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被佔領
1.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2. 日軍為何進攻緬甸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接壤,西北和印度相鄰,東南和泰國、印支交界,西南瀕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是中南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1885年起,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改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緬甸是東南亞惟一未被佔領的國家。成為同盟國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從仰光到昆明的中緬公路是美國向中國國民黨政府運輸戰爭物資的惟一陸上通道。
進攻緬甸是日軍在東南亞發動進攻期間所進行的最後一次戰役。由於兵力不足,日軍大本營指示南方方面軍,在南方作戰期間,首先相機奪取緬甸南部的航空兵基地;當作戰告一段落後,在情況許可的范圍內,再繼續發動進攻。日軍佔領緬甸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大陸屏障,截斷美、英對中國國民黨軍隊進行補給的中緬公路交通線,以便早日結束中國戰場的軍事行動;同時,進逼印度,促使其脫離英國。擔負對緬作戰的兵力是陸軍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陸軍中將,下轄第33師團和第55師團,共3.5萬餘人。開戰後增至4個師團,6.3萬人。支援作戰的飛機564架。為了進攻緬甸、控制泰國,日本第15軍於1941年12月8日在曼谷登陸。12月19日,日軍一部進入緬甸南端的丹那沙林地區,奪取了3個機場,切斷了英軍從印度、緬甸對馬來亞的空中支援。此後,日軍加緊構築道路,加強偵察,組訓緬甸反英親日分子,厲兵以待。
英國在戰前認為日本不會進攻緬甸,只把緬甸作為美、英對新加坡和中國進行陸空補給的中轉站。因此,緬甸在英國的防禦體系中未被重視,它曾先後隸屬印度司令部、新馬司令部、南亞盟軍司令部,最後又歸屬了駐印英軍,但緬甸的防禦始終未能建立。1942年初,盟軍在新、馬、菲和荷屬東印度地區相繼失敗之後,緬甸這個南亞大陸的前哨屏障的作用才被重視起來,但已為時過晚。當日軍向緬甸大舉進攻時,英國的防禦兵力只有1個印度步兵旅、1個緬甸步兵旅和一些分隊,另1個印度旅還沒有到達。總兵力只有2.6萬人。部隊都組建不久,裝備訓練不足,戰鬥力很弱。支援作戰的有美、英各1個戰斗機中隊,共有飛機36架。英國在印緬戰區已無兵可派。為了解決燃眉之急,英首相丘吉爾要求澳大利亞把正從非洲調回的1個師改道運至仰光。但澳政府認為,由於荷屬東印度地區被佔領,澳大利亞本土已岌岌可危,因而拒絕了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強烈要求。當時,緬甸之戰已經開始,英國轉向蔣介石求援。
中國國民黨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和為了保持中緬公路的暢通,同意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但交涉過程頗為曲折。自1940年日本侵佔海南島和印度支那,切斷了中國經南海和印支的海、陸對外交通之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對緬甸通道的安全日益擔心。1941年2月,國民黨政府派遣一個高級軍事代表團赴緬甸、印度和馬來亞進行考察,探討和英國聯合保衛緬甸問題。但英國顧慮較多,不願擔負中國遠征軍的後勤供應。1941年夏,韋維爾以印緬戰區總司令的身份到重慶活動時,蔣介石曾當面提出派遣部隊入緬和英國部隊共同保衛緬甸,但韋維爾態度消極,強調中國軍隊以防守中緬、中老邊界為宜。蔣介石對此大為不滿。1941年12月下旬,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英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准備先以3個軍入緬作戰。但英國一直不同意遠征軍提前入緬,雙方爭執多時,中國遠征軍歷經三次動員和變更行動時間,直到仰光不保,英國才最後同意中國軍隊入緬作戰。國民黨遠征軍統稱「中國遠征軍第1路軍」,先由衛立煌任司令,後改派羅卓英為司令,杜聿明為副司令,下轄3個軍;即第5軍,軍長杜聿明兼;第6軍,軍長甘麗初;第66軍,軍長張軫。在中國遠征軍入緬前後,英國、美國和中國國民黨政府又在指揮權問題上爭吵不休,各有打算,最後同意由英國的亞歷山大上將和美國的史迪威中將實行雙重領導,蔣介石也在幕後指揮,實際仍是各行其是,嚴重地影響了遠征軍的作戰。
1941年12月23日和25日,日軍對仰光猛烈空襲。1942年1月4日和19日,日軍2個師團從泰國向緬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發動進攻,至1月31日,佔領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區。此後,日軍急速向仰光推進,於2月21日渡過薩爾溫江,突破了英軍在米鄰河和錫唐河的防禦,英印守軍第17印度師只餘下3000餘人棄械逃回東吁。日軍於3月4日前到仰光東北的勃固,仰光受到嚴重威脅。3月6日,緬甸戰區新任司令亞歷山大上將下令撤出仰光。此時日軍已對仰光形成包圍之勢,幸而北面日軍機械地執行命令,在達成合圍之後,沒有等待接替部隊的到來即自行撤離,仰光守軍得以僥幸撤出。3月8日,日軍進入仰光時,該市已是一座空城。
日軍佔領仰光後,海上補給得到了保障,經短期休整補充,並得到2個師團的增援後,分三路向曼德勒推進。右翼第56師團經勃固、東枝,直插臘戍,以切斷英軍和遠征軍的退路;中路第18、第55師團沿鐵路向曼德勒進攻;左翼第33師團沿伊洛瓦底江向卑謬、仁安羌進擊,以佔領仁安羌油田,從左側包圍曼德勒守軍。由仰光撤出的英軍邊打邊退,戰鬥力已大為削弱,至4月初英軍約6萬人在曼德勒以南240公里防守一條由西至東的防線。英軍東側由中國遠征軍防守。其中第6軍防守景棟、孟迤地區,第5軍防守東吁至曼德勒一線,第66軍為預備隊。第5軍先遣部隊第200師於3月7日開抵東吁後,立即掩護英軍退卻,並抗擊北進的日軍。雙方激戰12天,日軍傷亡較大,這是日軍人緬以來遇到的最頑強的抵抗。由於遠征軍上層指揮混亂,守軍得不到有力增援,於3月29日棄守東吁。左路日軍3月23日佔領緬甸南部主要機場勃生,從此英軍失去了空中掩護。4月中旬,日軍佔領卑謬後,逼近仁安羌,並對該地英軍形成包圍。英軍緊急要求駐守曼德勒以南的中國遠征軍前往解圍。第66軍所屬第38師1個團擊退了日軍,使英軍七千餘人,其中包括英軍司令亞歷山大安全轉移。4月下旬,佔領東吁之日軍又攻克東枝,並換乘汽車向深遠後方臘戍猛插,於29日攻佔臘戍,從而切斷了遠征軍和英軍的退路。至此,英軍和中國遠征軍未能實現在曼德勒以南與日軍會戰的企圖,部隊被迫後撤。5月1日,曼德勒失守,英軍丟棄了大量武器裝備,爬山越嶺,歷盡艱辛,退至印境阿薩姆邦的英帕爾。中國遠征軍一部進入印度的利多,大部退回國內。遠征軍在撤退中組織指揮混亂,給養缺乏,又兼雨季已到,山洪暴發,蚊蠅螞蟥為害,疾病流行,部隊非戰斗減員比作戰傷亡還大。日軍圍追堵截,西路到達親敦江以西,東路佔領了八莫和密支那,並進入中國雲南境內,於5月10日佔領騰沖,前出至怒江西岸,雙方沿江兩岸對峙。至此,日軍已達成其作戰目的。這次戰役英軍傷亡約1.3萬人,中國遠征軍傷亡約3萬餘人。日軍傷亡4600餘人。
日軍在進攻緬甸的同時,為了保障緬甸的海路補給,於1942年3月23日,以陸海軍一部佔領緬甸南端的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英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對日本的進攻能力估計不足,在新、馬、緬都吃了大虧。新加坡失守之後,印度洋門戶洞開,印度、錫蘭失去屏障。英國十分擔心東印度洋這兩個殖民地的安危,在緬甸兵力非常缺乏的情況下,立即動員了6個旅防守錫蘭,還於3月間在錫蘭成立一支新的艦隊。日軍深怕英國海軍勢力的增長危及它由海路向仰光的增援,於1942年4月5日和9日出動了由南雲指揮的第1航空艦隊為主的機動編隊,對錫蘭科倫坡港和亭可馬裏海軍基地進行了空襲,共擊沉英軍輕重巡洋艦5艘、航母和驅逐艦各1艘,擊落飛機約90架,同期還在孟加拉灣等海域擊沉艦只30餘艘。英國在遭受襲擊之後,將東方艦隊主要力量撤往東非,實際上除了非洲東部海岸以外,全部放棄了印度洋。英國以焦慮的心情擔心日本會在掌握印度洋制海權之後,大舉進犯印度大陸。但日本這時已成強弩之末,力量有限。日艦隊解除了對仰光的海上威脅之後,已收兵回營。其陸上兵力的擴張能力亦達極限,再也無力佔領錫蘭、特別是印度這樣的大國了。
在太平洋戰爭第一階段作戰中,日軍實施戰略進攻,達到了預期目的。盟軍處於戰略防禦,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打敗了美、英、荷在遠東的部隊,相繼佔領了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以及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島。強占的土地面積達380萬平方公里,人口1.5億。日本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戰前周密准備,開戰時集中兵力實施突然襲擊,一舉奪取了海空控制權,海戰力求速戰速決,不間斷地實施登陸和進攻戰役,從而使同盟國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3. 緬甸軍為什麼和果敢軍打起來果敢軍有多少軍隊果敢軍地區有多少人民果敢軍是不是很窮還有果敢軍那
進入2015年,緬甸北部的戰事就由零星交火逐漸發展到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也逐漸吸引了國人關注的眼球,如今戰火已經綿延近三個月,而擁兵數萬,還有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的緬甸政府軍,卻始終奈何不了只有千把人,裝備也是多為輕武器的果敢同盟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參加閱兵的緬甸政府軍。
首先是士氣,緬甸發動的緬北戰事更多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現在的緬甸三軍總司令敏昂萊,2009年時還是個普通的少將,之所以在短短幾年間就如同坐火箭那樣飛速晉升到大將,並且超越很多同輩執掌三軍帥印,就是因為2009年他主導的收復果敢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今年是緬甸的大選之年,如果在他領導下,再能拿下一兩個民間地方武裝,那麼他在緬甸政壇上的地位,即便不能取代吳瑞曼成為總統候選人,至少也能鞏固現有地位,讓新總統不敢小覷。所以這場沖突更主要的是為了爭奪政治上的利益,而與普通官兵沒有多少直接關系,更沒有師出有名的道義上的正義,基層官兵的士氣自然不會太旺盛。而反觀果敢軍一方,既有 2009年的前仇未雪,又有眼前的生死存亡。可以說是既懷著一雪前恥的復仇之志,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哀兵之勇,士氣之高昂,自然不需再多說什麼了。兩相對比,孰高孰低已經是一目瞭然了。
其次是地形,緬北是連綿的山地,又是亞熱帶叢林地帶,在這樣的地形作戰,大兵團未必就有優勢,因為受到地形限制,即便是數萬大軍也很難部署。集中主力吧,機動也好,攻擊也好,都很難迅速展開。分散兵力吧,又容易被熟悉地形的果敢軍各個擊破。真是個兩難的選 擇。而果敢軍方面,雖然只有千把人,反倒是個最理想的兵力規模,你若是大兵壓境,我就可以化整為零,讓大部隊在這潮濕悶熱的叢林里兜圈子,就像高射炮打蚊 子;你若是分兵合擊,我就集中著千把人選擇有力地形,針對你一路,打你沒商量。所以在這樣的地形上,兵力上的優勢,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戰鬥力上的優勢。
果敢軍在密林中挖掘的地道。
再就是武器方面,盡管緬甸政府軍有飛機,有坦克,裝備方面的優勢更是壓倒性的。但是,在緬北復雜的地形上,緬甸空軍缺乏精準的目標指引,加上飛行員訓練水準也不咋的,要想真正有效地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緬甸軍機一再進入中國領空發生誤炸事件的客觀原因。至於坦克部隊在緬北的復雜地形,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施展出坦克部隊橫掃千軍的雷霆之威,弄得不好,反會像陷入泥潭的大笨牛,成為果敢軍火箭筒的活靶子。倒是果敢軍的輕武 器,在這種戰場環境最能發揮出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效能,要知道,在叢林中,一支AK47可遠比一門榴彈炮更有作用。
復次,就是緬軍步兵戰鬥力 並不那麼強悍。現在只需站在臨滄—南傘的公路邊,就能看到「果敢戰爭直播」。公路下方是大竹箐村,與這個雲南省鎮康縣村落正對面的,是緬甸果敢地區的扣塘 村。當地村民楊老三說:「真是嚇死人了,緬甸的重炮昨天早上8點就開始狂轟扣塘村山頭上的果敢同盟軍陣地,然後是步兵沖鋒。步兵在第一波攻擊中退下陣線, 再用重炮轟擊。10點40分左右,緬軍發動第二波步兵沖鋒,結果又敗了。後來,緬軍又從老街東城和其它地方調兵來,雙方一直打個沒停。」村民楊老三正在和 記者說著。談話間,眼看著1公里遠處的山上,就有果敢同盟軍部隊在追擊潰逃的緬軍。緬軍以多打少,發動3輪進攻都已失敗告終,最後還被對方的反沖鋒,打的 到處跑。可見戰斗能力和意志並不高。
果敢軍重機槍陣地。
這幕情景引來不少過往人員駐車圍觀,以至於過路的公安巡邏車不得不用廣播警告:「趕緊散了,小心流彈危 險!」果敢同盟軍最高指揮員告訴記者,自16日起,緬軍地面部隊和炮兵先後對鄰近中國南傘國門的同盟軍211旅防區、311旅的扣塘防區發動猛烈進攻,果敢同盟軍17日下午1時42分也突襲了緬軍由臘戌至老街的運輸車隊。
最後,果敢軍還有一條退路,就是在最危急的情況下,大不了退入中國境 內。盡管中國方面會出於維護治安的考慮,收繳果敢軍的武器,但是一般不會拘禁果敢軍的官兵,一旦避過風頭,果敢軍的官兵又會回到緬北,雖然只是赤手空拳, 但要知道在緬北,要搞到槍支武器,可是比搞到蘋果手機更容易啊。而緬甸正規軍由於國境線的限制,是根本無法實施迂迴包抄的戰術,而且漫長的邊境線也使政府軍防不勝防。甚至可以說,就是由於背靠中國,就使果敢軍有了即使被打敗也不可能被完全消滅的「不死金身」。
隱蔽在山地中的果敢軍地堡。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果敢軍有這么 多的有利條件,怎麼在2009年會被緬甸政府軍打得丟盔卸甲,連彭家聲也只帶了兩三個人落荒而逃,整整潛水了四五年才重新露頭?2009年緬甸政府軍的大勝,關鍵是當時彭家聲家族掌控果敢地區的政治經濟大權,引起手下不滿,最後堅固的堡壘還是被從內部攻破,要是沒有內部的里應外合,當年果敢軍也絕不會輸得如此之慘。而現在東山再起的彭家聲顯然已經吸取了這一深刻教訓,必然會有所改進,政府軍這回再要想靠內部分化來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了。這也正是這次武 裝沖突持續了近三個月,政府軍空有兵力、裝備上的巨大優勢,也難以取得決定性的進展的原因所在。何況,本來緬甸政府軍先是和克欽獨立軍交火,而克欽獨立軍 可是緬北眾多民間地方武裝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兵力和裝備都在果敢軍之上,緬甸政府軍在進攻果敢軍的同時,還得提防克欽獨立軍會不會從背後來一刀,數敵太多,也是緬甸政府軍此次緬北戰事的戰略失策之一。
4.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4)緬甸為什麼被佔領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5. 緬甸在印度獨立之前就是一個省,為啥獨立後卻被劃出去了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佔領緬甸全境後,將其作為一個省,並入英屬印度管轄。印度獨立時,在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方案”領土劃分中,卻不見緬甸的身影。
獨立之後,印度倚杖龐大的體量,以英國繼承者自居,四處出擊,吞並了大量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卻為何放任緬甸獨立,沒有將其合並入印度領土呢?
(印度總理尼赫魯)
四、沒有國家歷史底蘊的印度實力不濟。
由於英屬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並沒有國家歷史底蘊。1947年印度獨立時,宗教矛盾頻發,英國人不得不實行印巴分治。再加上印度的種姓等級制度,各個民族間的權力並不平等,英屬印度內部矛盾重重。
因此,印度雖然占據了南亞的大片領土,但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統一整個南亞。在失去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後,時至今日,印度和緬甸間的幾個東北邦也時常鬧獨立,分裂傾向明顯。
連英屬印度原有的領土都難以保全,印度想把緬甸納入自己版圖,也只能想想而已。
其實,印度在獨立前夕,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經提出,讓緬甸作為印度的一個省,和印度同時獨立出來。如果如願以償,那今天的印度,可就不僅僅只是南亞霸主了。不過這個提議,被向來與印度不和的緬甸一口回絕。
印巴分治後,印度除了吞並周邊一些小的土邦公國外,主要重心放在和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的問題上。再加上內部矛盾重重,面對實力雄厚的緬甸,自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放棄整合緬甸的想法。
6. 二戰時期日軍是如何佔領緬甸的
1942年初,日本佔領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7. 為什麼緬甸還處在軍閥割據時代呢
同其他軍人政權一樣,緬 甸新軍人政權也是一種過渡性政權,民主化是其最終歸宿。
但由於緬甸國內目前 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動或取代新軍人集團的領導地位,軍人干政的現象還將在 緬存在相當一段時間,而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將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迄今為止,緬甸新軍人政權已存續了20多年之久。
(7)緬甸為什麼被佔領擴展閱讀: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奈溫執政後,對內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一度對主要工商企業實行國有化。奈溫一直強調緬甸奉行獨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結盟對外政策。
主張同一切國家保持友好,但不為任何大國所左右,不參加大國集團,也反對把不結盟國家變成第三集團。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持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鄧小平上台以後,撤出全部在緬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緬甸的英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
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之後再次遭到軟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獲釋。
2005年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內比都。2008年,軍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
8. 緬甸軍警封鎖民盟總部,緬甸為什麼會這么亂
緬甸亂的原因:近代的緬甸不斷擴張,佔了清朝西南很多少數民族的領土,加上英國殖民時期占據的土地,使緬甸引入了大量如果敢、撣邦等的少數民族,民族多了,內部就不團結了,而緬甸政府在少數民族實力壯大後,也沒有使用迂迴的政策,而是不理睬他們,選擇了硬碰硬的方式,直接發動戰爭,用武力解決,按照緬甸初期的預估,幾年時間就能平復內亂,結果70多年過去了,你來我往,打打停停,混亂狀態還是沒有完滿結束,使整個國家陷入戰亂之中。而且戰爭打了這么多年,民族的恩怨被不斷地放大,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2008年5月,新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2011年2月,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2018年3月,吳廷覺辭職。
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2021年2月1日,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被軍方扣押。當前,緬甸多座城市出現大范圍通信中斷。緬甸軍方發表聲明說,根據憲法條款,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2021年2月11日晚,緬甸食品葯品管理局已經批准使用中國生產的新冠疫苗。同時獲得批准使用的還包括印度和俄羅斯生產的新冠疫苗。
2021年2月12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一項涉緬決議,緬甸表示拒絕接受該項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