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累鎮是靠近緬甸哪個地方
⑴ 雲南有幾個邊境口岸
國家級口岸10個,省級口岸12個,地方口岸49個
一、國家級口岸
空港: 昆 明 、景 洪
水港: 思 茅、 景 洪
中越: 河 口、 天保、 金 平
中老: 勐 臘(磨憨)
中緬: 畹 町、 瑞麗
二、省級口岸
片馬、猴橋、隴川(章鳳)、弄島、南傘、清水河
勐阿、打洛、大董、都龍、董干、田蓬。
三、地方通道
1.中越:
和平、馬林、楊萬、大布、勐洞、小壩子、金廠、
老卡、壩酒、新寨、十里村、南課、農富。
2.中老:
易武、勐伴、尚勇、勁滿
3.中緬:
布朗山、巴達、小街、 富岩、南段、阿里、班順
公信、臘富、翁嘎科、岳宋、新廠、雪林、
岩帥、班老、河外、勐堆、 勐捧、芒信、芒海、
芒捧、姐勒、姐相、雷允、勐戛、 銅壁關、昔馬、
蘇典、自治、膽扎、鹿馬登、獨龍江。
拓展資料:
雲南與緬甸、越南、寮國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4 060 km。雲南17個地、州、市,有8個地、州,27個縣屬邊境地區。有13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與鄰國語言相通,往來方便,與邊境鄰國交往歷史悠久。邊民相互往來的小道、水路等數不勝數。
⑵ 關累港的位置
雲南省勐臘縣的關累港,距勐臘縣城100公里,地處東經101°03』31」,北緯21°40』39」,南與寮國陸路相連,西與緬甸隔江相望。關累港碼頭位於瀾滄江與上湄公河結合部,西與緬甸隔江相望,南與寮國陸地相連,是目前雲南省與緬、老、泰直接進行經貿交往的重要水路通道。「關累」是傣語,意為:「追趕金鹿的地方」。碼頭與緬甸隔江相望,順中緬界河而下21公里就是中老緬三國交界的244號界樁,這里綠水青山,原始森林茂密,也被世人稱為「綠三角」。
⑶ 雲南省主要口岸介紹
1、河口口岸
河口口岸,是中越邊境雲南段最大的口岸,又是滇越鐵路昆河段終點站,屬國家一類口岸。位於雲南省紅河州河口縣城南端,與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國境線長193公里。河口口岸位於雲南省紅河州河口縣城南端,與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國境線長193公里,是中越邊境雲南段最大的口岸,又是滇越鐵路昆河段終點站。
2、瑞麗口岸
瑞麗口岸目前是中緬邊境口岸中人員、車輛、貨物流量最大的口岸,其東、南與緬甸棒賽、木姐、南坎三個城市相毗鄰,東有畹町經濟開發區國家一級口岸,西有章風二類口岸。是雲南省乃至大西南陸路口岸的重要形象工程,是控制出入境人流、物流、車流的一個中心樞紐,是集旅檢、貨檢、貨場、邊貿管理為一體的具有口岸現代化管理功能的綜合性聯檢查驗中心。
3、畹町口岸
畹町位於雲南省西部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 , 與緬甸鄰邦一河之隔 , 與緬北重鎮九穀市隔河相望 , 地處320國道終點 , 系我國通往緬甸及及東南亞的咽喉 , 國家一級口岸。畹町口岸設有海關、檢驗檢疫、邊防檢查站等聯檢機構, 維護著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維護著邊疆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4、磨憨口岸
磨憨口岸與寮國磨丁口岸對接,是中老兩國唯一的國家級一類口岸。磨憨是中國一個最南端的陸地邊塞小鎮,隸屬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磨憨是我國213國道(蘭磨線)的終點,與寮國13號公路對接,東盟大道橫貫小鎮南北,長約300米。
5、清水河口岸
清水河口岸是中國與緬甸的一處口岸,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距縣城83公里,地處東經99°04'、北緯23°33',平均海拔510米。口岸通道位於145號界碑旁。與緬撣邦第二特區南登(佤邦南鄧)隔河相望。隨著邊境的不斷穩定,緬軍政府逐步放寬對外貿易限制,允許私人經營外貿業務,開放了鄰國的邊境貿易。
⑷ 雲南與緬甸的邊境城市有哪些
雲南與緬甸邊境的城市:
1、瑞麗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是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瑞麗還是中國17個國際陸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瑞麗,位於雲南省西部,隸屬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其東連芒市,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國唯一按照「境內關外」模式實行特殊管理的邊境貿易區。
2、芒市
芒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東、東北接龍陵縣,西南連瑞麗市,西、西北與梁河縣、隴川縣隔龍川江相望,南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國境線長68.3公里;是通往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3、隴川
隸屬雲南省德宏州,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阡陌相連,國境線長50.899公里,國土面積1931平方公里,總人口181580人(2010年),縣城章鳳距省府昆明779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最端。
4、盈江縣
隸屬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語稱「勐辣」,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東北面與騰沖市接壤,東南面與梁河縣接壤,南面與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距緬甸密支那197公里,距緬甸八莫131公里。
(4)關累鎮是靠近緬甸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雲南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6個,二類口岸7個,與緬甸,越南,寮國三國接壤;與泰國和柬埔寨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相連,並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國鄰近,是我國毗鄰周邊國家最多的省份之一。
雲南與緬甸臨近的還有很多口岸:
1、猴橋口岸,位於騰沖西部的猴橋鎮,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相聯的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中緬貿易的重要前沿。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緬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2、滇灘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北部邊境滇灘鎮,與緬甸克欽邦接壤。距離陽臘幸溫泉11公里,距縣城61公里,距緬北經濟特區板瓦僅10公里。
3、南傘口岸,位於雲南鎮康縣城西南的南傘鎮,鎮西鄰緬甸果敢,明清時即有邊民互市活動。今為中緬邊民互市口岸,國境線37.358公里。
4.清水河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與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清水河市清水河口岸相對接,與緬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南登隔河相望。
5.章風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中緬邊境內,與緬甸克欽邦八莫市雷基口岸交界,於1991年8月被國家確定為國家二類口岸。
⑸ 初二地理
這個真的很難誒,西雙版納民族人口眾多,特色濃郁,魅力無盡,是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朵奇葩。
一、 西雙版納州轄區內所居住的少數民族種類
除漢族外,我州轄區內居住著44種少數民族,共有人口70.4萬人,占總人口的70.90%。這44種少數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壯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納西族、滿族、景頗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鮮族、仡佬族、黎族、維吾爾族、畲族、仫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爾克孜族、鄂溫克族、獨龍族、東鄉族、塔塔爾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按人口多少排列)
二、 西雙版納州世居少數民族情況
我州世居民族界定為在州轄區內居住時間為100年左右、有比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經調查,我州世居民族有傣族、漢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苗族、回族、佤族、壯族、景頗族13種,除漢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數民族12種。
(一) 傣族
西雙版納傣族總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縣114593人,勐臘縣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訥鄉、勐旺鄉、勐養鎮、普文鎮、嘎灑鎮、勐龍鎮、勐罕鎮;勐海縣的勐往鄉、勐宋鄉、勐遮鎮、勐海鎮、勐混鎮、打洛鎮;勐臘縣的勐臘鎮、尚勇鎮、勐侖鎮、勐滿鎮、勐伴鎮、勐捧鎮等鄉鎮。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鄉、勐海縣的勐滿鎮等鄉(鎮)。
西雙版納境內的傣族以傣泐(漢族稱水傣)支系為主,兼有傣訥(旱傣)、傣雅(漢族稱花腰傣)兩個支系。
傣族源於古代的百越族群。據傣族書籍記載,公元前8世紀前後,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斷遷入西雙版納境內,並與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為至今傣族的主體部分。
(二)哈尼族
西雙版納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縣61232人,勐臘縣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區半山區,比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定鄉;景洪市景哈鄉、勐龍鎮;勐臘縣勐潤鄉、關累鎮。散居於部分鄉(鎮)、農場。
哈尼族自稱「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約」、「布都」等。西雙版納哈尼族內部分為吉圍、吉坐、木達、阿克、補過(角)等支系,以吉圍、吉坐人口較多。
哈尼族源於中國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紀時,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紅河中游兩岸地區,公元9世紀中葉南遷,經元江、江城等地進入西雙版納至瀾滄江東岸,而後渡過瀾滄江,逐漸分布於全州山區半山區。
(三)彝族
西雙版納彝族總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縣7175人,勐臘縣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臘縣的象明鄉、易武鄉、勐伴鎮以及景洪市普文鎮等地。
西雙版納彝族自稱「臘魯潑」(潑為彝語,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稱「香堂」、「本人」、「羅羅」。
彝族源於中國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來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臘魯」支系遷居新平、景谷一帶,後因戰亂,由景谷經思茅遷入西雙版納境內定居。
(四)拉祜族
西雙版納拉祜族總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縣41924人,勐臘縣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縣的勐阿鄉、勐往鄉、勐滿鎮,部分散居於勐海縣的西定鄉、勐宋鄉、格朗和鄉、布朗山鄉、勐混鎮,景洪市的勐龍鎮及勐臘縣的尚勇鎮。
拉祜族自稱「拉祜」,他稱有「倮黑」、「鍋挫」、「緬」、「目舍」等稱謂。解放後,統一定名為「拉祜族」。
拉祜族源於古代羌人。公元10世紀南遷至西雙版納、思茅一帶,西雙版納地區拉祜族多從瀾滄縣遷入。
(五)布朗族
西雙版納布朗族總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縣30605人,勐臘縣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縣的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崗鄉、勐養鎮、勐龍鎮,勐臘縣的關累鎮、勐捧鎮等。
西雙版納布朗族自稱「布朗」,漢稱「浦蠻」,傣稱「滿」,解放後統一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源於古代濮人,是雲南的土著民族。經過長期的民族遷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境內的一部分濮人,發展成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諾族
西雙版納基諾族總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縣52人,勐臘縣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諾山鄉和勐旺鄉的補遠村委會,部分散居於景洪市勐養鎮和勐臘縣的勐侖鎮等地。
基諾族自稱「基諾」,「基諾」意為舅舅的後代或者舅舅的民族。
基諾族的族源,一說是屬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遷徙而來;二說是據基諾族創世史詩傳說和基諾族送魂路線等口碑,認為基諾族先民發祥於傑卓山(今景洪市基諾鄉洛特老寨)。另據傣文《泐史》記載,元末明初,西雙版納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領刀坎曾娶基諾女為妻,說明當時基諾族就生活在西雙版納一帶。
(七)瑤族
西雙版納瑤族總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臘縣15944人,勐海縣52人。主要分布在勐臘縣的瑤區鄉、勐伴鎮、易武鄉、關累鎮、勐滿鎮、象明鄉、尚勇鎮、勐臘鎮以及景洪市的勐旺鄉瑤家村委會。勐海縣無瑤族自然村落。
瑤族自稱「尤門」、「勉」、「寄里門」、「布努」、「拉珈」等。他稱有「八排瑤」、「過山瑤」、「盤古瑤」、「頂板瑤」、「藍靛瑤」、「花瑤」等,西雙版納瑤族有藍靛瑤和頂板瑤兩個支系,統稱為瑤族。
瑤族源於秦漢時期「長沙武陵蠻」或「五溪蠻」。明末清初,瑤族先民由湖南、廣西遷入雲南,經文山、屏邊、思茅、江城等地進入西雙版納。
(八)苗族
西雙版納苗族總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縣351人,勐臘縣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縣沒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臘縣,其中有兩個苗族寨子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鎮磨憨村委會的納龍村、磨龍村委會的老陶寨,共110戶703人。
納龍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稱白苗,婦女皆穿長褲。據寨中56歲的羅阿生和37歲的村小組長吳桂才介紹,聽老人說200多年前他們的祖輩從貴州經雲南文山、紅河、思茅遷入勐臘,相繼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時間後,遷入尚勇邊境沿線,後有部分苗族遷往寮國,部分逐漸搬遷到現址。
(九)回族
西雙版納回族總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縣1817人,勐臘縣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區及勐海縣的勐海鎮、勐遮鎮,部分散居於各鄉鎮機關、廠礦、農場,其中只有勐海縣勐海鎮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西雙版納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語稱「帕西」;回傣,傣語稱「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西雙版納州內回族來源,主要是在明清時期進入西雙版納經商的大理回族商人與當地少數民族聯姻,落籍西雙版納的回族後裔,其次是1950年以後支援邊疆建設的內地幹部、工人、農民和科、教、文、衛人員中的回族職工及其後代。勐海縣回傣主要由滇西遷入,州內其餘回族主要來自紅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區的通海、峨山等。
(十)佤族
西雙版納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縣1647人、勐臘縣469人。景洪市和勐臘縣沒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勐海縣有8個佤族寨子,即勐遮鎮曼掃村委會(30里)佤寨,曼弄村委會佤族老寨1隊、2隊、新寨,勐混鎮曼掃村委會曼回寨,西定鄉暖和村委會濃島老、中、新寨,共219戶938人。
佤族自稱「佤」。據勐遮鎮曼掃村委會佤寨44歲的岩很說,祖上是從瀾滄、西盟遷來的。勐混鎮曼掃村委會曼回寨72歲的達翁老人說,佤族是兩兄弟由勐養班上領著來到勐海的,曾在離現址1公里的山上建立過「擁紅」大寨,人口達到150戶,因寨子遭瘟疫,人們四處分散,後又集中建起了寨子。西定鄉暖和村委會濃島3 個寨子的佤族來源不一。據寨中66歲的魏成忠老人說,他的祖輩是從泰國來的,他祖爺爺那代就來了,當時來了三家。65歲的陳老二說他的爺爺那一代就過來了,是從瀾滄逃難來的。兩位老人都說老一輩來這里時,這里森林密布,野獸出沒,曼養弄的叭雅就派佤族的祖先來這里守山,建寨的地方有一個長滿滑苔的池塘,因此傣族就把佤寨稱作「濃島」。魏成忠還明確地說,佤族到這里已有288年的時間,並在經書里有記載。
(十一)壯族
西雙版納壯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縣437人,勐臘縣941人。景洪市和勐海縣沒有壯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勐臘縣有3個壯族寨子,即勐伴鎮曼燕村委會的曼蚌村、勐伴村委會的曼里村、瑤區鄉沙仁村委會的沙仁村,3個寨子共162戶802人。
勐臘縣三個寨子的壯族自稱「養」或「傣養」,他稱「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認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進行民族識別後歸屬壯族。
據曼里寨60歲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歲的波玉香介紹,聽老人說壯族是200多年前從廣西經文山、紅河、元陽下至江城,一支進入寮國烏德縣,一支遷到勐養。後因戰亂,寮國境內的一些壯族遷到勐臘境內建立了曼里寨,之後勐養的壯族也遷到曼里寨。三年後,從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兩任叭雅後,西雙版納解放了,到現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曼蚌寨分出約60年後,從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十二)景頗族
西雙版納州有景頗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縣90人,勐臘縣6人。景洪市和勐臘縣沒有景頗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只有勐海縣勐海鎮有一個景頗寨,即勐翁村委會景頗寨。景頗寨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寨子,全寨58戶,268人,其中夫妻雙方是景頗族的9戶,單方是景頗族的16戶,另有漢族26戶、拉祜族5戶、哈尼族2戶,景頗族有90人左右。
景頗族自稱「載佤」。據景頗寨66歲的和三妹說,景頗族是上世紀初從德宏隴川經瀾滄遷入勐海的。當時因為聽說這里土地肥沃,就過來了,到現在可能有近百年時間。景頗族有自己的語言,婦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飾,住房為漢式平房或樓房。
景頗族信仰原始宗教,過去寨子里或家裡有什麼事,要殺雞祭獻,請摩巴念經,現已不進行這些儀式。景頗族現在過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清明節等。
三、 西雙版納州跨境少數民族情況
我州有15個邊境鄉鎮與寮國、緬甸接壤,邊境線長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於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緊靠邊境兩側,居住地直接相連,分居於不同國家中的同一民族。我州有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瑤族、苗族、壯族等8種少數民族跨境而居,其中傣族、哈尼族與寮國、緬甸跨境而居,彝族、瑤族、苗族、壯族與寮國跨境而居,拉祜族、布朗族與緬甸跨境而居。
四、 西雙版納州已確定歸屬的曼咪人、昆格人、阿克人、補過人、排角人的情況
(一) 歸屬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
1、 曼咪人
曼咪人過去自稱為「曼咪族」,1958年民族工作組進行民族識別後歸屬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允景洪街道辦事處曼戈龍村委會的小曼咪、大曼咪、江頭、曼邁村委會曼咪寨,共219戶904人。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一樣,由於與傣族長期交往,大人小孩都能講一口流利的傣語。
2、 昆格人
昆格人自稱「忽」,相傳「忽」人在遷徙過程中,大部分人渡過瀾滄江到了泰國,少部分人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擱下來,傣族因此稱之為「昆格」,即「遺留的人」之意。後來,「忽」人也就稱自己為「昆格」。昆格人分布在勐養鎮昆格村委會的納回帕、納板、曼蚌湯等7個村民小組,共338戶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後,昆格人歸屬為布朗族。昆格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住房為干欄式,有自己的服飾,信仰原始宗教。
昆格人過去要過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歷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二) 歸屬哈尼族的阿克人、補過人、排角人
1、 阿克人
阿克人分布在景洪市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勐海縣的布朗山鄉、勐臘縣的勐侖鎮,共21個村寨,約6000多人。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漢族對他們的稱呼。阿克人住房為桿欄式,語言與哈尼語相似,能與哈尼族進行交流。男子服飾也與哈尼族相似,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婦女上穿無領的通肩袖短上衣,袖口和衣服的下端用花布花辮縫在上面。下著自製青布長裙(勐臘的也穿長褲),上半截織有紅、白、綠各色橫條花紋,小腿纏有花紋裝飾的護腿布。阿克人12月過「窩托節」(舂粑粑節)、2月過「耶列節」(湯圓節),有上新房習俗,信仰原始宗教。第四次人口普查後,我州阿克人確定歸屬為哈尼族。
2、補過人
補過人集中居住在勐臘縣勐臘鎮城子村委會的曼帕村、補過村、曼龍代村委會曼回村、勐捧鎮溫泉村委會南泥小組,共有181戶883人,其中曼帕村74戶373人,補過村58戶267人,曼回村15戶61人,南泥小組34戶182人。補過人自稱「龍比」,補過是傣族對龍比的稱呼。補過人的住房為桿欄式,婦女穿傣裝。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建有佛寺,男孩入寺為僧。補過人無文字,學習傣文書寫佛經,男子也紋身,與傣族一樣過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補過男子名字為岩××。女子名字為玉××,結婚後男子叫波××,女子叫咪××。1990年後,我州補過人確定歸屬為哈尼族。
3、排角人
排角人居住在勐臘縣勐伴鎮勐伴村委會曼岡村,有41戶175人。排角人自稱「出說」,意為「舒服」,排角是漢族對出說的稱呼,因排角人頭飾以黑布紮成彎牛角狀,故稱「排角」,現對外也稱自己為排角人。排角人無文字,信仰原始宗教,每年1月都要立寨門、過新米節。過去行父子聯名制。排角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漢族名字、傣族名字。一個排角人一般有三個名字或兩個名字。現我州排角人歸為哈尼族。
五、 西雙版納州未識別民族情況
我州未識別民族有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人口4236人。
(一) 克木人
克木人為我州未識別民族之一,自稱克木、克米,又因來源不同分為克木泐、克木老、克木交。克木人集中分布在景洪市、勐臘縣,兩縣共有18個寨子2897人。
景洪市克木人分布在景洪鎮曼邁村委會的曼羅金、曼香班、曼回龍,嘎灑鎮曼達村委會的曼播南嘎1隊、2隊、3隊,6個寨子共有人口689人。景洪市克木人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住房為干欄式,服飾和住房與傣族一樣,信仰佛教,使用傣文,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年齡也出家當和尚,大人小孩都能講一口流利的傣語。
勐臘縣有12個克木人寨子,即勐臘鎮南亮村委會的曼崗村,勐捧鎮曼種村委會的曼種、回結、回傘,勐滿鎮勐滿村委會的曼暖遠、曼賽村委會的曼蚌索,尚勇鎮尚崗村委會的南西、王四龍,曼庄村委會的東陽、南欠,勐伴鎮會落村委會的克米寨,勐臘縣熱作實業公司的曼邁,共有人口2208人。
勐臘縣克木人分為克木、克米。克木為西雙版納土著,歷史悠久,曾在勐臘尚勇廣補法(天峰山)一帶建立過自己的王國,開采井鹽暢銷現東南亞一帶。後被傣族征服,部分受傣族統治,部分遷入寮國。克米僅有南欠、克米兩個寨子,大約在1939年從寮國遷入。傳說克木、克米曾是兄弟,因打獵分配不均而反目分開。
勐臘縣克木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克米能聽懂克木的語言,但克木聽不懂克米的語言。克木人住房為干欄式建築,婦女著傣裝,男子著漢裝。
克木人信仰圖騰崇拜和原始宗教,不信仰佛教。主要節日有豐收節、新米節和祭花節。克米人的節日有新米節、紅花節和「跌木龍節」。
(二) 老品人
老品人為我州未識別民族之一,居住在勐海縣勐遮鎮曼洪村委會老品寨,全寨共52戶233人。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
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三) 八甲人
八甲人為我州未識別族群之一。八甲人聚居在勐海縣勐阿鎮勐康村委會的上、下納懂、曼倒,納京村委會的2組、6組、7組、8組,賀建村委會的6組、7組、8組,少部份散居在機關單位,共有人口1106人。
八甲人自稱「八甲」。八甲人有自己的語言,與傣語比較接近,能與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為漢式平房,過去有自己的服飾,婦女包包頭,穿對襟連身裙,後圍圍裙。男子穿對襟衣,頭頂上結發結。現婦女還保留著自己的民族服飾,但只在過年過節或結婚時穿,平時穿漢裝,男子則已改穿漢裝。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廟,逢年過節要到廟里殺雞獻祖。八甲人死後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羅、馬等。八甲人過火把節、春節、七月半。
其他的基本都與此相同呢
注路南石林:彝族
大理:白族
麗江: 納西族
香格里拉: 藏族
西雙版納: 傣族 (主要的)
⑹ 西雙版納有幾個縣和幾個鎮
西雙版納轄1個縣級市、2個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州政府駐景洪市。
景洪市 7133平方千米 允景洪街道、嘎灑鎮、勐龍鎮、勐罕鎮、勐養鎮、普文鎮、景哈哈尼族鄉、景訥鄉、大渡崗鄉、勐旺鄉、基諾山基諾族鄉;景洪農場、勐養農場、橄欖壩農場、大渡崗茶場
勐海縣 5511平方千米 勐海鎮、打洛鎮、勐混鎮、勐遮鎮、勐滿鎮、勐阿鎮、勐宋鄉、勐往鄉、格朗和哈尼族鄉、布朗山布朗族鄉、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黎明農場
勐臘縣 7056平方千米 勐臘鎮、勐捧鎮、勐滿鎮、勐侖鎮、尚勇鎮、勐伴鎮、關累鎮、易武鄉、象明彝族鄉、瑤區瑤族鄉;勐臘農場、勐棒農場、勐滿農場、勐醒農場
⑺ 西雙版納有哪十三種少數民族
一)傣族
西雙版納傣族總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縣114593人,勐臘縣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訥鄉、勐旺鄉、勐養鎮、普文鎮、嘎灑鎮、勐龍鎮、勐罕鎮;勐海縣的勐往鄉、勐宋鄉、勐遮鎮、勐海鎮、勐混鎮、打洛鎮;勐臘縣的勐臘鎮、尚勇鎮、勐侖鎮、勐滿鎮、勐伴鎮、勐捧鎮等鄉鎮。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鄉、勐海縣的勐滿鎮等鄉(鎮)。
西雙版納境內的傣族以傣泐(漢族稱水傣)支系為主,兼有傣訥(旱傣)、傣雅(漢族稱花腰傣)兩個支系。
傣族源於古代的百越族群。據傣族書籍記載,公元前8世紀前後,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斷遷入西雙版納境內,並與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為至今傣族的主體部分。
(二)哈尼族
西雙版納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縣61232人,勐臘縣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區半山區,比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定鄉;景洪市景哈鄉、勐龍鎮;勐臘縣勐潤鄉、關累鎮。散居於部分鄉(鎮)、農場。
哈尼族自稱「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約」、「布都」等。西雙版納哈尼族內部分為吉圍、吉坐、木達、阿克、補過(角)等支系,以吉圍、吉坐人口較多。
哈尼族源於中國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紀時,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紅河中游兩岸地區,公元9世紀中葉南遷,經元江、江城等地進入西雙版納至瀾滄江東岸,而後渡過瀾滄江,逐漸分布於全州山區半山區。
(三)彝族
西雙版納彝族總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縣7175人,勐臘縣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臘縣的象明鄉、易武鄉、勐伴鎮以及景洪市普文鎮等地。
西雙版納彝族自稱「臘魯潑」(潑為彝語,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稱「香堂」、「本人」、「羅羅」。
彝族源於中國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來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臘魯」支系遷居新平、景谷一帶,後因戰亂,由景谷經思茅遷入西雙版納境內定居。
(四)拉祜族
西雙版納拉祜族總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縣41924人,勐臘縣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縣的勐阿鄉、勐往鄉、勐滿鎮,部分散居於勐海縣的西定鄉、勐宋鄉、格朗和鄉、布朗山鄉、勐混鎮,景洪市的勐龍鎮及勐臘縣的尚勇鎮。
拉祜族自稱「拉祜」,他稱有「倮黑」、「鍋挫」、「緬」、「目舍」等稱謂。解放後,統一定名為「拉祜族」。
拉祜族源於古代羌人。公元10世紀南遷至西雙版納、思茅一帶,西雙版納地區拉祜族多從瀾滄縣遷入。
(五)布朗族
西雙版納布朗族總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縣30605人,勐臘縣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縣的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崗鄉、勐養鎮、勐龍鎮,勐臘縣的關累鎮、勐捧鎮等。
西雙版納布朗族自稱「布朗」,漢稱「浦蠻」,傣稱「滿」,解放後統一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源於古代濮人,是雲南的土著民族。經過長期的民族遷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境內的一部分濮人,發展成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諾族
西雙版納基諾族總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縣52人,勐臘縣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諾山鄉和勐旺鄉的補遠村委會,部分散居於景洪市勐養鎮和勐臘縣的勐侖鎮等地。
基諾族自稱「基諾」,「基諾」意為舅舅的後代或者舅舅的民族。
基諾族的族源,一說是屬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遷徙而來;二說是據基諾族創世史詩傳說和基諾族送魂路線等口碑,認為基諾族先民發祥於傑卓山(今景洪市基諾鄉洛特老寨)。另據傣文《泐史》記載,元末明初,西雙版納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領刀坎曾娶基諾女為妻,說明當時基諾族就生活在西雙版納一帶。
(七)瑤族
西雙版納瑤族總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臘縣15944人,勐海縣52人。主要分布在勐臘縣的瑤區鄉、勐伴鎮、易武鄉、關累鎮、勐滿鎮、象明鄉、尚勇鎮、勐臘鎮以及景洪市的勐旺鄉瑤家村委會。勐海縣無瑤族自然村落。
瑤族自稱「尤門」、「勉」、「寄里門」、「布努」、「拉珈」等。他稱有「八排瑤」、「過山瑤」、「盤古瑤」、「頂板瑤」、「藍靛瑤」、「花瑤」等,西雙版納瑤族有藍靛瑤和頂板瑤兩個支系,統稱為瑤族。
瑤族源於秦漢時期「長沙武陵蠻」或「五溪蠻」。明末清初,瑤族先民由湖南、廣西遷入雲南,經文山、屏邊、思茅、江城等地進入西雙版納。
(八)苗族
西雙版納苗族總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縣351人,勐臘縣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縣沒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臘縣,其中有兩個苗族寨子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鎮磨憨村委會的納龍村、磨龍村委會的老陶寨,共110戶703人。
納龍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稱白苗,婦女皆穿長褲。據寨中56歲的羅阿生和37歲的村小組長吳桂才介紹,聽老人說200多年前他們的祖輩從貴州經雲南文山、紅河、思茅遷入勐臘,相繼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時間後,遷入尚勇邊境沿線,後有部分苗族遷往寮國,部分逐漸搬遷到現址。
(九)回族
西雙版納回族總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縣1817人,勐臘縣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區及勐海縣的勐海鎮、勐遮鎮,部分散居於各鄉鎮機關、廠礦、農場,其中只有勐海縣勐海鎮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西雙版納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語稱「帕西」;回傣,傣語稱「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西雙版納州內回族來源,主要是在明清時期進入西雙版納經商的大理回族商人與當地少數民族聯姻,落籍西雙版納的回族後裔,其次是1950年以後支援邊疆建設的內地幹部、工人、農民和科、教、文、衛人員中的回族職工及其後代。勐海縣回傣主要由滇西遷入,州內其餘回族主要來自紅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區的通海、峨山等。
(十)佤族
西雙版納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縣1647人、勐臘縣469人。景洪市和勐臘縣沒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勐海縣有8個佤族寨子,即勐遮鎮曼掃村委會(30里)佤寨,曼弄村委會佤族老寨1隊、2隊、新寨,勐混鎮曼掃村委會曼回寨,西定鄉暖和村委會濃島老、中、新寨,共219戶938人。
佤族自稱「佤」。據勐遮鎮曼掃村委會佤寨44歲的岩很說,祖上是從瀾滄、西盟遷來的。勐混鎮曼掃村委會曼回寨72歲的達翁老人說,佤族是兩兄弟由勐養班上領著來到勐海的,曾在離現址1公里的山上建立過「擁紅」大寨,人口達到150戶,因寨子遭瘟疫,人們四處分散,後又集中建起了寨子。西定鄉暖和村委會濃島3 個寨子的佤族來源不一。據寨中66歲的魏成忠老人說,他的祖輩是從泰國來的,他祖爺爺那代就來了,當時來了三家。65歲的陳老二說他的爺爺那一代就過來了,是從瀾滄逃難來的。兩位老人都說老一輩來這里時,這里森林密布,野獸出沒,曼養弄的叭雅就派佤族的祖先來這里守山,建寨的地方有一個長滿滑苔的池塘,因此傣族就把佤寨稱作「濃島」。魏成忠還明確地說,佤族到這里已有288年的時間,並在經書里有記載。
(十一)壯族
西雙版納壯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縣437人,勐臘縣941人。景洪市和勐海縣沒有壯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勐臘縣有3個壯族寨子,即勐伴鎮曼燕村委會的曼蚌村、勐伴村委會的曼里村、瑤區鄉沙仁村委會的沙仁村,3個寨子共162戶802人。
勐臘縣三個寨子的壯族自稱「養」或「傣養」,他稱「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認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進行民族識別後歸屬壯族。
據曼里寨60歲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歲的波玉香介紹,聽老人說壯族是200多年前從廣西經文山、紅河、元陽下至江城,一支進入寮國烏德縣,一支遷到勐養。後因戰亂,寮國境內的一些壯族遷到勐臘境內建立了曼里寨,之後勐養的壯族也遷到曼里寨。三年後,從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兩任叭雅後,西雙版納解放了,到現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曼蚌寨分出約60年後,從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十二)景頗族
西雙版納州有景頗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縣90人,勐臘縣6人。景洪市和勐臘縣沒有景頗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只有勐海縣勐海鎮有一個景頗寨,即勐翁村委會景頗寨。景頗寨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寨子,全寨58戶,268人,其中夫妻雙方是景頗族的9戶,單方是景頗族的16戶,另有漢族26戶、拉祜族5戶、哈尼族2戶,景頗族有90人左右。
景頗族自稱「載佤」。據景頗寨66歲的和三妹說,景頗族是上世紀初從德宏隴川經瀾滄遷入勐海的。當時因為聽說這里土地肥沃,就過來了,到現在可能有近百年時間。景頗族有自己的語言,婦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飾,住房為漢式平房或樓房。
景頗族信仰原始宗教,過去寨子里或家裡有什麼事,要殺雞祭獻,請摩巴念經,現已不進行這些儀式。景頗族現在過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清明節等。
三、西雙版納州跨境少數民族情況
我州有15個邊境鄉鎮與寮國、緬甸接壤,邊境線長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於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緊靠邊境兩側,居住地直接相連,分居於不同國家中的同一民族。我州有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瑤族、苗族、壯族等8種少數民族跨境而居,其中傣族、哈尼族與寮國、緬甸跨境而居,彝族、瑤族、苗族、壯族與寮國跨境而居,拉祜族、布朗族與緬甸跨境而居。
⑻ 關累鎮的介紹
關累鎮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部,東與瑤區瑤族鄉相連,南與勐捧鎮毗鄰,西與寮國接壤、隔瀾滄江與緬甸隔江相望,北與勐侖鎮相鄰。面積1045平方公里,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帶,非常適宜橡膠等熱帶作物生長。該鎮2007年GDP比上年增長12.7%,達到6266萬元。文化教育及基礎設施完善。2016年3月5日19時20分許,勐臘縣關累鎮(北緯21.71度,東經101.35度)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震中距勐臘縣城36公里,縣城、關累鎮、勐侖鎮等地震感強烈。1共造成167戶農房不同程度受損,涉及受災群眾750名。
⑼ 想知道勐臘縣的簡介
勐臘縣總面積7056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勐臘鎮,郵編:666300。代碼:532823。區號:0691。拼音:Mengla xian。
--------------------------------------------------------------------------------
行政區劃
勐臘縣轄7個鎮、3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勐臘鎮、勐捧鎮、勐滿鎮、勐侖鎮、尚勇鎮、勐伴鎮、關累鎮、易武鄉、象明彝族鄉、瑤區瑤族鄉;勐臘農場、勐棒農場、勐滿農場、勐醒農場。
--------------------------------------------------------------------------------
歷史沿革
2000年,勐臘縣轄7個鎮、6個鄉:勐臘鎮、勐侖鎮、勐伴鎮、關累鎮、勐捧鎮、磨憨鎮、勐滿鎮、曼臘彝族瑤族鄉、易武鄉、象明彝族鄉、瑤區瑤族鄉、勐臘鄉、勐潤哈尼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565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勐臘鎮 27875 勐捧鎮 40684 勐滿鎮 20863 勐侖鎮 22178 磨憨鎮 20293 勐伴鎮 10044 關累鎮 22824 勐臘鄉 22772 勐潤鄉 12296 易武鄉 7223 曼臘鄉 8702 象明鄉 11997 瑤區鄉 7906
2004年,勐臘縣撤銷曼臘彝族瑤族鄉、勐潤哈尼族鄉,原曼臘彝族瑤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易武鄉管轄,原勐潤哈尼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勐捧鎮管轄。
⑽ 西雙版納有多少個鎮
截至2019年9月,西雙版納有19個鎮,具體如下:
1、景洪市(5個鎮):
勐龍鎮、嘎灑鎮、勐罕鎮、勐養鎮、普文鎮。
2、勐海縣(6個鎮):
勐海鎮、打洛鎮、勐遮鎮、勐混鎮、勐滿鎮、勐阿鎮。
3、勐臘縣(8個鎮):
勐臘鎮、勐捧鎮、勐侖鎮、關累鎮、勐滿鎮、勐伴鎮、尚勇鎮、易武鎮。
(10)關累鎮是靠近緬甸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西雙版納的建置沿革:
西雙版納古稱勐泐,是古代越人的一支。三國、兩晉時期及以前屬永昌郡管轄。1950年2月17日,西雙版納全境解放,車里、佛海、南嶠、鎮越四縣相繼建立縣人民政府,隸屬普洱專區。
1953年1月23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首府設在景洪,自治區由雲南省人民政府委託普洱專員公署領導。
1955年6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改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7年7月12日,國務院批准將十二版納合並為縣級版納景洪、版納勐海、版納勐遮、版納易武、版納勐臘。1959年7月30日,撤版納建制,將5個縣級版納合改為景洪縣、勐海縣、勐臘縣。
197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由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革命委員會直接領導,從此,西雙版納州與思茅地區分設,開始行使自治州職權。199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景洪縣,設置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