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人葬在哪裡
A. 雲南村民垃圾堆中挖出「棺材」,裡面全是軍人遺骸,平均年齡是多大
過往的一百多年歲月中我們的國家遭遇了太多的苦難,同時也正是這些苦難讓我們認識到了弱國無外交,任由他人宰割的國家不會有任何的好下場。經歷無數場的殊死斗爭,犧牲了無數的愛國志士,這個國家終於迎來了希望的曙光。在那一段特殊的歲月中有著太多的有志青年和熱血鬥士為這個民族獻出了青春抑或是生命。他們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人,他們中的所有人都並不一定是年富力強的人,有的先輩甚至在最該體驗人世之美好的年華就扛上了槍走向了戰場,他們的逝去值得這個國度所有享受過美好生活的人一同紀念。
正所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但是所謂了勇者又真的不畏懼死亡嗎?難道真的有人生來就是戰士嗎?他們的每一份執著和勇敢背後都有著無數人對他們的期待和盼望,個人生命與國家危亡比較起來他們選擇了犧牲自我成就大我。本文所要講述的就是一群戰死他鄉的鐵血軍人,他們沒有最先進的武器作為支持也沒有最龐大的人數優勢,但是他們無畏的、是勇敢的,他們用他們的生命捍衛了這個國家的尊嚴。雲南村民在垃圾堆中挖出「棺材」,裡面全是軍人遺骸,平均只有20歲。他們在生前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他們會在這里?
大山裡的墓地
施甸是一個位於雲南省西邊的小鎮,這里的居民並沒經歷過太多的科技洗禮,保留了很多原始風貌,還算是民風淳樸風景優美。這里有著非常多的歷史文化古跡,這個不算太大的小鎮有著二十多個村落,他們都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各個地方,當地的居民們自給自足,慢慢悠悠地享受著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上山采葯的村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而這個發現卻讓這個本來的平靜的小山莊突然受到外界的極大關注。
五烏木村是施甸鎮的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這里的村民大多數都是依靠采葯作為主業的,自然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上山采葯,有一天烏木村的幾位村民像平常那樣上山采葯,但是他們這一次卻有了不一樣的發現,他們在一處以前置放垃圾的地方發現了一堆稀奇古怪的東西。這里本來應該是一片平地,可是當他們細致觀察後他們卻發現了雜草堆,在那之下是很多的墓地,這些墓地排列還十分的有規劃,以前從來沒有人注意到過這些東西,可能是因為常年的降雨和風化,所以這些東西才開始顯露了出來。
公元1941年,那一年正是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趨勢走向的重要年份,該年12月23日,中國與英國達成了共同防禦金三角地區的滇緬路的協議,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軍事作戰、信息流通、物資運輸的地方,與英方達成合作協議之後中國隨即派遣了遠征軍來到該地區為英軍在緬作戰提供關鍵保障。
緬甸戰場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戰爭局勢的走向,所以說這里對聯軍盡早結束亞洲地區陸地戰區的戰事有著非常關鍵的效用。公元1943年到公元1944年期間,共有十萬余名遠征軍戰士先後來到了雲南西部以及緬甸北部地區作戰。收獲眾多勝利的同時,也有超六萬名戰士犧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永遠地留在這個地方。
公元1945年,亞太地區所有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遠征軍與在緬英軍會師,完成了長達數年的作戰任務。六萬七千戰士為這場戰爭付出了生命,他們為這個國家的未來付出了所有,包括生命,他們值得人們永遠銘記和緬懷。
B. 緬甸遠征軍齊學啟將軍的遇難經過
寧死不屈齊學啟
--------------------------------------------------------------------------------
http://www.qianlong.com/ 2005-06-27 15:45:16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抗日戰爭與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為一個整體。根據中國和英國簽定的共同防禦滇緬路(雲南至緬甸的公路)的軍事協定,為援助在緬甸作戰的盟軍英國軍隊(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保障滇緬路暢通無阻,使盟軍的軍援物資能順利地到達中國的大後方,國民政府決定組成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打擊日本侵略者。
1942年初,
中國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等部組成,入緬作戰。第六十六軍所屬新編第三十八師副師長齊學啟也奉命率部出發。誓師出發那天,齊將軍向全體官兵作了戰前動員,他列舉了古今許多遠征異域為國捐軀的英雄的壯烈事跡,勉勵大家向班固、霍去病學習,到緬甸後英勇殺敵,保衛祖國。最後他還高聲朗誦「男兒生兮不志名,死當葬蠻夷域中」的名句作為與戰士們共同的誓言。全體將士慷慨激昂,聲淚俱下,都決心不惜犧牲,一定要在異國他鄉捍衛祖國的榮譽,捍衛民族的尊嚴。4月中旬,新三十八師開赴緬甸。
當時緬甸的形勢已非常嚴重,日軍佔領了它的首都仰光,並分三路向北猛撲。日軍西路第三十三師團以極快的速度攻擊到了仁安羌地區,將退守到這里的七千多英國士兵包圍起來,准備予以最後消滅。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軍隊,請求給予支援。中國遠征軍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應英軍的要求急調新三十八師前往增援。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當即命令齊學啟率—一二和—一三團火速趕往仁安羌。
仁安羌地區是緬甸的油田,周圍都是沙漠山地,北面是一條叫賓河的河流。被包圍在這里的英軍是英緬軍第一師和1個坦克營,師長叫斯高特。當齊師長率部在17日黃昏趕到賓河北岸的時候,英軍已被圍困了兩天兩夜。
齊師長當即命令部下向北岸的日軍一個大隊發起攻擊。這是新三十八師踏出國門後第一次參加作戰,戰士們憋足了一股勁,一定要給日寇一個下馬威。日寇自進攻緬甸之後,一路進展都很順利,打得英軍節節敗退,從未遇到頑強的抵抗,因此也沒把中國軍隊放在眼中。雙方一交手就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齊將軍沉著冷靜,冒著敵人的炮火指揮作戰。經過10個小時的鏖戰,到第二天中午,駐守在賓河北岸的日軍終於被消滅了,這是他們侵緬以來第一回遭到敗績。
齊將軍掃盪了北岸的殘敵,還乘勢佔領了渡口。這時師長孫立人也趕到前線和齊師長並肩指揮戰斗。英軍得知中國軍隊已趕到,就不斷發出電報要求他們南渡賓河,以解燃眉之急。孫齊兩位師長分析到,賓河南岸,日軍控制著山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遠征軍馳援英軍的兵力遠遠少於日軍,如果蠻干失敗,不但不能救出英軍,還有可能使自己全軍覆沒。於是他們下令暫停攻擊,摸清情況,在夜間妥善布置之後,在19日拂曉再次發動攻擊,並把這一計劃電告了英軍師長斯高特。
斯高特接到通知後,用無線電話告訴孫齊兩師長:「我們已斷絕了兩天的糧食和飲水,無法繼續支持下去,若是今天不能解圍,部隊就有瓦解的可能。」孫師長作為戰地最高指揮官當即回答他:「貴師已忍耐了兩天,無論如何要堅持這最後一日,中國軍隊一定負責在明天下午6點以前,將貴師完全解救出來。」對於孫師長的回答,斯高特一再追問有無把握。孫師長看著周圍齊師長等幾位高級將領,通過話筒向斯高特堅決地說:「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死戰到最後一個人,也一定要把貴軍解救出來。」
4月19日拂曉,新第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在孫齊兩將軍的指揮下向賓河南岸的日軍發起了進攻。戰士們在山炮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吶喊著沖向敵人。齊師長手持戰刀在前線督戰,鼓勵戰士們奮勇殺敵,報效祖國。日軍的抵抗雖然頑強,但中國的戰士們更加勇猛。很快日軍的右翼防線就被突破了。雙方展開了對501制高點的爭奪。一一三團在此高地三得三失,三營長張琦在沖鋒中身中數彈,臨終前還高呼:「弟兄們,為了祖國,為了民族,拼呀!」戰士們見營長倒下了,個個飽含著熱淚,前仆後繼地沖殺了上去。
這場血與火的搏鬥,從上午8點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仁安羌油田的山凹里積起了一堆又一堆的屍丘,油井和散落到四處的儲油罐熊熊燃燒。中國軍隊終於攻克了501高地,殲滅日軍1200多人,收復了仁安羌油田,使7000多瀕臨絕境的英軍絕處逢生,同時還將英美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人解救脫險。三天的苦戰已使英軍狼狽不堪,當他們看到中國士兵的時候,一個個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眼眶中含滿了感激的淚水。
仁安羌大捷,遠征軍新三十八師一部以少勝多,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至今,英國的歷史著作家還指出,英軍是在中國第三十八師的支援下才逃出了陷阱,「援軍的英勇行動向史迪威(美國將軍,當時在緬甸指揮對日作戰)和英國人證明,當這支友軍遇到優秀的指揮官時,是多麼的勇敢善戰。」這是對孫齊兩位師長最好的評價。
仁安羌大捷後,齊將軍又奉命率部轉戰卡薩、溫早等地,屢挫日軍,但由於一系列復雜的國際矛盾,緬甸戰局逐漸惡化了,中國遠征軍不得不全面向北撤退。5月11日,齊將軍離開卡薩時與師部失去了聯系,在撤退途中他遇到了新三十八師的十幾個傷兵,齊將軍便率他們一起向深山覓路前進,追尋師部。
為了不使重傷員掉隊,齊將軍在路過的村中買了幾條牛,讓傷員騎在牛背上繼續前進,他自己則不顧多年的心臟病和輕傷員一起徒走跋涉。19日他們到了烏有河畔,重傷官兵大都傷口發炎,連牛背都坐不住了。齊將軍又設法買來竹子編成竹筏,讓全體傷員坐在上面,順水向下漂流。
23日,當齊將軍等走到一個叫荷馬林的地方的時候,突然遭到日軍騎兵的襲擊。齊將軍沉著應戰,率領這十幾個傷員與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他向官兵囑咐:「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我們死得其所。子彈打光了,咱們就以自殺來報效祖國吧。」在日寇的圍捕之下,18個人除一人落水逃生外,其餘全都壯烈犧牲了。齊將軍頭部中了三槍,倒卧在血泊中,完全失去知覺。日軍發現昏迷中的齊將軍是中國軍隊的高級將官時,立刻為他裹傷,送回部隊指揮機關。齊將軍蘇醒後,才知道自己重傷被俘了。
齊將軍決意以死報國,拒絕日寇為他換葯,並以絕食以求速死。日寇聯隊長得知他是齊學啟後,非常恭敬。不久,齊將軍被轉到了日軍在荷馬林的旅團部。齊將軍仍然大義凜然,厲聲斥責企圖軟化他的日寇旅團長,他說:「中國軍人可殺不可辱,要殺就殺,不必廢話!」日軍旅團長故意拔出戰刀遞給他,他猛力向前奪刀向自己腹部刺去。旅團長的左右一看,連忙上前奪下了戰刀。日寇萬萬沒有想到,中國的高級將領是如此的頑強,寧死不屈。在百般勸誘無效後,日軍只好把齊將軍送到了戰俘營。
仰光中央監獄俘虜集中營,關押著中國、美國、英國、印度、荷蘭、緬甸等各國戰俘數百名,被日寇逼作苦工。齊將軍到這里後,經常利用空餘時間,用漢、英兩種語言,向盟軍戰俘講敘中外歷史上的忠勇人物的故事,以及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道理,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堅定必勝的信念。盟軍戰俘都深為齊將軍威武不屈的精神所感動,由衷地感佩他。
齊將軍被俘的消息不久就傳到了南京偽政府。1944年5月,偽政府派葉蓬等過去與齊將軍相識的漢奸一行12人,到仰光勸降。齊將軍見到這些敗類,大聲斥罵:「你們為佔領我國土領,殺害我人民的日寇作奴才,丟盡了作人的臉皮。你們這些喪盡天良的走狗,沒有和我說話的資格。你們趕緊滾吧。」遭到齊將軍怒斥的葉蓬等人並不死心,又以高官厚祿,甚至貴重的禮品來利誘齊將軍,但都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絕。
葉蓬等人經過兩個月的勸誘,不見成效,十分惱怒,臨走之前就挑動中國戰俘來加害齊將軍。葉蓬對中國戰俘們說:「你們之所以不能到南京享受高官厚祿,全是因為齊學啟一人不願與我們合作。」
齊將軍在囚3年,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深受各國戰俘的愛戴。但在中國戰俘中也有一小撮民族敗類,如蔡宗夫、章吉祥、杜學統等人,聽信了葉蓬等的謠言,認為齊將軍一人英勇不屈,影響了他們達到喪節求榮的卑劣目的,因此懷恨在心。他們與齊將軍處處為難,起初是不服管教,後來發展到公然對齊將軍進行侮辱。齊將軍對這些敗類抱著挽救的態度經常加以勸導,曉以民族大義,並以自己勞動得來的報酬分別贈送給他們,感化他們。但這些已成日寇走狗的敗類,不但不聽勸導,反而變本加厲加緊迫害齊將軍。
1945年3月,緬甸北部日寇節節敗退,日本侵略者在緬甸的統治已搖搖欲墜。蔡宗夫一夥預感盟軍即將解放緬甸全境,深恐一旦被解送回國,難逃制裁,於是動了惡念,企圖謀殺齊將軍。他們曾試圖用毒葯暗殺,但被齊將軍察覺未成功。3月7日,日寇最後一次對齊將軍進行勸降,又被齊將軍臭罵一頓。第二天晚間,在日寇支持下,章、祥等趁齊將軍上廁所的時候突然行刺。齊將軍被尖刀貫穿腹部,當場倒地。
齊將軍被刺後,同監的英國軍醫想盡各種辦法,找來一些葯品,請求為齊將軍施行手術,竟被日寇拒絕。齊將軍的傷勢因為得不到治療,很快就惡化了。在這期間整個集中營的戰俘們都為齊將軍的被刺而感到悲痛,他們只有每日為齊將軍的生命虔誠地祈禱。5月13日晚10點,齊將軍終因傷重不治,飲恨辭世。盟軍戰俘十分悲痛,紛紛索取遺物,留作紀念。
齊學啟將軍是中國軍人的榜樣,他在敵人的屠刀下沒有喪失氣節,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威武不屈的高貴品質。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明令褒揚齊將軍的英勇事跡,並追晉他為陸軍中將。迫害齊將軍的一夥民族敗類最終沒有逃脫應得的懲罰。
C. 震驚緬甸,殺手向中校軍官連開6槍,大量現場圖曝光
是這件事情還震驚了整個緬甸,聽說這個殺手向這個中校開了6槍,直接導致這個中校軍官當場死了,聽說這個中校才49歲,而且還是當地民主克倫仁愛軍第909營營長,感覺這個中校還是很可惜的。更讓人憤慨的是,到了現在這個行凶的人身份還沒有明確也就意味著現在還沒有找到兇手。雖然不知道這個行凶的人目的是什麼,但是他能夠做到這件事說明他的人性也已經湮滅。
在二戰前,緬甸可以說上是全亞洲數一數二的國家,但是在二戰之後,緬甸就已經慢慢走向了衰敗,二戰之後的緬甸進行全面改革,雖然說迎來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但是經濟方面卻一直在下滑的趨勢中。我也希望緬甸盡快從將兇手捉拿歸案,我也希望緬甸能夠恢復往日的榮光,以後旅遊還能去轉一圈。
D. 二戰緬甸蘭里島日本900士兵葬身鱷魚襲擊是真實的嗎
根本就是胡說八道亂傳的,日本穿越沼澤撤退的駐軍總數也就900人左右,最後實際逃出的有500多人,剩下傷亡的部分,除了戰死和被俘的20多人,其他主要是因為缺乏食物和干凈飲用水或因各種傳染病掛在半途,當然,一些掛掉的最後進了鱷魚的肚子那也是正常的
但以比例來說,同樣在緬印戰場,在那之前不到一年前的英帕爾戰役,八萬多人的日軍穿叢林就有三萬多人得瘧疾、痢疾、霍亂、傷寒等等傳染病,最後連同戰死餓死的足足掛掉六萬多人,還活下來的也基本去掉半條命,蘭里島相比那完全是小樣的
E. 戰斗結束後,中方軍人有留在緬甸的嗎後來是怎樣安置的
二戰結束後,留在緬甸的都算是華人了;他們可以回國授勛,但不會在華居住。
F. 中國軍人和緬甸軍人的區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通過下面的就知道了,下面其實是有兩隊軍隊,一半是中國軍隊,一半是緬甸軍隊,兩支隊伍在集合整隊的時候,緬甸軍人的素質讓人笑彎了腰。
很多網友看到後紛紛表示:不是中國軍人,請叫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記得在香港舉行的一次升旗儀式,主持人沒喊對名字,解放軍儀仗隊的指揮根本不搭理,喊對了才開始儀式別嘲笑人家了,雖然跟咱沒法比,但是每個國家都不缺忠於祖國,為祖國獻身的鐵血軍人,文化不一樣而已看人家走路的樣子都是百戰的實戰家。想想看看我們中共剛 建國時的百戰勇士,走路也是那個樣子的。你們還笑得出來別笑啊,人家也……挺不……容……
G. 在部隊因公犧牲的軍人安埋在什麼地放
摘要 只要是因公犧牲,可以安葬在革命軍人陵園。
H. 中國遠征軍大撤退的時候到底有多少軍人死在緬甸野人山暴屍荒野...
可看 《 遠征將軍戴安瀾》一書,該書比較客觀、真實! 更多內容只需在網路里登陸 戴安瀾 戴華夏 即可
I. 打過自衛還擊戰的軍人因病去世能安葬在烈士陵園嗎
一個79年參戰的因戰五級殘疾軍人回答戰友的親人:對打過越自衛還擊戰的參戰軍人因病故世的(含因戰殘疾軍人因病故世),是不能安葬在烈士陵園的。
依據是國家原民政部、現退役軍人事務部沿用的規章《烈士安葬辦法》(2013年9月頒布和實施)第二條規定。
《烈士安葬辦法》第二條規定 烈士陵園、烈士集中安墓區是國家建立的專門安葬、紀念、宣傳烈士的重要場所。
而參戰軍人(因戰殘疾軍人)因病故世的,並不是烈士(殘疾軍人舊傷復發故世的,才能作為因公犧牲烈士);所以就不能安葬在烈士陵園的
J. 為什麼緬甸還處在軍閥割據時代呢
同其他軍人政權一樣,緬 甸新軍人政權也是一種過渡性政權,民主化是其最終歸宿。
但由於緬甸國內目前 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動或取代新軍人集團的領導地位,軍人干政的現象還將在 緬存在相當一段時間,而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將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迄今為止,緬甸新軍人政權已存續了20多年之久。
(10)緬甸軍人葬在哪裡擴展閱讀: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奈溫執政後,對內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一度對主要工商企業實行國有化。奈溫一直強調緬甸奉行獨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結盟對外政策。
主張同一切國家保持友好,但不為任何大國所左右,不參加大國集團,也反對把不結盟國家變成第三集團。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持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鄧小平上台以後,撤出全部在緬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緬甸的英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
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之後再次遭到軟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獲釋。
2005年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內比都。2008年,軍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