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吞並緬甸
⑴ 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呢
因為當時蜀國和吳國處於結盟,所以諸葛亮才不收回荊州,而是先北伐中原。
⑵ 三國時,蜀漢劉備為何不向泰國、緬甸擴張
三國時期,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入川佔領成都,從此發展出自己的蜀漢政權,當獻帝被迫退位後,劉備就以劉氏宗親的名義稱帝,把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當成宗旨。他的畢生願望就是想征服北方的魏國,以圖天下大統一。有人問,蜀國為何非要統一北方,當初為什麼不對西南地區繼續擴張呢?

本來元軍想順勢攻佔緬甸,擴張自己的國土,可惜在當地遇到了極端炎熱的氣候,還有熱帶雨林的各種瘴氣跟疾病,而元兵都是北方人,完全受不了這種氣候環境,導致傳染病頻繁,為了不讓傳染病繼續擴張,元軍只能放棄攻佔緬甸的想法,從此班師回朝,忽必烈當時的軍事實力比蜀漢要強,都還是這種結局,可想而知,如果當時劉備這樣行動,即使取勝也會損兵折將。
所以說三國時期的蜀漢雖然有實力打敗緬甸、安南,但是當時的中原屬於三國鼎立的局勢,南北均有吳國魏國在虎視眈眈,因此坐鎮成都的蜀漢官員們,擔心首尾不能兼顧,並且都是以攻伐北方的魏國為主。畢竟北方才是中原的政治中心,人才濟濟,資源豐富,而西南、西北地區都十分荒涼,人煙稀少,多是山區跟野林,對於蜀漢的發展毫無益處。
⑶ 藤甲兵那麼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呢
藤甲兵是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過程中遇到的一支特種部隊,藤甲兵身穿藤甲,不僅刀槍不入,還能把藤甲脫下來當做小木筏在水上漂浮。最初的時候,諸葛亮吃盡了藤甲兵的虧,損失了不少軍隊。後來諸葛亮採用火攻的方式,才消滅了藤甲兵。伴隨著諸葛亮的一把大火,藤甲兵從此消失殆盡,那麼藤甲兵這么厲害,諸葛亮為什麼不組建一支呢?
所以,藤甲兵實際上就是在原始發展階段的民族在金屬未得到開發利用的時候,才想出來的一種防身器具。恩格斯曾說:「裝備、編制、編成、戰術和戰略,首先要依賴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交通狀況。」處於原始階段的藤甲兵,自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退出歷史舞台。諸葛亮若是真應用了藤甲兵,那真是逆著時代潮流在前進。
⑷ 為什麼諸葛亮一直想北伐曹魏,而沒有國際意識向現印度歐洲方向發展呢
所謂殖民擴張,必要的前提除了強大的軍事之外,就是地理學的拓展。諸葛亮的地理知識,恐怕僅限於中原,像大漠以北以及今天的東北、廣東海南這些地方,他就不甚了了。福建他都不一定聽說過,不用說台灣島,那就是果斷不知道。更不消說日本——但是韓國他是知曉的,因為當時的朝鮮半島北部曾經是漢朝郡縣,而且相對而言,比之前講的東北、廣東海南和福建還要更繁榮發達一些。
盛世的大一統帝國都征服不了緬甸,你讓諸葛亮去?呵呵!諸葛又不傻。
⑸ 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
劉備去世後,蜀漢政權真正掌權的是諸葛亮,即使是皇帝劉禪,也要叫諸葛亮一聲「相父」,蜀漢集團的所有決策事實上是諸葛亮做出的,劉備去世後,蜀漢的南中地區和漢嘉郡都發生了叛亂,外部強敵環視,內部叛亂四起,不斷地考驗著諸葛亮的智慧。
諸葛亮沒有理會南中的叛亂,最先選擇的是與東吳議和,然後為劉備舉行國葬和守孝一年,同時積極整頓內部,休養生息,操練士卒,又過一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平定了南中的叛亂,接著蜀漢就進入穩步發展期,與此同時,諸葛亮開始積極籌備北伐的戰爭准備。
諸葛亮鞠躬盡瘁第三個北伐讓諸葛亮來看的話,他認為還是有希望成功的,雖然很渺茫。因為曹魏不是只有蜀漢一個敵人,曹魏的敵人在當時還有很多,比如東吳政權,比如西北的鮮卑人、匈奴人,北方的烏桓人,還有東北的公孫政權,這些勢力與曹魏都是敵對勢力。事實上諸葛亮北伐時,不僅聯合了東邊的孫權政權
同時也聯合了西北的鮮卑人,一起共同對付曹魏,曹魏雖然實力強大,也沒有強大一下子能消滅所有敵人,總有個先後順序,而諸葛亮時代的北伐,對曹魏政權還是很有威脅的,至少在諸葛亮看來,是有成功機會的。所以,劉備去世後,留給諸葛亮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諸葛亮所做的戰略,因為諸葛亮選擇的戰略對蜀漢來說是最好,也是最正確的戰略,如果選擇其他,蜀漢可能存在的時間更短。
⑹ 為什麼諸葛亮不往南發展,攻下吞並南越
諸葛亮平定南蠻後,已經占據巴蜀漢中並南蠻之地,西南一帶皆季漢所有,為何不沿喜馬拉雅山道直取西域諸國?此乃天險,豈是魏延之子午谷奇謀可比?
可先令討逆將軍·吳懿與後將軍·吳班兄弟回鎮漢中,牙門將·王平行事謹慎,可與為輔,以防曹魏;東吳自有前將軍·李嚴與永安督·陳到在彼,無須掛念。

⑺ 總是北伐曹魏的蜀漢為什麼不遠征緬甸老,開發南方
先得了解一下蜀漢政權的組成及政治口號,蜀漢政權的建立成功主要有三撥人組成,第一撥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核心團隊,以及趙雲、孫乾、簡雍、糜竺等人,這批人被稱為北方人,他們是蜀漢政權的元老派,到公元221年劉備建立政權時,這批人已經很少有活下來的,比如關羽、張飛、糜竺都在220年前後去世,孫乾在215年去世,只有趙雲活下來。
第二撥人是以諸葛亮、龐統、馬良、馬謖、向朗、向寵、蔣琬、費禕、董允等荊州人組成的骨幹團隊,劉備最早是在荊州建立基層政權的,所以最初他的政權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當時的荊州人(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荊州,不是今天的荊州),這批人是劉備政權絕對的中堅力量和骨幹,蜀漢四相均出自這些人。
⑻ 諸葛亮南征的所謂南蠻,是古代緬甸人嗎
不是緬甸人,平定南中與緬甸壓根沒一毛錢關系。
所謂南蠻主要都是漢武帝時期,從北方遷入雲貴地區的漢人後裔,和一些本土彝族佤族這類少數民族,其中叛亂的主體是漢人,夷人多是被脅從或者不滿官府的盤剝揭竿而起。
如雍闓是漢什邡侯雍齒之後建寧豪族,朱褒是原蜀漢牂牁太守,高定是越雋少數民族夷王,孟獲以及之後在南中造反的劉胄也都是漢人。
⑼ 諸葛亮死後,為什麼魏國和吳國不選擇進攻吞並蜀國
三國時期一直是我國非常著名的戰爭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百年難得一遇的良將謀士,不論是在長坂坡殺了個七進七出的武神趙雲,又或者是溫酒斬華雄的武聖關羽,還有奇謀良策不斷的諸葛亮,還有在虎牢關下,以一人之力迎戰三英的呂布等等,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人物。同時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戰爭才是當時的主旋律,這三個國家中,每個國家的實力都非常強大。而在後期諸葛亮七次伐魏也更是看出諸葛亮這位文臣謀士的忠心和能力。然而,在諸葛亮死後,魏國和吳國卻並沒有立刻進攻吞並蜀國,這是為什麼呢?
那麼你還知道三國哪些知識呢?
⑽ 中國為什麼不把緬甸的果敢地區劃入中國版圖
19世紀末,由於英國的侵略,果敢被並入英屬緬甸,使果敢成為緬甸境內以漢人為主體的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