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羅興亞在哪裡
Ⅰ 中國有和羅興亞人結婚的嗎
中國有和羅興亞人結婚的。
羅興亞人(Rohingya people),或譯洛興亞人、羅辛亞人或羅興迦人 ,是緬甸若開邦阿拉乾地區的一個穆斯林族群(集中在若開邦北部近孟加拉邊界一方的貌奪和布帝洞鎮區)。
截至2012年,約有80萬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他們自稱是古代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後代,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在緬甸居住。
因為民族習慣不同等多種復雜的原因,其中的激進派成立反政府武裝,不斷與緬甸發生沖突。羅興亞人與緬甸佔多數的佛教徒之間的關系一直十分緊張,即便是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一些緬甸鄰國(如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也經常不願收留羅興亞難民。
2017年8月25日,羅興亞救世軍(ARSA)襲擊了緬甸30餘座邊防警局後,招致緬安全部隊大規模的反擊與清剿,當地暴力沖突不斷,導致大量羅興亞難民逃亡孟加拉國。
Ⅱ 羅興亞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羅興亞問題的實質在於因為他們的種族和飄忽不定的稱呼,導致一度與緬甸關系處於危機狀態。
1982年緬甸通過新公民法,規定公民有3種,即公民、客籍公民和歸化公民。
只有在1823年起就將緬甸作為長居地的民族群體才屬於緬甸原住民,自動獲得公民身份,羅興亞人不在其中;只有熟練掌握了緬語、若開語等原住民語言才能成為歸化公民,而羅興亞人有自己的語言很難憑借語言獲得緬甸國籍。
該法引起羅興亞人的強烈不滿,他們重建了羅興亞團結組織(RSO),其目的是建立羅興亞自治邦,並按伊斯蘭教法管理。不僅佛教徒,連溫和派穆斯林都是他們的襲擊對象。
此外,宗教傾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緬甸主體是佛教徒,長期立佛教為國教,而羅興亞人是穆斯林,宗教信仰截然不同,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當然,也沒有任何其他民族與他們站在一起。
羅興伽人是緬甸若開邦的主要居民之一,但具體的數量一直是眾說紛紜:
若開羅興伽民族組織認為在緬甸1948年獨立之前羅興伽人就有150萬,當時他們要求與英國單獨談判來獲得自己的地位,但英國政府沒有同意;
而目前羅興伽人共有350萬,其中在緬甸居住的約有200萬,其餘的分別居住在孟加拉國(約60萬)、巴基斯坦(約35萬)、沙烏地阿拉伯(約40萬)和阿聯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共約10萬)。
但這個數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緬甸民族問題的著名學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緬甸居住的羅興伽人大約在70—150萬之間,聯合國難民署也認為目前緬甸的羅興伽人在75—80萬左右。
Ⅲ 羅興亞人的歷史由來與現狀
一般認為,羅興亞人是阿拉伯穆斯林、阿富汗人、摩爾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人等的直接後裔,在英國殖民東南亞時,從當時的東印度被殖民者徵用到緬甸做工,他們大都從海上來到若開。
若開族和羅興亞族的矛盾並非一朝一夕釀成的,雙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時代。孟加拉國當時在英屬印度統治之下,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族從西向東大量移民到同樣是英屬殖民地的緬甸。羅興亞族一般都是農民或漁民,他們和當地信仰佛教的若開族時常發生矛盾。二戰中,羅興亞族站在英國一邊,而若開族則和緬族一起發起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雙方之間的爭斗埋下仇恨的種子。
羅興亞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文字不成熟,沒有字母表,並且一度失傳。部分羅興亞知識分子試圖發明新的字母表來復活其語言,但終因內部分歧嚴重,這一嘗試沒有取得成功。
羅興亞人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多數沒有公民資格,在緬甸的羅興亞人無法接受高等教育,而傳統的宗教學校無法滿足該民族的教育需求。
羅興亞人以務農為主,小部分人從事漁業和商貿,個別人是工匠、鐵匠和木匠。其中商貿活動以經營醫葯和大米為主。
羅興亞人在緬甸若開邦的具體的數量一直是眾說紛紜。羅興亞民族組織認為在緬甸1948年獨立之前羅興亞人就有150萬,當時他們要求與英國單獨談判成立伊斯蘭教地方自治政府,所以被獨立後的緬甸政府認定其為分裂緬甸,改變緬甸佛教社會特性的分離主義;羅興亞人分別居住在孟加拉國(約100萬)、巴基斯坦(約35萬)、沙烏地阿拉伯(約40萬)和阿聯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共約10萬)。但這個數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緬甸民族問題的著名學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緬甸居住的羅興亞人大約在40萬左右。
在1948—1962年期間,吳努政府曾給予羅興亞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緬甸議會中有羅興亞人的代表,也有羅興亞人在政府任職。但是由於伊斯蘭分離主義在羅興亞人之間的興起,從1962年執政至今的緬甸政府認定羅興亞人為外來人,非緬甸土著民族。此外,由於50年代的稱東巴基斯坦遠不如緬甸若開地區繁榮,雙方的生活水平差距比較大,因此許多孟加拉穆斯林非法越境,與若開人經常發生沖突,以至有時發生暴動。這種情況以當時的馬由國界行政區(Meyu Frontier Division,若開與孟加拉相鄰的一個地區,1961年設立特別行政區)最為嚴重。這些外來的穆斯林自1960 年以來就參加「穆渣希德」(Mujahid) 暴亂行動,要求把這個地區並入東巴基斯坦,部分羅興亞人也參與其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緬甸政府就不再錄用羅興亞人為政府職員和軍人。依據1982年,奈溫政府頒布了新的《緬甸公民法》,羅興亞人無資格成為緬甸公民,成了非法滯留在孟緬邊境處若開邦的孟加拉裔人。
為了應對羅興亞人的伊斯蘭分離主義對緬甸國家主權完整造成的損害,長期以來,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在土地的分配使用、經商、清真寺的修繕和新建、出國朝覲以及自由遷移等方面設置了諸多的限制,由於當地經濟落後,生活貧困,再加上孟緬邊境地區的管理空白,滯留在緬甸的羅興亞人一直不斷外遷。據估計,在過去的60多年間,至少有數十萬羅興亞人移居其他國家。
Ⅳ 緬甸羅興亞人究竟是什麼樣的族群
羅興亞人,緬甸若開邦阿拉乾地區一族,主要居於近孟加拉邊界的貌奪和布帝洞鎮,信奉伊圌斯圌蘭教,膚色黝圌黑,臉相、語言系屬、宗圌教接近孟加拉人,故羅興亞人在緬甸被視為孟加拉偷渡者。
關於羅興亞人的起源,一說為自7至8世紀以來阿圌拉圌伯商人和波斯商人與孟加拉人、北非的摩爾人及緬甸土著不斷融合形成的混血民圌族。一說指在英國殖民緬甸前,阿拉乾地區的羅興亞穆圌斯圌林人數有限,而羅興亞人的人口激增是因為英國鼓勵孟加拉等地的穆圌斯圌林移民,以促進英國對緬甸的殖民統圌治。人口統計顯示從1872年到1911年,阿拉乾地區的羅興亞穆圌斯圌林人口從5.9萬增加到了17.9萬。而在緬甸燒殺擄掠,燒毀上百個村莊,屠圌殺超過十萬名佛教圌徒平民的英軍孟加拉V支隊,大多是羅興亞人的祖先。
至2013年,約有130萬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境內,多個世代以來的仇圌恨燃圌燒,以至於緬甸政圌府不願賦予他們居民身份,更不承認他們是緬甸公圌民,社圌會上,緬甸的上座部佛教僧侶與信眾認同其他的穆圌斯圌林,但普遍反圌對羅興亞人的存在。按照聯合國的說法,羅興亞人是世界上受到迫圌害最嚴重的少數民圌族之一。許多羅興亞人被圌迫從緬甸逃離到鄰國孟加拉國的貧民窟和難圌民營生活,並沿泰國-緬甸邊境地區一路逃難,很多羅興亞人更從海上逃至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避難。
Ⅳ 緬甸羅興亞5千人的村子只剩下100人其他人去哪裡了
距離緬甸羅興亞危機的爆發將滿一年,但對於不少羅興亞人而言,逃離仍然是他們的選擇。
此外,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據英國《衛報》23日報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EF)當天發布的報告顯示,身處孟加拉國-難民營的羅興亞難民兒童因為無法接受正常教育,可能會成為「失落的一代」。
報告稱,在難民營生活的38萬兒童的生命和前途面臨險境。
不過,路-透-社稱,難民營目前已有人開始計劃修建學校,而可容納後續難民的避難所也已新建動工。
安置難民,多方的拉鋸戰
2017年8月25日,因緬甸安全部隊遭到「恐怖襲-擊」而引發的交火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發動襲-擊的「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被緬甸政-府認定為恐怖組織,緬甸軍方隨後展開清剿行動。
交火持續數日,至少130名羅興亞人在沖突中死亡。居住於若開邦的羅興亞人被曝受到驅趕、縱火、轟炸,萬千羅興亞人開始舉家徒步穿越邊境抵達孟加拉國避難,其中以婦女和兒童居多。
不過,根據緬甸軍方後來發布的內部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否認有殺害任何羅興亞人、焚毀羅興亞村莊、強-暴婦女或盜取財物的行為。報告還稱,緬甸安全部隊「從未向無辜的孟加拉人開-槍」或造成「無辜人員死亡」。
在沖突發生後的9月與10月,分別有數十萬人穿越邊境赴孟加拉國尋求難民庇護。
緬甸政-府此前宣布,9月5日後,清剿行動已停止,逃離家園的居民可以返回。但迎接難民返回的進展緩慢。
去年10月12日,昂山素季發表全國電視演講時,宣布緬甸將為若開邦發展建立新機制,推動若開邦居民回歸、重新安置問題的解決以及地區發展與和平。大約兩周後,孟加拉國與緬甸於10月24日商定同意合作遣返羅興亞難民。
去年11月,美國時任國務卿蒂勒森訪問緬甸,先後與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和緬甸國務資政、執政黨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會面,就如何解決羅興亞人危機展開討論。
敏昂萊表態稱,在「真正的緬甸公民」准備好接納他們以前,羅興亞難民將不能夠回到若開邦。
今年1月16日,孟加拉國外交部發布聲明說,孟加拉國與緬甸計劃在遣返開始後2年內完成羅興亞難民遣返工作。根據安置方案,孟加拉國將建立5個過渡營地,被遣返人員將從過渡營地回到緬甸的2個接收營地。緬方將提供臨時住所並盡快修建房屋來安置被遣返人員。
昂山素季形象受損
羅興亞危機發生之後,昂山素季於9月6日首次就此發表評論,稱大量有關若開邦局勢的「虛假消息」正在流傳,目的是製造矛盾、助長恐怖勢力。9月19日,昂山素季首次就這一問題發表電視講話,並譴責一切侵犯人-權的行為。
昂山素季當日表示,對逃到孟加拉國的羅興亞穆-斯-林感到「擔憂」,但緬甸不懼國際調查,會努力調解羅興亞危機。
11月2日,昂山素季還首次訪問若開邦地區,並與當地民眾交流。這被認為是此次羅興亞危機緩和的標志。
不過,昂山素季在若開邦問題上沒有如西方所想那樣嚴厲批評軍方、為羅興亞人發聲,導致曾作為西方理念標桿人物的她遭受西方輿論批評。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昂山素季在今年8月21日對新加坡的訪問期間曾罕見地為緬甸政-府處理這場危機的做法進行辯護,她認為政-府和軍方的關系並不是很「糟糕」。同時,她一再重復,若開邦事件的首要元兇是「恐怖主義行為」。
據《衛報》統計,由於拒絕譴責軍方對羅興亞人所施的暴力行為,昂山素季將被剝奪「愛丁堡榮譽市民獎(Freedom of Edinburgh award)」。這也是她在過去一年中被剝奪的第七個獎項。
目前,緬甸政-府還在努力幫助羅興亞人的回歸。6月6日,緬甸政-府與聯合國-難民署、開發署簽署諒解備忘錄,三方建立合作框架,為羅興亞避亂-民眾自願、安全、有尊嚴、可持續地重返家園創造條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隨後歡迎緬甸政-府向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第一步,以幫助解決若開邦沖突的根源性問題。
眼下,一些羅興亞人的回歸願望也十分迫切。據美國廣播公司(ABC)23日報道,難民努爾·阿拉姆(Nurul Alam)就表示,「我還是想回去(緬甸),因為那裡還埋葬著我的父母。」
國家的錯。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Ⅵ 羅興亞人屬於哪國家
緬甸。主要是19世紀英國控制緬甸之後,作為英國殖民當局「以夷制夷」的幫凶移居到緬甸的南亞人與當地部分土著融合後形成的混血民族,此後又融入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逃入緬甸的孟加拉難民。
Ⅶ 緬甸羅興亞人問題由來
根據歷史記載, 「羅興亞 」一詞最早起源於 「Roang/Rohan g/Roshang」(若開的舊稱),因此他們以前被稱為若開人, 但羅興亞人自稱他們是摩爾人、阿拉伯人、波斯商人、印度西北國境阿富汗人、莫卧爾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士兵及移民的後代。歷史上羅興亞穆斯林在若開邦的定居可被劃分為五個階段。最早到來的一批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神秘主義者。歷史學家推測,若開與伊斯蘭教的首次接觸可能是在19世紀通過穆斯林水手來完成的。17~18世紀時期若開王室的孟加拉文學也有過相關的記載,「自八九世紀以來,早在邊境地區穆斯林王國建立之前,伊斯蘭教便傳播至梅克納東岸 。
羅興亞人
通過孟加拉灣繁盛的洲際貿易所帶來的海上聯系,一小部分 穆斯林移居始在若開出現。第二波和第三波定居者則分別出現於1430年復辟的若開王室時期和16世紀左右吉大港(Chittagong,孟加拉國東南地區省份 )的被占時期。由於印度政局的動盪不安,莫卧爾王子沙賈漢和他的大批追隨者來到若開避難,這一時期穆斯林人口一直保持著穩步的增長 。因此直到19世紀80年代,仍有許多吉大港穆斯林居住在若開地區。
若開邦原名阿拉干,在古代它並不是緬甸王朝的一部分,實際上阿拉乾地區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早在阿拉干建立自己的封建王朝時期,這個地區就包括了吉大港在內的 「孟加拉十二市鎮」,在妙吳王朝後期被緬甸侵入後王朝滅亡。 1824年英緬戰爭之後,緬甸戰敗並與英國簽訂了 《楊達波條約》,根據該條約緬甸割讓了阿拉干、阿薩姆和丹那沙林, 若開邦等地並入英屬印度下的孟加拉省。據緬甸前文化部歷史研究司副司長敏登的考證,羅興亞這個民族是在1824年英緬戰爭後從孟家拉吉大港地區移居到若開地區的印度穆斯林教徒。
彼時緬甸山區多是封建的世襲少數民族上層土司統治,若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十分落後,英國在此地大量開發荒地,地主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吉大港地區的孟加拉人和穆斯林隨即作為季節性短工遷入緬甸若開邦。「孟加拉十二市鎮」人多地少,加之英國殖民當局在若開地區實施 「授地」制度,大量的孟加拉人隨之遷入並在該地定居。
Ⅷ 為什麼緬甸不能接納羅興亞人
緬甸是一個以佛教徒為主導的國家,信奉我們所說的南傳佛教,穆斯林只是其少數群體,大多生活在若開邦。而我們現在要說的羅興亞人就生活在這里,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族群。由於歷史糾葛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緬甸羅興亞人和緬族關系一直都很緊張,生存空間不斷受到他們的擠壓,即使是同屬穆斯林的緬甸領國如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都不太待見羅興亞人。
關於羅興亞人的歷史由來,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羅興亞人自己的主張,他們認為自己是公元8世紀左右,來到若開區的阿拉伯商人的後裔,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羅興亞人就是土著民族,具有先天合法性;另一種是緬甸政府的的說法,羅興亞人是英國殖民者為了長期控制緬甸地區,從孟家拉國遷移過來的幫凶吉大港人,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你看緬甸現在也擺脫殖民統治了,你們羅興亞人是不是就應該哪來的回哪去。可是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實際的說服力,只是一直在充當雙方博弈的工具。
其實若開地區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一開始關系還是比較融洽的,仇恨完全是由後來的大英帝國帶來的,論起干這種事情大英帝國舉世無雙。1885年英緬戰爭後,英國殖民控制了緬甸地區,由於殖民地的開發,若開地區發展的很快,於是就吸引了同屬殖民地的印度和孟加拉的穆斯林的前來。這些穆斯林和當地的穆斯林混在一起,就產生了集群效應,不可避免的擠壓了當地非穆斯林特別是緬族的生存資源。與此同時大英帝國也在不同族群及不同信仰者之間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人為的製造矛盾引起內斗和消耗,以便於人口占極少數的英國人的統治。
日軍入侵東南亞時,日本人以同屬亞洲的身份認同,號召緬族起來驅逐英國勢力,並且武裝組建了若開愛國部隊打算讓他們與英國人開戰。而不甘被驅逐的英國人則以穆斯林為核心組建了第五縱隊,雙方針鋒相對,一度打的昏天暗地,可是交戰的對象並不涉及到英國人和日本人,而僅僅在於穆斯林和緬族之間,這是徹徹底底的內斗,雙方的恩怨從此大大加深了。
我們知道,英國人的陸軍一向不咋地,在日本人的攻勢下他們節節敗退,這時的英國人不在戰略戰術上想應對策略,而是又開始動起歪腦筋來。他們向若開地區的穆斯林許諾,你們去狠狠的打日本人,等打跑了他們,就把孟都地區劃給你們羅興亞人建立穆斯林地區。對於如此夢寐以求的事情,穆斯林當然義無反顧地去做了,就跟英國人當炮灰也願意去干。
可是勝利後,英國人迅速變臉,急迫地和緬甸主體民族和好,支持當地的若開族官員執政。這下就慘了,緬族跟羅興亞人新仇舊恨一起算,結果就導致了大批逐穆斯林被驅逐,雙方矛盾越來越大。面對英國人的背信棄義以及緬甸主體民族的冷血驅逐,羅興亞人徹底的走向了分離主義道路。
接下來的歷史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羅興亞人的生活軌跡大致有兩條主線:或是武裝斗爭進行獨立活動而遭到緬甸政府的打壓,或是流亡出境尋找安全居住點而遭到拒絕。其中我們經常在新聞里看到的是生活在難民營里的羅興亞人,可是真正的人間悲劇是偷渡時死在海上的和被蛇頭殘害時丟棄在森林裡的羅興亞人。
那麼為什麼孟加拉國也不接納他們呢?
印巴分治後,緬甸若開邦的穆斯林就和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商量,希望把若開邦地區並入到孟加拉國(當時叫東巴基斯坦)。就實而言這的確讓人心動,但是真納還是非常清醒的,因為他明白英國人支持穆斯林在南亞次大陸獨立建國,是希望通過宗教武器來制衡緬甸和印度,而並不想看到穆斯林做大。
為了不激怒英國人和緬甸,真納明面上沒敢答應緬甸穆斯林的建議,而是私下裡給緬甸穆斯林各種支援。緬甸穆斯林從那個時候起就不斷得到孟加拉的軍火和訓練,武裝對抗緬甸政府,進行獨立和分裂活動,所以緬甸穆斯林對處於權力中心的巴基斯坦是極度的忠誠。
隨著伊斯蘭熱情的消退,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主義者主張脫離巴基斯坦,整過國家迅速分裂為支持統一的宗教勢力和支持獨立的民族主義勢力。於是由印度支持的孟加拉解放戰爭爆發,重視宗教信仰的羅興亞人幾乎都站在巴基斯坦一邊(也就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大部分逃往到緬甸)反對孟加拉的解放。
這就是孟加拉國不肯接納羅興亞人的歷史原因,同時孟加拉國也很清楚,如果允許羅興亞人合法居留,那麼湧入孟加拉國的羅興亞人將會是超過200萬的人口規模,這對於本來人口就眾多而且極端貧窮的孟加拉國來說根本就難以招架,況且邊界地區槍支毒品泛濫加上這些人的文化素質低下,無疑會成為禍亂之源。
因此孟加拉國也是完全否定羅興亞人的身份,要求全部遣返。而顯然緬甸方面根本不認定這些人是緬甸人,兩國又不是難民條約簽署國,於是難民營地區已經不是臨時性的解決方案,很多羅興亞人把住在難民營里當做生活常態。即便是聯合國都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這就是羅興亞人的現狀,在轟轟烈烈的世俗化進程和宗教勢力碰撞的時候,他們由於錯誤的選擇而成了地緣博弈的無情犧牲品。
Ⅸ 流離失所,困苦不堪的羅興亞人,為何得不到中國人的同情
緬甸,一個面積67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卻有著超過135個民族,還不包括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也就說緬甸的民族數量確實非常之多。然而對於緬甸來說,多民族只能說是國家的現實,而不是國家的幸運。因為緬甸國內民族矛盾很多也很嚴重,割據一方的分裂武裝也非常之多,至少有二十餘支。其中一股力量屬於羅興亞人,也就是最近國際上炒的比較熱的羅興亞問題。很顯然,緬甸主體民族佛教徒人多勢眾,受欺負的一方似乎鐵定是「羅興亞人」,可是中國人絕大多數不同情羅興亞人,甚至於「幸災樂禍」,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羅興亞人屬於「惡意移民」
符合以下條件的全部或者大多數,就屬於惡意移民。1.以比較明確的掠奪原住居民的生存資源為目的,進入一個國家,2.不尊重主體居民的風俗習慣、法律秩序,總是以封閉性很強的小團體存在,3.與其他居民關系緊張,甚至於犯下過嚴重的種族民族仇殺的罪行。顯然,羅興亞人就屬於「惡意移民」。

因此,羅興亞人問題的主要責任方,羅興亞人和緬甸政府實際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方,真正的受害者是普通羅興亞人和緬甸居民。但是由於羅興亞人極度宗教化的特徵,羅興亞極端武裝和羅興亞人構成了實際上的魚和水的關系,即使緬甸政府作出讓步,羅興亞人仍舊會繼續採取暴力手段謀求事實上的獨立以分裂緬甸,所以,流落各地的羅興亞人再苦,也不值得同情。除非他們懂得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