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先祖在哪裡
1. 亞洲人的祖先
亞洲人祖先可能是繁昌地區的遠古人類
據新華社合肥11月4日電 近日科學家們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孫
村鎮癩痢山考古獲得重大發現,已出土的180件遠古石製品與大量靈長
類動物化石充分證明,亞洲古人類祖先可能是距今200-240萬年前生
活在蕪湖市繁昌縣地區的遠古人類。
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口店國際古人類研究中心
主任金昌柱博士現場介紹,這180件遠古石製品和大量動物化石是在面
積不到50平方米,離地表不足7米的土層中經20多天細心發掘才出土的。
石製品材質較堅硬,主要由錘擊法打制,器型不十分規則,原始特徵
明顯,這說明遠古人類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還比較落後。
2. 世界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多少國家祖先來自中華大地
應該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祖先來自中華大地。那時的中華大地是世界的中心,由於中原大地場面的征戰,一些人就向四面八方逃去了,由於他們也是連年征戰的驍勇之士,所到之地嗎,幾乎全是所向披靡,打跑當地的土著,自己成了主人。像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他們的祖先幾乎全都是來自於中華大地,越南,曾經就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可惜大明朝太大了,大到小小的越南都不會放在眼裡了,再說其他各地的物產豐饒,有沒有越南真的關系不大。於是乎就放任越南自立為王了。
泱泱華夏五千年,你曾是多麼的輝煌盛極,相信未來這樣的盛景一定會重現!
3. 佤邦祖先到底是緬甸的還是中國的
按照現在的說法,那麼佤邦肯定不是中國的。
但是你要明白,緬甸在以前都是中國的土地,特別在:
蒲甘王朝
(1044年~129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阿朗西都國王(1111年~1167年)在位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鼎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緬中行省
(1286年~1290年)
1286年,中國元朝設置「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消,但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
後來緬甸分裂,撣族和孟族分別在緬甸東部和南部建立勢力。
後來由於清末中國落後,所以領土被英國的殖民強行霸佔,這才讓果敢、佤邦等成為外國的領土。但是194幾年的時候國民黨殘余部隊佔領了該地方作為游擊地方,這就說明那地方還是很有淵源的。當然很長時間我們中國都不承認她們是緬甸,只不過由於政治需要在49年建國後我們承認了她們屬於緬甸。但是不管是佤邦還是果敢,現在她們的領導人確實還都算是中國人。你看看他們的官方語言都是中文等等。
4. 緬甸人的祖先是蒙古人嗎
緬甸人的祖先是蒙古人。
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緬族人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個頭不高,膚色呈棕色,講緬語。緬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有7種方言,各方言間差別不大,可以相互通話。緬語通行緬甸全國,是緬甸的國語。
家庭習俗
婚姻和家庭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因素。家庭是社會的基礎,通過婚姻而確立。干百年來,緬族社會經歷了母系制、母父共制、父系制三個發展階段。婚姻由原始的群婚、轉房婚發展到一夫一妻制。
緬族人在11世紀接受佛教和印度摩奴法典精神後,父權發展異常迅速。緬族家庭嚴格地實行一夫一妻制。丈夫為一家之長,負責家庭的生計等重大事項。妻子主內,負責家務勞作,撫養幼兒。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養家責任。
一般來說緬人社會中男女地位平等。婦女可在社會中擔任公職,上管一方行政。她也是獨立社會的人,有婚戀的自由,有平等繼承家庭財產的自由。
丈夫去世時,妻子可繼承財產,接替丈夫的位置,負責整個家庭的生計,對兒女的婚姻大事等有決定權。
5. 日本的祖先據說是中國人,那泰國的祖先也是中國人嗎
當今世界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76億人口。有多少國家的祖先來自中華大地呢?
非常多,讓我們一一盤點。
先說東亞。東亞國家自古與中國關系密切,人口、文化交流頻繁,同屬於中華文化圈。從西周到西晉時期,朝鮮半島北部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後來的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都是中國的親藩,如同郡縣一般。
日本人的祖先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日本的土著蝦夷人已經變成了北海道少數民族。
再說東南亞。「李家坡」百分之七十是華人。
越南自古是中國領土,直到宋朝才獲得獨立。明朝曾短暫恢復在越南的統治。從那以後,分道揚鑣。明朝時寮國還是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人統治亞歐大陸一兩百年,對亞歐大陸的影響也非常大。現在蒙古人主要分布在中俄蒙三國,但很多中亞、西亞、東歐國家的人都有少部分蒙古血統。印度的莫卧兒王朝就是突厥化的的蒙古人後裔建立的國家。
就現在而言,中亞五斯坦、土耳其以及奧斯曼曾經統治的西亞地區與從中國遷出的突厥人、蒙古人有一定的聯系。
總結:全世界有幾十個國家的祖先來自中華大地,但他們並非都是中國人。有些民族在中國產生之前就遷出了中國。
在古代,中國(中華大地)的影響其實很大,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中心,屬於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由於中華大地自古競爭激烈,從中國遷出的民族往往能夠擊敗當地土著,建立強大的帝國或相對發達的文明。
人類是不是來自非洲我不知道。反正縱觀人類三萬年以內的歷史來看,中華大地對人類的影響之大超乎想像。
看一下亞歐大陸地圖就知道,中國疆域佔了亞歐大陸相當大的版圖,尤其是有人居住的地區。中亞、南亞、西亞、東歐在人們的印象中很遠,但其實它們都是中國「周邊」。中國領先其他國家幾千年絕非偶然。
大家也可以說下自己的看法。
6. 元代中國與緬國有什麼文化交流
公元13世紀後半葉,元朝與緬甸之間發生過三次較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在1277年,第二次是在1283年至1287年,第三次則是在1300年。戰後,中緬兩國官方的聯系逐漸增多,據統計,整個元代,緬甸至少有13次遣使入元,而元朝也曾派人6次出使緬甸。政治上聯系的加強,很自然地促進了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歷法、習俗等都曾傳人緬甸,並對緬甸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直到今天,緬歷的節氣,仍與中國的農歷相類似,同時也有閏年,緬語稱「瓦塔聶」。同樣,緬甸新年的潑水節也盛行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進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潑水節同兩國的歷法、農業節令密切關聯,反映了兩國勞動人民在春耕農忙前的歡快心情;同時,潑水又含有灑水洗塵、免禍消災和助天降雨、祈望豐收的寓意。
公元1285年,元朝大軍壓境,緬王便派遣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使節,前往大都(今北京)與元議和。由於信第達巴茂克是德高望重的佛教領袖,又有外交才能,終於用佛教教義說服了虔誠的佛教信徒——元朝皇帝忽必烈中止對緬國用兵,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回國後,因其出使有功,緬王降旨,賜給他水旱地各400畝以及耕畜和農奴。信第達巴茂克把這些賜予作為功德全部捐給了敏格拉悉提佛塔(亦稱吉祥塔),並將出使中國的詳細情況,鐫(juàn)刻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上。碑文中,中國被稱為「德盧」,「德盧」是蒙古語「達嚕嘎」亦名「達魯花赤」(即治民官吏)的對音。從此,「德盧」也就成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專稱。
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的記載中,還提到公元1286年,元世租忽必烈派他的王子雪雪的斤率大軍進入緬甸時,曾帶有一個龐大的僧侶使團(由70多個寺廟的僧侶組成),入緬後駐於太公城。看來,忽必烈是深知緬甸國情的: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並不能征服民心,所以他想用宗教的力量去征服緬甸的佛教信徒。而緬王選派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出使中國進行和談的首席代表,也是想利用佛教教義達到和談的目的。結果,雙方都取得了勝利,這是兩國將佛教文化應用於軍事和外交的罕見範例。當時隨使團人緬的,也有西藏的喇嘛教徒,至今緬文中的「喇嘛」一詞,就是元代從中國傳人的。
元代統治者對於商業和對外貿易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他的《島夷志略》中,對元朝與緬甸之間的海上貿易情況,有比較詳細的記述:來自福建泉州等地的中國海船在下緬甸的一些海港城市停泊並從事貿易活動,以中國絲綢、瓷器、樂器、金銀、銅鐵換取緬甸的象牙、胡椒、稻米等特產。由於到該地經商較易獲利,且可在那裡較為安定地生活下去,所以「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這些留在緬甸的中國人與當地人雜居一處,婚娶繁衍,是為緬甸華僑的先祖。當然,他們也就成了漢文化的傳播者。至今,緬語中仍有許多漢語借詞,如筷子、豆腐、油炸鬼(油條)、荔枝、帆船、舢版等,多是用福建音拼寫而成的。
7. 佤邦祖先到底是緬甸的還是中國
應該都不是,是當地土著民族,坐地戶。主要生活地區在中國、緬甸、泰國、寮國,大約一百萬餘人
佤族是跨國境而居的民族,國內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及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縣,滄源和西盟兩縣是佤族主要聚居縣。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境內的佤族有人口38.3萬多;國外主要分布於緬甸,人口比國內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區,山嶺重疊,平地極少,故又稱阿佤山。
中國的民族學研究者多數認為,佤族是現今雲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書的記載中,漢朝所稱的「閩濮」、 「裸濮」唐朝所稱的「望蠻」、「望苴子」,明清所稱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8. 佤邦和果敢以前都是屬於中國的嗎他們的祖先是哪裡人
以前確實屬於中國,他們的祖先是追隨明朝末代皇帝逃難到緬甸的漢人。
9. 緬族的祖先在中國還是印度
緬族來源於中國。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氂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系。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其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
10. 緬甸國家的緬族和佤族同是一個祖先嗎
這兩個種族不是同一個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