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核能是怎麼產生的視頻

緬甸核能是怎麼產生的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4-21 16:37:48

1. 核能是利用什麼物質產生能量的

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在核反應的時候,粒子高速碰撞,質量會出現損失,根據愛因斯坦質能守恆方程E=mc平方可知損失的質量會轉化為相應的能量。

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1、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

2、核聚變,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

3、核衰變,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

(1)緬甸核能是怎麼產生的視頻擴展閱讀:

核能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人們開發核能的途徑有兩條:

一是重元素的裂變,如鈾的裂變;

二是輕元素的聚變,如氘、氚、鋰等。重元素的裂變技術,己得到實際性的應用;而輕元素聚變技術,也正在積極研究之中。

可不論是重元素鈾,還是輕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相當巨大的儲藏量。

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或者說原子序數相同而原子質量數不同的一些原子被稱為同位素,它們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上占據同一個位置。簡單的說同位素就是指某個元素的各種原子,它們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按質量不同通常可以分為重同位素和輕同位素。

一個重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鏈式反應,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例如,當用一個中子轟擊U-235的原子核時,它就會分裂成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產生2—3個中子和β、γ等射線,並釋放出約200兆電子伏特的能量。

如果再有一個新產生的中子去轟擊另一個鈾-235原子核,便引起新的裂變,以此類推,裂變反應不斷地持續下去,從而形成了裂變鏈式反應,與此同時,核能也連續不斷地釋放出來。

2. 核能發電是怎樣來的

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它與火力發電極其相似。只是以核反應堆及蒸汽發生器來代替火力發電的鍋爐,以核裂變能代替礦物燃料的化學能。除沸水堆外(見輕水堆),其他類型的動力堆都是一迴路的冷卻劑通過堆心加熱,在蒸汽發生器中將熱量傳給二迴路或三迴路的水,然後形成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沸水堆則是一迴路的冷卻劑通過堆心加熱變成70個大氣壓左右的飽和蒸汽,經汽水分離並乾燥後直接推動汽輪發電機。

核能發電的能量來自核反應堆中可裂變材料(核燃料)進行裂變反應所釋放的裂變能。裂變反應指鈾-235、鈈-239、鈾-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為兩個碎片,同時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過程。反應中,可裂變物的原子核吸收一個中子後發生裂變並放出兩三個中子。若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個中子能引起另一個原子核裂變,使裂變自持地進行,則這種反應稱為鏈式裂變反應。實現鏈式反應是核能發電的前提。
要用反應堆產生核能,需要解決以下4個問題:

①為核裂變鏈式反應提供必要的條件,使之得以進行。

②鏈式反應必須能由人通過一定裝置進行控制。失去控制的裂變能不僅不能用於發電,還會釀成災害。

③裂變反應產生的能量要能從反應堆中安全取出。

④裂變反應中產生的中子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危害很大,必須設法避免它們對核電站工作人員和附近居民的傷害。

聚變是正在研究中的一種核能發電形式,它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或氘-氘在極高溫下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能量而發電的。通過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已為人類掌握,例如氫彈爆炸。但這種能量釋放是在瞬間完成的,人類無法控制,自然不能用於發電。正在研究的是如何實現對熱核聚變反應的人工控制。由於核聚變燃料的熱值相當高,1千克氘相當於4千克鈾-235,8600噸汽油或11000噸煤;加之這種核聚變燃料的儲量遠比其他核燃料多,所以,在人類面臨能源短缺的情況,美、蘇、日、德、英、法、中等國都投入相當大的力量從事聚變發電的研究(見等離子體應用)。

3. 核能是如何產生的

原子學說的起源

以前人們有的認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有的人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了這件事情,大家爭論不休,形成了原子說和分子說兩種不同的理論。經過幾千年,人們發現單獨的原子說和分子說都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學說,叫做原子分子說。該學說認為:(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保留原物質性質的微粒。例如,糖溶解在一杯水裡,糖分子遍及全杯水,水就有了甜味。(2)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則是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它已失去了原物質的性質。例如,我們平時食用的食鹽(氯化鈉)的分子是由鈉原子和氯原子組成的,氯是有毒的,顯然食鹽的性質與氯和鈉的性質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完全無害的元素碳和氮,組成的化合物卻可以是劇毒的氣體氰(CN)化物。

看到原子

原子結構分裂圖

我們熟悉的自然界的物質有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可以這樣理解:固體的分子排列得比較整齊和緊密,分子運動的范圍相對來說是很小的;液體分子的排列就自由些和鬆散些,因此分子運動的范圍就比較大些;氣體的分子,表現得最自由,它們往往或多或少地獨立運動,與其它的分子無所牽連。永無休止的分子的劇烈運動足以說明氣體的性質。後來計算出在一秒鍾內,氣體中的一個分子和其它分子的碰撞次數就達50餘億次。氣體分子的運動,就總體來說,它全是不規則的運動。
從19世紀中期,開始了氣體分子的運動論的研究。這一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科學家們根據氣體分子運動論確定了原子的質量和直徑。各種原子的大小不同,它們只有1億分之一至1億分之四厘米。50萬個原子只能排滿頭發絲細的距離,500萬個原子排成一行,也只不過是在我們這里的一個小句號的范圍里。原子的重量只有1千萬億億分之一克。一杯水的重量與其中的一個原子的重量相比,約等於地球的重量與其上的小塊磚頭的重量之比,可見原子是何等的微小。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用肉眼看見過原子。原子,就是在高倍顯微鏡下,在近代電子顯微鏡下也很難看見。但是,人們對原子的客觀存在不再懷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展科學和檢驗真理的唯一可靠的標準是實踐。人類的大量的生產實踐,間接地證實了原子的存在,用原子分子學說可以准確無誤地解釋和指導我們的生產實踐。
一直到1970年,才有一位美國科學家報道說,他藉助掃描電子顯微鏡第一次觀察到了單個的鈾和釷的原子。1978年2月,日本一位科學家宣布,他們用具有超高度分辨能力的電子顯微鏡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原子的照片,看到了幾種原子的圖像。
2001年,中國科學家汪正民用新的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獲原子體系(銣原子)不同電子雲影相。

核能誕生

發現原子後,科學家們又發現原子核能夠發生分裂,也就是一個原子核分成兩個原子核、三個原子核……而且在分裂後還能產生很大的能量。
鈾核裂變為兩個碎片(兩個新的原子核)的消息立即傳遍了全世界。緊接著各國科學家們都證實:鈾核確實是分裂了。
鈾核分裂產生的這個能量,比相同質量的化學反應放出的能量大幾百萬倍以上!就這樣,人們發現了「原子的火花」,一種新形式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原子核裂變能,也稱核能,或原子能。但當時,人們只注意到了釋放出驚人的能量,卻忽略了釋放中子的問題。稍後,哈恩、約里奧·居里及其同事哈爾班等人又發現了更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在鈾核裂變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同時,還放出兩、三個中子來。
這是又一項驚人的發現。為什麼呢?
一個中子打碎一個鈾核,產生能量,放出兩個中子來;這兩個中子又打中另外兩個鈾核,產生兩倍的能量,再放出四個中子來,這四個中子又打中鄰近的四個鈾核,產生四倍的能量,再放出八個中子來……。以此類推,這樣的鏈式反應,也就是一環扣一環的反應,又稱連鎖反應,持續下去,宛如雪崩,山頂上一團雪滾下來,這團雪帶動了其它雪,其它的雪再帶動另一塊雪,這樣連續下去,愈滾愈烈,瞬間就會形成大雪球,滾下山坡,勢不可擋。這意味著:極其微小的中子,將有能力釋放沉睡在大自然界中幾十億年的物質巨人。
正是由干這一發現,盧瑟福和同他持同樣觀點的人認為開發利用原子能量的設想不可能的結論,終於被一種新的科學手段所動搖,並且最後被徹底摧毀了。
1944年,哈恩因為發現了「重核裂變反應」,榮獲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但是,在這一研究中曾經與其合作並作出過重大貢獻的梅特納和斯特拉斯曼卻沒有獲此殊榮,對此,人們不免感到遺憾。特別是對梅特約而言,是她首先創造性的採用了「原子分裂」這個科學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名詞,難道僅僅因為她是一位女科學家就可以「忽略不計」嗎?對此,一直到20世紀的90年代,仍然有人為她和有同樣命運的女科學家們感到不平。
不過,尚可欣慰的是,1966年,梅特納博士和哈恩博士,還有斯特拉斯曼博士共同獲得瑞典原子能委員會頒發的5萬美元的「恩里科·費米獎」。那時的梅特納已有80高齡,身體很虛弱,不能到維也納去領獎,是由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西博格博士親自到英國劍橋向她授獎的。這對梅特納博士來說,當是極大的榮譽,也是莫大的欣慰。

愛因斯坦和原子能

愛因斯坦早在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的原始論文,作為相對論的一個推論,他又提出了質能關系。這種關系的發現,對解釋原子能釋放有重大意義。
在知道原子能以前,只知道世界上有機械能,如汽車運動的動能;有化學能,如燃燒酒精放出熱能轉變為二氧化碳氣體和水;有電能,當電流通過電爐絲以後,會發出熱和光,等。這些能量的釋放,都不會改變物質的質量,只會改變能量的形式。
例如,兩輛完全相同的汽車,都是5噸,一輛在運動,一輛是靜止的,運動的車雖然有動能,但其質量與靜止的車是完全一樣的,不會因為運動而發生變化;如果運動的車一旦與靜止的車發生碰撞,猛然停止時,動能雖然失去了,可我們發現,汽車在相撞處變得很熱。這是什麼原因呢?汽車的動能轉變成了撞擊點金屬的熱能,而汽車的質量仍然沒有改變,還是5噸。這是用我們的常識可以理解的。
但愛因斯坦發現質能關系以後,他的理論是,質量也可以轉變為能量,而且這種轉變的能量非常巨大。
例如,原子能比化學反應中釋放的熱能要大將近5千萬倍:鈾核裂變的這種原子能釋放形式約為200,000,000電子伏特(一種能量單位),而碳的燃燒這種化學反應能量僅放出4.1電子伏特。原子能是怎樣產生的呢?前面已經提到,鈾核裂變以後產生碎片,我們發現,所有這些碎片質量加起來少於裂變以前的鈾核,那麼,少掉的質量到哪裡去了,就是因為轉變成了原子能。數學上用E=mc2
的公式來表示,即: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由於光速是個很大的數字(c=30,000,000,000厘米/秒),所以質量轉變為能量後會是個非常巨大的數量。愛因斯坦的理論超出了人們的常識范圍,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愛因斯坦的這個質能關系正確地解釋了原子能的來源,奠定了原子能理論的基礎。

4. 核能是什麼,核能是如何產生的

核能的產生

核能,它來自於原子核。應該說凡是星球都應該有核能。核能的產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中間質量的原子核時會釋放出熱量;另一種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中間質量的原子核時也會釋放出熱量。

如此說來任何原子核都存在核能(也說「原子能」)?其實確實如此,不用懷疑。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才能使原子核發生裂變或者聚變和如何人工控制這種裂變或者聚變過程。

目前人們發現有三種原子很容易發生裂變,它們是鈾-235、鈈-239和鈾-233。而只有鈾-235是天然存在的。其他兩種可以人工製造。這種原子只要吸收一個中子就會發生裂變同時釋放出熱量和2-3個中子。釋放出來的中子又可以用於其它原子的裂變,使裂變反應一直持續下去。這個過程稱之為鏈式反應。如果是用於原子彈,這個反應過程不需要控制,希望它反應得越快越好。如果是用於核反應堆,就需要加以控制。一般是用石墨或者鎘把多餘的中子吸收掉一部分,使反應速度減慢。

核聚變所需要的條件非常難得,比如氘和氚的聚變反應需要極高的溫度(1500萬攝氏度)和壓強(3000多億大氣壓)。當今的科學技術很難達到。原子彈爆炸以後,人們發現原子彈爆炸瞬間產生的高溫和高壓能滿足核聚變的條件,還可以製成威力更大的核武器,這就是氫彈。1952年第一顆氫彈爆炸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求把氫彈爆炸的過程加以控制,然後源源不斷地取出其中的核聚變能造福人類。

5. 核能的原理是什麼怎樣取得核能

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1、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核能。

2、核聚變,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核能。

3、核衰變,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

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 ,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

(5)緬甸核能是怎麼產生的視頻擴展閱讀:

核能發電優點:

1、核能發電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因此核能發電不會造成空氣污染。

2、核能發電不會產生加重地球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

3、核能發電所使用的鈾燃料,除了發電外,暫時沒有其他的用途。

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幾百萬倍,故核能電廠所使用的燃料體積小,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萬瓦的核能電廠一年只需30公噸的鈾燃料,一航次的飛機就可以完成運送。

5、核能發電的成本中,燃料費用所佔的比例較低,核能發電的成本較不易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故發電成本較其他發電方法為穩定。

6、核能發電實際上是最安全的電力生產方式.相比較而言,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過程中,爆炸和坍塌事故已殺死了成千上萬的從業者。

6. 核能是由於什麼而產生的能量

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方程E=mc²,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常量.
核能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1、核裂變,打開原子核的結合力.
2、核聚變,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
3、核衰變,自然的慢得多的裂變形式.

7. 核能是怎樣產生的從礦石or海水中提煉主要方式是

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 核能發電的能量來自核反應堆中可裂變材料(核燃料)進行裂變反應所釋放的裂變能。裂變反應指鈾-235、鈈-239、鈾-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為兩個碎片,同時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過程。主要是礦石,鈾礦等

8. 核能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

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1、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2、核聚變,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3、核衰變,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核能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人們開發核能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重元素的裂變,如鈾的裂變;二是輕元素的聚變,如氘、氚、鋰等。重元素的裂變技術,己得到實際性的應用;而輕元素聚變技術,也正在積極研究之中。可不論是重元素鈾,還是輕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相當巨大的儲藏量。可用作能源的核反應,目前主要有重元素原子核(鈾-235、鈾-233、鈈-239、釷)的裂變反應和輕元素(氘、氚)原子核的聚變反應兩大類。核裂變是1942年首次點火實現的,可控核聚變許多國家正在緊張的研究之中,至今尚未實現。所以說,可控核聚變被認為屬於下一世紀的能源。核衰變是放射性核素自發地釋放射線和能量,最終轉化為其他穩定核素的過程。放射性核素在進行核衰變的時候,根據核素的性質可能放射出α射線、β射線、γ射線以及俘獲電子等。由於一個原子的衰變是自然地發生,即不能預知何時會發生,因此會以機會率來表示。每顆原子衰變的機率大致相同,做實驗的時候,會使用千千萬萬的原子。當原子開始發生衰變,其數量會越來越少,衰變的速度也會因而減慢。例如一種原子的半衰期為一小時,一小時後其未衰變的原子會剩下原來的二分一,兩小時後會是四分一,三小時後會是八分一。

‍‍

9. 核能是怎麼產生的

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 ,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1、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

2、核聚變,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

3、核衰變,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

核能有巨大威力。1公斤鈾原子核全部裂變釋放出來的能量,約等於2700噸標准煤燃燒時所放出的化學能。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每年只需25噸至30噸低濃度鈾核燃料,運送這些核燃料只需10輛卡車。

(9)緬甸核能是怎麼產生的視頻擴展閱讀

地球上蘊藏著數量可觀的鈾、釷等裂變資源,如果把它們的裂變能充分利用,可以滿足人類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還蘊藏著不少於20萬億噸核聚變資源——氫的同位元素氘,如果可控核聚變在21世紀前期變為現實,這些氘的聚變能將可頂幾萬億億噸煤,能滿足人類百億年的能源需求。

更可貴的是核聚變反應中幾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變能稱得上是未來的理想能源。因此,人類已把解決資源問題的希望,寄託在核能這個能源世界未來的巨人身上了。核能為不可再生能源!核能為清潔能源!

10. 核能的是如何產生的

部分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聚變,比如鈾,部分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裂變,比如氫,原子核聚變、裂變都會釋放巨大能量,這就是原子能。緩慢釋放如核電站、核動力航母、潛艇,瞬時釋放就是核彈、氫彈。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