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阿卡族是什麼族

緬甸阿卡族是什麼族

發布時間: 2022-04-21 15:54:08

Ⅰ 小學一年級語文《我是中國人》圖案相對應的民族是什麼

小學一年級語文《我是中國人》圖案相對應的民族解答如下:

1、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2、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

3、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

4、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5、土家族(土家語:Bifzivkar)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

(1)緬甸阿卡族是什麼族擴展閱讀:

1、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2、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飾(婦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齊膝短褲和綁腿帶。包頭布端都鑲一塊精美的刺綉圖案,衣服領口處多配有銀飾墜,腰束一條長丈余的腰帶。

3、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婦女外出時,要帶頭巾或蒙面紗。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婚後一般改梳兩條,辮梢散開,頭上別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為裝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

4、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5、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後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頭發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

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後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

參考內容:網路:蒙古族服飾

Ⅱ 哈尼寶貝是哪個族唱的歌

哈尼寶貝是雲南的哈尼族唱的,這首歌的女聲,最開始的那部分是哈尼族最常見的一首的民歌。

《哈尼寶貝》是南征北戰NZBZ演唱的一首歌曲,同時也是電影《吃貨宇宙》推廣曲。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哈尼族的人口數為1733166人。

歷史: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於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間,秦朝迅速擴張,居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體受到攻擊,流散遷徙,出現若干羌人演變的名號。「和夷」是古羌人南遷部族的一個分支,當他們定居於大渡河畔之後,為適應當地平壩及「百穀自生」的地理環境和條件,開始了農耕生活。

哈尼族在於大渡河畔定居農耕之後,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農耕定居地而再度遷徙,進入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根據史籍記載,公元前3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的初唐期間,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唐人文獻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

Ⅲ 哈尼是哪個民族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Ⅳ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哪個省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

Ⅳ 今天哈尼族過節什麼 節目 風俗是什麼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在紅河南岸哈尼族社會中,神靈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這些神靈是須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時祭祀。「龍樹」被認為是人類的保護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個村寨都有公共的龍樹,有的地方如紅河南岸一帶還有家族自己的龍樹。在西雙版納哈尼族地區,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內死人,野獸進寨,狗爬屋頂,發生火災等也都認為是忌日,必須停止生產,進行祭祀活動,以避免災禍降臨

Ⅵ 阿卡族在哪個省份

阿卡族在雲南省,阿卡族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稱愛尼人,自稱阿卡,阿卡人是個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南部(我國稱哈尼族)、緬甸東北撣邦、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國。
雲南省江城縣與越南、寮國兩國接壤,為雲南唯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因此「一眼望三國」就成了江城縣旅遊的一個亮點。三國邊地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保留著原始形態生存方式,十分有趣,這一地區的山地民族主要包括赫蒙族、阿卡族、拉祜族、僳僳族、克倫族、勉族、布朗族等。

Ⅶ 國內56個民族,還有哪些民族與外國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或血緣聯系

我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都與國外的民族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尤其是居住在邊境地區的民
族。
在新疆眾所周知的土爾扈特蒙古族和碩特部是大清乾隆年間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遷徙而來的東歸英雄。

居住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一帶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在俄羅斯也有分布,他們叫做那乃族。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2個世居少數民族。很多苗族瑤族支系和越南寮國都是
相通的。西雙版納的傣族和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佬族,泰國、柬埔寨的泰族都是同一個民族。

景頗族和緬甸的克欽族,印控藏南地區的景頗族都是一個民族。哈尼族在東南亞地區稱為阿卡族。傈僳族在藏南地區、泰國、馬來西亞也有分布。內蒙古呼倫貝爾莫力達瓦自治旗三小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在俄羅斯也有分布。 布里亞特蒙古部落和俄羅斯布利亞特共和國的主體民族是一個民族。

Ⅷ 雲南哈尼族祖先是越南來的嗎

不是,哈尼族是土生土長的中華民族之一的羌族分化而來應該說越南北部的阿卡族的祖先是從中國過去的。因為大多數越南人是屬於東南亞的馬來人種,而越南北部的阿卡族和漢藏彝羌族有共同的祖先漢藏人種。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於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間,秦朝迅速擴張,居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體受到攻擊,流散遷徙,出現若干羌人演變的名號。「和夷」是古羌人南遷部族的一個分支,當他們定居於大渡河畔之後,為適應當地平壩及「百穀自生」的地理環境和條件,開始了農耕生活。

哈尼族在於大渡河畔定居農耕之後,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農耕定居地而再度遷徙,進入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

根據史籍記載,公元前3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的初唐期間,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唐人文獻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

7世紀中葉,「和蠻」的大首領向唐朝進貢方物,唐朝在給雲南各族首領的敕書中列入了「和蠻」首領的名字,並承認他們為唐朝的臣屬。「南詔」、「大理」地方政權建立後,其東部的「三十七蠻郡」中,「官桂思陀部」、「溪處甸部」、「伴溪落恐部」、「鐵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地區。

10世紀(大理國時期),哈尼族開始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

元朝征服「大理」政權後,設置元江路軍民總管府隸屬雲南行省。

明朝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領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職官銜,並受所隸流官的統治。

清朝在雲南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哈尼族地區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處、落恐、左能、瓦渣、納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來,土司仍然是這些地區的統治者。

1853年(清咸豐三年),哈尼族貧苦農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縣人)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貧苦農民在團田鄉綠葉凹壁村舉行起義,迅速佔領了哀牢山中段地區。

1856年,田四浪領導的起義軍和彝族李文學領導的起義軍共同聯合作戰,起義軍在經濟上實行「庶民原耕莊主之地,悉歸庶民所有,不納租,課稅二成,荒不納」的土地綱領,得到各族貧苦農民的擁護。

1895年,法國強迫清政府割讓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賴、猛梭、猛烏、烏得等5個「猛」地區。

1900年,蒙自的漢、哈尼、彝等各族奮起反抗,焚燒了侵略者在蒙自開設的洋關。法國以此為借口,出兵侵佔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縣龍膊地區),哈尼族和各族人民擊退了侵略軍。

1917年,元陽縣猛弄和金平縣猛丁地區近兩百個村寨爆發哈尼、苗、彝、傣等族聯合大起義,起義軍領袖是元陽哈尼族貧農婦女盧梅貝。

1925年和1935年,法國兩次出兵侵擾紅河、綠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擊。

中華民國建立後,國民政府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逐步改土歸流,推行區、鄉、鎮制度。但土司區仍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無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土司封建領主制度被廢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訪問團到紅河地區訪問,帶來了黨中央對各族人民的熱情關懷,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訪問團幫助成立蒙自專區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和元陽縣民族民主聯合政府。[

1952年初,盤踞在哈尼族地區的土匪、特務已基本肅清,社會秩序安定,開始進行民主改革,發展生產創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同年,哈尼族地區成立了「紅河哈尼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區、鄉級的「元陽縣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聯合自治區人民政府」、「元陽縣麻栗寨哈尼族自治鄉人民政府」。

1953年,西雙版納「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區」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

1957年,紅河哈尼族自治區與蒙自專區合並建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 。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納西族相似。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Ⅸ 阿卡人的介紹

雲南省江城縣與越南、寮國兩國接壤,為雲南唯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因此「一眼望三國」就成了江城縣旅遊的一個亮點。三國邊地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保留著原始形態生存方式,十分有趣,這一地區的山地民族主要包括赫蒙族、阿卡族、拉祜族、僳僳族、克倫族、勉族、布朗族等。他們和中國西南的很多少數民族是同源的,比如赫蒙族就是中國的苗族,阿卡族就是中國的哈尼族,而勉族實際上是泰國的瑤族。

Ⅹ 以哈字開頭的少數民族

哈尼族,哈薩克族。一個在雲南,一個在新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