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武裝
1. 緬甸有多少地方武裝
■克欽獨立軍克欽獨立軍(KIA)是緬甸克欽族獨立組織的武裝力量,約有6000名常備軍,分為5個步兵旅和1個機動旅。該部的經費來自對自治區域的征稅和開采玉石、木料等自然資源。克欽軍的武器主要是仿製的AK-47步槍。
■佤邦聯合軍佤邦聯合軍(UWSA)是緬甸佤邦聯合黨的武裝力量。該部編有8個師,兵力約2萬人。有消息稱,該部可能裝備有防空導彈等先進武器,以及超過40家小型兵工廠。2003年,美國給UWSA貼上了販毒組織的標簽。
■民主克倫佛教軍民主克倫佛教軍(DKBA)成立於1994年,成員主要是早期克倫民族解放軍中的佛教徒。該部雖然名義上「尊重」中央政府的權威,但只要政府提出「整編軍隊,上交稅務」的要求,DKBA就會顯示出桀驁不馴。
■南部撣邦軍南部撣邦軍(SSA)被認為是最難纏的反政府武裝,該部在泰緬邊境有5個基地。2001年5月,SSA同其他幾個地方武裝達成協議,共同抵抗政府軍的圍剿,以實現撣邦全面自治。2008年12月,撣邦國民大會在泰良召開。
2.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緬甸語為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民族,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3. 緬甸現在還有多少地方武裝沒有沒有歸降政府
撣東同盟軍(NDAA)
撣東同盟軍(NDAA)。是1989年4月由緬甸G**人民軍815軍區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面積4950餘平方公里,分為小勐拉、南板和薩洛3個行政區。人口7.4萬人。以撣族為主體,其次是拉祜族、佤族和議族。總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賢,副司令蔣志明、羅常保。總部設在小勐拉。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成立於1964年5月。該部主要以緬甸撣族為主體所組成。撣族為緬甸第三大民族,有緬甸撣族和中國撣族(傣族)之分。撣幫聯合革命軍於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了「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約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議。
果敢同盟軍(MDNA)
果敢同盟軍(MDNA),是1989年3月由緬甸G**人民軍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逐了彭家聲,自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制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成員主要是果敢族(漢族),其次是撣族(泰族)和苗族。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總部設在老街。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是以克倫尼族(克耶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美桑達、吳吞覺,兵力1600餘人,總部在霍雅。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是以克倫尼族(克耶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昂丹雷、吳庫貼布佩,兵力7800人,總部在多達瑪基。
克欽獨立軍(KIA)
克欽獨立軍(KIA),組建於1961年2月5日,當時,緬軍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緬北克欽地區,宣布成立了「克欽獨立軍」 (KIA),並且成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KIC)和「克欽政黨」(KIO)。克欽獨立軍是緬甸國內老牌的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當地人多稱其為「山兵」,部隊主要沿用英國軍隊的管理體制和教練方法。
1962年2月5日1987年5月,緬甸國防軍對其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剿,由於時任「克欽主席」的早邁執行不抵抗政策,其「中央政府」被迫退到距雲南省盈江縣邊緣數百米的「勒新」。後來由於夏季叢林暴雨突來,阻擋了國防軍的繼續進攻,克欽「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1989年3月,緬甸國內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緬共人民軍」瓦解,克欽獨立軍在武器等方面斷了重要來源,形勢對克欽軍不利。於是早邁決定與政府進行停戰談判,1994年2月24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緬政府承認其為「克欽邦東部第一特區」,46其轄區為位於緬甸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及印度的阿薩姆邦接壤,控制區面積約287平方公里,下設12個縣,總人口約15萬人。
克欽獨立軍所轄地區是克欽邦最主要的罌粟種植區,但自1991年始即開始禁毒,不僅不準販毒,而且不準吸毒,凡販毒和吸毒者一律處死!經過努力,克欽獨立軍轄區內一度確實做到了無罌粟種植,無鴉片販賣。
克欽自衛軍(KDA)
克欽自衛軍(KDA)。是以克欽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木吐諾,兵力2000餘人,總部在崗卡。
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
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是以撣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吳達格雷,兵力3100人,總部在瑙都。
佤邦聯合黨與瓦邦聯合軍(MNSA)
佤邦聯合黨與瓦邦聯合軍(MNSA),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部分。1989年11月改名佤邦聯合黨。該黨領導的武裝稱「佤邦聯合軍」,簡稱「佤聯軍」。其宗旨是謀求佤邦自治,並成為省級行政區。佤聯軍控制區分南、北2個部分。北部與中國雲南省接壤,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南部與泰國和寮國相鄰,面積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22萬。佤聯軍控制區以佤族為主體民族,人口數量約占總人口數的70%。依人口數量排列,下面是拉祜族和撣族,再次是克欽、漢、愛尼、僳僳、苗、布朗、回、本、崩龍、阿克、緬、克倫和老棉等民族。佤聯軍成員以佤族居多,主要領導人也大多是佤族人士。佤聯軍現已發展到3.5萬人,是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現任黨總書記趙尼萊,副總書記趙明(最近去世)、肖明亮。佤聯軍總司令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布萊康。總部設在邦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揮機關「行政事務管理部」設在萊三哨。書記鮑有義(兼南部軍區政委)。
政府給了正式名分,撣邦第3特區。原主要控制區是北部山區,土壤貧瘠,只能種毒。後來打敗坤沙,擴展了南部軍區。南部可以種水稻。政府派人車把北部居民運到南部,給安家費,在雲南省幫助下替代種植(水稻)。還發現了錫礦。用礦產和水稻來做主要經濟來源。
4. 緬甸反政府勢力分布
半個世紀以來,緬甸反政府勢力也就是少數民族武裝(簡稱「民地武」)問題一直是緬甸政府的一塊心病。緬甸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其中又以面積最大的兩個少數民族邦撣邦和克欽邦(通稱緬北)為甚。自1948年緬甸獨立以來,緬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先後組建了數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裝。
緬北六大武裝
1、撣邦武裝
撣邦擁有超過360萬人口,占緬甸人口總數的7%,信仰佛教,從300年前起就長期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沖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其中最出名有3隻,第一是撣邦軍(SSA),上世紀70年代,成為緬共最有利的同盟軍。
第二個為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殘留緬甸國軍聯合,從事搜集情報,走私毒品活動。
第三個是撣邦聯軍(SUA),其規模最大時,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雖然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但現在仍有相當力量在緬北活動。
2、佤族武裝
佤族生活在緬甸阿佤山一帶,靠近中國滇西南。該民族在1967年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數十個世襲部落首領統治整個社會。60年代,緬共來到佤邦建立根據地,大批佤族青年加入緬共軍隊,從而緬共為佤邦培養出大批軍政人員。
1989年4月,緬共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第12旅旅長趙尼萊突然包圍緬共中央總部,成立佤邦聯軍。
佤邦聯軍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聯軍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和大佤邦的戰略構想。
佤聯軍現在可以說是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主要軍官包括,田家新,李老二,陳祥,趙岩祥,魏學榮,扎老布,李祖烈,賽堂,三不勒等等,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聯軍還辦有4所軍事學校,並重金聘請解放軍和台灣退役軍官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改變過去緬共陳舊的作戰方式。
3、果敢武裝
果敢特區面積5200平方公里,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軍的最後一戰,失敗後流亡緬甸的明軍及其家屬。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果敢自衛軍與日軍作戰百餘次,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勛章。果敢民風強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稱謂。
現在果敢最大武裝是果敢同盟軍,最早為1989年脫離緬共的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隊。果敢同盟軍控制面積較小,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
4、克欽武裝
克欽是緬甸第六大民族,人口125萬,與中國境內景頗族是同一民族。
克欽獨立軍,現在控制區域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克欽在其控制區實施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制度,現擁有7000武裝力量和5000名民兵,實力僅次於佤聯軍。
為獲得武器,克欽武裝想盡辦法從印度,緬甸,泰國走私M-16步槍,M-24沖鋒槍,M-79型火箭筒及子彈。
克欽新民主軍,該武裝最早為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保山地區邊境外,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4%,擁有大量珍貴木材。其武裝力量包括1500名常備軍和民兵,武器包括,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
5、克倫族武裝
克倫族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布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
克倫族自古代起就與緬甸中央政府作戰,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又協助英軍進攻緬軍。二戰期間,更是在英國幫助下,猛烈進攻親日的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始創於1945年,目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6、克耶解放軍
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泰緬邊境但仍然在其控制區(泰緬邊境)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參考:網易軍事--獨家詳解緬甸六大武裝:聘解放軍與台灣教官
http://war.163.com/15/0119/07/AGAB6V2600011MTO.html
5. 緬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軍、佤邦、克欽軍到底怎麼分
在東南亞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就要屬緬甸了,這個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盡管緬甸從英國獨立出來了,擺脫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依舊彌漫著硝煙。由於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像不到。
在薪水這一方面,由於緬甸這一國家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總的來說普遍的工資水平也沒有特別高。克欽軍每個士兵的月薪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幣,而瓦邦軍的會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兩倍。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大米可以領取。這樣看來還可以從士兵的狀態來看是屬於哪一個民族武裝部隊的,畢竟吃的好的總會比吃的不那麼好的,狀態更好一些。
6. 緬甸有多少軍隊
截止2013年,緬軍有現役部隊約42.9萬人 。年軍費約6-8.5億美元。實行志願兵役制。緬甸陸軍負責所有的地面作戰行動以及負責將空軍和海軍納入聯合作戰編成體制。陸軍部隊編成與眾不同,不採用旅級編制,而是將陸軍分成12個地區司令部編制,每個地區司令部由「戰術行動司令部」 組成。兵力32.5萬人。編有10個輕裝步兵師師部,12個軍區司令部,32個戰術指揮部,245個步兵營,7個炮兵營,4個裝甲營和2個高炮營。
緬甸海軍分為三個軍區:即伊洛瓦底海軍區(駐仰光) 、若開海軍區 (駐實兌) 、德森達依海軍區 (駐毛淡棉)。兵力15000餘人(含陸戰隊800人)。設有6個海軍基地緬甸海軍最初是一支江河巡邏隊,在孟加拉海灣和安達曼海的近海岸的作戰能力有限。由於禁運品走私等活動日益猖獗,最南端的海岸監視和漁業保護變得日益重要 (緬甸有1930公里的海岸線)。擁有250名武裝人員和一些小型艦艇(包括5艘卡奔塔利亞級艦和3艘巡邏快艇)的PPFC公司協助執行海岸巡邏。在反走私和反暴力行動中有些艦艇由海軍士兵駕駛。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海軍人員負責在內陸航道巡邏行動,例如伊洛瓦底河和薩爾溫江。擁有800名士兵的海軍陸戰隊具有一定的兩棲作戰能力。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海上巡邏。海軍航空兵擁有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的基地都在海岸邊。
空軍9000人。編有3個戰斗機中隊,2個攻擊戰斗機中隊,2個防暴機中隊、1個運輸機中隊和4個直升機中隊。
7. 佤邦和中國的關系
佤邦族和中國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
佤邦與中國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西盟、瀾滄、孟連縣等跨境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人民保持著「胞波情誼」。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
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斗爭方面進行全面合作。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也得到了發展。
(7)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武裝擴展閱讀
佤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是緬甸最大的少數民族武裝,總兵力約4萬人,有3個正規師和1個軍區(或說5個師級部隊),另外有民兵約6萬人。在轄區內,佤聯軍實行自管自營,高度自治,未經佤聯軍允許,政府軍不得擅自進入佤聯軍轄區。
同時政府方面承諾向佤聯軍提供每月42萬緬元的經費以及一定數量的大米、汽油等物資。作為交換條件,佤聯軍不得與全國民主聯盟(NLD)等反對派接觸,不得退出緬甸聯邦。緬甸政府軍曾與佤聯軍於2000年在緬泰邊境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
8. 緬甸為什麼到現在沒有統一
我們知道,二戰日本投降撤出東南亞後,緬甸就藉助民族解放的契機,脫離原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獨立。但是幾十年過去了,幾乎所有周邊國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緬甸,時至今日,連國家統一都還沒有實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網路配圖)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仍然打內戰的國家並不少。只是和緬甸不同的是,這些國家基本上是政府軍和反政府軍之間的對抗,而緬甸除了緬族控制的中心區域外,只要有一定實力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軍隊。小小的一個緬甸,反政府的少數民族武裝多達十幾個。
這些地方武裝,不僅輪流和緬甸政府過招,逼急眼了,他們還聯合起來和政府軍對著干,使緬甸政府的統一理想頻頻破滅。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還是要追溯到歷史上,英國對緬甸殖民統治期間產生的遺毒。
一、緬甸政府對政治權利的剝奪造成內部民族危機。
緬甸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國家,多達13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占人口總數的70%,另外30%為其它少數民族居民。
英國在佔領緬甸時,曾遭到了緬族人強烈反抗。疲於應付的英國人,想出了以緬治緬的統治思路,那就是扶持少數民族勢力來打壓緬族,通過在克欽、克倫、果敢、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使他們擁有高度自治權利,幫助他們建立軍隊,給他們武器和經濟支持。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樣一來,高度自治的少數民族實力大大增強。
等到英國殖民統治結束撤出緬甸,緬族掌權後,開始回收少數民族手中的權力及軍隊時,這些土司老爺們就不答應了。以前各自為政,相安無事,憑啥以後要受你管轄。最終,雙方只能在戰場上論高低。於是打打停停,一直打到了現在。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網路配圖)
二、緬甸政府對歷史移民的態度激化了外來民族矛盾
當年英國人為了打壓緬族人的影響力,從同為殖民地的孟加拉和印度大量移民到緬甸的若開邦。我們知道,緬族人信奉佛教,而移入的孟加拉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
這幫移民進入緬甸後,因為信仰差異,屢屢和當地的緬族人發生民族矛盾沖突,大量搶奪土地和政治資源。據當年英國駐若開邦的移民幫辦史茂特記載:「阿拉幹人(緬甸人)正被來自孟加拉的人擠走,他們不得不向東遷移。」
英國人在日本佔領緬甸時,在若開邦組建了一支由羅興亞人組成的「孟加拉V支隊」武裝力量,用來阻擋日軍。
但是這支軍隊並沒有攔擊日軍,而是對當地的緬族人進行種族清洗式的大屠殺。據緬甸和英國資料記載,V支隊屠殺了若開邦10多萬緬甸人,僅靠近孟加拉邊境的一個小鎮,就有3萬多名佛教徒被殺,民族仇恨進一步升級。
緬甸軍政府掌權後,非常擔心,如果承認當地佔主導地位的羅興亞人的身份,貧窮的孟加拉會有更多的移民進入。到那時,若開邦將完全成為羅興亞人的天下,遲早會被分裂出去。
1982年吳奈溫上台後,緬甸政府制訂《緬甸公民法》,明確羅興亞人為非法移民。不承認他們的身份,為了同化羅興亞人,緬甸政府搗毀了若開邦的清真寺廟。佛教徒對羅興亞人的人身迫害,政府也不聞不問。這使得羅興亞人對緬甸政府的仇恨不斷升級,反抗愈加強烈。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昂山將軍)
三、緬甸政府以大緬族為中心的沙文主義路線不得民心。
早在1947年2月,帶領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昂山將軍,在撣邦彬龍鎮,與克欽族、佤族等少數民族舉行了會議,達成建立統一緬甸聯邦的共識。少數民族擁有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權利,這就是有名的《彬龍協議》。
六十年代緬甸奈溫軍政府上台後,否認《彬龍協議》合法性,意圖用軍事強權統一緬甸,實行中央集權的黨政軍聯合獨裁統治,推行大緬族沙文主義。緬族利高於一切。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少數民族公民,淪為飽受歧視的二等公民。最終導致以緬族主導的軍政府,與地方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多年來,緬甸軍政府在各方努力下,也曾多次和少數民族武裝達成停火協議。但很快又重新開戰。究其根源,如果雙方不能建立相互誠信,在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之間達成共識。消除民族歧視和不平等,保證各民族之間擁有等同的公民身份和政治公權,那麼,想從根本上停止內戰亂象,幾無可能。
9. 緬甸哪些少數民族武裝與中國有關
果敢族,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毗鄰中國雲南。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
10. 緬甸成為東南亞最亂國家,少數民族武裝猖獗,英國是混亂的源頭嗎
緬甸現在是被公認的東南亞最亂的一個國家。民族內部的矛盾,國家內部的矛盾,總是在緬甸這個地方此消彼長。但其實在古代緬甸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強國,尤其是在清朝時期,如果對還珠格格這部電視劇細心觀察過的小夥伴們,其實我們發現爾康就是被緬甸王朝俘虜,而且最後娶了緬甸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