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的樹皮粉是什麼
⑴ 常在電視上看到緬甸人泰國人臉上塗的白粉是什麼
這種粉叫作黃香楝粉。
是就地取材自製的一種物美價廉的天然防曬美容霜,稱之為「特納卡」,其學名叫做「黃香楝粉」。黃香楝是熱帶野生樹。
此樹大多見於乾旱、貧瘠的土地上。黃香楝樹和檀香樹、樟木樹一樣,氣味芬芳,色澤鮮亮,因為能散發出香味,所以也可用做香料。用黃香楝樹干研磨的香楝粉有清涼、化淤、消炎、止疼、止癢、醫治疔瘡、防止蚊蟲叮咬等作用。
(1)緬甸人的樹皮粉是什麼擴展閱讀:
黃香楝粉的用處
人們把香楝粉抹在臉上,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美容的作用。
用「特納卡」抹在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香味,並能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因為「特納卡」完全是天然的,無任何添加的化學成分,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作用。
當地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像碗那麼大小的石磨,這就是用來製做「特納卡」的。早上起來,洗漱完後,人們先朝小石磨上倒幾滴清水,接著把晾乾的黃香楝樹干置於石磨上面不停地研磨。磨出來的漿汁,就會流入小磨盤邊上小槽內。
然後,用小刷子把「特納卡」刷在臉上,有的則是用手直接在兩邊臉頰上均勻地抹上一片。
由於「特納卡」有清涼、消炎、化淤、滋潤皮膚等功效,女性不但在臉上搽抹「特納卡」,在身體其他部位也大都施用「特納卡」。
往臉上搽「特納卡」,不僅是保護皮膚的一種辦法,也是當地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況下,未婚的女孩喜歡將「特納卡」塗滿前額和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的上半部,寡婦只塗臉的一半,老年婦女則隨心所欲,可塗可不塗。
⑵ 緬甸的婦女、小孩甚至個別的年輕男子,為什麼在臉上塗石灰
緬甸婦女、孩童在臉上塗抹的並不是石灰,題主可能誤會了。他們在臉上塗抹的是香木粉,是用一種當地人稱為塔納卡即香楝樹的樹皮磨成的粉塗。
當然,除開婦女,很多小男孩也會被塗成花臉,小姑娘未婚的話則會將這種化妝品塗滿前額與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頰兩側,成年男性就很少有人塗抹香木粉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雲南瑞麗地區也有塗抹香木粉的風情哦!
⑶ 緬甸和瑞麗地區的人,臉上的塗得那種東西叫什麼名字
叫香木粉,是用檀香,木香或者沉香製成的。
也有用這些香木加水製成的香水漿,對保養皮膚有很好的作用,可以使肌膚細滑,減淡色斑,去除細紋。
拓展資料:
1.香木粉由一種叫塔納卡的樹皮磨成的粉塗,在緬甸很多地方的集市上都出售一種淡黃色樹枝,粗細從酒盅到碗口不等,截成半尺多長,那就是聞名遐邇的香楝樹枝。
2.緬甸人加工製作香木粉是純手工的需要將樹枝沾水在一種特製的石板上磨出粉漿,這種半流體的粉漿就是香木粉。
3.將香木干先磨成粉,再加水攪和,呈透明狀,可以塗抹全身以防蚊蟲咬傷,女人則喜歡用香木粉在臉上塗上各種花構做為裝飾。
4.緬甸女人不論老幼美醜,不管已婚未婚,都會在臉上塗抹這種芳香的木粉,這種木頭和水磨出的液體可以防曬、防止粉刺,保持皮膚嫩滑細膩,是廉價但絕對天然有機的護膚品。
⑷ 緬甸有種天然護膚品叫什麼名
黃香楝粉
黃香楝粉是由黃香楝的樹枝研磨而成,緬甸人將其稱為「特納卡」,將這種粉末塗在身上,不僅幽香沁人,而且有防止蚊蟲叮咬、消毒祛病、保護皮膚之奇效。
加之特納卡製作簡便,價錢又便宜,因而深受大眾歡迎。 一般緬甸婦女都會隨身攜帶特納卡。
黃香楝在緬甸中北部大量種植,它和檀香樹、樟樹一樣。有著芬芳的氣味。
(4)緬甸人的樹皮粉是什麼擴展閱讀:
起源:
據考證,作為傳統的防曬化妝品,緬甸人塗黃香楝粉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大約可上溯到2400多年前。文字確切記載,11世紀前後,黃香楝木就已經開始在皇家普遍使用了。緬甸女性喜用黃香楝樹粉來美容,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有關。
生活習俗:
因為具有天然的馥郁芳香。在中規中矩又偶有情趣的緬甸人生活中,特納卡常被賦予美好浪漫的意味。比如男人親自為妻子、孩子研磨。就是模範丈夫的直接體現等。
緬語中還有幾個與之相關的隱語,比如「如果接受我的愛,明天請塗抹上特納卡」,是戀愛中男孩子向女伴發出的通用愛情表白。對篤信佛教、既保守又傳統的緬甸人說,這類表達已經算是很直白的了。
雖然黃香楝木預防紫外線的功能至今仍未得到科學證明,但並不妨礙其受歡迎程度。緬甸特納卡的成品和半成品現在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泰國和斯里蘭卡等國。據說,也有化妝品公司決定研發特納卡美容產品。
緬甸婦女和兒童塗抹在臉上的「特納卡」常常是用心勾繪的,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塗擦。比較常見的圖案有圓形的、方形的,還有很多塗繪成好看的樹葉形狀。栩栩如生的一片漂亮的黃色樹葉覆在臉上當真是非常的動人。
請教當地朋友,這種臉部「特納卡」的「製作工藝」倒也不復雜,如果繪畫功底不到家,只要就地取材用形狀好看的樹葉為模具塗上「特納卡」,覆印在臉上即可。
有的媽媽非常用心,甚至在孩子臉上用黃香楝粉繪出小兔子等可愛的小動物形狀,在孩子童真笑臉映襯下簡直就是一副生動的藝術作品了!
製作和塗抹「特納卡」雖然不復雜。但畢竟要花點時間耐心研磨,所以在仰光,上學時臉上沒塗的學童們常被嘲笑有個懶媽媽,由於塗在臉上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愛美的緬甸女性上班族還常常帶著磨好的「特納卡」粉隨時「補補妝」。
大概由於具有降溫清涼的作用,緬甸人還把黃香楝木做為退燒葯的成分。此外,也可製成小裝飾物、梳子、箱盒等。緬甸「特納卡」的成品和半成品現在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泰國和斯里蘭卡等國。
緬甸氣候炎熱,氣溫常常在攝氏30度到40度,人經常會出汗,容易產生體臭、狐臭,蚊蟲也很多,用「特納卡」抹在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香味,並能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
「特納卡」應用范圍十分廣泛,除美容的功效外,還有許多防治疾病我功能。如在腋下及身上一些不常裸露的部位上抹上一些黃香楝,可以減輕和除去狐臭、體臭,使身體保持清香。
塗抹於面部或四肢,可防止皮膚被烈日灼傷,它還起到清除體內不良血液,使血液保持清潔的作用,經常使用能防治疔瘡、疙瘩。婦女月經剛完時全身抹上它,可以免除淤血,使血液暢通清潔,防止各種子宮疾病,發燒時還可以當作退燒葯來使用。
⑸ 在淘寶上看見扇子分為「檀香扇」、「緬香扇」和「香木扇」,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檀香扇是用檀香木製成的各式摺扇和其他形狀的扇,主要使用對象為女性,亦稱為文扇。檀香木,又名旃檀,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木質堅硬。檀香木製成檀香扇具有天然香味,用以扇風,清香四溢。個人推薦這個
香木扇是70年代初發展起來,以彌補檀香扇原料不足的一個新扇種。其採用禾木、柏木、黃楊木等硬質木材代替檀香木,襲用製作檀香扇的工藝,噴上合成檀香精而成,幾乎可與檀香扇媲美
緬香扇為緬香木製成,鏤空雕刻.人工薰香...緬香木由一種叫塔納卡(Thanakha 香楝樹)的樹皮磨成的粉塗,在緬甸很多地方的集市上都出售一種淡黃色樹枝,粗細從酒盅到碗口不等,截成半尺多長,那就是聞名遐爾的香楝樹枝。緬甸人加工製作香木粉是純手工的需要將樹枝沾水在一種特製的石板上磨出粉漿,這種半流體的粉漿就是香木粉..
扇子,又名箑。根據晉代著名學者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五明扇,此箑之始也。」由此可見,我國的扇子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
我國最早的扇子,是將大片的羽毛按次序編排組合而成的。按《古今注》記載,最先的作用是用做儀衛的一種用具,像後來的旗幟一樣,作為表識以壯威嚴。以此為象徵,用以招賢納傑。另外一個比較直接的用途,即在帝王外出時,由侍者擎持,以遮風蔽日,因此,那時稱扇為翣(sha)。到商代,扇子這種裝飾不僅用於宮廷皇帝、皇後,而且在大觀貴人中間也非常流行。那時的扇子,不直接用作扇風納涼,但可稱作扇子的始祖。
及到西周時期,扇子開始具有扇風納涼的作用了,但那時用扇消暑還沒普及。直到春秋戰國時,士大夫使用羽扇,還會遭人訕笑,認為舉止粗俗。楚襄王章台聚會,「宋玉唐勒侍,皆持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 尾而笑」,宋玉引經據典,侃侃而辯,才折服諸侯。從此以後,扇風的羽毛扇才在士大夫中間普及開來。
我國地大物博,全國出產的扇子種類數不勝數,多達400餘種。從製作材料上分類,主要有羽扇、紈扇、摺扇、芭蕉扇、檀香扇、黑紙扇、絲編扇、象牙宮扇等。扇子的產生以羽扇為最早。羽扇作為扇子的始祖,它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了。三國、兩晉時,羽扇盛行於軍旅之中,如蘇軾用「羽扇綸巾,雄姿英發」的詞句來刻畫東吳大都督周瑜的形象,這類文人墨客的名句充分說明了羽扇在當時盛行的情況。羽扇的品種可粗分為長柄扇、諸葛扇、宮扇等,細分約數十種。羽扇的形狀有圓形、長形、腰圓形、佛手形、雞心形、半月形等。其顏色有潔白、純黑、淡灰、斑紋和截白雕(白羽黑端)、腰橫玉帶(兩端黑中間白)、芝麻雕(蒼羽黑白端),還有染成色彩鮮艷或繪有山水花卉的羽扇。
檀香扇是蘇杭二州的著名產品,具有輕巧玲瓏、散發天然香味、馨香四益的特點。檀香扇的製作材料,是生產在我國南方一帶的珍貴降香檀木。檀香扇有天然香味,芬芳無比,有「扇存香存」的特點,如果把它放入衣箱,還可以防蟲防蛀。一把檀香扇保存十年載後,拿起來輕輕一搖,依然滿屋清香,沁人心脾,盛夏酷暑有清心醒腦之效。蘇州諺語說,「六月里扇起檀香扇,在熱也不會打惡心」。
一把展不盈尺、重僅幾兩的扇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它不只是扇風納涼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精美的工藝品、友誼的象徵。古今中外,扇子的傳說流傳甚多,名人詠扇的詩詞歌賦更是數不勝數。如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就作《竹扇》:「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而班固的祖姑班婕妤也曾作《團扇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隱喻被棄之事。唐代文學家杜牧詩《秋夕》:「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孔尚任的《桃花扇》… …除此外,更有許多名家,如曹植、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司空圖、王安石、蘇軾、唐寅、錢謙益、郭沫若等其作詩詞歌賦,流傳至今。
⑹ 緬甸人臉上塗的白色是干什麼用的
緬甸人臉上塗的白色粉末名為特納卡。特納卡的作用:
1、防止蚊蟲叮咬。
2、防止曬傷。
3、保護皮膚。
4、散發好聞的氣味。
5、吸汗、減少狐臭。
6、緬甸人生活中,特納卡常被賦予美好浪漫的意味。比如男人親自為妻子、孩子研磨。就是模範丈夫的直接體現。
特納卡這種粉末塗在身上,不僅幽香沁人,而且有防止蚊蟲叮咬、消毒祛病、保護皮膚之奇效。
緬甸氣候炎熱,氣溫常常在攝氏30度到40度,人經常會出汗,容易產生體臭、狐臭,蚊蟲也很多,用「特納卡」抹在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香味,並能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
(6)緬甸人的樹皮粉是什麼擴展閱讀:
「特納卡」應用范圍十分廣泛,除美容的功效外,還有許多防治疾病我功能。如在腋下及身上一些不常裸露的部位上抹上一些黃香楝,可以減輕和除去狐臭、體臭,使身體保持清香。
塗抹於面部或四肢,可防止皮膚被烈日灼傷,它還起到清除體內不良血液,使血液保持清潔的作用,經常使用能防治疔瘡、疙瘩。婦女月經剛完時全身抹上它,可以免除淤血,使血液暢通清潔,防止各種子宮疾病,發燒時還可以當作退燒葯來使用。
緬甸婦女和兒童塗抹在臉上的「特納卡」常常是用心勾繪的,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塗擦。比較常見的圖案有圓形的、方形的,還有很多塗繪成好看的樹葉形狀。栩栩如生的一片漂亮的黃色樹葉覆在臉上當真是非常的動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特納卡
⑺ 老緬粉副作用經常使用老緬粉化在臉上有什麼危害嗎
老緬粉就是特納卡,沒有危害。
緬甸四處野生一種黃香楝樹,把這種樹的樹干研磨成粉,抹在臉上,既可防禦紫外線,又起到清涼、護膚和防止蚊蟲叮咬的作用。在集市裡轉轉,到處都在賣切成一小節的黃香楝樹干,緬甸人大多在家磨自己所用的特納卡。
在商店裡,也看到銷售已研磨成乾粉塊的特納卡,還有知名品牌的特納卡類化妝品。特納卡完全是天然的,沒有任何添加的化學成分,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危害,是緬甸人特有的護膚品。
緬甸女性皮膚保養較好,特納卡功不可沒。臉上搽特納卡,不僅是緬甸人的護膚方法,也是像洗臉一樣的日常生活內容。不搽特納卡的女性被認為是懶惰和疲沓。
(7)緬甸人的樹皮粉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對絕大多數緬甸人來說,早上起床洗臉後,往臉上抹「特納卡」,這不僅是保護皮膚的一種方法,也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哪家的婦女、小孩早上起來沒有往臉上抹「特納卡」,他們就會認為這家人太懶,早上沒洗臉。
還因為具有天然的馥郁芳香,在中規中矩又偶有情趣的緬甸人生活中,黃香楝木常常被賦予美好浪漫的意蘊。比如,丈夫親自為妻子、孩子研磨,就是模範丈夫的直接體現。在一般的情況下,未婚的少女喜歡將「特納卡」塗滿前額和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的上半部,寡婦只塗臉的一半,老年婦女則隨心所欲,可塗可不塗。
因而「特納卡」也成了緬甸人生活習俗的標志特徵之一。
⑻ 制香木粉需要細嗎
香木粉:由一種叫塔納卡(Thanakha 香楝樹)的樹皮磨成的粉塗,在緬甸很多地方的集市上都出售一種淡黃色樹枝,粗細從酒盅到碗口不等,截成半尺多長,那就是聞名遐邇的香楝樹枝。緬甸人加工製作香木粉是純手工的需要將樹枝沾水在一種特製的石板上磨出粉漿,這種半流體的粉漿就是香木粉。
⑼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
緬甸有14個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著27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墠邦省東枝Taunggyi,因為海拔高所以氣候涼爽,加上萊茵湖的魅力,使它成為近年來緬甸最吸引人的避暑勝地。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隻,游湖的馬達船船身很長,船頭高高翹起,重心落在後半段,觀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個人;當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我們由湖北岸的良瑞碼頭進湖去,長長水道上一路迎面而來的船隻多是載著湖中浮田出產的蔬果,還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⑽ 緬甸人把哪種植物磨成粉末,塗在臉上,用來防曬
是香木粉。
香木粉:由一種叫塔納卡(Thanakha 香楝樹)的樹皮磨成的粉塗,在緬甸很多地方的集市上都出售一種淡黃色樹枝,粗細從酒盅到碗口不等,截成半尺多長,那就是聞名遐邇的香楝樹枝。緬甸人加工製作香木粉是純手工的需要將樹枝沾水在一種特製的石板上磨出粉漿,這種半流體的粉漿就是香木粉。據說緬甸男孩的人生功課之一就是每天幫媽媽或姐妹磨香楝樹漿。是緬甸人保養皮膚專用,將香木干先磨成粉,再加水攪和,呈透明狀,可以塗抹全身以防蚊蟲咬傷,女人則喜歡用香木粉在臉上塗上各種花構做為裝飾,香木粉乾了之後會變成淡黃色,乍看有點像泥巴,至今仍普遍被使用緬甸女人讓人印象最深的也許是塗抹的「花臉」。。愛俏的還喜歡用刷子刷出花卉樹葉之類的圖案,看上去別有韻味。緬甸女人不論老幼美醜,不管已婚未婚,都會在臉上塗抹這種芳香的木粉。她們深信,這種木頭和水磨出的液體可以防曬、防止粉刺,保持皮膚嫩滑細膩,是廉價但絕對天然有機的護膚品。
緬甸人管小姑娘叫「小貓」。一般情況下,未婚的「小貓」會把這種化妝品塗滿前額和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的兩頰,不塗鼻樑。中年婦女塗臉的上半部,寡婦只塗臉的一半,「老貓」則隨心所欲,可塗可不塗。除了婦女,很多小男孩的臉上也經常被塗成「花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