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什麼黨
❶ 緬甸有沒有領導人
緬甸有領導人。
緬甸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進行民主改革。根據2008年憲法,緬甸是一個總統制的聯邦制國家,將實行多黨民主制度。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
緬甸現任總統
吳登盛(Thein Sein)。1945年4月出生,緬族。畢業於緬國防軍事學院。1997年4月任三角軍區司令。2001年12月,任國防部軍務署長。2003年8月出任「和發委」第二秘書長,2004年 10月升任「和發委」第一秘書長。2007年5月18日被任命為代總理,同年10月24日出任總理,並於11月晉升上將。2010年4月退役,擔任緬甸聯 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主席並仍任政府總理。同年11月,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為人民院議員。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 共和國首任總統。
❷ 緬甸的社會制度是什麼執政黨是哪個
轉軌過程中,團結與發.展黨(不知道哪位「高人」譯成了鞏固與發展D,簡稱「鞏發D」,人才啊)
❸ 緬甸的政治
1947年 6月 , 即將獨立的緬甸各族人民代表召開制憲會議 , 討論制定未來緬甸聯邦的憲法 。 9月中旬 , 制憲會議完成憲法制定工作, 並於9月24日通過該憲法 ,即緬甸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947年《緬甸聯邦憲法》;
1974年,緬甸制定了《緬甸社會主義聯邦憲法》。1988年軍政府接管政權後,宣布廢除憲法,並於1993年起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新憲法。2008年5月,新憲法草案經全民公決通過,並於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1988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國家政權,宣布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民主制。1990年5月27日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有93個政黨參加競選,後大批政黨自行解散或被取締。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共有37個獲批准注冊的政黨參選,包括4個原合法政黨和33個新成立政黨。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對45個空缺席位進行了補選。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全國大選,共有91個政黨推舉的5728名候選人和310名獨立候選人參選。 現有主要政黨:
(1)聯邦鞏固與發展黨(The 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該黨由1993年成立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轉變而成,2010年5月正式注冊成為政黨,總部設在內比都,共有黨員約1800萬人。其宗旨是實現國家永固,主權獨立,民族團結,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保護百姓的安全、改善民生,維護人權,實現民主。奉行多黨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2012年10月,緬選舉現任總統吳登盛繼續擔任該黨主席。根據緬甸憲法,當選國家領導人的政黨領袖在履行公職期間不可從事黨務活動。因此,吳登盛只是名義上繼續擔任黨的領袖。2013年5月吳登盛正式辭去主席,由人民院議長吳瑞曼接任;副主席為吳埃敏、吳泰烏,總書記為吳貌貌登,現有中央執委44人。
(2)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民盟,總部設在仰光,成立於1988年9月29日,昂山素季任黨主席。在1990年5月大選中,該黨獲得485個議席中的396席,後因軍政府拒絕移交權力而與政府進行了長期斗爭,系緬甸最大反對黨。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民盟拒絕重新注冊參選,根據選舉法規定失去合法政黨資格。2011年11月18日,民盟決定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請重新注冊政黨。2012年1月5日,聯邦選舉委員會正式批准民盟申請,民盟重新成為合法政黨,並於4月1日舉行的議會補選中獲得大勝。2015年11月8日緬甸大選, 民盟在1150個議席中斬獲886席,成為議會最大黨。
(3)民族團結黨(The National Unity Party):主席吳吞伊,總書記吳丹丁,聯合秘書吳欽貌基。該黨由原執政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於1988年9月24日改組而成。總部設在仰光,各級組織機構健全,在中央、省/邦、縣、鎮區等各級設有黨委會。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發展服務。
(4)撣邦民族民主黨(The Shan Nationalities Democratic Party):總部設在仰光。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撣邦的經濟、交通、教育、農業等領域發展。主席吳賽埃榜。
(5)若開民族發展黨(The Rakhine Nationalities Development Party):主席為埃貌博士,副主席為吳翁丁、吳丁溫、吳梭漂、吳昂班達,總書記為吳臘梭,書記為吳吞昂覺、吳欽貌喇、吳達吞臘、吳凱比梭。總部設在若開邦博達坦鎮區。該黨於2010年5月注冊成立,由若開邦和仰光省的若開族人組成,宗旨是團結全國人民,實現民主,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護若開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文化,維護若開民族利益和聯邦利益。
(6)全國民主力量黨(The National Democratic Force):主席為吳欽貌瑞(原民盟中央執委),副主席為吳梭溫和拉梭紐博士。2010年5月成立,總部設在仰光省淡汶鎮區。由原民盟中吳欽貌瑞、丹寧博士、溫奈博士、吳登紐等4名中央執委,吳盛臘烏、吳梭溫、吳丹溫等3名中央委員在內的28名民盟前成員另立的新黨。2011年12月以來,共有3名該黨聯邦議會議員宣布重返民盟。 總統吳登盛。1945年5月出生,緬族。畢業於緬國防軍事學院。1997年4月任三角軍區司令。2001年12月,任國防部軍務署長。2003年8月出任「和發委」第二秘書長,2004年10月升任「和發委」第一秘書長。2007年5月18日被任命為代總理,同年10月24日出任總理,並於11月晉升上將。2010年4月退役,擔任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主席並仍任政府總理。同年11月,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為人民院議員。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統。
人民院議員,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昂山素季。1945年6月出生,系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將軍之女。15歲時隨時任駐印度大使的母親赴印,先後在印度、英國求學,獲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後又入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學院攻讀碩士。期間擔任過聯合國秘書處行政和預算咨詢委員會助理秘書、不丹外交部和印度西姆拉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並在日本京都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從事過學術研究。1988年回到緬甸,組建全國民主聯盟。曾於1989年、2000年和2003年三次被緬政府軟禁,前後長達15年。2010年11月獲釋,後在2012年4月議會補選中當選人民院議員。2015緬甸全國大選, 昂山素季帶領民盟再次取得壓倒性勝利。
❹ 緬甸共產黨的介紹
緬甸共產黨是緬甸政黨之一,由緬甸德欽黨內的馬克思主義者於1939年8月15日建立。1936年,吳努與昂山在仰光大學的學潮中被開除,他們加入了要求民族獨立的「我緬人協會」。1937年,仰光大學學生會領導人德欽登佩進入「協會」的領導層,「協會」的領導進一步得到了加強。當時的領導人是:昂山、吳努、德欽丹東、德欽梭、德欽巴欣等人,他們中許多人當時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為後來緬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礎。1939年8月19日,緬甸共產黨正式成立。昂山被選為總書記,黨的領導人還有德欽巴欣、德欽梭、德欽巴丁。昂山、吳努等人後來退出並建立新的政黨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❺ 緬甸的新執政黨是
緬甸國家電台於11月11日晚間公布議會選舉最新點票結果,現任總理登盛領導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贏得一會的多數議席,軍政府勝券在握。
❻ 緬甸共產黨的相關背景
1940~1941年,由於黨的一些重要負責人多數被捕,一度停止活動。1942年日本侵入緬甸後,一些領導人物出獄,重新恢復了黨的組織活動,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44年8月,昂山聯合各抗日黨派、愛國分子組成統一戰線組織──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任主席,緬共總書記德欽丹東任秘書長,取得了抗日武裝斗爭的勝利。1945年7月,緬共召開了第2次全國代表大會。1946年3月,因黨內意見分歧而分裂,以德欽梭為首的一部分中央委員脫離緬共另組「緬甸紅旗共產黨」。緬共則重組新的中央,德欽丹東任中央總書記。領導了戰後最大的一次總罷工。同年10月,緬共因反對參加以英國總督為首的臨時政府而被開除出自由同盟。
1948年3月,自由同盟政府下令在全國各地逮捕共產黨員,並挑起了反共內戰,緬共即轉入農村進行武裝斗爭。這時,緬共中央制定了「以武裝斗爭為主,配合以其他各種斗爭形式」的策略路線。1948~1951年間,緬共除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外,還在一些農村解放區和游擊區領導了土地革命,在「耕者有其田」的口號下,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從而建立了工農聯盟。
1955年11月29日,緬共頒布了新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主張「建立一個由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以及其他愛國人士組成的民族民主統一戰線的政府」,為「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繁榮的新緬甸」而奮斗。1956年以後,緬共曾不斷提出通過談判、停止內戰、實現國內和平的建議,但都被歷屆政府拒絕或單方宣布中止談判。、
1964年9月,緬共中央制定了「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這是緬共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68年初,緬共又在緬東北開辟了新的革命根據地,並建立了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的基層人民民主政權。1968年9月24日,德欽丹東主席遇害後,由德欽辛擔任緬共中央主席,德欽巴登頂為副主席。1970年11月11日,紅旗共產黨總書記德欽梭及其他領導人被政府軍俘獲,該黨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亦隨之瓦解。
1975年3月15日,德欽辛主席和中央書記德欽漆在作戰中英勇犧牲。5月,緬共召開了中央委員會擴大會議,選舉產生了德欽巴登頂為主席、德欽佩丁和欽貌基為副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員會,繼續領導全黨進行武裝斗爭。1978年11月至1979年9月(中間休會數月),緬共中央全會在緬東北解放區舉行,德欽巴登頂作了政治報告,全會討論並通過了黨綱、黨章、《關於土地政策的決定》、《建黨路線》和《軍事路線》等文件。全會總結了緬共30年來武裝斗爭的經驗教訓,統一認識,制定了新的綱領和策略路線。會議認為,緬甸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當前的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其他各革命階級參加的人民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大敵人,而核心是土地革命。1980年9月,緬共向政府當局提出就停止內戰,實現國內和平舉行雙邊談判。翌年5月,在舉行兩輪談判後,由於政府單方面宣布中斷談判而破裂。1982年1月,緬共中央發表聲明,繼續為停止內戰、恢復國內和平,實現人民民主和民族團結而奮斗。1985年9月9日~10月2日召開第3次全國代表大會,德欽巴登頂再次當選為中央主席。
❼ 緬甸黨派首領有哪些
昂山素季 緬甸民族聯盟領導人
❽ 緬甸共產黨的歷史事件
上面的記載錯誤太多,不值一駁,想了解緬共歷史,請看《南國鋒煙七十年》(最新定稿),網上有,搜搜就能找到。
❾ 果敢鞏發黨是個什麼黨
該黨全稱是「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其前身為"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首任主 席是吳 登 盛,現有黨 員1600萬人以上。
❿ 緬甸現行的政治體制(整體)是什麼
緬甸國名將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都為內比都。緬甸實行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還是包括三軍總司令在內的國家國防安全委員會的主席。三軍總司令為各種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軍隊將繼續在政治上發揮作用。緬甸實行多黨制、市場經濟制度,奉行自主、積極、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不允許外國在緬甸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