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是軍政府
① 緬甸是什麼性質國家
緬甸是總統制共和國家。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最大城市仰光遷至內比都(前稱彬馬那)。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位置境域: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准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准。
地形: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氣候: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緬甸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② 緬甸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緬甸,在西方的干涉下,剛成立了議會,建立人權委員會,允許成立工會,特別是剛選出民選總統,披上了民主光鮮的外衣,但好景不長,溫敏總統、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就被軍方發動政變扣押了。
只玩了1年11個月的民主,緬甸又重新回到了軍人執政的老路上,意味著緬甸的民主之路被軍人打斷了,軍人不願自身的權力被民選政府削弱,要維護軍人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利益。
現階段,緬甸軍人的地位難以撼動,軍方掌控了緬甸的國民經濟,煙草、采礦、酒類、酒店、航空、銀行、運輸等緬甸境內最賺錢的行業,都在軍方和退役的老兵在經營,軍方由此獲得了國防軍費之外的大量收入。
目前,緬甸軍方最高實權人物,也即軍方一號人物,就是擔任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的敏昂萊將軍,其軍中職務是國防軍總司令,陸軍大將軍銜。
敏昂萊大將,仰光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從緬甸軍隊輕步兵第44師作戰參謀起,敏昂萊就抱住了緬甸軍政府領導人三軍總司令兼國防部長丹瑞大將的大腿,從此在軍中平步青雲,先後擔任緬甸三角軍區總司令、國防軍第二特戰局局長、國防軍總參謀長等。
妙吞烏上將,曾擔任軍方情報機構主管,緬甸首席軍事安全會主席,國防部參謀處陸軍特別戰役指揮官;在擔任陸軍中將時,妙吞烏率部參與了對彭家聲的果敢同盟軍、克欽獨立軍等5個緬甸民族地方武裝的圍剿軍事行動,且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軍中擁有崇高的威望。
在擔任國防軍總參謀長時,晉升為陸軍上將,被外界認為是軍中最有希望接替即將退休的敏昂萊的人選,其軍中的地位就已經超越了國防部長盛溫中將,成為緬甸軍方實際上的二號人物。2月1日,妙吞烏被緬甸國防軍任命為國防部長,成了緬甸軍方穩妥的二號人物。
③ 同樣是軍政府執政,為什麼韓國和緬甸走向完全相反
軍政府(Military Government)或稱軍事專政,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由軍隊所擁有。但是絕大部分軍政府,均是通過政變而建立起來的。
軍政府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施軍事法律,或宣布永久性緊急狀態。 在一般情況下,軍政府的大部分人員均來自軍隊之內的軍人。有些軍政府會吸納一些文職官員,但軍事統帥仍然掌握著最高權力。軍政府會標榜自己無黨派,並指責文職政治家腐敗。然而,軍政府的統治,通常都是專制獨裁。
阿爾及利亞(1965至76年)
貝南(1963至64年; 1965至70年; 1972至87年)
布吉納法索(1966至70年; 1980至91年)
蒲隆地(1966至93年)
中非共和國(1966至76 ; 1981至85年; 2003至05年)
查德(1975至79年)
葛摩(1999至2002年)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5至67年)
剛果共和國(1968至79年)
象牙海岸(1999至2000年)
埃及(1952至58年)
赤道幾內亞(1979至87年)
衣索比亞(1974至87年)
甘比亞(1994至96年)
迦納(1966至70年; 1972至79年 ; 1981至93年)
幾內亞(1984至91年; 2008年至2011年)
幾內亞比索(1980至84年)
賴索托(1986至93年)
賴比瑞亞(1980至84年)
利比亞(1969至2011年)
④ 緬甸為什麼會走上軍政府道路,結合近現代史談談
緬甸軍人政權的產生、運轉和走向
關鍵詞: 緬甸 軍人政權 產生 運轉 走向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背靠中國大西南,是中南半島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約5300萬人(2004年),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有4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是其主導民族,約占總人口數的70%多。首都現在為內比都(2006年由仰光遷入),全國有七個省、七個邦和兩個直轄市。緬甸資源豐富但卻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緬甸還是一個軍人執政的國家,從1962年3月至今,軍人已在緬甸連續執政45年多,成為二戰後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軍人政權。【1】
軍人政權是由軍隊控制國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的一種政治統治形式。這是發展中國家常見的一種政治現象。軍人政體是介於傳統政體與現代政體之間的一種過渡政體。軍人團體以軍事力量或以軍事力量相威脅,通過流血或不流血的軍事政變推翻君主制政體或以議會文官政府以及其他形式的形體而獲得政體,並依靠軍事力量來維持專制制度。
一、緬甸軍人政權的產生
軍人政體的產生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革命性的軍人政權, 另一種是保守性的軍人政權【2】,緬甸軍人政權正是後一種形式。議會民主制在緬甸實施的初期就一直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西方式政體吸納政治參與的程度與社會的實際參與水平發生矛盾;文人政府軟弱無力;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官僚階層結黨營私,統治集團內訌不斷,腐敗成風,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等等。這一系列問題使剛剛成立的新政府幾乎無所作為。
緬甸獨立初期的政治體制受外來影響很大,具有明顯的模仿性和搖擺性,這與緬甸民族資產階級的畸形發展是分不開的,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緬甸獨立初期民族資本的貧乏和對國際資本與市場的依賴。另外,獨立初期的緬甸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發展極其不平衡,也為緬甸未來的政治不穩定埋下了種子,尤其是在緬甸這樣一個民族勢力嚴重對立並導致武力沖突不斷的國家裡,軍人政權的情強人統治也就應運而生。
緬甸國父昂山將軍在日軍的幫助下於1941年在泰國組建「緬甸獨立軍」並於1942年初隨同日軍攻入緬甸。之後日軍不履行讓緬甸獨立的諾言,卻准備成立效忠於日軍的傀儡政權,於是,昂山將軍又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緬甸光復,英國殖民者又卷土重來,於9月重新佔領緬甸。昂山在1947年遇刺身亡,緬甸人民在其繼承人德欽努的領導下繼續獨立運動,1948年英國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從此,緬甸以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獨立以來的緬甸,其政治制度幾經變化,1948到1962年基本上實行以吳努為首的資本主義的多黨議會制度。1962年,內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權,成立革命委員會。1974年,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組建了「社會主義綱領黨」,內溫任黨主席,定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因經濟惡化,全國爆發遊行示威,黨主席內溫和總統吳山友辭職,吳盛倫被選為主席和總統。【3】
緬甸曾經實行過西方議會民主制度,1948年1月,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並且脫離了英聯邦,但在政治體制方面,仍然選擇了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度。獨立前夕制定的緬甸聯邦憲法規定,緬甸實行「三權分立」,聯邦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聯邦政府為最高行政機關;最高法院為聯邦最高司法機構。
但是,緬甸的議會民主制從確立之日起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執政集團的內訌,使政府總理吳努頭痛不已。1958年9月,吳努不得不將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將軍。1960年2月吳努再度執政後,緬甸局勢繼續惡化。1962年3月2日,奈溫以防止國家分裂為由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終結了緬甸的議會民主制。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成立軍人執政的國家,命名「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23日將「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緬甸聯邦」由於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蕭條,國內反政府的活動持續不斷,1992年,丹瑞大將接替蘇貌執政,1997年改「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
二、緬甸軍人政權的運行
戰後執政時間最長的軍人政權,從1962年3月至今,軍人已在緬甸連續執政45年多,成為二戰後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軍人政權。緬甸軍人的執政可以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即1962年~1974年間的直接統治、1974年~1988年間的間接統治、1988年至今的軍人與政黨競爭體制。
在政治統治方面,1962年政變成功後,軍人直接掌握了國家政權,由17名高級軍官組成的革命委員會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奈溫最初的考慮並非由軍人直接執政,而是建立大眾政黨體制,但由於當時的政黨不願意與軍人合作,於是奈溫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政治制度,規定國家一切權力歸革命委員會所有,革命委員會主席奈溫既長期擔任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同時履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總理)的職權,具有充分的立法、司法和執行的權力。為了加強政權建設,奈溫於1962年 7月4日成立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革命委員會全體成員自動成為該黨的第一批正式黨員。1964年該黨成為緬甸惟一的合法政黨。【4】
由於軍事機關和純軍事方法不適應管理國家,奈溫決定採用比較正常的國家政治和行政體制,並從1971年開始了從完全的軍人統治向立憲軍人統治的過渡。1973年12月,全民公決以高票通過新憲法草案,1974年1月3日,革命委員會正式頒布新憲法,規定緬甸的政體為人民議會一院制,人民議會閉會期間,由國務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國務委員會主席即為國家總統。1974年3月,已退出現役的奈溫被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即總統),山友當選為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盛溫任總理,革命委員會宣布解散,正式將權力移交給人民議會——「還政於民」。但實際上,奈溫政府仍是軍政權,因為政府最高層的官員多在軍隊中服過役,軍人1974年以後仍全方位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
雖然新軍人政權一直強調不會長期執政,並於1990年5月在時隔30年之後舉行了新一輪大選,但卻拒絕交權給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的全國民主聯盟,並多次軟禁該黨領導人昂山素季。緬甸新軍人政權也因此長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軍政府最近在政治方面的作為就是響應「路線圖」計劃,緩解政治壓力。東盟的路線圖分三個階段:(l)迅速釋放昂山素季;(2)軍政當局同全國民主聯盟和少數民族代表進行對話,建立相互信任關系,促進「國民和解」;(3)通過東盟、美國、中國和歐盟等對緬甸表示關注的第三勢力給予緬甸側面支持,實現民主化,包括保證全國民主聯盟的政治自由和制定新憲法。最終實現的時間計劃為緬甸作為東盟主席國的2006年。
2003年8月30日上午,緬甸總理欽紐在接見各部門負責人、軍區司令、非政府的社會和經濟團體協會代表時,就緬甸未來發展政策走向發表講話,對緬甸民主化作出了具體安排。其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步,重新啟動1996年臨時中斷的國民大會;第二步,召開國民大會,逐步開始各項工作進程,建立一個真實的、有充分秩序的民主制度;第三步,按照國民大會制定的基本原則起草新憲法草案;第四步,舉行全民公投,通過憲法草案;第五步,舉行大選組成議會;第六步,按照新憲法召開議會;第七步,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和議會組成的內閣及權力機構領導國家邁向現代化的、發達的新民主國家。這可以看作是對路線圖計劃重要環節的具體化。
然而,欽紐只不過是前台干實務的人物。國家軍政大權仍掌握在丹瑞大將手上。丹瑞交出總理職位,卻保留了國防部長、三軍司令和全國最高決策機構「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等要職。欽紐之所以被推到前台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為人文質彬彬,素來給人以溫和派的印象,對內外可起緩沖的作用。不過,未來的緬甸政治激流不可能容許他長期中庸騎牆。如果他執行的和解任務失敗了,欽紐的政治生涯也許就此告終。欽紐上將如今在「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內已不再擔任任何職務。從目前的情況看,他很可能步吳奈溫的後塵,屆時脫下軍裝,參加競選。
在經濟領域內,在奈溫執政的26年間,緬甸由東南亞自然資源最好、發展水平位居東南亞前列的國家成為了落後的國家之一,1987 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緬甸國內也出現對軍人政權不滿的聲音。曾於1961年~1971年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生前就堅決反對軍人政權。從1988年3月開始,緬甸持續爆發大規模的反奈溫政府示威遊行,奈溫被迫辭去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職務。
現在,新軍人政權放棄了僵硬的計劃經濟體制,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頒布《國營企業法》,宣布實行市場經濟,並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農民可自由經營農產品,私人可經營進出口商貿。目前私營經濟佔主導地位,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5%。1992-95年緬甸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年均增長率達7.5 %。1995年緬政府制訂了1996/1997年度至2000/2001年度五年經濟發展計劃,力圖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五年發展計劃期間,緬甸年均經濟增長率達8.4%。2001年度,政府制訂了2001/2002-2004/2005四年經濟發展計劃,並制定經濟年均增長10%的目標。【5】同時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通貨膨脹,使經濟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由於美等西方國家的長期制裁,及本身經濟結構的封閉性和脆弱性,緬甸經濟仍然未走出困境。。
在民族問題上,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錯綜復雜、民族問題普遍存在,民族因素在國際政治中有著廣泛的影響。民族構成的復雜,民族壓迫現象較為嚴重,民族間的互不信任、歧視、仇恨、沖突十分嚴重,各民族之間的戰爭連續不斷。新軍人政權改變了以往政治高壓和軍事圍剿為主的策略,改為以政治安撫、經濟輸血為主,從而使多數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與政府達成了政治和解。
在政黨和社會團體方面,1988年9月18日,以蘇貌為首的緬甸國防軍又一次發動政變,推翻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政府,建立了新軍人政權。在政治領域,新軍人政權組建了「國家治安建設委員會」(1997年11月改名「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主要政府官員以及法律的制定和頒布均由該委員會負責。該機構的主席兼任政府總理,直到2003年8月才單獨任命另外的高級軍官擔任政府總理。新軍人政權宣布實行多黨制。緬甸政黨的數量在1989年 3月達到最高峰的233個,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並不多。到1990年5月大選時,只剩下93個政黨,目前還有九個合法政黨,其中七個是少數民族政黨。
緬甸現有第二大黨民族團結黨,最大民主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少數民族政黨撣邦民主聯合會;最大群眾團體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鞏協),系軍政府培育扶植的半官方組織,此組織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爭取群眾以抗衡反對派民盟的勢力。【6】
在處理與最大反對派的關繫上,軍政府施以鐵腕對策。1988年,緬甸爆發全國性反對軍政府、要求民主的運動。素季積極地參加到了這一民主浪潮之中。 9月27日,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成立,素季出任總書記。她在出任該職後更加活躍,四處演講宣傳,為即將舉行的全國大選做准備。民盟也隨之迅速壯大,成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這一切引發了緬甸軍政府的警惕,最終在1989年7月20日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素季實行軟禁。
昂山素季在緬甸的影響並沒有因其被軟禁而消失。1990年5月全緬大選,民盟大獲全勝,贏得了議會495個議席中的392席。但軍政府對此不予承認。這樣,民盟在緬甸爭取民主的努力日益具體化為兩點:要求軍政府釋放素季;承認1990年大選結果,將政權歸還給民盟。而西方各國也以這兩個問題指責緬甸政府侵犯人權,對其實行制裁,施加更大的壓力。
軍政府於1990年舉行了大選,昂山素季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贏得了絕對優勢。在正常情況下,她應該成為國家總理,但選舉結果被作廢,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回響,她於1995年7月被釋放。【7】她被多次阻止會見她的政黨支持者,並在2000年9月再次被軟禁。2002年5月6日,她在一次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由聯合國主持的秘密協商後被釋放。然而,她在2003年5月底再次被捕。經歷一段時間的關押和9月的一次手術之後,她繼續在仰光遭到軟禁直到如今。2004年3月2日,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伊斯梅爾在緬甸看望了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季並與緬甸總理欽紐舉行了會談,再次試圖促使雙方展開會談。昂山素季,成了緬甸軍政府最頭疼的人物。
三、關於緬甸軍人政權未來走向的預測
軍人政權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不成熟的體現,緬甸軍人政權當然也不例外。它是利弊共生、優劣互見的政治形式。從政治發展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角度來看,它有壓制民主、加劇對抗、專制沒落的弊端,同時有強調秩序、整肅社會、集中權力和發展經濟的特定優勢。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階段來看,軍人政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對於政治參與的限制,對於超過政黨進行政治動員的嘗試,對於階級合作的鼓吹以及對於行政效率和政府廉潔的倡導,在一定程度上壓制或推後了許多社會政治問題的爆發,贏得了發展經濟、安定社會的寶貴時間。盡管軍人政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軍政府集權政體的長期存在和延續導致權力過度集中,必然導致權力失衡,其專制集權的性質是與社會進步、政治民主的歷史潮流相背離的,民主化的趨勢不可抗拒。面對國內外的壓力與挑戰,外來的緬甸軍政府可能走向何處呢?我的預測是緬甸軍政府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自己的「新政」。
首先,緬甸軍政府會加快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爭取更大的民意來繼續鞏固自己的統治。經濟發展是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發展經濟的首要條件是國際的和平和國內政局的穩定。政治穩定與政治變革、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緬甸當前最重要的是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平與穩定的國內環境。經濟發展對政局穩定的反作用。幾十年來國際上的實踐證明,只有持續、平衡的經濟發展,才能穩定政局。經濟發展對維護政局具有積極的作用。【8】
緬甸爆發「袈裟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油價大幅度上漲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軍人長期統治導致的社會壓力需要釋放以及軍政府對民生問題的忽視。因此,目前緬甸局勢雖已基本穩定,但是動亂的根源並未消除。另一方面緬甸這次的所謂「袈裟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媒體炒作起來的,緬甸局勢並未惡化到失去控制的地步。參加遊行的僧侶最多時也只有全緬僧侶總數的1/20,遊行只發生在仰光、曼德勒、實兌、帕科庫等少數大中城市,而且以往緬甸歷次反軍人統治運動的主力之一——大學生並未加入其中,緬甸三大政治力量之一的少數民族也沒有與反政府運動形成呼應,軍人、警察、公務員以及軍政府扶持的最大社團——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仍然忠於軍政府。此外,目前緬甸多數民眾已厭倦政治斗爭,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領域。只要軍政府在今後一個時期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軍人統治的危機並不像西方媒體渲染得那樣嚴重。
其次,緬甸軍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可能會主動機智地與各大政治力量盡快達成妥協或共識,以便是自己在未來的國內政治格局當中占據主導地位。緬甸新軍人政權一直在按自己的步驟推進2003年8月制定「七步走民主路線圖」。該「路線圖」主要包括:重新召開1996年以來處於休會狀態的國民大會;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和政府以及其他中央機關,將領導人民把緬甸建設成一個現代、發達和民主的國家。就在開始出現抗議遊行的9月3日,緬甸政府宣布歷時14年之久的制憲國民大會勝利結束,將組織一個班子按照大會制定的新憲法原則起草憲法全文。根據新憲法的原則,軍隊在各級議會中必須擁有25 %非選舉產生的議會代表名額,三軍總司令是緬甸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國家陷入危機時可以接管國家政權。這些原則已得到參加國民大會的少數民族代表及其他階層代表的認可,這表明暫時沒有一支力量可以取代軍人來管理這個國家。
再次,緬甸軍政府迫於國際壓力可能會對最大反對派民主聯盟作一些低姿態讓步。由於爆發的「袈裟革命」導致國際社會更加關注緬甸的民主和人權問題,緬甸軍人政權極有可能在與反對黨民盟領袖昂山素季舉行對話的同時,仍按原計劃在2008年進行新憲法的全民公決,並在2009年舉行新的大選。但無論如何,軍人不會因此退出政治前台,在較長時間內仍將主導緬甸政局的發展。
2001年9月底,91歲的奈溫病情嚴重。軍政府最高領導層為了防止在奈溫過世後對局勢失控、談判夭折、軍隊分裂,所以加快了談判的進程。這才是5月6日素季獲釋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而總結過去的斗爭經驗與教訓後,民盟也意識到必須在現實政治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妥協,以漸進方式實現緬甸民主。所以,在談判中,民盟及昂山素季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也作出了讓步:民盟同意放棄要求軍政府承認1990年大選結果的一貫原則立場,同意與軍政府組成3年到5年期的聯合過渡政府,並根據在此期間通過的新憲法舉行大選。一旦民盟在大選中獲勝,保證不會運用法律追究軍政府的所作所為,昂山素季本人亦不在新政府中任職。
民盟同意在憲法中明確規定軍隊可在議會中擁有25%的席位,三軍總司令有權任命其繼任者和指定參加議會的軍隊代表,總統與三軍總司令級別平等,在得到總統授權的情況下,三軍總司令直接領導國家安全事務。 為了使談判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軍政府從2001年5月開始與其他合法政黨會談,並成立了包括奈溫在內的54人政治協商委員會。【9】
軍政府原計劃在2002年3月份結束與民盟的談判,此後組建過渡政府,待新憲法制定完畢後舉行新的大選。這也就是說,緬甸軍政府考慮在2005-2007年間完成向民選政府的過渡。如果這一計劃能夠按部就班地得到實現,苦苦追尋民主多年的緬甸將最終走上民主政治的軌道。
最後,緬甸軍政府內部在對待一些問題上尤其是對民盟的問題上分歧嚴重,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軍政府還要處理好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防止發生內訌給反對派機會可趁。已故奈溫將軍,從2000年10月開始極力推動軍政府與民盟談判,但後來雙方的談判似乎又陷入僵局,民盟與軍政府對對方的不滿情緒又有所抬頭。但當時隨著奈溫年歲漸高,軍隊內部的分化也開始顯露痕跡。所幸內溫去世後軍政府內部沒有發生大的震盪。
⑤ 緬甸軍政府統治是如何確立的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共產黨人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因各邦利益受到中央政府漠視,因此,各邦和中央從此開始展開武裝紛爭。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U Nu)(德欽努)取得執政權。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晚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的掌政下,緬甸的拉丁語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的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昂山素季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在1995年獲得釋放但仍受到嚴格的監控。
⑥ 緬甸是聯邦制國家還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呢
緬甸是聯邦制國家,聯邦制是一種國家行政區組成形式,相對聯邦制的是單一制中央集權制。 緬甸不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名義上是民主共和制總統制,實際上軍隊能量大,而被認為是軍閥統治的軍政府。
政體:總統制——議會制(內閣制)
國體:聯邦制——單一制
共和制——君主制
總統制,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總統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
總統制國家總統和國會可能是對立的(現在的美國總統和國會),也可能是一夥的(這種選舉前的美國總統和國會)。
憲法往往已經規定了哪些權利屬於總統,哪些權利屬於國會,所以國會也不可能通過手中的立法權來捆死總統,比如現在的布希總統即使選舉失利仍然是很囂張的
議會制(內閣制),有兩種情況,一種有國王的(君主立憲制)比如英國;另一種沒有國王的比如印度。議會制國家總理或首相是由議會多數黨派領袖擔任,總理(首相)和議會是屬於同一政治派別,一個鼻孔出氣的。
一般聯邦制國家地方權利比較大,而單一制國家地方權利比較小
聯邦制國家:美國、俄羅斯,單一制國家:中國、日本。
聯邦制國家的憲法一般會規定哪些權利屬於中央,哪些權利屬於地方,雙方都不能違反。任何一方想要擴大自己的權利就需要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投票修改憲法。
而單一制國家,中央只需要一紙法律就可以擴大自己的權利或者下放權利。
有國王的就是君主制,沒有國王的就是共和制。
⑦ 當前緬甸實際掌權的是軍政府嗎
是。請看解析:外部環境,緬甸周邊有三個最重要的國家,跟緬甸交壤的,一個是印度。因為緬甸曾經是印度的一部分,所以緬甸跟印度之間它歷史上有交往。一個是中國,中國和緬甸歷史上的交往,那就更頻繁、更密切了,特別是南明的皇帝說逃到緬甸了。中緬之間現在的邊界貿易之活躍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另外就是泰國。那麼所以你看到,這三個國家其實他們從來都沒有嚴厲的譴責過緬甸軍政府,所以緬甸他不倒。我們假定如果中國、印度和泰國都像西方國家那樣嚴厲的去制裁緬甸的話,那緬甸就會非常困難,對吧,這是第一。
是在現實的國際政治當中,緬甸卻並不那麼孤立,我已經說了,對吧。還有,不要忘了還有另外一個大國就是俄羅斯,所以其實西方的觀察家他們已經注意到了。如果美國要在聯合國提出一個制裁緬甸的決議的話,中國和俄羅斯不會反對,而只要這兩國反對的話,這樣的決議就不可能通過。所以緬甸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無力。因為國際媒體主要是西方控制的,在西方媒體上你可以一面倒的看到批判緬甸軍政府,這樣的一些輿論。他的三個鄰國,還有像俄羅斯這樣的一個國家,還有剛才我也提到過的,就是日本。日本的立場其實是比較微妙的,這說的是外部的因素,還有緬甸雖然閉關鎖國,但是他並不是不跟外國做生意,生意還是要做的。他去年的對外貿易大概是90億美元左右,那麼這其中呢,超過10億是跟中國做的。所以只要中國不跟他斷絕往來的話,他的生存就不會受到致命的影響,更何況他還跟印度跟泰國都有大量的貿易往來。那麼我們再說他國內的因素,國內的因素是跟緬甸周邊的國家,為什麼支持軍政府是有關系的。緬甸有將近6000萬人,可是他的民族有多少,你知道嗎?135個,就是官方認定的民族,這么多。而且還不包括在緬甸的印度人、華人。很奇怪的緬甸軍政府他不把這些。可是在現實的國際政治當中,緬甸卻並不那麼孤立,我已經說了,對吧。他的三個鄰國,還有像俄羅斯這樣的一個國家,還有剛才我也提到過的,就是日本。日本的立場其實是比較微妙的,這說的是外部的因素,還有緬甸雖然閉關鎖國,但是他並不是不跟外國做生意,生意還是要做的。他去年的對外貿易大概是90億美元左右,那麼這其中呢,超過10億是跟中國做的。所以只要中國不跟他斷絕往來的話,他的生存就不會受到致命的影響,更何況他還跟印度跟泰國都有大量的貿易往來。那麼我們再說他國內的因素,國內的因素是跟緬甸周邊的國家,為什麼支持軍政府是有關系的。緬甸有將近6000萬人,可是他的民族有多少,你知道嗎?135個,就是官方認定的民族,這么多。而且還不包括在緬甸的印度人、華人。很奇怪的緬甸軍政府他不把這些。那麼其中的緬甸人,就是緬族,就是主要的民族,大概是65%的比例。。換句話說剩下的35%的比例當中,有100多個民族。那麼這些民族當中比方像(閃族)等等克倫族等等這些民族是比較大的,有那麼幾十萬人,上百萬人的民族,這些民族在邊界地區,長期以來他們都是什麼?就是割據自守的就是自成一國。那不是國際法上的一國,那麼這些少數民族他有自己的武裝,像緬甸共產黨也有自己的武裝。那麼這些武裝的特點是什麼?只要不是軍政府掌權的話,這個國家他可能就亂作一團了,那麼只有軍政府有能力把這個國家置於一個比較穩定的控制之下。而周邊這些鄰國,無論是印度、中國和泰國,都不希望看到緬甸出現這樣的一種分裂格局的一個局面,出現一個群龍無首的局面,所以這是軍政府。因為這是對他們自己,就是對中國有好處,對泰國,對英國都有好處,就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那麼所以我說西方國家因為跟他不接壤,他們看到的是一種相對比較抽象的,說起來是對的,就是要有人權,你要有一個真正的法制。或者像希拉里的話來說,根本就不應該有這樣的審判。可是這些原則你放在亞洲,你放在緬甸這個國家,它就是不起作用。他要有他很具體的這些條件來看的,就是因為軍政府能夠維持每天的穩定,而這符合了周邊國家的利益,所以周邊這些國家都面向中國是支持緬甸的。</p>
⑧ 緬甸軍政府的歷史
1948年3月4日,緬甸獲得獨立以來,實行的是多黨民主議會制。
1962年,奈溫將軍推翻了吳努政府,開始實行由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一黨執政的一黨制。
1963年初緬甸軍政府對地上眾多新老緬族政黨,如反法西斯自由同盟、聯幫黨、聯合工人黨等,進行黃鼠狼給雞拜年的「誠邀和談」,半年後就追殺圍剿無赦,大規模屠殺各政黨領袖。
1988 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政權以後,緬甸政治迎來了短暫春天。成立了以蘇貌大將為首的軍政府,取消舊的人民議會和國務委員會,成立了新的國務委員會,宣布解散原來的社會主義綱領黨,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議會制。 目前,緬甸主要民主黨派大約有10個,最大的是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國父昂山將軍的女兒昂山素季為該黨主席。 其次是緬甸民族團結黨,由原綱領黨重新組建而成。第三大民主黨派是撣邦民主聯合會。但是好景不長。
1990年5月,緬甸舉行多黨制民主大選,大選結果,大大出乎緬甸軍政府的預料,以昂山素季 為首的緬甸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但軍政府以必須先制憲才能交權為由,拒絕交權。緬甸人民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和激化。
軍政府悍然廢除聯邦憲法,那是1947年組成緬甸聯邦大家庭的唯一條約,殘忍殺害與拘禁各邦各族領袖,致使簽約的撣族、克倫族、克欽族、欽族、孟族等悲痛無比,憤怒抗爭。1963年,軍政府「邀請」撣邦獨立軍、撣邦解放陣線、克欽獨立軍及吉仁自衛隊等到仰光協商和平。至該年11月,軍政府賊喊捉賊,祭出「捍衛聯邦,反對分裂」大旗,至今一直在有組織的燒殺搶劫眾土族村莊,大打種族滅絕內戰,並用強奸少數民族婦女為戰爭手段——這些使得各族人民更深惡痛絕大緬族沙文主義、賊喊捉賊的卑鄙行徑與野蠻的強迫同化政策,以及要把內戰打到底的禍國殃民做法——這就是緬甸半世紀來大民族欺騙、屠殺眾小民族,眾小民族為求自保而堅持自決權的主要根源。
目前制憲大會已經召開了近7年半之久,但至今仍沒有達成一致,仍在斷斷續續召開,結束遙遙無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會議。軍政府答應,待國民大會結束、新憲法制定後,緬甸將按新憲法規定的程序再次舉行大選,然後,軍政府將把國家政權移交給大選獲勝者。近年來,軍政府一面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將各個民主黨派逐一瓦解、摧毀,一面組織 成立了「緬甸聯邦鞏固和發展協會」,作為自己的後備力量.
1997年11月15日,將法律與秩序委員會改名為緬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現政府有31個部,具體如下:農業與灌溉部、郵電通訊部、建設部、合作社部、文化部、國防部、邊境與少數民族發展部、教育部、能源部、財政稅務部、林業部、衛生部、內政部、移民與人口部、飯店與旅遊部、第一工業部、第二工業部、宣傳部、 勞工部、畜牧水產部、礦業部、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鐵道運輸部、宗教事務部、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科學技術部、體育部、經濟與商務部、交通部、外交部、仰光市發展委員 會(相當於部級)。
⑨ 緬甸的政府軍很壞嗎他們是不是軍閥性質
對於緬軍而言,長期執政絕非上選。事實上在1988年後,緬軍也一直在尋求還政於民,自己可以置身復雜的民事管理事務之外,間接對民選政府進行監督和控制。緬甸軍方不是軍閥,他們自詡為緬甸完整與統一的保護者,他們自己受教育水平一點不低,他們很清楚軍隊不幹政的價值和民事治理的復雜性。不論是2008年還是2021年,不論是蘇貌、丹瑞還是敏昂萊,這一基本路徑並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他們要的是保持軍隊的利益,但也認為還政於民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換言之,緬軍很清楚,如果全面接管治理權等於將所有社會矛盾引向自己,而讓民事政府負責可以將很大一部分治理責任推給政府,自己仍然可以保持著許多隱蔽的利益網路。同時,由於緬軍直接獨立於民選政府同時還控制諸多資源,民選政府治理社會的資源量是不充分的,他們要麼選擇配合緬軍,要麼選擇支持率下跌,緬軍橫豎不會倒掉,這才是對緬軍更為聰明的控制方式。
從此次政變來看,軍隊的訴求並不太多,談判空間仍然存在,並且軍隊也沒有取締民盟等黨派,因此預計他們尋求的仍然是有限的目標,即確保符合軍隊利益的2008體制不被動搖而不是再度取代民選政府全面接管治理權。因此,只要大選符合緬軍的要求,緬軍還政應該就是時間問題。否則,緬軍可能會直接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不滿,最後直接動搖2008體制也並非不可能。
但是對於緬甸來說,這種軍隊-民選政府雙軌政治對於緬甸的長治久安不利,民選政府要想奪回權力,要麼就要使用武力,要麼就是等待軍政府自行放權。目前來看,緬甸的民選政府都不可能有武力可以使用,緬軍已經在20世紀60年代基本壟斷了控制區內的暴力,有太多辦法可以阻止民選政府掌握自己的武裝。同時,民選政府治理能力也較為不讓人放心,他們如果真的奪權、軍方重回不幹政的狀態時真的能實現有效治理,而非如同50年代那樣引發內斗和腐敗也是令人懷疑的問題。緬甸要想獲得穩定的政治秩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的雙軌制,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緬甸政治發展合乎邏輯的暫時結果。
當然,對於中緬關系而言,暫時問題並不太大,不論是民盟還是鞏發黨,與中國的關系都較為友好,也都希望能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這是任何緬甸執政者都必須考慮的問題。雙方也許有點波折,但整體穩定向好的態勢不變。同時中國也奉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這點也有利於避免被軍隊與民事政府雙方的斗爭所波及。不過此次軍事政變完全可能引發美歐對緬甸軍政府的制裁,可能還從側面推動緬甸進一步向中國靠攏。緬甸局勢的後果還要保持持續觀察。
能塑造緬甸前途的終究只有緬甸自己,雖然不順利,但緬甸還是有一定的希望與前途。
⑩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為什麼緬甸還處在軍閥割據時代呢
同其他軍人政權一樣,緬 甸新軍人政權也是一種過渡性政權,民主化是其最終歸宿。
但由於緬甸國內目前 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動或取代新軍人集團的領導地位,軍人干政的現象還將在 緬存在相當一段時間,而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將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迄今為止,緬甸新軍人政權已存續了20多年之久。
(10)為什麼緬甸是軍政府擴展閱讀: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奈溫執政後,對內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一度對主要工商企業實行國有化。奈溫一直強調緬甸奉行獨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結盟對外政策。
主張同一切國家保持友好,但不為任何大國所左右,不參加大國集團,也反對把不結盟國家變成第三集團。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持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鄧小平上台以後,撤出全部在緬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緬甸的英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
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之後再次遭到軟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獲釋。
2005年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內比都。2008年,軍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