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國軍為什麼要遠征緬甸

國軍為什麼要遠征緬甸

發布時間: 2023-08-18 04:12:46

『壹』 國軍和日軍怎麼會在緬甸打起來

實際上這種演算法是到了1939年之後階段,當時計算戰鬥力的時候基本按照日軍一個大隊打國軍一個師計算有以下原因1、編制問題,到了39年,正面戰場基本穩定下來的時候,國軍的編制已經很不足了,即便是中央軍的嫡系師,如36、87、88之類的,只有4000-6000人,至於雜牌軍,一個師能有2000人就不錯了而日本一個大隊的人數在800-1000人之間雙方的兵力對比充其量是1:4考慮人員素質以後,就能發現差異更大。國軍的士兵基本都是臨時拉來的,而日軍都是百戰精兵(順便說句題外話,解放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共軍打國軍也要集中數倍的人員,可到了渡江戰役之後,一個連、一個營往往敢於挑戰對方更大規模的部隊,就是明證)2、裝備和訓練差異,國軍裝備太差,師一級也就是有點小口徑火炮,很多還沒有。至於槍械,質量更差,無法壓制對方火力而日軍大隊有大隊跑和其他重武器士兵訓練也是日本人強,這么算下來自然是日本人狠3、戰術因素國軍的主動性太差,不敢主動出擊,只是被動等著對方來攻擊,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被各個擊破

『貳』 緬甸戰場中國為何要出兵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陷後,日軍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對中國整個海岸線的封鎖,中國不可能從海上得到所需的戰略物資補充,各國華僑和友好國家政府所捐贈的物資也運不進來,而中國抗日戰爭又急需大量的戰爭物資。中國出兵緬甸就是在這處情況下發生的。
由於中國經濟不發達,加上一直在還當年不平等條約欠下的外債,中國經濟實際上長期處於窮困狀態,抗日戰爭進行的非常不理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急需得到外國援助,而美國政府也擔心蔣介石因為打不下去而投降, 這樣日軍就會提前在太平洋與美軍發生沖突,所以美國決定向中國提供援助,中國出兵緬甸政是為了打通陸上交通線,將美國運到印度的特資,運回國內。
由於第一次出兵緬甸失利,中美不得不開通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駝峰航線氣候惡劣,損失嚴重,成本巨大,當時為了使老蔣能撐下去,美國也是不惜血本。到第二次遠征緬甸成功後,這種局面就大為改觀,美國的戰略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

『叄』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會進攻緬甸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敏者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檔盯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行拿和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肆』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任務是什麼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請求, 1942年初,中國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冬瓜(亦稱同古)是阻止日軍北侵的重鎮, 3月20日,日軍向駐守冬瓜的第200師各主要陣地發起了進攻。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於當日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帶頭立下了 「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他說:「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並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東瓜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奮戰,以少勝多,擊斃敵軍5千餘人,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美國政府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對此的贊譽是:「中國軍隊的黃浦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英國的《泰唔士報》稱之:「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冬瓜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

4月21日,戴安瀾奉命收復棠吉。24日拂曉,戴安瀾率軍發起攻擊,先後攻佔西南北三面高地,並突入市區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將軍親臨前線指揮,戰斗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報傳來,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然而,由於日大批日寇由泰國、寮國邊境竄入中國軍隊後方進行圍攻,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戴將軍率部突圍,退入泰、緬老邊區原始森林地帶,條件異常艱苦,將士們無衣無食,每天只能以野草雜菜充飢,爬山越嶺七十餘日。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部突遭日軍重兵伏擊,激戰兩天後,全師傷亡慘重,戴將軍在一個小平山坡上指揮奪取敵軍陣地時,不幸被敵軍槍彈擊中肺部,血流如注,由於無醫無葯,傷口發炎潰爛。5月26日,第200師進軍至茅邦時,戴將軍流盡最後一滴血,以身殉國,年僅37歲。當時緬境無木棺,將軍馬革裹屍回國。途經保山、昆明、貴陽、柳州等地,至廣西全州,將遺體安放於湘山寺內,沿途民眾無不愴然淚下,隆重奠祭戴將軍。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的領導人紛紛送來輓詩、輓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國給予極高的評價。

毛澤東在輓詩中寫道:

外侮須人御,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在輓詞中贊戴將軍道:

黃浦之英,

民族之雄。

蔣介石的輓聯是:

「虎頭食肉負雄資,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

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末成,虛予期望痛何如?」

戴安瀾去世後,美國政府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勛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斗爭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的命令中說:「中華民國陸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同年12月,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於安徽蕪湖故里。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 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伍』 乾隆時代遠征緬甸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結局怎樣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陸』 當年國民黨為啥要派遠征軍去國外作戰

主要是希望打通援華通道。中國北部是蘇聯的凍土,西部是高原,東部是大海,而且當時已經被日本控制。只有南部通往東南亞的道路是和國外連接的通道。英美等國援助中國的物資也是從這條通道運往中國。但在1942年日本進攻緬甸時,這條通道也就被切斷了,中國這個時候第一次派出征緬軍隊,但是最後失敗了,日本佔領緬甸,援華通道就被切斷了。只有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航線能夠勉強把少量物資從印度運到中國,但是代價極大。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英國等國就正式成為中國的盟國對抗日本,當時盟軍遠東戰區的司令史迪威希望中國戰場發動反攻攻勢,佔領一些可以轟炸日本本土的中國東部機場,藉此逐步贏得戰爭。但是中國國民政府則要求發動反攻的條件是盟國援助國軍足夠的物資。所以中國戰線的反攻的前提就變成了重新打通援華通道。於是1944年到1945年,中國開始第二次遠征緬甸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較大,也是國軍對抗日本的主要勝利之一。不過因為國軍對整個戰線的反攻仍然處於不積極態度。中國戰場還沒有進行全面反攻,日本就已經投降了。

『柒』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歷史:歷史上每一場戰爭爆發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所以人們如果想要根據這些戰爭來了解當時的歷史,那麼就可以先去了解這些原因和背景,因為這樣能夠方便人們去理解。

三、清緬戰爭的結果

這場戰爭持續了比較久,而且戰爭的後面 雙方國軍都對這份合約不是很滿意,在乾隆53年4月的時候,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國家的壓力,主動改善了對華關系,而且還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所以這件事情才算結束,但是青免臨時的合約正式文本當時沒有被保留下來,然後雙方向各自國軍報的內容又有差異,因此雙方在戰爭結束交涉之後 還因為此件事情拖延了二十年。

『捌』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8)國軍為什麼要遠征緬甸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玖』 中國軍隊為什麼要出國作戰

二戰爆發後,日本為切斷盟國位於東南亞的援華通道並威脅中國大後方,遂入侵東南亞.一路勢如破竹,1939年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後日本進攻緬甸.
為保衛緬甸及運輸線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因英國軍隊盲目自大,蔑視中國軍隊阻撓入境,輕視日本.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然已失去作戰先機.
最終緬甸失守,滇緬公路中斷....
此為第1次遠征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遠征軍殘部一部撤往印度,另一部回國.盟軍戰敗
1943年中國及盟國發動第二次遠征,由駐印遠征軍(撤往印度的第一次遠征軍殘部及後續國內空運補充),滇西遠征軍,二個部分組成.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盟軍戰勝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4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9