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世界上還有多少犀牛
全世界有25000多隻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亞洲的野外,2000多隻在動物園養殖。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現存的5種犀牛中,有3種處於幾近滅絕的邊緣(極危CR),1種易危(VU),1種近危(NT)。
生活在亞洲的三種犀牛中最珍稀的爪哇犀僅剩40-60隻,蘇門答臘犀僅餘220到275隻,印度犀僅余約2570隻(2008年數據)。非洲的兩種犀牛中,曾經最為廣泛分布的黑犀牛僅余約4880頭,白犀牛僅余約20170頭(2010年數據),其中北部白犀的最後一頭雄性於2018年3月19日去世。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營利環保機構,也是自然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唯一作為聯合國大會永久觀察員的國際組織。1948年在法國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格朗,亦作為「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致力於為充滿環境壓力和發展挑戰的世界尋找務實的解決方案。在自然保護的傳統領域,如拯救瀕危動植物種,建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 評估物種及生態系統的保護並幫助其恢復等,處於領先地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或稱 IUCN紅色名錄)於1963年開始編制,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此名錄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及維護。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紅色名錄)更新發布。更新後的名錄,一共包括了96951個物種,其中26840種瀕臨滅絕。
㈡ 犀牛現在有多少只
10345
㈢ 分布在緬甸的野獸有哪些
緬甸最北端的雪山上有羚牛和麝鹿之類的稀有動物;南部的德米拉島上有包括烏龜之類水族動物在內的各種動物;中部山脈地區有羌鹿、叉角鹿、犀牛、麖、虎、豹、獏、象、爪哇牛、騣犎等獸類和兔子、松鼠之類的小動物及各種鳥類、水鴨、秧雞。
㈣ 犀牛長毛的地方是那幾個部位
【整體概述】
[編輯本段]
蘇門答臘犀牛高1.2-1.5米,長2.5-3.2米,重量800千克。據估計,現存蘇門答臘犀數量不足400隻,是存量第二少的大型動物.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它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 200 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這種長相原始的犀牛也稱為「毛犀牛」,全身覆蓋一層長的、紅褐色的毛。不僅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站立時身高有 0.9 到 1.5 公尺,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行動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與穿越茂密的矮樹叢。
【地理分布】
[編輯本段]
這種「毛犀牛」行蹤曾經遍布不丹的喜馬拉雅山山腳與印度東部,穿越緬甸、泰國,到達越南與中國,向南穿越馬來半島,來到蘇門答臘與婆羅洲。主要是因為以往的獵殺而從這一大片區域消失,使得目前只剩蘇門答臘、婆羅門洲與馬來西亞能看到蘇門答臘犀牛。其中以蘇門答臘的數目最多,主要集中在武吉巴里杉西拉坦(Bukit Barisan Selatan),古農列尤擇(Gunung Leuser)和克尼西士巴拉(Kerinci-Seblat)國家公園。
【保護級別】
[編輯本段]
此犀牛列如華盛頓公約I類保護動物
在三種亞洲犀牛中,除爪哇犀牛外,蘇門答臘犀牛的瀕危程度最嚴重,目前野生的數目不到 300 頭,盜獵嚴重危及它們的生存。盜獵犀牛的誘因非常高,1994 年一公斤犀牛角在遠東地區價值約 6 萬美元,主要的地下買主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與韓國。盜獵犀牛的行為,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 2600 年,為的是犀牛角與其身體其它部位的神奇與催情功效。在蘇門答臘民眾喝下混有犀牛角屑的飲料來清腸胃,至於其他地區,犀牛角則被用來治療像是癲癇、發燒、中風與艾滋等病的葯方。
因此目前的壞消息是,有人預期如果不採取保育行動,蘇門答臘犀牛 10 年內就會絕種。好消息是,由印尼犀牛保育計劃在武吉巴里杉(Bukit Barisan)國家公園成立的反盜獵小組,成效卓著。2003年在小組人員的努力下,協助緝捕與起訴11名參與9件盜獵蘇門答臘犀牛的人士。其中兩起被判 3 年與 3 年半的重刑。
㈤ 犀牛介紹
犀牛 (犀科動物的統稱):
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1、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只能在森林深處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物。犀牛用尿與糞堆區分領域范圍。
2、分布范圍:
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3、主要飲食:
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
4、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節,一對犀牛可能在一起生活四個月。每產1仔。孕期15-18個月。幼犀出生後約半個小時才能站立,一個多小時後開始哺乳。一直跟隨母犀在一起到下一隻幼犀出生。小牛犢十分依戀母親。母犀每隔數年產一仔,壽命可達50年。
母犀牛每4-5年生一隻小犀牛,孕期為18個月。小犀牛重達1100磅。犀牛孕期將近兩年,小犀牛要跟隨媽媽生活3年才能獨立生活,而且犀牛每次只能生一胎。因此,犀牛是每4-5年才能繁殖一次。
5、形態特徵:
犀牛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有許多獨特的外貌特徵: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

(5)緬甸犀牛有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一般體長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噸。曾廣泛分布在中國的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
但由於人類的活動和過度開發,使得它們的棲息地逐年減少;再加上它們頭部的犀角的經濟和葯用價值極高,使它們從遠古時代便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且被捕殺數量離近代越近越多,就這樣它們終於在20世紀初在中國幾乎蹤跡全無,並於1922年在中國徹底消失。
1、分布范圍:
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方各省,主要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唐朝時,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時,只分布於貴州、雲南。
2、種類:
中國原有三種犀牛: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
3、瀕危原因:
人們把犀牛角當成珍貴的葯材,同時也將它與象牙一樣用來雕刻製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人還將犀牛的皮和血入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由於犀牛數量稀少,因此越發顯得珍貴。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員為了使犀牛角成為官府私有的財產,發出公告,不許民間亂捕犀牛,只許官方獵殺。
這樣,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殺濫捕,他們打死犀牛,當場把犀牛角鋸下,然後多數進貢給他們的上司和皇上,為自己以後陞官發財鋪平道路。當時最多出動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幾十頭犀牛,當時民間一些人為了發財也大量偷獵犀牛。
如此瘋狂捕殺,到了公元20世紀初,犀牛在中國所剩無幾。這時的犀牛角更顯得珍貴,但據當時官方資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僅10年間,官方和民間進貢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這還不包括偷運到國外的。而這之後,犀牛就很少能捕到了。
㈥ 蘇門答臘犀牛有多少
蘇門答臘犀牛的數量:
蘇門答臘犀牛的數量約140~210頭。20世紀90年代早期之前,該物種的種群數量下降很快,幾乎每10年就減少50%,甚至更多(FooseandvanStrien,1997)。之後,由於保護得當,下降的趨勢在一些較大的種群中被遏制住,但有些小種群仍在持續減少。目前,蘇門答臘亞種(D。s。sumatrensis)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數量約為120~180頭;婆羅洲亞種(D。s。harrissoni)集居在馬來西亞Sabah的Tabin國家公園和Danum山谷中,數量約20~30頭;在泰國、柬埔寨和緬甸已經滅絕。
㈦ 緬甸那有犀牛
緬甸沒有犀牛。
㈧ 目前非洲有多少頭犀牛
犀牛原來品種繁多,分布的地域也較廣。但經過漫長的自然淘汰和生存競爭,全世界目前倖存下來總共有18700頭,其中野生的有17500頭。這些犀牛分為五個亞種:亞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非洲的黑犀和白犀
非洲犀牛
黑犀牛:3100隻在野外(1800年有100萬只),250隻在動物園
白犀牛:11670隻在野外,780隻在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