,有的朝代甚至差點將其亡國。那麼,緬甸又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呢?正所謂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我們也許可以輕易征服一個地區,但是卻難以使其歸心。緬甸地勢復雜,高低起伏,若是反復離心,征伐的成本會很大,所以採取懷柔政策。
所以,因為徹底掌控雲南的苦難程度以及緬甸自身地勢特殊的原因,朝廷軍隊很難政府緬甸,強行為之只會得不償失,甚至可能一敗塗地,故而中原王朝對待緬甸只能採取懷柔政策。
⑼ 中國歷代王朝為什麼都吞並不了緬甸
從地形圖看,中原王朝明明已經控制了雲南山區,把最難走的山口都拿到了自己手裡,為什麼到了平原地形反而停下,不再前進到沿海地區
揭秘發現青蒿素的神秘「523任務」
據說,當時的越共總書記胡志明親自到北京,向毛澤東提出請中國支援抗瘧疾葯物和方法。在革命戰爭時期曾感染過瘧疾、深知其害的毛澤東回答說:「解決你們的問題,也是解決我們的問題。」隨後,親自布置了抗瘧疾新葯的研發。
這段故事未見文字記載,但在此後參與抗瘧疾葯物研發的醫葯工作者中口口相傳。曾參與過中越瘧疾疫情調查的軍事醫學專家方輝(化名。尊重當事人意願,隱去實名。)告訴記者,毛澤東的這句話是有現實依據的。瘧疾在當時的中國也是一種惡性傳染病,1969年到1971年是高發年,其中1971年就有4000多萬人感染瘧疾。
不過,1967年開始的集全國醫葯科研力量進行抗瘧疾研究,確實是發端於「援越抗美」。這項研究由此成了一項帶有軍事色彩的緊迫任務。
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和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了抗葯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組織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並制定了三年科研規劃。防治抗葯性惡性瘧疾被定性為一項援外戰備的緊急軍工項目,以5月23日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一直沿用下來。
古代亞洲人沒有青蒿素,沒有奎寧(金雞納霜是美洲新大陸土產),平民也買不起蚊帳,所以緬北積水地區的蚊蟲瘧疾無法克服。中原王朝如果強盛,控制高海拔的雲南山地不難(起碼駐紮下來不回病死),要是企圖穿越緬北再擊敗沿海的文明國家,就算成功也必然出現統治「斷裂帶」,進而導致分裂。所以緊靠中國的緬甸平原區從來沒有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⑽ 中國歷史為什麼不侵略緬甸好處就是奪取了印度洋出海口,免去繞道馬六甲
中國人,不是日本鬼子,,也不是八國聯軍鬼子,他們為了一己私利可以滅掉別人的國家,中國人不會這樣干。
中國文化,自古就是愛好和平的文化,不同於西方強盜文化。中國幾千年中,多次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中國人並沒有因為強大去侵略和殖民,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如果帶上火炮可以滅掉許多小國家,但中國沒有這樣做,而是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讀一下中國歷史就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