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哪些鸚鵡
Ⅰ 請問這個鸚鵡叫什麼
緋胸鸚鵡,緋胸鸚鵡是中型鳥類,共有8個亞種。體長26~36cm。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頭葡萄灰色,眼周沾綠色,前額有一窄的黑帶延伸至兩眼。上體綠色,頦白色,喉和胸葡萄紅色或磚紅色。晚成雛。主要棲息於海撥不高的山麓林帶,群居,日行性,夜間與八哥、鴉類混群棲於樹上,留鳥。樹棲,善攀緣,嘴腳並用,沿直線飛行,喜鳴叫,聲音響亮、粗厲,經訓練能仿人言。以堅果、漿果、嫩枝芽、穀物、種子等為食。分布於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中國的廣西、廣東及海南島、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群島。網路可查
Ⅱ 請問哪些品種的鸚鵡會說話的
1、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學名:Psittacus erithacus)屬於大型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
非洲灰鸚鵡是已知的幾種可以和人類真正交談的動物之一,說話能力強,天資聰穎,智商高,以擅長模仿人語聞名。主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分布於非洲。
2、緋胸鸚鵡
緋胸鸚鵡(學名:Psittacula alexandri):是中型鳥類,共有8個亞種。主要棲息於海拔不高的山麓林帶,群居,日行性,夜間與八哥、鴉類混群棲於樹上,留鳥。樹棲,善攀緣,嘴腳並用,沿直線飛行,喜鳴叫,聲音響亮、粗厲,經訓練能仿人言。
以堅果、漿果、嫩枝芽、穀物、種子等為食。分布於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中國的廣西、廣東及海南島、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群島。
3、金剛鸚鵡
金剛鸚鵡(Psittacidae):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最漂亮艷麗的鸚鵡,也是體型最大的鸚鵡,屬大型攀禽。共有6屬17個品種。以水果為食,食量很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舌有吸出果肉。面部無羽毛,興奮時可變為紅色。兩性外貌相似。
是熱帶美洲鳥類,原生地是森林,特別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壽命達65年。有些種類可學會用柔和的聲音模仿說話。但很多情況下會像野生鸚鵡那樣尖叫。
4、亞馬遜鸚鵡
亞馬遜鸚鵡(學名:Amazona)外表帥氣。頭頂的黃色也叫做「帽」。在翅膀的轉折處有少許紅色點綴,羽毛邊緣呈黃綠色。它們的翅膀很引人入勝,主飛羽是紫光藍色,次飛羽是紫光藍色並分布在羽瓣和翼端。
大多數作為寵物飼養的品種有綠色的羽毛和深色的喙部。亞馬遜鸚鵡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一些地區。在亞馬遜鸚鵡中,說話能力強者為大黃帽、黃領帽及藍帽這3種。
5、葵花鳳頭鸚鵡
葵花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galerita)是攀禽,共有4個亞種。體羽無虹彩,主要為白色,頭頂有黃色冠羽,憤怒時頭冠呈扇狀豎立起來,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亞種中菲茨羅伊河亞種是藍眼圈,其他三種均是白眼圈。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
語言能力一般。野外分布於澳洲的北部、東部與南部,塔斯馬尼亞和印尼的一些島嶼。
Ⅲ 亞歷山大鸚鵡的生活環境如何
亞歷山大鸚鵡
可能在中國,你並不太容易見到亞歷山大鸚鵡,但像在泰國、越南、緬甸這樣的國家,你見到亞歷山大鸚鵡的幾率可能就大了很多,因為亞歷山大鸚鵡主要就分布在這些國家。當然,你也不是隨處都能見到它們,想要發現它們的蹤跡,你得了解它們喜歡待在哪些地方。
一般情況下,你不用到高海拔地區去尋找它們,因為它們生活的區域海拔都在千米之下。食物較多的地方是它們最常出沒的,比如森林等。不過在有些地方,亞歷山大鸚鵡是農民們的「眼中釘」,因為它們會以農作物為食,所以農民們看到它們可能就沒有想要把它們當成寵物養的沖動了。
其實亞歷山大鸚鵡也會出現在城市,比如人較少的郊區、樹木較多的公園等地,也有人看到過它們。雖然我們很少能見到數量非常多的亞歷山大鸚鵡聚集在一起,但它們通常也不會單獨出現,如果你看到一隻亞歷山大鸚鵡,那麼周圍一定還有其他的亞歷山大鸚鵡。
人工飼養亞歷山大鸚鵡時,主人首先需要給它們准備一個較大的籠子,因為亞歷山大鸚鵡體型可不小;其次,亞歷山大鸚鵡的啃咬力可能超乎你的想像,所以你不能將它們跟其他種鳥兒混養;第三,為鳥兒准備新鮮的樹枝不僅可以讓它們盡情地啃咬,還能給它們當做玩具使。
Ⅳ 分布在西藏境內的都有什麼鸚鵡丶叫什麼名字
門: 脊椎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鸚形目
科: 鸚鵡科
藏名音譯: 耐作常瑪
別名: 鸚哥 鸚鵡
學名: Psittacula alexandri
英文名:Red-breasted Parakeet
分布范圍: 中國西藏江達、貢覺、昌都、波密、林芝、米林、朗縣等地。以及中國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國外見於印度、孟加拉、緬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保護級別: 中國II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
簡介:
緋胸鸚鵡(又名鸚哥)棲息於海撥不高的山麓林帶,群居,日行性,夜間與八哥、鴉類混群棲於樹上,留鳥。樹棲,善攀緣,嘴腳並用,沿直線飛行,喜鳴叫,聲音響亮、粗厲,經訓練能仿人言。以堅果、漿果、嫩枝芽、穀物、種子等為食。
繁殖期12月一次年4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產3-4卵,孵化期約1個月,晚成鳥。
Ⅳ 都知道鸚鵡會說話,會說話的鳥還有哪些
一,紅綠折衷鸚鵡
紅綠折衷鸚鵡是一屬一種的鳥,只有折衷能與折衷交配,原產於澳洲北部、印度尼西亞的新幾內亞、以及索羅門群島等。折衷鸚鵡是較為不饒舌與吵鬧的。他們的個性天生比較優雅、安靜、一點也不聒噪。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不會說話; 反之,折衷鸚鵡會說話的例子多不勝數。 另外,他們還有判斷聲音意義的能力,是十分聰明的寵物鳥。
二,小鳳頭鸚鵡
體長36-40厘米,體重430 - 580 克,體羽主要為白色,體格粗壯,外型特殊。人工繁殖的小鳳頭鸚鵡非常活躍,很快能適應環境與親近飼主,人工繁殖鳥和人的互動性高且頻繁。幼鳥說話能力佳,活潑親人,相當聰穎易訓練,是風評頗佳的寵物鳥。
三,亞馬遜鸚鵡
亞馬遜鸚鵡外表帥氣。該屬鸚鵡的羽毛大部分為綠色,眼睛虹膜桔色。黃色分布在頭冠、眼喙之間和大腿處,眼睛周圍偶爾也可見。亞馬遜鸚鵡通常非常嘈吵,特別在早上及黃昏時分。可以很快習慣新鳥主。在亞馬遜鸚鵡中,說話能力強者為大黃帽、黃領帽及藍帽這3種。
四,北椋鳥
雀形目椋鳥科,全長約18厘米,背部深色,腹部白色,屬於候鳥。自幼羽至成羽期間教鳥「說話」最好,每天早晚空腹時教,周圍環境要安靜,無噪雜聲音。
每「說」清楚一次便賞給鳥喜歡吃的食物。象香蕉、昆蟲等。需多次重復,一般學會一句需3—7天,能學會10句話的就是優秀者。
五,鷯哥
體形較大,體重165-258克,體長234-304毫米。全身大致為黑色具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鳴聲清脆、響亮而婉轉多變,繁殖期間更善鳴叫,常常彼此互相呼應。多變,而且能模仿其他鳥類鳴叫、甚至學會簡單的人類語言。
Ⅵ 請問亞歷山大鸚鵡緬甸種和越南種怎麼區分
亞歷山大鸚鵡越南種歸屬亞歷山大鸚鵡寮國亞種。
1、分布區域不同:
亞歷山大鸚鵡越南種:分布於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北部和西部。
亞歷山大鸚鵡緬甸種:分布於印度東北的阿薩姆和緬甸北部。
2、亞種的特點不同:
亞歷山大鸚鵡越南種:該亞種類似指名亞種,但頭頸部和背部具泛白的淡藍色,有些延伸到頂冠;臉頰黃綠色,後頸的色帶狹窄,較粉色;肩部的色塊更紅。 體型略小,腳黃色。
亞歷山大鸚鵡緬甸種:該亞種類似指名亞種,但頭頂部和頸背黃綠色,臉頰和頸部存在的藍色色調略淺,後頸的波帶狹窄,較淺。
(6)緬甸有哪些鸚鵡擴展閱讀:
亞歷山大鸚鵡緬甸種和越南種的共同特點:
繁殖季節約在11-4月間;在大樹上築巢,偶爾也可在大型牆體裂縫或屋檐下,喜歡死樹和軟木樹木,也選擇啄木鳥啄出的老樹洞。和一窩產3-4枚卵,卵大小34.0 x26.9毫米,約28天後孵化,親鳥須喂養約21天,7至8周後羽毛長成,48個月性成熟。
大部分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偶爾也在都市郊區、公園、花園活動。
通常是集小群活動,在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處休息時會大批聚集。鳴叫聲悅耳,動聽。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與農田的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谷類及蔬菜,覓食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在許多地區亞歷山大鸚鵡的主要食物是農作物,造成農民很嚴重的損失。
Ⅶ 比玄鳳(雞尾)鸚鵡貴一點的鸚鵡是什麼鸚鵡
小緋胸鸚鵡,太平洋鸚哥
緋胸鸚鵡(學名:Psittacula alexandri)是中型鳥類,共有8個亞種。體長26~36cm。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頭葡萄灰色,眼周沾綠色,前額有一窄的黑帶延伸至兩眼。上體綠色,頦白色,喉和胸葡萄紅色或磚紅色。晚成雛。主要棲息於海撥不高的山麓林帶,群居,日行性,夜間與八哥、鴉類混群棲於樹上,留鳥。樹棲,善攀緣,嘴腳並用,沿直線飛行,喜鳴叫,聲音響亮、粗厲,經訓練能仿人言。以堅果、漿果、嫩枝芽、穀物、種子等為食。分布於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中國的廣西、廣東及海南島、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群島。
太平洋鸚哥(學名:Forpus coelestis)是一種小鸚鵡,體羽主要是綠色,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雛。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林地,如荊棘灌木叢、落葉性森林、香蕉與芒果園等從海平線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區,繁殖期外通常4~10隻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築巢於樹洞里,通常在1~5月間進入繁殖季,窩卵數約4~6枚,有時一次連續扶養兩窩。分布於厄瓜多和秘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