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孟買是哪裡人
㈠ 印度的孟買究竟是叫Mum還是Bombay
孟買是叫Mum。
孟買,英文名稱Mum, 1995年以前稱Bombay, 是印度西部濱海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大區是印度整個國家人口第二密集的地區。
孟買也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這里的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冠絕印度所有城市,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1)緬甸孟買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孟買一詞來源於葡萄牙文博姆·巴伊阿,意為美麗的海灣。1995年11月22日,印度聯邦政府已決定將其英文拼寫改為 Mum。
孟買臨阿拉伯海,原為阿拉伯海上的7個小島。16世紀初,古吉拉特邦蘇丹將此地割讓給葡萄牙殖民者。1661年又被作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轉贈給英國,後經不斷疏浚和填充,成為半島,並築有橋梁和長堤與大陸相連。
孟買市區背依青山,面臨大海,廣闊的海濱沙灘和幽靜的街頭花園,使市容典雅秀麗。在月牙形的海岸上,一座座新式的高樓大廈和舊式樓宇交相輝映。入夜,華燈耀彩,金光萬點,使孟買又有皇後項鏈的美稱。
㈡ 孟買是什麼
孟買是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 603 平方公里,人口 1.256 千萬( 1991 年人口普查),目前約有 1400 萬。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環境最好、潛力最大。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地位和作用獨特,發展我國與孟買領區經貿往來,對於落實中央對印度工作方針,改善中印關系,發展雙邊經濟貿易,具有戰略意義。
孟買原英文名為 BOMBAY ,馬邦政府於 1995 年改名為 MUMBAI 。
從海上來到孟買,首先看見海濱上聳立著一座氣勢宏偉壯觀的拱門建築,它面對著浩瀚的印度洋,背後則是幅員遼闊的印度原野。這座建築就是蜚聲全球、象徵印度國門的 「 印度之門 」 。人們一邁入印度之門,就標志著已經踏上了印度的國土。
早在 300 年前,孟買還是一個高里族漁民居住的海島小村莊,它距離大陸 16 公里 ,不被人們所關注。 1534 年,葡萄牙人佔領這里。 1664 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孟買作為嫁妝轉讓給英國,自此成為英國統治印度的重要據點之一。 1869 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孟買成為來自西方遠洋貨輪的第一個停靠站,它地位日漸重要,曾為英國海外最主要的貿易中心之一。
孟買最初是由大小七個島嶼組成,市區最初建在 65 平方公里的孟買島上,隨著城市擴展及墾荒規劃的實施,於 19 世紀將鄰近的 7 個玄武岩小島由堤道、防洪堤聯成一體。其後,市域北展到撒爾塞特島與南亞次大陸相連接,成為伸入阿拉伯海中的半島 —— 大孟買。今日的孟買已躋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為印度第一大海港。
孟買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西海岸最有活力及最具國際性的大城市,號稱印度 「 西大門 」 ,是外來文化與傳統的南亞文化最初結合地,它以古老而新穎的風韻展現在世人面前。除本國民族外,孟買還有大約 60 多個國家的僑民,人們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活動把世界各地的語言和風俗帶進了這里,使孟買不僅包容了整個印度的文化風貌,而且超出了印度的范圍,所以人們給孟買冠以 「 小印度 」 的稱號。早在 20 世紀初期,孟買就存在有 62 種語言和方言且不斷增多,現在,孟買 3/4 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它 9 種主要語言,如英語、印地語、古吉拉地語、坎那達語、康卡尼語等,居民使用的方言和土語更是多不勝數。至今,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能像孟買一樣有如此眾多的宗教,民族和復雜的文化,因此,人們稱孟買是 「 人類學的博物館 」 。孟買半數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孟買市內,印度教廟、伊斯蘭教清真寺、基督教大禮堂,還有佛廟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孟買還是拜火教的聖地,雖然拜火教分布於全世界,但教徒極少,全世界不過 10 萬教徒,而其中孟買就有 6 萬。多少年來,生活在這座海濱城市的不同宗教的信徒們,一直堅持保留著自己的宗教特色,他們盡管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孟買始終沒有成為一個 「 熔爐 」 ,將他們 「 熔 」 為一體。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是印度儲備銀行(央行)、進出口銀行總部所在地,集中了全國 50 %的現金流量,全國 70 %的股票交易在孟買股票交易所進行;是西部鐵路、航空樞紐,瀕臨阿拉伯海,是天然良港,全印 60 %的集裝箱進出口通過孟買港,印度百強企業中的 52 家以及全國最有影響的商會聚集於此。 2002 年 1 月份,印商會在孟買成功地為朱總理舉辦了有 400 名企業家參加的工商午餐會。目前,孟買工廠總數佔全國的 15 %,紡織業佔全國的 40 %,外貿佔全國的 50 %。機械工程、汽車、化工、石油製品、造船、制葯、膠卷工業發達。在孟買的特隆貝,有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和核電站。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設在孟買。
印度電影聞名於世,而印度的許多電影都是在孟買拍攝的,故孟買有 「 印度的好萊塢 」 之稱。印度絕大多數電影製作廠都設在孟買,如拉傑格普爾製作廠、迦爾製片廠、菲勒密斯坦製片廠、摩合布薄製片廠等,一些電影單位和報刊雜志也設在這里。在市區西郊 40 公里 處,有一座被稱為 「 寶萊塢 」 ( Bollywood )的電影城,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好萊塢,但它建於 1947 年,佔地 615 公頃 ,是個電影拍攝基地,每年拍攝電影、電視千餘部。令孟買人自豪的是被稱為 「 印度電影之父 」 的狄拉吉 · 戈溫特 · 巴爾吉( 1870—1994 )誕生在孟買,他用電影技術生動地表現了印度神話和歷史傳奇故事,他拍攝的影片深受各階層觀眾的歡迎。走在孟買的街頭,到處都是掛有五光十色的電影海報的大小電影院,據說,孟買普通市民一年要看 50 場以上的電影。
印度孟買景點介紹
象島
是孟買最主要的參觀旅遊點。位於印度門東北11公里處。島上有4座在岩石上鑿出的印度教廟宇,概建於公元450-750年間,當時該島以「城堡城市」著稱。16世紀葡萄牙人在島上登陸地點附近發現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語大象為該島命名。
象島古稱(Charapuri),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約公元6至8世紀,德乾地區的遮盧枷人和拉什特拉庫塔人在這里的沙石丘陵中先後開鑿了7座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所謂象島石窟,通常特指這座岩鑿濕婆石窟神廟。洞內有許多大型石刻,刻畫了有關濕婆神的種種傳說,包括關濕婆神同帕爾瓦蒂女神的婚禮,以及濕婆神戰勝蘭卡魔王的故事。
開放時間:除周一外,每天對遊客開放。
進島遊船時間:第一班船9:00開船,最後一班船14:30開船;返程第一班船12:30開船,最後一班船18:00開船。
印度門
位於孟買城阿拉伯海濱,孟買西郊40公里處。1911年為紀念英國王
喬治五世在此登陸而建。為古吉特拉式建築,頂部有4座高聳的塔樓。
印度門是游覽孟買的必到之地,此門是孟買的象徵。其建築設計融合了
印度和波斯文化的特色,與法國凱旋門極為相似。現在已成為印度的標
志性建築,也是政府迎接各國貴賓的重要場地。
海濱大道
環繞貝克灣的海濱大道一向是最讓人嚮往的地方。印度稱孟買是「印度城市中的皇後」,而聞名遐邇的海濱大道就是「皇後的項鏈」。建於1920年,面對著阿拉伯海,形似一彎新月,鑲嵌在美麗的海灘之上。大道兩旁是截然不同的風景:一邊是錯落有致的高達二三十層的樓群,組成了人造的懸崖峭壁;另一邊則是茫茫的阿拉伯海,波光粼粼。這一帶是繁華的商業區,商店餐廳鱗次櫛比,小推小販隨處可見。
海濱大道是一個消閑的絕好去處,那數公里長的海灣大堤吸引著無窮無盡的人流。每日今傍晚時分,人們紛紛擁向這里,在輕松乘涼的同時,還可享受一番孟買海灣獨有的風情。
阿旃陀石窟
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丘陵地帶。曾是佛門弟子在雨季修身養性、研讀經書的地方。直到1819年,被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阿旃陀石窟的風采再度蜚聲於世界。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洞,意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廟;另一種為毗可羅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講學、集會、修道的場所。佛殿頂部呈拱形,平面是馬蹄形,殿中排列著數十根石柱,把殿分為內殿和中殿,內殿後部設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間為集會的場所,三面圍以僧人的住房。這里共有29窟,9、10、19、26、29號窟為佛殿,其餘均為僧房。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的雕刻、壁畫。雕刻分為雕像和浮雕兩類。壁畫主題是宣揚佛教。除此以外,壁畫中所描繪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畫面還涉及廣泛的社會生活,這種種描繪戲劇性的時代生活場景,無不以明快、生動的筆觸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也成為印度繪畫史上最完美的典範。
維多利亞火車站
位於孟買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建成於1887年,至今仍在使用中。
維爾斯王子博物館
在威靈登環回區(Wellingdon Circle)北面,建於1905年,以威爾斯王子(即後來的喬治五世)得名,是印度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該館為英國建築師設計,具有16世紀穆斯林建築風格,主體結構為三層穹頂式建築,主體部分以玄武石為建材,宏偉壯觀。博物館坐落在花園之中,環境優美。
館內收藏著印度各個時期的古典藝術品和雕刻,展館分為,考古文物、藝術品及繪畫、外國文物等幾大部分,其中將我國及日本的珍貴文物單獨陳列在一個展廳內,據說在印度尚屬首例。
開放時間:10:00-18:00,星期一休息。
門票:2盧比,星期二免費。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商業城市,是英國殖民時期在一座漁村的基礎上填海建立起來的。這里高樓林立,是印度最洋化的城市。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文字介紹
孟買原為一個小漁村,由7個島嶼組成。英國人通過
走進古村落觸摸活化石 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 走進地下鐵賞獨特風景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填海把七個島嶼連接成了一個半島,並修建城堡和商港。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在孟買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種,國際色彩濃厚,堪稱為民族的大熔爐。除了本國民族成份外,還有大約六十多個國家的僑民。在語言上,3/4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他9種主要語言,而在成年人中,各種方言土語更是數不勝數。孟買有半數的居民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市內可以看到印度教廟、基督教大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佛教寺廟等。因而孟買素有「小印度「之稱。
孟買的亮點要數可拉巴地區。入夜後的可拉巴,一片燈紅酒綠,暗巷中陳舊的古董小鋪,堆滿了18世紀皇家望族沒落後流散的珍奇異寶;18世紀末頹廢派的沙龍餐廳內部飾以嵌鏡的大理石;老裁縫店仍為顧客設計縫制馬褲、領帶、領結。這些街頭小店對於傍晚漫步其間的遊人來說,彷彿時空錯置的奇景。
㈢ 孟買貓是什麼品種
對於孟買貓很多人也許還不了解,甚至還沒有聽說過,今天小編就帶著愛貓的你們一起來探究下孟買貓的知識,孟買貓是緬甸貓和美國黑色短毛貓雜交的變種而來,體型比較大,肌肉相對角發達,身上的毛烏黑油亮,就像是印度的黑豹。
孟買貓的:(如下圖)
孟買貓
特徵:其全身烏黑,油光閃亮,毛短,緊貼身體,向漆皮一樣,手感宛如絲綢。
體型特徵:體型中等,體形與臉形與緬甸貓相似。
骨骼特徵:骨骼結實,筋肉強健,四肢發達,食量很大。
頭部特徵:頭部為圓形,鼻子短,下頜良好。眼睛呈圓形,為閃亮的古銅色,閃爍迷人的光芒,因此有蒙娜麗莎之稱。耳朵大小適中,尖稍成圓弧形。
下面介紹下關於孟買貓的歷史:
它是一個現代,如同東奇尼貓一樣,孟買貓是美國在1970年代用緬甸貓和美國黑色短毛貓雜交培育出來的品種。但在英國尚未得到公認。由於其外貌酷似印度豹,故此以印度的都市孟買命名。孟買貓又稱小黑豹、蒙娜麗莎、迷你龐莎,是由美國育成的著名短毛貓。全身烏黑,油光閃亮,毛短,緊貼身體,像漆皮一樣。
關於孟買貓的原產地:
孟買貓原產地是在美國,又叫做小黑豹、蒙娜麗莎、迷你龐莎,其英文名叫做Bombay。
關於孟買貓的
孟買貓性情溫和,穩重好靜,但又聰明伶俐,反應敏捷它叫聲輕柔,且不怕生,性格奇妙,常不停地發出愉快的嗚嗚的低聲。與主人有感情,喜歡與人作伴,所以不應長時間地冷落它。所以這種漂亮的黑色小貓深受人們喜愛,是人類的好夥伴。不過和外表不一的是它的食量相當大,抱起來覺得相當有份量。
關於孟買貓的CFA標准:
頭部標准:中等大小。圓,沒有稜角。前額圓形。滿月臉頰。適度短的鼻。寬,適度短的吻。下巴圓而堅固。下頜有力。
耳部標准:中等大小,靈敏,基部寬,耳尖微圓,間距大。耳內微有絨毛。
眼部標准:大而圓,間距大。明亮,金色或古銅色眼。
頸部標准:長度中等,粗而彎曲。
身體部標准:大小中等,半矮胖型。肩有力而發達,胸寬。骨骼粗重,肌肉結實。
腿和爪部標准:腿的長度和骨骼中等尺寸。肌肉發達。圓形,中等大小的爪。小而呈橢圓形。
尾部標准:長度中等,筆直,適度粗,向尖端逐漸變細。
被毛標准:短而緊密的毛發閃著絲綢光澤。幾乎完全沒有底層絨毛。緞的質地。顏色:只有黑色。皮膚和足墊也是黑色。最終的眼色到6個月大的時候才完全確定。
不良性徵:頭骨扁平,眼睛綠色。過於異國情調的身體形狀。過細的尾,過於細致的骨骼結構。羊毛狀被毛。鼻頭或足墊不是黑色。白色斑點。
以上便是關於孟買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喜歡此貓的貓迷們可以研究一下,當然有更多的資料也歡迎大家補充!
㈣ 中國人和緬甸人的區別在哪裡緬甸人有什麼特徵
緬甸人要比中國人稍微黑一些,你可以從精神面貌以及體型可以看出來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相對而言是比較魁梧
㈤ 雲南這么多的緬甸人,都是怎麼生活的
說起雲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它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雲南位於中國耳朵西南邊陲,東部與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這就讓很多的外國人去雲南旅行了,其中最多來雲南的就是緬甸人了。
其實很多耳朵緬甸人都喜歡在雲南生活,可能就有很多的朋友疑惑了,雲南到底有多少的緬甸人呢?而且他們在雲南都是靠什麼生活的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敢相信;在中國人呢的印象里,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在歷史上的關系還是比較緊密的,隨著世界上科技的發展,就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到了中國的繁華和強大。
其中就有一些人看到了中國的繁華後,就會選擇來到中國生活,就比如中國的廣東就有很對的外國人去哪裡打工謀生,走在廣東的街上,就可以見到很多的外國人,而在中國的雲南也有很多的外國人,但是大多數都是緬甸人,在雲南的瑞麗地區,存在著很多的緬甸人,對於很多的緬甸人來說,這里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鄉,而且這里對很多緬甸人來說,還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城市,其實在很早的時候,雲南瑞麗市區就有超過五萬的緬甸人,大家要知道,這個數字可以說是非常恐怖的,因為在中國很多縣城的人口也才十來萬人,而且這個人數還在逐漸的增加,根本就停不下來。那麼在雲南有那麼多的緬甸人,他們是依靠什麼生活呢?
我們都知道,在緬甸,有很多人的生活並不是非常的好,所以就有很多緬甸人在很小的時候就選擇來雲南生活,很多的緬甸人已經逐漸的習慣了這個大理的生活,在這些人裡面,主要都是從事兩種工作,分別是商人和苦力,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是苦力,雖然苦力很辛苦,但是依舊有很多人感到很滿意,而商人他們都會設計很多行業,相對於來說他們過的還是非常享受的,大家對於中國雲南和緬甸人之間的關系,怎麼看呢?(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本文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㈥ 暹羅國指的是哪個國家
古代的暹羅其實就是今天東南亞的泰國。說起泰國的歷史,大約至今已有700多年了,而其在整個歷史中也只經歷了五個大一統的王朝,其歷史溯源還是比較簡單的。1350年烏通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建都大城,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
暹羅國就是這樣來的,後至清朝也一直沿用明朝的習慣,為清的藩屬國,其新任國王大多是要由清朝皇帝進行冊封。最後在曼谷王朝建立,其統治一直延續到現在,1949年改國名為「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泰王國了。
泰國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這不光是因其本民族很多人有中國血統、國內有著人數居於第二大民族的華人,更主要的是,其王室與中國有著委深的關系。如,我國第一個在國外當國王的人就是在泰國,還成了泰國的「民族英雄」。還有,泰國王至今還保留有取中國名字的傳統等。那麼,泰國王為何非要取個中國式的名字呢?
今天的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國號全稱泰王國,當今統治泰國的朝代仍然是曼谷王朝。曼谷王朝建立至今,對泰國歷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泰國曼谷王朝開國國王拉瑪一世。拉瑪一世公元1737年出身泰國大城王朝貴族家庭,父親是泰國人,母親有華人血統,所以拉瑪一世也是有部分華人血統的泰國人。
拉瑪一世名查庫里,他從小就習文練武,是個文武雙全的貴族子弟,年輕時結識了我國廣東潮汕人鄭信,並且結為異姓兄弟。鄭信即泰國吞武里王朝開國國王,泰國人稱其為「鄭皇達信」。後來,查庫里娶了鄭信的妹妹,兩人的關系更為密切。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查庫里跟隨鄭信在泰國東部招兵買馬,僅用7個月的時間就擊退了緬軍,光復了大城。隨後,鄭信與查庫里又開始攻城掠地,於公元1769年成功統一泰國全境,因此鄭信和查庫里被後世泰國人視為民族英雄。鄭信對於泰國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泰國今天的版圖就是他奠定的基礎。
同年,鄭信在吞武里登基稱國王,史稱吞武里王朝,查庫里作為吞武里王朝開國功臣受到了鄭信的信任,被封為將軍統領軍隊。按理說,拉瑪一世是鄭信的親妹夫、好兄弟、開國功臣,理應好好輔助鄭信,穩固吞武里王朝對泰國的統治,但是查庫里不僅沒有這么做,反而有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歸心。
公元1782年,即吞武里王朝建立13年後,也許是因為年齡大了的原因,據說鄭信逐漸應得非常昏庸,在泰國人民的心目中,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英明神武的開國國王。這時,45歲的查庫里趁機發動兵變,廢掉並殺害了鄭信,把鄭信的王位搶過來自己坐,建立了查庫里王朝。因為查庫里王朝定國都曼谷,所以稱曼谷王朝。
㈦ 影視勝地寶萊塢所在地,著名的港口城市孟買是哪個國家的中
你好,孟買是在印度。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
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望採納。
㈧ 印度的概況`是什麼``
印度(भारत,India)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如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舊譯:「天竺」、「身毒「)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Bhārat)。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包括了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錫金(印度已將其歸並為自己的一個邦,而不再將其視為鄰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又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
印度共和國
首都: 新德里
最大城市: 孟買
面積: 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稱其領土為3287800平方公里(列第7位)
水域率:9.5%
海岸線:5560公里
國土:
最高點: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最低點:
人口
官方語言: 英語、印地語
人口:
總人口:10.2億人(2001年) (列第2位)
人口密度:313/km2;
民族:
印度斯坦族:46.3%
泰魯固族:8.6%
孟加拉族:7.7%
泰米爾族:7.4%
簡介
印度位於南亞和印度大陸、擁有9億1857萬人口是世界第二位。 印度的國土包括喜瑪拉雅山脈地區,印度斯坦平原和德干高原,總面積約328、8萬平方公里。 北部的喜瑪拉雅山脈將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隔開、印度斯坦平原是由印度河與恆河沖積而成 的沖積平原。 人類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度文明就是誕生在這里。德干高原被東西山脈包圍、南部海岸地區以 種植水稻為主、也是與阿拉伯地區交流的繁榮地區。北回歸線穿越印度的中央、所以氣候屬於亞熱帶、根據地區的不同降水量也有很大的差 異。受西南季風影響、從印度洋飄過來的雲被喜馬瑪拉雅山擋住、為印度斯坦平原帶來大量 的雨水。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這里、種植稻子和小麥、印度的國土幾乎一半是農田、生產 穀物、茶葉、蔗糖和蔬菜。印度的茶葉產量是世界第一位。印度各地的咖哩都盡不相同,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大都使用各種豆類和香料,在印度 有相當多的素食者。印度的平均壽命為,男57、70歲 女58、10歲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城市人口率為26.3%(93)。孟買是印度第一的商業城市,人口有992.6 萬人(91)也是印度最大的城市,英國統治時期的中心城市加爾各答,在也是孟加拉地區的中心。
印度人是由78%的印度雅利人,25%達羅毗烶人和少數蒙古人,土耳其人以及伊朗人組成。 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印度即有高度的印度文明,原本達羅毗烶人居住的北部地區由於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進入北部,迫使達羅毗烶人向南部遷移。在雅利安人很少居住的阿撒姆地區居住著蒙古族人。
印度人的83%是印度教徒11%為伊斯蘭教,3%基督教,以及2%錫克教。印度教存在著社會等級制度,與伊斯蘭教的對立問題等相當多的問題。
印度的通用語為印地語,其他還有英語等十八種法律認可的語言,在印度的紙幣上印刷著這些所有的文字。印度教徒一半說印地語,伊斯蘭教徒使用烏爾都語(一種使用阿拉伯文字的語言) 所有的印歐語言都是來自古印度的梵文。
印度人的識字率約52%,主要原因是由於農村人口佔全人口的70%,而農村的識字率相當低。
在音樂和文學方面,印度擁有,當悠久的歷史,特別是摩訶婆羅多等長篇史詩,直到今天也作為電影的題材被廣泛利用。 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製作國,其中最有名的是孟買的音樂娛樂電影和加爾各答的文藝電影。印度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和宗教緊密結合,如瑜伽和冥想都和平時的宗教修行是分不開的。
印度的歷史是從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明誕生開始的,317年的孔雀王朝 經歷了多次的統一分裂。在16世紀莫卧兒王朝統一了北部和中部,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繁榮 時期。 但是,1600年由於英國在印度設立東印度公司,開始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更趁1858年賽 婆伊的動亂,將印度置於直接統治之下。以馬哈多瑪·甘地為首的國民會議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羽翼豐滿,在1947年宣布印度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第一任首相奈爾大力推進社會主義,但由於女兒和孫子相繼被暗殺,印度的政局持續了一段不穩定時期。 印度的政治體制為聯邦共和制,議院分兩院。
印度的一次產業人口為60、9%,二次產業人口為11、5,,三次產業人口為18、7%(91)第一 產業約占總勞動人口的66%國內總生產的32%。 最近,計算機產業雖然有所發展,但商品農作物方面國內,費能力的增長,造成貿易赤字和 財政赤字。國民生產總額為2787億美元(94)人均生產總額為310美元。外匯儲備額為203億美元。
政治
重要日期: 獨立日:1947年8月15日(從英帝國)
主要政治人物:
總統(國家元首):阿卜杜爾·卡拉姆
總理(政府首腦):曼莫漢·辛格
經濟
貨幣: 印度盧比(INR)
人均GDP:
國家資料
國家格言: 「Satyameva Jayate」(梵文:唯有真理得勝)
國歌: 人民的意志
國家其他象徵: 國花:荷花
國鳥:藍孔雀
國際資料
時區: UTC:UTC+5.30
國際域名縮寫: IN
國際電話區號: 91
印度歷史 :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里;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在擊敗了當地的莫卧兒帝國後,英國在19世紀成功地獲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權。而由莫罕達斯·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終於為印度在1947年贏來了完全的獨立。這塊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
雖然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沖突、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貧窮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
政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印度的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的兩院制議會包括了上院聯邦院(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Lok Sabha)。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㈨ 暹羅貓和孟買貓哪只貴,哪只血統高貴一點
孟買貓和暹羅貓的比較,就好比拿寶馬跟賓士比較誰的性能好一點。
如果說血統的話,那還是暹羅貓更加高貴一些,畢竟是泰國神殿廟宇的守護神。
而孟買貓是美國人用黑色的美短貓和深褐色的緬甸貓雜交而得,因為其外貌酷似印度豹,故以印度的都市孟買命名。
如果你想購買的話,建議到有實力的寵物公司購買,必須得是那些自己有繁育基地的寵物公司最好。因為路邊小店都是隨便從其他私人貓舍收購來的。
㈩ 介紹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1.泰國 人鄉隨俗,到泰國有必要知道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
1.泰國人習慣"合十禮"(即合掌躬首互向對方致禮),合十時常互致問候"沙瓦迪卡"(泰語"您好"的意思)。別人向你合十問候時,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合十後,便不必再握手問候或告別,但僧侶對俗家則不必回禮。見面或告別時的握手禮,尚未普及流行於泰國社會。
2.緬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緬甸男人穿籠衣。要能接受當地人用手吃飯的風俗。要能習慣女士們滿臉塗粉末出現在你的周圍。緬甸人把一種植物磨成粉末,塗於臉上,用來防曬。
要能習慣緬甸人民張開「血盆大口」地和你說話。緬甸人很喜歡吃樹葉包的檳榔,所以很多當地人的牙齒都被染成了紅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於宗教不同,地區不同,禁忌也有差異。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聖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4.越南 傳統節日與民俗: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越南,十世紀後,佛教被尊為國教。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此外,天主教傳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一般百姓家裡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飲食習慣與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姓名與稱呼】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介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服飾】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陽核挪與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濱榔的特殊愛好。他們常將按椰擦上一點石灰膏或鹼發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產生化學反應,汁不吞咽,順嘴角流出,嚼到無汁時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後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京人還把擯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顆擯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徵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從此,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參加當地舉行的任何娛樂聚會,參加對歌,選擇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風已日漸衰微,但在越南農村,你依然還可以看見不少老年婦女的牙齒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們眼裡,保持牙齒潔白如玉是品質不良、作風不正的表現,而將牙齒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節日】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節到了,要為過節准備豐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從這句民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除夕夜,人們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娛樂,後傳人民間。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隻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鋼絲繩將桶綳緊後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出鳴鳴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迴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宗教信仰】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歷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歡慶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說,4月30日對越南南方的人民來說是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臨近的時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掛起了鮮艷的國旗,走在大街上紅旗飄飄;各單位都進行各項准備工作;各家各戶也是喜氣洋洋的……人們很容易就被這種氣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動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統一廣場舉辦了一個大型的民族風情園,在裡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是越南的一個縮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別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盤,但最讓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盤上,身穿有標志的服裝,他們便是「棋子」。由在場外的「統帥」指揮「棋子」進攻的路線,走棋的方法和中國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對壘時,兩方都盡全力對抗,互相打鬥,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盤棋讓人的感覺就是「活」的。
盪鞦韆也是越南的一個傳統的節目,據越南朋友介紹,每次廟會都少不了的。
鞦韆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鞦韆的繩子外面套著的是長長的竹竿,所以盪起來時,繩子不會彎,而且弧度也大。一般鞦韆上可以站兩個人,下面有人用繩子拉。可以想像———身穿飄逸傳統服裝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鞦韆被高高的盪起時,像飛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煙花飛起,接著是一陣陣熱鬧的鑼鼓聲,往前擠一看,原來是水上木偶戲。越南水上木偶戲是世界木偶戲藝百花園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藝術生命,水上木偶戲的藝術家們把它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地。在一陣陣爆竹聲、鑼鼓聲、螺號聲中,龍、魚、龜爭先恐後躍出水面,這些神靈的動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間傳統繪畫藝術進行塑造,塗上生漆金粉和各種色彩,顯得質朴可愛。在水上木偶戲的傳統保留節目中,人們可以看到金龜噴水,仙女隨著「神曲」起舞的那種充滿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傳統的戲曲,有改良戲等。表演的人身著傳統的服裝,唱著古老的曲子,跳著有節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走到哪都會有這韻味十足的曲子縈繞在耳邊。
民族風情園里,也有品種眾多的美食展覽,有春卷、米粉、捲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裡參觀,不僅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
2.泰國通常稱呼人名時,在名字前加一個"坤"字,無論男女均可用,表示為"先生"、"夫人"、"小姐"之意。
3.泰國人忌諱用腳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著時,也不允許將腳尖對著別人,此舉被視為不禮貌的做法。撫摸對方頭顱或揮手越過別人頭頂,被視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動作。
4.泰國人認為右手高貴,而左手只能用來拿一些不幹凈的東西,因此,給別人遞東西時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要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女士若想將東西奉給僧侶,宜托男士轉交。如果親手送贈,那僧侶便會張開一塊黃袍或手巾,承接該女士交來的東西,因為僧侶是不允許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廟是泰國人公認的神聖地方,因此凡入寺廟的人,衣著必須端莊整潔,不可穿短褲、迷你裙、袒胸露背裝或其他不適宜的衣服。在寺廟內,可以穿鞋,但進入佛殿時,必須脫下鞋子,並注意不可腳踏門檻。每尊佛像,無論大小或是否損毀,都是神聖的,絕對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對佛像做出失敬的動作。
6.尊重王室。在泰國處處可以見到國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幣、紙幣、日歷牌、掛圖等,由此可見對皇室的敬重。遊客要小心表現適當的禮儀,例如在公共場合有皇室人員出席時,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動作,跟著照做。
7.不要在公共場所做有傷風化的舉動,例如在公共場合應避免和泰國人接吻、擁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國人不喜歡這種行為,盡管未觸犯法律,但是違背了泰國人的佛教理念。
飲食
泰國人主食是大米,喜歡吃酸辣食物,由於常年炎熱,習慣飲用冰茶。泰國菜式通常選用新鮮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為主,且調味料花樣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蝦醬、椰奶等等。泰國菜多數由淡素的食品組成,包括魚、蔬菜和飯,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醬汁。但無論飯餐是否豐富,都必有餐湯,與我國的粵菜風格相似。
5.1、穿花格裙的蘇格蘭男人
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見,蘇格蘭男人就是其中一例。頭戴小黑呢帽,身著花格裙及短襪,手上拿著管風笛,這是蘇格蘭男人引以為傲的打扮。蘇格蘭人愛穿花格裙,是因為不同圖案的花格布代表著不同的氏族,每一個氏族都為自己設計一種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緣關系的花格布裙。當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時穿出了他們族人的驕傲、責任與忠誠。
2、民俗禮儀
英國人給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國人傾向於接受熟悉的事物,對於新奇或者外來的東西總是持懷疑的態度。英國人比較謙虛,自誇是沒有教養的表現。英國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幽默感。英國式幽默的出發點自我貶低,以自負為大敵,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自嘲,嘲笑自己的缺點、失敗、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們不相信華麗的詞藻和自誇之詞。英國人熱愛體育,現代形式的體育運動幾乎全是英國人的發明,如拳擊、橄欖球、曲棍球和網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