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哪些軍閥武裝
A. 緬甸現在還有那些武裝組織在打仗啊
最近一次緬甸政府軍的作戰對象是克欽獨立軍。其實緬甸北部有各種地方武裝勢力,比如撣邦、佤邦都有自己的武裝。這些武裝與政府只是名義上的從屬關系,其實基本屬於自治狀態,類似中國抗戰前的軍閥割據。這些地方武裝其實也經常干擾中國和緬甸政府間的合作,有些有西方勢力為其提供資金以干擾中緬的合作,比如輸油管道建設、采礦、水電站建設等。
B. 現在緬甸有幾股勢力,都是哪些國家支持的中國是支持政府軍嗎
西北克欽邦,克欽武裝,親美!克欽隊伍分分合合,多的時候三隻,人民軍,獨立軍等,美國需要他就支持它,不需要就踢了。果敢同盟軍,在克欽與佤邦之間,誰給好處跟誰跑,以前親台,斷援後什麼來錢就做什麼,彭氏政權敗了,小彭在流浪,奪回希望渺茫,現在偽軍白所成掌權,被收編。正北(北佤),東北(南佤)佤邦聯合軍,親中,小號中國。四特,北佤隔壁,親中,和佤邦差不多,山寨中國,領導是中國知青,制度法律等等仿中國。南撣軍親泰背後老闆美國,北撣應該和南撣差不多。其餘游擊隊小隊伍若干,都是這幾家扶持的。
C. 緬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軍、佤邦、克欽軍到底怎麼分
在東南亞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就要屬緬甸了,這個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盡管緬甸從英國獨立出來了,擺脫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依舊彌漫著硝煙。由於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像不到。
在薪水這一方面,由於緬甸這一國家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總的來說普遍的工資水平也沒有特別高。克欽軍每個士兵的月薪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幣,而瓦邦軍的會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兩倍。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大米可以領取。這樣看來還可以從士兵的狀態來看是屬於哪一個民族武裝部隊的,畢竟吃的好的總會比吃的不那麼好的,狀態更好一些。
D. 為什麼在緬甸的北部,會存在很多的軍閥
最近一段時間,緬甸國內北部的戰火蔓延至我國雲南邊境。引得我們再次對緬甸北部局勢給予高度關注。緬甸局勢的不安於緬甸北部的眾多軍閥有著密切的關系。說起緬甸北部存在眾多軍閥,其存在的原因是因為緬甸存在的民族利益矛盾以及外國勢力干預。
其次,緬甸東北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軍閥,也與外國勢力的扶植有關。而中國一向倡導的是周邊國家和平相處,促進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地順利實施。顯然中國鄰國的混亂有助於對中國戰略布局的牽制。印度也不希望緬甸局勢的穩定而為中國挺進印度洋提供便利。
這就是為何緬甸軍閥能夠在緬甸政府的高壓態勢之下,能夠在夾縫中求得一席之地的原因。總而言之,存在即合理,一切都與彼此的利益相掛鉤。
E. 緬甸北部硝煙不斷,這個國家裡為什麼有那麼多軍閥
緬甸從二戰後就開啟了軍閥混戰模式,尤其是北部,西部的很多少數民族區域,如克欽邦,果敢,撣邦等,都有自己的軍隊和大帥,一個個都是土大王。而緬甸中央一直在征討,因此,戰亂不斷,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這個國家之所以如此多的軍閥主要是原因就是利益驅使,再就是國外勢力的暗中扶持,當然還有就是緬甸國內民族眾多。
一、利益驅使。緬甸在二戰後基本就成為毒品基地了,有著名的金三角,成為世界臭名昭著的毒品製造國。雖然是臭名昭著,但是這也是巨大的利益來源。其次再就是我們都知道緬甸境內富含玉礦石,各個軍閥分別把持著不同的玉礦石,這也是他們巨大的經濟來源之一。這么些的誘人利益,只有擁有軍事力量才能保證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三、緬甸國內部民族眾多,且都沒有統一,誰都不服從誰。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緬族、克欽族、克耶族、克倫族、欽族、夢族、若開族、撣族。
俗話說的好,當你眼前有100%的利益的時候,你就敢冒300%的險。正是因為他們一直信奉富貴險中求,所以他們個個手握重兵,各自「佔山為王」。
F. 緬甸有哪些反政府武裝
撣東同盟軍(NDAA)
撣東同盟軍(NDAA)。是1989年4月由緬甸G**人民軍815軍區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面積4950餘平方公里,分為小勐拉、南板和薩洛3個行政區。人口7.4萬人。以撣族為主體,其次是拉祜族、佤族和議族。總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賢,副司令蔣志明、羅常保。總部設在小勐拉。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成立於1964年5月。該部主要以緬甸撣族為主體所組成。撣族為緬甸第三大民族,有緬甸撣族和中國撣族(傣族)之分。撣幫聯合革命軍於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了「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約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議。
果敢同盟軍(MDNA)
果敢同盟軍(MDNA),是1989年3月由緬甸G**人民軍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逐了彭家聲,自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制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成員主要是果敢族(漢族),其次是撣族(泰族)和苗族。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總部設在老街。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是以克倫尼族(克耶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美桑達、吳吞覺,兵力1600餘人,總部在霍雅。
G. 緬甸有四大軍閥嗎
一方面,它不像越南那樣是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像泰國那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國際新聞報道較少,這可能是因為該國沒有太多的指導性報道。
直皖戰爭後,直奉之間在地盤和權力的分配上,矛盾日益尖銳,導致1922年4月爆發首次直奉戰爭。雙方在北京附近開戰,結果奉軍戰敗,退出關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後,仍採用消滅異己勢力,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先打起「恢復法統」的旗號,驅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復任總統。
軍閥特點
1、軍閥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使文化活動自由,讓新文化運動得以興起。如段祺瑞聘蔡元培做北大校長。
2、有輪流執政現象,不將對手趕盡殺絕。
3、以擴充軍隊為第一目的,嚴重阻礙中國現代化。
4、中國自北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後,軍人素質嚴重降低。從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後,袁世凱私心自用提拔行伍,造成軍中(上層軍官)76%文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軍閥 (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
H. 緬甸的十七個獨立武裝是哪些
緬甸的十七個獨立武裝分別是:克倫民族聯盟、撣邦民族軍、撣邦聯合革命軍、羅興伽穆斯林團結陣線、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克欽新民主軍、新孟邦黨、撣東同盟軍、果敢同盟軍、勃歐民族組織、崩龍邦解放軍、克洋民族保衛軍、新克洋邦黨、撣幫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克倫尼民族進步黨、若開解放黨、欽族解放軍。
I. 緬北有哪些武裝 為何亂個沒完
緬北六大武裝
撣邦武裝
撣邦擁有超過360萬人口,占緬甸人口總數的7%,信仰佛教,從300年前起就長期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沖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其中最出名有3隻,第一是撣邦軍(SSA),上世紀70年代,成為緬共最有利的同盟軍。
第二個為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殘留緬甸國軍聯合,從事搜集情報,走私毒品活動。
第三個是撣邦聯軍(SUA),其規模最大時,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雖然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但現在仍有相當力量在緬北活動。
佤族武裝
佤族生活在緬甸阿佤山一帶,靠近中國滇西南。該民族在1967年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數十個世襲部落首領統治整個社會。60年代,緬共來到佤邦建立根據地,大批佤族青年加入緬共軍隊,從而緬共為佤邦培養出大批軍政人員。
1989年4月,緬共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第12旅旅長趙尼萊突然包圍緬共中央總部,成立佤邦聯軍。
佤邦聯軍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聯軍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和大佤邦的戰略構想。
佤聯軍現在可以說是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主要軍官包括,田家新,李老二,陳祥,趙岩祥,魏學榮,扎老布,李祖烈,賽堂,三不勒等等,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聯軍還辦有4所軍事學校,並重金聘請解放軍和台灣退役軍官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改變過去緬共陳舊的作戰方式。
果敢武裝
果敢特區面積5200平方公里,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軍的最後一戰,失敗後流亡緬甸的明軍及其家屬。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果敢自衛軍與日軍作戰百餘次,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勛章。果敢民風強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稱謂。
現在果敢最大武裝是果敢同盟軍,最早為1989年脫離緬共的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隊。果敢同盟軍控制面積較小,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
克欽武裝
克欽是緬甸第六大民族,人口125萬,與中國境內景頗族是同一民族。
克欽獨立軍,現在控制區域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克欽在其控制區實施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制度,現擁有7000武裝力量和5000名民兵,實力僅次於佤聯軍。
為獲得武器,克欽武裝想盡辦法從印度,緬甸,泰國走私M-16步槍,M-24沖鋒槍,M-79型火箭筒及子彈。
克欽新民主軍,該武裝最早為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保山地區邊境外,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4%,擁有大量珍貴木材。其武裝力量包括1500名常備軍和民兵,武器包括,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
克倫族武裝
克倫族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布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
克倫族自古代起就與緬甸中央政府作戰,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又協助英軍進攻緬軍。二戰期間,更是在英國幫助下,猛烈進攻親日的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始創於1945年,目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克耶解放軍
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但仍然在其控制區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緬甸政府的資金力量,軍事力量和武器質量都遠遠超過各個地方武裝。緬甸盡管在資金方面並不充裕,仍在20年間,引進價值16億美元中國武器,雖然這些武器不是最先進的,但對於壓制民族武裝綽綽有餘。例如在2010年,緬軍與克欽軍戰斗,緬軍以105毫米,120毫米,130毫米榴彈炮與加農炮占據絕對火力優勢。威力更強大的中國產155毫米榴彈炮和火箭炮還未投入戰斗。
在數十年的戰爭中,緬甸政府相繼擊敗眾多實力雄厚的地方武裝,現在緬甸民族武裝實力相對於70-80年代,實際已大幅度下降。早已不具備與緬軍正面對抗,乃至大規模游擊戰的能力。
但各個民族武裝已與緬甸中央政府交戰半個多世紀,各個民族武裝襲擊緬軍,緬軍又強迫當地居民遷移,以隔斷民族武裝後援,導致雙方怨恨很深,相互猜疑。有時為了打壓另一個民族武裝,緬甸軍方又不得不與其他民兵團體合作達成和解。又打又和,即是可利用的朋友,也是必須出掉的敵人,這也許就是緬甸近幾十年的現狀。
請採納
J. 港片里常說的泰國 柬埔寨 越南 緬甸這些國家很多地方武裝軍閥割據是真的么有知道的簡要介紹下么
緬甸:
克倫民族聯盟。 該聯盟是緬甸獨立初最有實力的組織之一,他們領導的克倫民族解放軍兵力僅次於緬共人民軍。克倫民族聯盟還聯合了一些地方民族武裝組織並組成了「民族民主統一戰線」。1994年該聯盟中,信仰佛教和信仰基督教的人員發生矛盾和沖突,導至聯盟一分為二。一派是以波妙為首的基督教派繼續沿用「克倫民族聯盟」名稱。另一派改稱「克倫進步佛教協會」。1995年初,緬政府軍趁其內訌之機,向克倫民族聯盟發起了大規模進剿,一舉攻克其總部馬納普洛並佔領了其控制區。迫使該部轉移至緬泰邊境西線一帶開展游擊戰爭。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 成立於1964年5月。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了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議。
撣邦聯合革命軍。 成立於1960年,莫亨任首領。1985年該部與坤沙的蒙泰軍合並。1996年初,原莫亨歸部團長約色率2000餘人,脫離坤沙自立門戶,重新組成「撣邦聯合革命軍」。堅持反政府武裝斗爭。該部現主要活動於景棟以南,邦弄以東地區,以及孟乃、蘭科、孟班、賽芒滾、萬達果、刀辛和孟裴等地。總兵力約5000餘人,編成756、757、758和759四個旅,總部設在景康(景統)。該部現仍繼續堅持反政府武裝斗爭。
羅興伽穆斯林團結陣線。 該陣線是緬甸若開邦的穆斯林反政府武裝組織,成立於1978年,同時建立了「羅興伽穆斯林游擊隊」,並在該邦的貌奪和布帝洞等地區建立了根據地。1991年緬政府對其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清剿,該部武裝和穆斯林難民大批逃往孟加拉國。外逃的穆斯林團結陣線仍繼續在孟加拉國堅持反緬政府的斗爭,並向伊斯蘭國家請求援助,現該陣線由昭鮑任主席,努爾·伊沙林任副主席,肖丁任總書記,武裝力量約3000餘人,總部設在孟加拉國境內。
坤沙余部和其他較小的民族武裝組織。 坤沙余部包括張維綱的自衛隊、麻哈三的佤民族解放軍、趙蘇來部、戴康部和明少本部等。總兵力約1萬人。其他較小的反政府組織還有若開民族解放軍、若開解放黨和欽族解放軍等。
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MNSA)。 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1989年11月改名為佤邦聯合黨。該黨領導的武裝稱「佤邦聯合軍」簡稱「佤聯軍」。佤聯軍控制區分南、北2部份。北部與中國接壤,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南部與泰國和寮國相鄰,面積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22萬。佤聯軍現已發展到3.5萬人,是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現黨總書記趙尼萊,副總書記肖明亮、鮑有義。佤聯軍總司令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布萊康。總部設在幫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揮機關「行政事務管理部」設在萊三哨。部長魏學剛(兼南部軍區司令),書記鮑有義(兼南部軍區政委)。
克欽新民主軍(NDA)。 是1989年10月由緬甸共產黨101軍脫離緬共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6000平方公里,分為片馬、昔董、拖角和落空4個區,人口7萬餘人。武裝力量有軍隊500餘人,民兵1000餘人。主席兼司令丁英,副司令澤龍。總部設在板瓦。
新孟邦黨(NMSP)。 成立於1962年,由奈瑞景任主席,1980年黨內出現矛盾發生內訌,分成兩派。1987年兩派經過協商又重新統一。1993年-1995年該黨與緬政府舉行過4次和解談判。1995年6月雙方簽訂了政治和解協定。1998年以來,由於緬政府在孟族聚居區推行同化政策,新孟邦黨聲稱要中止與緬政府和平協定。現該黨總兵力7800餘人,各種武器8300餘件,總部設在耶羌帕。
撣東同盟軍(NDAA)。 是1989年4月由緬甸共產黨815軍區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面積4950餘平方公里,分為小勐拉、南板和薩洛三個行政區。人口7.4萬人。總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賢,副司令蔣志明、羅常保。總部設在小勐拉。
果敢同盟軍(MDNA)。 是1989年3月由緬甸共產黨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出了彭家聲,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制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總部設在老街。
撣邦軍(SSA)。 領導人色廷,兵力2100人,總部盛加。
克欽保衛軍(KDA)。 領導人木吐諾,兵力2000餘人,總部崗卡。
勃歐民族組織(PNO)。 領導人昂坎迪,兵力1400餘人,總部椒得龍。
崩龍邦解放軍(PSLA)。 領導人吳埃孟,兵力1400餘人,總部楠瑪都。
克洋民族保衛軍(KNG)。 領導人格巴耶邦,兵力80人,總部孟別。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 領導人美桑達、吳吞覺,兵力1600餘人,總部霍雅。
新克洋邦黨(KPP)。 領導人吳瑞埃,吳丹梭奔,兵力150人,總部彬瀧。
撣幫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 領導人吳達格雷,兵力3100人,總部瑙都。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 領導人昂丹雷、吳庫貼布佩,兵力7800人,總部多達瑪基。
若開共產黨(CPB)。 領導人沙吞吳,兵力300人,總部布帝洞。
寮國
寮國先後出現的武裝組織有民主救國組織、中立救國組織、獨立組織和民族聯合陣線等,目前仍在繼續活動的主要是民族聯合陣線(郎王寶軍事集團),他們一直得到美國和西方的支持和援助,經常在老中和老泰邊境地區進行武裝騷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