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哪裡有收購茶葉的

緬甸哪裡有收購茶葉的

發布時間: 2023-08-30 18:18:34

⑴ 勐海茶廠的大事記

勐海是雲南西南的一個縣,這里原先是車里宣慰司(土司中級別較高的)的領地,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於缺少文獻的佐證,這些茶林的種植者和種植年代有些模糊。
●1910年,清政府幫助車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間的內訌,同年,漢族商人張堂階在勐海開設了勐海歷史上的第一個茶莊。當時,勐年產茶葉不足兩千擔(每擔相當於50千克),全部運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後,由於經緬甸、印度進入西藏的茶路的發現,很多人到勐海設立茶莊,壓制茶葉後直接出境。
●1939年初,剛成立的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派遣范和鈞、張石城兩先生赴勐海(當時叫佛海)調查茶葉產銷情形,並籌建年產5000箱機制茶的實驗茶廠。
4月,由雲南省財政廳投資的「雲南思普區茶葉實驗場南糯山(當時南糯山歸車里縣管理)制茶廠」成立。
1939年4月1日,范和鈞、張石城由昆明出發,經大理、保山、臘戌、仰光、景棟等地,最終於1939年5月26日到達佛海。
8月1日,南嶠(在今勐海縣勐遮)農場場長李升(字茂堂)率本公司技工25名赴佛海工作,月底到達。同月,招收9名本地學生進入進廠。
9月下旬,制茶十八日,計製成白茶一種,紅茶三種,綠茶二種,磚茶二種,藏銷緊茶一種,老青茶三種,合計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939年10月14日,范和鈞離開佛海,茶廠由張石城代為管理。
●1940年1月1日,「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實驗茶廠」(勐海茶廠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鈞任廠長。
1940年2月27日,第二批工人、學生、職員隊伍四十餘人抵達佛海。
1910年1月,由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認墊新滇幣二十六萬元,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及雲南富滇新銀行各認墊新幣十二萬元,成立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佛海服務社。范和鈞暫任經理。
佛海實驗茶廠生產紅茶 93擔,綠茶39擔,圓茶400擔(委託同昌號和玉溪人陳璽加工)。另外,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佛海服務社生產緊茶1000擔。
●1941年,佛海茶廠主要生產紅末茶,同時,佛海茶廠和佛海服務社大量收購私商緊茶,從1941年秋到1942年春,收購緊茶超過一萬兩千擔,部分運到葛倫堡銷售,部分被炸,部分疏散在勐海各茶莊。
●1942年,由於日軍攻入緬甸,佛海茶葉出境通道被阻,同時,日機轟炸佛海,佛海茶廠大多數員工撤退,茶廠進入保管期,廠方物資由佛海服務社李拂一負責接收,刀國棟、周光澤等留守。
●1943年,佛海茶廠生產高檔白茶318市斤。
●1945年,李拂一將部分1942年存留的緊茶賣給馬鼎臣的鼎興號。
●1946年,佛海茶廠1942年所收購的緊茶數千擔被售與思茅恆盛公,後者將這批茶全部銷往西藏。
●1947年,佛海茶廠留守的職員周光澤,利用佛海茶廠的油印機開辦《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佛海縣臨時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廠。茶廠共有:三層樓房一幢,二層樓房兩幢,25千瓦發電機一台,18千瓦發電機一台,24千瓦發動機一台,2千瓦電動機一台,牛力發動機一台,烘茶機兩台,切茶機一台,牛力揉茶機一台,平圓機一台,沖床、車床等多種。
●1951年,省茶司派王興、楊秉葵、唐慶陽等籌備恢復佛海茶廠的生產,王全面負責,楊負責行政,唐負責業務。1952年正式開工生產,少量加工紅茶;大量收購青毛茶,同時收購私商洪記、可以興、雲生祥等茶莊生產的緊茶交省公司銷售。公司名稱為:「中國茶葉公司佛海茶廠」。九月十四日,由中國茶葉總公司統一注冊「中茶」牌商標,注冊證號為第8071號,並要求全國國營茶廠統一使用此商標,佛海茶廠的產品除藏銷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標。1984年以前,勐海茶廠全部出口茶和大部內銷精緻茶均須調至昆明,由「省茶司」再行分配轉調。
●1953年9月,茶廠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西雙版納茶廠」。同年接管了主要生產紅茶的南糯山茶廠。由於公司業務、人事管理並不一致,因此,勐海茶廠很長時間沒有正廠長,只有負責人,(副廠長中的一員),這些負責人中有:劉國棟、胡傑、嚴振儒、周培榮等。由於當時全國的國營茶廠統一使用「中茶」商標,勐海茶廠作為中國茶葉公司的業務下屬單位,茶廠名稱的更改並不一定反映在包裝上,舊的包裝和圖章仍可以使用。
●1954年4月,佛海茶廠更名為「雲南省茶業公司西雙版納茶廠」,茶廠開始加工緊壓茶、綠茶。
●1956年2月,更名為思茅專區勐海茶廠。中國茶葉公司改為中國茶葉出口公司。雲南僑銷圓茶和青毛茶均調廣東省茶葉公司出口或重新拼配。
● 1957年,茶廠改隸雲南省商業廳經濟作物局。茶廠改革制茶機具,加工能力猛增。
●1958年,勐海茶廠為解決運輸難等問題,開始將勐海縣調運公司內部的毛茶原料經過蒸軟壓成大方塊運輸,昆明、下關茶廠收到原料後再復蒸解塊。
●1959年,勐海茶廠開發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磚茶」等新產品。
●1961年1月,更名為「勐海縣茶廠」。新茶路1號現址和老茶廠自由街和平路8號同時使用。同年,中國茶葉出口公司改名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
●1963年1月,茶廠更名為「雲南省勐海茶廠」。
●1964年,勐海茶廠副廠長周培榮參與了雲南省在勐海進行的雲南大葉種茶全面測定和用雲南大葉種製做高品質紅茶的技術研究。
●1966年,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成立。
●1967年,將心臟形的緊茶改為長方磚形,使用中茶牌商標。
●1970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成立,專營茶葉出口業務。茶廠又更名為「勐海縣茶廠」。
●1972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成立。我們所見到的「雲南七子餅茶」大多是這一時期以後的。
●1974年,生產普洱茶(熟茶)6擔,以後逐年增加。當時,由於發酵技術的原因,勐海茶廠的高級別熟散茶(如三四級、五六級茶)因湯色、老味等指標達不到外商要求,因此,以「雲南青」名義出口。
●1976年,雲外茶業字第84/45號文件為勐海茶廠普洱茶規定了如下七個茶號:雲南七子餅 7572 7682雲南普洱茶74092 7 雲南青(茶) 74342 74562 74782。昆明的7581磚,7663沱、7763磚等茶號也在這一文件中給以規定。這里,散茶第三、四位、緊壓茶第三位代表原料等級;散茶第五位,緊壓茶第四位代但表茶廠,昆明茶廠1,勐海茶廠2,下關茶廠3,普洱茶廠4。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躍居各精製茶之首。這一年,勐海全縣共加工精製茶27797擔,其中綠茶3675擔,紅茶7403擔,緊壓茶(普洱生茶)6936擔,特種茶(普洱熟茶)9783擔。
●1982年,更名為「勐海茶廠」。周培榮去世。如果以范和鈞為第一任廠長,周培榮是文革後被任命的勐海茶廠的第二任廠長。
●1983年,雲南七子餅茶獲省優質產品、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同年,唐慶陽被任命為第三任廠長,並於年底退休。
●1984年,鄒炳良接任勐海茶廠廠長,為勐海茶廠的第四任正廠長。
●1985年,勐海茶廠應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創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兩種新茶號。
●1986年,普洱茶10級、8級分獲省優稱號。
●1988年,勐海茶廠在八達、布朗山開辟兩個萬畝茶園基地,為以後勐海茶廠的原料供應打下很好的基礎。同年,勐海沱茶獲全國營養食品「熊貓杯」銀獎。
●1989年,「大益」商標注冊成功,作為茶廠自主品牌開始了海外市場推廣。勐海茶廠此舉是對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要求屬下各茶廠使用中茶牌商標時必須繳付使用費的一個對策。同年,普洱茶散茶79562、79092、79102獲省優稱號。
●1990年,勐海沱茶、普洱方茶等獲得省優稱號。
●1992年,「宮廷普洱」被授予雲南名茶稱號。
●1993年,勐海茶廠重新調整、規范了各茶號普洱茶的拼配比例。1993年以後,政府組織的茶葉評獎漸漸被各種協會、活動組委會等所組織的評獎所代替,勐海茶廠獲得過眾多的金、銀、銅獎,不錄。
●1996年1月,「勐海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公司(茶廠)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獨立核算的經營管理模式,開始多種經營,投資啤酒廠、玩具廠等領域。
●1996年~1998年,盧雲任廠長
●1998年10月~2002年,阮殿蓉任廠長。
●1999年,勐海茶廠獲綠色食品和有機(天然)食品雙認證。
●2002年~2004年,鄭躍任廠長。從2000年到2004年,勐海茶廠的產品豐富而多樣,很多產品是經銷商訂制茶,部分還是來料加工茶,這使得大益茶的辨認成了一門復雜的學問。
●2004年10月,雲南博聞投資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廠。
●2005年 11月25日,勐海茶廠率先在西雙版納州取得食品生產質量安全(QS)許可證。
●2006年1月1日,勐海茶廠全面啟用包裝防偽系統。

⑵ 水果塘古樹茶產區屬於哪裡

果敢地處緬甸北部高原,與中國雲南接壤。果敢原生的茶葉品種,統屬南亞熱帶大葉種,即雲南大葉種,茶樹齡都在200-500年不等,經過多年的種植古樹茶,我們有著專業精英制茶團隊,請大家放心購買放心飲用,喝出健康才是好茶。

古樹茶

按地方史志記載,果敢與同樣作為原生地的雲南雙江勐庫屬於同一茶源地域。原土司老衙門所在地楂子樹等古村落,仍有百年以上的古茶園,茶菁品質上乘,人稱「東有大竹箐,西有楂子樹」。

果敢古樹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果敢茶特點:苦澀味低,蜜香,滋味醇厚,回甘生津,喉韻綿長。果敢生茶的野性十足,沖泡時會明顯感覺到這是一款出自人煙稀少而且有野性的茶。

挑戰茶源地學說--野生古樹印證果敢茶產區地位

世界茶源地學說,素有中國雲南和印鬧御培度之爭,同時也是雲南大葉種與阿薩姆種的代紀性之爭。至今,古生物學者仍然為此論戰,而中國雲南和印度也被廣泛認為是拆碼世界兩大茶源地,其他國家和區域在茶樹種植的歷史考證領域均定位液唯於傳入追溯。

2014年,茶學專家在考察果敢茶產區時,發現多株野生古茶樹,尤其是位於果敢老街東南5公里,海拔為1000米南湖塘區域的一株初步鑒定超過1500年樹齡的雲南大葉種古樹茶;通過生物學分析,由此足以證實:與雲南一樣,果敢亦屬於世界茶源地,曾經的世界茶源地之說,由此被打破,並更新。

果敢古樹茶

果敢,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曾因鴉片而聲名遠播;這里,曾是「金三角」地區最早形成的,最富盛名的鴉片集貿地。據相關記載,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後開始種植鴉片的。其實,果敢地區神奇的植物並非只有鴉片,在英屬殖民地時期更有著茶山茶園的規模化種植、採摘,阿薩姆種也正是那個時期引入種植的。當時,果敢地區的茶葉,無論是雲南大葉種還是阿薩姆種,由於其品質優秀,被直供英國皇室和貴族使用,屬於緬甸的重要經濟支柱產業。殖民結束後,茶業出口幾乎停滯,當地轉而種植鴉片。

果敢原生的茶葉品種,統屬南亞熱帶大葉種,即雲南大葉種。按地方史志記載,果敢與同樣作為原生地的雲南雙江勐庫屬於同一茶源地域。原土司老衙門所在地楂子樹,以及西山區南郭、興旺區三棵樁、東山區大竹箐及南湖塘、紅星區杏塘包包寨等古村落,仍有百年以上的古茶園,茶菁品質上乘,人稱「東有大竹箐,西有楂子樹」。

拂去罌粟塵硝--重探果敢高原茶風貌

果敢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如此佳人,除了神秘,她的成長與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密不可分。果敢位於緬甸東北端的撣邦高原,一大部分被西藏高原所包圍,緊鄰中國雲南省,地理坐標為:北緯23°24′54″-24°09′24″;東經98°24′14″-98°53′42″。地勢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間,山與山之間的壩子海拔約1100米,屬典型低緯度高海拔高原濕潤季風氣候區,植物種類極為豐富,至今仍保留了原始的生態環境。再加之果敢是三面環水,上方和西邊是怒江,在下方與流出孟定的南定(汀)河匯流。使得該區域大量聚集的山茶科植物,經歷千年,與野生喬木茶樹在原始生長環境下共同成為普洱茶最上乘生態原料。

堪比冰島班章--雪山一脈各自芬芳

全部的古樹茶,是果敢茶產區獨有的特點,也就是說果敢只有古樹茶而沒有台地茶。在果敢老街附近的「南湖塘」有樹齡在1500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彰顯著果敢茶源地的歷史,而樹齡200-300年的數量也頗具規模,即使是最「年輕」的樹齡亦在100年以上。

作為世界茶源地之一,果敢茶種植及「馴化」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濮時代。此後是與中國雲南一脈相承的「武侯遺種」的傳說相關。史書上沒有孔明南徵到此的記錄,當地祖祖輩輩口口相傳著這樣的古老故事:我們是隨孔明南征丟落下來的人。孔明拿了一把茶籽叫我們安居下來生產,從此我們就有了茶葉。這些被「丟落」的人照著孔明的帽子建蓋房屋,奉孔明為茶祖。基諾人深信武侯種植茶樹,並舉行放孔明燈活動,稱為「茶祖會」,世代相傳。「武侯遺種」的傳說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文化的認祖歸宗。相傳當年諸葛亮曾到過果敢的炮樓山,炮樓的舊址現改建為諸葛廟。在佤邦勐冒縣縣城所在地有一座公明山,也是用諸葛亮的名字命名的。

無論是哪天,歷史傳承的脈絡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果敢與中國雲南山水相連,文化尤其是茶文化的傳承更是同宗同源。而果敢古樹茶的茶山在地理位置上與素有「天下茶倉」的雲南臨滄屬於同一山脈,有著相同的地理氣候資源,甚至拋開有形的國境線,本就是同境同源的地域資源。

肥厚的古樹春芽

除此之外,果敢的普洱茶另有其唯一性和不可復制的特色,在《解毒金三角》一書中提到的:據雲南植物學家多年研究,因生物間奇妙的作用,凡種植過罌粟的土地,其古茶樹生長也受到土壤微妙的變化的影響,茶葉別具一種香氣。此說是否確有科學依據,不得而知,但是在種過罌粟的土地上種普洱茶,冥冥中不正契合了中國古書「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記載嗎?雖然此解毒非彼解毒,卻同樣功不可沒,而且善莫大焉。

果敢古樹茶

除卻果敢茶產區的樹種和樹齡優勢資源外,其另一個無法超越的絕對核心優勢是其食品安全領域的純原生態和零農殘。由於果敢自治區此前的特殊歷史時期原因,茶產業幾乎處於80多年的無人照管和培育的野生狀態,完全沒有化肥和農葯的使用,使其成為100%的純天然茶原料產地。

為了保證這一核心優勢的持續性,緬甸果敢自治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茶產業復興計劃。其中,為了保護茶產區領域生態環境,維護果敢地區茶葉傳統的天然品質,果敢自治區正制定相關法規:禁止砍伐古茶樹,禁止在茶樹種植和採摘過程中使用化肥、農葯,禁止在茶葉中摻水或者摻入偽劣產品。違反規定將嚴格沒收貨物及非法所得並予以罰款。

果敢地區的古茶樹樹齡均在百年以上,數量超過100萬棵,年產茶規模將達到5000噸。與國內市場相比,以班章茶為例,班章茶產區的古樹普洱茶的年產量僅僅為50噸。可見,就高端古樹茶領域來說,果敢茶在規模上有絕對的優勢。

果敢古樹茶--這位數百年來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外國土地的這位神秘的佳人將重新踏上中國的土地。

據果敢地區楊氏、羅氏和彭氏等地方望族的家譜及碑銘記載,果敢族先民乃中國明末清初流落緬甸境內的明朝官軍。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清軍追擊下,被迫帶領官兵及隨從自昆明倉皇西逃,於次年2月遁入緬甸避難。

公元1662年1月,緬王莽白懾於清軍聲勢,將永曆帝拘禁後執獻給清朝將領吳三桂。追隨永曆帝的明朝官兵四處逃散,部分隱居於緬甸中部及撣邦一帶;部分則逃離緬甸,返回至中緬邊境地區,卸甲為民,繁衍生息。據楊氏家譜記載,為表示居住在科乾地區的人民是果斷而勇敢的,頭領土司楊氏家族便按諧音將"科干"易名為"果敢",並沿襲至今。果敢的茶樹都是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樹,是木本、喬木,不是幾年長得起來的。

⑶ 勐什麼原料茶

勐宋古樹茶
勐龍勐宋古茶山,位於景洪市勐龍鎮勐宋。勐龍鎮距離景洪市區62公里,西接勐海縣布朗山鄉,北靠景洪市小街鄉,東面南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數民族。勐宋古茶山區域,均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半山區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光照適宜、土壤肥沃,適宜茶樹的繁育生長。
共有古茶園共5170畝,年產干毛茶150噸左右。歷史上,由於古茶山地處瀾滄江以南,交通不便,雖有部分茶商馬幫來收茶馱茶,但茶葉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沒有記載。從當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樹生長狀況來加以推算,古茶園種植歷史在200-300年間。勐宋茶葉品質優良,清代民國時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產地,民國時期經常有茶商馬幫到勐宋收購茶葉。
勐龍勐宋是哈尼族為主聚居的邊境村寨,其他為僵尼人和阿克人。據哈尼族「寨老」說,他們的先民是從勐海南糯山遷徙來的,最早的已有15代。海拔在1500-l8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70%,土壤以紅壤為主,表土肥沃,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古茶園相互交織、連片,總面積3670畝,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50-185厘米之間,主幹胸圍30-95厘米,樹高在2-6米,樹冠直徑在1.5-6.5米,年產干毛茶在100噸以上。

⑷ 張源美茶行的錫茶筒下印有《顏增記《》字樣我想了解其中歷史謝謝!((茶筒有幾十年歷史了)

張水存 :1927年一月生,福建安溪人,茶葉世家出身,其父輩四兄弟創立的「張源美茶行」
在20世紀前半葉是緬甸最大的茶葉進口商和銷售商。二戰後,「張源美」在廈門的茶行成為總行,1947年,20歲的張水存開始管理廈門「張源美茶行」。1956年公私合營後,張水存到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前身——中茶廈門辦事處,後任茶葉經銷部經理。張水存專注研究烏龍茶的審評與經營管理,1958年,他研製出「以煤代木炭焙茶」工藝,後被烏龍茶主要產銷區泉州、漳州、汕頭等廣為使用。2002年,他寫出中國首部烏龍茶著作——《中國烏龍茶》。【《寫字樓》2013年6月號·文圖】站在張水存廈門湖濱北路高樓家中的陽台,初夏雨季的朦朧水汽中,遠望這個城市高樓林立,「篔篔漁火」之景已是昔日風景,寬闊湖水與海洋相連,靜謐中又似乎可以想見曾經商船往來的熱鬧。這樣的熱鬧以現代化的方式在延續,時代的變遷也在延續。張水存是親眼所見這些時代的變遷。變遷的,還有他自己的人生。「也許沿著這個蜿蜒伸展的海岸,沒有同樣的小島曾有過比它更令人感興趣與刺激的故事,它僅僅有八英里寬,許多轟動的事件在此地與毗鄰發生。它是一個經歷無數殘酷斗爭的劇場與戰略要地,是兇狠的海盜與殘忍的冒險家的相聚之地……它是一個經歷無數次殘酷斗爭的戰場及戰略要地。」1911年11月8日,美國歸正教會牧師Rev.Philp
Wilson
Pilcher在他的《廈門市志——一個中國首次開埠港口的歷史與現實》的序言中,寫下了以上這段話。張水存和他的父輩,也正得益於這個開放的港口,在歷史波瀾的縫隙中,努力地打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翻開一部中國烏龍茶的歷史,他們的名字已經鐫刻其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這個城市早先的冒險家了。張源美茶行興衰張水存是茶鄉安溪人,出生於1927年一月。87歲的他,耳聰目明,身體健朗。他以一泡傳統烘烤過的鐵觀音迎我。用的是一副寫著「張源美茶行」的茶具,他說是兒子找人燒的,有十幾年了。這副茶具似乎是一種懷念了。如今,張源美茶行早已潛入歷史中,成為故事。我們也只能就著一盞茶的香味,來讀讀這故事裡關於烏龍茶、關於一個港口城的起起伏伏。自1610年,廈門商人將武夷茶運至爪哇賣給荷蘭人,然後轉入歐洲市場銷售,到1644年,英國人在廈門設立貿易機構,開始由廈門運武夷茶和烏龍茶到歐美各國銷售,並將廈門方言「茶」字拼為「Tea」,成為今天西方茶葉的專用文字——早在17世紀初期,外國人已經知道廈門是中國茶葉的輸出口岸,因此也頻繁地往來廈門進行茶的貿易。廈門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由海路出口茶葉的重要港口,還曾是閩台茶葉貿易的集散地。這個傳統的烏龍茶加工貿易口岸也稱為是茶葉的海上「絲綢之路」。地理的條件和歷史的機遇,成就了一些茶商的輝煌。在歐美市場由於廈門烏龍茶的品質下降而禁止進口後,東南亞地區的華僑由於愛國愛鄉之心,仍然經營和飲用家鄉茶,烏龍茶遂成為僑銷茶。此時,張水存的父輩開始在歷史故事中現身了。清朝末期,因為貧苦生活所迫,張水存的父輩不得不背井離鄉討生活。他的伯父張彩山和父親張彩鳳先隨鄉親南渡新加坡,白天在米廠做工,晚上拉人力車,卻依然收入微薄。1904年,張彩山輾轉至緬甸開荒種植果蔬,勉強維持生計。1911年,他回鄉成親,並帶著新婚的妻子和兩個弟弟張彩鳳、張彩雲到緬甸協助果蔬的產銷,同時積累了緬甸的商業經驗。1921年,張彩雲回安溪結婚,耳聞鄉里有幾家在南洋經營家鄉茶葉的茶莊,不僅銷路好,獲利也頗豐,他也萌生出在緬甸經營茶葉的念頭。他在安溪成立了以「張源美」為商號,以
「白毛猴」為商標的張源美茶行。茶行創建後,張氏兄弟先精製了24件茶葉,由張彩南押運到緬甸的仰光銷售,但由於是新品牌,茶葉的銷售並不順利。張氏兄弟總結經驗,決定由張彩南在安溪主持茶葉收購和加工,張彩雲在緬甸負責銷售。1922年,張彩雲到緬甸仰光後,認為開店等待客人上門,既被動也不易推廣自己的品牌。於是他隻身到緬甸所屬的各埠推銷茶葉,連偏遠的小鎮都一一涉足。他也委託仰光著名的茶行「集發號」代理銷售他的茶葉。幾年後,張源美在緬甸的銷售局面逐漸打開了。1930年代,供應緬甸市場銷售的武夷茶的幾家廈門茶行由於被土匪滋擾,不敢前往閩北收購茶葉,這使得武夷茶短缺,卻給了經營安溪茶的張氏兄弟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趁此占據了緬甸的大部分茶葉市場。1931年,張氏兄弟在仰光設立茶葉批發場所,同時向緬甸政府申請注冊「白毛猴」商標,開始張源美茶行的大規模拓展時期。為了適應業務發展,張氏兄弟於1932年在廈門這個茶葉貿易港口創立了茶葉轉口和加工場所,使自家茶行的生產、運輸和銷售能夠配套。「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由於廈門被日本人佔領,茶店關門收市。國民黨政府對茶葉實行統購統銷,由中國茶葉公司負責經營,在泉州設立茶葉管理機構,以控制烏龍茶營運。考慮到戰時交通可能發生的困難,張氏兄弟又當即在香港和泉州設立茶葉轉運棧,為戰時的銷售另開運輸通道,部分烏龍茶由泉州口岸出口香港和南洋。另一方面,張氏兄弟深知茶葉貨源的重要性,他們看準時機,趁著戰亂不但大量收購茶葉,而且自1939年起便在武夷山區購置岫岩、青獅岩、土地公岩,並租用了一些較為著名的茶岩,同時還在崇安赤石街(今武夷山市區)購置大茶廠一座,方便對收購來的毛茶進行精製加工。此時的張源美茶行已經在緬甸家喻戶曉,以「白毛猴」為商標的茶葉每年的銷售量達到4000多箱,約合70多噸。張氏兄弟在茶葉生意上合力合作,他們既堅持生產「質優價昂」的茶葉,如鐵盒裝的「岐山洞正白毛猴」、紙包裝的「岐山洞提叢小種」和「寶國水仙」;也不惜工本地生產以「萬圃」、「福記」為牌號的「質優價廉」的產品,占據了從高端到低端的市場,使得外來的茶行無法與之抗衡,並且也因薄利多銷而贏得商業競爭。
20世紀初,張源美茶行獨霸緬甸市場,成為緬甸最大的茶葉進口商和銷售商。但張源美茶行在烽火亂世中也並非一直順遂。1941年秋天,張源美茶行在安溪的茶廠和住宅被土匪洗劫,損失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張氏兄弟被迫放棄緬甸,踏上回國的逃亡路途,他們輾轉經雲南歸國。張氏兄弟權衡之下,放棄泉州的茶葉轉運棧,而選擇在物產豐饒、茶葉銷售量大的漳州定居,並在1942年創辦了漳州的張源美茶行。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經驗,加之曾有的品牌信譽,張源美茶行東山再起,很快成為閩南和粵東地區知名的茶商。茶商子弟早當家抗戰勝利後,張源美茶行在廈門、香港和緬甸等地的經營機構先後恢復營業。張氏兄弟看到廈門商賈雲集,港口條件便利,因此將廈門的茶行確定為張源美茶行的總行,由張彩雲任總經理,負責領導各埠頭的茶行和茶廠,同時經營國內批發零售、代客買賣、代辦茶葉出口業務等。廈門張源美茶行的業務迅猛發展,甚至超過了一些百年老字型大小。由於掌握有武夷山大量優質的貨源,又堅持「品質第一,作價恰當,勤於經營」的傳統,張源美茶行的「武夷岫岩老叢水仙」和「三印水仙」,很快佔領了廈門武夷茶的大部分消費市場,而茶行的中低檔茶葉則暢銷於漳州區域。張氏兄弟接著拓展茶行在廣西、廣東的市場,於1947年在廣州設立了茶葉代銷點。而此時香港的張源美茶行改轉口自家茶葉為代客買賣,同時還為台灣茶商銷售大量的紅茶和烏龍茶到歐洲各地,業務十分興隆,茶葉年銷售量都在萬件以上。這是張源美茶行最輝煌的年代。茶行的茶園和茶廠分布於武夷山區和安溪茶區,茶行則分布在廈門、漳州、香港、緬甸仰光及廣州,年自售的茶葉已達250噸以上。為便於經營管理、提高效益,加之家族子孫繁衍,張氏兄弟決定對各地的經營機構實行分房經營、自負盈虧。張源美茶行的第二代開始進入歷史。張水存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父親是二房張彩鳳。長房管理武夷山茶岩園、茶廠和香港茶行,二房管理廈門總行,漳州和仰光的茶行分別歸三房和四房。張水存主持廈門茶行,由於人手缺乏,又再次聘請叔叔張彩雲擔任經理,直至他1948年南渡緬甸,張水存正式擔任經理。出生在烏龍茶產區安溪的張水存,也在安溪長大。1945年,18歲高中畢業時才來到廈門。他說自己雖然從小看到做茶的過程,但真正懂得做茶,是在1947年接管了張源美廈門總行後,「不得不學,因為要做買賣了,自己得懂,這樣才不會上當。」張水存說,「茶葉認真去學,並不難。」20歲的他掌管著張源美廈門總行的生意,其時店裡有十幾個員工,生意規模不小,他還記得茶行每年銷往緬甸的茶葉有1000多箱,每箱是36斤。解放後,張源美廈門總行和漳州茶行都參加公私合營,香港茶行另行成立福建茶行,後自建公司。而在緬甸的張源美茶行,1962年被緬甸政府收歸後倒閉,雖然張氏後人在緬甸再立茶號有仰光三美、源發,並經營緬北茶山,但「張源美」這個商號已經消失於歷史中了。見證一條商業街的起落張水存回憶年輕時候,總會說起從前廈門海口一帶的街道,水仙路、鎮邦路與中山路交會的十字街是廈門的金融貿易中心,黑市的錢庄多,茶莊也多,因為南洋來往的船隻都停在旁邊的太古碼頭,而來去鼓浪嶼的旅客也在這一帶上岸,所以就成了商業繁華之地。張源美的廈門總行也在這條街區。在烏龍茶已經退出歐美市場的這個年代,對於經營南洋和本地業務的茶商來說,卻是最黃金的時代。20世紀前半葉,廈門地區經營茶葉的茶行、茶莊有三四十家,為全國罕見,就連煙攤小販和雜貨店也都兼賣茶葉。其行業繁榮可見一斑。張源美茶行經營內外銷業務,因為在國外有聯店,資金雄厚,業務規模龐大,已經是茶行業的代表。雖然論創業歷史,張源美不是最為久長,但論規模和聲譽,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閩南地區的老一輩人中都還有記憶的印痕。比如在岩名和茶葉品名成為茶店代稱的年代。茶店在產地擁有茶山茶岩,都以自己的山岩名稱冠於品名之前,而張源美所出售的武夷岩茶,稱為「武夷岫岩老叢水仙」和「三印水仙」——這也讓廈門的老茶人念念不忘。1956年,張源美茶行公私合營到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1959年,張水存到位於水仙路的茶葉總店做經理,負責茶葉加工和銷售管理,他回到老地方,做的是舊日熟悉的行當。在有廈門人熟悉的「海堤茶廠」開始的1959年,張水存的名字就和這個名字關聯在一起了。「1970年代,買茶都是憑戶口分配的,一家只能買幾兩……」
1984年,茶葉開放自由經營後,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在水仙路28號開辦了「廈門茶葉進出口貿易公司」,經營內銷茶葉的批發零售,這個門店也是由張水存管理,店裡有十來個員工,業務涉及的地域不小,除廈門地區外,還到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和潮汕地區,銷售業績非常好。除了見證了一條街一個茶種的起落,張水存說起自己少年時候來廈門後的住所變遷,那也是一個故事了——他最早的住處是在鷺江道的廬山路,「現在都拆沒了」,接著又搬到後江埭,被拆遷再搬到岳陽小區,然後才住到現在的地方。眼見著這座城起高樓拓馬路,六十多年對於歷史不過一瞬,對於他,已經是從少年到暮年的大半生。烏龍茶焙烤之改革提起烏龍茶烘烤工藝的改革,張水存也是史書上刻下的名字。由於烘烤茶葉的木炭供應日益緊張,以煤取代木炭焙茶勢在必行,但煤炭燃燒的臭煤味與最容易吸取異味的茶葉一起烘烤,如何去煤味而保持茶的本味,這是個大問題。1958年,張水存通過思考和揣摩木炭烘烤茶葉的現狀悟出:如果造一個煤灶,把鍋倒翻在灶上,於接合處用灰土封密,煤氣則由另設的煙道排出,這樣鍋上升來的火溫就與焙窟中木炭的火溫相同。經過初步試驗,肯定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張水存再經過持續的摸索和試驗,終於掌握了使用煤炭焙烤茶葉的最佳操作方法,並在1958年底正式投入生產。這項改革,不僅節約了大量木材,而且操作簡便。要焙茶時馬上生火,不焙茶時則隨時停火,不受時間限制,也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另外,採用煤炭焙烤茶葉比傳統的方法快速和安全,還使得茶葉的生產環境和衛生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這項技術被推廣之後,漳
州、泉州、汕頭等地的同行都來觀摩取經,現在烏龍茶產區仍然採用這個方法焙制茶葉。在以煤取代木炭焙烤茶葉後,雖然沒有燃料短缺之憂,但這畢竟是落後的手工生產工藝,不適應大規模的生產需求,並且在茶葉需要高溫焙烤時,所燃燒送熱的鋼管三兩次就會被燒壞。1974年,張水存在工廠工作時,也參與了茶葉烘乾機高爐的改革,改進了以電代高爐送熱風焙烤茶葉的方法。第一部烏龍茶書里的私人史1987年,張水存在廈門茶葉公司退休後,被公司留用至1992年,然後又工作到1996年才算是真正退休。此時,廈門茶葉協會成立不久,他又接著去茶葉協會發揮余熱,再工作十幾年,「廈門茶葉協會里大概沒有比我年紀更大的茶人了……」六七十年與烏龍茶分割不開的故事,讓張水存寫出了中國第一本關於烏龍茶的專著——《中國烏龍茶》,書的內容包括烏龍茶的起源、產制、鑒別、存放、品飲以及中國烏龍茶的產銷歷史,名茶,名種……他從家族歷史說到烏龍茶出口至內銷,由盛及衰再到盛,很多是親身經歷,更有非常實用的經驗之談。「我其實也不是專門想寫茶書,是因為出了幾篇關於茶的文章,想整理一下……」張水存這么解釋自己的初衷。書中有三篇寫到廈門的烏龍茶行業翹楚所代表的時代:創立於清乾隆年間的楊文圃茶行,在1930年代倒閉,它代表的正是烏龍茶風靡歐美的時期;創立於20世紀20年代的張源美茶行,代表的是烏龍茶的僑銷茶時期;而張水存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廈門茶葉公司,則代表了日本的烏龍茶熱時期。廈門這座城與烏龍茶的歷史,被張水存整理出明晰的脈絡。張水存用舊報紙做示範,為我們演示了過去烏龍茶150克的紙包裝,以及5到10克的小泡包裝茶,這樣的茶一包泡一次,是方便「茶桌仔」和小戶人家泡用的,張水存說這樣包裝的茶還做批發用,小販和茶樓可以批發一些去零售。張水存的茶桌上,來自各地的茶不少。他每天喝茶,還是喜歡喝烏龍茶,尤其是來自家鄉安溪的傳統正味鐵觀音,還有武夷岩茶。客廳牆上掛著與張水存亦師亦友的、著名的茶學泰斗庄晚芳寫的字,「廉美和敬」,那是庄晚芳所理解的中國茶德。張水存說自己理解也認同。「泉水質美,可存茶香」,這幅嵌入張水存名字的字,也是庄晚芳所寫。張水存拿出一張珍貴的老照片。那是1953年春節,他和堂弟及張源美廈門茶行伙計們的合影。老照片中的人年輕俊朗,或身著時尚的西服或穿傳統的青年裝。那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故事吧,在傳奇的廈門鷺江道上。「一些事件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或雕刻在牌坊上,可惜年代之刻已毀滅,估計至少有三百年之久……不管廈門能呈現給世界多少(它確實已經呈現了許多),僅它呈現給英語的兩個字,就足以使它流芳百世。」Rev.Philp Wilson
Pilcher所說的這兩個字里,有一個便是茶——Tea,在烏龍茶的綿長醇香里,張水存和他的父輩也呈現給歷史關於他們這個茶葉家族和烏龍茶的故事。有些故事也許已經湮滅,但循著逝去的光陰往回望,那屬於上個世紀的榮耀和探索其實並沒有湮滅,它們依然留存在茶香里,被後人翻尋和品味……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4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