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華夏兒女怎麼樣
A. 成吉思汗出兵最遠打倒了歐洲哪裡
首先要糾正一個誤區,蒙古發動過三次西征,但只有第一次是成吉思汗出兵打的。前面幾位說的多瑙河畔是在第二次,而第二次是由成吉思汗的兒子們帶隊的,當時成吉思汗已經掛了。
先說第一次西征。花喇子模士兵為謀取錢財殺害一隊蒙古商人,成吉思汗遣使交涉要求花喇子模交出兇手,結果不但遭到拒絕,連使者也被花喇子模王殺死,盛怒之下,成吉思汗發兵20萬攻打花喇子模,花喇子模雖號稱有40萬軍隊,但完全不是精銳的蒙古軍的對手,在蒙古鐵騎和火器(就是火器,沒錯)潰不成軍。為了追殺花喇子模國王,蒙古大軍更橫掃俄羅斯和烏克蘭,最遠打下了基輔(烏克蘭首都)。
B. 上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下聯:東方巨龍新長城
C. 歷史山清朝為何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華夏便有了一個集中統一的概念,在此之後,開疆拓土成為了無數帝皇的心中所願,這種功勞也被稱為了不世之功。中國古代,華夏兒女對於土地的認同以及強烈的需求不是現在人可以理解的。王朝興盛時,開疆拓土是每個皇帝所嚮往的,王朝低迷時,保護好自己國家的每一寸土地是皇帝的任務。
而除了這個,當時還有兩個更為重要的事件,那就是“大小金川戰役”與“統一準噶爾之戰”。我們來看看時間,清緬戰爭發生在公元1762年到公元1769年這段時間內,而大小金川戰役是在公元1747年到1776年這個時間段,平定準噶爾則是在公元1688年到公元1758年。
通過這個時間點我們不難看出,乾隆“平定準噶爾”之後便發生了清緬戰爭,而清緬戰爭進行的時候,大小金川依舊還沒打完。而光是一個大小金川就使得清王朝投入了60萬人力、7000萬帑幣,更別說連續來三次了。
如果說一次,乾隆耗的起。但如此不間斷的來三次,康乾盛世也是耗不起的,肯定是需要時間去休整恢復實力的。所以當緬甸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清朝在贖回面子後,想都沒多想就答應了和解。而我們也看到了,連打都實際上沒打贏,又怎麼會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這一可能呢?
D. 克欽是1960年代從中國分出去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英屬緬甸時期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與當時的滿清政府簽訂西南勘界條約劃出包括今天緬甸撣邦以及克欽邦大部土地,而撣邦是今天緬甸最大的邦,克欽邦上就有克欽族 而沒有劃過去的土地上的克欽族就是今天中國的景頗族,在1960年的時候中國政府為了與其緬甸建交正式承認這一份不平等條約的有效性。西南的麥克馬洪線正式成為定局 ,而藏南的就是中國不承認中印的麥克馬洪線區域。以上絕對原創 不粘貼 不復制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E. 碩師簽到了南陽桐柏怎麼樣
是的。
桐柏山淮源佛教風景名勝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武漢、鄭州、南陽、信陽、襄樊、河南油田六個大中城市的中心地帶,南距武漢175公里,東距信陽75公里、北距鄭州343公里,西距南陽125公里,312國道沿景區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方圓數百里眾旅遊觀光、度假避暑、科研考察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勝地。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綿延於巍巍桐柏山脈中段的豫鄂兩省交界地帶,距桐柏縣城三公里。分水簾洞、太白頂、淮源、桃花洞等各具特色的景區。有大小名峰數百座,山泉溪流58條,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區內山川秀麗,層巒疊嶂,植被完好,動植物繁多,還有千畝原始森林,真乃天然森林公園。
桐柏山是歷史上我國四瀆之一的千里淮河的發源地。水簾寺殿閣危立,主峰太白峰頂的雲台禪寺是中原道家發祥地之一,與普陀山齊名,高僧輩出,遍及東南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理想場所,已經成為北控中原、南攬楚湘、東迎漢東、西接宛洛的旅遊熱線。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位於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脈北麓中段,具體坐標是:東經112°47′-113°11′,北緯32°17′-32°29′,景區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核心區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縣城3公里,內分淮源、太白頂、桃花洞、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區,各類景觀一百餘處。
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位於秦嶺向大別山的過渡地帶上,區內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景象萬千,專家評價其「比華山高險、與黃山競秀。」她以全國獨特的淮源文化為內涵,兼有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質文化和蘇區文化;以南北氣候交匯區位最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中原罕見的原始次生植被為特色,成為我國壯麗河山的代表和令人神往的地方。淮河被華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瀆」,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詔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曰淮曰濟。此地始建淮祠,即淮瀆廟。之後歷代帝王為賜福消災,對淮河之神由東瀆大淮之神,封到長源公、長源王,其廟宇在歷次修復中也按王公規模愈發宏偉壯觀,各種殿堂、樓、台、亭、閣及各種顯示其崇高權威的飾物如石 獅、水獸、旗桿、華表等應有盡有。每年初春朝廷欽差前來祭淮神,在淮瀆廟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入內,一般隨員則要匍匐前進。廟院內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撰文,刻巨碑立於廟內;清康熙御書「靈瀆安瀾」致祭;雍正書「惠濟河漕」賜廟,淮瀆成為我國當時建廟時間最早、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廟宇。獨特的淮源景勝引來諸多名人騷客到這里賞游詠嘆,漢劉邦、唐李白、杜甫、宋蘇軾、蔡襄等都首漫遊至此,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則自號大復山人常住這里(桐柏山又名大復山)。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來這里賞景吟詩的不下百人,傳世作品多達300多件。淮源在我國風景名勝資源中占據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也是盤古文化、神話傳說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 載「盤古開天地,血為准讀,」。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傳說神話十分豐富,盤古廟、盤古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建築隨處可見。中國著名神話學專家袁珂多次來桐柏山考察後認為:「桐柏山是中原盤古文化產生的中心」。這里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太陽神」的傳說,《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相傳大禹治淮,發現淮水泛濫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陽神的兒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針捉拿,捉住後用鐵鏈束於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戀桐柏山水美景,不願隨大禹東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將其斬首。當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塊將大禹怒斬庚辰的整個山頂圍砌,叫作「太陽城」。盤古文化、太陽神文化在積淀沉厚。此外,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作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游覽,後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亦明確指證「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桐柏山淮源景區為「西學」提供了起源。這在國內景區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見的。
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文化內涵中也占據著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安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真,目前境內的祖師嶺道家的香火仍旺。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
佛教傳入桐柏山則始於隋唐,昌盛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四川寧遠府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來桐柏山創建以桐柏山為主峰、太白頂雲台禪寺為主寺的臨濟宗白雲山系,被尊稱為華光德祖,經歷代法師經營,桐柏山寺院已達二十餘處,香火旺時僧眾達600餘人。因其高僧大德輩出,對佛學不斷研新,一度與浙江普陀山齊名,素有「南方普陀,北方雲台」之稱。清同治年間雲台禪寺方丈馬哈奈奉詔入宮為朝廷作佛事,事畢,獨受皇帝御賜千佛袈裟和金鉤玉環,此物現藏於雲台禪寺作為鎮山之寶。30年代,雲台禪寺一法師在上海徐家匯弘法,與北京達法法師分化南北,時有「南法北達」之說。雲台禪寺通性大和尚,曾率僧團出訪印度弘法,1958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我國,曾提出要專訪雲台禪寺,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如今白雲山系和尚傳至14代,僧徒遍及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河南、港澳台及日本、美國、新加坡、緬甸、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大悲院主持如修法師、緬甸蓮花寺主持妙智法師、香港青年佛教協會永久導師暢懷法師、印度的如儉法師等,均出家於桐柏山。目前,桐柏山水簾寺與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登封少林寺等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寺」.
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據調查,現有脊椎動物33目76科326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如金錢豹、金雕、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麝、白冠長尾雉、大鯢、穿山甲、青羊、紅翅鳳頭鵑等33種。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這里古樹名木眾多,具有千年以上樹齡的漢柏及銀杏等古樹一百多棵,特別是清泉寺現存的千年銀杏樹,堪稱中原第一,樹旁有雍正十一年所立石碑。碑中載:「古剎清泉寺,其廟前銀杏之高大,凡越數千年之遙,觀其形勢,四面環山,相連木成蔭,而眾鳥棲息,竹林茂密,……」。現該樹主幹腰圍9.8米,基圍11米,樹高27.5米,冠幅直徑25.5米。
桐柏山地處桐柏--商城大斷裂帶上,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中,使地貌結構復雜,由南向北,溝谷發育,切劃深度較大。因而奇山異石較多,地下礦產十分豐富,初步探明礦藏達60種,原礦價值人均佔有量是全國人均數的14倍。這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質純鹼礦,有位居國內四大銀礦之首的露天開採金礦,還有在世界首次發現,被國際礦物質學會命名的「桐柏礦」和「圍山礦」。國際礦物質學會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學者到這里考察,桐柏山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地質之謎」、「地質博物館」、「地質櫥窗」。紅石崖為景區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層,高數百米,望若紅霞,上多溶洞、瀑布、溫泉,為景區不可多得的勝景。
景區不少山峰海拔千米以上,這里山勢陡峭,登高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具有獨特的候觀,每當冷空氣過境,山間的雲霧或淡薄飄渺,或綿厚穩重,或雄偉壯麗,或瞬間變幻,如玉帶,似瀑布;忽而雲蒸霧翥,峰頂即為雲海淹沒,雨絲拂面,行雲如萬馬奔騰;忽而驕陽當空,峰頂猶如孤島,腳下一派雲海,蔚為壯觀,「大復橫雲」為桐柏八大景觀之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還飽含濃厚的蘇區文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李先念、王震、楊靖宇、彭雪楓、王樹聲等都曾在這里戰斗和工作過。從1925年到1947年22年間,這里先後建立過6個省級、5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原中原軍區、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設在這里。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軍會師」在我國解放戰爭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已成為對後代人進行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國內景區中尤可替代的淮源文化,引起各級政府和海內外人士廣泛關注;1982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7年又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區,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人來此觀光考察、祭祖探源。其自然、人文景觀質量品位較高,現僅開發利用了一部分資源,其開發前景廣闊,若很好地給予開發保護利用,完全可以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壯麗河山的代表。
F. 中國有哪些稱謂
中國有許多別的稱謂: 1、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 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
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
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
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中華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
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
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義。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
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6、 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去組織大家治理水災。
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傳夏(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
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
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
以九州的意思還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8、海內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G. 世界上最美的國家
9、加拿大
加拿大沒有悠久的歷史,卻擁有多姿多彩的地理,崇山秀水在四季的輪轉中顯現出迷人的風采,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加拿大疆域廣闊,領土面積在中國之上。北面、東面、西面分別被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所環繞,只有南面與美國大陸鄰接,西北面的一小部分與阿拉斯加相連。整個國土處於高緯地區,是典型的「北國風光」。
加拿大雖幅員遼闊,人口卻很少。1997年,全國的人口為3000萬,人口密度為3人/平方公里。同樣是幅員遼闊的國家,中國有近13億人口,人口密度為130人/平方公里。加拿大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與美國毗鄰的南部地帶,偌大的國土上,89%的地方無人長期居住,全國2/3的土地尚待開發,這真是一片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如果我們從中國起飛,穿越藍天,十數小時後,一片遼闊的大陸就會展現於您的面前。首先躍入視線的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加拿大段——落基山脈。
這道橫亘南北、巍巍高聳的山脈鬱郁蔥蔥,充滿生機。高山盡處,那連綿延展的是一望無垠的北美大平原。再往東去,礦藏寶庫——拉布拉多高原的雄偉一樣是您的駐目之地。雄奇的山脈、原野總要與纏綿的流水相伴才叫完美,加拿大的自然風光就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完美,正可謂:高山流水,地靈人傑。加拿大的河流眾多,湖泊密布,著名的有聖勞倫斯河、斯基納河、納爾遜河、丘吉河、弗雷澤河及緊鄰美國的五大湖,還有成千上萬的小河小湖如眾星捧月般閃爍其間。真是天賜奇景,美不勝收!由於加拿大實行景區公眾開放政策,眾多的河流湖泊已成為尋常人家冬季滑雪、溜冰,夏季游泳、賽艇的好去處。河湖不僅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還以其雄奇的豐姿給人以精神上的陶冶,聞名世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便是一個代表。
尼亞加拉大瀑布橫跨加美兩國,在加拿大境內的部分名為馬蹄瀑布,在美國境內的叫亞美尼加瀑布,兩道瀑布宛如一對同胞姐妹挽手佇立在加美邊境線上。多少年來,她以無窮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不遠萬里前來觀看。在加拿大境內的馬蹄瀑布落差較大,因此更為壯 觀。寬廣的瀑流呼嘯而下,激起千重大浪、盪開遮天雲霧。每當天氣晴艷,日光朗照,瀑流水霧中映出斑斕彩虹,引得各色鷗鳥在此盤旋往復,讓人不禁為此奇景擊節贊嘆。冬季觀瀑則別有洞天,四顧蒼茫中,奔騰不止的瀑布依然涌動著生氣,瀑邊樹石上凝著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令人如入仙境。
西班牙
西班牙擁有十分優越的旅遊資源,其大部分國土氣候溫和,山青水秀,陽光明媚,風景綺麗。在3000多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遍布著許多天然的海濱浴場,其中有聞名遐邇的三大海濱旅遊區。位於西班牙南部的綿延百餘公里的「金色海岸」是各國日光浴愛好者無限仰慕的旅遊勝地;而以「幸福島」聞名的加那利群島,不僅以其壯麗的火山景觀吸引了無數個慕名而來的遊人,更由於其熱帶風光,終年陽光明媚,令遊人嚮往,以「地中海浴池」而譽滿全球的巴利阿里群島的山光水色、海天輝映更是令人流連忘返。
西班牙擁有許多王宮、教堂和城堡。基中,有10多個古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例如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市(即聖地亞哥市)的聖馬丁·皮納里奧大教堂。**里附近的耶斯科略修道院、阿維拉的古城牆、塞哥維亞古老的水道橋、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巴塞羅那的格爾公園和藝術家朱拉之家等,這些都是代表西班牙古文明的遺產。
在西班牙還有許多古老的、獨特的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娛樂活動,其中包括聞名於世的西班牙鬥牛、熱情奔放的西班牙舞蹈,以及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民族節日(如**里的鴿子節、加泰羅尼亞地區的馬約爾節、巴倫西亞的法雅節、潘普洛納城的關牛節等),都能使來自異國他鄉的客人們感受到西班牙那特有的情趣。
去西班牙旅遊可以按著巴利阿里群島旅遊區、東南旅遊區、東北旅遊區、中西部旅遊區和西北旅遊區五個區的方向觀光游覽。
法國
如果讓人們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法國,最常見的就是「浪漫」了。事實確實如此。法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三面臨海。首都巴黎號稱「浪漫之都」,是法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每天有1300萬的客流,在這里來來往往。巴黎的標志建築——埃菲爾鐵塔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恬靜的塞納河畔。在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馬賽,你可以造訪大仲馬在小說《基度山伯爵》里描寫過的傳奇伊夫堡。西南部城市波爾多釀酒歷史悠久,其葡萄酒馳名於世。特等「波爾多紅葡萄酒」列為世界葡萄酒「皇後」,一瓶百年陣酒在國際市場上可售3萬多美元。位於地中海岸邊的戛納,是一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小城,每年在此舉辦的戛納電影節熱鬧非凡,其頒發的金棕櫚大獎被公認為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法國的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其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法國人天性率真,喜歡大自然,有一半以上的法國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數量在3000萬只以上。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女性的謙恭禮貌是法國人一直引以為豪的傳統。
美國
美國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國土面積為9613123平方公里 。以國土面積而論,美國居世界第四位,但以經濟而論,美國是公認的超級大國。其工業以技術先進,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生產力雄厚,勞動生產率高而著稱。
目前,美國主要工業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銅、乙烯、汽車、飛機等產量,以及微電子業,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宇航技術、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美國有全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商業、金融體系;美國在高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領域也雄踞全球領先地位。
美國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也是一個旅遊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科羅拉多大峽谷的雄偉,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氣勢;好來塢的浪漫,迪斯尼樂園的輕松,賭城拉斯維加斯的輝煌等等都令人神往不已。美國地域廣闊,橫跨多個氣候帶。從佛羅里達南部的亞熱帶,夏季到密歇根以及弗蒙特北部的嚴寒冬季,差別巨大,因此最好根據你要去的城市和地區來確定旅遊日期
紐西蘭
紐西蘭的夏季真是個氣候宜人的地方。但奇怪的是,幾乎每天都是早上晴天,中午爆熱,下午轉陰,晚上大雨。每個人家都不鎖門,似乎沒有小偷。
派黑亞離奧克蘭有3小時左右的車程,車子還沒到小鎮,就可以看到碧藍碧藍的海灘,休閑的人們散步,游泳……我們住的是當地最好一家四星級酒店,是在山坡上的,出門就可以看到海。路邊到處都是滑板、帆船。
泰國
泰國旅遊簡介:泰國,舊稱暹羅,可謂東南亞最具異國風情的國度。泰國被世人稱為「微笑的國土」擁有無數令人贊嘆的名勝,獨特的文化和持續相傳的風俗習慣。真誠好客的泰國人民隨時隨地熱情款待外國友人到泰國旅遊,從而即是友善之邦,又是逍遙勝地。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東臨柬埔寨,西部和西北部接緬甸,東北鄰寮國,南界馬來西亞,全國面積約為514,000平方公里,與法國等同,海岸線長2,600多公里。泰國人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北部代表「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長條帶代表「象鼻」。全國有七十六個府(省),573個縣,國王深受全國人民愛戴和尊敬,對國王的任何不敬,可作為冒犯法律而受處罰。在泰國人口中,73%的泰人務農,11%在曼谷,16%在其他城鎮。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0人左右,而中部平原地區超過400人,三分之一以上人口集中在中部地區。
泰國是一個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佛教是泰國的國教,享有「千佛之國」的稱號。其比例佛教佔95%。泰國的語言主要為泰語,英語在城市及旅遊景點可以通行,中文特別是潮州語,在華人集中居住點流行。近些年華語(或稱普通話國語)得到了較大的推行,但還未廣泛流行。
泰國屬於熱帶氣候,有三個明顯的季節,十一月至二月氣候趨涼,屬涼季。三月到五月是夏季,六月到十月是雨季,每年的平均溫度是攝氏28度,最高溫度四月份的曼谷可達攝氏38℃以上,但在12月則維持在攝氏25℃左右。
義大利
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領土包括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等,總面積301277平方公里,人口5734萬,90%以上的居民信仰天主教。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部分地區講法語和德語,英語在旅遊中使用得比較廣泛。
義大利氣候溫暖,四季鮮明,一年四季都充滿了魅力。春天適合欣賞美術、歷史及文化;夏天的海濱沙灘是最美麗的了,洗海水浴的最佳時間是6月下旬到9月上旬,7—8月則可能欣賞到維也納和羅馬等地舉行的野外歌劇和音樂會。秋天是欣賞美術、探訪歷史遺跡的好時節;冬天可以享受滑雪的快樂,各地也紛紛上演歌劇。
澳大利亞
當你看到一塊巨石屹立在大地之上,猶如一顆火紅燃燒著的心的時候;當你在天邊的另一處,看見多塊沙岩堆積在一起,仿如大自然鬼斧神工鑄就的一座古城的時候;當你在平靜的悉尼港灣看見如白色風帆似的歌劇院穹頂緩緩出現在視野里的時候,不用人提醒,你應該明白,這里就是美麗遼闊的澳洲。
陽光、海灘、廣袤的內陸、茂密的雨林、絕美的大堡礁、獨一無二的袋鼠和考拉、昆士蘭的黃金海岸、迷人的城市和友好的多元化社會,以及熱情而舒適的人文環境,對於全世界的遊客來說,都是不可抵擋的誘惑,逐步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不能例外。
澳大利亞
當你看到一塊巨石屹立在大地之上,猶如一顆火紅燃燒著的心的時候;當你在天邊的另一處,看見多塊沙岩堆積在一起,仿如大自然鬼斧神工鑄就的一座古城的時候;當你在平靜的悉尼港灣看見如白色風帆似的歌劇院穹頂緩緩出現在視野里的時候,不用人提醒,你應該明白,這里就是美麗遼闊的澳洲。
陽光、海灘、廣袤的內陸、茂密的雨林、絕美的大堡礁、獨一無二的袋鼠和考拉、昆士蘭的黃金海岸、迷人的城市和友好的多元化社會,以及熱情而舒適的人文環境,對於全世界的遊客來說,都是不可抵擋的誘惑,逐步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不能例外。
H. 漢族是由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 那照課本說法漢族還是各民族雜交的了我正統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就不存在嗎
您好!炎帝是男的,黃帝也是男的,炎帝和黃帝不可能交配,必須和另外的女人交配才能生兒育女,炎帝和黃帝的子女如果互相交配,就是近親繁殖,後代的人口質量就會一代比一代差。我們的祖先早就明白了近親繁殖的弊病,所以炎帝和黃帝的子女又會選擇別人家的人做配偶,幾萬年下來,我們的遺傳基因裡面已經不知道有多少種了。所以教科書里說漢族是由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是有科學依據的,承認也是這么一回事,不承認也是這么一回事。事實上,漢族的基因里不僅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基因,甚至還有日本大和民族的基因。據史書記載,在宋朝的時候,就有許多日本女人到中國來借種,抗日戰爭的時候有許多被日軍強奸過的中國女人也分娩了包含大和民族基因的孩子。嚴格地說,漢族人的遺傳基因里,除了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以外,還有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馬來亞等人種的基因,只是這些涉外性交的比例不是很大,中國政府沒有統計進去而已。謝謝閱讀!
I. 為什麼晚清時的中國,沒有完全淪為列強殖民地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中國靠大,日本靠牆,泰國靠巧
近代以降,亞洲許多國家都淪為了西方的殖民地,唯有三個國家避免了被殖民的命運,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泰國,關於這三個國家為什麼能夠避免被殖民,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中國靠大,日本靠牆,泰國靠巧」。
那麼,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對近代中國有殖民野心的國家有很多,但是最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真正殖民中國。歷史上,中國曾經很多次亡國,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如宋元易代,明清易代,但是那隻是民族之間的政權輪替,與近代西方國家想要對中國實行的殖民不一樣。自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就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先後與列強之間爆發過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等大規模沖突,雖然中國所遭受的損失一次比一次大,但是最終都沒有使中國完全淪為西方的殖民地。
廣大、均勢、奮斗:
當然,首先就是因為中國足夠大,無論哪個列強都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夠吞並中國,西方列強多是通過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重要城市設立租界的方式來對中國的政府和社會施加影響,因為沒有足夠的實力,所以列強們都傾向於保留中國的中央政府,意圖實行以華制華,但是實際上即便是中國的中央政府,包括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沒有也不可能淪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次,西方列強乃至日本在中國形成的均勢也是導致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原因。英法美日等國之間,在侵略中國的問題上,沒有足夠的實力獨自佔領中國,因而在中國形成了均勢,每一個國家都不會允許另一個國家對中國的影響過大,這就很好的避免了中國被殖民的命運。
當然,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的奮斗與努力也是避免中國完全淪為殖民地的一個重要。如果單純夠大,而內部一盤散沙,像印度那樣,仍然不能避免被殖民的命運。正是因為有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後繼的愛國志士,在抵抗侵略和實現國家富強的道路上奮斗不息,中國才有了後來的勝利。
世界步入大航海時代後,亞洲各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各國紛紛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7?不過呢,不也有六個國家未完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分別是:中國、日本、泰國、伊朗、土耳其、阿富汗?7?
(一)、
經濟上,中國的自然經濟基礎牢固,依然無法被徹底解體,因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有著強大的抵抗力?7?
事實上,直到現在,自然經濟(也就是農業)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中依然佔有很大的比重?7?
(二)、
文化上,雖然近代對外戰爭屢遭失敗,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優越感並沒有喪失,洋務運動講「中體西用」,戊戌變法講「托古改制」,都體現了這一點?7?
另外就是傳統的「華夷之辨」,讓我們對西方侵略者有著天然的排斥?7?
(三)、
具體來說,義和團運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7?
義和團運動展現了中華民族面對外國侵略時爆發出的強大力量,讓西方殖民者意識到了「文明諸國皆無能力與腦力可統治此世界生靈之四分之一?7?所以,西方殖民者轉變了侵略方式,改用扶植清政府作為他們的統治代理人?7?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列強為什麼要有殖民地?
殖民地相對於列強來說,主要是什麼情況呢?就是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全面落後的狀態,西方列強能夠以極低的成本控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
殖民地能給列強提供的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商品傾銷市場,一個是廉價的資源。
對十九世紀前期的西方列強來說,主要缺乏的是廉價的資源,以此來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獲取高額利潤。而到了十九世紀晚期,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生產技術的進步,列強更需要的是市場,而不是資源。
也就是說,前半期是供應不足,需要從殖民地掠奪,後半期是生產相對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更需要開發新的市場。
所以,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列強對殖民地的需求情況是不同的。十九世紀上半期之前,列強對殖民地都是以低廉的成本進行控制,然後進行竭澤而漁的掠奪。而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大多數列強更需要能夠商品傾銷市場,而不是直接掠奪資源來進行生產。
當然,對於後發現代化的列強來說,他們仍然處於帝國主義初級階段,還是傾向於能夠建立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例如德國和日本,義大利,他們都更希望得到更多殖民地。但這時候能夠瓜分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已經被瓜分完了,沒給他們留下多少。所以,他們需要發動戰爭,從帝國主義前輩手中奪取殖民地。
中國被打開國門的時候,與非洲或者拉美那種殖民地完全不同。雖然中國沒有經歷工業革命,經濟上落後於西方列強,但是中國的政治並不能算是特別落後。中國有成熟而穩定的中央集權統治機器,有成熟發達的文官官僚體系,有自己的文化,而是以此為傲。
所以,對列強來說。要把中國變成一個完全的殖民地,就意味著要投入極高的成本,甚至會超過他們能夠獲得的利益。這對志在獲取超額利潤的帝國主義列強來說,是一個不劃算的買賣。
相反,只要他們能夠以武力威脅和敲詐清政府,迫使清政府按照他們的意願來開放市場,並且維持基本的政治秩序,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列強雖然也對中國進行武裝侵略,但都是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標,而不是徹底推翻清政府。甚至於在清政府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寧可幫助清政府繼續維護統治。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
所以,我們如果看看晚清歷次喪師失地的反侵略戰爭中列強投入的兵力,就會感到很屈辱,因為對方完全是用武器和軍隊之間的代差優勢非常大,所以他們投入的兵力往往很少,也可以獲得碾壓式的勝利。
而且,在中國國門被打開的時候,列強之間的均勢已經基本達成,誰也不願意冒險投入巨額的成本來推翻清政府。只有臨近中國而且是後發現代化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和俄國對中國有領土訴求和征服慾望。但這是不符合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的利益的,他們就會出面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甲午戰爭之後的三國干涉還遼。在英法俄三個列強的壓力之下,已經通過戰爭佔領並且得到清政府同意佔領遼東半島的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晚清時代的中國雖然變成了半殖民地國家,卻沒有變成完全的殖民地,至少統治中國的並不是列強派駐的總督之類,而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政權。
這種情況在二十世紀初期被打破了。尤其是再一戰之後,列強實力受到嚴重損失,從而也失去了壓制日本的擴張沖動的能力,所以日本成為了晚清以來的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一個試圖全面征服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
第一點,中國足夠大。
大家都知道,清王朝巔峰時期,領土面積達到1300萬多萬平方公里。這種規模體量,在任何時代,世界上也拿不出一二個。想侵略中國的那些西方殖民者,本身體量人口就不多,想完全佔有這些土地。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事兒,當然了如果沒人住那也是無用。別人甚至可以直接佔領了。所以這就涉及到第二點。
第二點,中國人口足夠多。
中國自古以來基本上人口在世界上的排名除了個別戰亂年代之外。大都能穩居世界第一。在清末期的時候中國人口已經達到4億以上了。占當時世界人口的35%以上,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要知道當時的世界超級大國英國人口直到清朝滅亡時也不過區區4000萬。可以想像,在此規模下任何一個殖民者想單獨吞下中國。都會猶如蛇吞大象,壓根吞不進去,何況各殖民者之間本身在華利益各不相同,也是互相制衡的,誰都不希望另一方把中國這塊大肥肉被別人獨吞!當然,人口多,若分布均勻一點就更好了。當年外東北地區之所以能輕易的割讓給沙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那裡人口過於稀少。
可以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兩方面來講吧:
內部原因:
1.清政府依然是中國最大的統治者,沒有造成更大混亂的因素。
2.洋務運動強行續命,最成功的戰績是在緬甸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法國陸軍。
3.文化體系不同,對洋人的認同感不高。
4.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外來基督思想並沒有對人們造成多大的思想洗腦。
5.義和團,太平天國運動讓洋人意識到中國跟印度非洲那些國家不同,中國政府雖然抵抗力不是特別高,但是民間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的。
6.清政府依然是世界上的一個強國。雖然跟歐洲那幾個資本主義國家比差很遠,但是清朝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很強大的,只是跟拉美那些小國家相比。
7.中國人守舊,對於洋人更多的持有拒絕的態度。
8.國家領土太大,人口太多,不容易一下子全部佔領和統治。
外部原因:
資本主義力量並不是特別強大,參見俄國日本的改革,都是比較晚的,甚至美國在沒有完成南北戰爭之前,資本主義的力量都是比較弱的。
2.新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以美日德為主,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矛盾。
3.中國市場太大,各個資本主義國家不會容忍單獨國家獨享。參加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在華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
4.並沒有出現像核武器這樣的碾壓性的武器,中國雖然武器裝備落後,但是並沒有到被碾壓的地步。
5.舊資本主義國家已完成資本積累,更多在乎維持現有體系。參見一戰前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更多的不是用於技術革新,而是貸款給日德等新資本主義國家。也是為什麼二次科技革命是在美德等國家優先爆發的主要原因。
6.外國佬可能更多的想蠶食中國
第三點,清末中國國力尚可。
正所謂瘦死駱駝比馬大。依託中國龐大的國土和人口。這么大的基數擺在那,中國再窮,只要不是作死瞎折騰,總體國力放在世界上仍然是可觀的。就如現在的印度,基本上各方面都處於落後狀態。但總體國力放在世界上來說仍然不弱。所以清朝末期中國政府依託這種國力,哪怕科技等嚴重落後,他仍然可以通過金錢等手段得以維持一隻可供使用的軍隊!假若不是慈禧老佛爺為首的滿清貴族保守軟弱,換做是一位有作為的鐵腕統治者實行制度等變革的話,中國完全可能在清末實現中興,徹底改變中國歷史命運。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凝聚力足夠強。
大家都知道印度,稍微了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印度那麼廣闊的面積和眾多的人口卻仍然被英國殖民了兩三百年。為什麼呢?別的原因我不多說,但眾多史學家公認的一點就是,那時候的印度次大陸沒有形成自己統一的思想文化,沒有足夠的民族凝聚力是造成印度被英國殖民那麼久的重要原因。而中國在這點上卻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基本就是儒家思想統治史。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思想傳了那麼多年。在中國仍然掀不起多大波瀾。可見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國歷史長時間在世界上各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更是造就中國人無與倫比的民族自豪感,雖然清末的中國人從鴉片戰爭以後認識到中國並非還是那個心中想像的天朝上國。但是每一個有自尊心的華夏兒女,無不希望中國能恢復祖先的榮光。所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那一刻起,使每一個有民族認同,有自尊的中國人為中國強大,統一而前赴後繼!其中義和團運動和後面一系列的革命之所以產生,不能不說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跟這些有關。西方列強也是通過義和團等運動,認識到中國人這種潛在的又根深蒂固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從而徹底放棄了完全殖民中國的想法,因為這樣代價太大太大,得不償失!後來的日本侵華戰爭失敗就是明證!
當然,除了以上四點,還有很多的外在因素,比如當時的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之間戰爭也是不斷,並不可能完全把心思放在中國,以及各西方殖民者離中國距離太過遙遠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賦述了,如若大家有不同的觀點或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1.國土面積太大,單一國沒法一口吞並,多國又互相牽掣,就像毛子想獨吞東北,很快來個「三國干涉還遼」,
2.華夏文明根深蒂固,基督教進步緩慢,傳教士不成功,中國不像菲律賓墨西哥,居民多為當地土著,容易洗腦,想當初,滿清入關,「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抵抗極其激烈,最後滿清也是借漢奸做事,以漢制漢,才慢慢統一,況且滿人漢人長相並無大異,如果像北美非洲那樣列強派遣總督來中國管理,直接抵抗恐怕比當年滿清劇烈百倍.
3.晚清雖腐敗無能,國力尚在,約佔世界四分之一多點,歐洲諸國重商主義立國,既然可做生意賺錢,幹嘛刀兵相見,反過來,非洲南美土著未開化,資源豐富,選擇殖民方式就更有利,1840一聲炮響,鴉片戰爭也是為了做生意,打完簽完合同走了,他們對推翻中國皇帝不感興趣,成本太大,沒有更好的選擇之前,先彼此維持現狀
4.中國在歐亞大陸版塊,地理上資源不夠豐富,既不像南非有鑽石,墨西哥有黃金,甚至49後還被認為是貧油國,人多資源少,人還腦殼硬,適合做生意不適合殖民
5.反觀華夏歷史,經過三國五湖亂華南北朝以後,到了唐宋元明清,外族就很難統治漢人,元朝未融入華夏文化,一百年不到就被逼回草原放羊去了,滿清拼了小命努力學習漢文化,維持的長一點,以滿族消失為代價融入漢族,你在今天幾乎看不到純正滿人,諸君,最後瓦解滿清的還是中國人自己,你聽,武昌起義,一聲炮響
6.事後分析這種問題,可以找到一百條說的過去的理由都不難,難的是對當下是對民族未來的走向精準預測,我沒有這種能力,不能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