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緬甸屬於什麼戰場
A. 二戰時緬甸戰場有哪些著名戰役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軍在緬甸同日軍進行的一系列防禦和反擊戰斗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兩個階段性戰役。
一次戰役: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二次戰役:
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B. 二戰中哪個戰場是最重要的戰場
東線戰場(蘇-德)是主戰場
二戰的主戰場在歐洲,歐洲的主戰場在東線,也就是蘇德戰爭! 正是頑強的蘇聯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擊敗了強大德國,才導致法西斯的最終覆滅! 這場戰爭有很多令人驚訝的事,德軍攻打斯大林格勒時,據說18個蘇聯士兵在一座大樓居然阻擊了1萬德軍士兵達40天之久!
C. 關於二戰緬甸戰場的問題
一,緬甸歸印度總督韋維爾管轄,緬甸軍的指揮權在他手裡,同時他還是盟軍南太平洋戰區統帥.但直接指揮緬甸軍隊的是亞歷山大,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的英軍指揮官.中國戰區統帥自然是老蔣啦.美國派了史迪威到中國擔任老蔣的參謀長,他還是中國訓練與戰斗司令部司令,盟軍在中國的最高軍事代表.
二,英軍的戰鬥力不弱,怎麼都比遠征軍強.但由於長期鬆懈,裝備陳舊,並且由於英國戰略重心並不在亞洲,所以英軍的抵抗十分消極,打了就跑,沒打也跑...一路上拋下了許多武器裝備給日本.這些都是源自於英國退守印度的戰略方針引起的.印度是英國在亞洲最後的大本營,不容有失,所以英國不願意為了緬甸而分散印度的兵力.(從後來日本 斷 字型大小行動中進攻英帕爾遭到英軍頑強抵抗就可以看出來,英軍也並非是什麼二流軍隊,其空中力量也打得日軍白天不敢露面)
D. 二戰的三大戰場分別是什麼
亞洲、歐洲、非洲三大戰場,其中又細分為:
1、東歐戰場:波蘭戰役、蘇德戰爭
2、西歐戰場:法國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列顛空戰、西西里島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
3、太平洋戰場:中途島海戰、珍珠港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
4、亞洲戰場:中國戰場(抗日戰爭、蘇日戰爭)、緬甸戰場(滇緬戰爭)
5、非洲戰場:阿拉曼戰役、突尼西亞會戰
6、大西洋戰場:大西洋海戰
(4)二戰中緬甸屬於什麼戰場擴展閱讀:
二戰的部分起因:
1、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
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2、一戰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開始秘密武裝德意志第三帝國。《凡爾賽和約》就是20年停戰的協議。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E. 二戰美國在緬甸戰場上投入過哪些軍事力量
二戰中的緬甸戰役有二次。第一次緬甸戰役美軍沒有大規模參加。而第二次緬甸戰役就是由美國將軍史迪威指揮的包括中國駐印軍,遠征軍在內的盟軍打的,美軍除了大規模提供空中打擊支援和運輸保障以外,也有大量地面部隊參與戰事,其中工兵部隊最多,據記載有上萬工兵部隊修築了公路機場等設施。有上千人犧牲。此外戰斗部隊方面主要以特種部隊為主,人數有近萬人並直接對日軍作戰,有代表性的部隊比如5307特混部隊{麥雷爾突擊隊},101特遣隊等等。
F. 請問:二戰中的中國兩大戰場是哪兩大戰場
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
主要戰場還是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與小日本的所有大規模會戰都是國民軍乾的。為了保護抗戰大後方,還派出遠征軍出征緬甸。另外不得不說的是,美英對中國抗戰的支持,許多都是國民政府外交努力爭取回來的。所以說國民政府是抗戰的主力軍。
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則以搔擾破壞日軍為主,並不能稱之為主戰場。他的最大一次戰役是彭德懷領導的百團大戰。
G. 二戰的主要參戰方及戰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國家: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台灣稱為衣索比亞)等
26個國家
主要軸心國:
1.德意志第三帝國(德國)
2.大日本帝國(日本)
3.撒丁王國(義大利)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仆從國:
1.捷克斯洛伐克(德佔)2.保加利亞3.南斯拉夫4.比利時(德佔)5.盧森堡(德佔)6.波蘭(德佔)7.羅馬尼亞8.匈牙利(德佔)9.芬蘭10.丹麥(德佔)11.挪威(德佔)12.克羅埃西亞13.法國(德佔)
中立:1.瑞典2.土耳其3.西班牙(名義上是中立,實際上是法西斯的仆從國)4.維希法國(包括在非洲的殖民地)
此外還有部分佔領國
歐洲戰場
東歐戰場(波蘭戰役、蘇德戰爭)
西歐戰場(法國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列顛空戰、西西里島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
太平洋戰場
中途島海戰、珍珠港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珊瑚海海戰
亞洲戰場
中國戰場(抗日戰爭、蘇日戰爭)[22]
緬甸戰場(滇緬戰爭)
非洲戰場
阿拉曼戰役、突尼西亞會戰
大西洋戰場
大西洋海戰
H. 二戰一共有幾個戰場,分別在什麼區域
二戰主戰場
中國戰場
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於1944年轉入反攻。1945年8月,中國抗日軍民舉行全國反攻,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圍殲日本主力關東軍。中國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戰場,共消滅日軍150萬,受降128萬。
歐洲西線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大規模進攻。從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國攻陷丹麥、挪威;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迫使英法聯軍40個師33萬人從敦刻爾克跨海退守英倫三島,之後德意南北合擊,迫使法國敗降。德還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戰役,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成功進行了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並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於1944年秋冬兩季完全解放德佔西歐國家。
歐洲東線戰場
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通過擴大自己的版圖,建立起一條所謂的「東方防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半個月推進了300至600公里。蘇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防禦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與德軍激戰200天,殲敵150萬。1944年蘇又組織了10次戰略性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爾後蘇軍繼續西進,與東歐各國反法西斯武裝配合,解放了東歐。
太平洋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此後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島、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接連失敗。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對日佔島嶼實施海陸空聯合作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在太平洋戰場損失125萬兵力。
東南亞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進軍東南亞,半年內佔領了東南亞廣大地區。1944年,中美英聯軍在印緬戰場上接連打擊日軍,並在當地抗日武裝積極配合下發起緬甸戰役,消滅日軍7萬餘人。
北非戰場
1940年7月,義大利進犯駐扎在東非的英軍。1941年1月英軍收復東非失地。同年2月,德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德意重新發動進攻。1942年,英軍經過阿萊曼戰役,粉碎了德意的進攻。11月,盟軍分3路從摩洛哥和阿爾及爾登陸,1943年4月又在突尼西亞戰役中獲勝。5月,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投降。
I. 二戰時共有幾大戰區,分別是什麼
那種劃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叫戰場,戰區是用來劃分戰場中的局部戰場。
1,蘇聯戰場,蘇聯和德國以及其盟國(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小國家)之間的戰場,從41年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一直到45年紅軍攻克柏林德國投降為止。應該說這個戰場是最重要的,因為德國是3國軸心中最強的國家,而德國最強的是陸軍,其中70%力量都在蘇聯戰場。值得一提的是英美為了支援蘇聯(其實還是為了消耗德國的實力以便以後他們和德國對陣的時候可以減輕壓力),送與樂蘇聯大量裝備/材料支援,包括大量鋼材(大概佔到了蘇聯使用量的一半左右)上萬輛坦克上萬架飛機,還有大量原油,大量衣物,蘇聯之所以能有二戰中最大的坦克製造量沒有英美的援助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蘇德戰場因為環境過於惡劣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天然對峙(一個是極左極右),造成了這是個非常血腥的戰場。這個戰場其實是雙方領袖親自領導的,盟軍的最高統帥是斯大林。
2,西歐戰場,這是盟軍(盟軍的陣容就太強大了,美國英國法國,後來變成自由法國,以及眾多跟著的小國家,比如巴西之類的)對抗德國為主的軸心國軍隊(但其實除了德國其他軍隊及不可靠也沒什麼戰鬥力,義大利維西法國基本上就沒給盟軍造成什麼障礙),從40年德國閃擊歐洲各國開始,到後來法國投降告一段落,再到44年諾曼底登陸西歐戰場又變成最重要的戰場之一,義大利戰場也屬於這里。西歐戰場應該是盟軍第二重視的戰場(其實太平洋戰場應該更加重要,但是美國一直奉行先歐再亞的戰略,他們現在還是這個戰略,所以美軍更加重視這個戰場。不過就以美國的國力而言,2個戰場同時重視也完全沒問題,區別就是美軍比較主力比較王牌的部隊一般都在歐洲,裝備也是優先歐洲。)43年盟軍入侵義大利,但是後來因為義大利地形復雜以及德軍防禦上的優勢使得直到德國投降這個戰場基本上一直在拉鋸。歐洲戰場也是戰後西方主流媒體炒作的熱點,但其實其重要性遠不及蘇聯戰場(主要還是因為盟軍的戰斗經驗比德國要差不少)。這個戰場後期的最高統帥是艾森豪威爾。
3,太平洋戰場,美日之間的對抗,從41年珍珠港事件開始一直到45年日本投降,和其他幾個主要戰場不同,這個戰場主要都是海戰和一些島嶼登陸爭奪戰。美國海軍是歸尼米茲領導的,陸軍是麥克阿瑟領導的。海戰就不說了,美軍擁有全面壓倒性的優勢,無論起重幾個戰役怎麼發展美國最終還是會勝利的。值得關注的是日軍的主力(當初入侵中國的部隊還有關東軍)大多數都給先後抽調到這里然後全部死在那些小島上。這個戰場的最高統帥是麥克阿瑟。
4,東亞中國戰場,中國軍隊以及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遠東部隊和日軍的對抗(45年的時候蘇聯也加入)東亞戰場比較復雜,主要的戰斗都在中國發生,31年日本吞並東北的時候真正幫助中國的只有德國一家,然後因為日德關系特別,德國撤走了所有顧問,這時蘇聯馬上介入援助了大量軍備物資,期間還發生了日本和蘇聯之間的軍事對抗,再到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才開始援助中國。這個戰場的最高統帥是蔣介石。
5,北非戰場,這個戰場應該是最不重要的,義大利在北非只是為了撈一筆,德國在北非主要也是考慮牽制盟軍,而盟軍是為了練兵,和奪取進攻義大利的跳板。北非戰場的最高統帥一直在變,最後比較著名的是蒙哥馬里。
然後還有一些比較小的戰場,比如緬甸戰場,東南亞戰場,中東戰場,大西洋戰場等。
J. 中緬二戰
中緬關系的發展:第一階段:敵對階段。四二年,日本佔領緬甸,成立緬甸傀儡政府,並從英國獨立,四一年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組建了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從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第二階段:抗日合作。四四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緬甸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緬甸獨立是。英國議會四八年正式承認,緬甸聯邦成立。
第三階段:輸出革命。新中國成立後,毛時期中國對東南亞各國輸出革命,採用的手段多為派出軍事與非軍事人員,無償援助等。
第四階段:夥伴關系。鄧上台後與東南亞廣泛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大致在合作互利原則下進行友好往來。但緬甸顯然是中國視為有極大戰略利益的地方。
第五階段:不可預測。最近,中緬關系風雲突變,其速度讓人震驚。緬甸「西化」似已不可逆轉。失去緬甸,勢必改變南亞地緣政治格局。中緬關系何去何從是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