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潑水節是哪個鎮

緬甸潑水節是哪個鎮

發布時間: 2022-04-01 04:05:32

① 有關潑水節的資料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潑水節
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凶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裡漂不走,掉在火里燒不爛,刀砍不爛,槍刺不入,弓箭射不著。他自持法力過人,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對人民欺壓擄掠,無惡不作。那時,天有十六層,他就成了其中一層的霸主。他已經搶了7個美麗的妻子。 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在宮中飲酒作樂。酒過三巡,已經醉醺醺的了。小妻子婻粽布【也有一說叫儂香】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您應該做三界的主人。」魔王聽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轉過臉對愛妻說:「我的確能征服三界,我的弱點是誰也不知道的。」婻粽布接著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麼會有弱點?」魔王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發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經常看著點兒。」婻粽布假裝驚訝的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麼會怕頭發絲?」魔王又小聲的說:「頭發絲雖然小,但我的頭發絲卻會勒斷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婻粽布聽了以後,暗暗打定主意。於是,她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發,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這時,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滅了,可頭一放下,火又燒起來了。於是,六個王妻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 後來,婻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就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於洗凈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婻粽布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凈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來吉祥的新年。
「放高升」和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 潑水節時的節日場面
制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著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也就是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期間的活動內容。近幾年來,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使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潑水節每年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接到達。1961年4月13日,周恩來總理曾參加過西雙版納的潑水節。從此以後,潑水節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都有數以萬千的中外遊客視為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鋩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鋩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痴,通宵達旦,其中「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傣國、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人們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一朵朵水花在人群的歡笑聲中綻放,在太陽的照射下折射出絢麗的光芒。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的盛裝,共聚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和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歌聲動人;節奏鮮明,熱情四溢。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芋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在潑水節第一天的時候,不但要劃龍舟、放孔明燈、水燈、吃燒烤(當地特色),還有一樣更重要的就是—邊交會!邊交會是由泰國那邊的小商人過來買當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兩國的友誼!邊交會持續3天,潑水節的3天都有。
編輯本段泰國潑水節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 周總理在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
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編輯本段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編輯本段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優美的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編輯本段住在「孔雀之鄉」的傣族
難忘的潑水節(周總理)年畫/宣傳畫
1961年4月13日~15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來到美麗的孔雀之鄉——西雙版納景洪,和邊疆各族人民共同歡慶一年一度的傣歷新年潑水節 。當年景洪交通閉塞。周總理乘飛機到達思茅後改乘汽車 。瀾滄江大橋正在建設中,只能乘渡船過江。人民共和國總理的到來,小城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扶老攜幼,懷抱鮮花擁向街道,擁向碼頭,用民族的最高禮節來迎接人民的總理。 四月的西雙版納正是鳳凰花盛開的季節。火紅的鳳凰花樹下,周總理興致勃勃地換上傣族服裝,手持銀盆與各族人民互相潑水祝福。從此以後,西雙版納景洪在全國乃至世界逐漸出名,現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周總理在景洪期間,視察了熱帶作物研究所引種的橡膠園,鼓勵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為把西雙版納建成祖國的第二大橡膠基地而努力。 至今在春歡公園,又名曼聽公園還有周總理的潑水銅像,屹立在公園大門內一百米左右。

② 傣歷1378年新年節(潑水節)勐臘縣各鄉鎮節慶活動程

你好呀

你的問題都沒說完

請把問題補全吧

這樣我好幫你解答

③ 潑水節是緬甸的盛大節日,講究的人往往用樹枝蘸水,輕輕地往別人身上抖灑。請問,他們一般用什麼樹枝

櫻桃花枝

④ 請問:東莞潑水節是那個鎮區的習俗呢

橫瀝牛墟

橫瀝「三、六、九」在廣東農村擁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謂橫瀝「三、六、九」是指每逢農歷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橫瀝牛墟繁盛時,廣州每逢墟日都安排一趟專列開往橫瀝,方便人們前來趁墟。

每到墟日,橫瀝牛行熱鬧非常。「牛經紀」(又稱牛評議人、牛中人)穿梭其中,是交易里舉足輕重的角色。

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橫瀝的商貿發展,和牛墟的興盛息息相關。

橫瀝牛墟交易地點曾幾度變遷,1995年位於鎮區駿馬路的現代化橫瀝牛行正式建成,橫瀝牛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牛行佔地面積19980平方米,建築面積22980平方米,是目前東莞最大單項耕牛市場。牛行設計美觀、具濃厚的園林特色,內設果林區、試耕區和園林式的交易區,並配有牛賓館、牛泳池、牛花園、牛醫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橫瀝牛行買賣牛隻品種甚多,水牛、黃牛、牛仔、壯牛、殘牛樣樣俱全,行內有經紀當場評價議價,買賣雙方當場交易。長期以來,來自本省、山東、安徽、湖南、廣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絡繹不絕。現今,每逢新歷每三、六、九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則百多頭,多則上千頭。這些牛不但暢銷周邊地區,還遠銷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橫瀝「三、六、九」,在新世界仍煥發出它特有的魅力。

望牛墩「七夕貢案」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莞邑傳統風俗之一,始於五代,尤以水鄉望牛墩為盛。民國民俗學家、篆刻家東莞人鄧爾雅就有記家鄉風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詞》雲:「紙醉金迷鬥巧工,民間俗尚仿深宮。改將七夕從初六,南國猶存五代風。」並註:「七夕改為六夕,始於五代。以七夕諸大臣須赴宮乞巧會也。」可見莞邑地區陳貢案,擺巧物,拜「七姐」的民間習俗歷史悠久。

望牛墩「七夕貢案」的特色在於所有巧物均以農作物和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作為製作材料,民間藝人手工製作而成。如以開心果殼制臘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蓮花,雞蛋殼制燈,冬瓜瓜仁鑲龍柱,染色燈心作鳳燭,蜆殼粉制芙蓉吐蝶花,紅瓜子作櫻桃花,礦泉水瓶制酒杯、手綉小花鞋等等。所制巧物栩栩如生,美侖美奐,盡顯民間乞巧藝術之美。2006年代表東莞參加廣東省首屆文化遺產成果保護展,得到了朱小丹、雷於藍等省領導的廣泛贊譽,2007年先後入選東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作為省申報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廣東省博物館和東莞市飲食風俗博物館都分別收藏有望牛墩的七夕貢案。

二月初二「賣身節」

雲南傣族的「潑水節」遠近聞名,在東莞的東坑也有一個特別的民間傳統節日,全鎮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紛紛走上街頭,互相潑水、射水作樂,以祈求一年的好運,這就是當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賣身節」(也稱「射水節」、「歡樂節」)。

東坑的「賣身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該鎮塘唇村出現的「賣身」現象(即出賣勞動力)。當時,一些沒有自家田地的青壯年,在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紛紛到街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等著財主前來雇請。有田地的財主也在這一天來塘唇村,挑選賣身的青壯年,一雇就是一年。

後來,人們又傳說有天上的神仙在「賣身節」這一天下凡到東坑來普濟眾生,於是,「賣身節」便越傳越開,也越傳越神奇,遠近客商紛紛在二月初二雲集東坑,以祈神仙賜福,走時還要買件物品帶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稱「遇仙節」。

「賣身節」歷經數百年而不衰,隨著時代的變遷,「賣身節」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但人們依然保留了這天前往鎮上趕集的傳統。解放初期,人們又稱「賣身節」為「翻身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賣身節」演變成了「射水節」和「歡樂節」。

近年來,東坑人民把這一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保持下來,沿襲了「賣身節」這個古時的名稱,並賦予新的涵義。將這一傳統節日逐步發展成為「政府搭台,經貿唱戲」的大型招商和商貿活動的節日。

橋頭日

「橋頭日」是東莞市橋頭鎮一年一度的鎮慶日,已成為橋頭鎮的傳統節日。其起源於1987年7月,該鎮人大九屆一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6月28日定為「橋頭日」。其意義是:「橋頭日」為橋頭鎮人民的歡慶節日,通過邀請本鎮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投資設廠的外商賓客,各地的嘉賓、鄉親和有關領導,與全鎮人民共聚一堂。歡慶橋頭鎮一年各項事業的日益進步,檢閱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親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豐年,攜手共商開拓進取的宏圖大計。「橋頭日」是聯絡鄉情,廣交朋友,增進友誼,招商引資的盛會。

大嶺山蛇宴食肆
嶺山鎮烹制蛇宴十分講究,燉蛇湯用碩大的陶缸作容器,以燃燒中的木糠柴火「燜」成,味道濃郁,食客連喝十碗八碗不膩。

三禾宴

民間習族;東莞的水鄉片,以種植水稻為主,每年夏秋之交,禾花飄香,稻穀金黃,以禾花、稻穀為食物生存的禾蟲、禾花鯉魚、禾雀到了這個季節,都長得肥胖鮮嫩。人們將禾蟲、禾花鯉魚、禾雀捉來,烹飪,擺上宴席,招待客人,俗稱三禾宴,其風味別具一格。其中以道窖鎮的「三禾宴」最為著名。

龍舟競渡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全市各鎮(區)都有規模和形式不同的「龍舟節」和「龍舟賽」,其中石龍鎮、篁村區、萬江區、道窖鎮、麻涌鎮等最有規模和特色,非常壯觀。

荔枝節

東莞荔枝有「嶺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稱,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際,全市各鎮都相繼舉辦「荔枝節」,節日期間有大型文體活動,商貿活動等。最引人的是遊人和客人親身到荔枝園采嘗鮮荔枝,別有一番風趣。其中大朗鎮、寮步鎮、大嶺山鎮、常平鎮石碣鎮、石龍鎮等主要產區最有特色。

⑤ 潑水節是哪一天是在哪裡舉行

潑水節並不是單指哪天,而是一個時間段,在我國的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舉行。
潑水節節日時間:4月13日—4月16日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⑥ 潑水節簡介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簡介英文:Water-Splashing Festival 潑水節,亦稱宋干節,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 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願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鬧。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拉訴說人間的災難。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夥子,扮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製作一張「弓賽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傣歷新年佳節,多數在傣歷的六月下旬,少數年份在七月初,傳統的過節時間, 一般是3天(有時為4天)。第一天稱為「麥」相當於陰歷的除夕,各戶要打 掃衛生,准備過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飯。第二天稱為「腦」,是個多餘的日子,不計算在舊年內,也不計算在新年內,稱為空日,傳說這天就是捧瑪點達拉乍頭顱腐爛之日。 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聖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就是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日子之王來臨。 按照古俗,這天要「趕擺」,放高升,歌舞,劃龍船等慶祝新年的來臨。傣歷新年(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製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來臨,要殺豬宰牛做年糕,准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 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傣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潑水節的高潮。要進行堆沙、賧佛、潑水、放高升、丟包、跳「依拉賀」舞、拜年等活動。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依拉賀」,是一種邊舞邊歌的唱詞。具有傣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情感,在「拜年」、「潑水」、「賽龍船」、「放高升」 時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詞:「攀枝花,紅艷艷,桑開傣(新年賀新),已來到。帕薩傣(傣族),盡開顏,糯米酒,蜜樣甜,共舉杯,賀新年,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潑水詞:「瀾滄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潔泉,如甘露。銀水花,在飛舞,一個個,濕漉漉。透進心,是祝福,笑臉盤,是花朵。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賽龍船詞:「銅芒響,齊舉槳,團結緊,有力量。象蛟龍,譬波浪,昂起首,使勁劃,帕薩傣,賽龍船,依傳統,爭上游。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放高升詞:「做高升,放高升。學科學,練本領。火一點,黑煙噴,似利箭,沖入去。祝來年,好光景,願五穀,又豐登。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潑水節在傣歷六、七月,這天清晨,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賧佛、浴佛,然後就開始 ,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編輯本段起源傣族潑水節 。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思為新年),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的色彩。編輯本段傳說潑水節有很多傳說:傳說一很早以前,有一個凶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裡漂不走,掉在火里燒不爛,刀砍不爛,槍刺不入,弓箭射不著。他自持法力過人,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對人民欺壓擄掠,無惡不作。那時,天有十六層,他就成了其中一層的霸主。他已經有了6個美麗的妻子,他又搶了一位美麗又聰明的妻子。有一年,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在宮中飲酒作樂。酒過三巡,已經醉醺醺的了。小妻子婻粽布【也有一說叫儂香】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您應該做三界的主人。」魔王聽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轉過臉對愛妻說:「我的魔力確實能征服三界,但是我的弱點是誰也不知道的。」小妻子接著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麼會有弱點?」魔王向四周張望,確定安全後,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發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經常看著點兒。」她假裝驚訝的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麼會怕頭發絲?」魔王又小聲的說:「頭發絲雖然小,但我的頭發絲卻會勒斷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她聽了以後,暗暗打定主意。於是,她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發,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這時,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滅了,可頭一放下,火又燒起來了。於是,六個王妻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 後來,婻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就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於洗凈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婻粽布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凈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來吉祥的新年。傳說二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於是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 。 ,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傳說三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追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了潑水節。傳說四「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說人間的災難。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夥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製作一張「弓賽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⑦ 雲南哪裡有潑水節幾月幾日的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在雲南只要有傣族聚居的地方都會過這個節日。其中尤以 西雙版納 和德宏這兩個傣族自治州最為有名,其次在臨滄、保山和普洱等一些縣市的傣族聚居地也會過潑水節。

西雙版納潑水節,其實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舉行,為期三至四天。潑水節也是傣族春節,已有上千年歷史。當地居民將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拓展資料:

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

⑧ 傣家潑水節的介紹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潑水節也是傣歷新年,傣語稱"尚健" 、"尚罕",是送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

每逢潑水節,兒童們紛紛砍竹作水槍,家家戶戶的門框、窗戶上都貼上各式各樣的剪紙,城鎮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牌坊,頂端站立著象徵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男女老少則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上山去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則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青年男女提著木桶、臉盆,互相追逐,你 我潑,水花飛濺。被人潑得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被潑的人也就越高興。節日里,傣族人民還要放孔明燈,舉行龍舟比賽。當龍舟在江上前進時,船上就會不斷傳來"洪一窩 洪一窩"的鑼聲和"水、水、水 "的歡呼聲,匯成一曲動人心弦的交響樂。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2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