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仰光高中有哪些
⑴ 承認中國文憑的東南亞國家有哪些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菲力賓,越南,泰國都是承認的.
馬來西亞
位於亞洲大陸和東南亞群島銜接部位的馬來西亞由不相連接的東西兩塊土地組成,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半部;東馬位於婆羅洲島北部,東西馬之間隔著南中國海的廣闊水域。國土面積3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
馬來西亞全境靠近赤道,四周被海洋包圍,海岸線總長1000多公里,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相對濕度大,全年分為旱季和雨季。馬來西亞自然資源豐富,是世界天然橡膠、棕油和錫的重要產地。此外,馬來西亞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東南亞地區天然氣出口大國。植物總類多達上千種,以熱帶林木為主。
馬來西亞共有11個州和2個聯邦直轄市,首都吉隆坡市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馬來人和其他土著民族佔59%,華人佔31.3%,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佔6.3%,其餘為其他少數民族。
在馬來西亞,除了被確定為國教的伊斯蘭教外,還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一些原始宗教。
馬來西亞國民教育實行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套完善教育體制,即:
學前教育 (2-3年)
小學教育 (5-7年) <注: 包含跳級和國民型小學1年過渡課程因素>
初中教育 (3年)
高中教育 (2年)
中學延修班(簡稱中6)或大學先修班教育 (1-2年)
高等教育-普通大學生課程 (3-5年)- 研究生課程 (1-5年)
所有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學延修班均設有全國通考制度。在馬來西亞,教育是政府的責任。政府對小學(6年)和中學(5年)的11年教育實行免費教育,但不是強制性義務教育。從兒童按7歲入小學算起,一直到大學畢業取得學士學位時的年齡通常在22歲左右。
教育機構分類
馬來西亞國家教育體制下的教育機構主要由兩大組成部分:
(1) 公立教育機構——由政府出資或資助
(2) 私立(或獨立)教育機構——由私人界出資
在馬來西亞,小學和中學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出資或資助辦學的學校;而私立中小學僅占極小的部分。高等教育的范疇包括學歷證書課程、文憑課程、學士學位課程以及更高的碩士、博士學位課程。
大學教育
馬來西亞現有10所地方國立大學,1所國際大學和1 所高等工藝學院,均設有學士學位課程及碩士、博士學位課程。持有 「馬來西亞高級教育文憑」 (STPM)和大學先修班文憑或同等學歷資格者可申請就讀大學。
12所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如下:
1) 馬來亞大學 Universiti Malaya (UM)
2)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USM)
3) 馬來西亞工藝大學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UTM)
4)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UKM)
5) 馬來西亞布特拉大學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PM)
6)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 Universiti Utara Malaysia (UUM)
7) 馬來西亞砂勞越大學 Universiti MalaysiaSarawak (UNIMAS)
8) 馬來西亞沙巴大學 Universiti Malaysia Sabah(UMS)
9) 蘇丹.伊德力士教育大學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UPSI)
10)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 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Malaysia(IIUM)
11)敦. 胡申翁高等工藝學院 Institut Teknologi Tun Hussein Onn(ITTHO)
12) 瑪拉工藝大學 Universiti Teknologi MARA(UTMARA)
以上大學除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外,其餘11所國立大學都是政府全資大學。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雖是由馬來西亞政府建立的,卻是以公司的形式運作的。該大學董事會代表所有贊助國家的政府及贊助組織。馬來西亞為東道國,其餘國家和組織有馬爾地夫、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利比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以及伊斯蘭組織大會(OIC)。
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
盡管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每年招收8 萬名大學新生,但仍然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快速增長。近十多年來,國立大學、私立大學以及外國大學分校在馬來西亞不斷增設,以迎合本國和外國學生對高等教育持續強勁的增長需求。
為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遠程教育也迅速發展起來。在發展遠程教育方面,國立大學相繼建立起跨國集團,通過遠程教學來實現新興科技基礎知識學位課程的傳授。1997年私立教育機構(遠程教育)條例的通過,為遠程教育事業規定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基本准則。
印度尼西亞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地處亞洲東南部,北與馬來西亞、汶萊相連;西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為鄰;東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弘克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望;東南與澳大利亞相對;西南與西面臨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所轄的海域比陸地大4倍,海岸線總長達3.5萬公里。印尼也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群島國家,素有「千島之國」的美稱。
在自然地理上,印尼可分為4個單位: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伊里安查亞島。印尼位於赤道兩側,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多雨,各地平均氣溫多在25℃左右,月溫差較小。印尼雨量非常充沛,高溫多雨的氣候有利於植物生長,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近1公頃。印尼的資源、物產極為豐富。其中,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石油產量居東南亞首位,錫礦砂產量居東南亞第二位、世界第三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印尼成為世界上種植面積僅次於巴西的第二大熱帶作物生產國。
印尼民族在馬來、美拉尼亞兩大種族下細分為300多個民族,爪哇族是最大的民族,此外還有一些外來民族。官方語是印尼語。
印尼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伊斯蘭教、基督教 、天主教、印度教和佛教。其中,伊斯蘭教對印尼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至風俗習慣都有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越南
越南,全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地處中南半島東部,東面與南面臨海;北部與中國雲南、廣西接壤;西部和西南部與寮國、柬埔寨為鄰。陸地邊界總長3920公里(中國地圖上距離,下同),海岸線總長3260公里。越南地形狹長,呈「S」形,全國總面積32.9萬多平方公里。
越南是個多山的國家,全境3/4的面積為山地、高原,平原主要分布在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區,大多數由河流沖積行成。越南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濕度大、風雨多,年平均氣溫24℃左右,四季不分明,但旱、雨季明顯。越南礦藏資源種類較多,現已探明有90多種礦藏,其中儲量較多或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產有:煤、鐵、石棉、石油、天然氣、礦泉水等。越南氣候炎熱、潮濕,土地肥沃,有利於各種動植物生長。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有50多個民族,分為三個語系:南亞、南島、漢藏語系。主要宗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高雲教、和好教、天主教等。此外,還有道教、儒教影響的殘余以及其它宗教。
越南主要工商業城市北方是河內,南方是西貢,中部是海防市,首都河內,官方語
泰國
泰國意即「自由之國」。它位於中南半島的中部,西鄰緬甸;東北界寮國;東南與柬埔寨接壤;南臨泰國灣,國土面積51.3萬平方公里。除大陸部分外,泰國鄰土還包括馬來半島的東北部和中部地區,以及半島東岸邊的部分島嶼。根據自然條件和海拔高度,全國可分為四個經濟地理地區:北部、東部、中部和半島地區,地勢自曼谷以北逐漸升高。境內最大的河流是湄南河,自北向南流經泰國中部。
泰國中部是湄南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的平原,土地肥沃,稻田廣布,是泰國的主要產稻區。全國氣候可明顯分為熱季、雨季、涼季。月平均氣溫22-28℃,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泰國人口6000多萬,有30多個民族,泰族佔40%;老族佔35%;馬來族15%;高棉族32%,華人也不少,其他還有若干山地民族。泰國除佛教外,也有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的。官方語是泰語,也通用英語。
泰國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國內的幾所知名大學如:國立朱拉隆功大學、國立瑪希隆 大學、泰國易三倉大學、法政大學、亞洲理工學院、亞洲科技大學等均開設有國際課程 ,全英文授課,且採用的教材均為歐美原版引進,在教學體繫上與國際接軌。相對泰國大學高質量的教育水準,其低廉的費用更是吸引廣大學生選擇留學泰國的一大亮點。留 學泰國一年的費用總計約為人民幣3.8萬元至4.2萬元。這正在廣大工薪階層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
目前,泰國的公立和私立大學共設有356門國際課程,教學質量國際化,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學制,其中24所大學里的70個學科有122個本科生課程 ;21所大學里的112個學科有176個碩士學位課程,12所大學里32個學科有58個博士學位 課程。學生可採用學分制。以艾斯普森大學Assumption University(又名:易三倉)為例,它全部採用英文教學,選用的是哈佛、 耶魯、劍橋等著名學府的教材和課程,學歷得到我國和國際上的認可。據介紹,該校目 前近一半的教員是來自歐美、澳洲等過的外籍教師,有兩千多名留學生,學校共設94個 學科,其中工商管理、計算機專業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
泰國這種雙聯課程,比學分轉移課程更進一步,符合入學資格的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在泰國的大學注冊,教學全部採用國外合作大學的教材,並採用兩地學習制度,畢業後可獲兩校的聯合文憑。符合條件的學生可選擇到國外大學繼續深造:在校按聯辦課 程學習1-2年,成績合格並在就讀期間無不良記錄者,可由外國聯校頒發錄取通知書, 然後由這些高等院校及錄取的國外聯合院校在歐美各國駐曼谷大使館直接申請辦理轉第三國簽證,辦理該簽證關鍵在於學生成績要符合錄取院校的要求,及具有必要經濟擔保。
泰國的教育制度採取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研究所碩士二至四 年,博士三至五年,與我國類似,因此到泰國留學,學歷連接不成問題。泰國在教育部 之外,另成立了大學事務部,該部的功能與我國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類似,直接負責學生教育事務。泰國大學事務部承認的大學名單公布在www.inter.mua.go.th 網 University ata Glance 欄目中,可查到各國立及私立大學的地點、成立時間、學生人 數、教職員人數及學位種類。
緬甸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北界我國;西北與孟加拉國、印度為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東和寮國、泰國接壤,是東南亞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全國地勢北高南低,幾條大河流都源於我國,薩爾溫江上游是我國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自我國的龍川江。
緬甸屬季風性熱帶雨林氣候,但因地勢高低不同以及與海洋遠近的差距,全年明顯分為三季:3-5月為暑季;6-10月為雨季;11-次年2月為涼季。平均降水量3000-5000毫米,降水多為暴雨,7月降水最多。
全國領土面積約6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萬,40多個民族,所有民族在語言方面主要分屬三大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主體民族是緬族。80%的人信奉佛教。
緬甸首都仰光(緬語意為無敵人)大金塔、和尚、尼姑、佛寺、佛塔眾多。有人稱緬甸為「萬塔之邦」。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地處馬來半島南端。東臨南中國海;西朝馬六甲海峽;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新加坡由50多個海島組成,面積640多平方公里。新加坡居於東南亞地區的中心,是重要的港口,城市的海上交通十字路口,正當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洋交通的要沖,因此它是亞、澳、歐、非四大洲海上交通的樞紐。
新加坡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平均降水量2400毫米左右。這種氣候適合植物生長,故植物資源較豐富,多屬熱帶低地常綠植物。但天然資源和物產貧乏。
新加坡基本上是個移民國家,主要居民由華族、馬來族和印度血統的人組成。
政府規定,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為官方語,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主要官方語言,現已成為新加坡各民族的通用語言。
新加坡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分為:中國血統的人大多信仰道教或佛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馬來血統的人基本上信仰伊斯蘭教;印度血統的人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人大都信仰伊斯蘭教。此外,新加坡還有許多小的宗教團體。
學前教育
3-6 歲的兒童可上幼兒園,提供三年的學前課程(托兒所,K1 和 K2)。各個年級的每日項目包括開發語言閱讀能力、基本算術概念、簡單的科學常識、社交技能、創造和解決問題技能等學習活動、音樂欣賞和運動以及戶外活動。兒童可以學習兩種語言,英語和母語。絕大多數可提供可靠的日間照管服務的兒童照管中心(link to ContactSg section)也可為 2-6 歲的兒童提供類似的學前課程。
小學
7-12 歲的學生在新加坡需要強制參加六年制小學教育。小學教育結束時,學生需要參加小學畢業考試(PSLE),將測驗主要課程,例如英語、母語、算術和科學。除了必修的學習課程之外,還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CCA)以及社區參與活動(CIP)。
中學
13-16 歲的學生在新加坡需要參加四至五年制中學教育。將根據學生在小學畢業考試(PSLE)的成績將學生安排在「特別班」、「快捷班」、「普通班」(學術)或「普通班」(技術)。不同的課程側重專為滿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而設計。在中學結束時,學生需要參加 GCE 『O』 級別(特別/快捷課程)或 GCE 『N』 級別(普通課程)的考試。鼓勵所有學生參加至少一個 CCA。
中學後學校
17 歲的學生可選擇參加專科學院和大學預科學院以取得 GCE 『A』 級別證書或參加技術學校獲得學歷證書。GCE 『A』 級別考試課決定學生進入本地大學的資格,而技術學校則是認可的准職業學校。在完成技術學校時,獲得學歷證書的學生可根據成績接受高等教育。
技術/商業學校
技術教育學院(ITE)為畢業生和工作人員提供技術和商業課程,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實習課程教授他們技能和知識。具有 GCE『O』 和 『N』 級別證書的學生可參加任何 ITE 的十所培訓學院的全職技術和商業課程。
大學教育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和新加坡管理大學(SMU)頒授技術、科學、商業和藝術學科的學位。具有優秀 GCE 『A』 級別證書、技術學校畢業證書或等效證明的本地或國際學生可直接申請進入大學就讀。
汶萊
汶萊薩魯達蘭國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接壤,北臨南中國海。首都斯里巴加灣市,全國面積約58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萬,多數居民集中在海邊及河流岸邊,人口多數為移民。
汶萊內地多山,沿海為平原地帶,東部地勢較高,西部多沼澤,屬熱帶氣候,炎熱多雨,無季節之分。汶萊盛產石油,號稱「浮在石油上的國家」。
居民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馬來人、當地土著人、華人。官方語是馬來語,國教為伊斯蘭教。
菲律賓
菲律賓位於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西部的海面上,是東南亞海島地區僅次於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島國,全國由7107個大小島組成。
菲律賓各島多山,海岸多為懸崖峭壁,除呂宋島中央平原等少數地區外,平原極少。境內多火山,南部棉蘭老島的阿波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2900多米。農產品有大米、椰子、玉米、煙草等,水產豐饒,魚類約兩千種。菲律賓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度高、濕度大,多雨多台風,年均降水量4000毫米以上。年均氣溫約27℃,北部冬季較涼,有霜和薄冰。
菲律賓全國人口6000多萬,人口稠密,有90多個民族,100多種語言,都屬於南島語系,國語為他加祿語,也通用英語,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
⑵ 仰光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那裡的華人怎麼生活
華人,這個名稱在緬甸是非法的,仰光的華人沒有人敢說自己是華人,都自稱是白化了的緬族,雲南邊疆外的華人自稱果敢族。在緬甸能從生活習慣看出誰是華人,就是筷子,緬甸只有華人吃飯用筷子,緬甸其他民族吃飯都用手抓,緬族、克欽、克倫、佤族、撣族。。。。都是手抓飯。
⑶ 緬甸仰光亂嗎 安不安全
在這里對於你的人身安全還是有保障的,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亂,我目前就在仰光,沒聽說對華人的人身傷害事件,這里的治安相對來講很是很好的,你來後可申請加入中國企業商會,這樣有什麼緊急情況商會會及時通知你的。
⑷ 仰光有哪些華語學校哪些華校
想要
找仰光的話語學校
你們周圍
肯定有華人聚集區
問一下別人就知道
⑸ 緬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
緬甸地處東亞,在它的東南西北部分別和我國、泰國、寮國、孟加拉和印度為鄰,總面積67萬平方公里,差不多和我國的青海省面積相當,總人口根本無法相比我國,只有5300萬。2005年,緬甸國都從仰光遷到了內比都。
去過緬甸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這里的旅遊資源的確很多,而且環境也不錯,茵萊湖、蒲甘、納帕裏海灘等都是必要的打卡之地。
每年差不多有八十萬國外遊客來緬甸了旅遊,其中我國遊客佔了大部分,因為這里的氣候問題,很多遊客都會選擇每年的10月到次年2月之間來緬甸旅遊。
如果按照每個人五千人民幣的花費算的話,每年緬甸的旅遊產業會給緬甸老百姓帶去40億人民幣收入。
而且,這里落後的經濟發展也帶給了緬甸更多的問題,經常發生動亂,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國家之一,出於這樣的原因,很多外國遊客並不願意來緬甸旅遊,如果緬甸國內局勢穩定的話,相信來這里的遊客要遠遠超過80萬,給緬甸百姓帶來的收入也會更多。
⑹ 緬甸有哪些重要城市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現緬甸聯邦首都,是緬甸中部山區的一個戰略重鎮。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現人口約80萬人。
仰光(Yangon)原首都和現最大城市,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緬甸內外海陸交通的總樞紐。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
勃生(Pathein)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會,歷史悠久的大米貿易中心。有機械製造、造船、金屬加工、碾米、制陶、鋸木等工業部門。所產緬傘頗有名。
曼德勒(Mandalay)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中部地區的軍事重鎮。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市內有達弗林城堡、故宮、廟宇、寺院以及古老的英國政府大廈等遺跡。郊區曼德勒山海拔260米,山頂廟宇建築精緻,山下白塔林立 山下廣場。是緬甸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旅遊勝地。文化教育中心,市內設有文理科院校,師范學院,技術中學、美術、音樂和戲劇學校,還有博物館和現代化醫院。當地的緬醫、緬葯馳名全國。
密支那(Myitkyina)緬甸聯邦北部城市,是緬甸北部的邊陲重鎮,克欽邦的首府,密支那是緬甸位置最北的河港和鐵路線終點。
東枝(Taunggyi)緬甸東南部城市,撣邦首府。在塔澤以東100公里。人口10.8萬人(1983)。市區位於海拔1436米的高原上,氣候涼爽,東有林木蔥郁的東枝山,西南十數公里處即著名的因萊湖。有鐵路支線通塔澤,轉仰光-密支那干線,橫貫撣邦高原的塔澤-景棟公路也由此通過。
臘戍:緬甸東部重要貿易城市。在曼德勒東北約230公里。人口約4萬人,華人和華僑較多,是中緬陸上交通和貿易的中樞。附近產茶、多種有色金屬礦及紅玉等。鐵路通曼德勒;公路南通東枝,北通中國雲南,與畹町相距約130公里。
⑺ 緬甸有哪些地方值得一去
緬甸有以下地方值得一去:
茵萊湖
茵萊湖位於緬甸北部撣邦高原的良水盆地,是緬甸的第二大淡水湖。
這里三面環山,湖水清澈,陽光直射湖底,湖中生活著多種魚類。茵萊湖的清晨如同仙境一般,「 獨腳漁夫 」 更是令人難忘,走進水上村莊又是別一番市井。
湖中有30多個村莊,這里的茵達人世代生活在湖上,是名副其實的水上人家。
2.蒲甘
蒲甘,位於緬甸中部區域,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部分,是緬甸著名的宗教古城,也是東南亞最重要的佛教遺址之一。蒲甘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分為舊蒲甘、新蒲甘和良吁三部分。舊蒲甘是城市中心,也是佛教遺址所在的地域。為了保護遺址,緬甸政府將原生活在老城的居民強制遷往新蒲甘,新蒲甘在老蒲甘外三公里處,是一個以居為點和商業點為主的新城鎮;良吁鎮在老城東北四公里處。三鎮之外便是荒野之地。「手指之處必有浮屠」,這是對蒲甘佛塔之多的形容。無論朝哪個方向隨手一指,總有屬不清佛塔在眼前,而每個佛塔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據說在蒲甘方圓數十公里范圍內,最多時共有寶塔440萬多座。
3.烏本橋
烏本橋(U Bein's Bridge),建於1851年,長達1200米,由1086根實心柚木建造而成,是長長的柚木橋,當初建橋的木材全部來自拆遷的阿瓦王宮。橋頭、橋中和橋尾分別有6 座亭子,這體現了佛教的「六和精神」。烏本橋也被緬甸人稱為「愛情橋」,緬甸人戀愛時,會不遠千里來此登橋,祈求永保這6 種和睦互敬的精神。到烏本橋參觀游覽的最佳時間是黃昏時分,這里是觀賞落日的最佳地點。您可以靜靜地坐在湖邊,看遠方的天空由淡淡的粉色逐漸變為深紅,最後一縷夕陽慢慢消失在天際間,感受這里寧靜祥和的氣氛。
4.瑞山都塔
瑞山都塔被稱為瞭望之塔,位於蒲甘平原中心靠南,是欣賞日出日落的好地方。Shwesandaw的意思是「金色神聖的發舍利」,以供奉珍藏在塔內佑庇古王進貢的佛發舍利為塔名。瑞山都的塔基呈瑪雅金字塔形,底座四方,塔身四面有五層台階層層往上,到頂層平台還有兩層八角形的台基,上立覆鍾形的白塔,構成結構清晰的七級浮屠。瑞山都在75年地震掉了塔剎,事後換了一個新的,原先那個供在塔南邊的院子裡面安放著。作為當之無愧的日落之塔,首先是高度,在他冰瑜塔的塔內台階關閉後,它是蒲甘平原上可以登上的最高海拔;其次是位置,主要是大塔環繞在它的四周,往西可以看見大江,往東是體量巨大的達瑪央吉佛塔(Dhammayangyi Temple)和最雅緻的蘇拉瑪尼佛塔(Sulamani Pahto),往北則是他冰瑜塔和阿南達寺,往南明卡巴村周圍的佛寺層層疊疊,東南方向的遠處,達瑪斯迦寺的大金頂在落日下熠熠生輝。
5.瑞光大金塔
瑞光大金塔又稱仰光大金塔或雪德宮大金塔,高度為98米,表面貼滿了一層金箔,再加上它位於皇家園林西的聖山之上,所以這座塔也就在仰光市天際線中獨占鰲頭了。它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因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包括是拘留孫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覺金寂佛(Konagamana)的凈水器,迦葉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發。--全塔上下通體貼金,加上4座中塔、64座小塔,共用金箔27噸多。在塔頂的金傘上,還掛有1065個金鈴、420個銀鈴,上端以純金箔貼面,頂端鑲有4531顆寶石,其中有一顆72克拉鑽石。
6.阿南達寺
阿南達寺坐落在Old Bagan古城牆的東面,寺名來自於佛陀的聲聞弟子以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它是一座優雅美麗的佛教建築,是蒲甘王朝中期的建築,孟族式樣的建築同時帶有北印度的風格,反映了蒲甘早期寺廟向中期演變的過程。寺內四方位各有立佛一尊,高9.5米,被公認為蒲甘最庄嚴美麗的佛像。其中南北兩尊是原始遺留下來的,而東西兩尊損於火災,後於18世紀重建。南面的大佛最嘆為觀止,當您遠看佛像時,大佛笑的非常慈祥和藹,但是當您走到大佛的腳下再抬頭,法相卻變得庄嚴非常,令人不由自主地跪地膜拜。
⑻ 緬甸仰光外國語大學怎麼樣求學校圖片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好不好,因人而異,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簡稱:上外附中)是一所七年一貫中學,上海市重點中學,成立於1963年,直屬國家,是建國以後成立的首批外國語學校之一,是國家直屬的半寄宿制外國語學校。全校設7個年級:中預(即6年級)、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外附中目前開設英、法、德、日、俄、西六個語種,是全國開設語種最多的外國語學校。其中俄、西兩語種2年一次,互相交替。
⑼ 緬甸有哪些城市
仰光(Yangon)原首都和現最大城市,地處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緬甸內外海陸交通的總樞紐.有12條內河航運線通三角洲各地及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仰光港距海口僅34公里,是緬甸吞吐量最大的海港,緬甸全年進出口貿易的80%的貨物都經過這里.全國的鐵路和公路干線都匯集於此.市區總面積約352.86平方公里.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緬甸遷都後,擁有500多萬人的仰光將作為直轄市,繼續發揮它商業之都的經濟中心作用.
勃生(Pathein)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會,是西南門戶,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左岸,南距河口120公里.東距仰光約150公里.人口14.4萬人(1983).歷史悠久的大米貿易中心.有機械製造、造船、金屬加工、碾米、制陶、鋸木等工業部門.所產緬傘頗有名.出口以大米和柚木為主.萬噸輪船可以進出;有鐵路東北行,在禮勃坦附近與仰光-卑謬鐵路接軌.70年代又修建了通往仰光的高級公路.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現緬甸聯邦首都,是緬甸中部山區的一個戰略重鎮.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現人口約80萬人,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內比都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北依山勢,南望平川,鐵路從其境內通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內比都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內比都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現今被軍政府軟禁的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的父親)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沖及共產游擊隊大本營.主要居民為緬族,另有撣、克欽、克倫、克耶、德努、勃朗、勃歐等少數民族雜居於此.
曼德勒(Mandalay)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中部地區的軍事重鎮.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海拔76米,人口458萬人,地處中部乾燥區,扼守伊洛瓦底江;雍笈牙王朝於1857年興建的新首都,故都位於現城近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古皇城和城樓.工業有茶葉包裝、絲綢紡織、釀酒、玉石琢磨、鑄銅和金箔工藝等,還有造船、食
⑽ 關於緬甸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緬甸聯邦(TheUnionofMvanmar)
首都:內比都
面積:67.6581萬平方千米
人口:5540萬(2006年)
民族:全國有135個民族,緬族約佔全國人口的65%左右。為國家的主體民族。其他依次為克倫族、撣族等。
語言:緬語、英語
貨幣:緬元
國家地理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從南到北長2000千米以上。東西最寬為930多千米。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喜馬拉雅山脈從中國西藏東南延伸入境,在緬甸北部形成高山地區,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以第悅一東吁一線稍北為界,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錫唐河、加叻丹河、丹那沙林河等。緬甸森林覆蓋面積為全國總面積的50%多。其中以柚木最多。緬甸人稱它為樹木之王,被譽為「緬甸之寶」,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多的國家。礦產資源有石油、錫、鎢、鉛、鋅、銀、煤、鐵等。還出產世界聞名的紅寶石、翡翠、琥珀、玉石等。1978年3月,在緬旬北部發現了一塊重約30噸的世界上最大的粗玉。緬甸屬熱帶氣候,沿海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季風型亞熱帶雨林氣候。
緬甸國名的由來
緬甸國名源於它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緬族。「緬甸」一詞來源於梵文,意為「堅強、勇敢」。
「和平之城」:仰光
仰光原是緬甸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仰光河左岸,腹地寬廣。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三面臨水,仰光河從勃固流經仰光的西面和南面。城東是仰光河的支流形成的勃生堂河。人口530萬(2004年)0仰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里曾經是一座漁村。古稱大光,梵文意為「三崗村」。1775年緬甸王雍籍牙王將大光改為仰光,意為「和平之城」。1852年成為緬甸的首都。仰光是一座有著東方民族色彩的現代化城市。世界著名的珠寶交易市場。緬甸紅寶石的價值超過金剛鑽。這座城市有眾多的寶塔和絕妙的建築。仰光還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內河航運發達。港闊水深,可吞吐萬噸巨輪。陸地交通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干線在此交織。北郊機場是聯系國內外的重要航空港。矗立於仰光市區北部茵雅湖畔的丁固達拉崗上的。是馳名世界的佛塔。它與印度尼西亞的漢卡羅浮屠塔、柬埔寨的吳哥寺齊名,早已成為佛教國家緬甸的象徵。大金塔。緬甸人稱瑞大光塔,「瑞」在緬甸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
「佛教聖地」:巴格
位於緬旬北部的巴格距仰光僅1個小時的車程,它曾是昔日王朝繁榮的都城,而且在仰光取代它之前,一直都是緬甸最重要的海港。現在它是緬甸的稻米主產區,繁衍生息著50萬人口,歷史上的紛飛戰火早已經成了過眼雲煙。巴格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那裡有1000年歷史的55米高卧佛,這座大佛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之一。
「萬塔之城」:蒲甘
位於江畔的蒲甘是舉世聞名的萬塔之城,緬甸人曾經說過:「沒有到過蒲甘。就等於沒有到過緬甸。」蒲甘佛教藝術聞名於國內外,佛塔、佛像、壁畫,壯觀瑰麗,豐富到無所不包的廣大范圍。蒲甘是東方文化寶庫之一,是蒲甘王朝的首都。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區,流入印度洋的邊緣海。自兩江匯合處至江口全長約2150千米。流域面積達43萬平方千米,占緬甸全境的60%以上。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民族發展的搖籃,緬甸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都與它密切相關。緬甸人民自古稱它為天惠之河,對它十分崇敬。自北而南流經谷地、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中,中部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