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卡倫民族的祖先是哪裡的人
1. 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民族,請按順序寫出來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據調查統計,全國有四十二個民族,135支系。但是主要有八大民族: 就是緬族、吉仁族、揮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和克耶族。緬甸民族有三大語系:(一)藏緬語系、(二) 汶高棉語系、(三)漢泰語系。根據人類學家的鑒定,緬甸民族多屬於蒙古人種,又都是從中國青藏高原先後進入緬甸的。
緬族 是緬甸的主體民族,佔全過國入口的69%,屬於蒙古人種藏緬語系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蒙古高原邊緣地區,西藏東北部和甘肅南部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在公元前緬族人逐漸向南遷移,大約在7世紀中葉,到緬甸中部叫棲定居,漸漸地散布到全緬各地。主要集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緬甸獨立後工業也有所發展。
吉仁族 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佔全國人口的8.4%,屬於藏緬語系吉仁語支,也是從中國西北羌族分支出來的,南遷時遷徙路線可能是從怒江流域經緬甸東北部,最後定居於薩爾溫江流域一帶。吉仁族分兩支。住在山區高原的叫山區吉仁;住在平原地區的叫平原吉仁。山區吉仁基本上是刀耕火種。商品交換形式,大都是以物易物。
吉仁族的宗教信仰:山區居民大多數信仰原始宗教,他們最信譽奉的是榕樹神、家神和民族創始者神。平原吉仁多信佛教,遷居城市者和上層吉仁人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吉仁族有自己的文學和藝術。每當夜晚群聚火地,彈出優美動聽的琴聲、唱出世代相傳的民歌、故事、歌頌本民族的創始者、部落英雄、一切真善美的神鬼和動物。緬歷10月1日是吉仁族的新年(基督教的吧吉仁人是以公歷1月1日作為新年)。屆時他們便把一年必需的糧食儲藏起來,用一部分糧食釀酒和烹制各色美點佳餚聚餐。按民族習俗,聚餐時要先敬奉老人,長輩和老師,然後同親友們開懷暢飲,歡度佳節。同時他們還要把去年亡故的親人的屍體火化,將骨灰撒向天空,任其在風中四散飄落。43
拇族: 屬於漢藏語系藏泰語支,佔全國人口的8%。大多聚居在緬甸東北部的撣邦境內,其餘則散居和雜居在克欽邦、克耶邦、傑沙和緬甸的幾個縣境內。根據1947年2月彬弄會議的決議,撣族於1948年初建立自治邦,是緬甸最大的一個邦區。原本是以土司制度治邦。1962年緬甸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廢除土司制度。
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與緬族極為相似。全族95%的人信仰佛教。撣族人民勤勞善良,性格溫柔。具有團結互助的精神。一家有難,全寨相幫是他們傳統的民旅美德。撣族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撣族人民能歌善舞,孔雀舞是他們世代相傳的民身間藝術精華。
若開族: 舊稱阿拉干族,佔全國人口的5%。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若開族居住於緬甸西南部沿海地區與(孟加拉國)毗鄰。1973年正式建立若開族自治邦。若開族語言與緬族相似,除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外,其餘均信奉佛教。若開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基本上與緬族相同。賽船節是若開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緬歷的一、二月間(公歷4、5月間)正是收獲季節,也是若開人民一年一度的賽船節。
孟族: 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孟高棉語系,孟語支。先民從康藏高原遷徙西南沿湄公河上游南下,進入中南半島,散居在中、越、柬、老、緬、交界的地方。它是在緬甸南部定居最早的一個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的28%。主要居住在德寧達依省的直通、吉卡米、丹老及伊洛瓦底江三角州。孟族有古老的文化,在基礎建築、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對緬甸文化有較大影響,他們在經濟、生活、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和婚喪禮儀等各方面基本上與緬族相同。日常社交活動中都使用緬語和緬文,但在孟族聚居區仍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保留本民族的傳統和習 俗,以農業耕作為生。
克欽族: 是一個跨居緬、中、印三國邊區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的2。4% 。祖先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羌族系,是藏緬語系景頗語支。主要分布在親敦河上游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緬北克欽邦為聚居中心。古代緬王阿朗悉都出巡當地時受到景頗人民載歌載舞的迎送,當時對他們賜名為「克欽",意為想跳舞,現轉意為能歌善舞的民族。克欽族豪爽開朗、待客如賓、疾惡如仇。客人來訪時,必置酒款待。如受欺侮,則兵刃相見。生活習俗還保留著早期社會的殘余形態,雖然有一部分克欽人改信基督教和佛教,但多數人仍信仰原始宗教,認為萬物有靈,信神不信鬼,為了驅惡鬼、崇善鬼,就舉行經常性的宗教活動和祭典。「木腦眾歌節」就是克欽族的祭典盛會。
欽族: 屬於藏緬語系欽語支。隨著藏緬族的南遷,是較早到緬甸的農民族之一,佔全國人口的2。3% 。大部分聚居在緬西部欽山山脈一帶。也有散居在若開山脈的欽族。1947年召開彬弄會議之後,欽族在獨立後,不建邦,改設特別區。1973年12月才開始改稱自治邦。大部分還是處於刀耕火種的階段。由於環境條件不同,欽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但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原始村社的特點。欽族人多數信仰原始宗教。英國佔領後,少數人改信基督教,也有信奉佛教的。欽族各支系的習俗不盡相同,收種節是欽人共慶的新年。大約在公歷l0月下旬舉行。慶功節被華人稱為「擺功德宴"。欽人一生至少做一次功德。節日期間,家家庭院都樹立著竹柱子,以顯耀主人家的富裕和功德的標記。慶功會主要是表彰為本民族、本部落和本村寨做出貢獻,立過戰功的集體和個人。男子後腦勺留長發。南部女子有紋臉的習俗。欽人熱情好客,性格豪爽,男女老幼酷愛煙酒。
克耶族: 屬藏緬語系吉仁語支。佔全國人口的0.3%,是自治邦中最小的邦。他們和吉仁族是兄弟民族,也稱他們為山區吉仁。主要居住在緬甸東部和東北部,自稱克耶民旅。他們喜歡用兒茶染成紅色上衣而得名。克耶以農耕為本,在山區基本上是刀耕火種,手工業較發達。早在13世紀就出現本民族的鐵匠、銅匠和漆匠等手工業工匠,魏當肩袋行銷緬泰,邦內所產的雲漆是緬甸的精品。風俗習慣與吉仁族大致相間同。「克托博"是克耶族的新年,是主祭兩神的節會,在每年的公歷4月間舉行,含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
2. 中國有克仁族嗎因為這個民族在緬甸很多,他們說他們的祖先也來自中
克欽族=景頗族,是跨境民族,在緬甸叫克欽,在中國叫景頗。克欽族是緬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約124萬人(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克欽邦、撣邦和實皆省。該民族在印緬邊境和中緬邊境瑞麗江流域以及中國的雲南省也有分布。
3. 緬甸有哪幾種民族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 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人口約3400萬(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65%。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緬族在緬甸7個省的人口比重占絕對優勢,在極少數民族邦中也有廣泛分布。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在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都起著主導作用。緬族人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個頭不高,膚色呈棕色,講緬語。緬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是一種孤立語,語序和虛詞的地位非常重要。
(3)緬甸卡倫民族的祖先是哪裡的人擴展閱讀:
緬族有9個分支,即緬(巴瑪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約(Yaw)、耶本(Yabein)、克都(Ka)、格南(Ganan)、薩隆(Hsalon)和蓬(Phon)。
緬族在緬甸的歷史上,先後三次統一了緬甸,對於推動緬甸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緬族在緬甸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遠比其他民族發達,對其他民族有著很大的影響。緬族主要從事農業耕種,種植水稻技術較為先進,此外,還種植棉花、花生、豆類、芝麻等作物。
緬語有7種方言,各方言間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緬語通行緬甸全國,是緬甸的國語。緬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創立於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由輔音字母與母音符號相拼而成。
4. 緬甸克倫軍簡介,謝謝
克倫族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也是緬甸最大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緬甸總人口的8%,按1997年緬甸人口計算,克倫族人口為371.2萬人。主要居住在緬甸東南部克倫邦和克耶邦,也有部分居住在伊落瓦底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區。克倫族總計有11個分支,即克倫(Kayin)、白克倫(Kayinphyu)、勃雷底(Paleiti)、孟克倫(Monkayin)、色郭克倫(SakawKayin)、德雷勃瓦(Tahleipwa)、勃姑(Paku)、勃外(Bwe)、木奈勃瓦(Mawneipwa)、謀勃瓦(Mpowa)和波克倫(Pokayin)。克倫族有按居住地區起名的,也有按服色確定稱謂的。按地區命名的,如居住在山區的克倫族被稱為「山區克倫」,居住在平原地區的被稱為「平原克倫」。與孟族居住在一起的被稱為「波克倫」或「德楞克倫」,與緬族居住在一起的被稱為「斯戈克倫」。以服色稱謂的,如喜歡穿用兒茶染的紅外衣的克倫人被稱為「紅克倫」,喜歡穿白衣服的克倫人被稱為「白克倫」,喜歡穿黑衣服的克倫人被稱為「黑克倫」。 克倫軍就是克倫人的軍隊
5. 緬甸克倫族和中國漢族有沒有親緣關系,是不是漢族分支
克倫族,亦作甲良族,是一個居住在緬甸東部及泰國西部的民族,在安達曼群島也有少量克倫族移民,是著名的象夫民族,總人口約600萬人,其中40萬在泰國境內,其餘在緬甸克倫邦、克耶邦和撣邦。克倫族使用的語言叫作克倫語,屬於藏緬語族克倫語支,通行於克倫族人聚居的緬甸東部及泰國西部。兩邊的克倫語略有不同,但不構成溝通障礙[1]。
克倫族占緬甸人口的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2],在緬甸是僅次於緬族和撣族的第三大種族[3]。緬甸官方承認的135個民族中有23個屬於克倫族:
克倫族群的11個民族都屬於克倫族,人數較多的有斯高克倫族和波克倫族;
克耶族群的9個民族都屬於克倫族,如克耶族(紅克倫族,克倫尼族);
撣族群的33個民族有3個屬於克倫族,如巴奧族(黑克倫族)。緬甸與湄宏順的長頸族也是克倫人。
克倫族跟漢族應該沒什麼關系,我覺得你問的應該是果敢族
果敢族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在緬甸,他們被指為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1];而在中國,有人指他們是明朝在緬甸的遺民。在緬甸,這些果敢族人還成立了果敢邦(即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是緬甸境內唯一由漢族為主體成立的地區組織。[2][3][4]
果敢邦是由一個楊姓的土司家族所成立,他們聲稱是明朝永曆帝的遺民,在17世紀明亡時遷移至雲南省,然後再移居到中緬邊境的狹小土地上。雖然大英帝國在1885年並吞了上緬甸,使果敢族的主權轉移到英國,楊氏家族依然得以維持在區內的權力。緬甸獨立後,上、下緬甸統一,使果敢族失去權力,而原來的統治家族亦因此而流亡海外。近年來,果敢漢人一直受到緬甸政府的壓迫,不時發生緬甸軍隊攻擊果敢族的事件。
6. 能否提供一些關於我國雲貴一帶少數民族和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等國居民的淵源關系
這個問題你最好查閱<東南亞近代史>和<世界歷史>
我在這里,簡要說一下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這五個國家位於中南半島,歷史地理聯系密切,文化相通.跟雲貴山水相連,同飲一江水,居民是錯綜復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多數民族屬於黃人.部分含有矮黑人或者棕種人血統(講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
語言多數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侗台語族(壯傣語族)\苗瑤語族,少數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和男島語系(馬來語族).
通行小乘佛教的國家一般通行印度範文字母及其變體.而越南則使用拉丁字母(歷史上一直使用漢字)
中國的雲貴一般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民族(藏族 納西族 景頗族 彝族僳僳族 哈尼族 羌族 怒族 拉祜族 基諾族)
和苗瑤語族(苗族瑤族 畲族)還有侗台語族(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 毛南族 仫佬族 水族)
2.主體民族:泰老兩國是壯傣語族的泰人 和僚人. 柬埔寨是高棉人,緬甸是緬族和孟族,克倫族等.越南是京族(百粵和漢人後代)
3.歷史淵源:
雲南的傣族跟泰國的泰人寮國的僚人緬甸的禪族等是一個民族起源.屬於壯傣語族的南支,
而壯族布依族跟越南的岱族,艾族,農族等是一個起源--步羅托文化.
寮國越南緬甸泰國的苗族瑤族都是起源於中國的.跟雲貴的苗瑤是一個祖先.他們自稱HMONG人
佤族 景頗族(克欽邦)在雲南和緬甸都有分布.而且聯系緊密.
5國都有大量的漢族人,被稱為華人.在其歷史文化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就是鄭氏華人建立的.越南更是受到中國1000多年的直接管轄.柬埔寨和寮國歷史一直是中國的屬國.
7. 緬甸歷史是怎樣的緬甸官方歷史書是怎麼寫的緬甸的民族的來源是什麼
緬甸這個國家在我們的固有印象當中是一個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但是要說它的歷史,也是可以寫的很長的呢。緬甸至今可以確認的歷史大概有5000年左右,緬甸本身的官方歷史書和中國一樣,主要由皇室自主編纂。緬甸這個民族則是各個地方匯聚而來的人組成的民族,其中十分之七為緬族,這也是緬甸的主要民族,除了緬族之外,緬甸還有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這些個法定的少數民族。
而當時有個人叫瓦里魯,他趁著蒲甘王國的衰敗,在下緬甸高舉旗幟,自立為王。但他自立為王不久又被人殺掉了。後來緬甸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各個區域是自己做自己的,直至19世紀英國人將緬甸納為了殖民地。
8.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緬甸語為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民族,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9. 克倫民族聯盟的歷史背景
克倫族是緬甸第二大民族,分為斯戈克倫、波埃克倫和勃歐克倫3大支系。克倫民族自稱為華裔,來自雲南大理洱海地區,傳統民族感情親華。克倫族是一個多種宗教信仰的民族。過去他們多信仰佛教,自從基督教傳入緬甸後,一部分克倫人就改變信仰,信仰基督教或者天主教。
克倫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盟軍合作打擊日本侵略。緬甸獨立後、昂山被刺,克倫族、克欽族、欽族山區基督教民族抗日武裝與緬甸共產黨武裝接成聯盟,與緬族政府發生權力大戰。
早在19世紀英國統治緬甸的時候,克倫族就已經擁有自己的武裝政權,並受到英國殖民政府的重用。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克倫族武裝分成了克倫國家聯盟、克倫中央組織、佛教克倫以及克倫青年,直到1947年2月5日,4個武裝組織才又合在一起成立克倫民族聯盟,也就是KNU。
1947年,為了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昂山將軍和各個地方武裝簽訂《班弄協議》,屬於英國部隊的克倫族沒有參加。
1948年1月,緬甸宣布獨立後,由於要求的權利沒有得到滿足,克倫族武裝與緬甸政府的對抗就一直持續。
緬甸軍政府曾先後於1995年和1997年對克倫民族聯盟發動大規模軍事攻勢。而克倫民族聯盟,則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繼續與緬甸政府進行武裝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