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二戰的緬甸機場有哪些

二戰的緬甸機場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22 16:52:02

❶ 緬甸有幾個機場

緬甸機場主要有良烏機場、黑河(門票)機場、仰光機場、曼德勒機場,其中最主要的國際機場是仰光機場(RGN),一小部分航班會著陸在曼德勒機場。

仰光國際機場:仰光是緬甸航空樞紐,還有34條航線通往全國主要城市。

曼德勒國際機場:是緬甸第二大的機場,也是緬甸的第二個國際機場,服務城市是曼德勒。

良烏機場:良烏機場位於蒲甘良烏鎮,多數緬甸境內城市都有往返良烏的航班。

黑河機場:是距離茵萊湖最近的機場,有往來仰光、蒲甘、曼德勒等地的班機,每天至少1班。

拓展資料:

中國大陸到緬甸:

直飛:大陸到仰光的航班有北京、廣州、昆明、成都(經停昆明)、南寧(從昆明始發)直達,也有昆明直達曼德勒的國際航班。

轉機:大陸出發,如果沒有直達航班,可從泰國曼谷轉機,每天有十幾個航班往返仰光。機票較便宜,國內遊客可考慮從曼谷轉機。

❷ 二戰時緬甸戰場有哪些著名戰役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軍在緬甸同日軍進行的一系列防禦和反擊戰斗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兩個階段性戰役。
一次戰役: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二次戰役:
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❸ 二戰期間美國空軍在雲南一共建有多少機場其中現在仍在使用有那些

機場並不是美軍修的。1927年,龍雲主政雲南後,對發展全省航空事業更是情有獨鍾。他為籌辦軍、民兩類航空,成立了商業航空委員會,除了向美、法各國購買飛機外,命令陸續修建了蒙自機場、開化(今文山)機場、富州(今富寧)機場、瀘西機場及婆兮、澄江、曲靖、尋甸、楊林、馬龍、昭通、楚雄、大理、保山、祥雲、鶴慶、麗江、元謀、永仁、武定、祿豐等21個機場,加上昆明巫家壩機場共為22個飛機場。 1929年又修建思茅機場、騰沖機場。至此,雲南已有24個飛機場,遍布於滇南、滇西和滇東各地。從 1922年開始,雲南只用7年時間,就使機場數翻了24倍,在中國機場建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雲南於上個世紀20年代修建的這24個機場,完全由雲南省政府下令各縣限期負責完成,不給經費,不給補償,包括佔地、遷墳、拆房、招工等等。凡被佔用的土地、遷移的墳墓、拆除的房屋、招用的民工,全部是被迫無償使用的。我們在回顧雲南機場建設史的發展過程時,不能不看到廣大農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雲南省政府命令強硬,各縣地方官員不敢怠慢,每修一個機場,工期都很短,一般在一兩個月之間,超過3個月的沒有,最快的只用了20多天。如楚雄機場,1928年2月15日開工,3月8日就完工。又如富州機場,1928年10月7日開工,11月24日完工。元謀機場則從1928年10月27日開工,11月24日完工,從開工到完工,僅用了28天,後來被稱之為創造了世界機場修建史上的一個第一!4個機場解放後仍在使用 「七·七」事變後,大後方的雲南成為滇緬戰場和滇西抗戰的最前線。為適應戰爭的需要,先後出動150多萬人次的民工大軍,在對原有的24個機場進行改擴建的基礎上,又相繼新建了28個飛機場,即呈貢、陸良、沾益、羊街、羅平、雷鳥、勐撒(在今耿馬縣境內)、大屯、南嶠(今屬勐海縣)、廣南、會澤、建水、孟定(在今耿馬縣境內)、佛海(在今勐海縣)、巍山、雷允(在今瑞麗市境內)、橄欖壩(在今景洪市境內)、龍陵、鎮康、江水池、賓川、彌渡、鳳平(在今德宏州)、開遠、下關、海子、景洪、石林等。 現在現在經過擴建改造仍在使用的是昆明巫家壩、昭通、思茅、蒙自、陸良、保山、祥雲機場

❹ 二戰中的駝峰航線,發生了什麼

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迫使重慶國民政府投降,對香港和仰光實行轟炸,接著又切斷了滇緬公路,使大量的援華物資無法運進中國。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為保證二戰亞洲戰場上對日作戰的軍備物資,中美兩國決定聯合開辟新的國際運輸線。於是誕生了舉世聞名的“駝峰”航線。

1942年,一條空前的穿越印度、緬甸和中國的空中航線開始形成。在西面,航線由二戰時期的阿薩姆邦東北印度鐵路公司的一系列機場串成並穿越了雲南和四川的一系列山脊。在該航線開通後,即成為中國戰場國際援助的“生命之路”。蔣介石 認為為了保證它的野戰師和擁有500架飛機的空軍的正常運作,每月至少需要7,500噸的物資,當然在駝峰航線的初期幾個月中,這個想法是難以達到的。

飛越駝峰對於盟軍飛行人員而言是近乎自殺式的航程。航線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穿行於緬甸北部與中國西部之間的崇山峻嶺之間,頻繁遭遇強紊流,強風,結冰,設備老化。從一開始,任務就受困於缺乏資源和有經驗的人員。在行動最初的幾個月里,沒有經驗的補給軍官會下令將飛機裝至“填滿”而不顧載重上限。合適的導航設備與無線電信標以及受過訓練人員的匱乏(一直沒有足夠的導航員來配置到每個機組)持續影響了空運行動。雖然空運指揮部(ATC)內有一些有經驗的民航以及軍用運輸機飛行員,但其他人大都是剛受過飛行訓練,飛行時間很短,對在惡劣條件下駕駛多引擎運輸機幾乎沒有經驗。


除了糟糕的天氣和機械故障,手無寸鐵的護送運輸飛機在駝峰偶爾遭到日軍戰斗機在乾旱(冬)季的襲擊。有一次,當駕駛C-46執行任務時,Wally A. Gayda上尉遭遇日軍飛機,在失望中反擊中島戰斗機,通過勃朗寧自動步槍向戰斗機乘員組艙窗射擊,最終殺死日本飛行員。 在駝峰死亡人數總計超過1500人。有時,每月飛機損失總額占所有飛機的50%,但仍在沿途服務。

1944年5月,一個重要的發展是佔領了緬北的密支那機場,這一任務由中國遠征軍和麥瑞爾突擊隊完成,即著名的密支那大捷。這使日本喪失了他們對盟軍駝峰航線巡邏飛機的主要機場。機場本身也成為困難情況下一個重要而緊急的盟軍飛機降落點,即使戰斗直到1944年8月仍在密支那附近的縣城進行。

自從1942年日本人佔領緬甸後差不多三年的時間里,美援物資到達中國的唯一手段就是經由喜馬拉雅山空運。這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航線,始於印度東北阿薩姆,要飛躍世界上最凶險的地形。從空中俯視,下面依次是超過一萬英尺高的Naga山——Naga是山中居住的食人部落的名字 ;

叢林覆蓋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然後是高達一萬五千英尺的Santsung山脈。當地氣候惡劣——超過248mph的颶風,從五月到十月的雨季,以每分鍾三千英尺的速度把飛機拋上拋下的超級湍流(甚至把飛機翻個個)——再加上頻繁出沒的日本戰斗機,使駝峰航線成為二戰中最為危險的空中航線。只有最特殊的人才能擔負起此重任 -- 他們就是牛氣沖天的印中空運大隊。一直到四四年情況改善之前,他們總是一天工作16個小時,經常一天飛三個來回。近六百架飛機墜毀,超過一千人犧牲在駝峰航線上。到戰爭結束時,65萬噸物資經由駝峰航線抵達中國。

“駝峰航線”是世界戰爭空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次悲壯的空運。“駝峰航線”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佔領區;加之這一地區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低氣壓和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

中國航空公司共飛行了8萬架次,美軍先後投入飛機2100架,雙方總共參加人數有84000多人,共運送了85萬噸的戰略物資、戰斗人員33477人。單是美軍一個擁有629架運輸機的第10航空聯隊,就損失了563架飛機。而總在這條航線上,美軍共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優秀飛行員近3000人,損失率超過80%。而前前後後總共擁有100架運輸機的中國航空公司,竟然先後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損失率超過50%。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時代周刊》這樣描述駝峰航線:在長達800餘公里的深山峽谷、雪峰冰川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裡,這些鋁片會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光,這就是著名的“鋁谷”——駝峰航線!

在中國抗日航空烈士的三十塊紀念碑的六十面上,一共刻著三千三百個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個美國人,這些年輕的美國飛行員,把他們年輕的生命獻給了中國的天空。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對他們表示崇敬,他們什麼都沒有留下,唯一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只有紀念碑上這些名字。

緬甸哪個機場里孟波最近

緬甸機場主要有良烏機場、黑河(門票)機場、仰光機場、曼德勒機場,其中最主要的國際機場是仰光機場(RGN),一小部分航班會著陸在曼德勒機場。
仰光國際機場:仰光是緬甸航空樞紐,還有34條航線通往全國主要城市。
曼德勒國際機場:是緬甸第二大的機場,也是緬甸的第二個國際機場,服務城市是曼德勒。
良烏機場:良烏機場位於蒲甘良烏鎮,多數緬甸境內城市都有往返良烏的航班。
黑河機場:是距離茵萊湖最近的機場,有往來仰光、蒲甘、曼德勒等地的班機,每天至少1班。

❻ 二戰美國在緬甸戰場上投入過哪些軍事力量

二戰中的緬甸戰役有二次。第一次緬甸戰役美軍沒有大規模參加。而第二次緬甸戰役就是由美國將軍史迪威指揮的包括中國駐印軍,遠征軍在內的盟軍打的,美軍除了大規模提供空中打擊支援和運輸保障以外,也有大量地面部隊參與戰事,其中工兵部隊最多,據記載有上萬工兵部隊修築了公路機場等設施。有上千人犧牲。此外戰斗部隊方面主要以特種部隊為主,人數有近萬人並直接對日軍作戰,有代表性的部隊比如5307特混部隊{麥雷爾突擊隊},101特遣隊等等。

❼ 明加拉頓是緬甸的機場名稱嗎

緬甸的機場:仰光國際機場;也被稱為"明加拉當機場" (Mingaladon Airport)

❽ 二戰中的十六場經典戰役有哪些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衛國戰爭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德國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同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佔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7月17日,德軍開始猛攻斯大林格勒,企圖侵佔該城,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經過3天激戰,德軍很快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德軍在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的指揮下,多次向斯大林格勒發動進攻,均因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一直未能攻下這座城市。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

德軍9月抵達斯大林格勒市郊區和工廠區,但他們遭到工人戰斗隊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蘇聯防禦部隊幾乎被逼到伏爾加河畔。隨著冬天的來臨,德國軍隊的供應開始接濟不上,他們的坦克在巷戰中也沒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同時轉入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德軍22個師33萬人,並於12月粉碎了德軍的突圍企圖。

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軍民斃敵約23萬人,俘虜了德軍元帥保盧斯、24名將軍及官兵共9.1萬人。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一次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斯大林格勒全城的建築均毀於戰火。

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公里至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寧格勒保衛戰

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只有5公里,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但列寧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飢挨餓,堅持生產,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的872天里,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列寧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於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00多公里。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歷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凌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朴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里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底登陸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

西西里島登陸戰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位於亞平寧半島和北非之間,是義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盟軍為保證地中海海運安全並最終戰勝義大利,於1943年7月至8月間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成功奪取西西里島。

1943年5月,盟軍在把德意軍隊逐出非洲大陸後,將義大利西西里島定為下一個進攻目標。1943年夏,盟軍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准備在西西里島登陸。這次作戰的代號為「哈斯基」,由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負責實施。該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軍第7集團軍,共有13個師和3個獨立旅,總兵力達47.8萬人,擁有作戰飛機4000餘架,各種戰斗艦艇和輔助船隻約3200艘。

為保證西西里島登陸戰的勝利,盟軍在戰役前曾實施代號為「肉餡」的誤導行動,發出盟軍將在撒丁島和希臘登陸的錯誤信息,致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里島上的德軍兵力。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按計劃以空降登陸打響了西西里島登陸戰役。10日凌晨,盟軍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在西西里島強行登陸。面對盟軍的突然襲擊,德意軍隊猝不及防,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戰役進行到第3天,英軍便佔領了西西里島的東南部。7月22日,美軍又攻克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8月5日,英軍佔領卡塔尼亞。8月17日,盟軍先後進入西西里島東北角通向大陸的咽喉重鎮墨西拿,隨即佔領全島。至此,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以盟軍獲勝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中,德意軍共投入兵力約27萬人,總計損失近17萬人,盟軍損失3萬餘人。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的勝利為盟軍打開了直接進攻義大利的大門,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權所面臨的危機,為最終迫使義大利投降創造了條件。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內經濟完全破產、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佔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准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並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准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起攻擊。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並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4月30日,蘇軍攻佔了象徵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歐洲戰爭至此落下帷幕。

阿萊曼戰役

阿萊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萊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義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萊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積極備戰。經過周密的准備,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於10月下旬發動代號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佔領利比亞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餘人。他們防守在阿萊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

10月23日夜,英軍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敵軍防禦陣地。28日,英軍調集主力在北部戰線繼續猛攻,迫使南線德軍增援。德軍北上增援後,英軍立即集中兵力於11月2日凌晨在南線發動代號為「增壓」的戰斗,攻擊德意軍結合部,並突破敵方防區,向西挺進。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命令向西撤退,4個師的義大利軍隊隨即向英軍投降。

至此,阿萊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阿萊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此後,德意法西斯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本版稿件、圖片均據新華社

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右)、杜魯門(中)和丘吉爾在德國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英勇奮戰的蘇聯紅軍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中盟軍士兵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押解被俘虜的德國納粹分

❾ 二戰時期東南亞盟軍的軍用機場

??你是說在東南亞的盟軍的機場有哪些?
多了去了。
當時太平洋上,隨便打掉一個小島嶼,立刻上去鋪路,變成機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隨便一條公路都可以嘚。基本絕大多數都是野戰機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5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4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3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2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